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孟云和柳柳的的结局我很能共鸣,刚经历了一段自以为很默契,很合拍的邂逅。
对方突然冷淡下来了,我相信他不是养鱼也不是另结新欢,看到孟云我恍然大悟,他应该是在自由的舒适圈和亲密关系中做选择,他也在害怕和迟疑,我走得太快了,太上头了,我对他有太多太多的期待,或许这些期待无形当中也给他增加了很多压力。
面对他的答案我也大哭了一场,消沉了好几天,但很快就恢复过来,继续上班,学习,运动,生活……突然想起他最喜欢的一首歌《稀客》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在最后都化作乌有,但那天曾实在华丽地邂逅……我的人生中能遇上这么心动合拍的人,我已经非常感激了,虽然有不能在一起的遗憾,但是一起过的回忆,一起有过的经历就很珍贵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其实我也渴望自由,也不习惯因为有一个人的出现,去改变,去妥协,但是心动让我觉得改变和妥协是不值一提,只有冷静下来时才会发现,这可能也会隐藏祸根。
我们越来越难拥有理想意义上的爱情了,独处久了,我们就变得更忠于自己原来的习惯和状态。
独自生活不用迁就任何人,不用花费时间商量、妥协或照顾一个人的情绪的状态成了我们生活的舒服圈……有人害怕亲密关系的建立会让自己要被迫走出舒适圈,就跟现在躺平青年想守在职场舒适圈里一样,我们宁愿待在舒适圈里,也不想探索更多的可能。
可能潜在可获得的最好结果也并不足以驱动我们去冒险尝试,热腾腾的饼你说做好了,但我连伸手去够的欲望都没有,无欲无求地觉得自己喝水也行,费那劲干嘛。
我也有跟孟云同样的疑问,你说人为啥非得结婚呢?
我也不想利益捆绑,也不想承担起另一个人他的人生,他的负担,所以我这是自私的想法?
因为不想付出太多,所以也不渴望获得所以看完这电影,也复盘了自己的心动历程。
或许我对爱情的理解太稚嫩了,只想着开心,玩乐,没想过责任和承担。
但是何必把爱情神圣化搞得让大家不敢建立亲密关系呢。
我们可以谈有责任,有承担的恋爱,也可以谈作为玩乐搭子,互不干涉的恋爱,怎么快乐怎么来。
我已经从自我封闭的状态进化到接受玩乐搭子式恋爱的1.0版本,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遇到一个能与我共同成长,修正关系的人后我也能进化成愿意承担,有责任感的恋爱2.0版本。
单身的舒适圈可以被打破,我们也可以建立亲密关系,一起建立一个共同的舒适圈,只要肯成长,只要善思考,常沟通办法总比困难多,难道不是吗?
一开始是奔着搞笑来的,但是看着看着,发现这部电影值得我细细品味。
(以下纯个人观点)电影名叫英年早婚,很容易给人一种浪子回头的戏剧感,充满了调侃。
其实电影的很多台词都值得思考,或许是编剧故意将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埋在了看似嬉皮笑脸的剧情内核中。
电影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婚姻和爱情的关系,从中引出了很多重要的思辨。
张爱玲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
我想说,婚姻不是爱情的结束,而是爱情的延续和升华;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必要结果,而是必然结果。
这里的婚姻,是广义的婚姻,并非单指字面意义上的结婚证,而是指婚姻代表的这种承诺。
有时候会觉得,好像进入了一种快餐式时代,吃的喝的玩的全都得快,就连爱情,好像也变得不像爱情:刚认识就表白,一拒绝就消失,看了你的照片就说爱你,不熟悉就开黄腔,把低级笑话当幽默。
是啊,电影里孟云一个个相亲,甚至遇到了结婚不需要感情的相亲对象,最后遇到了柳柳,讽刺的是,他俩这次相遇相遇之前就有过许多缘分,可是这一次的相见,却是双方花钱将自己的账户提升等级之后才遇到的。
那么,难道以前的爱情就很好吗?
也不见得,媒妁之言,媒人介绍,双方父母同意就结婚,这好像更加不对。
所以,爱情和婚姻这个公式没有答案。
那……就纯看缘分咯?
也不合理,余飞和丁点,开启结婚冷静期。
他俩有感情基础,遇事也商量,有问题也解决,可是最后还是走向了结束。
为什么?
因为爱情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柴米油盐。
两个人结婚,爱情是地基,理解是支柱,包容是天花板,生活就是充满整栋楼的空气。
就像电影里说的,谈恋爱是与对方的优点相处,结婚是与对方的弱点共存。
说了这么多,那不结婚不就没这事了?
(尊重个人选择)当然也不合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
当余飞和丁点两人关系破裂时,孟云和柳柳两人迅速升温。
人设也很巧妙,搞艺术的孟云和搞律师的柳柳两人甚至还进行了一场“辩论”。
人,为什么要结婚?
单纯的结婚,和谈一辈子恋爱有什么区别?
这段对话也是我最最最喜欢的部分。
爱情和婚姻为何总是处在联系和矛盾的状态当中?
其实是个人和家庭,短期和长期,承诺和保证,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点,余飞也提到了,也是我说的,编剧将一些想要传达的思辨埋在喜剧中。
爱情好像是最虚无缥缈的东西,相比较于亲戚友情,它好像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像是一刹那的花火,爱情又好像是最坚固的东西,相比较于亲戚友情,它好像更能让两人灵魂交融,长厢厮守,像是永恒的宇宙。
电影中却又说,爱情是一刹那的花火,但是人们又最喜欢用永恒去形容它。
所以啊,这样的本身就是矛盾体的爱情,又碰上了人这种矛盾体生物,明明是最感性的东西,最后好像又需要用一种最理性的制度去约束它,但是好像又没有别的办法。
也就出现了孟云疑问,靠代价为系的爱情,还算爱情吗?
可是,反过来想,空中楼阁上的爱情,好像更不像爱情。
所以,孟云和柳柳两个渴望爱情的人,又开始新的对话。
也是电影后半段的主题之一,爱情,其实是一份责任。
很多人以自由为借口,其实是对责任的逃避。
对过去的审视,对当下的珍惜,对未来的规划,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生活,都应该有的。
男孩和男人两个词语差的可不是一个字。
可是,男孩不是生来就是男人啊,这个时间,丁点给了,所以……
这句看似最无厘头的说出来的一句话,又是最重的承诺。
最终出人意料的是,孟云没成,余飞成了。
孟云的人生拼图,最终好像在平行时空中拼了起来
以上纯个人看法,也许是我过分解读,但是一千个电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就像电影中说的,我希望你也是我的:
看完电影出来北京大风吹落满树黄叶,坐上了地铁一号线九点以后的空座位。
看的时候又哭又笑的,提笔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
看前任三是五年前,时间交错,对自身的变化还是有不少感慨。
年少时候觉得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哪有那么多辩证道理可言,讨论些自由啊婚姻啊失而复得擦肩而过总带着年轻人的矫情,一切都是鲜活充满希望的。
大概看电影看的不是电影本身,是当时的心境。
比起商业片的剧情和强行讨好年轻人的剖析,某些空镜和台词很触动我,对柳柳这个角色也能产生很多共鸣:用动漫手绘头像,给小兔子画上耳朵,如果是我大概还会掏出相机记录一番。
想要亲近人的时候总用玄学的名义,相亲是因为觉得好玩“可以见识人类多样性”。
所以看到他们错过总觉得唏嘘,暗暗发誓如果是我一定不会在怀有感情的时候用强行不接电话这种伎俩,唏嘘过后又觉得这样的结局也不算坏,带点苦涩带点怅然。
人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改变,爱与不爱都没什么好畏惧。
上一部还在为林佳长吁短叹,这一部又可惜柳柳,足可见痛苦和誓言都没那么坚固,反倒是当时的心境最重要,权衡纠结之后伸出的手,崩溃争吵之后的眼泪,时间会替你给出最好的答案。
赢了有生活,输了有故事,怎么都不坏。
缺点肯定是比优点多的,前期有点儿稚感、奇葩,后期微微升华,不够。
主题也不突出,说前任,其实也就露个面儿;说英年早婚,其实也就体验了一下婚姻生活,也没人结婚,不合标题。
拍摄手法有些低端,很直接,没亮点;有喜剧幽默特色,但张力不足。
其实“婚前冷静期”这个点子还是挺不错的,能够提前发现优缺点,尽早发现不足之处,避免出现婚姻危机,加固婚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同时,如果真的分开了,也不会造成外界对双方的极端看法,但是这个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受人追捧和尝试,需要双方相互理解。
最好的地方可能就是两位主人公各自独立的生活对比,一位是处在相亲恋爱期,一位则是处在预婚姻准备期,分别从恋爱和婚后生活进行呈现,极大程度的体现出恋爱的自由和婚后的束缚,生动形象的突出了婚后爱情再维持的困难。
相处容易离别难,既然爱何必骗自己,珍惜当下的婚姻和恋爱生活吧!
现在的社会可能已经不再像电影一样单纯了。
有没有人跟我同样的感觉,就是前任攻略每一部都踩在我们这批人生活的点上。
他泡妞的时候,我们生活中也是花天酒地,他恋爱苦恼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是磕磕绊绊,他享受一个人生活走不出来爱无能的时候,我又是同样的感触。
前任IP的这个编剧就逮着我们这一批曾经的海王往死里磕啊让人欲罢不能。
人生已经过半,我依然没搞明白两个人的相处方式,依然对爱情还向往,也依然对两人世界恐惧,唉
没抱多大期待看的电影 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喜欢细腻温暖直爽大气的丁点,不矫揉造作也不拖泥带水,接受和承认错误并能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喜欢洒脱酷炫的王梓,一句你可能是被所谓的自由束缚了直戳人心;喜欢成熟稳重又独当一面的林佳,能干脆果断得斩断过去坦然坚定地走向未来;喜欢柳柳,浪漫、理想、干练、率真,内心强大到可以接受自己的脆弱和崩溃,也能理智妥善得处理自己的一切情绪。
这些女孩子都主动承担着自己的生活,她们善良、勇敢、诚恳、成熟,用自己最珍贵的心意付出喜欢,也有能力负担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一切决定善后。
快结尾的时候朋友说,就不能给孟云和柳柳一个happy ending 嘛,我说不行,千万不要。
如果在几年前看这个故事,我大概也会觉得很遗憾,希望他们说开,在一起幸福生活,我会觉得,到底有什么事情是两个人的相爱不能解决的。
经历很多事后,我会想千万不要,女孩子太好了,孟云活该单着。
说了绝对不绷着却还是绷着,说了撒谎才是大事却还是说了慌,内心千万个不愿意错过,又屡屡在关键时刻扭头缩回自己的壳。
和林佳是这样,和王梓也是这样,和柳柳也是这样。
一个人的性格底色是很难真正改变的。
大概是真切体会到过和畏缩不前、躲闪逃避的性格相处的折磨和痛苦,才知道那样的爱真的太辛苦了,就更舍不得那么好的柳柳也去经历。
我可以理解并充分尊重那出于自我保护的方式,但我还是非常讨厌把自我保护凌驾于珍惜感情之上的那种现实和自私。
但是,即便气愤得骂了那么多句不配,非常坚定的希望柳柳不要回头,但我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我故事里的孟云再站在我面前,我大概还是会一头扎进去。
所以才更佩服哭的泪流满面却还是没有接起电话,果断放下说再见然后笑着独自生活的柳柳,我知道她多难过,也知道她多勇敢。
我好心疼。
害。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祝我们的勇敢诚恳都不会被命运辜负。
如果没有被上天优待也没关系,我们好好爱自己。
去看了《前任4》,其中有很多感慨,一个视频也说不完。
先来说说韩庚这条感情线吧。
韩庚的纠结,到底是想遇到最合适的soulmate,还是天然的渣,亦或者有感情创伤,我是说不清楚。
不过确实你要是没准备好,那你就别去招惹别人,一边享受着暧昧,一边又逃避着现实,最后还假惺惺的哭一场,何苦来哉。
相亲的奇葩就不说了,黄悦、柳柳,哪个看起来都比林佳正常,没有那么做作,也没那么作。
但那又怎样呢,最后到了韩庚眼里还是不会主动迈出一步,当我看到柳柳给韩庚发信息,说“我想你了”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女追男的桥段不会有好结果。
不喜欢就直接说,何必那么不体面的敷衍。
最后我感慨,人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又要什么,可能衡量了外貌、家世、工作之后,又如何去界定爱与不爱呢?
回到灵魂伴侣这个词,你就真的敢说,你的灵魂不是飘忽不定的吗?
在前任4里,韩庚和郑凯的感情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个人觉得郑凯属于正常人的世界。
这里代入第一人称。
我是有担当的男人,虽然我也有自身的不足,但我希望的是给对方展现最好的一面,只不过你温柔的角度,可能和我原有的生活轨迹太不相同,我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更难能可贵的是丁点一改前三部中作妖的风格,也学会了妥协和退让,虽然嘴上还是不饶人,不过也在努力改变和适应。
中国式的婚姻可能这才是常规操作,在过程中磨合,用发展解决问题。
绝不是韩庚那种等待完全符合要求的soulmate出现。
所以我们也不用惧怕问题,更多的是换位思考,这样就能获得幸福。
怕就怕那种死拧的认为自己就是为你好,我就是坚决不退让的,最终这就走进了死胡同。
你别说,我其实还挺喜欢《前任四:英年早婚》的,只是这个布景和人物互动方式给我一种在看《爱情公寓》的感觉。
似乎年轻人有一种生活状态,就是完全可以不用考虑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压力,只需要去感受爱情这种特别纯粹而浪漫的东西,而爱情又被不断的延展开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看,标题里的“英年早婚”是一个空指(∅),因为故事里的两个男主角,他们既没有英年,也不是早婚。
那这个英年早婚指的是什么呢?
电影里也没有塑造出任何一对或一个影子,这就是一个虚空麦格芬呀。
电影虽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但是并没有形成完全的男性凝视,首先孟云与余飞的对话开始讨论,单身—恋爱—结婚 这条线索上,到底人应该待在什么样的位置,或者说究竟是自己主动意愿想寻找的位置,还是社会时间的要求。
然后画风一转,孟云回到家里,他的妈妈突然出现在黑暗之中。
这与之后,丁点出现在等待余飞回家的房间场景结构非常相似。
不过。
电影的结尾也呼应了电影的最开头,孟云彻底封闭了自己,主动向外寻找相亲恋爱结婚对象的意愿,一直被动接受着他妈妈的唠叨。
“唠叨的母亲”形象就是外在的社会要求,她有一种非常刻板印象化的具体人物而出现,无论是母亲还是丁点,她们都逐渐变成了一个唠叨角色,在电影中我们虽然很难发现更加复杂和更具现实的生活压力,但这一唠叨角色背后所形成的巨大指代,或多或少也体现出了不在这种小中产阶级青年的感情关系困境。
我总是要说到我自己的母亲,在毕业、工作、催婚的事情上持续不断。
中年女性就扮演这样的角色,似乎不管外界的环境究竟是好还是坏。
在《学爸》里万茜扮演的火嫂,和《开端》里芦笛的妈妈,都是如此。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电影标题所指代的英年早婚,其实指向的是社会要求,不过这个社会要求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越来越失去行动力。
当然,失去行动力的,还有孟云的精子活力。
电影一开始也就给出了这样的个人与社会相对的隐喻,不仅是孟云和余飞,整个社会都在越发走向保守和停滞,哪怕是看起来应该更加激进的感情。
顺便提一句,这个海报真的很像是他们两个的CP。
孟云和余飞,都是步入中年的“土”“油”男性。
孟云一直在【单身】的安全区里生活,他被迫相亲,被迫增加一个前任,还是自己的母亲突然前来喂他饺子,才愿意走出来。
当然结尾也是不出意外再收获一枚新前任,梦云也承担了【想象爱情】中的【悲情浪漫】线,他当然是不能最后【结婚】成功的,这也是前任IP系列的设定。
余飞有了丁点这位女朋友,两人也在试探着要不要完成结婚这个重要的形式,所以导演搞出的“噱头”就是结婚冷静期了。
从头到尾他们进行了一场看起来非常奇怪的行为实验,步的是《非诚勿扰2》里笑笑和秦奋“试婚”的后尘。
他们承担的就是电影里的【欢喜冤家】喜剧线,所以中途即便可能有分手危机,也一定会因为某个感动物件重归于好。
所以,如果《前任4》真的要对标什么作品,那就应该是《非诚勿扰2》了。
不管是相处设定还是感情讨论,都在尝试讲述不同时代的中年人们完全面对“最纯粹”的感情时的相处之道。
我看电影的时候也在无形中对二者进行品鉴,得到的结论就是,非诚一代的中年情感,更多营造的是一种“场景与体验”;而前任一代的中年情感,更多营造的是一份“情绪与对话”。
至于能不能真的从电影投射到现实,并且扩散为“一代”,那就见仁见智了。
因为现实生活永远不可能只有纯粹感情,而毫不掺杂一丝其他因素。
秦奋与笑笑感喟的是相处过程中的氛围感,并没有再更深入讨论彼此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上,当然也有葛优与舒淇的长相落差过大带来的。
而孟云/柳柳 和 余飞/丁点 的相处,观众能明显看到非常浓郁的【奇葩说情感题】的影子。
孟云/柳柳会集中讨论关于婚姻/恋爱的关系问题,不过他们因为三观过于吻合,所以并没有太多分歧,而是享受讨论的过程——对,讨论本身也是他们paly的一环。
而在共性基础上,大多是浮光掠影地呈现,两人感情升温的部分来得非常快,从聊金鱼姬的头像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发现彼此竟然都是“灵魂搭子”。
电影里采用大量画外音,基本都是孟云和柳柳的内心读白。
那既然如此,灵魂搭子是否要更进一步,变成婚姻呢?
余飞/丁点就把奇葩说搬进了自己的生活。
【结婚冷静期】就是【试婚】的新名词,他们的相处也快速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步骤,想必情感研究者会很喜欢。
心理学家默斯特因(Murstein)就提出了三阶段论(SVR),详情可以看下面我的回答链接。
并且在三个阶段之间插入大量的开会对话。
可能是因为两个人话太密了,在余飞/丁点这边,那是一点画外音都不给呀。
性格相似和性格互补的两个人,哪个更适合生活一辈子?
说到底英年早婚这个词本身就是对英年早逝的“戏仿”,形成了一种轻微的调侃。
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这种感情关系非常的悬浮,它仿佛只会出现在电视剧的家庭情感戏之中,或者也能在很多古偶剧中看到男女主角,就是在一心一意的谈恋爱,丝毫不受其他生活的影响。
这或许可以借用严飞教授的一个概念 悬浮社会 来形容。
当然,他所说的是失去的附近。
而悬浮用到爱情的电视剧中,则指代的是与生活脱离的悬空感。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了某些情感行为所创造出来的名词越来越多,而现实生活所遇到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
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名词还是生活呢?
这当然不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所以生活就被遮蔽了。
电影中所讨论的两个核心命题,其实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中所讨论的情感话题:要不要进行【结婚冷静期】?
以及 【灵魂搭子】要不要结婚?
结果是什么呢?
从我的观看体验出发,其实就是补完了最开始我说的那条逻辑线“单身—恋爱—结婚”,变成了“单身—恋爱—结婚—离婚—单身”,最后转为一个闭环。
余飞与丁点的【结婚冷静期】其实根本上是宣告结束的,没有好的结果。
尽管最后编剧把“记下对方的好”这个纸条重新捞回来,让余飞看到丁点对自己的情感,但这个“好的记录”只是起到了动情的效果,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结婚冷静期】有很多实际问题,在电影里是被描绘到的,只不过很快就在下一次开会里被掩盖了。
那些看起来非常细碎的东西,比如外卖、垃圾、收拾、洗漱等生活矛盾,看起来更像是刻意营造的印象。
因为在他们进行结婚冷静期之前,无论是丁点还是余飞,镜头给到的家居或咖啡馆环境,都是非常干净的。
后面互相见前任气对方的事情,也是非常刻意的“少年气”。
而他们矛盾的核心冲突,其实是在【要不要继续开咖啡馆】上,前面有一个【共同基金】的铺垫,后面有一个【不愿意回家/苦苦等待】的延展。
这其实就是触及到工作与生活的根本问题。
经济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来自空头的宽慰和看似双手坚决支持的理解,就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开会确实是必要的,但开完会之后的“常态-长效反馈机制”怎么建立呢?
孟云与柳柳的【灵魂搭子】也是同样的结局。
虽然可能很多观众会觉得明明应该在一起的,但为什么最后柳柳还是成为了孟云的前任呢?
【灵魂搭子】其实给出了完全不同于社会要求的另一条相互理解的脉络,人真的需要经历恋爱、婚姻,来确认这段关系的约束性吗?
这也是柳柳作为法律相关人员提出的疑问,法律当然不保护爱情本身,却能保护婚姻关系,可是之后呢?
柳柳做出了她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女性能做出的一切。
关注到孟云喜欢相机,作为进一步示好进行赠礼,两人找到了共同话题继续聊天,拥有很多相似的朋友和爱好。
在更进一步表达情感的时候,直接且明确,被拒绝之后没有死缠烂打。
最后尝试一次联系,在孟云回复【全公司加班】之后,她还是不愿意打破幻想,买了很多咖啡(所以星巴克你是不是赞助了)去他公司见他。
发现公司灯熄掉之后,转头就走。
这里就要说一点渣男语录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完全不犯错的男人,那就永远不要主动提出结束关系。
在《前任4》里,我们看到孟云和余飞,都没有主动提出要结束这段关系,虽然前者很享受这种暧昧相处的乐趣,后者很折磨这种试婚生活的难受。
而丁点和柳柳,都是在情感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关系的氛围出现变味之后,果断提出了结束。
是编剧刻意不让孟云和柳柳两个人在一起吗?
我看不是。
《前任4》从男性视角开始,到女性视角结束,这种性别流转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看到彼此之间的感情认知的巨大差异。
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怎么两段关系都结束得如此草率,那确实是站在男性视角上去看了。
因为很多男性就是这样的,为了彰显自己的所谓成熟,或神秘人设,贯彻四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结束、不延续。
23世纪了,郑恺和韩庚的脸上结满了十年未清洁的大排档油烟机的油脂。
现实中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你们?
是的,我们是技校生,我们是文化程度不高,你们就给我量身定制这个猪食?。。。。。。。。。。。。。。。。。。。。。。。。。。。。。。。。。
23世纪了,郑恺和韩庚的脸上结满了十年未清洁的大排档油烟机的油脂。
现实中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你们?
是的,我们是技校生,我们是文化程度不高,你们就给我量身定制这个猪食?。。。。。。。。。。。。。。。。。。。。。。。。。。。。。。。。。
都说今年是短视频电影元年,从春节档的《满江红》到暑期档的《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凡是能在短视频平台上做好宣发,成功破圈的电影,都能极大地拉动票房,甚至拉新效果非常明显,让很多以前从未踏进过电影院的下沉市场用户买票去电影院一探究竟。
但实际上要追溯短视频宣发创造的票房奇迹,我认为2017年的《前任3:再见前任》是绕不过去的开山祖师,后来很多青春片、爱情片甚至文艺片的宣发都在照抄前任3的营销模式,用各种金句+泪点或笑点名场面的精彩剪辑吸引观众买票。
不少影片都因此吃到了红利,但是这种宣传方式同质化日趋严重,上了几次当的观众已经愈发不买账了,比如最近的《燃冬》和《鹦鹉杀》,因为宣传重点和观众观影期待的错位,对影片票房和口碑产生了灾难性的反噬。
此时我想马后炮地总结一句,像前任3、消她这类影片的破圈,营销方式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它们所做的内容,才是它们最终取得可观票房的关键。
千万不能认为,不好好钻研内容照着抄作业也能卖那么多,想都别想。
以前任系列为代表的这类作品,我愿称之为「社会现象片」,什么意思呢?
就是影片中反映的都是观众日常可见的社会现实,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让每个观众在观影时感受到它在讲的这些都「与我有关」,所以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引发广泛层面上的共情。
这也是为什么近期国产影片票房大卖而好莱坞大片票房疲软的重要原因,这一代的观众,更愿意把注意力给到那些讲述「与我有关」的故事的电影,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
扯远了,继续说前任,豆瓣用户对前任系列的评价素来苛刻,认为其票房大卖反映的是人民欣赏水平不够的现象。
我倒是认为,是时候收起这种精英的傲慢了,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大众的选择就是低俗的,每年那么多都市爱情片面世,为什么前任系列能够成功,它必然在内容上是能够契合时代情绪的,不是靠着所谓的营销+段子就能创造奇迹。
果不其然,我看《前任 4:英年早婚》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发现前任系列的编剧和导演,对时代思潮的变迁和年轻人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精准,在看似轻松幽默的情爱故事里,总能精准地刺破那些俗套爱情故事里遮遮掩掩极尽美化却不肯道出的现实。
那就是,对男性来说,爱情非但不是他们生活中的全部,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而爱情甚至不是促成他们产生结婚意愿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残酷,却是真理。
把人们能感受到但是说不出来的婚恋现象和道理用轻喜剧的手法表现出来,这就是前任系列成功的奥秘。
前任4延续了前任3的主要人物,依然在讲述孟云和余飞这对最佳损友的感情经历,而我认为这两部电影其实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孟云结不了婚」?
最表面的原因,是看起来孟云是资深的文艺男青年,在他心中,对爱情的向往和执着,要远远高于婚姻,片中有段搞笑的场面是孟云在相亲的时候遇到的一位女士,直接想奔着结婚过日子去了,而孟云就一直在弱弱地重复「那也得有感情基础吧」。
所以,当他步入35+的大关时,他对婚恋的期待,与他同龄的女性,明显是有错位的,在他还想追求一份纯纯的爱情时,被年龄和生育的紧迫感所逼迫的女性,已经没时间更没意愿陪孟云谈那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恋爱了。
这也是前任3里于文文饰演的林佳和他分手,以及前任4里他和刘雅瑟饰演的柳柳不能继续发展的直接原因。
尽管林佳和柳柳,以及和孟云在相亲时遇到的那些女生千差万别,但在社会现实面前,她们所遭遇到的压力和歧视是一样的。
所以他们之间明明有爱,却很难走下去了。
这也是前任系列埋的一条暗线,当孟云的事业越成功,他结婚的意愿越低。
这已经不是个爱情问题,而是个阶层问题。
大多数人结婚都是奔着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比一个人单身好处更多的目的去的,对普通男性来说,结婚能够让他拥有稳定的性生活,获得一到N个冠他姓的孩子,生活上得到很好的照料,回家有热饭吃,有干净衣服穿,而女性能够有人分担生活成本,靠婚姻获得房屋和车辆的使用权。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婚姻是很有吸引力的一项选择,两人合资,总好过一人独资。
但对于靠创业实现了阶层跃升的孟云们来说,婚姻让他们可能会失去的东西,可能远比能得到的要多。
因为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家政服务,包括孩子,他都可以用钱买到,甚至不用花钱,比如马斯克,他不稳定的婚恋生活,并不妨碍他与三名女性生下十个孩子,其中包括分手了的前女友,两人可以分手了照样生孩子。
而结婚,则要面临着财产上的更多问题,所以相比起来,不结婚对他们更自由。
可能很多人现在还在纠结,前任3里孟云明明爱林佳,但他为什么始终没有用力挽留过她?
因为根据经典的ABCD四档男女理论,30岁前的孟云和林佳一开始是B男B女,从颜值到阶层到年龄到出身都比较般配,当孟云创业成功之后,他成为了A男,而30+的林佳在婚恋市场上已经快掉到C女那一档了,因此林佳会比孟云更需要婚姻来绑定彼此。
而对于彼时已经成为择偶链顶端的孟云来说,他的选择变多了,尽管他对林佳有感情,但爱情的分量并不足以让他有动力将二人的关系带入婚姻之中,继续谈恋爱可以,但结婚不行,所以他几乎是默许了林佳的离开,然后和更年轻的女生开启了新恋情。
到了前任4,明显看到孟云相亲的女性基本都是A女了,无论是学历、工作、颜值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然而他连投入一段稳固关系的意愿都不那么强烈了,更别提结婚了。
当然,对这些A女们来说,因为在婚姻中女性获得的好处不如男性多,还可能因为生育遭遇职场困境,因此高收入或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女性们的结婚意愿也越来越低。
大家都是在应付应付催婚的父母罢了。
当一个人可选择的余地越多,他做出选择的意愿反而越低,这点上男女皆然。
对优秀的男女来说,结婚都不再是他们人生中的必选项。
都是成年人了,还玩儿什么琼瑶啊对不。
对不到四十岁的孟云来说,现在婚姻对他的吸引力远不如自由的诱惑大,习惯了独处的他,尽管依然向往爱情,但是更恐惧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对现有生活的改变。
前任4里近乎冷酷地拍出了孟云们对于进入亲密关系的倦怠和抗拒,没有刻意地去制造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光是这么拍就不知道高出其他俗套的爱情片多少了。
我觉得前任系列可以继续拍下去,探讨为什么孟云结不了婚,也许总有一天会拍到为什么孟云最终还是选择了结婚,也不失为当代男女婚恋观察的珍贵角度。
大概像某些天王或者大导那样,到了一定的年龄,对于繁衍后代给人当爹的渴望以及对孤独终老基因无法延续的恐惧,终会压倒性地超越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改变现有生活节奏的抗拒,让他们急匆匆地开启人生中全新的阶段。
但现在,还为时尚早。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