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动作演员,看的我热血沸腾,两位出色的动作演员加上,也是练家子的导演和团队,动作设计的张力更有升华,创新的武器设计和现场的物件利用真实,整部影片节奏爽快,画面有冲击感,演员表演到位,故事有挑战人性的阴暗面的真实感,也显示出世界万样可能,有正面的发现起念,都值得被尊重,也是大家多多支持用心制作的实打动作片👍👍✌✌
故事开场,就知道是一场大型的毒品交易,这样的题材,自然是需要放到国外去的,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设定了,一帮中国人说着中国话,在境外使劲折腾,以至于谢苗这次就是是黄sir还是金sir,一直是个谜。
开场其实还是蛮有趣的,学化学的学不好是个学渣,学得太好结局也可能不会太好,这个纠结啊。
小编也专攻化学,大学时代也有奇怪的方程式摆在面前,奈何还是不敢轻易尝试啊。
这次安志杰和谢苗上演双雄戏,大概是碍于制作成本吧,制作上略显粗糙。
但打得这么过瘾的动作片,现在几乎是绝迹了,一水的慢动作。
如今,能在动作片领域继续摸爬滚打的,也差不多就剩这两位了。
其实谢苗最近的角色基本都是属于“人狠话不多”的设定,这个如果得到突破,谢苗绝对是杠杠的啊。
当年和李连杰配戏丝毫不逊色的小童星,用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的证明自己,绝对是当下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安志杰这个角色,一开始是妥妥的反派,但很快反派就被老婆喊回家吃饭了。
这个反派,注定不会“反”太久。
于是,反派究竟是哪个,其实基本肉眼可见了。
这孙子,好歹也是个市长啊,眼看着就要当上州长了呢。
在公众面前大言不惭,表示水没有问题。
没想到耿直的秘书直接端上来一瓶,要市长现场旋一个。
事后这孙子可没少吐。
然而,这个桥段实在让人浮想联翩。
曾几何时,但凡是个“严重污染”企业,都表示自家的水质控制得很好,你看,水里头还养着锦鲤呢。
只要是打工人,都会面临“下班”的问题。
谢苗这个气啊,都特么想着下班。
搞到最后发现,原来内卷是源于“反派”,你特么能不能尊重一下劳动制度,准点下班啊。
害得一帮子人想着下班下不了。
故事里头谢苗还是凹了很多造型的,酷酷的。
最出彩的,应该是这“双海王”,叉子还是带电的。
故事结局其实还是有点“反常规”的,但还是有点“合情合理”。
双雄大闹制毒工厂这段,还是相当酣畅。
大反和安志杰都喜欢动不动就上重火力,子弹是不要钱的突突。
最有趣的是这哥们。
他还能招。
但是,已经到了该闭嘴的时候了。
实在太眼熟,不是故事背景强调了再强调,很容易就跑偏了。
刚看完回来,就一个字爽,比所谓的院线大片精彩多了,看的就是一个动作干脆利索,虽然剧情逻辑个人觉得有点单薄,但还是不影响喜欢它,近些年少有的动作片,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看港片的感觉,值得推荐,谢苗可塑性很强,希望演戏事业上越来越好,期待有天可以在院线看到你的精彩表演,安志杰的痞帅很适合这种警匪动作片类型,是真的很怕他演反派把主角给打死了,喜欢看动作片的小伙伴赶紧去看,一定不负所望
和家里人过年在家一起看的新春档电影,金警官和魏云深打戏动作一绝,双雄对决的名场面看得真的是很燃很炸很热血。
剧情多重反转,一正一邪合力对抗隆王,看完结尾肃然起敬,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导演真的很会拍场面,对峙戏那一段简直是视觉盛宴,有院线大片那味儿了,可惜没上院线,总得来说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
看完没记住,不管咋滴,三叉戟能记住欧豪和泰格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如果说动作片的逻辑就是一场大型真人闯关游戏,那《缉恶》基本上是直男最爱的那一款。
规矩自然是规矩,但如果强权凌驾于正义之上,个人也可以在规矩中挖出一条正义的路,唱出一曲英雄主义高歌。
尤其是《缉恶》一点都不“恶趣味”,不会用满屏的喷溅的血浆来证明他们的动作有多硬,也不会用满屏大长腿来吸引视线。
《缉恶》的打戏很时尚,是在好看的基础之上秀真招,而且刚好符合魏云周和黄铭金两个人相互试探高于弄死对方的心理。
所以你感受不到两个莽汉的对决,而是两个有品味有抱负的男人在自我献祭中替他人扫清前路的对招。
一个城市判官,一个正义警察,打出了满屏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叫“维护正义”和“铁汉柔情”。
女观众应该也会喜欢。
比较期待下一部。
先说动作戏,基本没毛病,两位硬汉打星,实力不用怀疑,动作设计也出彩。
然后就想问问编剧,你是不是被导演逼着现场随拍随改,感觉这不是编剧最初的想法。
然后就是问一问导演了。
上映前的各种打戏物料看起来真的很爽,期待值拉的很高,很直观的觉得这就是一部很纯很荷尔蒙爆棚的动作戏,但看后有点懵。
不知道是该剪辑背锅还是导演太想讲个文武双全的好故事了,可以理解你想讲个逻辑通顺且连贯的故事,但谢苗和安志杰打起来本身就不太需要过多解释,打就完了,爽就够了。
可是我看到的是,武戏打也没打得太尽兴,文戏故事讲的也不算太连贯。
剧情叙事铺垫过多了,感觉两位硬汉没怎么发力就结束了,安志杰的结局有点草率了吧?
或许导演想有下一部,但这部试水的剧情真的一般,不是说不好,感觉到主创都特别努力了,效果并没有如预期,还是很期待能有下一部的,希望动作戏能更劲爆一些,叙事铺垫越简单越好。
算是吐槽,也不怎么评了,毕竟正片真不怎么好看,字有点多,但是保证没故意抹黑。
剧情,首先这个剧情就很烂。
场景也很低成本。
你能想象一个警察单位,地面居然是水泥地,连块地砖都没,连警车用的都是20年前的老丰田 老现代,你说这经费行不行,自己评价吧。
然后就是剧情它就是烂,剧情讲反派主角想拉拢正派主角入队,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只能说极烂,整体感觉是那种网络小说改编的剧情,就是我有一个很有深度,深到抵达最黑暗的深渊的理由来做这件事,但是我就是呈现不出来跟观众,就是那样的一种感觉的剧情。
另外剧情安排也很儿戏,一队警车进隧道随便被拦下。
毒贩千方百计想得到的毒品,居然有折磨人和致命效果,天阿,你猜猜吸毒的买你这个毒品,他们不是用来爽升天用的,是用来折磨自己用的?
动动脑子好吗。
接着就是故事终局的高潮部分,说实话因为大概音乐也很烂,并没营造出一种很紧张刺激的气氛。
而且高潮并不像是杀破狼 导火线同类电影那种正反相方剧烈对撞的动作剧情,而是超人抓弱智儿童剧情。
无亮点无悬念。
最后说一下动作戏,除了开头两段两个正反派主角的打斗还算过瘾外,电影放到一半他们就不打了,既然都不打了,那也不需要动作戏了。
谢苗近年靠着目中无人的动作戏小火了一把,但是这个缉恶可以说有点掉粉的感觉了。
剧情跌宕起伏,节奏紧凑刺激。
这部影片的打戏也太惊艳啦!
不是依靠特写定格镜头来敷衍观众的“打戏”,细节十分到位,影片中的女性角色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英姿飒爽娜美与赤胆忠心的天瑜,影片中的一些镜头语言也很好,无论是背负血海深仇的魏云周娜美还是正义化身的缉毒警察,让人感受到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背后隐藏的情义!
以《缉恶》为代表之一,动作电影的网大化已经成为了肉眼可见的趋势。
这当然源于动作片的“衰落”,可承载的元素相对单一,不具备更多的受众对接能力,难以提供值回时间与资金成本的多样内容。
院线电影的高票价,其他类型片包含的多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抢夺了对动作电影的生态环境。
路人观众的减少导致了受众的“细分化”,作品必须更极致地服务核心的动作影迷。
他们对作品的要求也更加纯粹,动作场面必须保量保质。
因此,网络流媒体成为了更契合的平台,而武侠、动作的网大电影也开始变得极致化起来,对动作精益求精,同时量足管饱。
当然,这一切必须是在确保剧情架构的基础之上,二者的平衡也正是衡量如今的动作电影的重要标准。
最近刚刚上线的《缉恶》,便是完美符合此标准的一部。
它是标准的优秀网大动作片,情节简单,节奏明快,突出动作的量。
它的运镜手法、剪辑设计,受制于成本预算,也出于加快节奏的考虑,依然有网大特有的“粗糙感”,包括场景打造等环节,整体质感显然缺乏精雕细琢。
但以一部动作网大而言,它突出了该强化的部分,也将之作用于表达,尽量搭建起了完整的架构。
作为电影的质量见仁见智,作为“网大动作片”而言则可说优秀,甚至拿到了一些附加分。
当然,这里的“优秀”肯定是以网大为标准,而非更普遍性范畴内的“电影”。
2星是基于“电影”标准的定位,于“网大”而言则至少可以达到3.5星。
由于预算、时长的局限,以及观影心态的特有倾向,网大的创作必然会相对简陋,内容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呈现层面也比较单一。
网大和如今的动作片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后者立足于现实环境的侧重恰恰就是前者的需求方向。
动作片比较契合这样的客观环境,反而逐渐与院线环境产生错位,才相对地深耕网络平台。
网大动作片的质量无法与及格线以上的院线电影相比,也不适合被放在其标准下看待。
《缉恶》的“优秀”是相对于其他网大而言的,例如同期上线的《夺马挡刀》,虽然有吴樾加持,成片就显然不如《缉恶》。
在动作的部分,导演安排了丰富的呈现模式,以安志杰和谢苗的首战为例,二人从肉搏打到了兵器,从枪斗术到徒手拳脚,而短兵相接中又混合了锁链、飞刀等远距离手段,同时又有枪战。
而在剧情层面,它也很高效率地完成了必要的叙事工作。
在交代毒品集团设定的时候,导演只用了一个对科学家的闪回镜头,就完成了对反派科学家欲望熏心的表现,随后快速进入到安志杰的动作环节,反派形象、毒品设定,都已经做出了交代。
而在推动安志杰和谢苗的关系时,叙事效率同样极高。
谢苗以耿直正义警察的形象出现,与安志杰的邪派正义者拉开了差异,而他在钻法律空子的鱼贩面前一筹莫展,镜头迅速切到下一场戏,鱼贩已经被安志杰制裁,这就瞬间表现出了更进一步的内容:谢苗受困于身份的局限性,无法履行正义,而安志杰则在法律之外,因此不受限制,这构成了他们的差异与等同,虽然因为法律而一度对立,终会因为对正义的信念而联手出击。
在呈现二者关系变化的同时,影片也就展现了谢苗的心路历程,并且始终保持节奏的明快与叙事的效率,用尽量少的文本信息构建最完整的主题架构。
在表现困住谢苗的管理体制时,影片没有让反派市场的身份隐藏过久,也没有让他们与谢苗的利用与被利用关系过于复杂,而是在一个闪回中展现了官商勾结、黑白通吃的犯罪世界,并由市长将谢苗比作恶犬的台词而直接给出了谢苗受制于黑暗现实的真相,他的努力无法履行正义,反而在这种世界中是被利用的工具。
并且,导演马上切到了安志杰一方,用安志杰对市长的压制强调了谢苗的破局之法,推进二人的关系变化。
最后,导演又带来了关系的最终升级。
警察谢苗与黑暗正义者安志杰各自拥有局限性,后者对社会未来的过度绝望让他沉浸于黑暗中,终究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对于社会,认清并对抗现状的清醒与勇气,心怀对未来光明的期望,二者缺一不可,用一切手段对抗制度的不完美,其意并非摧毁而是修正,最后再回归到更好的制度之中,这才是主题的落点。
影片没有用过多的文本内容去表现这一点,而是依托于动作,并围绕着安志杰和谢苗的身边人。
在两场动作戏中,谢苗和安志杰先后失去了女友,他们都成为了犯罪集团的被害者,无法以独立的姿态战胜罪恶。
这说明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也在二人的副手身上得到了展示:安志杰的帮手更接近于犯罪者,谢苗的副官则是理想化的警察,是二人初始状态的投影,与谢苗的互动也对应了他的理念变化,击败前者,铺垫了自己后续与安志杰联手的本质,“去除犯罪一面,而非和对方一样深度犯罪”,与后者表面对敌而实际合作,让理想化的警察暂时允许自己的犯罪,伸张正义的方式从从理想转为现实。
谢苗的转变也带来了真正的二人合力:先是普通的联手对敌,理念依然如故,无法战胜敌人,最后才是精神层面的合体,谢苗由安志杰的死亡而获得了最终的理念升级,打扮成对方的样子战胜罪恶,再归于警察官方的管辖。
由此可见,影片的人物关系,主题设计,其实并不简陋,拥有着多层次与阶段的架构。
导演只是对呈现过程进行了概念化的处理。
如果是更传统的作品,市长的阴谋、对谢苗从拉拢到利用再到撕破脸,谢苗对管理系统的真相从茫然相信的无知到逐步意识觉醒,以及“警局内部堕落黑警”等对比性角色的细节设计,都会更加完整。
但是,那无疑会拖慢作品的节奏,分流动作内容的比重。
本片虽然没有那么细致,却还是完成了系统的搭建,并保持了快节奏与大量动作的大前提。
导演频繁使用闪回这种高效率的信息交代手法,既简洁又避免了过度的“平铺直叙”,而动作内容更成为了二人关系变化与主题呈现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鱼贩在两场戏的开头结尾里的状态引出了谢苗和安志杰的相遇和开打,让此刻的动作有了意义,而从互相打到一起打的化敌为友也就此有了铺垫。
随后,第二次相遇,谢苗对敌犯罪集团,安志杰则设计了这些人,二人虽然尚处于对敌心理,却因谢苗的受伤而没有直接动手,且构成了潜在的“同仇敌忾”,带来了转变的进一步契机。
最后,则是二人的联手对敌,依然是枪与刀的结合,远打与近手的杂糅,却从第一场的互相施为变成了一组长镜头中的协作同频。
以动作内容中的人物状态与细节设计完成表意,让本片的动作戏高过了普通的“刺激感官”作用,而是对相对简化的非动作内容的补充。
他们对抗着犯罪集团统御的城市,这个城市在地面之上的表层拥有光明,地下的下水道中则隐藏了罪恶的毒品工厂,这让城市成为了社会的确切象征。
谢苗进入并摧毁地下,净化制造毒品后污染的水源,也净化城市本身。
这样的高效率叙事贯穿在全片之中,不仅没有干扰动作和节奏,更增加了动作戏的意义。
这种一切以动作为核心、将动作变为表意途径的“纯粹动作片”,在当今的好莱坞中也可以看到。
事实上,这是由于动作类型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缩小,中国的状况也同样适用于美国,从而带来了创作的调整。
当然,好莱坞作品的质量无疑远高于中国的网大级别,属于标准的传统电影水准,这里说的主要是内容创作的思路。
例如今年上映的《养蜂人》,将各种对接社会现实情况的设定和背景纳入到类型片的框架中,在微小的格局和野心里展现了不错的完成度。
电影的设定和背景事件有着一定的现实感,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它作为议题去分析,而是加强与观众的共感基础,让观众能够将情绪带入作品,去跟随享受类型片的高完成度体验。
本片的类型元素和唯一目的极其明确,就是打斗的爽感。
电诈提供了观众和主角的同频,更容易理解人物在打斗中的情绪,所谓“一起反击一起爽”,输出的情绪价值远大于思想意义,这也是纯粹动作电影所输出的主要价值:远大于思考性的情绪价值。
由此,它在文本上的架构设计也很简单,设置了两极化的正邪对立关系,主角的纯粹质朴情感与社会的极端黑暗复杂。
至于片中的社会管理系统,则在其中提供正反向作用与增幅的情绪。
人物的设计同样以情绪为目的。
女主角与主角的立场一致,在依托于体系而难以伸张的无力感中形成了对主角情绪爽感的反衬 。
这是人物对比性关系的最大作用,给出“状态”即可,而没有太多展开细化,去表现其正义意志与系统压制的冲突,从而完整剖析社会权力的问题全貌。
而在社会体系的展现上,我们看到了系统的一层层向上发展。
这看上去展现了权力的极度腐朽,也是它对整体权力系统的表现倾向,却没有细化地说明他们如何系统性地导致了腐败问题,因为那会降低情绪的朴素爽感体验。
它的层级递进结构更多作用于爽感本身,让主角一层层地向上打破之,英勇无敌。
它是一部反社会的电影,但没有《疤面煞星》那样的社会剖析与现实主义,更不会有对接现实表达的结局设置提供无力感与批判性。
反社会是一种绝对爽向的情绪,作品则负责一层层地强化它,更接近于《伸冤人》系列。
它的思考和挖掘较少,对政治的呈现多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以其罪恶行为带来一种简单的立场宣示。
最标志性的一点证据是,为了增加爽感,它甚至让主角秒杀了现任养蜂人,没有进行“武器与自主行动者”之于理念有无的延展探讨,只是强调了自主意志与正义理念的绝对无敌。
电影对机制的呈现依赖于“蜜蜂群”的概念,在同一套生物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解不同,主角出于本真理解养蜂人使命,真正保护社会的美好,而官方系统则将之作为任务,只能为政治目的而成为工具。
如果就此展开,电影其实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但代价就是文戏的增加、节奏的放缓,思考性会冲淡对动作与“冲破庞大系统”的体验。
所以,它的“适可而止”固然让人有些遗憾,却也是一种更明确自我定位的选择。
大卫阿耶的一贯特点即是如此。
他在影像表达的风格化上更显力道,主角的绝对自然在温暖的黄色光线之中,对应的则是黑暗政治的暗红和冷色调,还包括了强调政治权力的陈设等场景设计,这也是他在《自杀小队》系列里的一贯特点。
回到《缉恶》,在东南亚的环境下,电影试图引发观众对法律能力极限与正义伸张的思考,带来游走在黑白之间的英雄,这其实已经达到了曾经院线电影的表达内容,也有以动作为主、文本为辅--如陈木胜的《男儿本色》和林超贤的《逆战》---的作品打底。
《缉恶》当然无法与那两部院线大制作比拼绝对质量,但它由更加简洁高效的叙事手法,以相对概念却基本完整的架构,给出了传统动作片里探讨的主题,又保证了同样足量足质的动作内容。
能做到这一点,《缉恶》就已经是网络动作电影标准之中的“拔将军”了。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3.5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