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观影体验真的痛苦,作为几年都没因为电影掉过半滴眼泪的有女儿的爹竟然看哭了4、5次,虽然这么难受,但还是让我陷入了深沉地思考,想动动手指,不吐不快。
作为社会中坚的四十不惑,经济上是有钱了,但精神上还远称不上丰富,社会责任于我更是空中楼阁,好像不是我这样的升斗小民需要关注的,我看这部电影前从没有过器官捐献的半点想法,所以对日本关于脑死和心死(不是哀莫大于心死那个意思啊)的说法先深深的纠结了一番,以我以前的观点,这都是死,而这种脑死和植物人我觉得还是有区别,植物人应该还不算完全脑死,可能还有模糊的意识,当然这谁也说不清,但一旦判定是脑死,那就真的没有维持的价值了,以上都是理性的分析,纯属废话,如果是这么絮絮叨叨的宣传片,我早不看了,真正触动人的是爱。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正的大难来临之际,能支持你的只有真正爱你的家人,母爱之伟大谁都知道,筱原凉子曾经演过一部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的电视剧,也是让人看的揪心不已,在这部电影里,她又升华了,拿刀威胁女儿的段落冲击力太强,我三观顿碎,但是静下心来想,我还是惊叹于台词逻辑之强。
一个母亲要用杀死女儿的方式来证明女儿被“权威”认证为“活着”,不惜承担杀人犯的罪名,我的脑回路一辈子也想不到这种说法,我在这也哭惨了,然后爸爸扑上去了,本来爸爸是一个技术直男,理性爆棚,但他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了,我想要是我也会的,你能说这时的瑞穗是死的吗?!
人不是机器,尤其是面对自己最爱的女儿,哪个父亲不希望她能在世上多呼吸一刻呢,母亲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活着,哪怕是电流操纵的躯壳,虽然电波操纵的笑容那么诡异,但哪个父母不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脸,因为作为父母真的不想放弃孩子活下去的最小的希望。
随后的剧情就是放手,女儿复活与母亲托梦告别虽然狗血,但又成功的赚到我最后一波泪水,其实我愿意相信人的命运和预感还是存在的,这样能和家人多见一面也是好的...... 老天保佑,最后希望剧情不要照进任何家庭的现实.......堤幸彦、东野圭吾、筱原凉子三合一的片子不容错过。
下午刚看完来一波影评,这个相对于东野圭吾其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给人的惊喜还是少了一些,看了简介影评之后已经猜了个大概。
最后女儿向母亲告别的片段还是把我看哭了,不得不说筱原凉子演技真的很好,那个小女孩也超可爱,母女之间的亲情很打动人。
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一个过程,死去的人会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cp]昨晚看了小栗旬推荐的《沉睡的人鱼之家》,确实好哭的一部电影。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男主爸爸和男主吃烤肉时说的话:“人类是很自我的生物,为了生存而疼爱别人,为了生存而养育别人。
这也没什么问题,正是人类自私的欲望,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但是,人类的技术是有一个呗承认和允许的范围的。
你,已经超过了那个范围。
”这不是正和我那天早上看见的厚黑学教主李宗吾所说的孟荀言性争点相似嘛。
“人类相争相夺,出于人心之私;人类相亲相爱,也出于人心之私。
阻碍世界进化;固然由于人有私心;却是世界能够进化,也全靠人有私心。
由渔佃而游牧,而耕稼,而工商,造成种种文明,也全靠人有私心,在暗中鼓荡。
”而对于这种私欲的处理方式,他也说到他的解决方法:“我们对于私字,应当把他当如磁电一般,熟考其性质,因而利用之,不能徒用铲除的法子。
私字之不可去,等于地心吸力之不可去,我们只好承认其私,使人人各遂其私,你不妨碍我之私,我不妨碍你之私,这可说是是私到极点,也即是公到极点。
”这不正是为什么最后的结局男主认为女儿已死,而妈妈在做出杀母亲时的举动时,男主毅然反对护住女儿的原因嘛?
[/cp]
东野圭吾真的很强,几波情绪转折让人揪心,埋了好几个情感彩蛋。
死亡到底该怎么界定?
是医学上的、家人情感接受上的、还是社会认同上的?
死亡的价值在哪里?
是助力未来科技研究还是延续另一个生命的存在?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却令我深思。
生与死,如果是一个温情的循环,那就是美好;若是一场变异的挣扎,那就是苦难。
明明还有心跳,怎能相信生命消逝了呢?
但人类的意识和记忆不都是在脑里么?
影片中有几个震撼的情节:1、用科技的力量让脑死亡的身体保持健康好像挺合理,然而当科技越了界,让瑞穗无意识下展开笑颜,竟是如此惊悚诡异;2、瑞穗妈妈向瑞穗举刀时,爸爸嘴巴上说着瑞穗已经死亡,身体却毫不犹豫冲上去挡刀。
这部片其实不止探讨了母爱,父爱亦然;3、瑞穗妈妈异常的行为,是为了寻找瑞穗遇难前提及的“美丽的地方”,原来爱和回忆可以这么治愈…观众和剧中家人一起,怀抱一丝渺茫的希望,却又隐隐约约知道结果很可能背离,这种幽幽的心痛,实在是太戳了………………说到底,人类终究是复杂而纠结的生物吧。
瑞穗睁开眼那一刻,一切仿佛不是真的,我心里就觉得“是梦吧”。
从作品角度来看,还好最终瑞穗没醒过来。
这个克制的结局,让这部电影在释放张力的同时,也给观众保留了思考的厚度。
浅谈一下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本篇涉及大幅批判,大家轻喷,毕竟我玻璃心……本篇涉及剧透,未观影的小朋友们慎入哟~~~~~首先,看完这部电影,我没有特别感动。
虽然观影过程中我两次落泪。
其次,我对于本篇没有特别感同身受,或是心灵受到撞击,因为本影大部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我本人不符,且多处存在不合理之处,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做法。
以及,对于过往有过各种优秀作品的东野圭吾,我对本片还是很失望的(小说未读,过后再补)。
首先这个题材并没有太多的冲突点,导致电影情节中起伏不大。
最大的冲突,大概就是最后作为母亲,欲刺向女儿的那个场景吧。
但是,依我愚见,这个场景的设置略显突兀。
好了,我们来谈谈正片。
女主的女儿因为一场事故,而造成了脑死亡。
原本打算签下器官捐赠许可的这一对夫妇,在某个瞬间发现女儿身体居然还能动后,把脑死亡的女儿带回家治疗(或者说在家生活吧?
)。
男主(即女主的丈夫)因为偶然的契机得知女儿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再次让身体动起来。
以此不让女儿的身体僵化,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但是当事情发展到后来,女主越来越偏激。
而没有意识的女儿,在母亲和坂口小哥(角色名忘了……)的“努力”下,走向却越来越诡异……我思考一下死亡的问题。
我觉得,如果脑死亡后,虽然心脏活着,但是永远不可能再醒了,就算醒了,我也不是我了。
而如果心脏死亡,但是脑还活着,捐献器官就等于我要看着我死去(2018年11月的想法,以后有可能会变)。
让我不解的是,女主这个角色是无比矛盾的结合体。
她在一开始以女儿的视角出发,不仅描述了善良的女儿形象,还塑造了理解女儿想法的母亲形象。
但这个形象和把刀架在女儿面前的形象反差太大,而且转变太突兀了。
一直坚持着自己,就算别人怎么看都试着去转变别人想法的女主,为什么会突然因为儿子的一句刺激,而突然试图“杀死”女儿来确认她女儿是活着的。
再着说,片中女儿微笑的那个场景。
我们这样的外人,看到一个活着的尸体在微笑的时候自然是觉得可怕,恐怖,但是一个父亲会觉得可怕我就有点不能理解了。
当然,他如果是觉得妻子疯狂的话倒是可以接受。
这点保存意见。
还有,研究员的女朋友。
像这种不和男友直接谈谈,和雇主直接交涉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像男友出轨了你怪小三。
当然,可能这个比喻不大恰当。
但是试想一下,当你热爱你的工作,并且为此花费心力的时候,你家长跑去跟你上司说,不要再让他加班啦!
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接近结尾的时候,女儿睁开了眼睛。
我心中一句WC,感情这是一部恐怖片吗!
然后就去了??
然后母亲就接受了??
啥玩意儿。
你让我给这部剧分类我都很难分。
家庭剧?
伦理剧?
推理悬疑?
恐怖?
到底这部片子想表达什么啊?
这说两句那说两句的,乱七八糟!
总而言之,和东野圭吾以往的作品相比较,这部作品真的很很很一般,甚至偏差。
希望以后再看到其他好看的作品吧。
引子东野圭吾先生很擅长写悬疑侦探小说,这是拜读了他几部作品之后得出的马虎结论。
《麒麟之翼》、《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解忧杂货店》、《虚无的十字架》、《秘密》、《流星之绊》,看完后对这些作品,对东野圭吾的总体印象就是“解密”系列。
但是今天看的《沉睡的人鱼之家》,给我的感觉已经是跳出了悬疑侦探的圈子,我更愿意给这部电影打上类似于“亲情”、“疾病”等标签(这和《滚蛋吧,肿瘤君》的定位就很像了)。
这部作品讨论的是脑死亡与心死亡哪个才是真正的死亡,就和《虚无的十字架》在讨论死刑的意义一样,抛出了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电影里女主的父亲是一个站在科技尖端的男子,所以他认为脑死亡,就算心脏还跳动着,这个人也算是死了。
可女主的母亲却坚信着,只要心脏还没停止跳动,那就会奇迹的发生,只要维持着身体的健康,总有一天,患者的大脑也会跟着苏醒。
当然被我称之为女主的只是一位因溺水而脑部死亡心脏却还跳着的六岁小女孩。
故事也就此展开。
小女孩的善良和温柔实际上,能被称之为女主的其实是小女孩的妈妈,因为小女孩“活着”的戏份并不多。
可是,我却对她的一些细节念念不忘。
她在花园里发现了四叶草,母亲告诉她,找到四叶草的人会很幸福,让她摘回家。
可是她却说,她现在已经很幸福了,要把它留给更需要幸福的人……她在公园里发现了一处心形的树洞,很开心地回家画在了纸上,和妈妈说,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要妈妈和她一起去看。
虽然她妈妈不是很走心地答应了她,可是她还是很开心……她和另外一个女孩若叶一起游泳,若叶在玩水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个可以戴到手上的玩意儿,她意识到是一个很漂亮的东西,若叶很喜欢,所以她立马潜水帮她找……镜头虽然不多,但给我的感觉——简直是一个小天使!
虽然她很不幸,可是那是上帝把天使提前叫回去了啊,就因为想念她这位善良懂事又温柔的小家伙(发出了一声声的惋惜)。
也不由得在想,东野圭吾是不是在塑造一个集美丽与死亡于一身的角色?
也让我想起了《东京喰种》里一句台词——为什么美丽让人联想到的是死亡而非生命?
母亲对小女孩的爱母亲很爱很爱小女孩。
她得知小女孩出事后赶到医院,看着昏迷的女儿,听着医生的分析,还有丈夫在旁边,她始终没有一滴眼泪流下,这一度让我怀疑电影的主题和走向。
但当他们夫妇二人回到家里,母亲终于憋不住了,跑到房间里大声痛哭。
原来,有的时候,越是深爱,就越是冷静,尽管自己的内心早已是一片汪洋大海。
母亲始终相信女儿还活着,也相信科技的力量能让女儿苏醒,能获得奇迹。
她日夜照看着女儿的身体,帮她维持在了一个健康的水准,就希望有一天女儿醒来,就立马能下地走路。
她还带着女儿去散步,去参加儿子的入学典礼,根本不顾他人的同情。
她相信女儿活着,于是她向别人介绍女儿时像平常一样,云淡风轻。
她也想别人都认为女儿还活着。
为此她还叫来了警察,拿着刀子问警察,如果她现在把刀子刺进脑死亡的女儿的心脏,那她构不构成犯罪?
如果不构成杀人罪,那她就是刺了一具尸体,也说明她女儿已经死了,她也不负任何责任。
可是如果构成杀人罪,那就说明她女儿还活着,她也愿意为此承担后果。
不顾一切的手法,就是一个母亲奋力保护女儿的身影啊。
尽管有些极端。
但是后来,有一天凌晨,她躺在沙发上睡觉,梦到了女儿活了过来,却是对她说要走了,跟她说谢谢,跟她说很幸福很开心。
母亲才得以释然。
并把这一天作为了女儿的忌日。
真的很棒。
海报上正中间的人就是母亲。
脑死亡与心死亡医学上定义了不管哪一个死亡都是真正的死亡。
但是电影的尾声小女孩的父亲说了一句:“我切实感受到死亡的,果然还是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吧。
”又何尝不是?
可是不管是脑死亡还是心死亡,也还是只有当亲人们,世间的人们觉得“死者已逝”时,才能真正的消除死者的负面影响。
就像母亲把女儿的忌日定在了女儿和她告别的那一天,而不是溺水或者确定脑死亡的那一天。
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为你的离开而感到悲伤时,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逝去。
而只有当所有人不再记得你或者想念你时,你才会从这个世界上完全的消失。
两条副线电影还有两条副线,一条是发明了能让脑死亡的人肢体动起来的科技的技术家,他与女朋友的感情;另一条是得到了小女孩心脏的男孩宗吾的视角。
无论是哪一条线索,都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这也是我推荐你们观看的理由之一。
最后,插播一首电影的主题曲。
或许电影本身的剧情好像被我剧透完了,但是还是值得一看,毕竟这是为数不多能让我的眼泪打转的一部。
没关系,只要你看电影的时候换另外一只眼睛看就好了。
观影留念。
2019/5/29
脑死亡,心脏仍在跳动,如此静止是死亡吗?
电影中或许没有给出过明确的答案,即便是结尾薰子与和昌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这部影片中,没有完美的二维角色,所有人物都是立体存在的。
薰子不愿承认女儿的“死亡”,深陷女儿只是沉睡的幻想,然而过度的溺爱导致了家族更大的不幸;和昌始终保持理性的思维,却从未站在家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儿子生人看似任性,实际上一再退让,处处隐忍;星野以爱之名,实则为功成名就寻找途径……他们都有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样拥有爱的本能。
影片全程以柔软的光线述说悲伤的故事,因此这原本冷酷的命运在爱中渐暖,丧中有幸。
情感的线索自然延展开来,烘托恰到好处,泪中带笑。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回归影片聚焦的问题:脑死亡是死亡吗?
我并非医者,不懂医学相关的专业判定,倘若按照影片中所言,脑死亡客观来讲是死亡。
但东野圭吾想传达的显然不是这个,而是讨论死亡对每一个个体的意义。
如此,死亡的概念或许因人而异。
薰子在欲以极端手段证明瑞穗的生死时说:“人是不会死两次的。
” 我的说法,人是会死两次的。
第一次死,是生理层面上的终止,这是生者与死者的瞬时告别。
第二次死,是生者对于死者的忘却,类似《寻梦环游记》中的描述,这是生者经历孤身一人的生活过后,对死者的正式告别。
但《沉睡的人鱼之家》与《寻梦环游记》的区别在于,后者阐明了纪念的必要价值,而前者的人物不得不忘却,因为暂时搁置过去的悲伤是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动力的唯一方法。
“忘却”是此刻播磨一家的必须抉择,若沉浸于失去,只会止步不前。
所以,生与死究竟存在一个明确的边界吗?
应该是有的。
死亡终究是活人与逝者共同完成的一场神圣仪式。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既然人总有离开的那一天,不如少想自己能否承受这一份痛苦,把生活当作一场修行,过好当下的时光,不枉来过这一趟。
沉睡的人鱼之家 (2018)6.82018 / 日本 / 剧情 / 堤幸彦 / 筱原凉子 西岛秀俊
如何界定死亡?
脑死亡还是心脏的死亡?
就像如何判定婴儿是否是个人,中国是出肚子的一刻即为人。
那么,五脏俱全却还未出肚子就死亡的宝宝呢?
在父母看来它也是活着过的吧,那小手小脚小脸颊,曾经扑通扑通跳着的小心脏,难道不是活过的证明吗?
曾经看到过有研究表明身体的细胞也有记忆功能。
那么未来的科技是不是也许脑子的记忆功能可以通过身体其他完好的细胞DNA或者其他部分提取呢?
如果判断死亡那么准确,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冰冻活人呢?
不是说说的一定是对的,但是目前的我们看不到未来的科技不代表不可能,《黑镜》有复制人的记忆变成能根据主人习惯自行处理事务的小机器人,里面就是记忆芯片。
从前的人能相信活人移植可以存活那么久吗?
能相信机械臂的灵活的可能性吗?
凉子的演技真的太好了,把一个为母则刚的母亲演绎的好动人。
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想法,她却努力去实现了,当然父亲也是同样努力的了。
看了很多故事,出轨占离婚理由的比例并不大,婚姻不似谈恋爱,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至少在东南亚是这样。
科技如何界定为可行和没有超出人伦范围,的确需要深思和谨慎,当小女孩被“笑”时,大家都开始觉得这有点超范围了。
这不是她的想法,这成了傀儡。
突然让我想到了CSI里制作的人偶。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并不避讳死亡与亲情,全都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去思考。
掩耳盗铃,什么都不说不讨论不代表这些伤痛就不存在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可是本是人类,只能去思考,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看见过的东西。
小女孩好可爱,沉睡时也如此惹人怜爱,让人不忍说她已经死亡。
现实生活中,面对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维持这样的身体。
一边我们想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一边我们的出生率逐年下降;一边我们在不断让环境变暖,生物多样性变少,一边我们想在地球上多生存多发展。
人类的欲望让我们走到了现在,人类的欲望却不知道会带我们去向何方。
也许本就复杂,也许本就无意义,也许本就没有答案。
不是说第三次的死亡是所有人的遗忘吗?
那么她永远会在父母的心中;不是父亲认为心脏死亡才是死亡吗?
那么她存活在了小男孩身体中。
看完原著又看了电影,感觉还原度还比较高。
这本又不同于东野圭吾其他的推理小说,对人性的讨论比较多,对脑死亡的判断依据,以及器官移植都从各方面进行了剖析。
对于一个心脏还跳动,脑电波却没有任何显示的六岁小女孩来说,拔掉呼吸机宣布脑死亡是不是太残忍了,还是她母亲用科技手段,外人看来把女儿像对待傀儡一样延长在自己身边,其实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想其实没有所谓的正确与错误,自己不站在那个位置,是无法切身体会的。
最后女孩母亲因为梦到孩子和自己告别,解开了自己的心结,我想这种放手,也是自己的一种解脱。
期待如何演绎熏子和和昌,真的很考验演技吧。
无意发现这个小说,在阅读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熏子这个绝对的主角真是一个疯狂的人。
但在母亲的角度上又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这个角色在演绎的时候必须真的是个母亲才能够体会和表现出来吧?
里面另外的三个角色:和昌,研究员还有心理医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能不同的男人映射。
一直在等待电影剧情的高潮部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就是这么个电影。
割裂
诡异
不知道是不是在飞机上看的debuff 不咋好看 无聊又浮夸
东野劳斯写的什么科学怪人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看到是东野圭吾小说改编还是蛮意外的。设定是女主角的女儿因溺水、心脏骤停而成为脑死亡的植物人。影片不仅通过尽心尽力照顾女儿的女主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更是深刻探讨了“脑死亡的植物人是否是死人”的命题,以及医疗科技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争吵、对峙、梦境几场戏非常出色,有矛盾有演技有泪点。研究员女友线索略多余。片尾极度催泪,影厅里啜泣声此起彼伏。而对于所谓奇迹,曾目睹亲人类似经历的我表示:我,不,相,信。这也是我对本片最满意的地方。四星半//20190416北影节二刷。依旧泪流满面
东野圭吾和堤幸彦越来越敷衍了…
篠原涼子太适合这个角色了。虽然性质不一样,但经历过家人要不要插管/拔管、早就没有意识了但还是在家里用电子设备养着的人还是多少能理解那种煎熬的。喜欢最后一幕,人终究还是要向前看。
有点看着不那么喜欢
其实导演、演员表演都没什么大问题,就是这个故事本身没有普适性,对于外人而言,没有这样的遭遇,这个故事怎么看都觉得既矫情又寡淡。而且看到后来,莫名的有种恐怖感。
虽然是奔着坂口去的,但是不得不说电影很普通,普通到有点无聊,五分吧
永远不要轻易给人虚无的希望,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爱总会带来勇气和新的希望。 ps.绚香的主题曲好评加星,声音太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了,片尾一响起来气氛和感情都马上到位了。
我可以理解作为母亲想要留住孩子的不顾一切,但我不能接受像木偶一样被操控着活动操控着笑容,这样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立意深刻,但是讲得很糊弄……到底怎样才算死亡,脑死还是心脏停止跳动?主要笔墨都在妈妈身上,其他人都含糊带过,都是工具人,态度转变为推进情节服务。妈妈到底是为了女儿还是因为自己心里放不下?别人都觉得这样不正常了,妈妈歇斯底里闹一场,所有人就全顺着她来了。然后妈妈找到女儿最后说要带她去看的地方(算是解开一个心结?)就收到女儿托梦,就放下了……顺便再宣传一波器官捐献(确实应该宣传)片子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赤裸裸地反映了有钱真的能买命,没钱真的要命。
地基打了三十年,用一分钟在上面插了一根钉子。
开头让两个孩子偶遇的缘分画面太梦幻了,瑞穗在母亲梦中告别那段很感人,让人有释然感。整体三星半,主题很好,但是星野女友的那条线有些多余,加之节奏缓慢,而且话题沉重,做为电影观看有些心累,不过想表达的主题还是很值得深思的,这个标准确实很难界定。我也有认识曾经判定为脑死亡的年长朋友,在他心脏停止跳动前经常去探望,他的手指偶尔还会动一下,在我们这群熟人的情感概念里,很自然的认为他还活着
还原度很高了,虽然删减了书中的一些故事。有了孩子我能懂女主的丧女之痛,其实书中是过了很久很久才释怀的。书和电影都让我觉得很心痛
北影节第六场@资料馆,这本原著我居然真的没看过!东叔关于人伦探讨的那些小心思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受用,当母亲拿起刀那刹那,真的整个人都不好了,以致于昨晚熬了个通宵都不困。怎么样才算活着也许没人能定义,现在怎么样才算死亡也没有了定论。P.S:1.坂口这片的角色前半部分太治愈了。2.如果结尾没那么落俗就更好了。
妈妈被逼得报警 拿着刀对着自己的女儿 说要让法律来给一个结论 女儿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 爸爸第一次道歉 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小女孩哭着说 我希望mizuho活着 我长了会和阿姨一起照顾mizuho 弟弟还小不懂事 嚎啕大哭道我会和学校里的每个人说 我姐姐还活着 这段真的很震撼 最后女儿离开了 葬礼的离世日期是梦里跟妈妈道别的那天 整体还是温馨感人 中间突然走起恐怖风 感觉没必要
61/100。脑死,心脏停止跳动,在哪一瞬间人的灵魂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