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演員陣容,演員演技,都要打五分啊!!
「關於演員」馬景濤那副認真熱血的表情really got me! 每次看到多爾袞在皇太極面前裝忠心的時候忍不住歎馬景濤真太特麼會演嘞!
女演員都很合意除了宸妃. 大玉兒的姑姑當真大氣典雅雍容華貴. 寧靜的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啊!!
唯一美中不足要吐槽的是寧靜的聲音沙啞... 舒暢那麼水靈怎麼就沒紅起來??
天地良心啊「關於人物」生在帝王家的多是仇恨背負終身,步步驚心,身不由己. 親兄弟之間的權利之爭染上太多鮮血.①真心為多爾袞打不平.無論什麼時候,一見到玉兒就軟下來沒有主見沒有了自我,被孝莊降服算計了一輩子.用算計這個詞不為過…②孝莊偉大過頭·太賢惠識大體過頭.自我犧牲意識太強...一個年輕女子可以將自己的福祉\喜怒哀樂不顧,把江山看得比自己的所有都重要.孝莊一生受得委屈痛苦無奈數不盡,但她比其他人過得要舒心些(如跟多爾袞比):人總是想著失去的,虧欠自己的,日子該怎麼過呢…③從發展心理學來講,孝莊拿大清基業來壓福臨把他逼過頭了.兒子畢竟年輕哪會只先想著天下後想自己. 福臨叛逆期跟多爾袞不和實在太可惜嘞.「Qs」歷史上博果爾真的因為封王宛如的事自盡????
宛如死前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一口氣不來,往何處安身?
好友最近在看《甄嬛传》,而我却在重新回顾着看了很多遍的《孝庄秘史》。
小的时候看,只知道孝庄有多么美,多尔衮多么深情。
而今再看,却突然有了几分不同的心境,对孝庄身边的苏茉儿有了几分好感。
苏茉儿,她只是孝庄身边的小宫女。
人们都在关注着美丽温婉的孝庄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她的存在,就如同看电影,我们的目光只会看着天造地设一样的男女主角,哪管配角如何。
苏茉儿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见证孝庄隐忍而又智慧的一生,好像就是为了孝庄而活。
她自身的忠诚,自身的感情在孝庄的光芒下,好像太过渺小,但她绝不简单。
我心中的苏茉儿,是美丽勇敢聪慧的。
少女时代的她,是孝庄身边的小丫头,活泼好动。
青年时代的她,是孝庄身边的好帮手,心灵手巧。
中年时代的她,是顺治心中和母亲一样亲的苏嬷嬷,是孝庄身边的知己良朋,是多尔衮眼中的好女人,体贴入微,聪慧大方。
历史上的苏茉儿,也就是苏麻喇姑。
这是一个传奇而又伟大的女性,她一生未嫁,伴随孝庄六十多年,精通满语,写得一手好字,手工超群,聪慧过人,是康熙的启蒙老师。
孝庄文皇后把她看成姐妹一样,称她为格格,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称她为额涅(母亲),皇子、公主们称她为妈妈(满语妈妈为奶奶)。
康熙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其陵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建造。
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地位最尊贵的宫女。
关于苏麻喇姑的传说很多,但是她的爱情一直是个谜。
电视剧中的苏茉儿,看到她的时候大多站在孝庄身边,或欢笑逗乐,或捶背奉茶,或出谋划策,或劳碌奔波……很多人都会记住她对孝庄的忠诚,她的心灵手巧,她的善解人意,但是却往往会忽略她的爱情。
记不清是看第几遍的时候,看到一个场景,心情不佳的摄政王多尔衮与孝庄之间闹了别扭,一个人呆在房间里。
苏茉儿走过来为他温酒,与他谈心,“十四爷”的称呼脱口而出。
难得的是多尔衮也不计较,多尔衮记起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苏茉儿在身边开导,并半开玩笑的说羡慕苏茉儿能一直陪在孝庄身边,想把她快点嫁出去。
苏茉儿本来笑得很开心,听到十四爷说的话镜头一转,忆起和十四爷的一些过往,突然变了脸色,痴痴问了一句:“十四爷是真的这么想的吗?
”多尔衮看着她突然变得悲伤的脸色,开始道歉。
看到那一幕,我才明白,原来苏茉儿也是喜欢多尔衮的,只是她将自己的心思收的太好了。
孝庄和多尔衮的爱情太伟大太坚强,她只能将爱慕默默放在心里,衷心的祝福他们。
于是我将这部剧重新再看了一遍,只为苏茉儿。
她和孝庄是同时遇到的多尔衮,当孝庄和多尔衮两情相悦的时候,她负责在一旁牵线搭桥。
当孝庄误认为多尔衮已死,想要自寻短见,是苏茉儿全力阻止,留下手心一道伤疤。
孝庄嫁给皇太极之后,多尔衮误会孝庄变心,万分颓废之际,是苏茉儿挺身而出晓之以情,使多尔衮从悲伤低谷重新振作,开始了更辉煌的人生。
当皇太极和海兰珠想杀掉多尔衮时,是苏茉儿大胆冒险扮鬼吓人,以非常手段救回了多尔衮的性命。
当多尔衮有谋反心思,是苏茉儿冒险到军营充当孝庄的信使劝告多尔衮说“江山终究不敌荷包重”。
当顺治和孝庄闹矛盾时,是苏茉儿劝顺治要理解做母亲的苦心,是苏茉儿帮忙化解董鄂妃、顺治与孝庄之间的隔阂。
孝庄与多尔衮婚事不成,多尔衮失意之时,是苏茉儿说“人老是想着得不到的东西,这活着又有什么趣儿”。
多尔衮死,孝庄看信时眼泪在眼眶,而苏茉儿却是失声痛哭,撕心裂肺,那一声哭是真真切切,哭出了隐藏在心里多年的情感。
顺治亡,孝庄病重,是苏茉儿在孝庄身边提醒:“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女人只要过了自己这一关,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电视的结尾,陪在孝庄身边,陪她回忆过去,感慨人生的人依然是苏茉儿……如果说孝庄的聪慧是决胜千里,审时度势,那么苏茉儿的聪慧则是她永远都那么谦卑,懂得如何做人。
孝庄待她名是主仆,实则亲如姐妹。
孝庄虽待她如亲姐妹,但她从不越界,永远都自称奴才。
多尔衮赞她是个好女子,“诚心可感动天地”。
顺治尊敬她,当他与孝庄闹矛盾的时候,却能静下心来听她的开解。
这些都充分说明她是个以诚待人,蕙质兰心,人人称赞的好女子。
孝庄信任她,因为苏茉儿理解她,她们是知己,也是姐妹。
多尔衮欣赏她,因为她待人真诚,事事为他人着想,每次他有困惑她都及时出现,她算得上是他的红颜知己。
顺治尊敬她,因为她如母亲一般照顾他,无微不至,她也是顺治心中和母亲一样亲的人。
孝庄一生经历的风雨太多,她是站在风口浪尖的女人,本是天真无忧的少女,后期却渐渐在政治风云中成了一个谋算人心政治家。
而苏茉儿则是看遍千帆过尽,历经无数风雨其心却依旧泰然的女人。
在无数年的宫廷生活中,她早已看透世情,看透人心,所以她选择终身不嫁。
当多尔衮说“我终究是欠了你的”的时候,苏茉儿说:“该有的我都有了,我不后悔。
”谁人不感叹她的知足、善良、无怨无悔。
那个时候的孝庄已经学会了利用感情,但是苏茉儿却一直深藏感情,从来不变,依旧真诚。
一直觉得多尔衮该娶的人不是小玉儿,而是苏茉儿。
多尔衮娶小玉儿的理由我认为其实很简单,是苏茉儿的一句话:“您就看在她张的有几分和格格相似的份上,娶了她吧。
”因为小玉儿与孝庄相似才去娶,那为什么不娶一个在孝庄身边,知根知底,诚心善良的姑娘做妻子呢?
也许苏茉儿身份低微,但是这一点估计多尔衮是不会在乎的。
很多次,多尔衮在和苏茉儿相处的时候,都是快乐的。
他并没有把她当丫鬟,而是真心把她当做朋友,和她开玩笑,取笑她,一起玩闹,一起交心,这是在他和大玉儿一起相处的时候看不到的。
多尔衮后期和孝庄相处,看的实在让人压抑,悲伤。
我想,如果当初多尔衮娶得是苏茉儿,那么他的婚姻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争吵,他是不是会因为苏茉儿知他懂他而真心爱上苏茉儿,他也不会那么计较人生的得失,最后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正如故事开头那个神秘的喇嘛说的一样:“世事两难全”。
多尔衮即勇且智,运筹帷幄,多情矛盾,野心勃勃,穷侈极欲,为得不到的东西失意半生,注定了他的一生是个悲剧。
孝庄的一生任劳任怨,殚精竭虑,胸怀宽广,目光深远,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平凡。
苏茉儿作为他们最信任的人,在这滚滚红尘中,活的更洒脱,精彩,自在。
身处繁花之中,站在宫廷高处,看遍人间冷暖,却依旧心思纯净。
她美丽的身影照亮了那庄严的清宫,为这风雨交加的大清开国年代增添了一抹秀色。
一,有这样一个女人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更可怕的还是一个绝顶的忍士,喜怒哀乐能隐于无形。
她一生的情感周游转换在丈夫皇太极、情人多尔衮、儿子顺治帝之间,当然感动观众是她与多尔衮之间那段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情。
因为本身爱情是最具想象力的,其次也是因为本故事中的爱情悲伤得彻骨。
她是一个大女人,有大清国运责任控,自十多岁嫁给皇太极做宠妃到七十多岁做康熙的皇奶奶,一辈子费心费力,负重坚持。
这样的女人太硬,以我女性的视角,是敬她也恨她,敬佩她的为人处世、心胸学识,恨她铁石心肠、处心积虑。
我相信对皇太极她是心有敬爱,态度恭谨,应差绸缪以相安无事的相处方式。
而多尔衮是她内心所爱所藏又施以蹂躏抛弃又念念不忘的人,只有在多尔衮面前,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个娇羞的、脆弱的、哭哭啼啼的庄妃,只有在这个男人面前,她才会卸下所有的铜墙铁壁,哪怕要挟抬杠伤害都那么赤裸裸。
对于儿子福临,有时候也会觉得偏袒过分,对多尔衮不公,可是这世间,母爱历来就是如此霸道和强势,这是生命的本能。
“是,我会救福临,然后与你一块去死。
”她这样回答他的测验,他泣泪涟涟“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 大玉儿这个女人,绝对是广大宅女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美貌、才干、爱情,且样样不旷世不传奇不罢休。
二.有这样一种情感酿一世的痴情,惹一生的沧桑,握不住的幸福,挽不回的凄凉。
爱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还是只是一种善意的杜撰;是快乐兴奋的多巴胺,还是怅然若失的无名状;是突袭而至的箭雨,还是潮涨潮落的波浪(排不下去了,再排比下去也很做作牵强)。
太宗太祖的血系里出尽了痴男,上起宠爱多尔衮母亲的努尔哈赤大汗、视宸妃(海兰珠)为至宝的皇太极、为大玉儿奋力一生妥协一生的多尔衮、直至与董鄂妃(宛如)生死契阔的顺治皇帝,这些马背上骁勇得意的英雄,在失去自己最心爱女人的时候也不过是伤心绝望的普通男子,心力交瘁的无助、肝肠寸断的凄惨、甚至万念俱灰的绝尘而去。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重情的男人更有魅力。
海兰珠征服强势男人皇太极用的是:十分的真心、百分百的依赖、耳鬓的娇羞软语和弱柳扶风之态。
大玉儿又是凭什么俘获多尔衮的呢,美貌、胆识、智慧、人品,都是又都不是,就像杂酿出来的一种烈酒,多尔衮为之迷醉,欲罢不能,不断激起英雄的豪情又在后劲中令其体乏神伤,可是他说他乐在其中,当他倒在草原上手里紧紧攥着大玉儿绣的荷包含笑离世的时候,他是倍感欣慰还是仅在自嘲呢?
而宛如,漂亮温柔贤淑的的宛如,吸引福临的首先是清秀之貌,出水芙蓉的水灵之气、谈吐不凡之才和温婉亲善之质,而福临恰好就死心眼作定了这朵芙蓉的护花使者,花零后引咎自责以致遁离尘世。
痴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悲伤。
说起痴情,不得不提里面的小玉儿,从小就梦想嫁给多尔衮的她,多次示好表白甚至想尽一切方法达成了心愿,可人家根本不爱她,应付她情绪失控下的逼问也绝不施舍一丁点善意的欺骗和讨好的话语,导致小玉儿上吊自杀。
多尔衮对大玉儿的痴情是建立在对小玉儿的绝情上的,像小玉儿这种径直撞向南墙不回头的痴情人壮烈而悲惨,这让人联想到三角关系中“攻守退”的命题,难呐,有多少人的具有理想的情感控制阀呢?
孝庄可能有,她对多尔衮的爱总是节制的,适度的,相反多尔衮对她的爱就喷涌鲜活些。
感情是不对等的,多尔衮弥留之际握着那方绣帕的动人之状,我觉得是他自己的真心与执着感动和告慰着自己。
要感动,只能是让自己感动。
演员的表演很精彩,主角宁静和马景涛和赵德凯都不错;配角胡静的苏茉尔和多铎这两个角色不错,讨喜;小角演的也还可以,但舒畅真水灵漂亮,那会
又看了一遍。
又被吸进去了。
看完了电视剧就翻影评看。
可是还嫌影评太少,看不过瘾。
没办法,只好自己写写来过瘾。
豆瓣评分太少了。
连步步惊心这种都能上八分,怎么也要8.0以上啊。
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是在我十二岁的时候。
那时太小,没有看过红河谷和黄河绝恋,也没有赶上琼瑶剧。
对于宁静和马景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但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多尔衮和大玉儿。
以至于对于东游记中的马景涛大失所望。
那个时候觉得多尔衮是真帅啊。
那么英姿勃勃,那么深情款款。
对大玉儿,那是百依百顺。
剧中只要有什么多尔衮不同意的事情,就叫大玉儿去说。
一说就通。
大玉儿甚至都不需要和他讲道理。
只需要把她的想法告诉多尔衮,多尔衮就会头也不回地向着她指的方向前进。
他是个完美的情人,在我十分幼小,不甚懂事的心里竖起了一个高高的标杆。
印象最深的,是多尔衮说的那句话“玉儿,你是对的,你总是对的。
”连上伴着深深的无奈和宠溺。
第二次看这部电视剧,我已经二十二了。
这些年出了太多的烂片。
讲心计的,讲穿越的,有汉宫戏,有清宫戏,有五代十国的,有两晋盛唐的。
再也没有这样的故事,再也没有这样的演员,再也没有这样的爱情。
甚至连导演都堕落了,拍出了杨贵妃秘史这样的奇葩。
第二次看,宁静真是美啊。
剧中所有的人眼睛似乎都想在放光,那么明亮。
所有的演员都那么沉稳,那么优秀,就连一个小丫头,都看不出一点做作的痕迹。
我想起了谢晋说他拍芙蓉镇的时候,连周围打伞围观的群众演员,都是从话剧团找来的,一个眼神,都透着那么专业。
再后来我们看电影电视,群众演员真是很群众。
一看就是北影厂门口20块一天的。
现在的电视电影,连主演都像是大街上拉来的,除了片酬比群众演员高,与北影厂门口20块一天的没有任何区别。
也对。
王宝强都当影帝了么。
第二次看,除了他们的虐恋,我还看到了一个复杂的,立体多尔衮。
他从头到尾,不只是个傻傻的痴情种子。
他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
他是个英雄。
英雄这个词在这部剧中反复出现。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
皇太极死前诘问自己,到底什么是英雄?
自己到底是不是英雄?
多尔衮把玉佩送给福临的时候对大玉儿说,这是一个英雄的梦想。
对于皇位,权利的争夺因为他们各自的抱负,他们自己的英雄梦,而变得高尚,自然起来。
这部戏中的男性角色,都那么英姿勃发,浑身散发着一股雄性荷尔蒙。
反观现在的电视剧,男性角色大都男不男,女不女。
对于权力的渴望大都来的无缘无故。
他们在剧中说山盟海誓的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可是多尔衮对福临说,这是我的承诺的时候,我真的信了。
我相信大英雄的一诺千金。
我相信多尔衮说到做到。
这是一部戏说历史的电视剧。
其中有很多的情节不真实,甚至有些现在看来不合逻辑的地方。
如果这些错误出现在如今的哪怕任何一部电视剧中,我都无法容忍,会积极吐槽,并且大吐特吐。
因为除了这些瑕疵,我找不到关注它的理由。
但是在这里,由于演员精湛的表演,编剧还算精彩的演绎。
那些真情流露。
我都说服自己相信。
因为有了多尔衮,有了大玉儿,有了皇太极,有了哲哲和海兰珠,有了爱情,有了梦想,有了英雄的抱负。
我来不及关注那些不合理的瑕疵。
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那诘难的一生中去。
在多尔衮和大玉儿有一个眼神交汇的时候为他们开心。
在多尔衮怒火攻心,吐血流泪的时候为他难过。
梦想着有一天,能有这样一个雄姿英发,而又温柔多情的男人来爱我,我真的没有闲暇。
心中有着无限的畅想,但是说出俩却前言不搭后语。
只是像流水账一般的把我想到的全部记录下来。
可是还是意犹未尽。
在我忍不住的时候,我想我会再去看一遍。
大学的时候和舍友一起看孝庄秘史,看的时候,对小玉儿极为反感,当时看到的只是她的任性妄为,却没有在意她对多尔衮刻骨的爱。
她的悲哀是爱上一个永远不可能爱上她的男人,注定了一场没有亏欠,亦无对错的单恋。
人各有命,这就是她的宿命,躲不掉,亦逃不了。
多尔衮帅,大玉儿美,这部剧中所有的人眼睛似乎都想在放光,那么明亮。
所有的演员都那么沉稳,那么优秀,就连一个小丫头,都看不出一点做作的痕迹。
我想起了谢晋说他拍芙蓉镇的时候,连周围打伞围观的群众演员,都是从话剧团找来的,一个眼神,都透着那么专业。
纵观整部剧,里面所有的男人,从皇太极,多尔衮到小福临,他们的梦想都是成为一个英雄。
然而他们却很少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
努尔哈赤作为他们的先祖,又是又是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在多尔衮多次回忆和父汗的相处中,可以看出来,他大概觉得成为父汗这样的英雄 一要四方征战,建功立业,让额娘骄傲;二要成为大汗,掌握整个八旗的权力;而第三呢,是要娶玉儿为妻。
从这样的标准来看,他确实最后一个都没有做到:虽然确实建功立业,却已经是额娘死后的事情了,所以难怪要感叹 “空空如也”。
有意思的是,他希望得到的,都被另一个人抢到了,实现了,然而那个人死前奔马,内心中感叹的也是 “为什么我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这个人自然是皇太极。
从很多方面来看,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来写的,二人无论才干,雄心,谋略,都可堪相敌,而且20集后玉儿所面对的幼主权臣局面,恰巧也是多尔衮在一开始所面对的,只不过这次多尔衮从幼主的角色换成了权臣,也难怪哲哲后来感慨他和皇太极越来越像,希望他能念及自己早年的苦楚而放过福临。
多尔衮如若一念之差,则很有可能成为皇太极。
如若多尔衮成了皇太极,那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呢?
皇太极顺利地娶到了他少年的爱人哲哲,哲哲性格大气有谋略,也未尝不是玉儿十年二十年后的样子。
他们少年夫妻,又感情恩爱,早时定然也是倾心相爱。
事实上,这样的倾心相爱太过理所应当,皇太极后来很快心思就转会到建功和夺权上面去了。
后面如果不是玉儿挑战了皇太极对于“女人理所应当爱上他”的想法,他只怕也不会对海兰珠的倾心相爱这么珍惜爱怜,百般呵护,却看不到哲哲一心为他周旋的苦心。
哲哲为玉儿抱不平也不一定不是为自己在抱不平,毕竟姑侄俩性格十分相似。
皇太极后来的多疑,暴虐,其实和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的做法也是一般无二的。
事实上,故事的前20集和后18集是互为镜像的,仿若同一个故事的不同面来写给我们看。
皇太极是一念之差的多尔衮,哲哲是嫁给少年多尔衮的玉儿,小霓子也是被迫告别自己恋人的玉儿。
如果多尔衮顺利娶到玉儿,虽然一定珍爱尊重,但未必会有那样牵魂夺魄的纠结(当然两人利益一致,玉儿也不会让他纠结)。
从小霓子对多尔衮的复杂感情上,我们也看出来玉儿对皇太极必定也是有崇敬之情的。
那么这位可谓英雄标杆的皇太极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英雄,英雄,成吉思汗在临死以前就喃喃自语英雄这两个字,他的心境也是跟我一样的吗?
成吉思汗生前拥有空前辽阔的版图,死后也不过是埋骨于大草原上一块小小方寸之地。
英雄,又能如何?
父汗,您在临死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
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耗尽每一份血汗,拼命攀爬着一座名为英雄的高山,好不容易成功了,征服了,却没有料到,结果是一个人站在冷风刺骨的山巅, 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感觉那么孤独,好像当年在山脚下仰望山巅的时候,还比较快乐。
“玉儿,是山峰,是多尔衮一同爬山的同伴,又是最终阻止多尔衮攀上山巅的那个人。
多尔衮和玉儿同样被命运所捉弄,面对人生做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却一直都受困于“求而不得”这四个字。
在最初阴差阳错之后,多尔衮和玉儿都曾经想要自杀而未成功,可是两个人之后就已经走了不同的路了。
在玉儿没有跳下去之后,她人生的目标依然转变成为保住多铎和为多尔衮报仇。
但是多尔衮求死不能之后,他一心想要的还是汗位和玉儿,只不过暂时按耐着性子,等那一天的到来。
这样不同的想法,和两人彼此感情的深浅无关,只是性格不同。
就像苏沫儿后来所说的,多尔衮矢志不改,只肯紧紧盯着自己得不到的,而玉儿却总是根据现下的情况,找到最合适的目标。
所以多尔衮最后只能说“玉儿,你是对的,你总是对的”,因为玉儿就是一个总是会做对的事情的人。
在皇太极还在位的时候,两人虽然目标已经不一样,但是还有足够的重合,所以虽然苦楚,但是还是互相帮助的同伴,本来的少年情爱之上又添了几番共患难的情谊。
这一切却在清军入关后逐渐分崩离析。
多尔衮继续往山巅前行,此时坐在棋桌的另一边确实玉儿,她三番几次通过自己的计谋来引导多尔衮朝着自己的希望的方向走,所以他仿佛怎么也走不到山顶上。
在这几番较量中,看似玉儿处处占先,而多尔衮几番后悔错失良机,但其实是多尔衮的内心中,对权力的野心,对名声的追求,对于八旗统一的维护,还有对玉儿的心,几方相互致肘,才能让玉儿有机可乘,以小博大。
在刚入关,收到玉儿荷包后自比周公,一方面是愿意信守承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周公之名和摄政之实是他在不颠覆八旗统一之下最好的决定。
之后几次也不全是玉儿的情谊,而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更是因为多尔衮无法也不能接受物是人非,所以举棋不定。
摄政王多尔衮的战场不在前线,不在朝堂,而在他的心里。
在那里狼烟四起,命运百般诱惑他,只要放弃过去的执念,即可化身恶龙,盘踞在顶峰,那里未必有玉儿,却一定有更多的权力和美人。
这样子的胶着使他无时无刻不在头痛。
但放弃过去的执念就如同放弃自我,站在山巅的那个人不会是少年多尔衮,而不过是另一个皇太极。
所以当多铎死去,称帝无望之后,他心中纷乱的战场终于有了一丝清明,终于,对玉儿的爱胜出。
为了保住这一刻的胜利,他也只能从容赴死,斩断命运在下一刻诱惑他的可能性。
他终究还是止步山前,死时又变回那个草原上纵声大笑的少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多尔衮跟命运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我不服”,那玉儿就是“认命”两个字。
无论命运给了她什么,她都可以在接下来顺势而为。
她是草原上的格格时,只一心想嫁她的少年英雄多尔衮。
嫁给皇太极之后,她就用心辅佐,有“后宫第一谋士”之名,并在这之下保全多尔衮。
皇太极抛弃她了,她也乖乖认命,只求有一个孩子可以聊解寂寞。
等福临当上皇上,她就处心积虑,当好这个圣母皇太后,盼望福临早日成才。
然后在福临去世后,她百般疲惫,却还能咬着牙,辅佐出了千古一帝。
看似步步高升,但是每一次都并非她想要,命运一股脑儿的丢给她,却让她殚精竭虑地守护着。
大英雄努尔哈赤只教过一次怎么做英雄:“沙场上的仗固然难打,人心的仗更难打。
如果你这一辈子注定要打很多仗,这些仗又多又艰难,那你记住我的话,只有先制服自己,才能制服敌人。
“ 在被迫嫁给皇太极之后,多尔衮还心怀有朝一日夺回一切,在仇恨的滋养下沙场奔波,玉儿却已经知道往事不可追,在打一场人心的仗。
她只有制服那个火热的玉格格,才能制服别人。
后来与摄政王多尔衮的博弈中,他左右摇摆,她则耳清目明,落子无悔,只因她知道每一步她都走了自己所能走的最好的那一步。
努尔哈赤给的那片代表江山的玉佩,最终是由她执掌。
多尔衮以死战胜命运,保留自己;玉儿制服自己,成就命运。
所以最终这是她的故事,她是这个故事里的英雄(hero)。
她从未向那座名为英雄的山峰奔驰,更没有征服的意愿,却另辟蹊径地做到了。
只是她做得未免太好了一些。
“去吧,玉儿,你应该把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抛在旷野中,这是你的命,我的命。
“
一声叹息,将我一生变凉。
我没有那种力量,想忘也终不能忘...因为朋友来北京,我陪同去了六七次故宫,每一次我都在武英殿里停留很久遐思。
这个地方,他曾在这里。
然而,今日的墙壁已不是旧时的寸寸墙壁,还能穿透岁月沾染风云的硝烟吗?
读大学时候看完《孝庄秘史》,我深陷其中,久久的思索,在无数漫漫的夜里,试着猜测,多尔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不是一个值得我牵魂梦绕的人,是不是会骑着战马纵横沙场,毫无畏惧铁骨铮铮的真英雄真好汉。
《孝庄秘史》拍得太好了,不仅仅给了一部好的秘史剧,还有许多真情和身不由己。
可以说,它让我的思想方面,改变很多。
有人说,清朝有两个男人很吸引人:一个是纳兰性德,另一个就是多尔衮,前者则几近完美,后者大开大阖的一生让人唏嘘 。
当然此说法具有相当强个人的主观性。
千年风云,万年氤雾,谁又能穿越时空,去探询真正的历史。
到底什么才是真相,真相是电视剧上如此那般么,大玉儿她是真的有不得已的苦衷吗。
多尔衮,悲情涌动的三个字,是天边一抹最抢眼的壮美云朵,即使没有走上千秋万代的吾皇大业,却留得骁勇善战,智谋远大。
柔情重义的金色头衔。
这是《历史上的多尔衮》关于多尔衮的简介: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一个妃子。
多尔衮生于1612年,卒于1650年的年末,年仅38岁。
多尔衮的一生是谜一样的一生。
他战功显赫,位至极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历史上的多尔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 争夺后金汗位失败之谜 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 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失败之谜… 你看,你给后人留下了这麽多的迷。
我曾怀疑对你的喜爱和敬仰仅仅局限于对《孝庄秘史》的由衷感动。
马景涛收敛了许多,把你诠释的淋漓尽致,让你有血有肉。
让你人物魅力小而可爱,大而骁勇。
你在失落的时候抱着膝盖赤脚坐在床上,像个小孩子一样,苏茉尔在苦口婆心劝导你。
你在攻下锦州城的时候,全军将士高呼,摄政王万岁,你挥舞着拳头,真有英雄的样子。
多么艰难的锦州城啊,你把它攻下来了。
现在的锦州得到了我深深的眷恋。
我两次乘车北上,经过山海关到达锦州,只为看看今日的锦州。
可惜我不是古代女子 轻拂卷帕。
能够在一个巷角偷偷看着你胜仗而来。
心里暗暗的喜,瞧我们年轻的十四爷,是多么出众呀。
能够走在路上,听着市井的小民议论着你,议论你怎样的英勇善战。
哪怕是听说一点你和玉儿的小事情也好。
他们说庄妃和睿亲王关系不简单。
我知道玉儿进宫之前你就与她在敖包前私定终生了是吗。
你们在敖包前许愿, 那个时候,她心里有了你,你心里也有了她。
失去了额娘,失去了皇位,也失去了玉儿,对你来说真的还有什么真正拥有吗。
连你那可爱的弟弟,那一直维护你的弟弟多铎也因为出天花先你而去。
当你权倾朝野,又有谁明白你心理的苦,有人说你专横,可是我却明白。
眼睁睁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都送给了别人,那是何等的痛苦与煎熬。
你伟大的父汗昆都伦汗,其实是准备把帝位传给你的,可惜那时候你太小了。
才十四岁。
也还没有任何功勋,凶暴的大阿哥阿敏和莽古尔泰虎视眈眈。
怎会轻易的让年纪小小的你当上大汗呢。
可怜的多尔衮。
你的额娘为保全你,不得已殉葬,你的四哥皇太极虽从小对你爱戴有嘉。
可是,皇位,这是多大的诱惑啊,深受两黄旗拥护的他怎么能拱手让你。
到底是谁走错了那一步,是你额娘,是你阿玛,是你四哥,还是你就注定真就不能成为皇帝呢。
其实,你已经是皇帝了,在那些爱戴你的人心里。
成宗义皇帝。
因为在我心里清朝不是十二帝而是十三帝。
时光不能穿梭,我无法知晓。
世人也无法知晓。
你的光荣是你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你所拥有的称号当之无愧。
福临只所以对你如此泄恨,是因为你与他的母后你与他的江山呀,他还年幼,尚在冲龄。
爱新觉罗的三代情痴,福临作为后生毕竟也算是情谊可嘉了。
宛如在临死前念叨:一口气不来,该往何处安身。
我执着的泡在图书馆了,看了关于清朝历史的几十本书,我只是想证实,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没错,乾隆四十三年,多尔衮的冤屈得申了。
乾隆四十三年,弘历阅看实录,以为你“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明示平反昭雪,还原爵,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但乾隆多心,避免日后惹起宫廷是非,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 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
” 于是有关的档案概行销毁,以至《八旗通志》中的多尔衮传,记你死后的事也只寥寥数笔,后人很难弄清楚清算之事的本来面目。
还有谁在乎这些身后是非呢。
如果可以时光穿梭,更加想回到300多年前,随便给我一个名字。
随便给我一个蒙古女子的身份,在你身边,你是不是后人说的那样。
便亲眼看而得之了... 不用在所有的犹疑之后非得加一个妄自揣测了 无奈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300多年前,多尔衮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 300多年后的今天,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宫戏中,他仍旧是最令观众感慨系之的人物。
多尔衮的人生短暂,在历史的时空中却得到了永恒。
他无疑是清朝王爷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语言到了最真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变的拙笨和矫情。
当听着《你》,心无他人。
你站在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荣光/ 回想起你的眉角,此生执迷,何况前生。
你的DNA到底给了谁。
写于2007年四月 北京
首先说,这个不是小时候看的,是刚看完的(我23了),因为一个男生说他对我的感情和多尔衮对大玉儿的感情是一样的,还引用了几句台词把我吓够呛,吓得我赶紧看了一遍,看完以后,我觉得他在 吹牛逼!!!
从颜值来看,除了皇太极 都很高,连丫头太监都好看!
这是唯一看过的宁静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觉得她美的不像话,简直不像话!!
还有苏茉儿,总觉得小时候看过他演的东西,也懒得细想了,很美很美的~多尔衮更不用说了,岂止是帅!
福临,宛如更是养眼。
演技上呢,宁静眼中含泪让人久不能忘,她的眼中有故事,多尔衮他演出了那种大清马背上打天下的感觉,演出了那种硬汉,是我最爱的铁骨柔情的感觉~苏茉儿的演技也是简直了,我还记得她和多尔衮那场戏,问多尔衮是不是真的想把她嫁出去,那场,特别入戏,让人看了心碎,我觉得我还能再记住几年。
剧情很紧凑,我不说太多,反正多尔衮死了之后我就不太想看了(毕竟是颜控),考福临和宛如撑着,,不过舒畅据说当时14岁,真的不错,那个年代孩子都晚熟,能演出来挺不容易~唉…我一个理科生,表达不出来,反正好好好,要是能给我一个多尔衮,出轨10次我也跟他走!!
🤔🤔🤔
原创 2004-02-25 02:27:00一 宁静的孝庄 从《红河谷》、《黄河绝恋》到《杨门女将》、《孝庄秘史》,我终于承认宁静是个真正优秀的演员,同时也是个真性情的优秀女子。
《红》、《黄》两剧中,宁静已够光彩照人,但我以为那主要得益于她出众的容貌,也是因为剧本刚好符合了她的本色。
而在《孝庄秘史》里,我突然发现宁静的底蕴和气质竟是如此深厚,可以上可以下,可以进可以退…… 在该剧中,大玉儿少女时的青春美貌、活力纯挚,少妇时的温婉体贴、妩媚风情,成熟时期的果断刚毅、从容睿智……一个女人所有年龄段所能有的极致的美丽都需要被完美演绎。
从一个至情至性、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小姑娘,到后来端庄娴雅、为了顾全大局一再隐忍宽容大气的后宫弃妃,再到母仪天下、又置身于两个至爱男人夹缝中的“圣母皇太后”,这戏难演,难就难在把握一个“度”字。
少女时代还好演些,毕竟那时的大玉儿,虽然也分寸得体、进退相宜,但究竟还有敢爱敢恨、喜怒形之于色的权力。
而后来,面对她生命至亲的三个男人,她一直处于进退两难、万般皆是错的尴尬局面。
而更苦的是,她所有的感情和心绪,都不能有丝毫的泄露。
她必须保持尊严、保持自我、同时又不可以伤害任何人……她的一生,除了快乐自由的少女时代,就只剩“隐”“忍”“奉献”四字了!
对情人多尔衮,她不能亲、不能疏、不能爱、不能恨,一生的爱和思念就眼睁睁地被自己葬送在对大清、儿子和道德舆论的压力之下;对丈夫皇太极,她不能亢、不能卑、宠不可娇、辱不可怨、唯一能做只是默默承受,包括先时的极荣和后来的极耻;对儿子,她不能厉、不能荏、不能解释、甚至也不能挽留,还常常受到他的误解和伤害。
该剧中有一段戏,令我颇费了一番思量 就是在皇太极发现大玉儿和多尔衮曾经的一段感情,又经过一番试探后,对无辜获罪的大玉儿莫名其妙突然冷落的时刻当时皇太极对大玉儿其实仍然是爱不释手的,只是想借用手段来“征服”其全心的归顺只要大玉儿撒个娇、求个宠、告个饶,他就会重新对大玉儿倍加爱宠可惜,他的方法用错了人也许换了任何一个其他的女人都会就此臣服于他毕竟,他是人中之尊,也是一个足够魅力的男人…… 可惜,这是大玉儿。
聪明绝顶的她虽然很明白是这么回事,却打定了主意不低头、不求饶。
“他如果好好待我,我自然爱他敬他。
可是……”她的真实想法剧中是借温柔贤淑的皇后之口劝说皇太极时说出的:“玉儿她是一个人啊,泥人它还有个土性呢你要她,就宠她;你不要她,就冷落她,不理睬她这算什么呢”直到最后来,皇太极后来给了她公正的待遇和评价后,她也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撒娇求宠,我会瞧不起自己的……” 她是大玉儿,她不会为不值得的东西降低自己,永远不会。
即便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即便是对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丈夫,也不能。
接着,就是大玉儿的寡妇姐姐进宫,突然就蒙了皇太极的万千宠爱,势头比任何时候来得更猛烈初时大家都知道皇上是借此来刺激大玉儿,以为这下大玉儿总该告饶了、知道厉害了吧?
岂料她在瞪大双眼后反应过来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恭喜姐姐请皇上给姐姐一个正当的名分” 我知道,那一刻,她的心里冰凉透顶而又平静如水 “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在苏茉尔焦急而又不解的目光中她淡然一笑,低下美貌如花的脸蛋继续看书娇媚性感的身子在寒风中弱不胜衣却绝不颤抖 看到这里时,我服了真的服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她的确理性智慧尊严,也可以解释为她的确不够爱皇上、在乎皇上(如果这个人换了多尔衮,她会不会在意一些、会迁就一些?
)可最千真万确、无庸置疑的是:她,的确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女人!
……母仪天下的重任,舍她其谁?!
这个女人,一生看起来似乎风光无限、大富大贵,而实际上她可怜地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自己想要的幸福。
她的一生,完美但不快乐,无瑕但却充满遗憾。
我异常喜欢她、钦佩她,这个女人中的极品——得天独厚、福慧双修,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
而与此同时,我也喜欢上了成功诠释(基本上)她的宁静。
二 胡静的苏茉尔 找到演苏茉儿的这个演员,真是导演的幸运。
一个配角竟然能演的如此真切和可爱,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那么的妥帖,那么的分寸得宜,即光彩照人又不喧宾夺主。
这个角色,也是需要从少女一直演到老年,在我看来,应该也是难度很大的,可是这个刚出道的年轻演员(应该是的)竟象是信手拈来,好象她已和这个人物合成一体一般。
活脱脱演出了苏茉儿少女时的泼辣娇艳、聪明伶俐,年老后的精明事故、慈祥厚道,而唯一不变的是眉梢眼角的灵秀端正和对大玉儿一生不变的忠诚相伴。
她和庄妃之间,不仅仅是主仆关系,更多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密玩伴、同甘共苦的战友,最相依为命的姐妹……她才是大玉儿一生唯一的亲人和知己。
我太爱这个演绎塑造得如此成功的人物,于是也牢牢记住了这个新面孔的名字——胡静。
PS:刘德凯也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一个男演员,“咆哮马”在该剧里表现也很不错的。
我特别理解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
虽然弹幕里全是骂海兰珠的,大家都不理解为啥会有人喜欢海兰珠。
但是我把男女性别互换了一下,想象了一下如果我是强大无比的女皇帝,我坐拥天下,也会喜欢一个卑微的、眼里全是自己的小男人。
皇太极是皇帝,但他不止是皇帝,他还是个人。
哲哲、大玉儿,所有人都拿他只当皇帝,开口闭口“你的身体会影响江山社稷”,仿佛如果他不是皇帝,他就不再有人关心。
就算哲哲爱他,也是用爱皇帝的方法爱他,用敬皇帝的方法敬他,他每次帮皇帝做事,总是先考虑皇权和国家。
换句话说,皇太极从登基之后,无论在哪,无论对着谁,从来没下过班,一直是终极打工人!!!
直到海兰珠出现,他才终于下班了一会!!
因为海兰珠不懂规矩,不知道怎么把他当皇帝,就只好把他当个人!!
当个人,有七情六欲,不管皇家规律,爱咋咋地!!
爽啊!!
海兰珠把皇太极从唯一身份——皇帝里面拉出来。
所以皇太极对着海兰珠,完全不管什么后宫平衡,不管祖制法规,封宸妃,立太子,独宠一人,战前回宫。
色衰爱不驰,抱着怀里的疯女人,“别怕,别怕”。
皇太极在海兰珠死去的时候,一直在说“原来我也只是个凡人”,他就这样,被海兰珠一步步拉下了皇帝“天之骄子”的心理构建,成为了一个体会人间情爱苦痛的人。
皇太极的死令人震撼。
他出去跑马的那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有时候我在想,我和他一样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想要让一切人和事在我的计划之内,其实不对。
凡事过犹不及,做平凡人也许才是最快乐。
更深刻的是,他跑马回来坐在桌前,就睁着眼睛,以批阅奏折的姿势死去,这印证了他的一生,终极打工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兢兢业业皇帝的一生。
好的剧就是每个角色都鲜明,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是现实世界的进阶版。
好的演员和好的bgm,让我明明也没几句台词,一看到马景涛哭宁静哭,我就跟着哭。
由头哭到尾。
尤其是多尔衮死的时候,哭的脸都裂了——他在战场上倒下,镜头切到玉儿的那一秒,感觉太心碎了。
一生的羁绊,多尔衮死的时候,大玉儿说的话和二十年前一样:“他就这么死了,都不跟我说一声”。
感觉那一刻,她还是那个小女孩儿。
就算她成了女政治家,她对多尔衮最原始的爱,其实还在。
这个剧很多地方可圈可点,不一一说了。
只因为宁静,感动得要死要活。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马景涛的咆哮让我现在都难忘,这部电视剧当时也是认真追了,真的不错,演员都是用心在演戏,宁静当时太美了
对马景涛实在无感甚至不喜欢,不过剧情还行吧,宁静也挺美的!
古早狗血剧情,接受无能,这两分给宁静等一众演员精彩的演绎
这部美化侵略者的辫子剧使我心里和生理上都感觉恶心。这么美化侵略刽子手,对得起死在满清残酷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吗?
不记得在是香港亚视,还是在广州台,应该是有看过的。
每个人都很悲剧的活着。。。。。。心中原以为是经典,却是越看越累
第一部让我如痴如醉的电视剧。只为那个深情的多尔衮。
哇 真的受不了东北/蒙古汉子的湾湾口音啊 出戏的不行
满清入关屠杀了不计其数的汉人,这电视剧居然公然美化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编剧不觉得可耻吗
五星给舒畅~这部戏里面好像教主不是很咆哮呢?。。
“玉儿,玉儿,我爱了一辈子的玉儿,追我魂索我命的玉儿,能不能告诉我,我这一辈子马上鞍上,刀里枪里,所为何来?我不明白…我真的一点都不明白…” 多尔衮的一生真的令人难过,该属于他的一样都拿不回。
宁静老师演技真棒,大玉儿好美啊,感情线真的太虐了,每次一听到《你》都会止不住流眼泪,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全员大龄拍的一部偶像剧,愣是感觉像是正剧。演员的演技功底可见一斑。马景涛的多尔衮和宁静的大玉儿都诠释的太完美了。
喜欢皇太极 所以他死后的剧情不想看下去了…
以前看电视剧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看更懂大玉儿,身在其位,有太多不得已,人生不只爱情,人生也不是总是完美的,每个人有不同身份不同责任,这也许就是遗憾吧。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之前的不理解现在看更多是无奈吧。
我想看的是培育两代帝王的太皇太后,而不是深宫中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只能算宫斗剧跟历史剧完全不沾边,名叫孝庄可顺治一死就结局,真讽刺
03 春节,世界杯,,,这个。
不够勾心斗角啊。
多尔衮为了心爱的女人放弃了一切,如他自己所说,他又何辜。这一版的白眼狼福临是最大的败笔,从演员面相到剧情都让人无比反胃。福临就是大玉儿辜负多尔衮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