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我11》除去贯穿影片的红色歌曲和号角声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可人的衬衣男主角跑去刑场看枪毙 在路上的时候 我觉得影片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用深沉的男低音来段矫情又深刻的独白:我一直一直跑好像目的地不在刑场 也不在别处我像是跑在某个时代里迎着风要是下点儿雨就更好了。
可惜影片没有在这儿结束也没有这段独白。
上次看的类似这个年代的片子是和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
那时候《变三》全城热映,全上海只有一家影院放《钢的琴》。
其实《钢的琴》和《我11》完全不一样。
但是那种质朴的感觉一下子让我穿越回去。
我没办法从剪辑摄像和导演手法这样专业的角度去看,但是这电影我是三十块包场看完。
感想就是它是拍给一部分人看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不懂,为什么那四个小男生趴在双杠上吊着?
讨论版给我的解释是摩擦获得快感。
结尾的地方我也不懂,他们手里拎着的用来暖手的东西叫什么?
当然,除了这些不懂电影还是勾起了很多回忆。
捉迷藏打玻璃弹珠捅炉子在墙上写XX大坏蛋,还会因为白衬衫自信满满。
每一场电影都是一次探险,跟随电影进入不一样的情景。
好像我就成了那个十一岁的少年,因为多人友谊产生的矛盾烦恼。
对死亡和成年人世界高度的恐惧以及对性的幻想。
渴望更多母爱。
截止到这部电影之前,我的最少观影人数纪录是四个人一场的《岁月神偷》。
只是参与到某个年代的某一个人的生活中。
不需要多精彩,也不用问什么时候结束。
就好像看这电影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它会讲到哪里发生什么。
直到他收到了白衬衣,他们跑着去看死刑犯人,他们在山上在河边在放学的路上。
一直在跑,跑着跑着后来我们都长大了。
《我11》始于一家人的晨起洗漱,备餐吃饭,孩子出门上学,父亲出门工作。
尖锐的起床号响彻偌大的厂区,驱赶着人们从睡梦中觉醒。
在我看来,《我11》的开场部分就揭示了电影的主题:觉醒。
所以,影片很快就表现了小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觉醒:王憨和小朋友“玩单杠”,他们又被觉红所吸引,视线聚焦于她。
这种觉醒当然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但王小帅把它们放在一起,那显然是另有所图。
很快,时代的大幕被进一步拉开,逃犯、武斗、受伤的父亲……它们都为独夫和体制所束缚、驾驭。
人们以为斗争无休无止的时候,这个时代突然结束了,毫无征兆的。
所有人似乎迎来了真正的觉醒,重新具有了反思的意识。
依11岁小孩的年纪,他们在大多数时间一知半懂,茫然不知所措。
其实不仅是王憨,也不仅是小孩,对文革的事情,大人和小孩有着共同的默契,他们想着掩盖,害怕被揭发告密,彼此无法信任(电影也安排了一段小孩子的告密),被时代深深伤害。
《我11》强调着身在现场,历史记忆又化为了个人回忆,就像首尾部分的旁白,还有王憨出现在每一个关键的重要场合。
片中出现了太多的视线和目光交集,王小帅特地强调观看者与对象和事件的相遇,仿佛借助这种表达方式,《我11》便拥有了历史的价值和人性的重量。
相比同样带有自传性质的《蓝风筝》和《童年往事》,《我11》的叙说姿态正好介于当中。
对当事人,它没有留下太惨烈的文革伤痕,只在记忆深处留有几个波点。
对影响生命的生与死,电影只是处理成“有耳闻”。
因此,直到《我11》结束,我都没有搞明白,所谓的觉醒是不是主动发生的——有意识去驱使的,还是说,只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他们就觉醒了”。
显然在这点上,《我11》的解释难以让人满意。
短篇回忆散文化背后,《我11》还有一条故事明线,即觉红一家的遭遇,或者更直白去点破:杀人、强奸、放火,时代之罪。
灰暗的氛围、压抑的人物、一个被侮辱和损害的少女……王小帅依然擅长在细节和时代还原上做功夫,片中布满了花、白衬衫、印象派画作等物体符号。
只是对看过《青红》的观众来说,恐怕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电影的气质和三线背景上,《我11》和《青红》(曾用名《我十九》)都如出一辙。
然而,面对那小孩的纯真和少女的失魂,我突然迷乱,这到底是在仿旧,还是真的怀旧……【南方都市报】
一直捉摸不透这部电影。
一如捉摸不透生活。
我想起(那位被形容为阴谋论妄想狂的)居伊.德波的话:“一般历史生活的缺乏也意味着个体生活至今还没有历史”。
这令人困扰的概括体现在影片中,似乎已经成为王小帅最被诟病的一点。
影片中很多显性历史“缺乏”的并列,比如反抗时代而杀人的人和少年对白衬衫的爱慕并列;以革命名义械斗中的丧生与少年初次遗精并列;历史的生死关头与少年们无足轻重的背叛并列——“一般历史生活”与“个体生活”一股脑于11岁少年生命中惊心触目,彼此消抵,错合,分裂,再渗透。
而最后——如果有最后——“一般历史”竟然凝缩在杀人犯与少年对白衬衫的同样郑重里,让人怀疑这是不是王重新考写“历史”的野心并担心这种可能到底如何。
或者,影片的自传式色彩,多少可以回避这种指责。
那么多事,大家怕都已不相信了。
貌似坦白的更多指向自己的信或不信的态度,是今天唯一可做的令人可信事情吧。
越过怀疑,不得不赞赏,假如影片给出的对白衬衫的郑重,是王重新考写“历史”的机智(正如他一贯的机智),他还是做到了“一般历史生活”与“个体生活”的某种接点。
这接点是禁忌。
“个体生活”被压抑而又最执着的要求,构成了“一般历史”和“个体生活”博弈的禁忌层面——如许之多的历史冠冕话语,也是来自于被精液污弄了自己的羞涩感,然后羞涩地禁忌讨论两者的同一或不同一。
再然后,兴致勃勃地,“一般历史”和“个体生活”于是可以被合适对待了。
可是别忽略,爱慕白衬衫,仍是历史话语使然,它和一支无毛阴茎首次迸发的秘密联系,正乃禁忌所在。
心痛的不仅仅是禁忌要使禁忌不成立这句空话,而是必须要使11岁瞬间过去,某种比时间还不留情的自我抉择要赶在时间过去之前疾速赶过去。
“我们在生命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属于自己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
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 虽然我没有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但依旧被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现象所震撼。
七十年代,西南三线地区,下放知青,广播体操,大白兔奶糖,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影片透过十一岁男孩王憨的视角,见证在文革余威的动荡事件。
开头是一段无奈而痛心的旁白,配上黑白的色调,预示了知识分子在这一年代的艰难处境。
王憨爸爸说过“大人的工作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的”,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中,个人的命运就像海上的浮舟,他们能做的,只是随海浪飘荡。
从妙龄少女谢觉红被侮辱,到他的哥哥为了报仇杀害了强奸犯,并且试图纵火烧掉工厂进行反革命,整个故事的节奏并不算很快,反而是循序渐进,如小桥流水般,将血淋淋的真相揭露出来。
影片的前期是被大厂葬送了理想的知识青年们痛苦压抑的悲歌,后期则是漠视人性与道德的法律的体现。
红卫兵与保皇派多次大规模斗争更是反应了秩序混乱,政治格局不稳的社会现实。
那个年代,有无数人像王憨爸爸和觉红爸爸一样,面对被葬送了的青春和梦想,感慨一句:“山里的天,就是多变..又要下雨了。
”这一句话中,包含了知识分子多少无声的哭泣与呐喊,他们被时代这座山压得喘不过气。
在觉红家里躲雨时,一面是觉红爸爸痛苦的倾诉,一面是觉红在换衣服,王憨被夹在中间,一会看看这边,一会听听那边。
这再现了大时代下一个11岁孩子的真实感受,一面是社会发展,一面是个人的青春成熟。
这两个方面看起来毫不相关,实际上却是彼此依存的。
王小帅导演正是将这两方面结合,在王憨的青春里刻画七十年代社会的境况,以此来将那个时代利用影片展现在大众面前。
影片中多次出现与画有关的意象,甚至影片开头,都是以王憨爸爸教王憨画画而切入的。
当被王憨问及为什么要学画画时,爸爸回答:“学画画以后就可以当画家,自己给自己工作,画一张画卖出去就能赚钱,多舒服。
”王憨爸爸早已看透了这个时代生活的种种身不由已,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憨憨拉出泥潭。
当411和保皇派争斗误伤憨憨爸爸时,憨憨陪爸爸聊天,爸爸问憨憨:“你还记得什么是印象派吗?
”憨憨摇头,爸爸又细心讲了一遍。
这个时候,我真正的意识到了憨憨爸爸的良苦用心。
画画,在憨憨爸爸心里,不仅仅是一份安稳自在的工作,更是在大时代浪涛下尽我所能的挣扎与抵抗。
也许正是印象派潜移默化的熏陶,影片的最后,憨憨停下了去刑场的脚步。
憨憨爸爸的挣扎也并非是全无作用。
在讲述绘画方法时,憨憨爸爸说过这样一句话“光最亮的地方,阴影也最暗”,这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理论,同样也是生活上的道理。
影片陆陆续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事件也反应了这个道理。
在文革的余威下,人们反市场经济,一切以特定的某个思想,某个主义为主,他们已经丧失了自我判断和自我意识,王小帅导演称其为“被动的丧失”。
他们必须随波逐流,不然难以在那个时代立足。
人们缺乏对生命的珍惜,枪毙就像洗澡吃饭一样平常。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哀,当王憨一家与觉红一家隔着窗户对视时,当女声的高音喇叭响起“谢觉强,反革命杀人纵火犯,死刑,立即执行”时,时代的伤疤被揭开,小人物随波逐流的无奈展露无疑。
平心而论,我是不会选择去电影院看国产片(表拍我。。。
)。
向来国产片都非常意识流,让人难以领悟。
而且配乐效果奇差,还不如找个下电影的网站,就这么下下拖拖看看了事。
这是真心话。
表拍。。。
这部片子是如何通过天罗地网的广电总局审查,我感到很好奇。
也许是,某一个领导看到送审的片子,在字幕栏里看到一些字母,眼睛一亮:哎呀,与法国合拍的,为了国际友谊和大国形象,那就审批通过吧。
也许他没真正看故事内容。。
于是,我有理由猜测,这部片子会放映了一半以后紧急下线。
我一直都在感叹。
中国电影人真辛苦,拍个片子要考虑题材是否敏感,故事是否流畅,内容是否健康。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没有几部能够通过审核。
所以,这一次,我因为王小帅的这部电影,刮目相看了广电总局,忽然觉得他们变得有点可爱了。
but,若是从头到尾他们根本啥都没看懂,那我也就不表扬了。
这部片子很棒。
虽然情节有点拖沓,有些地方有些不合理。
但是最主要的是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放在了一个不那么敢拿出来说的时代,这是一种进步。
故事开头说,我们小时候都幻想一夜醒来灵魂进入另一个身体里,以为会不一样,但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我们活在我们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历史局限性,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因为我们就是我们。
瞬间打动我。
因为我从小就是这么想的。。。
我11岁那年在干什么呢。
我想了想,其实和那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很多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时候才有的新衣服。
喜欢吃大白兔,但是记忆里大白兔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吃到,但我还是蛀牙了。
和同桌打架,打完了哭了又好了。
妈妈的脾气很大,在工厂上班,中午要赶回家做饭给我吃,会不耐烦就打我。
还有,我在厂里的子弟学校,周围的学校医院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
上体育课女生会跳皮筋,做仰卧起坐,到现在我依旧不会跳皮筋,仰卧起坐依旧能够一百分(唯一及格的体育项目。。。
)。
我有一个很好的爸爸,爸爸有一辆28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龙头上有个很响的喇叭。
我每次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把手放在龙头上,爸爸一刹车,我的手都会被夹得很疼。
妈妈每次看到我的手都会死死骂我爸爸。
我爸爸就会吼起来: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坐个车还把手夹了!
要是我一哭,我爸爸又乖乖给我买糖哄我。
我十一岁的时候爱撒谎,喜欢涂改成绩单。
每个寒假暑假之前的那个小本本,关乎到我整个假期开心不开心。
若是90分以上,必是开心的,会有现金奖励;若是90分以下的,不好意思,额外作业加补课安排。
所以我就拿改写纸偷偷改成绩单,每次都怕被老师秋后算账。
等长大才知道,成绩单这玩意对于老师来讲根本什么都不算,所以他也不会多看一眼。
体育课成绩从来没人在乎,考过三十分,我妈还骄傲: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不错不错。
那一年,我对自己讲,我要记住这种感觉,等我当妈妈了一定要孩子健健康康,最重要是不怕表达自己,不要怕犯错误。
很多年以来,我都在想,我会不会忘记十几岁的那个自己。
那个胆小怕事的自己,那个被价值观扭曲了的自己,那个在懵懂青春期里什么也没发生过的自己。
然后告诉别人,这样的悲剧不要在下一代身上发生。
我希望我的下一辈是正直的诚信的健康的。
我想,这是王小帅拍这个题材的根本意义。
也许,很多人看完了,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唏嘘不已。
也许,有些人看完了,他会想明白当年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为什么会有武斗,比如为什么会下乡,为什么有那么个十年,那么个十年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有些电影,是在消耗某个时代。
但是,有些电影,是在提醒,不要忘记那些年发生的事情。
结合最近的风潮,其实想想,怀念那个时代的,都是不完全懂那个时代的事情的人。
就像是我奶奶知道我关心政治时候,她把我拉到一边,小心地对我说,你不能这样反革命,这要是放在以前,是要杀头的。
若是你真知道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希望你再提议让我们回到过去。
《我11》是一部与《青红》如此雷同的电影。
背景相同,结尾相同。
我11里能明显看到青红的影子——谢觉红。
到了结尾,死亡同样地又笼罩了主人公。
王小帅在不断退步。
青红里,他说故事的方式实在差强人意,我11则更加退步,看完之后不留任何印象。
或许他们要说,这是生活流电影云云,这是个人表达云云,但是影片中个人化的事件并没有诉诸情感,没有情感何来艺术?
我们既没有觉得感动,也没有觉得惋惜,也不会觉得恐惧。
电影史上的佳作中,不乏这种看似晦涩的电影,但是它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导向了特定的情感,或者故事。
东京物语中我们会流泪,2001我们会意会到言外之意,但是我11不能让我们觉察到什么。
如果我11中有故事,那么它也是一段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只存在一个远远的背景。
而且故事又没有发展(电影里的那些不叫发展,伙计),而更像是乱窜,不知道窜到哪里去了。
于是结尾乱来一气,什么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什么那一年我11,什么妈妈发现我内裤上的精斑,全是扯淡——它们没有导向性。
而王小帅又非要把节奏控制得这么缓慢,我真想说,何苦呢?
影片中只有两个线索:白衬衫和杀人犯,被他拍得了无生气,实在没有看头。
我想他真是踏入一条不能倒流的河水中了,选择了一条不用感官刺激来叙事的路子,而到现在他的个人表达又出现了问题,像是自己的回忆录,这个回忆录除了摄影和后期调色很棒之外不具备基本的观赏性,个人化程度倒是真的很高了——高到了只有像王小帅这样的人才愿意欣赏的地步。
何苦要做个人挽歌呢?
要做挽歌的话,为什么又不追求传播的大众化呢?
在电影中,我明显地感到他的话已经说尽了———在青红里就可以说尽的话,到我11又重复了一遍。
也许法国人愿意投钱,如此而已。
而且我想,这不是王小帅一个人的问题。
第六代普遍出现了颓势,娄烨的花不及他以前的作品,王小帅的我11也不及他的《青红》——青红也不见得有多么出色。
也许,也许电影的视角还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审视。
但是我觉得不像,我觉得更像是王小帅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作业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半成品。
如果说它很理性的话,就有悖于王一直以来不断地重复着他的创作母题————一种想要深入那个年代的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个人化的,充满感情的,不可能十足理性;另一方面,感情在哪里?
我们又没有在电影中看到。
所以我说,这次习作,他失败了。
他如此澎湃的欲望终归化作自慰。
第六代落入了题材和叙事的死角,由他们的艺术观,很难再诞生更有新意的作品了。
如果你没有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也许你不会明白这个片子里的一些东西。
基于毛主席的三次世界大战理论,成千上百的厂矿被安置于深山荒野,只是为了避免被敌人过于集中袭击,但这样的地方无疑是最能葬送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这里的人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他们既因为能吃上公家饭而庆幸,同时又为边缘的身份感到恐慌。
国营大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它很像一个没有围墙的监狱,或者说因为过于庞大以至于你看不见围墙,它又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有自己的行政,邮局,医院,学校...所以你其实也无需向往外部,其实都一样。
我小时候就在类似的一个厂矿长大,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会子承父业继续在这样一个厂子里工作,找个同单位的女职工,结婚生子,孩子继续在子弟学校上学。
当然,这想法如果被我妈知道会打断我的腿,她似乎觉得除了上大学之外都不是正道。
可惜到了90年代国营企业纷纷倒闭,我父亲工作的厂也未能幸免,我找一个厂妹做老婆的梦想也没能成真。
对于同一主题的咏叹,比起《青红》从头到尾的压抑,《我11》藉小男孩的视角而变得有了许多灵动生气(窃以为“11”其实就是竖着的“一一”)。
以白衬衣为线索一直到“杀人犯”出场前,就是一段清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加《小鞋子》啊。
很喜欢每天早上“我”被父亲的二八自行车载去上学的那段,最神奇的是,难道所有的国营厂矿都在清晨用大喇叭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么?
这绝对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能懂的细节。
当然不可能一直阳光灿烂,当白色衬衣沾上血迹,现实开始显露狰狞,虽说75-76年已经是文革末期,所以像红卫兵串联,大规模武斗这些文革景象是无法呈现的(片中的群殴真的只是小打小闹),但一起刑事犯罪还是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现实,例如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那些整天想回上海老家的可怜人),漠视人性的法律和道德(当时枪毙一个人似乎跟现在离婚手续一样办理简单)。
从影片中部开始下起的雨似乎就没有停息过,这雨水浇熄了复仇者燃烧厂房的火焰,模糊了被放逐边缘的知识分子的泪水,打湿了被侮辱与损害的少女的衣裳。
但对于11岁的“我”来说,这雨水却浇不灭来自少年身体里的高烧的火焰,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无知,才是与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
在大喇叭宣读审判词的结尾里,“我”没有像伙伴们一样去做枪毙犯人的看客,也许是莫奈的风景画,或是父亲的话语,改变了少年做一颗脑残流水线上螺丝钉的轨迹。
生于那个年代的人,看见了文革的尾巴,也看见了新世界的曙光。
只是有些人,没有等到那一天。
——评《我11》看完电影之后我发了条微博:“这真是中国电影最好也最坏的时代——纯粹的作家电影也能进院线了。
”可惜刚好赶上饭点,整个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加上我总共也只有三个人。
想起王小帅本人的话:这部戏能上映就算赢——看来至少这位执着的导演苦守该题材14年,最终在法国电影基金的帮助下完成《我11》的最低标准是达到了,但人非圣贤,即便求仁得仁,面对不到500万元的票房惨败导演本人依然无法淡定。
22日晚在北师大举行的学生交流会上,王小帅直接表达了对不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的不满。
“谁会早上六点半起来跑到影院去看电影?
现在给我们排的场次90%都是无用场。
”真的只是排次歧视问题么?
这种论调很难不让人想起纯文学和网络文学之争。
正如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似是而非大相径庭一样,商业片和作家电影在价值诉求层面上绝对属于两个物种,在商业片擅长的领域比拼票房,文艺片显然必败无疑,即便贴上“故事、悬疑”的标签,这部《我11》也由它的天生文艺片血统决定了无法从剧情、场面、特技和卖点各方面杀出院线商业片的重围;但即便回到文艺片内部标准进行讨论,《我11》的一再被观众冷落,大概也并非全无自身原因可寻。
作为王小帅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11》的儿童视角至少相对于《青红》更真诚可信、还原当时三线场景也更细腻。
剧中长相酷似贾樟柯的主角小朋友叫王憨,与文革同龄,76年那年,“我11”。
影片最初,四个刚发育的男孩贪馋地看着低头走来的少女谢觉红,只见她眉清目秀落落寡欢,比他们大好几岁,上中学了——却与身为小学生的他们同在一所学校——这个疑似BUG还没来得及在脑子里成形,谢觉红就在教室门前昏倒了。
虽然也会和玩伴们一起好奇谢觉红到底“发育了没有”,对于年方11岁的王憨来说,好看姑娘毕竟不比当全校领操需要穿件新衬衫更兹事体大。
为此他绝食、哭泣以逼,甚至差点偷母亲的钱——这件新衬衣的出场如此霸气,足以让我们立刻明白,这部影片的衬衣当是和《小鞋子》里面的小鞋子、《无极》里的馒头一样,是贯穿全剧的关键道具。
果然,不久四个孩子就在大桥上看到了河边的死尸。
再不久,新衬衣差点在王憨昏倒在河水中时顺流飘走,王憨因此骂走了玩伴,孤身一人在河边捞起衬衣,等待衣干的过程中,衬衣——这件多灾多难的衬衣!
——又被潜逃的杀人犯谢觉强顺手拿去止血,想要寻回衬衣(又是衬衣!
)的王憨壮胆跑进丛林,终于与杀人犯进行了一次短暂而惊心的交谈。
觉强说:你不要把我的事说出去,我将来一定还件新衬衣给你——故事每往下发展一步,衬衣都成了推动情节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早在衬衣出现前苦主已死,这电影差不多就可以称作是“一件衬衣引发的血案”了。
背景的青绿山林和随处可闻的上海口音相互矛盾,隐约透露了背景是在当年上海工人下三线支援的贵州山区;处处从孩子视角出发,对性、死亡和械斗的微妙心理处理也看成到位:既好奇又害怕,归根结底却是茫然懵懂的。
只是一件衬衣引出的杀人案,虽然给这部作家电影虚添了“剧情、悬疑”的名头,真相却一开头就令人遗憾地一望即知。
觉红的父亲渴望调回上海,却连累女儿被人事干部强奸,儿子也因而沦为杀人纵火犯——说实话这剧情设置因老套而大大降低了控诉的力度,儿子放火被捉的情节大概是电影最牵强处了:戕害妹妹的凶手既已毙命,为何还一定要放火?
其余大多数时侯,这部电影节奏缓慢,情调十足。
身为京剧演员的父亲鼓励孩子学画,深夜点亮蜡烛展示印象派大师的复制品,用意虽嫌浅显,姿态仍然动人;偶遇觉红父女,避雨时老谢倾诉的哭声也堪称惨痛;而觉红换被雨淋湿的衣服时,被侮辱和损害的少女背影更令人怜惜。
整个故事平单线条而平淡缓慢地发展下去,偶尔也不忘展示文革符号——造反派的械斗、被压抑的性、响彻广场的大喇叭以及就地正法。
可普通人的命运与不断轰隆前进的时代巨轮相比,从来都是卑微不足道的——这逻辑令我忍不住想, 即便是另一个时代,截然不同的背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也同样暧昧残忍——世事原本也并不是非黑即白,中间充满了太多儿童不宜的道德灰色地带。
正因为冲突发生的时代感并不强,对文革的控诉也不新鲜,《我11》终于再次回归导演的自说自话——这也是许多人从《青红》之后开始对王小帅的质疑,个人烙印毕竟无法和对他者的感染力划上等号。
这一次,王小帅的童年面目退隐模糊在了影片刻意制造的童声喧嚣中。
力求细节逼真的最大好处,不外让观众一起重温了一次自我的成长史,却并未令人真正感到成长的普遍刺疼——也许我个人最接近悲痛的观影体验,就是谢家父女呆呆站在监狱对面,王憨一家悄悄从后门避开他们的一幕。
但正如演员姿态的软弱一般,这震动先天不足,终于在直达内心的半途弥散一空。
(将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发表时或有删节。
)
11岁那年,女生之间开始流行那种有两种穿法的水晶凉鞋,那时家里出了点情况,母亲心情一直不好,我便忍着没说,只是有次跟同学换鞋子穿被她看到了,第二天一早一双崭新的水晶凉鞋就摆在门口的鞋柜上。
11岁那年,跟一个一直玩的很好的女生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吵起来,后来两人互相都说了很多恶毒的话,于是到现在都一直没有联系,算起来这是第一个闹翻的朋友。
11岁那年,春游的时候被一个高高大大皮肤黝黑的男生问有没有喜欢的人,我说没有啊,你呢。
他说,我喜欢你呀。
第一次被男生在公共场合表白,脸红到脖子根。
11岁那年,写的一个小故事被语文老师选送到某比赛,意外的得了一等奖,有一笔不少的稿费,这是人生第一笔真正属于自己的收入,在学校也一直风头无俩。
只是因此被人嫉恨,处于风口浪尖上,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11岁那年,被选为少先队大队委,每周四值日,似乎从那时起周四就成为我的幸运日。
那时的大队辅导员总是喜欢开我和周三值日的那个皮肤白净的男生大队委的玩笑,每次这个时候,心中总是满溢着小女生矫情的欢喜。
11岁的小男孩王憨,第一次看到死人,第一次被选为领操,第一次有了一件特别的白衬衫,第一次遇到杀人犯,第一次被小老鼠出卖,第一次撞见父母的性生活,第一次对一个大自己五岁的女孩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第一次遗精,第一次不明白这个世界。
十年之后,我21岁,坐在只有四个人的电影院看我11的首映场,看那个叫王憨的11岁小男生的悲喜故事。
王憨,我想他父母大概是希望他大智若愚的意思吧,也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装疯卖傻才能活下去。
不过其实细想,哪个年代不是这样呢。
也是因为如此,我才不在乎这部电影背后的那些政治寓意,不在乎导演埋下的那些伏笔。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能够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回忆都一一浮现,这就足够让我感动了。
十年之后,看着这部讲述三十多年前故事的电影,才发觉,原来十年前那个11岁的少年就已经经历过爱、善良、信任、欺骗和背叛,而到了21岁仍旧在经历这些。
王小帅越拍越烂,很早以前看青红看左右还觉得可以三星半。
历史见识的平庸和缺乏才情直接导致了鸡肋般的叙事。
强奸完青红,又强奸觉红。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是<红氏姐妹连糟蹋,凶手到底为哪般>
矫情,自恋,零散的记忆拼凑。又是一个第六代陨落
離我太遠了
别拿年代说事儿,如果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觉得好的电影,应该也算不上什么好电影。况且我看的时候,旁边坐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人家看到一半就走了。我只恨手里没有鼠标,不能拖进度条。
我生于九零年代,体验七零年代。本片最精彩的碰撞,便是小男孩的性启蒙与文革将尽的思想启蒙之结合。虽说节奏缓慢,镜头冗长,逃不出中国导演在环境设定与细节处理上的细腻度硬伤,但还是极力推荐给每一位有过懵懂与猎奇的大男孩。毕竟,这11岁的王憨,太像我了。
我以为是牯岭街少年呢。。
原来王小帅小时候长得像贾樟柯,而他爸爸年轻时候长得像道哥...四个小演员太可爱了...
电视点播。家里。 还行。
希望公映的此类电影越来越多。浓厚的记忆
我11,天翻地覆。
有氛围没共鸣,也缺乏高潮,闫妮总是格格不入
有大背景的故事总不会差,小贾樟柯你爹好像道哥!!!搞得我各种出戏啊。。。
那个时代的少年往事。三星。——《我11》——什么纸飞机白衬衫性懵懂荷尔蒙加械斗外带乔任梁都是胡扯。喜欢小男主,确实像贾樟柯,哈哈
风声鹤唳的年代,小演员表现力很不错,闫妮很赞。
王小帅拍的贾樟柯的十一岁 导演都基情起来了 演员们怎么办
非常失望
小孩儿不错,不过想搞中国版伴你同行还有距离
王小帅电影的结尾敢不都一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