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酷儿

Queer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德鲁·斯塔基,莱丝利·曼维尔,詹森·舒瓦兹曼,亨利·扎格,奥马尔·阿波罗,大卫·洛韦里,科林·贝茨,德鲁·德勒格,利桑德罗·阿隆索,阿里尔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年份:2024

《酷儿》剧照

酷儿 剧照 NO.1酷儿 剧照 NO.2酷儿 剧照 NO.3酷儿 剧照 NO.4酷儿 剧照 NO.5酷儿 剧照 NO.6酷儿 剧照 NO.13酷儿 剧照 NO.14酷儿 剧照 NO.15酷儿 剧照 NO.16酷儿 剧照 NO.17酷儿 剧照 NO.18酷儿 剧照 NO.19酷儿 剧照 NO.20

《酷儿》剧情介绍

酷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威廉·S·巴勒斯的同名半自传性质小说,讲述1950年代的墨西哥城,40多岁的美国侨民William Lee(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身处一个小小的美国人社群,但过着独居生活。而年轻的学生Eugene Allerton(德鲁·斯塔基 Drew Starkey 饰)的到来,让Lee重新开始追求与别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永恒之爱第一季玛丽和修女玛德莲堕落少女边境威龙致我们的节操童年新盗火线橘色奇迹杀手寓言AQ少年之使命召唤逃跑吧!乌贼王清醒梦妈妈走了摩纳哥女孩不止是合租的关系牡丹令再次微笑幻听探险记南希·德鲁和隐藏的楼梯她妈妈不喜欢我亲爱的大卫公主为奴瑜伽学院:死亡的昆达里尼致命筹码爱情童话弓蕉园的秘密五根手指匹夫浪女大厨第四季欧布奥特曼:请借给我纽带的力量!

《酷儿》长篇影评

 1 ) 「007」主演的年度同性电影,被低估!

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闻名于世的原著作者安德烈·艾席蒙另有一本小说《爱的变奏曲》,大陆译作《春日序曲》。

这本小说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初恋》写同性,其后四篇写异性。

这篇《初恋》的故事,讲的是男孩保罗在成年后回到故乡,只想再见一见父亲的木工好友南尼。

他从小对南尼怀有同性情愫,但这次回故乡,他却发现父亲和南尼曾是一对隐秘恋人。

木屑纷飞、热汗淋漓,这一篇字字欲火焚身,贴心程度不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非常适合被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改编为电影。

而《初恋》之后的四篇异性小说,文感陡然下跌,艾席蒙写得心不在焉,显然对异性题材无甚兴趣,似乎只是出于身为作家总要挑战其它领域的原因,才创作了其它篇目。

他对自我的掩藏能力,远不如被评论界视为二流作家、一生却富有而长寿的毛姆。

英国传记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将毛姆的同性倾向展露无遗。

但毛姆本人不但通过婚姻早早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化,而且在创作中从不透露一星半点此情真心。

他非但一生从未写过同性小说,而且在《红毛》《面纱》《寻欢作乐》等小说中,将异性情感研究得比谁都透。

但可惜的是,人如鸿鸟,雁过留痕,从他与两位同性友人间过从甚密的交往,以及其晚年最爱在自家别墅中开裸体泳池派对等事,可以断定他有着很深的同性情结。

只是创作上的绝对自律,让他在小说中彻底抹掉了这方面的情欲真心。

毛姆和他的男人们艾席蒙的无法掩藏,毛姆的绝口不提,这两者综合而成的摇摆状态,被极为形象地呈现在了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最新的同性电影《酷儿》当中。

对影迷而言,《酷儿》的噱头在于“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破尺度同性片,硬汉特工突变酷儿爱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性癖的隐喻。

但演员其实是《酷儿》最不重要的地方,这部电影的魔力,在于瓜达尼诺对同性身份和情感的不竭探索。

2024《酷儿》导演瓜达尼诺跟艾席蒙一样,他们无法在作品中掩藏住真性情,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改编堪称天雷勾地火。

而在《挑战者》这部异性电影中,赞达亚这个角色的成立依靠的是她本身的气场与魅力,她几乎是独立在瓜达尼诺渴望表达的情感之外,如同一根天外的引线。

这部电影的成立,则在迈克·费斯特、乔什·奥康纳这两位男演员青春、燥热的互动中。

比如在大学餐厅里,奥康纳用脚将费斯特的凳子勾到自己身边,又比如两人在桑拿房中表面互呛、实则调情的热气腾腾的对话。

桑拿房中的亲昵场景,对裸身的疯狂迷恋,正如同阿根廷导演马可·伯格(《金发男子》《跆拳道》)后期肉体横陈的影像表达,看似刁钻实则性感的身体镜头运动,又令人想起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男性身体摄影。

在《同义词》《阿赫德的膝盖》两部电影中,拉皮德热衷怼着男演员的生理部位运镜,镜头深到恨不得直接刺入。

这种运镜方式,其实是同性题材惯常爱用的。

2019《同义词》

2021《阿赫德的膝盖》这部《酷儿》中,瓜达尼诺便多次对32岁的德鲁·斯塔基如此运镜,只是程度不如拉皮德那样饥渴难耐。

即使像李安导演的《断背山》这样严肃的同性电影,希斯·莱杰、杰克·吉伦哈尔在帐篷中的“一夜春宵”,镜头也有点此般风味。

这种运镜的流行,一方面是由男性的身体曲线决定,但更为重要的,则取决于同性情感的隐秘性。

与异性情感天然便具有社会性不同,同性在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渐变中,始终呈现出一种极度参差的面貌。

这种参差,注定同性将一直被最基础的身体欲望缠住,很难直接抵达身体以上的交流。

这种基础性,便决定了导演们的镜头爱在男演员们的私密曲线中运动。

瓜达尼诺在《酷儿》第三章中,便想摆脱这种基础性,试图通过一种极度抽象的表达,探索灵魂的交流。

电影《酷儿》根据美国作家威廉·巴勒斯(1914-1997,代表作《裸体午餐》)同名半自传小说改编,电影依次分为“你觉得墨西哥怎么样”、“旅行伙伴”、“丛林里的植物学家”和“两年后”这四章。

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美国侨民李在墨西哥城结识了年轻的学生尤金。

两人在一通交往后,由李出钱结伴前往南美洲旅行,期间李因长期的药物上瘾而罹患重病。

当身体恢复一些后,两人在厄瓜多尔的密林中,通过食用一种叫“死藤”的植物,达到了心灵感应的境界。

这种感应,让尤金看到了身为酷儿的残酷后果。

于是,他决意从李的人生中彻底消失。

最终李怀抱着对他的思念,直至老死在孤独的床上。

首先,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瓜达尼诺式的。

整体而言,它呈现出瓜达尼诺对复古影像那极为成熟、流畅的掌控力。

无论是角色、景致在影像上的做旧感,还是红、绿、蓝、白等色彩安排与层次,以及空镜所呈现的建筑格局与线条,都是瓜达尼诺身为导演在技术上的专业表现。

他在艺术及幽深情绪的捕捉上,则体现在慢镜的间杂。

比如李在酒馆看见门口的尤金一闪而过,一闪而过本是快,但瓜达尼诺偏偏用了一个瞬间的慢镜头,精准地表达了尤金在李心上那么快又那么慢的悸动时刻。

局部来讲,电影《酷儿》的前两章正如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样,中间突然出现断身女体的画面(隐喻的是李对异性的残缺需求,这种需求是社会性需求对身体需求的被迫反刍),又犹如《阴风阵阵》乍现。

而且还能在片中看到不少其它电影的影子。

比如李和尤金的对视如同《卡罗尔》;李房间墙上的衬衫,是《断背山》结尾式的挂法;李和尤金共坐在沙发上看书,令人想到《单身男子》中最安稳的一幕。

而这些,都被统一在了瓜达尼诺导演自己的风格中。

2009《单身男子》

这种风格的成熟、独特、优美,甚至能够远远超越题材与取向本身,令人产生无差别的向往。

电影《阿诺拉》的女主角麦琪·麦迪森就曾说过,自己想出演瓜达尼诺的电影(尽管她知道,女演员在他的电影中不一定能获得艺术的偏爱)。

第三章“丛林中的植物学家”,可能是电影《酷儿》中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不断令人想到毛姆。

影片中,李被人误解为是中情局职员,他在南美生病,和尤金在密林中遇险,都和毛姆的人生经历颇为类似。

毛姆曾做过间谍,在和年轻的亲密男性出游中国时,差点死在中国的沼泽地中。

《月亮与六便士》中,男主角查尔斯前往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在那里的村庄找寻人生意义;而在他70岁高龄写就的杰作《刀锋》当中,男主角拉里同样出走寻道,并在印度的日出中悟出了生命的一切。

这些,都同电影《酷儿》中的李试图在南美密林中找到心灵感应之法异曲同工。

李和尤金在植物学家的帮助下,服用了死藤。

于是,全片最抽象的一段戏出现了——李和尤金逐渐变得半透明,后又恢复成完整的肉体,两人拥抱在一起,彼此深入到对方的身体当中。

李的手在尤金的皮肤下游走、抚摸,尤金如是,两者便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合体。

这个场景其实并不难理解,它代表的是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酷儿》,亲密的同性从“无限接近”抵达到了“彼此透穿”,这是瓜达尼诺对同性情感的理解进阶和理想渴望。

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如艾力奥的父亲所言,“你有过一段很美好的友谊,也许已超越了友谊”,无限接近,但最终没有抵达。

然而当艾力奥说着“艾力奥”,奥利弗说着“奥利弗”,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没有实体的彼此穿过”。

而在《酷儿》中,瓜达尼诺将这种“穿过”实体化——李的身体穿过尤金,并留在尤金的身体中,尤金同样如此。

这种穿过与性无关,而是性之上的一种心灵渴望。

爱一个人太深,不只是想进入他,而是想成为他;但在成为他的同时,知道自己也还在,且看见自己正在成为他。

而电影《酷儿》只是将这种情愫与概念,通过特效,用两具身体写实地呈现出来罢了。

所以本质上,《酷儿》并非一部抽象电影,它只是需要观众们去理解“艾力奥”和“奥利弗”不再只是两声呼唤,而是进变成为两具真实的身体。

密林中的这场心灵感应,让尤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酷儿。

这与他自己的愿景不符,所以他最终离开李。

李死在床上的最后一刻,还在幻想年轻的尤金抱着自己。

或许这就是酷儿们的世界吧,从始至终都被身体掌控。

所谓灵魂,所谓心灵,只是身体的附庸,而非身体的主宰。

作者| 冷猫;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I a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

#LFF24 premiereNobody else films bodies like Luca, the hands, scattered sun spots and wrinkles over or beneath the smoothest, softest skins; the legs, embodied temperature, embodied warmth and care; the arms, chests, and rib cages, the touch, the embodied connections and separations, from “what’s queer” to “what are you” and “what am I” and what’s between us that’s “heartbreaking” - literally hearts throwing up and splashing out onto the leafy jungles - and what’s left for me after all those transparent subconsciousness and self denials and substance abuses and coldness, yes the coldness, cold enough to awaken his eternal trauma of being trapped in the murder of young spirits for the sake of not mere sexual desire but longings for youth, yes, youth that he once possessed and couldn’t help but let go, youth that he tried to run away from but only to find he could never escape the circle till he looks at it in the face. Lee, I’m not queer. Lee, I’m disembodied. Lee.

 3 ) 。

看了三遍queer我敢肯定这是瓜达尼诺最打动我的电影🫠Lee完全是我在感情里的角色,一个情绪不定的控制狂,想试图抓住对方死死不放让它成为我的附属品;同样的,Lee和我一样会被那些需要independence需要自己空间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人所吸引并且迷恋于对方。

对方越是独立我越缺乏安全感,最后只能求助于“某种物质”,电影和原著里的Lee把所有希望寄托于yage,我则是在每段感情即将被我作毁前寻求占卜和鬼神之说。

就像巴勒斯在queer导读前写的“我当然想要巫术了。

人们总想着要是有一种巫术能强迫别人爱自己该有多好,尤其当别的方式都指望不上了的时候。

”。

最后那幕Lee在临死前还在怀念那次南美之旅在他毒瘾发作挤在Eugene的床上抱着他,Eugene的脚也轻轻地放在他的身上。

他会不会在每晚都会一直在脑子里循环播放他曾经和Eugene的美好瞬间,就像我也会在每个深夜里在脑子里重复循环着和对方一切美好的瞬间。

我不知道Lee每晚播放这些瞬间时对Eugene的爱意还如当年那般还是随着时间流逝慢慢麻木,还会不会继续懊悔自己对Eugene的控制欲……我会懊悔但是也会逐渐麻木,Lee在巴勒斯的笔上只是个刻薄固执疯狂的老男人,但在瓜达尼诺的镜头里他几乎是我在感情里的样子。

 4 ) 电影太过文艺,但是德鲁太帅!!

英国12月13号上映,今天得空去电影院看了,空荡荡的大厅没几个人😂,看之前很期待,看完之后一脸懵,就这??

主要是片子拍的太抽象,意识流了。

大致意思就是在探讨queer内心这种孤独感,很难和别人建立联系,爱而不得的这种痛苦,沮丧的种种复杂情绪。

但表现手法特别意识流,特别是最后20分钟,基本没什么台词,完全是各种迷离,幻觉,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男主内心的世界。

虽然懂导演想表达什么,但表现形式可能不是大众所接受的,一度想离场。

丹叔从007到这里的反转很大,演技很好,几乎让你忘掉他曾经是007,他在里面演一个有点“落魄”,有点丧,又有点幽默,时刻在嗨的状态的“舔狗”1️⃣。

然后男二德鲁strew简直帅的惊为天人,导演简直把他最帅的样子拍出来了,那种三分书生,七分欲的感觉,干净,清冷又孤傲的0️⃣。

这部电影要是没他,还真的看不下去,现在明白导演为啥要找他演了。

因为当你觉得片子太沉闷和过于意识流的时候,好歹还有颜值可以撑一下。

关于尺度是国内上不了的节奏,正面全果!!

德鲁也有远距离的一两秒钟正面全果,大家自己去找。

他身材真的是堪称薄肌届里的完美标杆,没有一丝赘肉,非常修长和恰到好处,教科书般的呈现了什么叫穿衣显瘦脱衣有肉。

 5 ) 巴勒斯的《酷儿》与瓜达尼诺的《酷儿》

*全都是剧透*中英混杂是因为我两种语言都很差开头先避雷一下作家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酷儿》中文译本。

也许是时间久远的缘故,书中充斥着译者的大量延伸和自行解读,以及由于对性少数群体缺乏了解而形成的景观化、刻板印象化的描写,从我看来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巴勒斯的本意,有条件的话还是推荐阅读原著。

一直想写一下电影和原著的区别和联系。

总的来讲,电影和原著的前三分之一几乎完全吻合,从电影的第二章开始分道扬镳,最后可以说是互相背离,这其实也契合了瓜达尼诺设置的三段式叙事。

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照搬书里的场景和对白,逐字逐句到令人怀疑编剧是不是在偷懒的地步。

不过书里对与李交谈的配角都进行了非常透彻而刻薄的描写,读得让人忍俊不禁。

描写造船的年轻人Moor:“He looked like a child, and at the same time like a prematurely aged man. His face showed the ravages of the death process, the inroads of decay in flesh cut off from the living charge of contact. He had aged without experience of life, like a piece of meat rotting on a pantry shelf.”书中的阿勒顿跟Drew Starkey在电影里的形象和表演差不多,美丽的、随性的、淡然的、没有太多人格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书的前半部分,尤其是阿勒顿刚认识李的时候,有不少阿勒顿的心理活动,也有他视角下的李的形象;不过随着故事发展,这种视角几乎消失了,一切都沿着李的双眼和思维叙述,阿勒顿彻底变成了客体。

阿勒顿最初对李的殷勤抱有戒备、困惑和好奇,他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接近自己,但等他意识到的时候,才发现由李一手操办的这段关系已经变得非常稳定而程式化了。

“Allerton returned the greeting automatically before he realized that Lee had somehow established himself on a familiar basis, whereas he had previously decided to have as little to do with Lee as possible. Allerton had a talent for ignoring people, but he was not competent at dislodging someone from a position already occupied.”李虽然平时信口开河,百无禁忌,但到了要向阿勒顿出柜的时候仍然感到焦虑和坐立不安,像是一种普世的性少数困境。

“Lee felt uncomfortable in dramatic something-I-have-to-tell-you routines and he knew, from unnerving experience, the difficulties of a casual come-on: ‘I'm queer, you know, by the way.’ Sometimes they don't hear right and yell, ‘What?’ Or you toss in: ‘If you were as queer as I am.’ The other yawns and changes the subject, and you don't know whether he understood or not.”阿勒顿请Dumé带他去城里的性少数活动场所也是书里原本的情节。

阿勒顿淡淡的queer curious反而让李更抓耳挠腮了,他无法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判断阿勒顿是否是酷儿,或者他有多酷儿,他的酷儿程度是否能支撑他回应自己的感情,这一切都像一场难以破解的棋局。

书里对每个酒吧和餐厅都进行了简单的描写,电影中的布景跟我读来的感受比较相似,破旧的、布景似的、令人安心的,像一座避风港,或中转站。

电影的一个吸睛点是大尺度镜头,但事实上书中的几处床戏都讲得简短而保守,反而对李被未遂的欲望所困的描写更加丰富、具象、令人心旌摇荡,这或许也是主旨“disembodied”的一个体现。

很遗憾书中第一次床戏之后李提议替阿勒顿赎回相机这段没有出现在电影里,那部相机一直贯穿至电影结尾,也是阿勒顿态度骤然冷淡的转折标志。

李不断反思哪里出了问题,试图以阿勒顿的思维回溯整个过程,这里也是后续不再出现阿勒顿视角的转折。

从这里开始,导演和编剧开始脱离原著发展主观能动性了。

电影对书里李孤独而绝望的心情、行为和梦境幻觉进行了拆解重组,包括电影中李醉酒后对阿勒顿说“I want to talk to you, without speaking”的部分也是电影改编的一部分,应该是为了加深渴望telepathy的主旨。

电影中李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注射、喝酒和吸烟,背景响起New Order的Leave Me Alone的长镜头可以说是全片中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

南美之旅部分巴勒斯和瓜达尼诺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巴勒斯更多倾向于描写李在旅程中的所见所感,瓜达尼诺更多的是拍摄李和阿勒顿关系内部的东西。

很喜欢李独自观察街上玩耍和河里游泳的男孩并被欲望折磨的部分,毫无遮拦的幻想、孤独的旅人和真实的、丑陋的欲望。

李幻想自己买了一艘船并和阿勒顿在海上度日,真诚的、单纯的、甜美的幻想,李这个角色在故事中很多时候都像一个漫漶的矛盾体。

“Lee could see the boat anchored at twilight. He was smoking weed with Gene, sitting beside him on a bunk in the cabin. He had an arm around Gene's shoulders. They were both wearing swimming trunks. The sea was glassy. He saw a fish rise in a swirl of water. He lay down with his head in Allerton's lap. He felt peaceful and happy. He had never felt that way in his life, except maybe as a young child. He couldn't remember.”

书中的李比电影中的形象更刻薄、油滑、强聒不舍、惹人生厌。

书中充斥着李傲慢的、不可一世的独白,政见、抱怨、歧视和讽刺,而被迫担任听众的阿勒顿通常只能默许或岔开话题。

书中李对阿勒顿赤裸的控制欲毫不遮掩也毫不引以为耻,而阿勒顿通常对此不发表任何看法,因为原著的后半部缺失对阿勒顿心理活动的描写,我并不知道他是不介意还是不在乎。

电影中减少对白可以说是美化了李这个角色,也把整段关系浪漫化了,有些镜头仍然有瓜达尼诺最出名的那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痕迹。

“Lee smoothed Allerton's eyebrows with his thumbs. ‘Do you mind that?’ he asked. ‘Not terribly.’ ‘But you do enjoy it sometimes? The whole deal, I mean.’ ‘Oh, yes.’” 电影里在床戏之后用了这段对话,Drew据说是即兴加上了第二遍“Oh yes”,但书中的叙述非常极简,除了对话内容和动作之外并没有太多提示语,单凭文字难以读出阿勒顿的态度究竟如何。

电影中的阳光、海岸和被风吹动的窗帘更像是一种美好的猜测。

雨林部分是改动最大的地方,由于我是看完电影才读了原著,读完感到十分震惊。

这可能是最典型的电影与文学的区别:荧幕上的故事具象、完整、戏剧化,而文字则可以悬而未决,不解释、不给出答案。

首先我完全没想到原著的Doctor Cotter是男人,电影里神神鬼鬼的巫婆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她在电影第三章中的分量过于庞大,令人难以想象竟然是一个半原创的角色。

书中妻子的角色由电影中的丈夫担任,不干涉任何核心对话,负责端茶倒水招待客人,这样的倒置也算是一种现代性的体现,对比来看非常有意思。

最震惊的一点是原著里李并没有得到Yage,也没有真正与阿勒顿心灵相通,最终两人离开并不是恐惧看清真相而逃遁,而是无功而返。

电影中喝下草药后吐出的两颗带血的跳动的心脏、埋入彼此皮肤之下的手指和再一次出现的自白“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在书中寥寥带过的地方将情节推上了高潮。

这一段大概是融合了书中前文两人在电影院看Orphee时,李苦于不能触碰阿勒顿而备受折磨的描写:“An amoeboid protoplasmic projection, straining with a blind worm hunger to enter the other's body, to breathe with his lungs, see with his eyes, learn the feel of his viscera and genitals.”电影中两人体验telepathy后的第二天,Cotter对阿勒顿说:“You should’ve seen yourself last night.”“Door's already open, can’t close it now. All you can do is look away. But why would you?” 每次看到这里都被阿勒顿的神情轻轻击碎了。

如果把书和电影结合来看,“Allerton felt at times oppressed by Lee, as though Lee's presence shut off everything else. He thought he was seeing too much of Lee”,而两人经历过灵肉分离重组的一夜之后,阿勒顿对正视自己和正视两人的关系感到恐惧,他才是不敢看向镜中的那一个。

比起原著,电影更多地把聚光灯投向阿勒顿,而不是只从李的视角出发,整个故事因此显得更加平衡、更加圆融。

Drew在采访中提到:“This isn't a story of unrequited love. It's a story of unsynchronised love. I think we’ve all had experienc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at feeling. It’s that two people have this love for one another, but for whatever reason, they exist in time and space that doesn’t allow them to fully merge.” 切入点很小,但确实是一则很令人动容的见地。

离开的时候,就像在与之前两人一起看的Orphee呼应,李听到身后的声响转过身,再回头的时候阿勒顿就消失了。

由此想到了《燃烧女子的肖像》中俄耳甫斯的故事,一个“放手”的桥段,抵达结局前的最后一处转折。

原著中最后一章直接是“两年后,回到墨西哥城”,转为李的第一人称叙述,没有过渡,也没有解释,于是电影用了一个抽象的转场来表现。

书中的李仍然不断想起阿勒顿,从过往的路人身上寻找他的影子,到处打听他的消息,最终得知他在六个月前离开了,作为向导陪一位上校前往南美洲。

这不禁令人困惑:这之间发生了什么?

仿佛整个南美之行,城市与丛林,两个人的旅程,都只是李一个人的幻想,阿勒顿并没有随行。

书的结尾令我读出了一种《春光乍泄》的落寞感,“我终于来到伊瓜苏,觉得好难过,因为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

”原著结束于李的一个梦,其中他梦见一个卖哥伦比亚彩票的人被指出这里不是哥伦比亚的时候露出了困惑受伤的表情,他想起阿勒顿听到他说他们不用同一种货币的时候也会露出这样困惑受伤的表情。

电影中则用了更多符号化的元素:霓虹旅馆、凝视自我之眼、流泪的衔尾蛇,与之前出现的意象一一呼应。

据说李朝阿勒顿开枪是巴勒斯枪杀妻子的投射,我觉得在这个故事的语境下可能象征着他希望在头脑中杀死阿勒顿,停止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但并没有成功。

李听到身后的声响回过头,阿勒顿又消失了,就像在雨林中的最后一眼。

电影结尾处的原声带,“LOVE.”,包含了枪声和阿勒顿手中的玻璃杯滚落的声音,一边听一边回想电影中的场景,感受到一种轻轻的心碎。

弥留之际,李颤抖着躺在床上,想象男孩的腿交叠在自己腿上,就像在基多一个毒瘾发作的寒冷的夜晚,有人依偎。

深夜听着原声带梳理完原著和电影的脉络,仍然感觉被击中了。

感谢这部电影出现在我的2024年末,当之无愧的我的年度最佳。

最后夹带一点私货,无论是看电影里还是读原著,阿勒顿这个角色都看得我无性恋雷达狂响,一边读一边忍不住感叹:Of course he’s queer. He’s one of us! 重新搬出一则毫无根据的酷儿理论了:文艺作品里所有取向不明、态度暧昧、厌恶承诺和strong bonding的角色都应该是无性恋。

We’re among you. We’re everywhere.

 6 ) 哪儿哪儿都是灿烂的忧郁

改编自威廉·巴勒斯从弃稿中翻出来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

小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Queer这个词还处于半明半暗、自我厌弃的禁忌状态,是男同性恋者的暗指。

背负杀妻之罪的巴勒斯被迫在墨西哥城流亡,沉溺于毒品、劣酒与男色,直到遇到他生命中的在劫难逃。

一个彻头彻尾的巴勒斯故事,就连和影片不太搭调的涅槃乐队BGM和电影中升仙段落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人融合穿透是从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中汲取的灵感,盖因为这两人都与巴勒斯私交甚笃。

这个故事与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以卢奇诺·维斯康蒂的电影有相近之处,在这些故事中,中年艺术家总是痴迷于理想化身的美少年,为自己的情欲惊恐万状、患得患失。

电影的前半部是一部魅力和犀利并存的性喜剧,双男主充满性张力,一个胶着粘稠,内心激荡,像花花公子版的中情局特工;一个美丽淡然,没有太多人格,像地表最具知识分子气质的Calvin Klein麻豆,在既污秽又宛若天堂的墨西哥城中寻欢作乐。

后半部变成了一部追寻超凡体验的奇幻公路片,对死藤水抱有执念的巴勒斯求佛得佛,睇破(或者恐惧睇破)真相的两个人从此天涯两隔。

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重回瓜导经典《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段同志之爱,并未带来救赎,而是在现实的目光下逐渐凋零。

整部电影更像爱德华·霍普的画,哪儿哪儿都是阳光,哪儿哪儿都是阴翳,哪儿哪儿都是灿烂的忧郁。

 7 ) (从未)以我想要的方式回应我

(内含很多剧透)注:大概半个月之前看完,第一时间搜解读,发现好少人讨论啊。

于是就尝试记录了些我的想法。

现在我终于有时间写完了。

半个月以来,我对这部电影的情感也不断加深,从刚看完的无感,到现在的难以描述但就是很难不去想,我甚至有点想把评分改为五星了。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大部分是看完之后写的,希望能借分享我的感受来提供一种解读的角度,以及——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也在探查着观众的软肋。

正文:大部分评论都在说看不懂。

我也没看懂,瓜导似乎也不会给出明确的解释。

我只能说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我喜欢的理解这部电影的角度。

如果卢卡瓜真的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来拍这部电影的话,我们也算是达成共鸣了。

可惜只共鸣了一半,因为我没看懂。

复盘了一下,发现瓜达尼诺总是用我不能理解的方式拍我在意的题材。

我每次都兴冲冲地去看,收获不同程度的失望。

看他的电影最常有的感受是,这里拍的真美,这里色调真好,但怎么这里不能多拍一些?

这一段拍这么长的意义何在?

我感兴趣他的主题,我爱他的技法,但我不喜欢他讲故事的方法。

让我感叹“色调真美”的一个镜头。

好多夜间场景让人想起爱德华·霍普的画作。

说回我喜欢的解释角度。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内核是:比爱而不得更可怕的障壁是,对方不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自己。

不确定、不满足,催生着焦虑与疯狂,纠结地缠绕进意识深处。

观影之前听说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同性爱故事,也的确如此。

影片的主线是中年男同Lee对年轻男子Eugene一见倾心,极尽其能尝试俘获Eugene,甚至想用神乎其神的死藤水来和Eugene达成“不靠言语的交流”。

片中大量描述Lee因为爱而表现得笨拙尴尬乃至异想天开的举动(从本片的第一个先导片段中可窥一斑,内容是Lee在酒吧里第一次和Eugene打招呼。

我当时看到这个片段觉得这么尴尬的东西还专门释出,简直滑电影工业之大稽)。

Eugene总是反应淡漠,还与一名女子关系密切。

但Eugene也和他见面,同他上床,一起去旅行,照顾毒瘾发作的他,和他一起深入丛林寻找死藤水。

他反复无常,或许是因为他不是酷儿,或许是因为年龄差带来的代沟,或许是因为他不喜欢“全套”性行为?

无论如何,Lee渴求能让Eugene浓烈地爱他,但却只能在几个似是而非的瞬间里寻找爱的证据。

Lee一直在追求心有灵犀地交流,但是他反复失败,到死也没能完全成功。

电影中很多地方让我觉得差了一口气,但是如果把它们当成Lee的失望大合集就合理了。

毒品不能带给Lee持久的快乐;性爱的激情之后便是疏远和虚无;Eugene从不过多吐露他的生活细节,Lee也一直无法走进Eugene的内心。

后面的融合场景让我想起来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但目前还没有剧照。

片中用一段非常奇幻的场景和双人舞来描绘了死藤水的作用。

两人本以为死藤水毫无效果,却立马呕吐不止,直到吐出了自己的心脏。

双人舞后两人逐渐模糊形体融合到一起,互相闯入对方的皮肤之下。

这大概就是Lee追求的不靠言语的交流。

我自己的理解是Lee真的达成了这种交流,但是并不是以他想要的形式,或者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这大概也就解释了他们都不愿接着服用死藤水以看到更全面的幻象。

但也正像植物学家说的,这道门打开了就再也关不上了。

情感上,我相信Eugene后面又回到雨林去探索门后的更多秘密,但实际上大概不是这样。

我其实不是很相信Eugene也真正爱着Lee,但这似乎与剧组的解读是相悖的?

无论如何,我觉得两人的爱的浓度和形式是错位的,这也是这个故事的驱动力。

我觉得这是Eugene为数不多的真情流露。

Lee的愿望还让我联想到,有些东西确实是无法说出来或是说不出来的。

譬如在当时的社会,同性恋身份本来就有“不可说”性质。

影片中也反复出现“你是不是酷儿”的问题。

在不能公开宣告的情况下,彼此识别实在是非常神奇的过程。

无言有奇效,却并不总是这么起效。

Eugene一直是一个谜,总是无法看清,直到他如同蒸发在丛林中一般彻底离开了Lee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

影片的关键台词是:I am not queer. I am disembodied.试译为:我不是同性恋怪人,我只是不被定义。

但这样翻译并不能传达这句话的多重意味,因为片中甚至有字面意义上的disembodied,两人在服用了死藤水之后逐渐脱离肉体,进入虚妄之中。

我能想到的对于disembodied的解读还包括,对于放浪形骸的感官享受的追求、最深刻的沟通不是靠实体来达致理解的。

(当然embodied这个词的意思其实我一直都不是很懂,我的解读不一定合理。

)但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动作却又有关肉体。

在Lee毒瘾发作挤上Eugene的床、从背后紧抱他时,半梦半醒的Eugene把腿搭在了他两腿之间。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这都不是对Lee的爱的正面回应,但也因此拥有了更多解读空间。

最后一切都比不上这一刻切实的触碰,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和温柔,这又回到了交流的关键:触碰也是一种无言交流,它似乎是最简单、最接近于爱的语言。

这或许也是Lee得到的最接近他的渴望的答案。

结尾当时在电影院看觉得奇幻、平淡,现在回过头来也能理解其中悲凉了。

人人都知道他在意Eugene,但Eugene却永远离开了他,也没有什么理由,一切本都正常得像玩闹,直教他今后一直被困在一个无关风月的暧昧动作里,临死时还在反刍这亲密的意味。

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每个人的观感会非常不同。

有一些别的解读,比如我朋友说觉得Eugene和Lee其实是一个人,Lee幻想出了Eugene又杀死了Eugene。

又比如我有看到一些说法认为,Lee其实一直希望掌控Eugene,不在乎他真实的想法。

后者其实是阴暗版的我喜欢的解读,毕竟爱的浓烈和病态之间很多时候只有一线之隔,但在我看来Lee还是有很多生涩、脆弱和真情难抑的瞬间,而Eugene也展示出了不少乔装成猎物实则是猎手的姿态,两人之间几乎不存在只有一方完全想掌控另一方的时刻。

当然解读也没有对错,我觉得选自己喜欢的理解角度就好了。

喜欢这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的人,大概都有特别私人化的体验吧。

我看完这部电影也有半个月了,发现它的后劲一直在反扑上来,直到我终于意识到并不是它在纠缠我,而是我自己有挣脱不开的东西,是我让这样的电影推动我的情感,我让自己被这部电影困住。

目前给我这种感受的电影还包括《我自己的爱达荷》,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

另外想说,大荧幕上这个电影应该才有最完整的生命力,如果在家里看大概会逊色不少。

回家之后脑子里一直在反复播放Nirvana的Come as you are。

对应的片段其实我在预告里看过好多次了,但正片里配上这首歌只能说是完全迸发了爆裂式的张力,我拍案叫绝。

就是这一段,配乐为它赋予了灵魂。

绝对是我最难忘的电影片段之一了。

以后我也一定还会回想起这部电影中某些让我很喜欢的片段,但那毕竟是断章残句,只能略寄迷思。

不完满带来的遗憾最终也还是落在我心头了。

可惜只能得到一半,但这一半又是那么沉重。

附: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画作

Early Sunday Morning, 1930

Nighthawks, 1942

Saltillo Mansion, 1943

Automat, 1927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画作

Three Studies for Self-Portrait, 1973

Study for Self portrait, 1973

 8 ) 不是影评,随手记录的感受,主观性极强

骗婚,瘾君子,引诱……如果仅从这些直白的字眼去断定电影肯定是不公平的,前两章对于酷儿主体性的探索非常有趣,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这句话已经绝妙,但就为什么不能用其他方式来讲它呢?

Lee那么孤独,那么渴望灵魂共振,结果你直接给他整了一个drug,我请问呢??

画面很唯美是没错,只不过个人觉得有点故弄玄虚且落入俗套了。

(两个人在用完yage后进行的疑似做爱的身体交融,太意识流了)结局还挺喜欢的,一个人无论怎样最终都要回归孤独,只不过曾经影响过我们的人可能会在某种空间维度上拥抱我们,ta们来过,只不过ta们离开了。

影片里使用的摇滚配乐在音乐性上也太inappropriate了,不过看到其她影评的解读觉得蛮有道理的,比如Nirvana 那首可以关注歌词而非编曲。

007在这部的演技真的太好了,那种old gentleman社交时的老练与油腻,面对猎物时的尴尬,局促,急不可耐,人前热情似火,人后忧郁黯然,看得我一愣一愣。

Drew Starkey的皮囊美丽得不像话,性感的微笑唇和下颌,每一个弧度每一个转弯都恰到好处,肌肉、胸毛、笔直的像女士一样的腿……(说句膈应人的,我要是Lee我也忍不住老上手)只不过星途还两说,毕竟好莱坞现在净捧丑男。

还有卢瓜你为啥这么喜欢snake??

看个电影命快搭里了……

 9 ) 真情实感地肤浅

🆘电影还没看完我就来急着吐槽了。

三星全在于瓜导一如既往卓越的摄影,朱星钥的美貌没能排进三星不好意思。

但这个故事,实在是讲得稀巴烂,或者说,就这么个故事,有什么好拍的啊瓜导!

一个能让所有男同PTSD的典中典。

处于审美下层阶级的男同,不遗余力,倾尽所有,不择手段地去讨好处于审美上层阶级的男同。

为了肤浅的美貌,Lee放弃了主动跟他示好的另一个帅小伙,他眼里只有尤金,为什么呢。

因为尤金长得好看呀,身材好呀,除此之外有其它原因吗--🈚。

就这么cheap的出发点,你凭什么指望帮深柜出柜进而俘获他的真心?

你凭什么啊!

🆘🆘🆘🆘 很不争气地说一句,男同真得,美色和jb代表一切。

呸!

严格怀疑瓜导是为了把朱星钥(任何一个美丽的男演员)骗过来,才拍了这部鬼片。

但朱星钥!

为什么你讲台词的语气跟甜茶一模一样!

如出一辙地含糊不清!

是瓜导特意训练的吗?!

不过共情一点地去想,也许瓜导拍出了自己作为老白男对年轻美色的无限向往吧。

(瓜导对不起哈哈哈哈)。

电影看完了。

真是烂尾啊!

但烂得好搞笑hhh男同为了美色真得可以去die无疑了哈哈哈哈

 10 ) 海外影评

本片是威廉·巴勒斯的半自传体著作,描绘了李因欲望和腐蚀性的需求而逐渐崩溃的过程。

故事讲述男主为了逃避美国药物持有指控,来到墨西哥城,放纵自己。。。

同时试着写作,但更多时候是漫步街头,沉浸在妓院、斗鸡场和酒吧。。。

当他在街上看到瘦高、戴眼镜的尤金时,他被迷住了。

一开始,他们调情的眼神只是一场逗趣的猫捉老鼠游戏。

李最初尝试接触时碰了壁,但尤金逐渐开始在酒吧里与他交往。

但是尤金最终离开, 两年后,李回到了墨西哥城,这些神秘的话语萦绕在一个令人难忘的尾声中,此时他脑海中尤金的形象与巴勒斯自己和沃尔默之间那段痛苦的往事交织在一起。

克雷格的表演可圈可点,一方面李健谈、口若悬河,同时李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增加了他的脆弱性,因为他对尤金的痴迷变得越来越严重。

其世故的沉着外表在尤金(德鲁·斯塔基饰)逃离他的掌握后逐渐消失,到电影结束时,李已退化成空洞无存在感的幽灵状。

言而总之,本作主创团队用强烈的节奏为影片注入了活力,在这部奇怪而迷人的电影中充满了柔情、孤独、欲望和令人昏眩的单相思。

《酷儿》短评

阴风阵阵的裸体午餐

5分钟前
  • Lady Midnight
  • 还行

8.3/10 完全的Eusexua式诠释,肌肤上升融合交汇也未让无法匡正自身的人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拥抱queer的自由也意味着逃避社会人身份上的“慎独”责任要求。微缩化、漫画感、手办式的布景和极其精确细腻爽气的美术画面带来荧幕视觉盛宴。由于too queer to define,任何一种解读都是一种破坏。

9分钟前
  • 420
  • 力荐

用新试听包裹住特定的时空与情绪状态; 第三幕才是这饺子包的醋吧 hh

11分钟前
  • monkey1222
  • 还行

我以为我和你心灵感应,你却从我的生活里消失。此后我年华老去,不断听闻你的消息,不断回想与你的过去,不断摆脱有你的记忆,又不断被你缠身。

15分钟前
  • 再生成
  • 推荐

继挑战者后在身体性的交流上走的更远,几乎做到无台词的叙事,但人们无法心灵感应的事实限制了故事的层次

17分钟前
  • lOoK At mE
  • 力荐

很显然,布景(酒吧、街道、卧室)的塑料感是一种目的,如手工课作业一样可被肆意折叠,意在创造一条抵达特异世界的通路。与之类似的,猛然加速的蒙太奇、突如其来的流行金曲、克雷格表层的喜剧反应和深柜媚俗式的表演特征让一切都显得梦幻而轻浮。自次段起,影片氛围逐渐癫狂,似为了弥补《阴风阵阵》的遗憾,身体的扭曲、情感的断裂、叙事的破碎渐次浮出水面,并直接联动《尤里卡》和《鬼魅浮生》(很神奇的是,阿隆索和大卫洛维同时出演了本片),堕入了虚无神秘主义。另,尺度不及预期,一到扒内裤镜头就切走,德鲁的身材真的是神级。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阴风阵阵再来点太空漫游,瓜的这个套路是行得通的

23分钟前
  • 路米內
  • 还行

我觉得评论区里大部分是被BL剧给带偏了,电影是表达,不是满足观众的意淫

25分钟前
  • 二春
  • 推荐

演技较浮夸,意象浮于表面

27分钟前
  • 🌋 in Trieste
  • 较差

这电影明牌不冲着票房去的,从第一章到第四章,逐渐纯意识流。Eugene这个角色甚至像个单纯的object,不是个character。故事William Lee在Carry,电影Daniel Craig在carry,Drew真的就负责好看了。瓜导说有那么多涅槃是为体现柯本和Burroughs的友谊,行吧。舒瓦兹曼我真没认出来。片尾曲九寸钉两位写出一股spiritualized味儿。

31分钟前
  • Karo
  • 还行

Aren't we all just lonely souls, queer or not? Traumatized and self-contradictory, we dream of one day finding completion in another, only to face the possibility of taking our last breath alone.

32分钟前
  • 海上飞来丘比特
  • 推荐

#HKIFF49 基佬版的洛丽塔,充斥着奇怪的“直男”摇滚,好像瓜达尼诺嗑嗨了拍出来的

35分钟前
  • 落水狗
  • 很差

没看过原著但是这就是巴勒斯给我的感觉。没觉得Daniel Craig表演浮夸,实际上让我联想到很多生活中真实遇到的人。片头出现Trent Reznor就知道音乐品质有保障。Nirvana用得确实是惊艳了一把。New Order出来我直接快哭了,不只是因为我多爱这首歌,也因为我爱这一幕的拍摄,Lee的脸上只有痛苦,很少在电影里看到这样对吸毒的描述。成瘾不是因为追求high恰恰是因为想要逃避永恒的痛苦。大卫林奇一般的梦境。yage不是telepathy是镜子。喜欢那段tripping中的choreography

36分钟前
  • Akaashi
  • 力荐

影评中“对酷儿性的最佳诠释”已经解释的很好了。

39分钟前
  • 宇智耀耕
  • 推荐

在很特別的時代和文化背景里探討同性主題,情懷很滿、技巧很大膽、畫面很詩意,但是故事本身實在太蒼白了。

43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还行

爱情和毒品均是致死的疾病,亚嘿是面镜子无法带你通往另一个世界,欲望的终点是孤独并吞噬自己以此循环。如果巴勒斯还活着应该会喜欢这部改编电影,巴勒斯本人说每当读到手稿就像在读高中生写的私人情书,一度想放弃出版这本书。书里对亚嘿的描写非常少而且戛然而止,而电影延伸了寻找亚嘿的部分并扩充复杂爱情的意象,特好!卢卡应该考虑把《瘾君子》也拍出来!

48分钟前
  • 老怪CXJ
  • 力荐

热评少责备观众,还义正言辞“电影不是满足观众意淫的”,导演不是把自己的意淫放在大银幕上让观众花钱看?这年头还要教观众做事?跟男同性恋有没有关系都不影响这部电影完成度还不如美术馆里的视频作品,况且怎么还怪起观众觉得这是BL,导演本来就是起手CMBYN也好意思怪观众联想,不如说导演水平比你看不起的耽美也没好到哪里去。哦对不起,耽美起码不按头让我接受创作者自以为是的艺术表达,们男导演真的会给自己贴金。

51分钟前
  • 澧兰
  • 较差

年轻即是资本,就是权力本身,年轻可以漫不经心,任时间流淌,敞开去体验,经历。而越是衰败残颓,越渴求年轻美好,每凝望一次,都觉得越来越遥远,触不可及。只有致幻植物使我们曾有刻互融牵连不分。Guadagnino是70后将电影这门艺术真正当艺术来表达的艺术家。凌晨两点多看完万分疲惫,仿佛被掏空的是我。这漫长无尽的一夜,骤然猝逝的人生。我去冲个热水澡。回到现实中,发现编剧和《过往人生》导演宋是夫妇,原著作者是2月水瓶座,电影中年轻男子真就全程一张水瓶脸,看不出感情,完全抽离,探触不到他的心,惟有靠致幻植物于某刻听到他说,其实我不是queer。《Call me》因为有过很真切的情投意合,双向奔赴,因为“我”是少年,就算伤心失意也不堕落。但到了去年的《酷儿》,那一厢情愿的孤独感,太蚀骨。

52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瓜导的春光乍泄? I am disembodied·

53分钟前
  • 牛奶的奶
  • 力荐

007硬汉丹尼尔克雷泽跑去演同人了,不小的转型。前面都是一些情爱露骨的同性亲密片段另本人很不适,因为真的是太直了,看不了这些,后面的森林探险找迷魂植物还是很有意思的。探险片和科幻片的综合体吗?

56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