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 (7/10 stars)Among Us!Not a bad sequel to be honest. Superb ex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up until the murder, as all of characterization, foreshadowing, and red herrings are quickly established with attention to detail that parallel, if not exceed, the original film. Beyond enjoying the collab of Kathryn Hahn from WandaVision, Lesli Odom Jr. From Hamilton, and Kate Hudson loved by my mom, the cameos of Yo-Yo Ma, Ethan Hawke, Hugh Grant, and Serena Williams fill the first act with surprises and laughters. In addition, convincing performances, intricate plot, and suspenseful narration entirey demonstrate the capacity of modernized Agatha-Christie-style murder mystery.And then we have the lengthy middle section full of recollection and recollections within recollection - twistier than before? Sure, but it also ruins completely the setting and tempo constructed so far, stiffly dragging the audience into a 40-minute prologue that could’ve been displayed in a few flashbacks. With the almost disastrous second act, the resolution is pretty much predictable, turning a thriller into a glass-splashing, Mona-Lisa-burning, island-exploding comedy. In the end it’s another story of retired southern-accent 007 defeating moronic white wealthy male with the one kind heroine — and let’s just say, Janelle Monae’s character is not at all viewer-friendly as Ana De Armas.
是他
就是他
北美精神病
正被取消中
Ye,曾用名Kanye 强烈怀疑迈尔斯人设是马斯克和ye的孩子。
这幅ye爱世人壁画被放在万神殿后面有点把整个故事从情节之外拔高了180°(正正的)流媒体时代的一群蠢人在爱琴海上的科技改造小岛的暴风雪山庄,怎么能缺了传世名画呢?
我的意思是蒙娜丽莎没惹你们任何人。
除了最后唇人们莫名其妙就开始倒戈,是从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蒙娜丽莎的价值是无价吗❓
1. 影片开头提到的游戏
大侦探布兰科在电影中首次出现是在浴缸里和朋友们远程玩游戏。
破案瘾上来的他似乎饱受疫情期间的封控之苦,一直抱怨没有什么有难度的新案件。
在玩Among us时,娜塔莎雷昂提到她和朋友们之前玩过一些如Codenames和Quipplash的解谜游戏。
后面,布兰科又批评了一个叫Clue的解谜游戏,觉得这游戏太简单了。
布兰科对这些解谜游戏的不满意暗示了他其实更喜欢一个谜底更加复杂的游戏。
当海伦(安迪的妹妹)登门造访和布兰科讨论姐姐被杀的事情时,海伦认为迈尔斯就是凶手,而布兰科则立即否定了这一答案,他认为一个公司的技术主管不会蠢到去杀一个一直在和自己打官司的人,然而后面的剧情告诉我们,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布兰科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更复杂的答案,这在后面变相的误导了他。
2. 杜克在登船之前提到过他对菠萝过敏
杜克在电影中间突然暴毙,观众很容易联想到是毒杀。
但后面的剧情告诉了我们是迈尔斯杀死了杜克,而且不是靠投毒,而是在酒里加了菠萝汁,杜克对菠萝严重过敏。
但其实在影片开头众人登船前,伊桑霍克在给大家喉咙注射防护新冠的药物时,杜克就提到了他对菠萝过敏,只要别给他注射菠萝汁就行 (Duke don't dance with pineapple)3. 迈尔斯豪宅的准点报时是囧瑟夫配音的
没想到吧?
其实是我在利刃出鞘第一部,囧瑟夫就在电影开头打了个酱油。
他给安娜看的一个电视剧里的侦探配音。
很多粉丝都不知道他竟然还客串过。
在续集玻璃洋葱里,导演找来囧瑟夫来了一个同样的骚操作,让他给迈尔斯豪宅的整点报时配音 囧...4. 岛上客串的路人是导演的好朋友迈尔斯的豪宅里有一个路人,偶尔出现在剧情里增加笑料。
这位演员其实是道演莱恩约翰逊多年的挚友,他在第一部里也被安排了一个小小的客串,饰演查案的警察之一。
道演解释道,应该不会有观众还记得他在第一部出现过,所以第二部找他来客串也不会有问题。
5. 匿名邀请及与第一部的呼应
布兰科刚到岛上时,迈尔斯说他压根没有给布兰科寄他收到的那封邀请信。
但后面迈尔斯还是同意布兰科留下来,因为感觉会比较有趣。
但是布兰科警告他,匿名邀请信不是什么小事,需要严肃对待。
这其实是与第一部台词的一个呼应。
在第一部里,布兰科就是美队匿名邀请过来的。
6. 对迈尔斯骗子本质的另一个暗示 在审问过布兰科是如何收到邀请信之后,迈尔斯直接下结论认为也许是有人重置了解谜盒子然后为了好玩寄给布兰科。
这一段暗示了并不是迈尔斯自己创造了这些盒子,因为他并不完全清楚这些盒子的功能,以及甚至不确定这盒子是否可以重置。
7. 杜克提到过他差点被迈尔斯撞上
导演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已经暗示了观众故事的谜底。
在众人泳池寻欢时,杜克半开玩笑似的提到他那天在开摩托去安迪家里,然后差点被迈尔斯的车撞成馅饼。
这句话起初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酒鬼在说胡话,再加上杜克作为youtube博主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说话真假参半。
但是迈尔斯则立即打断了他,将话题引到其他方向。
这里其实基本告诉观众杀死安迪的就是迈尔斯,而杜克看到的是逃离犯罪现场的他。
8. 迈尔斯对disrupter的解释布兰科问迈尔斯为什么称呼他的朋友们为disrupters. 迈尔斯长篇大论慷慨激昂的演讲了一番,表明他们是打破常规者,并且他们可以打破体制做出不同。
但故事的最后则揭露了,迈尔斯以及他的朋友们才是真正需要被打破的“体制", 而只有安迪才是真正的打破常规者,一个真正的disrupter。
9. 布兰科在宴会上拿走了辣椒酱
晚上众人开趴体时,布兰科注意到了桌上的特制辣椒酱。
迈尔斯告诉他,他可以带走这瓶辣椒酱留作纪念。
而后面的剧情中,布兰科则用了这个辣椒酱来伪造海伦的死亡现场。
10. 迈尔斯引以为傲的开关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迈尔斯在宴会开头吹嘘了家里的蒙娜丽莎真品。
卢浮宫的人要求他必须在外壳上装上一个传感器,每当有噪声或热源出现,就自动关上一道玻璃门。
但他同时也吹嘘了他增加了一个按钮可以撤销这些设置,重新打开关上的玻璃门。
故事的最后,海伦利用了这一按钮,成功毁坏了蒙娜丽莎藏品。
这一剧情其实暗示了,迈尔斯是一个蔑视规则的人,而他对规则的蔑视导致他自己的覆灭。
11. 宴会上的谋杀游戏完美对照了真实剧情的发展
在迈尔斯原定的谋杀游戏里,迈尔斯口袋里有装有假血的袋子,对应了布兰科用以伪装海伦死亡的特制辣椒酱。
原定的谜底和电影的谜底同样是结局非常简单,但都有太多的烟雾弹误导观众。
且两个谜底都隐藏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在迈尔斯的游戏里,藏有作案动机的钻石就放在迈尔斯脖子上的项链里,而剧情中,迈尔斯杀人的证据,即安迪的湿纸巾,就放在迈尔斯的办公室里,在假的纸巾后面。
除此之外,在游戏里,迈尔斯一开始说是自己写的游戏剧本,但后面又承认说其实是请别人写的。
这和他窃取安迪的成果撒谎说是自己的如出一辙。
总的来说,迈尔斯其实是一个毫无创造力又爱撒谎的骗子。
12. 谋杀游戏的剧本是作家Gillian Flynn写的迈尔斯承认剧本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找了一个著名的写手而非平庸的网络写手。
他邀请了作家Flynn来写,后者是一个著名的悬疑小说家,代表作品有消失的爱人。
看出来导演莱恩约翰逊还是很尊敬这位作家的。
13. 片尾字幕有放披头士的歌曲玻璃洋葱莱恩约翰逊在正式拍摄利刃出鞘2之前和媒体透露过,他大概想出了一个亿万富翁居住在一个玻璃制作的豪宅里的故事,所以他在音乐app上搜索名字带有玻璃的歌曲,结果就看到了“玻璃洋葱”弹了出来,所以决定用这首歌当片尾曲。
但是令他略为惊讶的是,后面对剧本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是披头士的歌。
这首歌收录于专辑The White Album中,并且提及了不少其他的披头士歌曲,包括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和I am the Walrus等14. 莱昂内惊讶迈尔斯没有烧掉信封,预示了迈尔斯下一步的行动
电影的最后,当海伦在众人面前出示安迪的红色信封时,众人皆震惊不已。
莱昂内直接脱口而出的说,你竟然没有烧掉它?
而随后,迈尔斯真的拿个打火机烧掉了信封。
这种台词和剧情的对应在前面也有出现。
在迈尔斯的谋杀游戏被布兰科当场破解后,布兰科在迈尔斯的办公室里警告他,他不应该进行这么危险的游戏,把一群和他有利益纠纷的人带到一座孤岛上开爬梯,犹如手持一把上膛的枪并关掉了屋子的灯一样危险。
而随后迈尔斯立即从中汲取了灵感,设计了后面的游戏,趁机枪击了海伦。
15. 网飞为了购买两部利刃出鞘的版权花费了4.5亿美金这还不包括电影的制作成本。
不过这4.5亿美金中,并不全是版权费用。
其中有1亿花在莱恩约翰逊的剧本和导演费用,还有1亿花在007丹尼尔克雷格的出演费上。
在好莱坞历史上也开出了一个先例,以往导演和演员的薪酬都是包含在制片成本中的。
当然,对于粉丝来说这是绝对利好的事情,钱已经投出去了,即使玻璃洋葱口碑扑街,第三部也照样会拍,更何况玻璃洋葱的媒体口碑并不亚于第一部。
16. 莱恩约翰逊声称玻璃洋葱带给他的压力比星球大战8还要大尽管莱恩约翰逊的导演生涯中有不少类似的悬疑反转佳片,如环形使者等,影响力最大的还要属为迪士尼制作的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
由于星战8剧情风格和以前的星战迥异,观众口碑十分两极分化,事后约翰逊甚至收到了观众的死亡威胁信。
然而导演承认制作星战8这样一个珠玉在前且属于美国国民IP的电影确实压力很大,但相比制作利刃出鞘2的压力来说都不算什么。
约翰逊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计划了利刃出鞘第一部的制作,毕竟这部电影是从零创作的剧本,想要出彩需要花费非常多的心思。
所以约翰逊在写玻璃洋葱的剧本时,就感觉到压力山大,毕竟这是他精心自己创造出来的IP,如果砸在自己手里,想必要比搞砸星球大战要难受的多 囧...参考资料:https://www.insider.com/glass-onion-a-knives-out-mystery-details-you-missed-2022-11#serena-williams-is-reading-a-book-titled-gravitys-rainbow-which-benoit-blanc-previously-said-no-one-has-ever-read-29https://screenrant.com/glass-onion-behind-the-scenes-facts/
本片核心的冲突根源是迈尔斯和女主对于公司股权的争夺而引发的谋杀,而这最底层的冲突就跟闹着玩一样,基本上就代表了这部电影主创的创作态度了……片中迈尔斯的公司有点类似于特斯拉、meta这个级别的科技巨头,股权分配为什么能够开玩笑一样?
这种级别的科技公司首先很明确地说,不可能不通过一级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来发展和壮大(现实中公司并不是说有个天才点子就瞬间成为五百强的,并且大概率片中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
这些都意味着这家公司一定有完整的董事会和清晰的股权治理结构。
一张餐巾纸就能把公司要走,一个点子就能决定股权,那美国还是法治国家吗,公司法是白纸吗?
之前明晰的股权结构都不承认了吗?
从根上说,谁的点子压根不重要,谁写的餐巾纸,who cares?
结果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为了个莫须有的原因折腾了那么久,一部悬疑侦探片,竟然能这么不严谨,也就不奇怪后续的推理跟过家家一般。
结局看似人心反转 这些人想用证言给富豪定罪但是他们之前全部统一做过伪证和富豪有利益纠葛 这样的后续证词还能被采用?
还能得到陪审团的信任么。
光凭证言也不能定罪把 都烧那样了 物证都没了逻辑上说不通啊。。
还有烧了梦娜丽莎这事 感觉好人没好报 坏人也没没啥惩罚 看完一点也不爽。。
杀人手法也很牵强 是靠隐藏现实。。。
《利刃出鞘2》。
6分。
莱恩·约翰逊编剧、导演,丹尼尔·克雷格、爱德华·诺顿、加奈儿·梦奈主演作品。
期待已久,失望十分。
长达140分钟的片子,前60分钟基本在废话,令人昏昏欲睡。
而到最后,竟然也没反转,只是简单的戳破一个人。
一群人受邀至富豪的小岛豪宅潇洒,没想到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一个是整日无所事事泡在浴缸里的世界一流的侦探,一个是曾经被所有人伤害过的头儿。
于是一场狂欢的游戏变成了谋杀游戏——故事营造得似乎有人要来复仇。
大段大段无聊而冗长的对话隐藏了一些一目了然的细节,然后通过世界一流的侦探的复述再回放一遍,如果直接放,这根本不需要破案,观众都能看出来。
还需要世界一流侦探啥事儿啊?
其实是个非常业余的电影爱好者,不擅长写影评。
但是看到分数这么低,有感而发说两句。
只是我的个人过度解读,大家轻喷,欢迎讨论。
首先评分这么低可以理解,毕竟整体剧情可能对本格推理爱好者来说过于魔幻,而这个系列好像最开始就是以经典又精巧的本格推理见长,但谁说这不是个魔幻的世界呢?
个人感觉导演野心不小。
无论是无心或有意,disrupter的每个人的身份在我这个不入流键政者看来都是美国上流社会一部分的隐喻:左翼政客,右翼网红,移民科学家,时尚引领者,科技巨头,真正有胆量的创新者(安迪,但是少数族裔,在整个上流社会中占比也不高)。
感觉这个构成起码在加州挺典型的。
大多数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联合和尔虞我诈都建筑在赤裸裸的权钱(包括性)交易上,非常典的资本主义社会。
其中穿插着一些人畜无害的嬉皮,走来走去,但没人理会他的声音。
海伦是安迪的孪生姐妹,在阿拉巴马做老师,象征着淳朴的,勇敢的,重视亲情的人民大众。
侦探则作为一个左翼知识分子的角色站在海伦身边。
二人联手一步步抽丝剥茧试图发现为何真正的“创新”(即安迪)会被这些人集体背叛(虽然他们之前其实都算是仰赖安迪生活的),以及究竟是谁“杀死”了安迪。
杀害安迪的是贪婪无耻的资源整合者miles。
在某个阶段他可以发挥他掮客的禀赋帮助所有其他有才华的伙伴更上一层楼,但一旦有任何人任何事阻碍了他的利益(并不安全的新型燃料),即便这个利益的代价是将其他人的生命置于风险之中,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清除,并无耻地将安迪的功劳据为己有。
作为目前美国资本社会生态链顶端的科技巨头的化身,miles和安迪是一体两面的。
而通过收买其它人,真正有创意的人被踢出公司,长袖善舞的人留下,miles享受了胜利果实。
安迪在让miles进门时也没有想到他可以愚蠢,或说无耻到杀了自己。
民众当然不希望由这样恬不知耻盲目扩张的科技巨头所掌控,所以安迪的妹妹海伦,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的代表站了出来希望伸张正义。
安迪和海伦也是一体两面的,正如普通人也受益于科技创新红利,而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资源也正是来自于社会。
当创新被扼杀,普通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海伦站出来向侦探求助。
侦探选择和她站在一起。
可惜侦探也在miles烧毁证据时无能为力,但他也已经将矛头暗暗对准了整个体制:当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够多足以收买利益相关者时,当一个人可以足够无耻时,这个体制也不能将他绳之以法,甚至会有利于他。
他将毁灭的武器交给了海伦。
海伦发起了一场暴动,将miles用他自己引以为傲的发明以一个和蒙娜丽莎一起名垂千古的方式彻底葬送。
最后在看似铁板一块,实则纸老虎一样的上流社会其他人在大厦将倾之时纷纷倒戈的时候我脑子里想起了《让子弹飞》的一句台词:谁赢,他们帮谁。
只是他们不是跟着张麻子去抢黄四郎,而是跟着阿拉巴马人民教师海伦一起把资本家miles的玻璃殿堂砸得粉碎。
观影无需先看第一部。
我想《利刃出鞘2》(又名:玻璃洋葱)很好地向观众展现了,如何通过更高级的讲故事方式,将简单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
在影迷们见识过越来越多花式案件后,传统侦探故事似乎愈发难以给予完全的惊喜感,于此,《利刃出鞘2》干脆放弃了高智商犯罪的构思,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故事新鲜讲法的探索上。
作为结果,我们得到了一趟thrill ride,但想要施展推理才能的观众恐怕会有所失望。
一方面,导演从一开始就通过片段化信息故意误导了观众,使得中途解谜异常困难,也使得电影后半程充斥反转与巨大信息量的自我解释;但另一方面,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自我解释,我们发现电影前半程早已埋下众多伏笔,与谜底相呼应。
在剧情层面上,除了同样有侦探Blanc,本片与前作没有任何联系,但在故事架构与风格上与前作有诸多类似。
比如同样是全明星群戏,同样阿加莎式的全员恶人有犯罪动机,因为本片的群星以朋友而不是家庭为纽带,人物脸谱可以做到更为多元有趣。
本片同样拥有反转,而且在喜剧节奏上不输第一部,娱乐性上乘,几个桥段成功让楼主在银幕前土拨鼠尖叫。
另外,电影没有放弃社会隐喻。
《利刃出鞘》第一部的社会映射是美国保守主义与新移民的冲突,第二部则是科技巨富new money与民权运动,尤其电影结尾的呈现非常夸张,颇具争议,楼主会在文章最后展开。
楼主在2019年给《利刃出鞘》第一部打了激情五星,如果第一部的味道曾让你的味蕾满意,也许应该再尝尝这一部。
但同时,在我这里,平心而论,第二部还没有达到第一部的高度,一些故事细节并不是那么坚固,这也许是社会隐喻先行的结果,我会在下面详细的剧情分析中讲到,仅供各位参考。
楼主从看完电影到写这篇文章隔了一段时间,若有记忆偏差还请提醒我,谢谢。
【剧透分割】【剧透分割】【剧透分割】【剧透分割】【剧透分割】【剧透分割】【剧透分割】【剧透分割】【2022.12.27更新】首先试着回答几个大家的Burning Question,给不读长文的朋友一点信息。
问题1: 既然Miles是杀Andi的凶手,为什么要寄盒子给Andi?
答:Helen是在Andi家找到的Miles的盒子,说明盒子在Andi被杀前已经送到。
因为Miles杀Andi是得知她找到餐巾纸后的快速决定,无法阻止Andi收到了盒子。
即便Miles在Andi死后才寄出盒子,或者Miles杀Andi后从Andi家中拿走盒子,也容易给自己招来怀疑。
因为其他人是登岛后才知道Andi已死,其他人对侦探Blanc表示过虽然Andi赴邀让人吃惊,但她受到邀请是正常惯例,Miles不寄可能会暴露他知道Andi已死。
问题2: 岛上时不时冒泡的路人小哥Derol是什么作用?
答:搞笑担当。
对剧情没啥作用。
但有人表示这个小哥房间里一大堆乐器,根据Miles毫无原创性的人设,说不定Miles在欢迎朋友弹的吉他曲其实是他教的。
问题3: 结尾Helen爆破Miles宅邸,烧毁蒙娜丽莎,是什么作用?
答:不是简单的爽文式发泄。
一来通过宅邸能源Klear被引爆,展示Miles的新能源的危险性,让朋友们对他的前途失去信心;二来因为Miles隐瞒保险公司安装了打开保护罩的按钮,蒙娜丽莎烧毁有Miles自己的责任,尤其他已经安排了一周后在这里进行Klear进军市场的发布会,这样蒙娜丽莎被毁,使Miles陷入名誉与赔偿双倍打击,鼓励大家站出来反对Miles。
Disruptors人物群像除了侦探Blanc外,本片着墨的角色众多,但主要人物都属于一个以富豪Miles Bron为中心的上流朋友圈。
富豪Miles Bron是新能源公司Alpha的领导者,自负且浮夸,喜欢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外放的性格与科技巨富的身份,使人联想到的是今年出了风头也出洋相的埃隆马斯克。
电影开篇便是Miles邀请朋友们来私人岛屿参加每年举行的趴体,他不仅把邀请信藏在未来感十足的多重谜语盒子中,还在聚会中设计了一款谋杀解谜游戏(不过被Blanc闪电破解后,Miles解释说设计游戏的不是他,而是他雇的小说家)。
这群上岛的朋友们自称Disruptor(破坏者,变革者),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但似乎也各怀鬼胎。
我们通过人物表,作简单整理介绍,以防在稍后剧情分析的众多人名中迷路。
人物列表电影的总体戏剧结构,由两起谋杀案(Andi与Duke之死),以及一起未遂的谋杀(Helen受枪击)所嵌套组成。
三层谋杀像洋葱皮一样包裹着的,是同一位凶手(Miles)。
三起案件的作案手法虽不复杂,但导演打破了时间呈现的顺序,再加上误导性的叙事支线多,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剥开它来分析。
第一层案件:Andi之死首先来看第一起谋杀,Andi之死。
电影中途的大篇幅闪回中,我们了解到Andi的死发生在岛上聚会前数天,起因与Disruptor们的爱恨情仇密切相关。
Disruptor这个小圈子最早是Andi经营起来,并引导Miles加入的。
而能源公司Alpha的早期想法,也是Andi起草的,证据是她当年画在酒吧(酒吧名为Glass Onion/玻璃洋葱,点题)餐巾纸上并署名的公司架构图。
抢夺这张图纸则成为后续故事至关重要的线索和Miles的杀人动机。
在Alpha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Andi和Miles对于他们开发的新能源Klear,一种氢晶体,的安全性产生了巨大分歧。
因为Klear燃烧不产生温室气体,Miles认为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Andi担忧Klear容易带来氢气泄漏,易爆易燃,不宜市场化,并威胁带走Alpha的知识产权来阻止Miles。
他们的分歧最终导致了Miles在公司内排挤Andi并切割Andi与Alpha的知识产权。
Miles不惜威逼利诱Disruptor的朋友们,在法庭上谎称最初有Alpha架构想法是Miles而不是Andi。
Andi在被逐出Alpha公司后,发现Miles伪造并报道了自己画有公司架构图的餐巾纸,所以在岛上聚会前,愤怒的她找到了多年前那张真餐巾纸,可以作为反驳他们谎言的证据。
于是她头脑一热,给除Miles外所有朋友们发了封威慑邮件,把餐巾纸放在红色信封中合影附上。
这个鱼唇的举动引起了朋友们的骚动,一个个来到Andi家准备交涉,但都无人应门。
因为在其余所有人到达Andi家前,Miles已经抢先一步从Lionel的传真里了解到情况,开他的豪车直接去Andi家,通过饮料里下安眠药迷晕了她。
Miles将不省人事的Andi拖到她的车里,发动引擎,关闭车库门,发动机消耗氧气/或者产生一氧化碳让Andi窒息而亡,制造出自杀的假象。
谋杀Andi后,Miles在Andi家翻箱倒柜,找到并带走了藏着真餐巾纸的红色信封,藏到他伪造的餐巾纸相框后面,这个相框放在Miles房间甚至曾给Blanc看过。
后来Lionel表示Miles太蠢了没有直接毁掉原版餐巾纸,用官方吐槽填补故事漏洞。
隐藏剧情线:Blanc与Helen的潜入故事的一大反转,是揭示Andi有个双胞胎妹妹Helen。
Andi死后,Helen不相信她会自杀,怀疑Miles或者Disruptor中有人谋害了她。
所以她推后了Andi自杀的消息发布,誓要调查个水落石出。
于是她找到了号称世上最伟大的侦探Benoit Blanc。
在Helen登门造访前,Blanc疫情隔离在家百无聊赖,在浴缸中连线几位客串的奶奶辈明星,玩捉杀手的网红游戏Among us,并输掉了裤子。
Helen带来的线索是Andi死前收到的谜语盒子,Helen一看就是成大事之人,真正的Disruptor,三下五除二就拿锤子砸开了盒子,发现了Miles的邀请信。
Helen请求Blanc上岛,调查Disruptor中谁是谋杀Andi的凶手。
因为Blanc是聚会的局外人,谎称受到邀请过于瞩目,所以献计Helen假扮Andi应邀一起上岛帮助刺探情报。
因为只有凶手以为Andi已死,看到假Andi出现若大惊失色可能会露出马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Helen驱散心中怯意,决定铤而走险。
奥卡姆剃刀:若无必要,勿增实体隐藏故事线到此结束,我们带着上帝视角回到电影前面剧情。
众人来到Miles在希腊的私人小岛,因为Andi与大家的决裂,假Andi带来一阵骚动,而Miles也确乎疑惑为什么Blanc会受到邀请。
但Miles一拍他的榆木脑袋,肯定是某人重置了箱子,让大侦探来陪玩一下这个“聪明绝顶”的谋杀游戏。
在岛上,Helen跟踪,录音,鬼鬼祟祟,试图从大家嘴里套出有用的话,认真标记每个人是否有杀人动机和杀人机会。
Helen发现他们每个人在Andi死亡当天都去过Andi家,所以他们都有杀人机会。
至于动机,她认为Claire支持新能源政策而且连任竞选受Miles资助,利害相关。
Lionel更是在公司工作,为Klear背过书,可能想除掉Andi这个他们背书的对立面。
而Duke希望讨好Miles上位,Birdie更是在事业上全然依靠Miles,也都可能帮助Miles杀人。
分析不出唯一的凶手,使得Helen和Blanc不得不转变思路,才去找被偷走的餐巾纸与信封在谁手上。
Helen说,也有可能是Miles杀了Andi。
Blanc说他不会傻到亲自去杀法庭上的敌人的。
可事实是,Miles就是这么傻。
贝叶斯统计中,奥卡姆剃刀原则可以表述为,对一个现象的解释,越简单,假设越少,便越有可能。
Andi一案中,相比于推测其他人投奔Miles而对Andi怀有杀意,最简单最可能的解释就是,Andi公开的敌人,同时是Andi找到餐巾纸的直接受害者——Miles去Andi家杀了她,没有拐歪抹角。
而Blanc对案情的早期误判,一是对Miles高智商滤镜,或者疫情封闭后的他太想要一个复杂精明的案件了;二是技术上说,他没发现Lionel把Andi的威胁邮件传真给了Miles,而排除了Miles是凶手的可能性。
这也是为什么《利刃出鞘2》的英文标题叫做Glass onion(玻璃洋葱)。
导演赖恩约翰逊曾表示,玻璃洋葱源于披头士的同名歌曲,这首歌起初是他们讽刺歌迷们过度解读他们的歌词,因为洋葱皮层层叠叠,似乎将主旨隐藏至深,但玻璃的材质让歌曲一眼见底,所见即所表达,并没有那么多嵌套着的深意。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电影使用这个名字一语三关,首先Disruptor早期聚会的酒吧叫玻璃洋葱;由此,Miles将他岛上住宅设计成洋葱形状的玻璃大房子,玻璃洋葱便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更重要的是,玻璃洋葱也指观众通过大侦探Blanc的视角,他什么复杂的案件都见过后,不自觉地对一个简单案子过度思考,忽视了那个最简单最可能的谜底。
Miles是凶手这种摆在桌面,我们却看不到的“隐藏”现象,在电影中多次出现。
Blanc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地来到岛上,参加没邀请过他的私人趴体;双胞胎Helen拉直头发其实就变成了Andi;以及Miles把真餐巾纸藏在假餐巾纸的相框中,给寻找真餐巾纸的Blanc看,都是显而不易见,唬住了多少见多识广、神机妙算和火眼金睛。
第二层案件:Duke之死帮助Blanc联想到Miles是谜底的,是第二桩谋杀,Duke的暴毙。
Duke的死在时间顺序上晚于Andi,但却是电影呈现的第一桩凶杀。
Blanc推理出杀Duke的凶手是Miles,也对Miles的高智商祛魅了。
Duke的死亡发生在Blanc破解谋杀游戏之后,大家无事可做。
本来从不喝酒的Helen,借着酒劲(喝了莱托少爷的康普茶,一种带少量酒精的饮料),和大家发生了激烈口角,最终被气走继续她的线索搜查。
鉴于观众看到假Andi被气走前和Duke有过对峙,我们第一个怀疑是Andi怄气毒杀了Duke,这便掉入了导演的陷阱。
而且导演设置的陷阱还不止于此,Miles提供的不少虚假信息也起到了掩人耳目的作用。
Miles谎称Duke是误拿了他的杯子,恶人先告状,称凶手的本意是下毒杀他。
在前情很难捕捉的镜头中,实际是Miles主动把他的杯子递给Duke。
而Miles说谎时,电影展示的是Duke主动拿起桌子上Miles的杯子的虚假镜头,误导观众以为一开始就是Duke误拿的。
另外Duke的死因也不是下毒,而是致死性的菠萝过敏。
楼主恰好也经历过急性过敏,在接触过敏原后会迅速出现心脏休克或喉咙肿胀窒息,符合Duke手握脖子干呕的死状。
后来Blanc解释道,Duke对菠萝过敏的伏笔早在他上岛时就提过:“Duke don’t dance with pineapple.” Miles作为Duke的好友,对此了如指掌,甚至前情中有Miles把菠萝汁倒入自己杯子的镜头一闪而过,但当时观众即使注意到也大都觉得人畜无害。
推演凶手的真假动机让观众更难看清真相的是,Miles所谓有人要杀他的说辞,并不是无根无据的。
虽然Miles的朋友们在法庭上曾替Miles说谎,但他们与Miles的关系显然不是铁板一块。
Blanc在破解Miles的谋杀游戏后,他向Miles警告,你的朋友们都有杀你的动机,你的谋杀游戏是引狼入室,相当于枪放桌上关上灯让他们在黑暗中对你开枪。
电影前半部分在任何凶杀出现前,把大家对Miles的杀人动机渲染得呼之欲出:Birdie在泳池旁酸酸地感叹当年自己作为名模风光无限,Miles要对她点头哈腰,现在却需要Miles才能活下去。
而且Birdie最近错误地把自己厂牌外包给孟加拉的血汗工厂,只因为她误以为血汗工厂(Sweatshop)是生产汗裤(Sweatpants)的工厂。
她的助手Peg向Miles求情,求他不要逼迫Birdie承担这个丑闻的责任,似乎Birdie与Peg都与Miles对立,但Peg不知道Miles同时保证赔偿Birdie辞职的经济损失。
Miles和Claire与Lionel的矛盾再次出现在新能源Klear上。
晚餐前Miles向大家展示Klear,并宣布他已经提前准备好将其投入市场了。
Lionel和Claire大为不悦,表示还需要至少两年完成安全性测试。
Miles说他的玻璃洋葱宅邸全靠Klear供能,就是安全性的证明(简直儿戏!
)。
如果之后Klear的安全性出现差错, 背过书的Lionel就有责任。
而且Claire不巧刚刚签署核能源的项目,和Klear进军市场直接冲突。
甚至死去的Duke在电影前半程,偷看自己女朋友Whiskey和Miles偷情,拳头紧了,头上绿了。
让人误以为他也有杀Miles的动机。
这些真真假假的人物关系,让观众迷失在有人要杀Miles的误导中,让我们猜不透恶人的位置。
直到Miles被脱下羊皮露出狼相,也给后面剧情带来了一次彻底的内外反转。
巧妙的是,同样这些人物关系,也真切地铺垫了Miles反过来谋杀Duke的动机。
Duke死前,电影表现过他喜欢设置大量google消息提醒,手机嗡嗡嗡叫个不停,也使他第一个发现了真Andi的死讯。
Duke当然不是真的想杀Miles,他女朋友Whiskey和Miles偷情是他的美人计,因为他有求于Miles,希望对方用Alpha新闻部为他宣传。
而他看到Andi死讯后马上意识到是Miles杀了她,因为他当天骑摩托去找Andi交涉的路上,看到了Miles那浮夸的蓝色豪车飞驰而过,呼应了Miles很早表示过他到哪里,他的车也会在哪里。
这次相遇,Duke甚至曾在泳池边的对话中有影射:他曾经差点被Miles压成饼(pancaked)。
但因为当时Miles立即转移话题没有提是什么时候。
意识到Miles是Andi死的最大嫌疑人,而他可以证明Miles去过Andi家,Duke没有声张,打起了勒索Miles的小算盘。
他给Miles看了手机,说我们得谈谈Alpha新闻部了。
Duke死也没想到,Miles面对他的勒索,如此心狠手快。
Duke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第三层案件:枪击Helen杀死Duke后,Miles偷走了Duke的手机,以防其他人了解Andi的死讯,并且顺走了Duke从一开始就携带着的手枪,瞄准了假Andi。
正所谓契科夫放在第一幕的手枪,一定会在第三幕派上用场。
原本为了增加谋杀游戏刺激感而设计的断电突然生效,和Blanc警告Miles的朋友会在黑暗中刺杀他恰恰相反,Miles受到启发,在黑暗中枪击了假Andi/Helen。
子弹射穿玻璃,洞入Helen胸口。
在观众都以为Helen已死的时候,电影带我们进入大段回忆,等回归主线,只看到Helen又站起来,子弹卡在了她胸口的笔记本里。
虽说有玻璃的缓冲,但笔记本挡子弹的骚操作,显然没有故事其他段落的缜密。
Miles枪杀Helen的动机似乎也没有详细说明,不过Blanc在后来复盘时讲,Duke死后Miles伪装成受害者,趁大家不知道凶手是谁,也是自己身上所受嫌疑最少的时候,企图一把杀掉假Andi,也是少见的Miles的精明了。
而观感上,黑暗中的枪击使惊悚感陡升,带给观众肾上腺素的刺激;另外由于导演在Helen应声倒地之时选择断掉故事线,用大量的回忆转移了视线,回忆结束后,又用大量Blanc对前两起谋杀的推理情节回避了这第三起未遂的谋杀,被海量信息轰炸过的观众不见得还有气力去思考枪击动机了。
在Helen死里逃生后的一刻,Blanc灵机一动,拿出了电影的大笑点:晚餐前Miles送给他的,号称Jeremy Renner(鹰眼的演员)冠名的辣椒酱。
Blanc用辣椒酱伪造Helen身上血迹,一滴入魂,让大家以为她死了,还将辣椒酱沾到自己眼睛,来了一段辣哭的体验派表演。
这样,趁着Blanc支开所有人进屋的时间,Helen爬起来去寻找Andi那存着餐巾纸的红色信封了。
因为没有在其他人房间找到,Blanc建议去Miles的办公室搜索,这样也佐证是Miles偷走了它。
果不其然,红色信封藏在Miles办公室,藏在伪造的餐巾纸后斐波那契螺线的相框中。
Duke的死和Helen被枪击,为原本Andi的谋杀案增加了更多层次,在非线性叙事下,使剧情反转和悬念感飞起,但这几起凶杀背后都是Miles相对简单的作案手法,体现出Miles并不是什么高明的罪犯,没有跳出玻璃洋葱透明的特性。
玻璃洋葱的碎裂,社会隐喻的结局和《利刃出鞘》第一部异曲同工,我们发现导演赖恩约翰逊并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娱乐观众的侦探类型片;他将自己的社会表达融汇到全片,而且毫不吝啬地拿出大段戏份进行价值输出。
本片的结尾便是一段近乎挑战观感的社会演绎:趁着Helen展示真餐巾纸才有的玻璃洋葱酒吧logo,Miles无耻地烧掉餐巾纸,销毁了指控Miles的关键证据。
没有证据,一切的逻辑和推理,都无力对抗社会资源丰富的富豪Miles,所以此刻大家在肃杀中沉默了。
Blanc曾在电影早些时候说,他不是蝙蝠侠,这也许是本片超脱英雄主义叙事但更具现实感的表现方式;所以作为侦探,Blanc只能帮助 Helen于此,关于正义,关于制裁,已是他职责之外。
而通过构建这个无力的受害者困局,导演讨论了一个普适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怎样夺回正义?
当看到Helen把怒火发泄到打砸Miles的宅邸时,说实话,我并没有感到爽快。
因为我的第一反应是,暴力寻仇是短视的,即便没有复杂化现有矛盾,也不会在法律意义上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之所以意识到这段打砸戏的的社会隐喻,也源于电影对身份符号的角色分配。
首先上流富豪作为反派和讽刺对象,与社会左翼运动一以贯之;更重要的是,导演刻意选择Helen为黑人女性,担任电影的反抗者。
在美国社会这两年Black Life Matters和乔治佛洛依德事件引起的大规模黑人抗警运动,以及今年本质上反女权的反堕胎法案,让人很难不联想到,结尾的Helen便是这些运动走向激烈化的社会缩影,也是导演坚定地支持近期平权运动的体现。
但对于现实,很多人也有矛盾心态,一方面痛斥川普执政时美国的右转,恶化了黑人和女性的整体性社会不公;另一方面,自发性的黑人运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打砸抢事件也越来越多,虽然这不是运动组织者的本意,但确乎伤及了无辜被砸的店主民众,不但远离了马丁路德金当年的非暴力原则,也使得治安问题和警察暴力执法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恶性循环。
所以,真正有现实思考价值的电影,我想还不能只有zz站队和情绪宣泄。
然而,今年10月以来涌动的社会讨论,让我对结尾有了新的也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理解。
这层理解源于Blanc的那句话:I can only give you some courage/我只能给你一些勇气。
因为Blanc是对着Helen说的这句话,我原本自然以为Blanc给予勇气的对象是Helen。
但真正需要勇气的是Helen吗?
Helen铤而走险假扮Andi,找来Blanc为Andi伸张正义,与Miles斗争。
Miles烧掉餐巾纸后,她怒火中烧,她把Blanc给的Klear晶体抛入火焰,引爆整个玻璃宅邸。
她是在场人中最不缺勇气的。
更需要勇气的是叫做Disruptor的这群人。
他们对Miles的新能源并不是没有异议,Claire和Lionel都担忧Klear的安全性,不希望万一出事,自己变成替罪羊;他们对Miles谋害自己的朋友敢怒不敢言,害怕指不定谁会因为和Miles不合,成为下一个被谋杀的Duke或Andi。
这种恐惧成为Miles操纵大家的木偶提线。
相比于Miles,他们知道自己力量薄弱,看不到赢的希望,所以他们不敢作证Miles烧掉了餐巾纸,也不敢作证是Andi而不是Miles创立了Alpha公司。
如果他们作证,Miles有的是办法迫害他们:作为公司高层的Andi,因为与Miles的决策分歧被谋杀;Helen因为调查Miles,被Miles枪击;而Duke的谋杀,Miles分分钟内就完成了。
所以,我觉得Helen实际在做的,是给予他们一些勇气。
当Helen打破几件玻璃雕塑,Miles无动于衷,但Disruptor们兴奋了,他们鼓起勇气打碎一些无关痛痒的玻璃,为自己的无力和绝望,索性一起发泄。
但当Helen的破坏规模越来越大时,他们慌了,他们也许和看电影的楼主一样怀疑,这样发泄是否过火?
但Helen的破坏所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无能狂怒。
Helen把Klear供能的整个宅邸引爆,向大家展示了Klear多么不安全,Miles推广这种能源是多么错误。
用来打开蒙娜丽莎保护罩,集合着Miles自负的按钮,也被Helen拍下,将神秘的微笑付之一炬。
因为这个按钮是Miles背着保险公司安装,租借蒙娜丽莎的他必将受到赔偿与名誉上的双重打击。
而像尼采所言:这种胜利所带来的最好之事,莫过于解除了对失败的恐惧感。
所以在Miles的嚣张势头受打击后,大家终于与Miles和他危险的新能源决裂,站在了Helen一边愿意为她作证。
Blanc曾问Miles,什么是Disruptor?
Miles讲得特别抽象,说在一个庞大体制中我们打破一点点,然后其他人会受到鼓舞,即便体制本身会反弹,但受到鼓舞的人会继续打破,引起更大的变数,直到大家都慌了,但谁也无法挽回,体制就会崩塌。
而这个最早让体制裂缝的人,就是Disruptor。
回头来看,我们发现Miles形容的不是他自己,而是Helen,导演用打破玻璃这样具象的呈现,诠释Helen才是真正引发多米诺效应的Disruptor,而受Helen鼓舞,鼓起勇气参与进来的,是Miles的这些朋友们。
有意思的是,今年拿上流社会开涮的左翼电影在欧美大放光彩,既有戛纳金棕榈《悲情三角》,也有美食惊悚片《菜单》,甚至严肃冷峻地批判古典音乐界的《塔尔》也有类似表达。
《利刃出鞘2》结尾这种直接和激烈的社会演绎,能让欧美影评人们满心欢喜地吃下,除了道理讲得言之有物,也算适应了当前Eat the rich的大风潮吧。
Ps.电影有大量明星客串,楼主最惊喜的是网球巨星小威廉姆斯出现在岛上健身房的大屏幕上,看起来是Miles请的私人教练。
最后还要靠墙头草们再一次集体口供才能惩罚凶手。
但这些墙头草们是不是转变得有点突然啊?
画烧了以后,迈尔斯惹上麻烦自身难保,这几个墙头草依靠迈尔斯的情况得以改变,最后指证是墙倒众人推,这还说得过去。
但是前面海伦砸东西的时候,那几个墙头草也跟着砸东西泄愤过瘾,Why? 这个时候画还没烧,他们自己的问题还要靠迈尔斯解决,这过瘾的代价有点大吧。
要说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吧,那么多年都落井下石一个德行会忽然改过?
编剧只是为了迎合一个人性善良的童话结局,让人物角色有了这样不切合实际的转变。
我看侦探剧是来体会凶手和侦探的心思巧妙和智慧的,这些探案的过程是经得起推敲的,让人有理由信服的。
一旦缺失了真实的基础,那么这个过程就会打折扣。
影片中使安迪败诉的是墙头草们,指证迈尔斯的也是他们,看来不管是好人坏人,最好都远离墙头草们。
但好像很难找到不为私利刚正不阿的,自己在利益和压力面前也不敢保证。
现在有很多人宁可不交朋友,因为他们知道,你在人群中有价值,你会受到尊重甚至簇拥谄媚,如果没有价值,哪里来的尊重。
所以很多人为了避免受辱,选择自己走自己的路。
利刃出鞘竟然做成了系列,也是近年来不多的商业片惊喜了,对我这种看漫威会睡着的人来说,总算在影院有个可看的商业片系列。
我觉得利刃出鞘系列可算是21世纪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把本格推理赋予了现代环境。
两部电影都设定在中上流社会中,看不见贩夫走卒,只有女主是中下层社会阶层出身,给人一种外来者的视角,也让观众容易代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成套路易威登行李箱。
而带着南方口音的Mr Blanc被扔到这个环境中,一身土气,滑稽可笑,可当他开始办案后,绝妙手法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案名叫Glass Onion,玻璃洋葱,采取上一部的成功经验,更加有意地用主题作为讽喻。
上一部是利刃讽刺川普政府,这一部的洋葱则是讽刺虚荣浮华的新贵阶层,表面光鲜内中虚空。
他们以高科技为噱头,大办创业公司,张口融资闭口纳斯达克,老板必身穿一身看不出牌子的灰不溜秋的T恤。
为配合片名,本部把环境也设定在一个僻静的希腊小岛上,还建了一个以玻璃洋葱为标志的豪华别墅群,各种马斯克或扎克伯格式的装修设计让观众一饱眼福。
片子还超与时俱进地设定在covid大流行期间,民主党政治家口罩包得严严实实,有人却只把口罩戴在嘴上,网红的口罩如同网眼袜,戴了还不如不戴,让观众仿佛回到那段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满天飞的日子。
由于是侦探片,一个嫌疑人的pool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势必有各人登场的介绍。
这一段的剪辑也是新媒体和大流行结合,有我们那时还觉得新鲜的在家视频接受采访竞选的议员,有直播的网红,连我们的大侦探都只能宅在家玩among us游戏。
片子的主角是爱德华诺顿演的技术新贵Miles,请了他最熟悉的几个朋友来自己的岛上共度假期,结果刚打完官司的前团队核心人物Andy如幽灵一般出现。
侦探Mr. Blanc也说自己收到了邀请,结果富豪男主却说自己并未邀请他。
这片子只看前半段有点拖沓,在等着死人的观众会觉得节奏太慢,甚至在想编剧是不是放弃本格推理,变成了伦理大剧。
好在一半之后,从Andy中枪开始,情节开始峰回路转,更加难得的是,情节设计跳出了一般侦探片的窠臼。
当然我觉得本片剪辑还可以更好,比如Andy真实身份揭晓时,可以做得更耸动一些,而不是现在这样按部就班地揭晓;另外结尾有些暴力,虽然这暴力是有目的的;但根据大侦探的风格,若能用更聪明精妙的方式解决此案,应该会更好。
期待下一部。
在拥有许多成功的前作面前,它推陈出新地找到了另个继续下去的方式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但却不满足于此,还略带“炫耀”地让“格局打开”:不仅是不再倚重于角色关系从而制造悬念架设谜题,也常常大胆地跳出室内(尽管也是另个“固定空间”),允许观众不局限于故事的一种视界。或许凶手的揭晓已经没有那么成为重点,但是各个角色自身背负和引发的话题线索都被鲜活调动起来,炮制了另种无法抗拒的娱乐效果;“动机”之外,大家还有那么多趣味的经历可拓展。 很难不说这是一年四季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下昏招的Netflix走得最大胆、最成功的一步;它也让人多少为这个IP的蓬勃发展感到一丝难得的惊喜。
比第一部好看,中后期有点泄气儿... =。=
也许是因为我太久没看电影了(去年年底几个月的现实太难了),其实挺好看的啊。就,因为期待不高,感觉观感还挺好,就像一个发生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的阿婆式小品。(而且小莱斯利其实演过阿婆作品,这里再出现让人有点恍惚)。各种梗超多,细节也好玩,不少地方超好笑~2020pandemic这个背景也用来融了很多现实梗。各类名人客串太好玩了,给马友友比心,哭一下桑爷爷,唉希望爷爷前几年真的有这样和朋友们一起打游戏……谁不想尝尝杰瑞米雷纳的hot辣酱!希望他尽快康复啊啊啊
莱托少爷和杰瑞米雷纳表示这部大爽片很赞
笑死我了笑死我了,这根本不是推理片,纯纯喜剧片。
冤有头债有主蒙娜丽莎心里苦……
平安夜就看了这个,草拟跌的,看得好他妈痛苦
哪怕让我看点休格兰特和丹尼尔克雷格的对手戏我都不会觉得这两个多小时浪费时间
一集的钱,可以拿去拍十三季《大侦探波洛》,季季9分的那种。
一层一层拨开洋葱 发现这剧啥都没有
冲着第一部的好感去看这部,只想说爆炸吧毁灭吧,这IP这样算完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咋回事不进入正题。看完我两个小时,一个反转也没有~本来以为那个黑人女主身份上会有翻转,结果就这…?诺顿也救不了
白莲花拍上瘾了是吧
像是一众明星聚在一起玩了场剧本杀,推理都是其次的,关键还是要爽,到底落入了流媒体的思维里了。
前半段有点散漫不紧凑,最后又倒戈得太轻易,没有那种圆满的satisfying的感觉。。。不是很喜欢。但我还挺看好这系列拍下去的,现在认真做原创剧本的太少了
【C-】前半段,至少真的营造出了戏剧、幽默、诡异和本格推理共振的画像,除此之外还利用“抢答推理”的桥段来对自身类型进行一种恰到好处的戏谑,并在事件的堆叠中不断调度出黑洞般的悬念。必须承认莱恩·约翰逊真的制造出了超越首部的续集幻象,然后一切就在后半段的诡序解答中崩塌(其实在结尾前这种设计也不算完全灾难),就像片中大侦探指出凶手本质一样,影片随后也与它塑造的角色一起降格成了蠢货。以及最后,用一场与撒泼打滚无异的闹剧来结束这场没有证据的推理(甚至还有绝命毒师的名场面复刻),或许这也意味着影片切中了它所不断强调的“后疫情”时代的核心:洋溢着劣质CG的自暴自弃,这不正是过往三年里流媒体大制作所共同面对的窘境吗?
啊哈哈哈如果它的定位是喜剧片的话,那它成功地让我发笑了,剧情就像一个厨师准备了很久的食材好不容易做好端了上来结果自己忍不住拉了坨屎在上面,不够吗,那就多拉几斤!续集请007带上你的老公一起破案,下次跨年夜我一定准时坐在客厅电视机面前观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凶手所犯乃杀人之罪,你能做的也只是打砸抢烧一通,然后在利聚而来利尽而散的小人集团中因势利导,借由新的利益格局 make him pay. 很不幸,这真的,很不幸。
时隔几年对第一部唯一的印象只剩美队说eat shit所以案子精彩与否真的重要吗哈哈哈。第二部的舞台之华丽还以为会出现岛田流的展开和建筑诡计但我高估了网飞。但我真的很吃侦探装傻这一套,而且最后的disruption浓缩的愤怒太爽了(也理解很多人不喜欢)
三星半吧,趣味性还是有的,只是感觉少了后面一轮意外的惊喜
退休邦德兼职浮夸剧本杀馆DM糊口,卖力入戏五流脚本尽显晚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