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派
La patota,宝琳娜的选择(台),宝莲娜的抉择(港),保莉娜,Paulina
导演:圣地亚哥·米特雷
主演:多洛莉丝·房兹,奥斯卡·马丁内兹,埃斯特班·拉莫思,西尔维娜·萨巴特,克里斯蒂安·萨尔格罗,Mariana Mitre,Julián Tello,埃塞基耶·迪亚兹,Veroka Fedeli,Alejandra R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巴西,法国语言:西班牙语,瓜拉尼语年份:2015
简介:本片荣获2015坎城影展国际影评人奖,由阿根廷导演桑迪亚哥米崔,以不寻常角度探讨性侵议题。 为实践心中的政治理念,宝琳娜放弃前途光明的律师生涯,来到家乡附近的边境贫乡教书。工作上的困难并未挫折她的理想,但宝琳娜却在深夜返家时遭到强暴,其中甚至包含她所教导的学生。指控或原谅,究竟谁该为暴力负责,以社会改革为职志的她..详细 >
男友如果违背她的意志她也是要把孩子做掉的,可强奸犯的孩子她非要生下来!女人大概都有圣母心,我可以理解她不去告发犯人,在警察抓了他们后,她也放了他们,但,那个孩子是什么个逻辑?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对弱势群体就要原谅?哪怕他日后很可能再犯法。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题材不错,叙事还是有点乱。
这部电影惊人而自负地抹除了女性人物的人欲,只保留了一个反抗父权的中产阶级女知识分子的符号,要探讨政治人权或法律可以用很多更有效的方式啊,比如拿起笔,为什么要用电影写论文?
不明白主人公的选择
【阿根廷】选取了极为沉重的话题与角色矛盾切入整个故事,当中的几次争执都锐化了它的讨论与力量;而演员本身能够很好地诠释这样一个置于漩涡中心的角色。“困境式”的电影并不会让人产生什么期待,却反而有惊喜之感。
不是很喜欢。女主角色过于圣母。从社会环境层面去讨论性侵、民主、犯罪是一回事,法律维护正义是另一回事。
影片开场长达十分钟的父女对谈信息量很小;除了两处多视角的回溯之外,其余部分观赏性不佳;影片并没有展开阐述女主对权利与法治的理解,观众只能跟女主身边的人一样无语抓狂。
睡了一觉起来就看不懂了,怎么就要放过他们几个了?我跟女主父亲一个反应…
68/100 剧作存在感相对突出的电影,多次回旋的结构似乎仅增添了“观赏性”,而这种观赏性也许并不利于显示出设问话题的严肃性。主角大概属于那种执着于做批判性实践的博士生,为了在案例实践中进行怀疑性的研究思考,也无所谓世俗的学术职业功利了,并且,怀疑又不一定要有答案,看电影又不是做行为评判或一定要谋求认同。片名“帮派”其实更多指向父亲所处的体制系统吧,悬于腐烂的基层之上,对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复杂困境有选择性地不作为。#武汉卢米埃阿根廷影展#
所以究竟想说啥?为犯罪者辩解,然后说以受害者自居并不能改变这个糟糕的世界,可放你妈的屁吧?这种垃圾电影一看就是没长什么脑子的男导演拍的吧。
多视角在叙事上因空间的割裂产生一定惊奇作用,然而所提供的差异认知却极其有限。实际上尾声前父女的“婴儿”争论已经足以在单场景内承载理念差异,同样是这一场面里的“抉择”是全片最有力度的点,即女性的自觉是在抉择与自我认知上不受既有规范框定。且此前对斯症的否认又再次提供例证。
依旧喜欢马丁内兹
“同情他们只会增长仇恨,你必须要与他们斗争。”政治理想主义遭遇现实残暴,却始终无法将个人问题宏观至社会阶级矛盾,然而必须要做出一个姿态,即便除了自己之外无人能接受。太尖锐,不错
2023.3 阿根廷电影展 西安卢米埃影城
[想看2016-03-25] 戛纳影评人周大奖+北影节天坛奖。圣地亚哥·米特雷这戛纳路线走得也是不错,看下一部能不能混进主竞赛。片子的核心问题在白左女主“圣母”与否上,但这其实是个很哲学与政治学思辨的问题。影片把这个特别绕的道理讲得还是相当清晰,不管圣母与否,至少她是自洽的。剧作上换视点(以及搞不同视角的信息不对称)其实不太必要。但是声音主导的巧妙的剪辑把这个片子捞回来了(女记者的采访一度还让我以为是女主在做心理咨询)。
影片所谓的女权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女儿从始至终就是要和男权象征的父亲对着干。另外那种高高在上的圣母气质贯穿女主的精神到肉体,到贫困地区教民主政治,这些民主能给孩子带来面包还是光明的前途?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她要把她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强加给别人,以此来证明其社会精英的存在价值。
不理解女主,看的很难受
无聊…………………………………
狗镇
成为受害者对我毫无益处 我是这个只会产生暴力的糟糕世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