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小时,其实并不算很短,但紧张的节奏常常会造成这样的错觉。
几年前曾经在《看电影》上看到过这部电影的拍摄花絮,据说该影片的亮点完全不同于其它的罪案题材片,并不用鲜华的枪战场面作噱头,而是让演员在一个非常局促的空间内施展演技。
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设置在“曼哈顿街角的电话亭”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除了开头和结尾十多分钟的街景戏之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都看着柯林.法莱尔手拿话筒,嘴里不停的讲着话。
从身穿高级西服、手带名表的自大公关,到一个沾满血水和汗水、濒临崩溃的中年男人,这之间的变化在观众的注视下一点一点的发生着。
如此大胆的设定,即便是在戏剧舞台上恐怕也难得一见,更别提是向来以视觉冲击见长的好莱坞了,此举真可称得上是娱乐流水线上的大胆实验。
非常幸运的是,试验成功。
对于观众来说,这一场表现手法单一的戏码不但不会因为拖延的太长而令人感到乏味,反而充满了紧张感。
紧凑的剧情推进、演员不断变化的情绪、急促的声音,都会产生时间缩短的错觉;主演几次进出电话亭——虽然并没有真正离开——也有打破空间的效果。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柯林.法莱尔是从此开始,逐渐由偶像明星转化为实力派演员的。
他选择了这样一部极端的电影来作为转型的契机,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噩梦。
幸好,他成功的跨出了这一步,人物角色塑造的非常真实丰满,整体表现无懈可击。
那两道略微下垂的浓眉还给角色增加了几分天然的无奈。
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影片节奏也很重要。
几场戏的衔接、远中近景的切换、主观的摇移镜头,还有分镜头的表现形式,全都精彩绝伦,令人赞叹。
背后的主题有点老套,对满口谎言的出轨男人进行恫吓式的教育。
好莱坞向来不吝于教化民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除了他们,也很少有人能把暴力包装的那么冠冕堂皇吧。
一直误以为我下载的是另外一部电影,因为太过滥俗而兴趣缺缺,放在那里很久都没看。
今天无意中打开,得到了小小的惊喜。
还好,没有错过。
《狙击电话亭》类似于舞台剧,只有一个场景,长达81分钟。
所以对于演员和情节的紧迫性要求尤其高。
诸多豆油提供了5分的满分,其实整体看来,电影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
逻辑上:1.杀手选择的上帝模式太奇怪,整体看下来,stu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他只是喜欢撒谎,通过撒谎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在外面勾引着年轻女子,但在勾引其他女人的时候,他仍然会因为心存愧疚而摘下婚戒。
尤其相比较其他的两位已死的人(欺骗股民的金钱,贩卖军火)。
2. 妓院老板和比萨小哥的死亡太没由头,失去了杀手追求正义,以自己的方式判断一个陌生人生与死的意义。
电影并没有给出交代,为什么披萨小哥和妓院老板被杀死。
电影手法上,最大的问题是在电影的下半段。
因为涉及到了更多的线索和人物,所以电影上半段保持着的通话的习惯没法继续了。
在镜头对准了警察的时候,电话亭当中的对话便再也听不到,失去了自始至终的连贯性。
解决方法有二:1.使用交叉剪辑,镜头回到stu和杀手的身上,这样显得更为连贯。
2.其他线索的节奏更紧张,剪辑节奏更快,以保证影片下半段的节奏不会脱节。
其实在《七宗罪》当中也存在上帝模式,但在《7》当中,天才杀手杀了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七个人,由于七宗罪的存在使得他的杀人线索变得更为合理和可被接受。
另外一个原因是《7》当中的每一个人的特性都非常突出和显赫,比如饕餮者,因为肥胖而无法被挪开餐桌,比照stu,他善于欺骗的特性在观众看来,简直是生活中太常见的现象,以至于观众们不愿意接受他的被威胁。
如果电影给予stu一个更为严重的行为或者行为后果,并且给予披萨小哥和妓院老板以合理的死亡理由,那么电影的逻辑背景就显得更为完整了。
毕竟,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看到他们两无缘无故死掉的理由。
在这样的一部独幕剧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确保线索的持续进行,而不要给观众任何一种可能性。
电影在大部分时候都做得足够好,比如22分钟时,小木偶被击毁;25分钟,妓院老板被打死;30分钟,stu偷打911被监听;32分钟,警察入场;56分钟,杀手告诉stu,手枪就放在电话亭顶上。
所有观众能够想得到的逃生方法都被导演避开,所以观众只能够被导演带着走。
当然,在情节当中仍然存在一处漏洞,stu夫人kelly到达现场的时候,没有告诉警长她早上接到的那个prank call的细节以至于警察一直都没有能够通过追踪电话来找到那个死在酒店当中的披萨小哥,从而延缓了stu被警方枪击从而被解救的可能。
这也是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人感觉这部片子像是上帝在说教,和每部电影一样,不可能没瑕疵。
但我认为该片子最核心的东西是——让我们找回生活中最缺失的东西,即真诚。
复杂的商业社会,物质膨胀的欲望,很容易迷失真实的自己。
为了面子、真了金钱、为了性欲,彼此互相欺骗。
然而当真爱马上离去之时,才会想起那份曾经的“真诚”,人为什么这么贱,非要走到这步才能醒悟呢。
从自我做起,愿有缘人找回自己生活中缺失的那份“真诚”。
很后悔在19年的7月,为了轻松一下来看这部“悬疑惊悚”片。
这也让我觉得,以后豆瓣低于8分的悬疑片都不用看了。
你要跟我剖析人性分析人生,没问题,但能不能把我的智商吊锤?
我看完以为这是部剧情片!
连二刷的想法都没有。
是,你演技厉害,剧本厉害,能靠一个电话亭撑起一部电影。
但是你要说悬疑,那是真烂。
要是不把这个电影归到悬疑类,或许我还能给个三四星。
但这还就是部“悬疑片”啊??
第一次见豆瓣前几条影评里没有讨论剧情全是夸演技谈人生的悬疑片啊?
凶手是谁?
不知道。
他怎么得到男主信息的?
没说清。
电影里没有一点线索与凶手有关,搞的最后我都往精神分裂方面猜了。
然后你突然插一个就出现在电影最后五分钟的角色,告诉我他就是凶手???????
同样是小成本,同样是一个把自己当上帝的反派,同样是悬疑片,你跟电锯惊魂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部作品的核心场景手法运用得很极端,主场景只有一个:电话亭。
这种安排使这部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经过剪辑处理的舞台剧。
作者刻意抛弃了电影所擅长的时空及人物的多样性,恪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时空与动作高度统一,这样就使戏剧性冲突更加的直接并得以更好的激化。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主要角色只有史都与电话另一侧的人。
而这电话就是连接画外空间的“绳索”。
在影片的开头,作者运用这样的设计,通过史都的两通电话把空间带入到了他的妻子与情人那里。
之后,作者又通过杀手冷静神秘的声音,把读者的想象从狭小的电话亭中带出来,使读者在想象中自己创造了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并不是能看见的,也不是确实存在的,但是通过声音与拉枪栓的效果声的塑造,电影的画框被拉大了。
而且这种看不到的危机在效果上更能加强神秘与恐惧感。
在这种单一的场景下,镜头的设计就更加需要下功夫。
就像是舞台剧一样,要在舞美上体现人物的心理与剧中的气氛。
这部作品在剧作上完全是靠心理悬念,节奏控制来编制。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突出影像的张力,并穿插了大量高层建筑的镜头,使影像情绪非常的紧张与压抑。
在剪辑上,作者也使用了大量加入快节奏音乐的短镜头的组接,尽量避免长镜头对节奏与气氛的破坏。
在剧作上,影响情节的主要人物只有史都和电话另一侧的人两个人物。
而作为第二人物的“杀手”,除了在影片结束时出现外,其他时候都是只有声音出现。
剧作者把人物压缩到极简,把主题也用最直接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杀手”以史都心灵的质问者的形象出现,不断地让他把他心中隐藏的谎言在大庭广众说出来,更像是对是史都的心灵进行这一次净化。
影片中所有电话中的声音都被处理成在电话中我们应改听到的效果,而“杀手”的声音则被处理成画外音的效果,让读者感觉史都好像在被他自己的心灵质问。
影片的转折也在于最后史都勇敢的说出一切勇敢地站出来,这是一种“升华”,史都拯救了他自己。
作为一部商业片,这部电影还是体现了作者很多个性欲独具匠心的东西在其中的。
片尾的铃声凝固在记忆中。
如果有天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我会不会走进一个电话亭,拨一个记得的号码。
然后突然电话铃响,the call for the truth on me for me.不出意外我会换个电话或者干脆不用打电话了。
若我接了电话,告知对方“我只是路人A”便结束通话。
也许对方迅速地让我知道我被他掌握了一切,那我也还是要走开,我的姓名没什么好隐瞒的,要杀要刮悉听尊便,别事先告诉我让我怕,我真胆小,不如让我突然地死个不明不白。
假设,像史都那样,陷入了挂不掉电话、被逼着说出秘密的恐惧中,我不抱希望地希望有个人出现。
我会说出我爱你没有原因,我的放纵却事出因你。
i love you, family.
我自己极少用“编剧”来形容电影,中国人太喜欢把自己做的事情抬到一个不可理喻的高度。
其实不高尚,一点也不高深,编剧需要写的故事,就是实实在在可能发生的。
而差距就是,美国人能把一个不太可能发生的故事写得像真的似的,中国人能把一个很像事实的故事写得荒谬不堪。
80分钟长度的故事,居然有超过70分钟发生在狭小的电话亭内。
这个难度比起话剧的一幕不换景,一线一故事更加更加的难。
能困住科林·法瑞尔的外在工具就是电话(或者电话那一头的声音)。
以及各种潜在威胁。
编剧的功力高深得难以预测。
压制科林·法瑞尔的除了死亡的恐惧,就是台词的编写了。
我只看了一遍,但台词上它十分值得细细拉片子。
西方的故事师通过了什么手段,什么内容,让科林·法瑞尔延续“困兽”的状态。
男主角如何从不屑一顾,到疑惑,然后惊恐,崩溃,最后殊死一搏。
电影的细节铺陈也是可圈可点。
那个送外卖的出现一闪而过,但一举夺得。
刻画性格,为最后神秘杀手的脱身做了隐形埋伏。
我的评论很简短,也不是一篇专业的电影评论,充其量是胡言乱语。
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推敲学习之处,在编剧上,我给满分五颗星。
换成中国人,可能难以下手,甚至无法下手。
除了千疮百孔的中国体制价值观的问题外,我们就是想不到那些点子。
想不到。
真的没辙,想不到。
你觉得像乔尔•舒马赫这样的大导,为了展现一个赎罪的主题,会费那劲去拍一个悬疑猛片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他要讲一个关于正义,关于良知 ,关于坦诚的道理,他有很多选择,比如说拍动画片、科教片,比如去百家讲坛开课。
以一个天才的正常心智,对这种旧题材,应该是早已摒弃的。
所以,我一直很难认同这个片子“发人深思”的观点,这类思考,难道不是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进行过了吗?
关于把虚拟一个正义的化身,坏念头不敢作祟,终于正义的力量洗清了自己的灵魂,仔细想想吧,那是三打白骨精的情节。
白骨精,看上去好端端的一个姑娘,突然有一天,被正义的力量孙悟空发现了,真实面目被揭穿了,然后被打倒了,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不仅邪恶打不过正义,戴着面具的邪恶也打不过正义。
不难看出,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照搬的。
现在,当这部电影的主题挖掘深度过度被标榜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惋惜了,而且可以惋惜两个或更多的方面。
第一是人们的记忆力、思考力衰竭,早就忘了我们舔着手指的年代就讲过的大道理;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被忽视了,西化现象值得担忧啊,我们神话故事的先祖吴承恩大哥如今竟沦落到不敌一个玩悬疑游戏的外国小朋友的境地……悬疑片中,主题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道具,他玩的就是一种高智商游戏,他不是要告诉你什么,尤其不是讲道理,他要你关注的是电影本身,它要告诉你电影的玩法,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你他的智商有多高。
对这种悬疑片导演而言,他宁愿成为一个玩票者,也不要成为一个布道者。
为了让你对他的玩法全神贯注,他不惜把最后的道理说得极其简单,以免你误入歧途,一味地对影片所带来的人生思考回味不已,若不是这样,他也会把道理说得像是轮不到你去弄懂的地步,省得你花费其它心思关注他并不重要的表演。
所以,看完这个电影然后去分析哪个是正义的化身哪个是邪恶的化身哪个是面具什么人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老话题、老比喻,实在有点不应该。
或许更应该看看他是怎样玩的,才能对得起导演的良苦用心。
比如说,我们可以慢放镜头多少倍,重看几遍,或许能发现真凶闪过的半张脸,从而发现他的动机、计划以及一系列真相,或许我们细看路边的人,观察对话,也能发现天大的秘密,再或者我们假定那个开餐厅的马里欧是凶手,然后逐步推理,假设,推翻,当然你觉得凶手是整过容变过声的亚当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研究那两个骂街的女人和中枪的男人的年龄、身世,列一个表,还有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以及那希伯来人说了什么,或者测量比萨饼人的身高体重,像做一道庞大的数学题一样,目的是弄清楚真凶,这样的话,导演会不会欣喜若狂?
我想,这总比重温我们千百年前的老道理“邪恶的力量碰到正义即使戴着面具也得乖乖地认罪”强吧。
可能这一场如同科学研究的推理是浪费感情,白费工夫,但我相信,制造谜团,眩晕,导演的目的达到了。
他已经成功让我们体验了首次看此片的奇妙感觉。
可能性越大,密码设置的级别就越高。
悬疑片贵在答案不一,那种令人抓矿的猜测、假设往往是双方都有其兴奋的时刻。
于是我也来提供我的一个兴奋版本:事实上,把场景设计得那么小,太需要导演的控制力。
人总要走动,所以大场景中,往往表现得很自然,导演只需牵引一下即可。
这种电话亭的小场景里,现实性不大,导演不得不管好自己的人物,充当上帝了。
仔细再看,不难发现,在导演强硬姿态底下,这故事还是有丝丝牵强之处。
对这个故事我感兴趣的是如何不发生这个故事,如何结束对话以及走出电话亭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史都今天例外没有去电话亭。
但导演让他去电话亭了,这是往发生的可能性进逼的第一步。
导演有他的有理由:他每天都要去电话亭给她女朋友打电话。
而且他先发制人了,在介绍完电话亭之后,说道:“在不到两个街区的地方,最后一个使用电话亭的人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故事不得不发生了。
第二种,当他接到那个陌生男子电话的时候,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说:“你有病呀。
”然后挂掉电话。
这里,导演又使了一把劲,让他听了下去,这同样是有理由的:惯性使然嘛,接个电话,逗笑几句又何妨,于是故事继续发生了。
另:那有磁性的男声,还有朗诵般的语调,都迫使观众和史都一起听下去,而且很快,电话那边传来“别想挂电话”的命令式语气,丝毫不给观众骂史都“大傻子,还不快挂电话”的机会,只能同样胆战心惊地听下去。
然后史都又找到机会想挂电话的时候,对方说:“不,你不会挂掉的,你要服从我。
”命令加强了,在此时你完全没有了反抗的余地,你知道这个电话是得听下去了,不然不踏实,有危险。
这时候史都坚强起来,他开始轻松对答:“服从你?
你是谁呀?
”然后对方把话说的悬乎,突然让人无所适从,只得听命。
第三种,等电话的过程中,他也可以跑,报警等等。
导演又让他留下了。
因为对方说:“我要跟你老婆打招呼了,待会给你打。
”这句话相当有诱惑力。
史都到此刻还是很自信的,他觉得他还是能把这人摆平,所以他也等,摆出一副老子谁也不怕的架势,难免有些担心,但他认定要把这事亲自解决了。
这之后,两个骂街女人无疑给史都增加了麻烦,导演开始下猛料了。
陌生男声、两个骂街女人还有跟史都的情人、妻子不明不白的对话让史都突然感到一团糟。
直到对方宣判:“史都,你一挂掉电话我就杀掉你。
”也就等于在电话亭里的场景完全固定下来了。
这都是导演一次一次的外力作用,虽然有外力的痕迹,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牵强了,但已经拿捏得相当到位。
这之前,场景设在电话亭的理由是史都厚着脸皮想搞清楚这件事,这之后完全成了史都的不得已了。
因为威胁已经下来。
接下来,程度上升到不再是为自己的生命而停留在电话亭里,还为了他的妻子和情人,为了其他人的生命,他完全处在对方掌控之下。
这下,在电话亭里不出来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了。
第四种,他发现他完全受控,而且被对方欺骗了:说出了真话,这一切都还没有完。
于是他“赌气”挂掉了电话,把事情留给警方。
可是一声声绝命铃声不得不让他惯性式地返回,犹如中了妖怪施的法术,场景又回来了。
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傻话去维持这个场景比如:“我在跟我的心理医生打电话。
”到后来那一大段的真情告白其实并不比前面的解密有意思,尚且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必要的结果罢了。
再后来导演试图利用匹萨男人骗骗我们的感情:到头来是个警匪片啊?
一个匹萨送不出去伤了心,积蓄多年怨恨能量摇身一变成了神枪手的故事。
其实,真凶最后一刻的现身才能完全体现他高智商游戏的质量。
最后说说这个神秘男人。
由于他扰乱公共秩序,我觉得即使他是所谓上帝的化身,很难说的上正义,正义是板着面孔,哗众取宠的吗?
让正义成为你的一个秘密,悄无声息地引导你吧。
说真的,我真心讨厌这类片子。
扮救世主满足自己变态的私欲。
一个世俗人,抢上帝和佛祖的活,您干得了吗?
这片什么乱七八糟的阿,三观不正确。
世间自有因果,任何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些因果需要俗人操心吗?
再说了,这变态犯的罪孽更加深重,杀了很多无辜的人杀人理由非常不足,所以,变态就是变态。
如果这片最后,变态被楼上掉下的花瓶砸死,或者被车撞死,跪在送匹萨的人面前,我会打五分。
玩这些心理游戏的,很多新锐实验剧导演玩的更好。
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不好意思,我觉得是烂片!
特别是那个结尾,凶手没杀主角,还在主角面前露脸表明他是凶手,他不怕事后被抓?
提个那大箱子,凶杀现场随便走还不被怀疑,警察当是小提琴箱子啊?
事后警察一查就会查出来那确实是个送外卖的,没有枪械与电信经验,不会是凶手。
那么多记者在附近,还有监控、围观者的摄像机,难道还没人拍到你拿个大箱子在凶杀现场这,还去主角那晃?
另外女主为什么看到外卖小哥的脸会是那副表情,这是要表达啥?
討厭這種和saw一樣的上帝式懲罰
那个送Pizza的最无辜可怜。
又他妈的自以为是上帝!
一个人一个电话亭撑起一部电影,还是得有强大功力的,纵然本片设定了一些机缘巧合使影片可信度降低,但影片的反映的思想却是很中肯的。也许会想Stu没什么错,极及平凡的小人物,影片不该这么小题大作,但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人自愿充当上帝来惩罚你。“你之所以到了现在的地步是因为你没说实话。”
情节有电锯惊魂➕惊声尖叫,拍摄又如同梦之安魂曲➕罗拉快跑,都是我喜欢的风格,看的过程十足舒适又畅快。最搞的是男主还叫Stu,无数次跳戏惊叫1剧组。唯一不舒服的地方,片子里的女人怎么都被塑造的这么简单又愚蠢?出现的三种女人:癫狂的舞女,鲁莽的妻子,无脑的小三。这种塑造多少已经像是刻意的抹黑了,不太接受。
單一的佈景~單一的人物~單一的敘事方法~但是是一部不平凡的電影~一部很特別的電影~這出戲可是很考驗男主角的演技和臺詞功力的·很明顯柯林做得十分十分好~
对于一部2002年的片子,这样的情节不能不说非常特别,男主表现不错。题外话,我还是很反感把自己当上帝的人..干你P事吧~
悬念不够,看到终了才明白为什么电话里那个声音那么耳熟...
从《In Bruges》就不怎么喜欢法瑞尔这个苦逼脸...... 剧情上,还有不少欠缺的地方,还好导演把时间控制住了,80分钟。
我感觉,导演并不是要拍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科幻片,当你看到对狙击手无比厌恶,大喊:你不是上帝的时候,你就会突然发现,任何人都不是上帝,服从是多么的可怕!!!
典型的沾沾自喜傻逼片兒
就一个演员 一个场景 特别高级!
突出一个短字
影片对白引人入胜就是结尾解释得不太顺!
这片子最大的bug就是主角身上产生的任何变化,包括电话另一头那个“上帝”所认为的迫使他坦白了龌龊的内心什么的,都是因为出于人的本能害怕被一枪爆头而已……归根结底恐怖分子就是恐怖分子,谈什么高尚情操
尽管它分很高,我还真没有很喜欢
知道有一只眼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知道你的来龙去脉,真恐怖
豆瓣的电影介绍怎么能把科林说成是广告推销员呢……我自己是很同情男主的,因为他只是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虚荣感和自以为是放大了那么一点点。看完狗镇之后我很认同电影的观点,一个人不太可能平白无故的对所有人好,这种善良的行径很可能是出于期待别人也能向他提供一个同样友善的态度。导演这种
惊悚悬疑是建立在完美的故事情节上的,这电影一大堆说不清的东西,另外,电话那边的哥们语气实在是太装逼了,受不了啊。
通话者是真相而说的内容就像谎言,当一个不是找你的电话打来时你是否能够诚实的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