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这是关于死亡的电影,迟迟不愿打开,怕被陷入悲伤的氛围与情绪。
有着午后阳光,终于跟随影片走入欧洲人的叙事。
温暖,是的,是温暖,不是忧伤。
伴随着朋友的脚步与四天的时间,知晓了胡利安自由的一生,朋友有着与胡迥然不同的性格:温和不锐利,适应而包容。
胡利安的歌剧人生,始终在不羁放纵中,包含婚姻、外遇。
人生后期,有特鲁曼的陪伴,也有家人的默默关心,听到儿子跟他说,之后要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胡利安动容了,那是他的家乡。
与朋友之间的对话有着外国人一贯的幽默,那不是不在意,那是一种陪伴:陪你面对医生,说出自己的决定;陪你面对老板变相的辞退,说你演的也就那样;陪你对偶遇的外遇家人说出迟来的抱歉;陪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看望儿子的行程,制造着吸烟的信号离场;陪你面对前妻、失禁、酒吧里欢愉…最终接受着你的特鲁曼,这就是友情吧,自在不煽情。
特鲁曼是胡利安最先要告别的,面对死亡,他表面淡定,却有着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平复的内心波澜。
放不下的有很多,到头来信任的还是老友,安置好特鲁曼,与特鲁曼和朋友一起告别。
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人生,多么放荡不羁的生活,终将行之湮灭,如何选择去面对,也许我做不到像胡利安一样的淡定荷兰的街道和校园拍的很美,特别是自行车
太难受了!
看简介时以为是部宠物托孤片,虽然也有,但其实是人生的告别。
关于此类型影片,看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适感,也总希望以此强大内心,云淡风轻看世界,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更像是结了细冰的海面,底下的暗流汹涌无法抑制。
《星运里的错》中阿姆斯特丹的街景实在太好看,以至于其后对在阿姆斯特丹取景的影片都有天然的好感,比如《雏菊》,没想到这部从北极到马德里的影片中,也有一段阿姆斯特丹情结,这也是破防的开始。
绝症父亲癌细胞转移放弃治疗后没有告诉儿子,他以为儿子知道的事是病情已经控制住,为此被折磨了一年的儿子终于能好好上学了。
儿子生日,突然就想飞到阿姆斯特丹给他一个惊喜。
儿子见到父亲,一切都很正常,还埋怨父亲为什么没早告诉他,下午有考试,晚上约了朋友看音乐会,只能草草吃个午餐。
儿子把女朋友介绍给了父亲,父亲说再过几个礼拜放假回家的时候要一起,父子俩告别。
儿子走了几步后转身,紧紧抱住了父亲,父亲不明所以回抱了他,等儿子走远后,父亲告诉朋友,等等,我要去一个人哭会儿。
回到马德里碰到了前妻,前妻听说去了阿姆斯特丹跟儿子庆祝生日很开心,说虽然父亲不想让儿子知道,但是她已经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儿子。
你不想让我知道,我知道了,那也当做我不知道罢。
是可以这样拍出来的。
稍微带入一下经历过的事,鼻头的酸涩感立马就来了。
这是家人的爱。
阿姆斯特丹是朋友陪着一起去的,朋友是哪来的呢。
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北极圈的朋友带着这样的包袱来见他,没有事先告诉他,因为这样的惊喜或许还不错。
四天的时间,第一件事遛狗,然后陪他为狗狗物色收养家庭,陪他去丧葬公司安排自己的后事,陪他去给儿子过生日,飞机上还闹了一点小别扭。
狗狗去了收养家庭体验生活,他说不习惯一个人睡觉,于是来到了朋友订的同街酒店,睡觉的时候伸出手,朋友无可奈何的牵住然后关灯。
明明说了不要送别,只到酒店说说再见就好,却也跟着到了机场,最后拿出狗狗的所有资料,你带上它吧,托运也办好了。
(狗狗此处演技炸裂!
)可能是早年分别后很难再见的朋友,四天的告别之行,陪他只做他想做的事,虽然也有吐槽白眼,但是都做了。
这是朋友的爱。
当我看电影时我在看什么,看那些想见不得见的风景,看这些勾起内心暖意的感情,虽然难受是真的,但是情感的体验也是满的。
这是一部拍的略为文艺,但一点都不做作,片中本有许多可以扩大的戏剧冲突,但都被导演平和的处理,它不煽情,却饱含深情!
当机场分别,胡里安拿出特鲁曼的各种证明,眼泪决堤!
电影里说人类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个体之间的联系,我将离开,把我最重要的爱放在你身边,以后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在一起,我爱你一共看过两部人狗生离死别的电影,忠犬八公和这个。
前者让我想要养一只狗,这部让我有了养狗的后顾之忧。
越是平淡细腻越能悄无声息的感染观众,产生共鸣、抨击力总是那么巨大。。
超喜欢见到儿子那段,还有最后机场道别那段,努力表现平静的胡利安内心掩饰不住眼神里的波澜,太考验演技了,配乐也是棒棒哒!
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 胡利安克服了尴尬 克服了羞怯 尽量让人生少留遗憾 甚少沟通的儿子借着还打火机的机会与父亲拥抱 一次温馨的见面 告别式的见面 生命尾声的四天 有一伙伴陪伴足矣 浏览了那么多收养者都放心不下谁能走心的照顾特鲁曼的老年生活 最后还是给了自己可以手拉手睡觉的却不觉得尴尬的伙计 温情的友情
一个重病将死之人,在与癌症抗争一年后选择放弃,不如离去啊,于是告别。
好友从远方赶来陪伴,四天时间里,看着胡利安平静却难以自已地“安排后事”。
作为独居的单身男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21岁大学在读,一个是相伴多年的老伙伴Truman。
有两份挂念,便不算孑然一身。
人与人,人与动物,这之间的沟通往来是电影的最大看点,人性的矛盾与柔软,告别了多少个人,便有多少张面孔在身后悄然隐去。
该责怪好友的被动、表妹的口不择言、剧院老板的市侩、友人的避而不谈吗?
还是该赞许好友的相随、表妹的苦心孤诣、剧院老板的安慰,和友人的体贴呢?
该忧心Truman无人照料,还是该庆幸把缰绳交给了好友,终于不是所托非人?
该把事实和盘托出,还是随性让儿子继续平淡幸福就好?
该谴责好友与表妹的“私会”吗?
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啊。
就如胡利安黯然落下的眼泪,随风逝去吧。
悲欢场里走一遭。
无限怅惘。
有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是需要契机的,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在推荐这部电影,看见男主配图的一瞬间我就毫不犹豫地到B站缓冲资源了,男主是阿根廷知名演员,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即由他主演(这部电影是个人特别喜欢的一部片子),去年豆瓣大热的高分电影《荒蛮故事》的男主之一(个人觉得他的那个故事段落稍逊其他几个)。
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豆瓣分数:7.0,好吧,我承认这是一个尴尬的分数,烂片谈不上,佳作又不够格,包括一些推荐指数不高的短评,抱着“自己选定的电影尴尬死也要看完”的心态看了下去。
妈蛋,看完后,我不得不庆幸自己这个潦草的决定太正点了,我多日不写长影评的心又被唤醒了!!!
是的,我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不幸戳开我的长影评的豆友,这是一部好电影,以我不值半毛钱的人格做担保!
纠结电影喜剧宣传标签的并非不能get到电影中自然而然的笑点(人家得癌症都快死了,你想一直笑一直high,合适吗),担心电影如白开水平淡乏味的只需要预支一点耐心(静下来,放轻松,高潮会来的)……声明一下,楼主现在纯粹是以一个沦陷的脑残粉的身份来安利电影的,不保证影评的客观公正,不确定思路清晰流畅。
先说下个人口味。
我喜欢的电影中有这么一种,就是影片所有桥段均取材生活日常,平淡无奇,几乎看不出来表演的痕迹,看似散漫无拘的台词、场景,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内核,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都体现了编剧和导演高超的艺术匠心,你几乎感觉不出影片的刻意,但又觉得表达是那么恰到好处,印象中深刻的同类电影有《爸妈不在家》《一次别离》《周末时光》,这部影片同样可以纳入这一光荣行列了!
如果耐心看完整部电影的话,就会发现影片不动声色的散漫剧情里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量。
没错,煽情也讲究段位,看春晚听佟铁鑫和杨洋唱那种歌很多人也会哭,但我心里终究觉得不怎么高明。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男主罹患癌症不久将离开人世,已经与他分开多年的好友在妻子劝说下,抱着以后尽量不留遗憾的心态坐很贵的灰机来探望他,从影片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二人之前应该发生过龃龉,探望日期定了四天,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现二人在这四天中的各种平淡无奇的经历。
这些经历主要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总结起来就是告别和料理后事,这些人有男主男配主动找上门的,像主治医师、葬礼服务公司职员、儿子、宠物狗兽医、收留宠物狗的陌生人,也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像前妻、关系尴尬的同行夫妻俩、受赠过男主绿帽子的倒霉蛋(四天男主和男配要巧合遇到这么多人和事,一不小心就有陷入雷区的危险,还好导演处理得自然而然),实在琐碎而无聊。
正如前面说的,对于这次久别重逢,男配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抵达目的地第一件事,是找个酒店深呼吸来一番心理建设,这才硬着头皮、冒着尴尬症随时发作的风险去敲门探访那个将死之人,据说曾是自己的好朋友。
虽然影片呈现的桥段散乱平淡,但作者很好地找到了一个着力点(亦是线索),即男配从嫌弃不解麻木敷衍而来到逐步缓和趋于理解并依依惜别转化的心路历程。
目标第一站:拜访兽医,男主在兽医站问了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假如我死了,狗狗会怎么想,它会平稳度过阵痛期吗?
男配当时在兽医站一脸懵逼的表情,尴尬地勒住心中一万只跃跃欲试的草泥马的缰绳,出来后他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自己的小心脏,表示三观受到了侮辱和冒犯,委婉地指责男主:哥,你下次再这么天马行空的话,拜托你提前预告一下,OK?
而男主不识趣地要和他大谈人生真谛(老子告诉你什么叫做爱),尼玛,稍微有点情商的都知道这个时候的明智选择是赶紧shut up,男配不客气地回复到,要不咱们还是先吃饭吧,要么没力气聊诗词歌赋人生哲学肿么办。
楼主看到这里真心心疼男配,花钱费力地陪一个准精神病破罐子破摔:我他妈干脆就静静地看着你还能摔出什么新花样,只是在这之前我的小心脏又得做个SPA了。
其实男主看似行事古怪,他看人倒是很准,一开始就撂下“我从你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求回报”,一副我认定了我会乱说兼老子就是喜欢看你明明看不惯我却不得不埋单的霸道总裁范,当男主不依不挠反问男配从自己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是what,男配不情愿地敷衍道,要勇敢,行了吧(内心的OS大概是,像你这么无惧无畏到不要脸程度的也没sei了)。
如男配所愿,接下来男主马上开启了我他妈都快死了我天不怕地不怕的二逼兼毒舌模式,二人会见主治医师时,男主如此有理有据地直面死亡,说服主治医师停止化疗,只怕男配心中有那么一刻是咯噔了一下的,这莫非就是传说中失传很久的纯爷们,只是作为亲友团之一,常识告诉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男主一脸嫌弃地喷了他一脸,你他妈不是说好不吭声的吗,男配生气地回应,我他妈花钱跑大老远来了,屁都不让放一个,还有没有王法了,男主尴尬地对医生笑笑,早说了的,应该让我表妹陪我来。
从医院出来后,男主暂时败下阵向男配解释自己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他知道所有人的目的是统一的,他们都在尽最大努力,所有人都是,不该怪任何人(影片后面这句话在男配劝说宝拉时,来了个神还原,编剧技能赞),男配一副不领情的神态,直接摊牌自己前来的缘由,原以为男主会尴尬的,谁知男主继续发扬不要脸的作风,别他妈扯没用的,给出租钱。
二人去餐厅吃饭前,男配帮男主买了几本帮助狗狗做心理治疗的书,顺带买了“助你走向死亡”的指导书(影片最后男配主动拿走这本书,暗示他自己也需要治愈系畅销书安慰了,编剧技能赞+1),餐厅吃饭时男主碰到了一个演员同行,正和他妻子吃饭,这对选择无视男主的高冷夫妻激起了男主的争斗欲,直接杀过去开撕,男配那双活灵活现的小眼睛一闭,一副见惯不惯的表情,撕完后,男配贱贱问道:你好点没,男主一副感觉自己棒棒哒的姿态,男配幽幽吐出来几个字:没事,你心情好,就行。
[这里需要插入一个小广告!
男主和男配这条线因为一个宝拉的电话暂时中断,二人一起去剧场看男主演戏(讲真,第一次真没看出来是男主在那儿卖萌,只是觉得,咦,男配和宝拉的笑点在剧场好乱入),酒吧有一搭没一搭地瞎BB,楼主表示这段对白简直了,男配和宝拉(当然也包括男主和男配)的每一句对白都是以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做支撑的,他们都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也不怎么避讳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就这么针锋相对地自说自话,背后的雄厚生活背景我们只能高速脑补,而编剧每截取一句都破费脑细胞,比如这段对白中宝拉听到男配斩钉截铁地回答自己不会再回来此地时,她质问男配“你总是对事情这么确定吗”,讲真,这里的猫腻可大了,一方面有娇嗔的成分(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一方面有嘲笑的成分(就你?
还算有主见,还不是一点点被我表哥掰弯),对于这样的台词设计,楼主表示只能奉上自己的膝盖。
]终于结束一天的折腾后,男配终于可以安静地做个睡觉的美男子了,万万没想到,神烦的男主又来电话了,虚伪地来句“很晚了,是吧,打扰到你了吗”,男配继续憋气大法“没有,才凌晨四点而已”,然后男主blabla讲了一通将死之人的梦境,还一副“书上说的”的口吻,男主这时换位地问了男配一个问题,假如将要死去的那个人是你,你会想要谁在对面迎接你,只怕男配这时候心里又该咯噔一下了:电话那头那位大哥的想法很有挑战性,我决定试着想一下。
在被男主掰弯的路上,男配又不知不觉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二天男配陪着男主面见有收留宠物狗意向的拉拉,与狗分离后,心里明明脆弱的像个孩子打死也不愿装孙子的男主终于hold不住了,在车上对男配开启了新一轮洗脑模式:你造一只狗对我的意义吗,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尼玛,还一起做爱呢)。
妈蛋,别说有感情基础的男配了,楼主看到这里都有点hold不住了好吗:别看我毒舌猖狂、做出一副老子什么都不在乎的模样,我从不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任何一个人身上,这才落得我孤身一人的下场,因为狗从不会辜负我的善良!
二人随即拜访葬礼服务公司,男主怀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男配响起了前方高能预警:里面会很无聊,你不想去的话可以在公园呆着。
男主雄纠纠气昂昂地对职员说帮自己办理葬礼业务时,职员的表情那么一瞬亮了一下,然而男配早已看穿了一切,当男主终于看到棺材以及容量特别小的骨灰盒时,死亡这个概念一下子直观立体了起来,他迷茫的表情表示他还是未能足够勇敢面对这一切,体贴的男配发挥自己万能钥匙的作用,帮他搞定。
可以说,到这里男配已经基本被感化得不要不要的了,接下来除了偶有分歧外,他已经完完全全和男主站在同一战线了,餐馆遇见被自己戴了绿帽子的倒霉蛋,男主娇羞地捂着自己的小脸庞,这正与前面自己理直气壮指摘同行演员夫妻俩无视自己形成鲜明角色对换,出乎意料的是,绿帽子君居然有限度地原谅他了,还客气地谢谢他帮他找到了真爱,男主贱贱地回应道:那我收回道歉好了——而男配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只是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当第二天男配从沙发上睁开眼时,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和他同处一室的好基友慢慢酝酿着惊天大阴谋:飞去阿姆斯特丹陪儿子过生日,男主反问“这主意不是很好吗”,男配表示被这个任性boy逗乐了:很好,还非常有创意,but……男主赌气地关掉电脑:算了,等你走了我再去,好了吧(还说自己有钱呢,小气!
)。
结果当然是男主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飞机上关于是否让儿子知晓病情,二人有了最后一次的争吵,跟着一个二逼兼毒舌,身经百战的男配早已经get到高超的吵架技能:“你为什么这种表情?
”“哪种表情?
”“你不同意的时候总是这种表情。
”“好吧,我可能确实不太同意”,男主表示这样的男配委实有点棘手,索性撒泼起来:“我问你的意见了吗?
好像没有吧”“你他妈太紧张了,去撸一发吧,我可以叫空姐帮你”,二人抵达目的地时,男主终于认真考虑男配的建议了(事后他对男配解释到,我努力了,但臣妾做不到,男配还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我懂),男配这时候化身贴心护卫,360度无死角配合,我顺道和你叔看个会,对,什么会议,那个机器人大会,孩儿,你身上没钱了吧,你叔欠我很多钱呢,快掏欧元……从阿姆斯特丹归来后,男主像个老顽童一样翩翩起舞,男配表示“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的晚餐,男主宣布了自行了断的决定,经历了几天洗礼的男配此刻已经做到了男主在飞机上的要求和抱怨:所有人都告诉我他们的想法,谁他妈告诉过我这个将死之人的感受!
但是男主表妹不能接受,像上次男主和儿子告别靠打火机来了个分手的拥抱,男配靠宝拉遗落的手机打了个炮,身体力行地平息了这只愤怒的小鸟。
看到这里,楼主觉得影片已经功德圆满了。
只是心中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影片为什么以一条狗命名呢?
Truman在影片中虽然屡次出现,戏份吃紧,而且是男主重要的感情寄托,但就将近两个小时的观感来看,它的分量远远不及男配,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以男配名字命名好了,个人实在表示无解。
眼看影片就要结束了,楼主这才发觉导演真是十足的心机屌,大招原来放在后面,就好比男主去宾馆送男配之前,手里晃动的几张纸暂时引起疑惑一样,这些解答都会在影片最后得以呈现。
万万没想到,在男配临走的前一秒,男主又为他布下了又一惊天阴谋,对于自己这只心心念念的狗,他实在放心不下交给其他人喂养,所以他只能最后再无耻地拜托自己的好基友,然后他亮出准备好的机票、资料以及证明材料。
可以说,这只狗浓缩了男主对尘世的全部依恋,把它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才是最好的归宿。
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 胡利安克服了尴尬 克服了羞怯 尽量让人生少留遗憾 甚少沟通的儿子借着还打火机的机会与父亲拥抱 一次温馨的见面 告别式的见面 生命尾声的四天 有一伙伴陪伴足矣 浏览了那么多收养者都放心不下谁能走心的照顾特鲁曼的老年生活 最后还是给了自己可以手拉手睡觉的却不觉得尴尬的伙计 温情的友情
开始以为是喜剧就点开看了,结果看完整部电影我从来没乐过。
因为,在男主身上,我看到了自己。
导演在细节处理上很细腻,很耐人寻味。
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
几个细节印象深刻:1/男配的几次欲言又止。
(表情细节刻画到位)男配来看男主是有目的的,但4天过去了,他多少次想和男主谈谈,但到嘴边的话都化作沉默中的眼神里。
他不是不想挽留男主,他从不舍到理解到帮助到最后带走男主的狗,他心理经历了很多。
2/剧院老板开除男主。
在这个情节里,剧院老板在进门前手里拎着东西,本以为是想送给男主的,毕竟辞退别人心里一定有所愧疚。
可看到老板带上门之前不忘把东西拎走的时候,我站在男主的角度感觉心是凉透了的。
反观男主当时的表情,实话说我是佩服的。
3/男主和男配睡在宾馆里,男配给男主盖被子后,男主把手伸给男配那一幕,我感觉是依赖也是告别,很有仪式感,比拥抱告别更给人一种深情。
和电影结尾男配带着狗在飞机场的背影有微妙的联系。
电影里可以说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两次餐厅遇友人的对比,两次约见寄养狗的主人的对比,男配在往返飞机里镜头表情的对比,男主和他儿子相见的戏也很精彩,男主看儿子的眼神从他灰蓝色的眼睛里能看到好多的感情讯息。
看过全片,不难理解男主的选择,虽然他的表妹开始是不能接受的,但我却觉得男主把自己的一生看的很透彻,做出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佩服他从头至尾身上有的那股平静。
即使孤独,寂寞,绝望,无奈,崩溃,不舍,但他还是选择了安静的,尽可能的努力。
而男配,我怀着无比憧憬,敬佩,怜爱,赞赏,复杂而多重的感情。
他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朋友,有他,所以男主才能安心的走。
和思考死亡不同,处理死亡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人在将死的时候可能去想心物二元的问题,可能去想向死而生,但是处理死亡这件事情不能在脑海里就完成了,而是需要身体力行,有很多告别都要亲力亲为。
既然人生在无所不在的关系之中,那么告别亲人,告别朋友,告别同事,告别敌人,告别过去都是对每一段关系的认真交代。
人对待死亡总体应该是无奈吧,不论多么超脱的想过各种场景,但是只有在实际安排的时候才能体会真实,然后接受死亡的事实。
胡里安和他的过去告别不顺利。
他和老朋友遇见,对方装作没见到;他和情敌道歉,对方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他想和儿子见面,全程都在尴尬的对话和拥抱度过。
别人没法很好地处理他的死亡,只有他自己能,在任何官方的仪式还没有到来之前。
为自己安排死亡是很郑重的事情,中国人在死前就订做寿衣、棺材求一份体面,可惜影片里进行这些似是而非的告别之后就结束了,结尾暗示一点安乐死有显得突兀,实在可惜。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知道好朋友可能要安乐死了 没有阻止 作为朋友 可是当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悲伤,最后选择做爱,但是高潮之后,二人马上就哭了,从性的满足感迅速脱离出来 ,还是没有办法去,逃离离别好友的悲伤!
同时哭了 再见就再也不见。
升华了情感!
最后的结局处理的有点想李安的漂流记让人寻味!
给剧平淡无华最后来一个点睛之比。
中午在单位休息,父亲打电话说《古拉格群岛》看完了,难受了20天,想起很多童年的事情。
我沉默。
难受。
转而说了些生活上的不痛不痒和一如既往的报喜不报忧。
这是他回复我昨天凌晨两点的短信:“爸,我看了这本书44页已经哭了两回。
”北京的雾霾埋了整座城市,也掩埋了我的食欲。
中午没心情吃饭拿出《特鲁曼》来看。
我写过很多小的影评,书评。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思考。
但从未有这次这么认真的想写一写东西。
写给特鲁曼,写给最近的自己。
特鲁曼是一条主人胡里安公养的老狗,我不懂狗,查了一下是斗牛獒犬。
电影开头是二号主人公托马斯因得知好友胡里安患绝症准备去探望并陪伴他几天。
他在清晨与家人道别,离开寒冷的“北极”加拿大前往温暖湿润马德里。
开启一段悲、丧的旅途。
舟车劳顿,来到好朋友家门口。
胡里安打开门。
没有嘈杂的问候,热烈的拥抱。
托马斯像是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一样笑了一下,心里好像说“还好,你活得还挺好”。
胡里安则靠在门上看着他,两人都含着热泪。
两人相视一笑,拥抱起来,似乎隔了几个世纪,像是《烛尽》里73岁的亨里克和康拉德隔了41年后的见面。
温暖而又心酸。
内心翻腾着太平洋的波涛汹涌,脸上却是小桥流水的波澜不惊。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说过,男人是沉默的动物,他要忍受世间一切的痛苦,要忍受所有的不公、别离和失去,不能说出来。
要沉默。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次于托马斯而言是一场为了送别的旅程,而于胡里安则更像是生命的倒计时。
4天。
托马斯能陪胡里安在马德里待的时间。
下面结合几个点来写吧:友谊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友谊》中这样阐述:因为人看着真正的朋友就像他看着自己的某种翻版,因此:虽不见其有,而其音容如在眼前;虽有需求却不敢缺乏;虽因虚弱却依然强健;更难言全的是,虽死犹生。
影片中托马斯和胡里安的交谈的默契,相互的谦让、包容从头至尾。
当宝拉(胡里安的表妹)问托马斯他有没好好劝自己的哥哥好好接受治疗时,胡里安回答“我试过了”。
宝拉很生气,她感觉托马斯没有尽力劝,还说“我不知道劝别人说下去还需要理由的。
”因为托马斯明白,一个人活着是需要很多理由的,死去也是。
在经历人生半百的沧桑后的阅历告诉他,如果自己患绝症,好朋友胡里安也会和他一样。
四天中他们先去了宠物医院咨询了关于如果主人死了宠物狗会怎么办的心理问题。
这时观众才温暖而又惊愕的知道了胡里安行将就木的事实。
此刻导演用长镜头锁定托马斯听到这段对话时的复杂表情——和你我一样:心酸,难过,坚强,不能让朋友难受的坚强。
接着殡仪馆,接着安排领养狗的事情。
有意愿领养特鲁曼的第一家人想留特鲁曼一晚,主人公一点都不愿意,沉默,不回答。
还是好朋友托马斯解围,化解了尴尬也让他走过了这道坎,这道坎就是早晚会离开特鲁曼的事实。
从那里出来,他在的士里哭泣、无所适从。
托马斯安静的坐在身旁。
这是朋友的陪伴,这是朋友给予的勇气。
还有突发奇想的阿姆斯特丹之旅。
这应该是影评少数能让我们轻松的部分。
也不是那么轻松。
在得知胡里安的儿子明天就过22岁生日时,托马斯提出一起吃饭庆祝,这样也让胡里安开心。
胡里安跑去打开电脑准备订机票,开心的像个孩子,说我们去阿姆斯特丹吧,我儿子在那里。
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毫不隐晦的谈论钱,而不是像很多糙片一样忽略这样的生活细节。
托马斯说你觉得来回机票很便宜吗?
胡里安却和孩子一样说这个主意不好吗。
然后看托马斯面露难色,因为毕竟都是普通的中产阶级。
这样的消费对谁来说都不是一笔小的开销。
然后赶紧补充,我们可以不去啊,我做几个三明治,然后我们租个船去游玩...画面切换到飞机上。
(温暖至极)托马斯还是同意去荷兰了。
想起在他们在一次谈论中说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什么。
胡里安说从托马斯那里学会了慷慨,大度,从不求回报。
托马斯说从对方那里学到了勇敢。
我们又从朋友那里学到了什么?
我们尊重朋友的什么?
我们可以跨越两千年和莱利乌斯做朋友,因为我们欣赏他的真正、睿智,我们可以跨越一个辈分和我们的父母做朋友,因为他们的坚韧和诚实。
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这样说,死亡不可以将两个朋友区隔,反而正是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证明友谊。
孤独这是文艺作品钟爱的话题。
孤独是一种油画里的浪漫,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和读书时往往会被主人公的孤独感打动,有时甚至会向往那样孤独的生活,而不去珍视眼前的美好生活。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对生活的不尊重。
影片中胡里安是一个离异并有一子的50岁左右的戏剧演员,似乎曾经也风光一时无两,拍过电影。
“我也潇洒过”、“年轻真好”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让人唏嘘不已。
慨叹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代价。
典型单身汉的居家生活,吃一顿没下顿,厨房从不做饭,没有下班后的晚餐和早起时的拥吻早安。
这是我们向往的吗?
孤独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影视作品里的几帧孤独背影的画面和书中简单一句“40年过去了”不可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影片主人公是幸运的,也不是那么的孤独。
他有时刻担心自己身体却从不表达的儿子,有和他离异却还像朋友一样在乎自己的前妻,还有托马斯。
我们孤独的来,也会孤独的走。
中间的路还是拥抱温暖的人和美好的世界吧。
毕竟我们要孤独的走很久。
特鲁曼最近连续被两条狗弄哭,一条叫Baily(来自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一条叫Truman。
我心疼动物不会说话。
人类强势的用自己的感情去解释动物的想法。
偏执且幼稚。
一厢情愿不只是人对人。
还有动物。
我们看到了两条幸福的狗,却有无数条不幸的小动物。
不提。
本片中的特鲁曼戏份不多,更多的是一种传递主人公感情的媒介和表现主人公生命立体感的镜子。
导演很聪明,并没有一味借别人的嘴去展现胡里安的人生,而借助了一条狗的眼光。
独特且饱满。
我没有太多养宠的经验,只有小时候养过一只猫。
一个星期。
它叫克里斯多布·罗宾。
由于母亲不让养,它被责令出卖。
我无法忘记我抱着它去猫狗市场的每一步走的有多艰难。
然后哭着坐在马路边,等着有人买走它,心里希望不会有人买它。
然后,终于有人买走了它。
我哭着回去。
恨我的母亲两个星期。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只特鲁曼,不论是猫是狗还是朋友。
陪你走过这并不长的人生。
面对别人的死亡与承认自己的死亡 很少有人会这么决绝地选择告别 勇气与执念 所有的不舍似乎都寄托在狗身上 实则就是因为万般不舍才要源头截断
儿子不如狗,表妹和基友是炮友,男主竟然还能保持这般绅士和温柔,总觉得不真实。我还是相信,面对绝症,人是很难做到这么理智的。五分。
能选择自己的死亡的时间方式以及身后事是幸运,好好的告别。
以为是朋友的人却装作没有看见你,以为是痛恨的仇人却真心为你感到悲伤。死亡不是阴沉的长影,是每一次明亮的拥抱,是不道破的温柔相视,是相伴最后的慰籍。年轻的时候想着在一起的日子无限长是美满,可原来感情的尺度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时间,四天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亦能好好告别。如果说再见是不可避免的事,那我不会将最后的时刻苦苦挣扎延长,放手不是忘掉你,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总能再相见。
心酸的故事,谁能忍受生离死别?不能,死者朋友们都压力很大。
没有在片中感受到任何一点关于死亡的情绪,更像是自说自话和无理取闹,自然也不动人。
没能打动到我
满脑子想的都是俺的好哥们儿,一会儿我是男主,一会他们是男主。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
三星半,举重若轻,所有的难过悲伤尴尬都用温情化掉了。
最后送狗泪狂流不止,这是我的另一个儿子,我看了这么多人,都不放心还是交给你吧,突然明白的为什么要用一只狗的名字当片名,仿佛约定好一样,朋友牵过狗仿佛还能见到一样离开,好像男主的生命就这样传承着继续下去了
生死离别总是这么催泪。看似是个给狗狗找主人的故事,但实际上还是临死之人努力的跟自己的亲人朋友告别。每次告别都看似轻描淡写,但就此别过的却是一生。也正是这种轻描淡写,更让人觉得生活的残酷。说到这,就突然想起了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我就要谢幕了,但还请你们步履不停。
平淡。
遇到那种临死前都不会跟你讲一顿人生道理的朋友确实应该珍惜。
老人与狗,远道而来,匆匆四天,基友情深,人生无常,最难离别!
勇敢
Always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Ricardo Darín真的是满满的戏,浑身带着阿根廷人的骄傲自负,但又勇于直面最后的日子。人这一生,也不过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
吉他配乐是真好听。其它的就比较一般,看不下去了。
面临死亡,对犯过错的人、对儿子、对朋友、对家里的宠物狗,主人公的表演非常细致入微,末尾处发现自己失禁,选择安乐死,将truman托付给好友,黯然结束。故事没有波澜,一如即将消逝的人生。20160622
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