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讨论那些服装道具那些外在的,就说这部剧的人物形象选择,还有剧情,台词。
如果这部剧不是标榜着历史正剧,没人会这么较真,毕竟比这改的还离谱的有的是。
但这部剧既然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就要承受得了考验懂吗?
别说里面有你们的爱豆朱亚文汤唯,就算里面有整个演艺圈的小鲜肉老明星,拍正剧结果剧情胡编乱造,该被人喷还是要被喷的,这叫不尊重历史。
追了几集《大明风华》,发现导演居然用家长里短的方式讲述了明朝初年的那些事儿,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这些历史上的人物,都沾染上了皇家式的寻常烟火气。
外人眼里他们是皇帝、太子、汉王、皇孙等等,而关起门来他们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人,爷爷朱棣是一家之主,有点强势和严厉,老爸朱高炽,善良有余,但魄力不足,总被手握兵权的二叔朱高煦打压,当然,还有拎不清的三叔朱高燧,自己总是拿不定主意。
而小一辈的里面皇孙朱瞻基倒是最通透聪明的。
就像朱亚文说的,“朱瞻基的迷人之处在于他在每个不同的人面前都有独一的、针对这个人的一面。
我一直在等一个角色,能让我在一部剧里通过不断‘变脸’生存下来。
”说他“变脸”,一点都不夸张。
他就是这个复杂又特殊的大家庭里的粘合剂,既要伴君如伴虎的为爷爷分忧,穿飞鱼服,拿令牌去查案,又要细心安慰偶尔被训斥被“欺负”的太子父亲,他跟所有家里受宠的孩子一样,需要八面玲珑,会办事儿。
我觉得这样的创作方式出来的群戏很好看,老戏骨们也都演技在线,这几集里,最打动我的是朱棣翻完太子监国时批阅的奏折后,连夜宣太子进宫,太子拿着题字的猛虎图去见老爷子。
看着一个太子一个汉王跪在朱棣前面,就有一种“再大的人在父母面前都还是孩子”的感觉。
汉王特别像家里那种有几分能力但不怎么听话的孩子,口口声声喊着“老大这江山不要,我要”,还说谁家没有个不争气的孩子,这不是拐着弯的说自己大哥嘛。
这也不是他们兄弟俩第一次意见不合,日常“辩论” 俯首即是,比如,太子仁厚,不希望打打杀杀,汉王强硬,主张用绝后患等等。
但越是这样吵吵闹闹,越到后面念出那首“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
”的诗时更加感人。
一个个眼含热泪,家人就是这样,可能怎么吵都吵不完,但怎么吵都吵不散。
等到隔天,“塑料皇家兄弟”又开始亲亲热热地凑在一起怎么哄爹,就特别好笑、逗趣,一个舍了金豆子,一个去找主意最多的儿子,面子上过得去,私下里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皇帝、太子之类,哪有那么好当的,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皇帝家也不例外。
而《大明风华》的好看,正是因为这种以情讲故事的形式,让每个人物都很丰富、立体。
万人之上的皇帝,会感叹忧虑怕自己追赶不上时间;一人之下的太子爷,不是不聪明,而是需要顾虑万全;不可一世的汉王,也会流泪也会叫屈;而最受宠爱的皇孙其实特别想受到各方面的认可,来自皇爷爷的,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喜欢的人的。
通俗一点地说,他们放下身份,脱去那身华丽的衣裳,跟普通人无异,这一大家子的欢喜忧愁,也是我们熟悉且正在经历着的欢喜忧愁。
而且王学圻、梁冠华这样的老戏骨演技实在太厉害了,至今还记得电影《梅兰芳》中,王学圻饰演的十三燕,有傲骨,有傲气,是整部电影的亮点。
这一次在《大明风华》里,他演的朱棣威严之外也不乏柔软,很能让人对中国式的父亲产生共鸣,那段他关于太子刚出生时,他高兴得喝了一葫芦酒的叙述里,能感受到他初为人父的喜悦,而对于太子的辛苦、委屈,他都看在眼里,那些严厉、打骂都是想让儿子比自己更好,真的太催泪了。
梁老爷子的话,前一部戏的印象还是《神探狄仁杰》里,神勇睿智的狄大人,这一次几场戏就化身一个唯唯诺诺的太子,真的太会演了。
但我觉得,他也不是真的怂,只不过是性格没有老二那么锋利鲁莽,其实活得比很多人清醒。
比如,太子妃问他怎么不一刀把老二砍了,以后也清净太平了,但他明白,只要他砍了自己弟弟,接下来遭殃的就是自己。
因为朱棣最忌讳的就是家宅不宁,手足相残。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和对人物的塑造,都跟导演的创作初衷有关,“我们在围读剧本时,导演就告诉我们写的并不是明朝皇帝,而是朱家一家人。
想把历史事件背后,这些关键人物在家庭关系中的交集和纠葛展示给观众看。
”
天下是大,明朝是远,但皇家也少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如果能把朱家人的家事儿讲透,其实距离讲好一个故事就不远了。
接下来很期待孙若微、胡善祥姐妹二人加入这个大家庭,估计又是一场好戏。
这部剧的每一个角色,一改了以往古装戏的刻板印象。
历经12世16位皇帝,国祚276年。
明朝有很多人物和故事仍未被挖掘和演绎。
通过众多经典影视剧的传播,大众熟知了朱元璋建国、朱棣夺权、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故事,也对朱祁镇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朱见深宠爱年长17岁万贵妃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朱棣与朱祁镇这几代人之间的故事,似乎一直都是影视剧中的一段空白。
好在,年关将至,又一部明朝古装剧《大明风华》开播了,弥补了这段空白。
说句实话,今年的古装好戏真的特别多,例如《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等,演员精湛的演技配上精彩的剧情,难免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听到《大明风华》开播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担心。
古装剧扎堆,观众是否会对此审美疲劳?
明朝的这段故事能否能够吸引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大明风华》开播第一天就引起了网民们强烈的关注。
首播当天CSM59城收视率1.92%,同时段排名第1。
电视剧网络播放灯塔热度排名第1,当日热度高达461077。
作为一个小小的电视剧观众,连看几集之后,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停不下来”的感觉。
首先吸引我的,是男女主角间的一场对手戏。
朱亚文扮演的朱瞻基和汤唯扮演的孙若薇初次见面,就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猫鼠游戏”。
朱瞻基不仅是朱棣的宠孙,还身负了锦衣卫的身份,而孙若薇代表的则是背负仇恨、刺杀朱棣的刺客一党。
因为锦衣卫的搜查,两位主角就此相遇。
朱瞻基这个角色不单单心思缜密,还很聪明灵活。
从一进门开始,我就看出了他眼里的怀疑,但他依旧能做到“看破不说破”。
观众是以上帝视角看剧的。
当锦衣卫离场时,我始终心存疑惑,到底朱瞻基有没有看到那支箭?
机警如朱瞻基,为何又要替女主隐瞒?
如果换作我是他,我肯定立马就下令拿下孙若微了。
而在后续的剧情里,所有答案一一揭晓。
他并非没有觉察到孙若微的不对劲,他只是把这些细节证据放在心里,然后一步步接近孙若微这样一个“嫌疑犯”,试图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动机、更深层次的叛军信息。
甚至在后来,他带孙若微去监狱、去地牢,甚至帮她解救叛军同党… …他的这一系列的做法,更多的像是一种“战略”。
这些小小的片段,拼凑出了朱瞻基更加多面、立体的形象:他有善良的一面,更有顽皮的一面;他明察秋毫,却善于装傻;他厘得清是非,分得出敌我;他懂人情世故,更懂得去利用人心… …嗯,就是这样一个心理战的老手,最后成为皇帝候选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为夺权登位的一代帝王,朱棣在大众印象中,是一个对权力有极强欲望、对身边人极度多疑的形象。
上位之后,虽然很好地治理着江山,但夺权登位带来的不安和梦魇始终困扰着他。
人人都在讲,朱棣有多么霸气、多么威风,但关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内心的不安,却鲜少有影视剧涉及到。
我觉得很难得的是,在《大明风华》里,这种“不安”的背后更多了一份人性的味道。
他不止是一位帝王,他的身份中还有“父亲”、“爷爷”、“儿子”和“叔叔”。
这种“不安”的背后,还有着对血肉至亲的愧疚。
王学圻这个版本的朱棣,便很好的挖掘到了这份“人”味。
他会在屋顶上对孙子朱瞻基感慨自己是“万古不易的贼”;他也会在噩梦惊醒之后叫来所有子孙,逼着所有人发毒誓“不能伤害有血缘关系的人”。
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朱棣,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这样悔恨、不安的情绪呢?
在朝堂前,为了打压次子朱高熙,他在文武百官面前质问朱高熙:“今天当着天下群臣的面,你说我什么时候跟你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这句话?
”接着朱棣命其掌嘴自省,还顺手将一旁的朱高炽拉到自己的龙位之上,转头对着群臣说道:“太子之位已定,天下可安,今天爱卿们得做个证,今后再有说我们家父不慈子不孝的话传出来,抓了拖出去,斩了!
”这是朱棣威严的一面,也是他聪明的一面。
他将自己的几个孩子的本性看得清清楚楚,也深谙皇子之间应当相互掣肘、相互制约的道理。
还记得第三集里,“虎为白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
”这首诗吗?
念完这首诗,面对镜头,朱棣表情悲切,眼闪泪花,但始终没有真正流下眼泪。
他是父亲,但更是帝王,再痛心也懂得要克制自己。
而结合后续他的梦境来看,他的眼泪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夺位后的反思呢?
毕竟,他的皇位是从朱允炆手里夺来的。
而他最害怕的,也不过就是相似的场景再度上演。
朱棣这样一个复杂而立体的角色,被王学圻老师演绎的很好。
扮演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的演员,是梁冠华和俞灏明。
在《大明风华》中,梁冠华演绎的是一个看似仁慈、宽和的太子。
他的表演很松弛,也很有喜感。
而与梁冠华有很多对手戏的俞灏明,在剧中的的演绎也比以往更稳了。
朱高煦这个角色的阴暗面、可爱之处,作为观众的我都能准确get到。
印象最深的还是朱家几个男人歃血发誓的那场戏。
朱棣让子孙立誓,永远不会诛杀朱家骨肉至亲。
这个镜头是从下往上拍的,五张脸,有五个不同的表情:朱棣的表情依旧悲切,朱高炽的脸上明显写着不知所措,而野心满满的朱高煦,仿佛心事重重的,依旧还在猜测着父亲这一举动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图。
期待后续更加精彩的剧情,也期待看到每个人物更加多元的一面。
文:迎刃、 胡扬
按理说我这人一向是不挑类型的,沙雕就沙雕,搞笑就搞笑,爽剧就爽剧,正剧就正剧……我连《延禧攻略》都能调好频道畅通无阻的磕下去,没道理会折在这部剧上,然而,但是,我真的就是败了。
凭良心讲《大明风华》在扯淡程度上离《延禧攻略》还是差得远,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真的就是不行了,我精神分裂症都要看出来了!
不知道是因为清宫宇宙在一代又一代的前人耕耘之下成功的构建出了一个独立于历史之外的小世界,所以不管怎么扯淡你都不会太有违和感呢?
还是《大明风华》的演员都太正经了,这么多好演员一本正经的在演戏,你就本能的认为他们在演正剧。
反正我在看剧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斯巴达的分裂状态,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分类——你说他是个正剧吧,他很扯淡,你说他扯淡吧,他演的还挺认真的!
以爽剧论,剧情走得还不错。
以正剧论,漏洞密集的就跟鱼网一样……你说这剧要怎么看?
这也太难为人了啊!
与一个女性朋友聊起男女差异的话题,说起处在同样环境下的男女,在想要谋求什么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策略。
男性更倾向于直来直往,女性则更喜欢让别人去猜。
这种对迂回路线的偏好,会让人误会女生更喜欢耍“心机”。
这种误读。
体现在许多女性为主的电视剧集里。
之所以说这是误读,是因为在“耍心机”方面,我认为,男性绝对“须眉不让巾帼”。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曹操的“梦中杀人”,诸葛亮的“空城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男性“明晃晃”的心机表现。
只是,相比女性的委婉,男性的“心机”没那么隐晦,路人皆知,却又毫无办法。
决定看《大明风华》,最初是因为卡司阵容对我来说极有吸引力。
老戏骨王学圻、梁冠华、吴越,中生代的朱亚文、乔振宇、汤唯,《爱情公寓》的邓家佳,快男出身的俞灏明(《那年花开月正圆》后我对他路转粉),都值得期待。
与常见的以女性为主导的后宫戏不同,这部剧,至少在前四集,是围绕在男性群戏的基础之上的。
这几集里,有对权力欲望的展现,也有皇家内部的暗流涌动。
看完前四集,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都浮出了水面——朱棣的多疑好杀,朱高炽的仁慈懦弱,朱高煦的不甘与野心,朱瞻基的狡猾与隐忍… …在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诠释和演绎下,这些男人的性格特质一目了然。
故事伊始,朱棣破城而入,建文帝失踪,满城硝烟,旧臣流离失所。
由此,便有了女主这样的“靖难遗孤”,也有了接下来的剧情。
最初,女主是带着复仇的任务出现的,但她很快发现,她与自己的伙伴也都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做着毫无意义的牺牲。
但究竟谁才是幕后黑手?
为什么要利用这些靖难遗孤呢?
这些疑点,还要随着剧集的展开去逐步解密。
我喜欢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如果把一切都大喇喇地摆在台面上,反而无趣。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曾讲,叙事高手,不会把一切都一股脑儿地倒给你,而是通过对白、情节、冲突、矛盾表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前两集刚放出来,就开始有人质问为什么朱瞻基明知孙若微是个叛贼,还不立马抓了她、杀了她?
我觉得这种质问有点片面了,到三四集出来,剧情已经给了解答。
他们两个彼此接近,各怀鬼胎,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想通过靖难遗孤刺探建文帝的消息,一个想利用对方的身份优势去解救朋友。
二人一步步地接近,一层层地了解,在各自密谋的目的里,互相欺瞒、展开冲突,蛮有趣的。
王学圻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饰演这种多疑、狡诈、残忍的角色了。
无论是《天地英雄》里那个“神不神鬼不鬼的坏蛋”,还是《剑雨》里的扭曲变态的“太监”,他的演绎都令人不寒而栗。
而《大明风华》里的朱棣这个角色,赋予了王学圻更多的发挥空间——他是从侄子手里夺国的贼人,也是功勋赫赫的战将;他是严厉多疑的父亲,也是和蔼温柔的祖辈。
他是不可一世的皇帝,内心也有着对侄子的愧疚、对死去的母亲的挂念、对死去的父亲的恐惧。
关于第四集备受争议的朱棣的梦,我有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们回想一下,《大明宫词》开篇就是从武则天的一场梦开始,阴森且恐怖。
萧淑妃、王皇后对武则天的斥责,武则天无力的反驳,令人脊背发凉。
而昨晚《大明风华》里播出的朱棣的梦境,也着实吓了我一跳。
这种惊吓,不只来自于“3D真人版”的朱元璋,更多的也来自朱棣内心的恐惧与害怕。
梦境,其实都是人内心情绪的投射与夸大。
朱棣对朱元璋的情绪,有恐惧、有失落、有愤怒、有愧疚… …如此一来,再结合到梦境里朱元璋的形象,是不是就更容易接受了呢?
目前传世的朱元璋画像,有几种,而且差别非常大。
一种是电视剧表现的那张“鞋底长大麻子”脸,一种是圆润润、胖乎乎的富贵脸。
有人说,朱元璋长得没这么吓人,言之凿凿,好像他见过似的。
《明史·本记第一·太祖》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
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我觉得这十六个字里的“奇”字很关键,中国传统的相学认为,奇异于常人的面貌是大富大贵之相。
不知你听没听过“当年枉杀毛延寿”这个典故,既然画工能把美人画丑,自然也有本事把不好看的人画美。
暂且不论朱元璋的相貌真相如何,至少在这个场景里面,“紫皮长脸大麻子”更易于营造恐怖的氛围,也更能明显地表露朱棣对父亲的复杂心情。
这是朱棣的一个梦境,是他潜意识里的惧与怕。
平日里的嚣张跋扈是真,暗梦里的恐惧与忧虑,也是真。
这些现实与梦境的缠绕与纠结,意识的明确与潜意识的投射,才构造了角色的完整。
除了王学圻老师,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也充分地呈现了角色的多面性。
在爷爷面前,他是乖巧的长孙;在父亲面前,他是机灵多智的儿子;在叔叔面前,他又会把精明都收起来,故意让对方低估自己。
就算是面对孙若微,他也表现出许多面。
一会儿是撩妹高手,一会儿就是令人生畏的锦衣卫;上一秒还在游湖饮酒,下一秒就把孙若微丢进天牢。
这种一人多面的表演,很精彩,朱亚文不只是行走的荷尔蒙,还有柔软的一面。
我觉得这种角色的多面性是立得住的,“见人下菜碟儿”虽然不是褒义词,但在那样的环境中,想要如鱼得水,就必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梁冠华老师饰演的朱高炽与俞灏明饰演的朱高煦,充分表现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一个是懦弱仁慈的皇太子,一个是精明强干的二皇子。
这种性格的对比,在屠杀旧臣的时候、在面对皇位的时候、在面对父亲的时候,都有体现。
一个看起来是病弱的,没有野心和欲望的;一个是野心高远、欲望膨胀的。
他们同在父亲的威严、猜忌下,寻找不同的求生之路。
一个屡次想要辞去太子之位,一个为了不交兵权,准备效仿父亲去造反。
这种对比很有趣,也很真实。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慢热的、渐入佳境的剧集,至少到现在为止,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表现尚佳,角色、故事和冲突都立得住,期待接下来的表现。
说实话这部烂剧我连一集都没看过,在头条上看了俩三个短视频,一个是俞灏明和太子关于神机营的剧情,俞灏明一个坑爹直接把我崩晕了,请问“坑爹”这么时髦的词语在明朝就有了吗?
还有一个视频是朱棣训斥三个儿子那段,太扯了,皇上竟然叫自己的儿子这爷,那爷?
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从古至今都特别崇尚一个“礼”字,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管礼法的高官,尤其是庙堂之上不同于民间更加注重礼仪,礼节,相互间的称谓也是非常严格的!
这部烂剧白瞎了这么多老戏骨,可惜了俞灏明的演技了!
编剧太脑残了,这部烂剧真是烂出了新高度,还成天在头条上打广告,养水军,豆瓣给你评0星
我向来对历史剧还算宽容,毕竟不是纪录片。
在我看来,好的历史剧有个最起码的要求:同人设。
除了重大历史事件基本复合,你不能把人设给弄崩了。
说的更简单点儿,什么样身份性格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你不能弄砸了。
这部剧在宣宗挂之前,虽然对历史有太多魔改,但总的来说同人设这一设定还算没有崩。
家庭喜剧式的父子戏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这也是我愿意在一开始给这部剧打3分。
可是从宣宗皇帝挂了以后,编剧就彻底的暴露了玛丽苏本质,彻底的放飞自我。
你们之前把胡皇后搞成宫女,把孙若微搞成白莲花,我忍了。
我就当是清宫宫斗剧之类的。
你把脏水泼人家张太皇太后身上,我还是忍了,就当还是后宫剧。
可是你们,你们这些脑残的玛丽苏编剧还有导演,不能这么侮辱我们明朝的士大夫,还有埋汰我们的千古名臣民族英雄于少保!
明朝这个时期的文臣是什么人?
是能活活用牙齿和拳头打死太监王振同党的人。
历史上在土木堡之变以前,有多少朝臣受到过太监王振一党的欺压?
不要说文臣了,连和Judy一起打天下的勋贵也不例外。
于谦也是都差点被王振给害死。
在皇帝出征前,有多少人多少次联名上书劝阻。
可有用吗?
到了你们这剧里倒好,朝臣全成了唯唯诺诺的,还能轻而易举的被太监给收买了。
还有三杨,竟然一言不发(历史上人家这时候早死了)。
整个朝堂只有于谦一个人劝阻。
你们是在搞笑吗?
明朝前期就算不是盛世也是稳定,治国就靠几个孤臣就行了?
要是这些朝臣一直都由着小皇帝乱来,天下早就乱了,不用等瓦剌来攻。
你们也太小瞧、太侮辱明朝士大夫了!
关于千古名臣于谦说到这,更是让我气不打一出来。
连小学生都知道于谦是民族英雄,但他更是千古名臣,堪称人臣之典范!
最起码的,忠君爱国,首先要忠君。
而绝不是剧里太孙的台词,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
这样的话由皇帝当着一位臣子说出来,那就说明皇帝已经认定臣下的不臣之心了,换了哪个臣子都受不起的。
看看刘备当年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吓的一身冷汗!
你们居然就这样堂而皇之的拍出来了?
还好意思说是历史剧吗?
更有甚者,还居然还让于少保说出什么“皇帝是小孩子”、“姓朱的倒霉蛋”这样的话来。
拜托,于少保再怎么铁血丹心,忠肝赤胆,也是遵循“事上也敬”的古代忠臣,不是你们这些经历过马克思主义洗礼的现代编剧!
拜托你们不要用现代人的思想来强加到古代人的身上好嘛?
不错,于少保传说是在城楼上当着被俘皇帝喊过社稷为重君为轻之类的话,可是那是在景泰帝已立的前提下。
他保的江山社稷还是朱明的江山社稷,他保的皇帝还是宣宗皇帝的血脉!
他忠于的是天下、也是朱明王朝。
你们写出这样的台词来,脑子进石灰了吧?
关于北京保卫战当看到预告里汤唯穿着铠甲纵马鼓舞气势的时候,我被彻底雷的外焦里嫩!
你们前面洗白孙若微我忍了,毕竟后宫戏也碍不着谁。
历史上孙太后就算不是妖媚惑主,也是深宫蠢妇人——自己儿子都教不好的人,还指望她能治理好国家?
她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无非就是当时没有坚持迁都,而且听从了大臣的建议立了景泰帝,比清朝的慈禧好那么一丁点儿。
可就不迁都这一项,也是因为太监的一句话。
后来的夺门之变也是经过了她的默许,可以说于谦等人的死她是幕后推手。
这样的一个深宫蠢妇,有什么值得为她立碑树传的?
可到了你们剧里倒好,她成了那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了”?
历史上于少保力排众议、死守北京城的功绩,就这样被你们轻轻抹杀掉了?
你们就这么打算糊弄祸害还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青少年吗?
废话少说,我直接把明史上关于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的几段描述的白话文翻译贴上来:————————————————“……郕王刚刚摄朝,廷臣请将王振诛族。
而王振的党羽马顺立即叱骂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竑在朝廷上击打马顺,众人随着也上去打。
朝廷秩序大乱,卫士们乱喊乱叫。
郕王害怕了,想起来。
于谦推开众人,挤到郕王面前把他按住,并教他宣布谕旨说:“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
”众人这才安定下来。
于谦为此袍袖都被撕裂了。
退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握住于谦的手说“:国家正是靠了您。
今天这种局面,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无能为力。
”那时候,朝野上下都倚重于谦,于谦也毅然将社稷的安危当作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们担心国家无主,太子又还年幼,敌人即将到来,便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
郕王很震惊,一再推辞。
于谦激动地说:“臣等实在是为国家担忧,并非为了自己。
” 郕王这才受命登基。
九月,景帝即位,于谦进宫应对,慷慨哭奏道“:敌寇得志,要挟留下上皇,势必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饬令各守边大臣协力防御。
京营的军械即将用尽,应当从速分道派人招募民兵,令工部修缮器甲。
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车兀、张仪、雷通分兵守卫九个城门要害之地,到城外列营。
让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协助,将近郊居民迁到城中。
通州的积粮,令官军自己前去领取,运回的粮食就归他们个人,以作为报偿,不要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𫐐,宜用为巡抚。
武臣像石亨、杨洪、柳溥,宜用为将帅。
至于行军打仗,臣亲自担当,如不胜任,请给予治罪。
”皇上深深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已挟持上皇攻破紫荆关,长驱直入,窥视京师。
石亨主张收兵守城,坚壁清野,等待敌人兵疲。
于谦不同意,说:“何必示弱,让敌人更加轻视我们?
”他马上分遣将领,率领二十二万军队,到九城门外列阵。
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在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在朝阳门,都督刘聚在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在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在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在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在宣武门,而于谦自己与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布阵,抵挡也先。
他将部事交给侍郎吴宁,关闭所有城门,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时将领不顾士兵而先退却的,斩将领;士兵不顾将领而先退却的,后队杀前队。
于是将士们知道必有一死,都很卖命。
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之北击退敌人,擒获一名长官。
皇上很高兴,令于谦挑选精兵屯驻在教场以便调用,又命太监乐安、李永昌协同于谦处理军务。
当初,也先深入内地,以为京城旦夕之间便可攻下,等到看见官军严阵以待,锐气逐渐消减。
叛徒阉官喜宁教唆也先,让朝廷派大臣去迎接上皇圣驾,索要的金帛以万万计,还叫于谦和王直、胡濙等人出来商议。
皇上不许。
也先锐气进一步受挫。
十月二十九日,敌人窥视德胜门。
于谦令石亨在走空的民房中埋设伏兵,然后派几名骑兵去诱敌。
敌人用一万骑兵来追击,副总兵范广引发火器,伏兵四起杀敌。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而死。
敌人转到西直门,都督孙镗进行抵抗,石亨也分兵来到,敌人引兵退走。
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抗敌,与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敌人的前锋。
敌人将要退却,而数百骑宦官想争功,跃马抢在前面,导致阵势大乱,武兴被流矢射死。
敌人于是到土城,当地居民爬上屋顶,叫喊着把砖石投向敌人,喊声震天。
王竑和毛福寿率援兵来到,敌人才退走。
双方相持五天,也先见邀约得不到响应,仗又打得不利,知道终究不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勤王兵将到,恐怕被断了归路,便拥着上皇从良乡西去。
于谦调遣将领追击,直追到长城关口才返回。
战后论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说:“京师四郊设立那么多的堡垒,乃是卿大夫的耻辱。
怎敢还邀功请赏?
”他坚决推辞,但皇上不允。
于谦于是增兵守卫真、保、涿、易等府州,请用大臣镇守山西,防范敌寇南侵。
“————————————————看明白了,北京保卫战有tm孙太后半毛钱事情?
你们把光环加在她身上,到底你们是她孙若薇的脑残粉,还是她的子孙后代???
知道你们功力不够,写不出来《大明王朝》这样的神剧本。
知道你们喜欢大女主白莲花玛丽苏。
那就好好写你们的玛丽苏宫斗剧不好吗?
再不行,搞个架空的也可以啊非要涉及大明朝,涉及宫斗也就算了,毕竟现在清朝宫斗剧都没人会当真。
你们还还要和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挂钩,还让女猪的光环闪闪发光?
把历史上真正的功臣彻底抹杀?
如果这不算歪曲历史,我真不知道什么叫歪曲历史了!
这样的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祸害青少年三观的大剧,到底是怎么过审的???
还是说现如今广电真像某些人所说的,真tm被满清遗老控制着?
我要是明粉,早就写举报信了!
靖难是朱棣发起的“清君侧,竫国难”的战争,按理说靖难遗孤应该是朱棣一方的人们在靖难战争中遗留的孤儿,是应该受到尊敬和保护的,而女主的父亲是建文帝阵营的人,她应该是建文遗孤或建文余孽,然后通过男主与女主的结合,才能表现出电视剧一直要表达的立意。
但是电视剧我看八集了,一直靖难遗孤,每逢看到这,就别扭,就好像我们的抗日战争和日本的侵华战争,这其实是一场战争,我们反对侵略,我们的军民留下的孤儿是抗日遗孤,是烈士遗孤,但是日本人撤离中国大陆时也留下了好多孤儿在中国长大,我们从没叫他们抗日遗孤,日本也有个神马神社,人家管自己的孤儿叫军国遗孤来祭拜爸妈,请问有中国人愿意日本人管自己叫军国遗孤吗?
孙若薇听到朱瞻基管自己叫靖难遗孤,为啥不大耳刮子扇过去?
你爷爷杀了我爸爸,你还叫我靖难遗孤?
烂片看得多,从来没看过这么没底线的,为玛丽苏扭曲历史也罢,竟诋毁无过的古人,一本正经的帮满人侮辱汉人。
OMG,太过分了吧,关掉它关掉它!!!
第一次怒打一星后还忍不住敲键盘。
好赖话不听就听这一句:别让孩子看 真是白瞎王老师,狄阁老以及俞灏明,演了这么个披着“史诗”的外皮,不用凑近看都知道是什么乐色。
满清人抹黑朱元璋的画像被还原上大荧幕,主动侮辱民族,为什么不被封杀?
为什么要抹黑无过禅位的胡皇后?
演三级片被封杀的女演员登上大荧幕,我想在座诸位谁没看过这位“孙皇后”没穿衣服?
为什么这样一部没有底线,没有节操,甚至篡改历史的烂片可以过审。
的确,电视剧不能当做历史来看,希望以后你家孩子历史课上举手发言:“朱棣老婆被他叔叔脱光光啦!
”,你一定无比自豪。
呦呵 台词对不上嘴型,突兀的小学生朗诵,断句断的如同打磕巴,导演组完全没有听觉审美 再说人设哈,前一秒说朱亚文给了她一个家,死后很自豪,下一秒就变脸求着不殉葬,啥玩意儿?
那么想朱祁镇当太子,还要求着小姨妈出来,胡善祥但凡能出道观,肯定会争皇位这个道理猪都知道,人格分裂无疑。
我相信,一千个人眼里有九百九十九个烂法,还有一个是弱智。
嗯,不接受反驳。
第一集孙若薇和胡善祥是亲生姐妹的设定像极了《芈月传》《锦绣未央》,接下来就等着女二嫁给男主,男主念念不忘女一,女二黑化,女一真善美白莲花,女一女二撕逼,女一得知女二身份又大义灭亲,男主用情专一温暖守候的狗血剧情吧。
编剧和服装的历史知识真的是太匮乏了:服化道与明朝不符,礼部尚书领锦衣卫都指挥使这种不伦不类的官职差点笑掉大牙。
尤为搞笑的是,电视剧还出现了这么一幕
编剧你是有多脑残?
靖难之役的后代脱离贱籍是三百多年后雍正干的事儿,什么时候轮到他朱瞻基了?
如果是真的,朱棣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了,非得一巴掌呼死这个傻逼孙子不可:你爷爷去世才几年啊,你就为了个小媳妇打我的脸?
一代帝王明宣宗,就特么让编剧给写成了杰克苏,编剧,你要脸吗?
服化道,老朱的相貌,地摊剧情。
汤唯没嫁人之前扮相太丑了,但剧情还可一看。她老公死后剧情就跨得厉害
整个片子透出一种土劲,造型 音乐 剧情 人设,感觉像是几年前拍的搁今天播出了。
一代废物孙皇后被改成历经六代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玛丽苏大女主,我就知道明史官的棺材板压不住了。但凡孙皇后长点脑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都不至于亲征被俘虏。别大明风华了,叫大明疯话吧!大明虽好不容易有个剧但也不是像你们这样糟蹋明史的。衣服丑绝人寰,张叔平做个人吧!
可以给零星吗?!
历史还是戏说,自己的定位没搞清楚。汤唯的演技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觉得挺好看的,喜欢演员和剧的质感。不像网上风评的那么差。老戏骨们依旧很棒,俞灏明让人惊喜。
男女主初见居然基情四射,又是约喝茶又是拉手一起跳船的,朱瞻基你还记得你来的目的是什么吗?
朱棣请欧洲人来教火器?还正史剧!
导演是不是讨厌明朝????朱元璋也太故意丑化了我不适了🙃
想看看湯唯演電視劇什麼樣戳進來的 開局抒情大過敘事 觀感一頭霧水 沒多久開始閃回(額底神啊 )快進中瞥見一句台詞:「方先生 多多拜託你」這麼現代日語的台詞編劇到底有沒有在做功課的??(掀桌!!
非得要求一部电视剧比百家讲坛还得严谨,这么看电视剧多累啊。装逼太多是会遭雷劈的。
原本是可以打3星,但是我看到丑化朱元璋,用伪清抹黑朱元璋的画像,甚至演员也是抹黑朱元璋的形象后,那就只能打一颗星了,甚至服化道一堆帽正,朱元璋出场戴的还是冥器?excuse me?冥器?导演你是满人是吧?
除了剧情有些风趣和诙谐的好处之外,这个剧本真的有些让普通观众摸不着头脑大地方,比如这两个女主的人设和行为逻辑就是感觉胡乱来的,想怎么就怎么,我随意去见锦衣卫,我随意去大牢,我去见大佬说几句俏皮话就能拿到好东西;我就要对食,我随便被打耳光也无所谓。太离奇了,女角色们!
王学圻下线的时候我想这剧“可能也就这样了”。俞灏明,朱亚文下线的时候,我觉得这剧“不至于就这样了吧”。看见张艺兴上线,“我去这剧还能这样!”ps 汤唯不论是气质还是长相还是更适合民国戏
哎呀我去,枉费我如此期待的阵容啊……还以为是认真在拍历史剧,结果还是戏说大明。还是要怪自己期待太高啊。
魔改,编剧和主创好歹看下历史书吧,这整得些啥?
口区,你值得,这剧编剧👎,某局👎
汤唯是李安打造的一次性筷子,她的生硬和造作正好符合王佳芝假定的表演情境,不得要领反而是画龙点睛,一旦脱离就是灾难,属于文艺片里的古月刘劲王伍福,特型就看怎么用,遇到编剧出身的文本型导演,九成九是祛魅。
这部戏优缺点都很突出。最好的是朱棣在位时,爷孙三代人之间的打打闹闹,太子爷和太子妃之间“贫嘴太子爷的幸福生活”。已经对朱棣北征和郑和下西洋的短篇幅描写,展现了大国气魄。缺点也在于对历史人物魔改太过,人物行为逻辑混乱,且人物台词和定位过于明显得盗用了不同时代的名人,比如普金的“我国虽大,却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以及曹操在战胜袁绍后烧掉通敌将领的新建等等……我的历史知识不丰富,尚且看得出这些,那么估计还有更多。昨天胡皇后被贬为道姑,皇帝竟然让她带着皇子出宫!?今天朱瞻基预计火速驾崩,好让女主当太后执政。对我来说这局在朱棣下线时,已经剧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