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走丢过一次,大概是三四岁时的事情。
当时我们家还住在郊区的平房,爸爸妈妈是厂里的工程师。
夏天的下午,爷爷奶奶一个不留神,我和姐姐就不见了。
找遍了家里,怎么也找不着,奶奶赶紧给爸爸妈妈打了电话,说不好了,两个孩子走丢了。
爸爸妈妈骑着两辆小单车上了路,厂区那么大,小孩子可以去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工厂的叔叔阿姨们一听双胞走丢了,也都加入了寻找的行列。
炎炎夏日他们把郊区翻了个底朝天,来来回回绕了好几转。
后来终于找到了我和姐姐,正手拉着手走在一条小路上,也不知道是要去哪里。
爸爸很生气,据说第一次打了我和姐姐的屁股,妈妈可能哭了。
我说“可能”,当然是因为对这件事情,我根本什么都记不得。
看到白兔糖,他们一大群人焦急的寻找两个丢失的小孩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我小时候的这段际遇。
就是再平凡,再普通的小孩子,也总会是一个网的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数不清的人为了他们操心。
所以长大真的很不容易。
多年以后的某个夜晚,爸爸妈妈和我们聊起了走丢的这件事儿,他们淡定的笑说:“当时一想,完了,两个小屁孩肯定是被人拐走了,结果你们正屁颠屁颠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呢。
”
我本身是报了很大的希望去看电影版白兔糖的。
我个人很喜欢松山健一,因为死亡笔记,因为守财奴,因为平清盛甚至是娜娜1电影版里的真一。
虽然挪威的森林微失败,客观来讲我对他刻画一个动漫人物是持乐观心态并报有很大期待的。
本以为松山能把大吉淡淡的感觉表现出来,结果是,说的好听一点儿,和我想看到的不太一样。
动画版中的大吉是一个沉闷但是内心非常丰富的男人。
内心丰富而只把温情的一部分流露出来,没有大起大落,那叫积淀和城府。
而,松山先生所演绎出的大吉,和动画版不在一个时空。。。
感觉比动漫版的大吉年轻了20岁=。
=内心丰富又富于表现,并且表现力强到夸张,内心独白丰富到有点儿假=。
=有几点可以体现:1.动漫版本身没有那个大吉和杂志女郎跳舞的情节,虽然我知道,可能演员在戏里需要通过造型的变换来增加新鲜感,居然还出现了好几次,可是这个设定,我真的觉得俗透了。
2.抱着萝莉跑路的情节。
动漫中也有涉及,但是没有像健一先生如此打了鸡血班的抱着小姑娘猛颠。。。
我很担心早饭会颠出来。。。
从另一方面讲可能编剧是想把大吉先生热血的一面表现出来,可是我很担心,对于经历过很多事情,心理相对成熟的凛来讲,这样的监护人会不会弱爆了=。
=3.发脾气。
动漫版里也有大吉先生生气,但是没有大吵大叫,也没有那么多自言自语,内心独白也是相对平静的。
不明白他那些自言自语的气愤和接电话时弄出的声响还有滑稽的动作为什么要这么设定。
总给人感觉是个自己都照顾不好的让人担忧的男人。
过犹不及啊。
4.有几次,松山小哥看凛的眼神都让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担忧,都在最后几个镜头里。
一个是凛最后从他肚子上踩过去搬着小板凳站在板凳上倒橙汁做饭团什么的,我看到了一个大叔,在对为自己服务的小萝莉起了邪念的眼神。
还有就是最后工人们一起比谁的闺女最好看的时候,松山小哥路出了非常复杂意味深长充满成就感的微笑等镜头。
让我担心凛的未来会不会出什么事。。。
说完大吉,还要说其他很多地方的奇怪设定,我只是觉得不太明白:1.应该算女二号吧,大吉的理想情人。
我明明记得动漫版里是一个白皙黑发温柔如水工作辛苦又会做料理的女人,且不说有多美丽,找个白皙的女优去演有那么难么。
也是设定的问题,把大吉设定成了会穿棒球衫的浮躁男青年,当然他看上女人的水准也就下降了是吧。。。
那也没必要下降成一个小姑娘生病除了喂冰撩被子什么都没做的稍微高雅的109妹吧。。。
人家动漫版让我感动的是凛是喝了她做的混合式粥病才好的,好歹人家除了给凛吃冰块知道凛不喝水也会给凛喝橙汁的好吧。。。
一个杂志模特穿的好似酒吧女郎只会抱着孩子抡来抡去的女人真的那么美好么?
以后不会让凛做饭吧?
2.找孩子。
大人们你们焦急的心情谁都看得到,就算你们全员出动是为了孩子工作不管没关系,大吉先生你也用不着站在过街天桥上喊吧也太夸张了。
然后,更重要的是大吉先生看见自己的理想情人也在找孩子的时候时间一下子就停止了,泡妞比找孩子重要,还把妞儿带回家,妞儿只知道在那儿哭。
大吉先生你看到那龙胆花看了那么半天也没反应么。。。
焦急的心情不带用这种夸张又涮人的方式来表现的吧。。。
3.吻戏。
动漫版里是没有的。
并且还有吻戏前面抱着孩子哭的戏。。。
也是没有的。。。
真情流露真不是这么个流露法儿,能背负起养孩子重任的男人也不会这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真正踏踏实实养过孩子的两个人在刚刚找到孩子惊魂未定的时候也不会在找到孩子了才说出那种模棱两可的大话然后还觉得自己说的很有道理为了奖励自己来亲一个吧=。
=就算俩孩子睡着了也应该回避一下吧怎么能这么真情流露呢,多大了?
真的平心而论,吻戏完全是多余的,有悖主旨。
4.凛的妈妈。
演员长得很一般我就不吐槽了,可是出来吓唬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明明往好里说也就是一小学教师的样子非在那儿学动画片儿里的艺术家用手指卷头发玩儿。。。
真是。。。
太可怕了。。。
当然可以参见之前豆瓣上的一个帅哥和丑男做同一件事情的对比图。
这事儿怪我对凛二次元的妈妈太有好感了。
觉得就算是她抛弃女儿也是因为她是一个爱漫画爱到痴的人,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坚持理想是她有勇气,生下女儿不情愿这种事情确实有她的问题可是看到二次元妈妈的长相和气场我就原谅她了=。
=当然演员本身没有错,人家也在很认真的演,可是怎么看我就怎么觉得她像一个抛弃可爱女儿狠心自私的女人最后还流下狐狸的眼泪=。
=这事儿怪我太执念,怪我,怪我。。。
可是好歹换个面善点儿的女优嘛,摔!
当然,电影中还是有很多遵从原著的温情镜头是值得称赞的,健一兄稍微正常一点的时候还是比较自然的,所以给三颗星,也许是我太过情绪化或者是对电影版期望太高了。
当然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喜剧片来看的话。。。
那也未免有点不伦不类了。。。
因为本身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有点忧伤在的深层次的感情话题,如果用诙谐的手法来表现的话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总之大概是设定的问题。。。
个人观点,用于自娱自乐。。。
当我们被赐予了生命的时候,就会有人开始为我们担忧;我们从娇弱无比的受精卵再到成年、亦或是老年,我们都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着,被父母细心呵护在掌心里。
我们都感受到他们为我们倾其所有的付出、任劳任怨地把我们带大,带我们在世界里学会行走、奔跑亦或是给我们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白兔糖》的主人公大吉年轻有为,某天参加了外公的葬礼,带回了外公的私生女鹿贺凛,一对奇特亲缘关系的“父女”勾画了孩子与父母生活成长的故事。
影片里很明显的感到,大吉作为初为“人父”的角色,从一开始的不接受、困惑和挣扎,再到慢慢明白自己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最后与凛幸福生活。
观众从主人公的眼中,感受到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浓浓的亲情和爱在影片中氤氲。
从小我们赞颂爱、赞颂父母,到我们二十岁后慢慢明白父母的辛勤与不易,这些其实通通都不需我们再多言语来称颂了。
我更想要阐述的是在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影片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渲染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也是悄悄地把小孩子对于大人的看法隐藏在影片中。
六岁小女孩凛在初见大吉,就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摸样,会亲手捏饭团、夜晚不敢上厕所不愿意麻烦大吉照顾,这种看似幼稚的笨拙关怀、看似不经意却又爱逞强的体贴,是影片中的一个亮点。
又或是影片中另一个小男孩,懂得关怀同年龄的女生、带她去看父亲的坟墓,在小孩的世界里做一个男子汉,在大吉家门口偷偷穿上他的皮鞋。
这些情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童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与孩子度过的时光,也正是我们的时光”,这是影片里年轻妈妈的一句话。
相反而言,与父母度过的时光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是宝贵的不可或缺的生活。
其实小孩子的思想非常的复杂,他们只不过是尚未组织好语言来表述这一切,他们懂得要去独立完成,知道尽量不麻烦别人,把自己照顾的很好,这才是小孩认定的思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非常恰到好处的教育观。
在中国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很娇气、总是很依赖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辛苦。
但是小孩的观念来源于父母的教育,父母学会了解他们的想法,把他们看做独立的可以勇敢成长的个体,鼓励他们赞赏他们的做法和想法,这让孩子不仅在未来的成长岁月里有爱心、懂得珍惜付出和学会关怀他人,而不是冷漠以及淡漠一切。
更进一步,每个人都要为人父母,他们在面对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时候,这种延续的爱和关怀会一直渗透下去。
《白兔糖》给我的爱的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却是情真意切而绵长。
很久就听过这个名字,上次去搜了下,没想到还分为电影和动漫俩个版本。
先看了动漫,再看了电影,觉得俩者都挺不错的,非常美好的故事。
温暖这个硬梆梆的世界。
随便写一些我在看电影时候记录的笔记吧。
(说实话,刚看电影的时候,看到河地大吉是个大帅比,我在想,这会不会拍毁了,不过后来的故事证明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1.场景还原度很高,片头那个古老的和式建筑,飞檐。
尤其是河地大吉走进家门的那一刹那,芦田爱菜扮演的鹿贺凛手持龙胆那见到陌生人时候的那种受到惊吓般的一瞥,简直和动漫里面的一模一样。
2.细节照顾到了,之前所说的第一天因为没经验,穿着皮鞋送凛结果迟到,于是第二天穿着西装+运动鞋的不协调但是方便的组合出发的。
细心的编剧还给了一个到公司后换鞋的镜头,这一点很细腻啊。
此外还有凛尿床说是出汗、幸树的帽子松紧带松了、幸树的妈妈照顾发烧的凛等。
还是很大程度上忠于原著的。
3.不得不说芦田爱菜扮演的鹿贺凛完完全全表现出了动漫里面兔子一样女孩儿的活泼可爱。
这个选角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松山健一扮演的河地大吉则是各种脑洞大开的逗比形象啊,不过还比较可靠的感觉。
4.我觉得动漫里面对夸张的人物表情和语言忍耐能力较高而在电影里面就比较苛刻,所以这部电影豆瓣只有7.9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大吉的一些独白和肢体语言的确是有点夸张,不过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来说,好像他们有些时候也确实有些夸张,所以这倒是没什么。
大吉西装革履背着单肩包带着凛去上学的路上,简直太引人注目了。
简直和周围环境不是一个画风般的生硬,然而大吉却泰然自若的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其实周围也还真没什么人去看,除了在优衣库买衣服的时候,大吉拿着一件小小的粉红色衣服时,被一群带着孩子们的主妇以惊讶、偷笑等目光看到时候的不自在外。
5.导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编了一些剧情,使得电影看起来不完全是动漫的内容,比如细心的大吉为了不让怕黑的凛夜晚上厕所害怕,偷偷贴了一天花板的荧光星星、幸树和凛偷偷跑去看幸树爸爸的墓地。
这些都显得电影更加真实,也有趣的多。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最好玩的是导演把幸树的妈妈角色设定成了大吉之前YY的对象。
梦中的女神,这个太搞笑了。
6.其中一个桥段印象比较深刻,大吉的叔叔考虑到大吉带孩子可能不便,找了一位叫做杉山(田)的女士想帮他,让我感动的是杉山女士在极度不配合的大吉面前表现出的策略,借送她去车站来和他单独谈谈,在车上设身处地为大吉想。
真是一个心地善良、情商很高的人。
7.BGM特别好,在1h06min和片尾响起的ED,都是从动漫里面取出来直接使用的。
8.在凛和幸树一齐失踪的那个桥段,我觉得一下子把各种人物的性格全部表现出来了。
大家都是爱着小小的凛,为他牵肠挂肚的。
大吉单位的同事,看似凶神恶煞、不好相处。
可是有着共同身份,作为爸爸,作为保护一个家庭的人。
让他们关系变得很好。
也让他们在大吉遇到事情的时候挺身而出。
大吉的爸爸妈妈所表现出的焦急和担忧,也让我觉得,这是个大家都互相爱着互相牵挂着的家庭啊。
(大吉的妈妈意外的好漂亮啊,大吉的爸爸则是看上去好猥琐...不过在凛失踪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旷野里面喊着凛的名字让我觉得,好样的!
)最让我担忧的是,导演故意设计让幸树和凛遇到一个蜀黍,然后通过一些暧昧的引导(我觉得就是故意的),让我觉得尼玛不好,不会把这段改成遇到怪蜀黍了吧?
在凛他们上山,爬小路的时候,我的心也在牵挂着小小的凛。
所幸后来证明那个家伙不是怪蜀黍,是个好人。
居然还是和美的未婚夫(导演这里也做了改编,本来动漫里面是和美的家庭婆媳关系不好,和丈夫的交流也不够,有着各种琐屑的矛盾。
)而且和和美的关系很好的样子。
9.毕业时排练的时候,通过幸树说出的话,让我感触良多:......但是,身为男人,即便害怕也要前进,勇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而发挥作用的。
10.结尾很自然,其实私心想着大吉能与幸树的妈妈吻上的。
比较乱,总之,很喜欢这部电影,不然也不会写这么多了。
就这样。
治愈一词的兴起,是艰难的现代人渴求慰藉的强烈需要,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压力不断增长,负面情绪会像传染病一样肆虐,心灵的不安极易造成社会的混乱,于是治愈系的种种有了存在价值,相关的音乐、电影、文字、动漫出现了,这是正向的调剂,就像阴雨的天气之后天空的放晴,让人们记着世界的温暖。
日本的动漫里,治愈系有不少佳作,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总是描写友情、亲情和爱情,有细腻的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轻松愉快的配乐,温暖怡人的色调,以及非常温馨和快乐的结局,作品中充满了阳光、积极和幸福,往往通过一个笑容或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就能起到平复心灵创伤,修补心灵缺陷,净化心灵的作用,悲伤的人能够得到安慰,沮丧的人能够得到鼓舞,彷徨的人能够得到领悟。
2005年开始刊载的《白兔糖》便是典型的例子,作者宇仁田由美讲了一个单身上班族大吉与去世的外公的6岁女儿凛的故事,漫画2011年完结,动画和真人电影在同年趁热推出,均获得不错的反响。
故事借助萝莉与大叔这种自《杀手莱昂》开启的绝妙搭配吸引观众,大人与孩子暖心互动,孩子以大人为依靠,大人以孩子为精神的给养,在大吉不断丰富的感悟里,阴霾与艰辛一扫而空,弥漫在电影里的,全是感动与活泼向上。
外公的去世,是阴霾,一家人忙着追思,讨论他的私生子。
凛穿着黑裙,不太说话,透出了孤独和悲伤,家人相互推诿、抱怨,生怕这个女孩跟自己扯上关系,镜头切到他们脸的下半部,惹人厌恶的絮叨的嘴,屋里的空气十分不友好。
转折出现,大吉兴许是耍酷地接下了照顾凛的重责大任,艰辛随之而来。
母亲说,养大一个孩子多么不容易,为了养你们我做了多少牺牲;孤儿院的女人说,养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像养狗养猫,会有反抗期,会生病,会撒谎,会受伤;凛的亲生母亲说,我在怀孕时就决定不认,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不现实,生理上也办不到;父亲也补充了母亲曾经做出的牺牲,对有事业心的女人跨过怀孕生子这道坎是很辛苦的,为了孩子请假,从公司早退的,一直都是母亲。
大吉将要面对的,便是这种艰辛,他的生活从此不得不加速,并一直保持高速运转,早起飞奔到车站,挤电车,再飞奔到保育园,飞奔到公司,加班很晚还要去接孩子,渐感吃力的大吉还为此调了职。
大吉问同事后藤,是不是感觉为孩子牺牲了很多,后藤说,和孩子度过的时光也是属于自己的时光。
大吉意识到,看着曾经孤独悲伤的凛现在拥有了天真无邪的笑,他感受更多的是满足,凛紧紧抱着他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被需要,有一个这么可爱乖巧的孩子需要守护,他经历的艰辛又算得了什么呢?
凛内心的伤痕因为大吉渐渐愈合,而大吉无时无刻都在被凛治愈,每天早上,看着凛健康活泼的身影,元气满满的一天就此开启,晚上和凛一同入睡,会感谢一天的平安度过。
这是多么让人心动的彼此滋养,两人没有血缘亲情,且是别扭的辈分关系,却一样的联系紧密,像是真正的父女,或者十分要好的朋友。
大吉和凛的彼此治愈,他们之间自然舒适的关系,必然又治愈了观众,观众能从中学会感恩,学会去爱,学会去发现爱。
在演员方面,芦田爱菜真的是无可替代,凛这个角色,在当年可以说非她莫属,很难想象换个童星会是什么样,芦田爱菜纯天然的可爱是治愈的完美注解,悲伤时惹人怜爱,快乐时活力全开,又有谁抵挡得了她完全本色的表演。
相对来讲,松山研一显得有些笨拙,表演上有点儿吃力,总是需要一些夸张的表情,跟极有天分的孩子搭戏,看来并不容易。
而给人印象深刻的,倒是出场不多的绫野刚,他一副直观的坏人模样,让凛和幸树的走失多了几分惊险。
****木卫二的影评*****一部治愈系影片,一对奇怪的大侄子和小姑姑组合。
男的可以去控小萝莉芦田爱菜,女的花痴迷松山健一,各取所需。
对SABU来说,《白兔糖》依然迥异于他的成名系列(以奔跑和盲打误撞为特征),但这已经不是他的第一次转型。
好在相比压抑的《疾走》和混乱的《蟹工船》,《白兔糖》的故事相当讨巧,颇有观众缘。
SABU继续把主人公塑造成失败和失意的小人物,松山健一的造型看上去有点走样。
他重复着机械工作,当上班白领,加班到死。
当体力劳动者,看上去也就那样,然后他还要客串父亲角色。
但是比起以往的苦,这次他更多是在说甜。
疾走跑步、意淫幻想,它们依然作为SABU标签出现在片中。
去幼儿园、上班路上,SABU用横移镜头,去表现着生活的重复和庸余,只不过这一回,跑步没用来制造冲突。
主人公看杂志,引出了意淫的双人舞。
这类东西对情节发展毫无帮助,纯粹是为了制造笑料。
由始至终,《白兔糖》始终缺乏像样的焦点矛盾,没有坏人、没有坏天气,只有阳光。
SABU没有制造任何的离奇惊喜,它就是主打温情牌,一部中规中矩的小格局电影。
【新京报】*****网友留言*****2012-02-23 09:37:12 水儿哥不说话 (多啦A梦不日即将生产) 这是说得好,按照结构去穿插事件是最笨办法。
导演缺乏对人物关系必要的洞察力与表现力。
*****我的思考*****1.对比与漫画的区别2.进一步分析电影线索、结构3.针对以上两条想解决方法
我是从《人生大事》过来的,因为评论区有人把两部片类比,但看完《白兔糖》后没想到不适感很强。
作为30+的育龄女性,从鲍毓民、N号房等几起性侵幼女案开始关注这个隐秘而敏感的话题。
大叔+萝莉的故事不是不能讲,但如何避免用温情脉脉的滤镜去美化成年男性对未成年女性的欲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而这一点,《白兔糖》做得很不好。
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1. 开片缺乏对大吉的人物刻画和铺垫,导致大吉决定照顾凛的那一刻显得很突兀,不明白是什么促使了他作此决定,而且之后几乎没有抗拒和挣扎的过程,一直蛮坚定的;2. 凛的“妻化”戏份很多,比如帮大吉挑鞋子,给大吉做饭团,在大吉面前害羞等等,暗示性很强。
我回忆了一下看过的几个大叔萝莉配的电影,总结了三种套路:1. 去性别化,代表作《人生大事》《人生大事》做的聪明的一点是把小文的女性特征降到最低,让她像个小男孩;与此同时把莫三妹的成年人属性也降低,让他也像个小男孩。
于是大部分时间我们似乎在看两个小男孩相处,一会儿拌嘴,一会儿相助。
小文也尿床,但她完全不会像凛那样害羞遮掩,这是女人在喜欢的男人面前才有的反应。
小文非常坦然,“我尿床了”“我拉屎了”,咋啦,你给我收拾吧——这才是小孩在大人面前的反应。
除此之外,明确提出收养法对幼女的保护,还让小文最后直接喊了爸爸,把名分定死了,也很重要。
2. 直面派,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洛丽塔(1997)》这俩就直接挑明,大叔和萝莉之间就是有暧昧,然后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
欧洲人的道德宽容度使然,我觉得也很好,至少不回避不装傻。
3. 危机派,代表作《大叔》《大地惊雷》《怒火救援》把大叔和萝莉置于生死危机中,用生命危险冲淡情欲火苗,让你根本不往那儿想。
但是,更重要的是,以上这几部片,在开头都对男主有比较精准的铺垫。
比如杀手莱昂的寡言和道德感,比如亨伯特对年轻女性的迷恋,比如保镖和小女孩情如父女,比如莫三妹如何外表痞气内心柔软……铺垫完了还往往要加上一段拒绝的过程,莱昂不想掺和马蒂尔德家的破事,莫三妹不想管小文……这才是人之常情啊不是嘛。
而《白兔糖》,在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装聋作哑之后,居然还好意思说出这样的台词:“我们不都是父母吗?
”
一部治愈系影片,一对奇怪的大侄子和小姑姑组合。
男的可以去控小萝莉芦田爱菜,女的花痴迷松山健一,各取所需。
对SABU来说,《白兔糖》依然迥异于他的成名系列(以奔跑和盲打误撞为特征),但这已经不是他的第一次转型。
好在相比压抑的《疾走》和混乱的《蟹工船》,《白兔糖》的故事相当讨巧,颇有观众缘。
SABU继续把主人公塑造成失败和失意的小人物,松山健一的造型看上去有点走样。
他重复着机械工作,当上班白领,加班到死。
当体力劳动者,看上去也就那样,然后他还要客串父亲角色。
但是比起以往的苦,这次他更多是在说甜。
疾走跑步、意淫幻想,它们依然作为SABU标签出现在片中。
去幼儿园、上班路上,SABU用横移镜头,去表现着生活的重复和庸余,只不过这一回,跑步没用来制造冲突。
主人公看杂志,引出了意淫的双人舞。
这类东西对情节发展毫无帮助,纯粹是为了制造笑料。
由始至终,《白兔糖》始终缺乏像样的焦点矛盾,没有坏人、没有坏天气,只有阳光。
SABU没有制造任何的离奇惊喜,它就是主打温情牌,一部中规中矩的小格局电影。
【新京报】
从这篇文章追过来的,真的很喜欢,夏日里,总有某种东西清凉心脾:http://www.mihuwa.com/article/13489/只是叙述了一个年青男子无意捡到自己外公的私生女,两人互相依靠,共度温暖时光的故事。
整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几乎没有什么高潮,只像一股暖泉潺潺流过指尖,温暖整个心窝。
在大人们心中有点“奇怪”的女孩,其实心智的成熟早已超过了年龄。
一个有点孤僻,不爱说话的女孩,对于这个侄子叔叔,在她第一次抓住河地的衣角时,就已经注定了依赖。
为他捏一个可爱的饭团,一起买运动鞋,拥有同样的站姿和睡姿,在他极速奔跑的怀里放肆的大笑,对他叙述爷爷生前的习惯,想起他不会剥开便利店的袋子,把黏在饭团上的海苔一起吃掉,用包装纸做小船。
也会突然伤感的说:”我变成奶奶的话,你会死吗“。
就是这样的女孩,让人无法不去疼爱。
为了照顾这个小阿姨,大吉每天都在忙碌的奔跑中,他主动要求降职以用更多的精力来陪她一起成长,而抚养一个萝莉又岂能像像收养一只小猫小狗那么简单容易?
面对同事的质疑,他太清楚不过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在房顶上贴满了荧光星星,只为让这些微弱的光芒照亮她的心扉,不要再寂寞恐惧。
“我不知道凛和我在一起究竟好不好,不过,我们第一次相见时,那个孤独,悲伤的凛,现在正牵着我的手天真无邪的笑着,这样,就很好了。
”两人各自面对了新的环境,大吉很快融入了新的岗位,和当父母的同事共同探讨心得,而凛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朋友,和他说起那个在她心里有点”邋遢“的大吉。
四个人,单身男子,6岁小萝莉,单亲妈妈,同龄小男孩,一部温情美丽的故事。
没有坏人,没有坏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生活平淡而幸福,没有搞笑的台词,没有深奥的剧情,却能让人整场下来无意识的笑得面部僵硬。
清新的日系画面,有爱的小萝莉装束,黄色小帽子和书包总在不经意间晃动于视线前,一种温暖治愈的感觉,藏在心里好久好久。
在我稀薄的记忆里只记得太太非常疼爱我,虽然我已经不记得她长什么样了,只有在去爷爷奶奶家会看到他的遗像,很和蔼的老太太,她在我很小很小,还在幼儿园几乎记不住事的时候去世了,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得什么叫做死亡,只记得那天是下午路灯黄的发橙,太太的葬礼操办完了,我爸爸牵着我的手往回家走 ,我抬起头问我爸爸:太太怎么了吗?
我爸爸想了一下说:她去了很远的地方,去了天国。
我:天国是什么地方?
我爸爸回:就是很幸福的地方。
我抬头看着高大灯塔照射下来的光,暗蓝色发黑的天,思考什么是天国,什么是很幸福?
不用上幼儿园吗?
每天跳舞课不会被老师批评吗。
凛在“外公”去世的时候也跟我当时一样吧。
“以后都不会醒来了吗?
以后都不会醒来了。
”以及后面对大吉的发问,“你也会死吗。
”随着年龄越长越大,我对死亡的感觉反而是变化的,有时候会很怕,害怕自己会来到那一天,害怕身边重要的人会来到那一天,无论是哪一个,我都无法接受;又有时候会觉得很平淡。
按大学专业在医院工作的两年,见过了重症患者的离世,站在床旁边和老师一起拉心电图,看着太平间老师拉走遗体,望向窗外,漆黑的天和路灯下来来往往的车辆,思考着人类的一生,思考着死亡。
或许是过好当下,过分纠结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多和在意的人过好每一天,去为自己完成心里的每一个愿望。
至少死亡是很遥远的以后。
芦田爱菜你不要再哭了好嘛==!
没萌没治愈,爱菜酱都没怎么得到发挥。怎么那么多人讨厌她呢,虽然让人视觉疲劳,但演技还是能完爆一些若手女优的。
大叔与萝莉。。。演员没选好,可惜了。。。
对主演的好感度蹭蹭上升!
诶。真的很治愈啊!!!!
对我来说,与其刻意的温情,不如赤裸的残酷
日剧的表演太夸张 loli很萌 結局的那幕和片尾曲深的我心
2.5
芦田爱菜一出场就必定有私奔情节,关系设定不觉得温情倒是有些萌,这部里爱菜的戏份明显较少。
打着卖萌的旗号装疯卖傻,呵呵,白烂又俗套的剧情,呵呵.芦田爱菜隐退吧,呵呵.
以后看到松健和香里奈一定要果断避雷了。大吉演成了二货,小的不可爱还面瘫,温柔漂亮人妻被香里奈演成了香里奈,烦请以后好好专心做模特好吗..... 剧情...... = = 毁
温馨+治愈,好有爱的片子!我也想要一个这么漂亮的女儿!
好治愈啊!!!!!起伏的那段很不中国,孩子丟了还想找回来?做梦!
改编基本失败.....漫画精髓全无....松山你干嘛表演嘎生硬的=。=好假.....还是爱菜小朋友萌~
后面遇见的 长发 怪叔叔..我就开始担心了......咳...2021.12.24又看了一遍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 感觉很暖
我就想死在6岁女儿尿湿的床单上踩满泥巴的袜子里以及她的小朋友美丽妈妈的层叠的长裙下。没救了。
没有高潮。很失败
有温馨的瞬间,也算有萌点,但这些都没串连成一个好电影。总有些莫名其妙的人跑出来说教,直接复制漫画式的画面是一个偷懒且容易失败的做法。
芦田爱菜妹妹忧郁的小眼神好适合演鬼片啊……淡淡的温情,中间插的几段幻想唔舞蹈是搞嘛??
拍的好差演的也好差,虽然mana很萌,健一很帅,香奈里也还行……但是……这拍的什么烂片啊!!小男孩在他爸墓前嚎的时候真心被吓到了好吗!完全辜负了期待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