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漫长镜头会让人烦躁不安每一帧画面又在生活里随处可见你可能会埋怨社会制度有问题,或是有些人有问题,或是时间不对,或是命运不公。
但当生活要击打你的时候,连空气中的压力都会锋芒的冲向你。
你若在一个地方见穷人受欺压,公义公平被掠夺,不要因此惊奇;有一位高过居高位的在鉴察,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的。
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
首先谈谈后期的女儿,人长得非常漂亮,但是身材不容恭维,不符合现代东方的审美观,那肚子与其说丰满,不如说是疑似怀孕,但最后的肚皮舞却体现了导演为什么要选她演这个角色,不是因为漂亮,而使因为肚子有肉……记得十多年前看新闻采访一个中国的肚皮舞教练,她说了,瘦了不行,跳肚皮舞,必须肚子有肉,要抖得起来。
果不其然。
所以我对继女的疑问只剩下了一点,为啥胸部以下胖成那样,脸蛋却还是瘦瘦的瓜子脸?
电影后期一直很压抑,虽然不愿意,但电影还是顺应着各种巧合一路滑向悲剧,我觉得最难受的是媳妇发飙的那段,镜头直直的对着泪涕横流的女人,高分贝的噪音中,我似乎可以感到她的吐沫穿过屏幕溅到我脸上,虽然听不懂她的话,但是越来越难受,最终我不得不把音量调至静音,以避免心理崩溃,这一段其实是非常好的,女人憋闷到极致大发雷霆,密友在一旁添油加醋,老人心里有自己着急的事但却不得不听着媳妇发牢骚,而在某个地方,一切罪魁祸首的大儿子在和情妇逍遥着,根本不知道开车自己带走了老人为儿女着想的未来。
最后结局会怎样呢?
后妻把旅店的饭带来了,但是要做成古斯古斯拿上卓还需要多长时间?
继女面色很差,是否会中途晕倒在舞台上?
同业的竞争者早已商议好了不给这个对手一点机会,他们会善罢甘休?
而就算古斯古斯的风波化险为夷又如何?
作为计划核心的老人已经孤独的倒在了路边。
他可以将……题材……升华至角色无力去改变其他人的错误和外部世界的无情。
他的命运,不被自己的欲望所主宰。
——仁直————————————————————————————仁直的这个角度在理,特别当你把《谷子和鲻鱼》、《躲闪》、《伏尔泰的错误》联系起来看。
主人公无不是被控制不了的外部因素裹挟着前进,而且从影片开场的激励因素起便是如此。
《鲻鱼》主人公突然失业,决定创业,然后便是与各个政府部门的交锋及失败,儿子带走了鱼丸粗面(我没记住名字)导致宴会开饭时间无限延迟。
这个[意外]搁在一般叙事里可称是败笔,在柯西胥这里,[不顺心]便是主题。
《伏尔泰的错误》主人公来法、丢钱包、恋爱、为户口假结婚、没结成、抑郁成病、住院、被神经质女纠缠、再纠缠、再纠缠、终于搞上了、然后便被逮捕。
《躲闪》中明确地表现出上述特点(主题)的,是主人公的射墙好哥们为他抢手机、揍女孩,为哥们的示爱讨要一个明确的答复。
可笑的是,他都没搞懂他哥们到底爱的是哪个!
这使得这个桥段的设计更像是对该主题的一个比喻、一次概括。
与这相比,警察的到来尽管让人震惊(因为其不加修饰地对暴力的使用),但也不过是比喻的一个演绎罢了。
所有这些都是意外,而三部电影的主人公也都是被动的,其被环境逼迫至此,他们的性格本也是如此。
最后,是柯西胥标志性的无果而终。
电影引入一个外部因素,跳脱了之前的叙事范畴,导致先前的努力或挣扎全部付诸东流。
《鲻鱼》是偷自行车的小孩,《伏尔泰的错误》是警察,《躲闪》也是警察。
尤其是最后这部,警察打败了在场的所有人。
每一次遭逢都停下来慢慢剖析,不厌其烦、让人焦躁,于是呈现出来的便是切骨的真实:《鲻鱼》中的60岁失业渔工、《躲闪》的高中少年、《伏尔泰的错误》的水果贩子的生活的真实。
不承诺会有结果,发展到哪里就是哪里,即便影片结束后再接一场戏,也还是一样的无休无止。
不能不谈政治,《伏尔泰的错误》标题即是对自由、公正旗帜鲜明地质疑。
《鲻鱼》、《躲闪》的政治议题也首先是法国的突尼斯移民问题。
但在前述主题的主导之下,这个政治话题并不令人嫌恶。
生活本就不易,他们只是更困难一些(因民族身份而不被信任)。
他们,三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主人公,势必要跟政治发生冲撞,《鲻鱼》的老头儿想开店,必须要办各种手续,就像中国人民想要看病,就得容忍不合理的医疗制度的恶果。
这个,在以个人与社会(他人、外部世界)的冲突为基础展开的故事中,是规避不开的。
电影,要讲一个好故事。
《谷子和鲻鱼》是一个好故事。
在码头辛苦操劳大半生的工人赛门被解雇了,他的家庭生活也不太顺利,前妻、前妻的女儿和现在的妻子儿女之间总有些些芥蒂。
赛门为了生活,打算买下一艘已经报废的游轮,在游轮上开一家餐馆。
他东奔西跑地申请贷款,一番波折后筹齐了钱,和儿子一起把邮轮内部装修一新,准备开业。
饭店的服务人员全部都是自己的家人,特色菜就是用妻子的拿手好菜:谷子蒸鲻鱼。
开业当天,一切都已准备就绪,第一批客人登上游轮,接待工作也井井有条,当前菜上毕,准备上主食的时候,厨房里却找不到放谷子的大缸了。
原来,负责运送食材的儿子粗心大意,忘记把谷子缸拿出来,而此刻,儿子正开着那辆车出去私会,手机关机,联系不上,只知道是往大桥方向离开了。
因为再从头置办的时间很长,赛门决定骑助动车追赶儿子。
赛门先来到了儿子的家中,不了遇到媳妇和孙子在家,媳妇抱怨儿子不负责任,只知道外出贪玩。
赛门离开儿子的家,到楼下才发现自己的助动车不见了,他看见有3个少年骑在自己的助动车上,助动车停在了对面的大桥上。
赛门立刻追上去,没想到少年跟他玩起了躲猫猫,耍他,赛门一追过去,他们便开车,但也不开远。
赛门因为急于追回儿子,一直不停地追逐着自己的助动车,但少年们却取笑赛门,说他像牵了线的木偶。
与此同时,船舱里的顾客开始抱怨迟迟不上主食,前妻的女儿丽姆为了救场,到台上表演起了肚皮舞,吸引顾客们的注意力,为父亲争取时间。
前妻回到家中,开始蒸谷子。
电影的结局,丽姆在乐声中跳肚皮舞,前妻端着一大锅子谷子登上船舱,赛门因为体力不支而躺倒。
如果仅仅有这样一个好故事,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讲不好故事,好故事也会变成坏故事。
导演是怎么讲故事的呢?
是靠镜头语言来传达。
如果说,镜头语言仅仅传达出故事情节的完整,大概算不上太大的成功,在说故事的时候,重要的是传达出一种情绪,一种可供体会的丰富性。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是:1、一家人的聚餐。
一家人在一起吃妻子做的谷子蒸鲻鱼,气氛非常融洽,食物非常美味,七嘴八舌,可父亲此时缺席。
我注意到这场戏的镜头推得非常近,也就是说,每一个子女在说话的时候,镜头中就只有ta一个人的脸部,说话、咀嚼、眼神都非常细微。
这场戏的台词非常充足,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刻,表达充分。
这场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就是不断地切换“人头”,你方唱罢我登场。
观影后我特意询问了傅东这样安排的用意,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导演把镜头聚焦于脸部,是想让观众在脸上寻找私密的情绪(应该说配合语言和摄像机给予的足够长时间的凝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个性,当连贯地出现每一个人,其实也是在提醒说,他们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是一家人。
说到个性的表达,除了不同的脸部表情,其实在语言、台词中也有非常鲜明的传达,他们都是各国移民的后代,说着不同口音的法语,可惜对于不懂法语的观众来说,语言中蕴藏的信息密码无法被破解了。
2、赛门和丽姆一起走访有关部门,寻求政府对船舱饭馆的贷款。
法国影片通常都会有这样一个诉求,即电影的视角虽然不像史诗片那样宏大,都是表现日常的生活场景,但却追求多元的呈现以及尽可能地记录下某个时期的社会。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弱势群体资源匮乏的现实。
有关部门提供资助的前提,是要赛门提供出一系列可靠的资料,比如给予市场调查的专业的成本估算、合理的盈利预计,并出示食品安全、船舶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法国政府的帮困政策似乎并不很人性化,这样的政策照顾就好比是聋子的耳朵,弱势群体看得到有路可路却不知道如何能够走得通。
3、饭店开张当天,丽姆要求母亲也去船舱饭店,母亲在女儿的一再恳求下,仍然无动于衷(虽然最后还是盛装出席了)。
丽姆的母亲(赛门的前妻)是一个非常沉默不懂表达自己的女性形象,丽姆要求母亲也去船舱饭店的动机也很值得揣测,是希望母亲也能看到父亲和自己努力经营的一番事业,还是因为母亲比继母美丽许多而产生的优越感、攀比心亦或是骄傲。
当丽姆极力劝说母亲出席,但母亲只是给出“不去”的反应的时候,乐观开朗的丽姆在窗帘背后哭泣,眼泪落下的瞬间,我们也能感到她内心的伤痛。
4、不得不说影片的结尾。
结尾是一个平行蒙太奇——(1)丽姆在乐声中尽情地跳着肚皮舞:性感至极,镜头也推得非常近、非常局部,丰满的胸部、圆滚滚的肚子、涨红了的脸颊、出汗额头和湿嗒嗒的头发,这是她唯一能够为父亲做的事情;(2)前妻端着一大锅子谷子登上船舱:她终于在女儿的鼓动下来到了饭馆,虽然还是被赛门的其他子女不带好意地议论了,既然来了,自然也就不好多计较,她见到情势不妙,断然离开了船舱,回家开始蒸谷子,虽然我们不得而知她和赛门是因为什么原因分的手,但此时她的表现,还是有情有义,这个沉默的女人背后,一定也有一段不老的传说,她端着一大锅子谷子登上船舱,为的也不是邀功,不是出气,她,也是个温婉知性的女子;(3)赛门因为体力不支而躺倒:赛门是一个努力生活的人,他辛勤劳动了大半辈子却被工作回绝,61岁的他鼓起热情重新投入生活,不了好事多舛,他没有辱骂3个无知少年偷走他的助动车,而只是不停地追追追,如此好几圈下来,气喘吁吁,还要面对少年们的嘲笑。
这3个场景交替出现,形成了电影的节奏,当我们为赛门的遭遇感到疲惫的时候,镜头切到了丽姆的热舞,那么执着、那么奋不顾身,又切到了前妻,默默无闻,毫无怨言。
电影就在这样交织的情绪中结束。
意犹未尽。
《生活》(影评)巾城/文很让我惊喜的一部电影。
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柯西胥近乎偏执地对着人拍特写,最终把一个特定群体(法籍阿拉伯裔移民——导演自己即是二代摩洛哥裔阿拉伯人)拍得入木三分。
而影片最终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些。
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的个性和他们的所作所为,片子超越了种族描绘,上升到对普世之平凡家庭和友邻的影像写真。
片子里出现的有私生活问题、婚姻问题、婆媳问题,家里人之间的龃龉、包庇、矛盾,友邻间的闲言碎语;也有同心协力的付出,家庭成员与邻里间无偿的帮助与依靠。
但“平凡人”却并没有赢得生活、掌握自己命运的绝对把握;在与更大的力量的抗衡中,他们也要共同经历不可避免的情绪苦困和生活磨难。
影片最后的平行蒙太奇尤其精彩。
它通过颇为简单的情绪与情节对立产生了巨大的戏剧力量。
欢快的肚皮舞因时间一步步地拖延而愈发令人绝望(与愈加激烈的舞蹈内容相辅相成);男主在街上无望地追逐被偷走的摩托车,他通片下来的倔强与坚持终要无所依靠地倒在街上;他的情人却在女儿跳舞拖延时间的当口悄悄离开房间,煮下一锅库斯米,费力地搬上船——这个一共加在一起大概不到20秒的双镜头,却给了这部主线剧情一路走低的影片巨大的温情和希望。
通片看下来,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这个颇显沉重的片子里面,却没有真正可以让我厌恶的“反面角色”(即使是最后开车逃走,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的男主大儿子)。
我觉得最大原因是我感到片中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生活中真实的人——不是那些“特殊”的、拥有崇高意志或目的的光环型人物或抢杀劫掠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
大多数常人的个性中都有令人不齿、软弱,或让人觉得不安和可笑的部分,也会有善良、纯洁,让人钦佩的部分。
所有这些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人,或一群人,真实的命运轨迹。
无论这是一个怎样的命运,作为旁观者——无论你正处在为它叫好、愤慨,或揪心的阶段——最后所能做的都只是一种爱莫能助的尊敬。
而这种尊敬所之于的应是属于这个群体命运中的所有参与者——包括那些制造了矛盾的、添了乱的人。
最后,在尊敬之上,也许你还会得到共鸣和感动。
我觉得这是人性的某些力量连结了电影中所发生的故事和你自己和身边那些真实的故事——这也是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它有时是电影,有时也是人生。
没觉得有各位影评人说得那么好。
拍摄的手法带着比较明显的DV风格。
不是反感这种“生活化”影像,可能我的欣赏口味比较偏重于老式的沉稳画面,一个镜头是一个镜头。
一遇到“动态”的,就有点心烦。
故事并不太复杂,注重细节,叙事很有耐心。
这是优点。
有时想来,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或者平时可以捂着盖着装没看见的小事,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起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这家儿子的婚姻危机便是如此。
表面上没人提及,大家一团和气,但关键时刻,就是这个隐蔽的危机带走了开店的主菜,搞得全家出糗。
可见中国的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家里都没摆平,还谈什么开拓事业?
看之前当然是有点政治挂帅,疑心是反映阿拉伯移民受歧视的剧情。
现在看完倒有些惊喜:本片还真没沉溺于这种“政治正确”,而是平平常常地讲普通人普通事。
即使贷款的那段有点“那个”了,后来也被扳回来了:在怨天尤人之前,还是先把自己该解决的事情解决好。
看完这部片子,我眼前浮现出很多孤独的父亲形象,这是一部献给天下平凡父亲的电影,它是那么真实、生动和细致,就象是在讲述你的父亲和你的家人的故事。
先来捋一下电影里面的人物:一位61岁的男人,前妻、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情人和她的女儿。
片中让我感动的人物有两个,一个就是这位父亲塞门,一个就是他女朋友的女儿丽姆。
相比塞门的那几个女儿和儿子,这个继女丽姆更象是他的女儿,真心地为他考虑和付出。
这位61岁老男人塞门,看似是一个人生失败的男人,婚姻失败,事业失败,儿女的教育也失败。
不能说他的前妻对他如何,片中他的前妻也是一个勤勉善良的女人,爱唠叨,会做好吃的古斯古斯,会给流浪汉送吃的。
婚姻的结束片中没有详解,应该不是因为老头在外面有女人,是老夫老妻互相不能再容忍吧。
就是这样已经结束的婚姻,因为还有一堆儿女在,就有无法割舍的关系。
老头给前妻送去鲜鱼,却发现冰箱里以前送的鱼还有一大堆,前妻也抱怨他就知道送鱼;又给女儿送去,结果女儿也不要。
这才带回去给情人,而情人的女儿看到却很欢喜,说好久没吃鱼了,太好了。
老头为什么一开始没先送给情人呢?
他又住在情人家。
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老头心里还是以那个以前的家、以自己的前妻和孩子为先的。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兼编剧阿布戴·柯西胥对普通人心理的把握这么准确到位。
老头的几个儿女,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的父母能重归于好,母亲做了好吃的东西他们都要给父亲送去一份。
继女丽姆和他也很亲密,就象理想中的女儿对父亲一样,对他充满了怜爱,比他自己的儿女更懂得他。
塞门为什么不让他自己的孩子陪着去申请贷款和营业许可呢?
生活中越亲近的人,有时候却让你无法开口请求,塞门只有求助于热心善良的继女丽姆,而丽姆也愿意陪他去做这些事。
在最后眼看宴会无法收场,又是这位可爱的姑娘救场,跳起了热辣的肚皮舞,甩动的汗珠,绯红的脸颊,一直不停歇地跳下去,让客人们暂时收起不快和抱怨,她的母亲也就是塞门的情人在这关键时刻也主动跑回家现做古斯古斯来救场。
而在这之前,这两位“外人”还在家里纠结要不要去这个不属于娘俩的宴会,塞门的儿女也在背后骂这娘俩如何不要脸。
很多不幸的家庭里,总会有那么一个讨债欠揍的孩子,塞门的大儿子就是。
这个关键的晚宴,被这个不肖的大儿子给弄砸了。
父亲举办这么重要的晚宴,他却为了会他的婚外情人偷偷溜了,带走了晚宴最关键的由他的前妻精心制作的压轴菜古斯古斯。
让这个本来有一个好开头的聚餐功亏于溃。
虽然这部电影没有给一个结尾,但可以想见结局是如何的悲凉。
老头去找这个不肖儿子,先是被儿媳痛骂,又是自行车被一帮熊孩子偷走,疲于奔跑的老头倒在空无一人的午夜街头。
片子最后塞门的情人抱着一口大锅走向餐厅,不管那个可怜的老头境况如何,那一刻,他的情人和继女在尽最后的努力挽救他的那个最后的梦想。
这部电影其实负能量很大,让人都感觉不到一点前途一片光明的希望。
小人物生活的绝望,一点一滴地在导演镜头前逼迫着你,让你的神经变得脆弱,让你似乎突然看到了那个也遭遇过无数困境的无助的你和你的家人,你会把自己代入塞门的生活,为他也是在为自己感伤。
这部法国片2007年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在2013年又凭借《阿黛尔的生活》获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这绝对是一位天才导演。
我喜欢他的电影风格,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情绪和哀伤。
这位导演一定对吃相很有研究,两部片子中都有吧哒嘴的津津有味的吃相,吃得不优雅却让你感觉吃的一定是美味无比的食物,会跟着不由自主地咽口水。
好吧,为了这些美味,一切的人生困境都不是什么事!
这应该是我看过台词最多的一部电影,在忍受过前半段的人物台词密集轰炸后,后半段开始转入正题,阳痿,老骥伏枥,追赶摩托车,这是一个老男人的雄心壮志和力不从心。
最后的肚皮舞和追赶摩托车的穿插未知有什么象征,不过看着难得西装革履的赛门在他人生的最高点,为了他的古司古司,执着而无望地追赶着摩托车,不由得让人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是敬佩,是悲悯,是希望,是救赎。
这肚皮舞似乎展示着另外的精神,一种倔强,一种自豪,一种性感,一种爱意,一种温柔。
不过我不是很喜欢这冗长的舞蹈,开局的闹腾也实在让人头疼,还有年轻妻子的哭诉,吵架着实琐碎。
如果从某些角度来看,也许不能算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至少有一个那么漂亮的继女,愿意为了他倾尽所有的餐厅开业贡献出精彩的肚皮舞,而他在拥有美丽的情人的同时,还有前妻和儿孙成群,至少也算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看来阿拉伯人的世界里,男性始终是进退有据的,只是可惜影片给他的人生下了一个极其沉痛的注脚,连唯一能够拯救餐厅的希望--摩托车也被抢走。
一个美丽又温柔的情人,和情人可爱善解人意的继女,本来餐厅是很有前景的,毕竟连市政要员也来捧场,然而最终却因为得罪了前妻和儿女,而不得不收获了黯淡的结尾,虽然不排除这个开放性的结局里,还有挽回的可能性,但一个男人被生活摧毁的自信,不那么容易修复,尤其是已经不再年轻的男主。
通过影片能对不太常出现在影片主角里的阿拉伯世界窥见一斑,这个民族在欧洲的地位,颇似清真教在中国的处境,不能否定的存在却又跟主流社会保持距离,宗教和民族的独特性,注定了这种特别之处,但人性的共通又保留了共鸣,只是阿拉伯民族总是有一股自带的流民气质,那种曾经极盛王朝衰败之后的落寞,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注定了他们的情感基调,永远自带悲剧的气质。
在餐馆的开幕上,众人对年轻女孩的肉体赤裸裸的注视,似乎是这出悲剧的最好写照,在情欲中流淌着的沉重肉身,仿佛就是现实无法摆脱的重压,女孩的美越是夸张生动,就越衬托得结尾的落寞寂静无声,也越衬托得人群躁动不安,仿佛一群约好了来看一出好戏,但是戏的主角却早早就被退了场,一场主角缺席的戏,仿佛正是在主流世界地位尴尬的阿拉伯人的地位。
剧中的女性角色各个都比男性角色要立体,男性要么偷情,要么不务正业,而唯一一个工作勤奋的男主,却又对家庭不负责任,他的儿子想送他回老家,而习惯了城市生活的男主,怎么可能回到荒凉的乡村,回到乡下还是留在城里,是很多现代人的尴尬处境,失败者有的是,回不去的老家和留不下的城市,而成功者始终是人群中的少数,也许并不是不够努力,但幸运儿从来就是不多的,即便是受教育这么简单的事情,对很多人而言也是要足够幸运,才能拥有的改变命运的机遇,知识的鸿沟就注定了,多数人注定成为失败的大多数,而幸运儿从来意识不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的少数。
在每一次赛门沉默的时候,我都在想他在想些什么。
那好奇,就像如果我的电动车被偷走了,我肯定不会跟在后面追一样。
我总是对沉默的人多一点畏惧,还有偏袒。
如果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似乎自愿放弃了申诉的权利。
为什么丈夫出轨了,为什么突然不让我上班了,为什么生活变成这个样子了。
如果一个人开始喋喋不休起来,一切似乎都变得正当了。
而他不,他最多说这个工作我做了很多年了,他说我要工作,他说这些鱼你都没吃啊,他说,亲亲爷爷。
我以为世间无法用语言说沉默,但是他的电动车可以,他薄薄的企划书上的旧船照片可以,他系着领带在湖边追的影子可以。
总是感叹于上帝创造每个人的公平,严丝合缝,你得到的全是你失去的。
豆瓣没有办法存草稿。。。
本来就是一部压抑的生活家庭电影,大量的啰嗦对话。是在沉闷
5 太好的电影
每次这种片子,都要当异域风情看,换成内陆索然无味…肚皮舞
沉默寡言的男人,他身边的女人却一个比一个聒噪。全片几乎就是在靠那个美丽的女孩撑场面,她的伶牙俐齿以及最后的肚皮舞。
想把电影很多部分剪掉,但我只是观众;想把人生很多片段剪掉,但我不是自己的导演。
阿拉伯裔法国人叽里呱啦、叽叽喳喳的日常,还不如看同类题材纪录片。影片太呱噪太冗长了,看得心烦,后半段开始打造船上餐厅起稍微好一些,片尾的阿拉伯音乐和肚皮舞是亮点… 法国文艺片几乎全是这种调调,难找一部好看的片子。
我想多年后我会记住这部影片的名字和情节。但我还是认为这部影片是可以剪到2个小时以内的。
真的很想认真看,但是我失败了。
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真烦,生活的痛苦就算拉长冲淡也是微苦的。
不一样的电影,还有点不习惯
一顿耐人回味的家庭聚餐..
老梗,前面那么平实的镜头,后面交叉剪辑瞬间艺术化。我想说镜头那么靠近人脸是有多考验演员啊!
想起一句话:诗、酒和女人,无法想象会有人一样都不喜欢。这显然是个精彩的故事,从开头的沉闷到中间的渐入佳境再到结尾的震撼,c'est la vie。
伪纪录片的感觉,手持,絮叨,让人耐心渐失。最后3个冗长段知道是大招,没感觉到什么威力。还好停得巧。却有点想吃那个蒸粗粮粉。
这一口生活的美味
我想了解法国这个有点BT的民族到底是什么样
气愤又无助,跟上司的抗争也无功而返。由于事业的不顺利,他跟家人的关系
没法接受柯西胥的口味跟美学。太冗余了。
患难见真情吗,呵。未完成的成就大多是被队友坑的。法语真心难听,从头至尾喋喋不休。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