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姑娘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坎坷但坚定勇敢无悔的一生,不,不只是Ursula,还有姑姑,妈妈,姐姐,临终前见到的志愿者,她们都在时代与社会的枷锁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前进抗争,这或许是历史长河下每一位女性的一个缩影。
我难以形容看完以后我的内心里的情感是什么,或许有过难过,痛苦,愤怒,恶心,希望,开心,感动,惊愕,不甘,迷茫,再次拥有希望,最后与我们的女主Ursula一起,她与自己的命运获得和解,然后走自己选择的路,同时赋予她的观众,一路看到她成长的我,以平静。
这个剧或许不完美,但是我考虑了一下,还是愿意给她五星。
就像这个剧里的女性一样,现实中很难有完美的人和事物。
会走错路,会做错事,同样也会经历了自己没有做错就遭遇的糟糕事情,会失去不想要失去的而无力挽回,很多时候我们很想要重启人生。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深夜想过,也许回到某刻,我们会改变以前没有改变的,修正不想要发生的。
又或许在某一刻,当我们尝试了很多却碰壁,突然意识到,让一切都顺心如意很难,世界上有太多难以靠个人之力改变的事情,于是我们逐渐学会接受,尝试与自己与命运和解。
我觉得,这是圆满。
我衷心的祝福,Ursula,我的姑娘,请勇敢地向前,直到生命的尽头。
刚刚看完剧,虽然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此刻内心所有涌动的感情,但还是努力想要留下什么,所以用这篇文字记录下一些破碎的想法。
或许再一次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至少此刻,我充满希望和力量。
祝愿我,祝愿所有的女同胞们,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能够和自我和解,走自己的路而终究无悔。
如果我没数错的话,女主在4集里面死了15次。
还有5次侥幸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反复重生的女孩,名叫乌苏拉(Ursula)。
第三集(52:30)乌苏拉活过了看似完整的一生,却又带着遗憾重生。
她的遗憾不是为了自己。
第四集(42:04)乌苏拉:我想念我的弟弟。
心理医生:我想念我(战死)的儿子。
但我们没有选择。
乌苏拉:你没有选择。
(我有)唯一执念重生的人?
女主在第四集(45:47)画出了第二集(15:45)心理医生给女主的衔尾蛇之环(Ouroboros)。
心理医生:没有所谓的线性时间,我们一直存在于过去,也一直存在于将来,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只有现在。
第四集(39:40)心理医生:Amor fati,对命运的热爱。
尼采被这个想法所吸引,我们聊过这个吗?
乌苏拉:希望没有,我当时才10岁。
第四集(46:26)心理医生:既然说到这里了,Amor fati,对命运的热爱。
你读过尼采的书吗?
乌苏拉:我才10岁。
(注意眼神)在第一集(49:48)、第四集(7:11)、第四集(35:56)、第四集(47:19)女主经历与泰迪的四次分别后,他们终于好好地道别,泰迪的那句“谢谢”意味深长。
在第三集(49:45)、第四集(36:13),直到第四集(48:03)哥哥(莫里斯)为女主带来第三次讣告时,她才释然接受了这个消息。
泰迪说:不会永远这样,没有什么会永远存在。
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在第一集(49:12)和第四集(3:16)。
It won't last forever. Nothing does. 第一集(1:37)泰迪说:如果我们可以重新活过一遍又一遍,再一遍呢?
第一集(12:42)女主溺水的时候,泰迪哭了,母亲以为他饿了。
第一集(48:01)泰迪走上前拥抱(记事起便没见过的)父亲。
第三集(21:48)出现在姑姑门前,泰迪和女主的家b丈夫打起来。
该发生的总会发生。
第二集(11:27)女主的家b丈夫撞桌子。
第四集(4:57)女主的弟弟(吉米)同样的方式撞到桌子。
第四集(11:43)女主死于轰炸。
第四集(13:33)女主活着,另一个女人替她死于轰炸。
第二集(48:35)女主为了找工作,选择文秘打字课。
第三集(43:43)兜兜转转又回到打字课。
在故事开篇重生的时候,并未提及父亲在战争中幸存。
当女主以为自己为了家人重生的时候,父亲也为了家人拼尽全力“回来”,“回来”或许是字面意义的这一世,又或许在下一世。
关于狗的细节:第一集(17:08),父亲给家里装了电灯,哥哥很失望,他想要一只狗。
于是在第一集(20:09)哥哥有了一只狗。
第三集(27:49)乌苏拉带着狗,(28:06)和(46:05)全家人野餐的时候有狗。
弟弟(泰迪)为乌苏拉“回来”了几次呢?
在女主开篇死于难产的时候,家仆的话是:“她走了,还没来得及去爱就死了。
”第一集(47:06)父亲战后回家,旁白说道:乌苏拉想,这就是爱,是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
This was love, thought Ursula. It would be worth dying for.综上,为什么女主在几次低谷没能重生?
因为那不值一死。
看了两集很生气,那个年代对女性太过不公。
我要是女主也不一定有她做得好,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当时的舆论压力也足够毁了她,所以她不敢说实话,但是做父母的失职也是肯定的。
竟然问都不问一句,母亲心里就默认了是女儿行为不检和男生珠胎暗结。
带入女主我会很心寒,我妈心里就是这么想我的……大哥的男同学气死我啦!!!
早泄强奸犯!!!
多悲哀,一个女孩的未来就被一个男生的3分钟给毁了。
她明明可以继续读书,未来有更多选择的,现在只能去当秘书。
那个年代的女性在男的眼里就是个物件,是个玩意儿。
在女主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我有一刻也希望她就死了算了,重启剧本。
我心里一方面很羡慕她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一方面又觉得不应该依赖有“后悔药”的特权。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很脆弱,更擅长逃避。
“反正可以重来,那我选择不面对。
”这会让我更懦弱。
而且一次出错就要重头再来也好麻烦啊……我也得衡量一下重启性价比,哈哈哈😁行吧,激情发言,先写这些。
前两集节奏有点拖沓,但整体还不错。
希望后续有个亮眼的结尾,不然就落俗套了。
这是一首电影的散文诗。
在诗的每一行,写着安静而破碎的美。
仿佛溢出屏幕的,不止是油画般的哲学与现实,还有英式红茶的香气。
跟着Ursula一次又一次过完她平淡而短暂的生命,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我内心全部的感受。
不同于科幻,Ursula的死是哲学意义上的死亡。
她的世界总在无常之中变化,无论她沉默、还是放纵;无论反抗,还是温和,她终究走向未知——一种生命本质的苦。
Ursula在无数次死而复生中,试图寻找着意义。
她试图避免上一次生命中所犯下的错误,试图重启人生,在新的一生中避开错误的人、尽其所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尽管她一次次成功了,但她真的成功了吗?
尽管一次次失败,可真的失败了吗?
在Ursula的童年记忆中,死亡是她的阴影。
当Ursula成年以后,死亡成了她的解脱。
死亡,无时无刻让她陷入一种超乎于同龄孩子的焦虑,她只能被动地接纳着自己的死亡。
她发现重生的的确确可以改变很多事,比如不去海里玩水,免死于溺水;不去捡被哥哥扔在窗外的布娃娃,免死于坠楼;阻止女仆去伦敦,拯救弟弟免死于流感;比如反抗当年强迫她发生关系的Howie,离开家暴的丈夫,避免一段痛苦的婚姻,努力考上牛津大学,变得更勇敢、独立;比如…某一刻,她从对死亡的恐惧中醒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她试图麻痹自己,抑或与时间妥协。
她无力改变遇上Jurgen的事实,无法改变他们一见钟情,无力改变Jurgen加入纳粹,死于轰炸;她无法改变二战的爆发,无法挽留弟弟不参军,死于空难;最后,她也无法相信,自己会亲手给女儿喂下毒药,同女儿一起死去;她无法停止思考来自这个世界的痛苦,终于选择从窗户一跃而下。
就像年幼的自己,却又不同于当年的自己。
当然,Ursula也有圆满一世的时候。
可她依然选择重新来过。
就像站在柏林的废墟中,竟然有一只从动物园里飞出的孔雀。
灰色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蓝。
生命的真相对于一个小女孩的追问,过于沉重。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又过于苍白。
所以,我们依赖童话,选择相信自己的存在是从时间的一端开始,在另一端结束,选择相信只要不去想,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
选择相信痛苦总会过去,快乐总会到来。
我们活在生命的幻觉中。
最后,母亲带着Ursula来看心理医生凯利特,并告诉他:“Ursula跟她说过不止一次,认为她自己来过这个世界。
”凯利特说:“也许是的。
她的经历属于她自己。
她的感觉就是她的感觉。
宇宙,或许不存在所谓的线性时间,我们一直存在于过去,也一直存在于将来。
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
只有现在。
”“我只是希望她开心。
”Ursula母亲说,“她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个可怕的地方。
”“这个世界本就是个可怕的地方。
这说的很有道理。
”说完,凯利特转向Ursula,“Amor Fati(热爱命运)”Ursula放下手中的画笔,画面上是一幅咬着自己尾巴的蛇——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没有开端,也没有结束。
结尾,Ursula试图追问——“如果我们能回来,重新生活一遍,一遍,又一遍…”我们用尽全部力气塑造出来的幻觉,太过于真实。
因此,当我们开始质问这世界的真假时,也只敢尝试着去想——生命或许并非遵循着线性的时间规律。
如同咬着自己尾巴的蛇,永远活着,永远死去,生生灭灭。
是什么让这条蛇迫切的想要活下去?
这是英语中最棒的两个词,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如果可以…”What if…Ursula送弟弟回家,弟弟临别时说“我到了,你该走了。
”这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这一幕,像极了你我生命里曾有过的告别。
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从我们的世界里擦肩而过,他们来过,停留过;在这条未知旅途中,与我们相伴过。
该来总会来的,无论怎样,我们爱过,也谢过。
在全集的结尾,Ursula问父亲:如果有机会,你还愿意重新来过吗?
这个曾参加过一战,在二战中失去儿子的父亲笑着回答她:哪怕只是为了再看一次你学走路,我都愿意再来一遍…2022年5月27日
“一个女性,要死去多少次,重生多少次,才能避开所有伤害”。
全剧一共4集,设定是重生轮回,从ursula不断死去重生的线索我看到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陷阱和困境多如牛毛。
(含剧透)1.男权社会下普遍的女性歧视。
ursula的哥哥和第一任丈夫就是典型的男权社会的产物,哥哥会下意识觉得女性就是学不好枪,会跟妹妹说“你这样没人敢娶你”的话,丈夫会天然认为女性的价值就在于婚姻,一结婚就把女主当保姆,而且不允许女主进书房,普信且傲慢。
2.性教育缺失下的性侵和性骚扰。
遭受熟人性侵——选择沉默——意外怀孕——堕胎——手术后死亡。
此时的ursula不仅是性教育上是完全缺失,而且被羞耻心拉扯着。
除此之外,打字培训员趁着他们蒙眼打字时将手伸进裤裆打飞机的性骚扰,女主同样在第一次遇到时保持了沉默。
(女主第二次就选择了:反抗性侵者,曝光培训员,爽!
)3.婚姻中女性消失的自我价值。
女主和在路边曾帮助过她的教授火速结婚。
其中的问题是:首先,女主出于感激和孤独匆忙进入婚姻;其次,家庭主妇的困境,在家庭中被迫做自己讨厌的饭,失去了一切爱好与活动,缺乏财政掌权连办个会员卡都被丈夫以“我已经给你买了大房子”拒绝;再者,成为了丈夫泄欲的工具人,想象一下ursula在被丈夫甩脸色后还要配合他的绝望;最后,丈夫是个家暴男,最后她也死在了丈夫的拳头下…(首先是丈夫人品不行,其次婚姻是强者的游戏,不是弱者的港湾,抱着躺平目标进入婚姻的,就是一场巨大的豪赌)4.亘古不变的“贞节牌坊”。
母亲在得知ursula堕胎后更在意堕胎带来的坏名声,而不是她孱弱的身体,以及遭遇性侵的心理阴影。
别说母亲了,就连她自己,也不敢找那男的要个说法,也不敢把事情闹大。
总结: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真的有太多陷阱,这是这部电影给到我的共鸣之处。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纯讲这一点呢,里面我有很多关于家庭,关于生命的探讨,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生命不息》(英文片名:《Life After Life》)是BBC今年四月出的一部只有四集的迷你剧,也是近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剧。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建议先看剧。
这部剧只有短短四集,主人公却死了至少十几次,大而化之来说,这是一部重生剧。
主流重生题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土拨鼠日的无限循环流,主人公的目标就是脱离循环,最近的代表是《开端》,前几年的电影《忌日快乐》《棕榈泉》也都在小范围火过。
另一类则是带着今生的各种知识技能重活一次,片名套用模板《重返xx岁》的,基本都是这个路数,这种重生通常机会只有一次。
而《生命不息》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一条路,借助重生这一设定,以非常写实的笔触来探寻人生的意义这一永恒主题。
故事开始于1910年的英国,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厄苏拉还没有名字,确切的说此时她还是个胎儿,即将出生,然而一场大雪导致医生无法及时到达,厄苏拉出生时被脐带缠住了脖子,刚出生就死了,主人公的第一个轮回就此结束。
第一次看的时候的确被震住了,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然而人生不正是如此无常吗?
现在看完全剧回过头来再看这一幕,这正是给全剧定调的一幕,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重生能有什么经验可言呢?
这也正暗示了本剧不会走上传统重生剧的路,重生不是人生开挂的手段。
第二个轮回,这一次,医生及时赶到,厄苏拉顺利降生在这个大家庭,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并会在不久后迎来一个弟弟。
厄苏拉渐渐长大,然而在5岁跟家人去海边玩时,意外溺亡,此时第一集才过了不到15分钟,我大概有点明白这部剧想干什么了。
随着一次次轮回,渐渐看出了其中的一些机制,厄苏拉重生后并没有前世的记忆,只是对一些场景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模糊的直觉让她下意识地避开曾让她丧命的事件,却也带给她持续的不安感。
伴随着厄苏拉的成长,我们看到了人生是多么的脆弱,每一次死亡,都希望看到厄苏拉下次能多走一段,但这也意味着有新的灾难在等着她。
如果说厄苏拉生命的一次次戛然而止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那么其中最令人窒息的一次轮回,则让人看到了在无常之外,社会加诸女性的又一重诅咒。
在厄苏拉情窦初开的年纪,她哥哥带着几个同学来家中做客,其中一个男孩吸引了厄苏拉的目光,而正是这个人在厄苏拉家中强行与她发生关系,由此厄苏拉开始了噩梦般的一次轮回。
意外怀孕,非法堕胎,之后放弃学业,到另一座城市找份工作独自生活,染上酒瘾,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她得到了一位男士的善意帮助,孤独让她渴望家庭,而这个善良的陌生人想必会是良配。
二人很快成婚,结果却发现这是个骗子兼控制狂,在一次家暴之后,厄苏拉面目全非的倒在地板上,几乎让人祈求她的死亡,快点结束这一切,重新开始吧。
每一次重生,厄苏拉的个性和处事方式都会有所改变,也时常能够避免前生的遭遇,但又会有全新的问题迎面而来。
甚至有一次,厄苏拉平平安安地活到了老年,最后寿终正寝,这应该是圆满的一生了,然而镜头一转,再次重启,看来平安无事的一生也不是我们的答案。
毕竟每一次轮回都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其中的厄苏拉也无从比对每次人生的得失,她只是不自知地反复经历这一切。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死后都会重新开始,只是我们并不知道眼下经历的一切,其实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只是偶尔会觉得某个初次经历的情景似曾相识。
《生命不息》并没有试图给出什么关于生命的终极答案,但通过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形式,却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人生的诸多面向。
在剧中展示的最后一次轮回中,太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也没有任何可以解决的迹象,然而厄苏拉却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像是一种领悟、一种确认,无论多少次,我都愿意与我爱的人再次经历人生,哪怕其中的苦难丝毫不减,哪怕结局注定悲伤。
微信公众号:万物票友
BBC新作来了。
迷你剧,全季4集,每集1小时。
也就是这四个小时,给了天天莫大的触动,有过平静愉悦的心情,也又有过疯狂快乐的瞬间;有过紧张不安的情绪,也有过无法排解的愁苦焦虑;有过俏皮可爱的窃窃偷笑,也有过守到堤坝决堤最后一刻的泪流满面。
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复杂如此丰富的情感,便是因为这部剧。
它直述生命,诉说着美丽、死亡、重生、遗憾、执念等一切美好或者不美好。
《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
共4集《生命不息》,用最美的语言和镜头,讲述了一个神秘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从她出生起,就面临着生命的各种死亡。
脐带绕颈、溺水、瘟疫、意外、家暴、战争……每次她死去,都会再次重生。
为了下一次的生命能够得以生存,她拼尽全力避免死亡的各种可能性,对危险的人和事敬而远之,但是死神总是悄悄来到,乔装成不能辨别的模样,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
第一次,在她还是婴儿时,刚来到人世,便没有了呼吸。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脐带绕颈让她失去了生命,医生的缺席让这个生命失去了挽救机会。
第二次,又回到了那个大雪之夜,医生在大雪封路之前赶到了这个即将临产的女人旁边,也因为他的到来,才有了这个小女孩Ursula。
不过,在她还是婴儿时,Ursula就已经嗅到了这个世界的危险,比她早出生几年的哥哥试图用落叶捂死这个小婴儿,家里的窗户又高又险, 母亲因为有了下一个孩子也因此照看的精力都转移到了新婴儿身上,因此,Ursula在海边玩耍时,溺水而亡。
再一次,Ursula的生命重来,产科医生即使赶来,她逃过了脐带绕颈。
父亲及时出现,身上的落叶被清除。
海边的写生画家及时发现,把她从海浪中抱了回来。
这个时候,Ursula的小脑袋中,已经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
而她下一次死亡又是什么时候呢?时值一战,父亲参军,常年没有消息,母亲给孩子们买来洋娃娃,并且骗他们说,这是遥远的父亲送的。
而正是为了不失去这个洋娃娃,Ursula尝试冒险,也不幸失足。
然后,再次回到那个大雪之夜,Ursula刚出生的时候。
《生命不息》的故事逻辑简单,仅仅是,也确实是,Ursula出生、死亡并一次次的复活。
但其内涵,并不能用这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
在Ursula童年时期,她为了避免死亡做出各种努力,带着警惕,在每个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她不惜付出伤害别人的代价,也要换爱的人周全。
在Ursula少女时期,她做错了选择,或者说没有学会,或者说从未学过拒绝,导致十六岁的她就怀孕了,但是,死神并未在她内心最痛苦的时候,取走她的性命。
童年时期的她,如此抗拒死亡,而此时此刻的她,极力地想要拥抱死亡,死亡却弃她而去。
如果说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那么我们截止到现在的生命便是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焕来的。
《生命不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提供了无数个可能性。
假如我们的生命死在战争中?
渺小且卑微。
假如我们的生命消失在对亲人的眷恋中?
假如我们的生命在最开始时就死于襁褓之中?
根本就没有下文。
假如我们的生命死于花前月下?
会让死亡更美好吗?
会更加的心甘情愿吗?
假如我们的生命,仅仅是死于“不懂拒绝”这四个字手中呢?
假如我们的生命,仅仅是为了一个仇杀的目标而长大呢?
假如我们的生命跨过了意外、疾病、战争,安享终生,却始终抱憾呢?
假如生命是我们自己选择结束的呢?
假如我们的生命在抑郁和咆哮中愈来愈暗淡无光呢?
死亡便成为唯一出口。
上一世的巨大悲惨,让这一世的她终日郁郁,也让下一世的她为复仇而活。
那什么时候才是终点呢?
对于本剧来讲,是小女孩真正接受死亡之后。
对于Ursula来讲,没有终点。
在最后一集末,Ursula的姑姑问Ursula的爸爸,你愿意再活一遍吗?
爸爸的回答是,哪怕是为了再看一次Ursula学走路,他都愿意再来一遍,即使他曾经经历地狱般的一战。
当Ursula的爸爸询问Ursula,你愿意再活一次吗?
Ursula也回答了愿意,因为她已经发现了生命中的那些美好。
为了那些美好的时刻,也许短暂,也许稀少,但也会再去一遍一遍地、历久弥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拼尽全力,去爱。
《生命不息》娓娓道来了太多的死亡精神和生命意义,并且是以一种文艺的、浪漫的、复古的,让人心碎的方式呈现着,以至于天天想要一遍一遍地去看,去琢磨,去感受。
上次以这样的方式触动到天天的,还是那部文艺范的科幻片《环形物语》,温柔美好且刻骨铭心。
虽然《生命不息》在豆瓣仅有8.1分,但是,天天认为这部剧值得一个满分。
而且,说不定还会有下一季。
因为其改编的凯特·阿特金森原著《生命不息》,还有一部姐妹篇《归来》。
我们一起静待归来吧。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后半段推动女主人生决策的是她弟弟的死,每个人都爱弟弟泰迪,连没心没肺的权力动物哥哥也爱,泰迪为女主解围,和家暴犯丈夫斗殴,但饰演泰迪的演员实在没什么演技,加以上设定堆砌,最终成为背景板/剧情NPC一样的人物。
姑姑Lizzie不同。
她是姪女遇到困难的第一选择,是鼓励她不断学习、为自己而活的人,同时她也有自己的写作事业和多彩人生。
喜欢姑姑帮忙安排姪女堕胎时,两人交握的手;喜欢姑姑跟姪女说,你能去大学,I envy you,姪女被喜欢的人夸了,高兴溢于言表又认真作答,你自己赚钱独立自主,I admire you;
喜欢姑姑每次出场都神采奕奕,什么都无法阻止她热情洋溢,哪怕挑战传统,哪怕直面战争。
刚开始以为是蝴蝶效应,中间以为是女性主义,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作者的野心这么大,有巴比伦柏林有我们的父辈我的天才女友。
她反思了战争,思考生命的意义。
刚刚看作者简介,原来她还出版过从诺曼底登陆到第三帝国覆灭,1944~1945她会的!
一个人能有多可恨,几十年后的作品里,人们还要想象刺杀他。
短短四集,写了好多的主题,衔接紧凑前后照应。
最后她爸爸甚至讲出了参加一战面对战争的感受,天堂与地狱并存到处都是死亡,却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这个最初就有的伏笔。
参战前跟弟弟Teddy的聚会,和我们的父辈里完全一样啊,在那个台阶上唱着歌跳着,和我的天才女友好像啊。
德国的那段甚至就用了《暗黑》的男主角!
她推开了那个他哥哥的轻浮朋友,她没有错把感激当成爱,没有和纳粹党的帅气小伙在一起,没有和不认同希特勒可为了工作加入纳粹党的德国人在一起。
她也能射击得很准,她不只是能生孩子,她不止是当打字员,她读了牛津大学学现代语言,她当了老师,她不止是当老师,她去了白厅,她没有不读大学,她学了哲学,她学了哲学!
好动人的几个场景:a.她堕胎做了手术,她要拥抱雪花,可是她没死;她被家暴打得眼皮都耷拉下来,可她还没死,太苦了。
b.她哥哥一枪差点打到她,她顽劣的哥哥在这一世里说了sorry,那是在树下的草坪上。
c.在她接受“热爱命运”之后,与弟弟分别时,她叫住他,说love you,Teddy叫住她,说Thank you. d.心理医生对10岁的她说,她的现实是她的现实,她的感受是她的感受,她的想法没错,这个世界就是很可怕,话虽如此,还是要热爱命运(德语)amor fati,问她有没有读过尼采,她一抬眼又低头,再抬眼一笑,这心照不宣的信任与被信任,我太爱这一幕了!
好喜欢10岁阶段的这个小姑娘。
爱姑姑Lzzie!
|太好看了!
12、13/5/2024 英剧牛逼!
片头太有质感了,夜晚悄悄盛放的白玉兰,在激昂厚重的音乐渲染下愈发冰洁玉清。
俗套的重生故事却在一次次循环往复的缺憾重生中散发新的魅力。
女主角的重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意外致死;二、有未竟之事,即遗憾。
幼年时期的分娩、溺水、坠亡、瘟疫等意外事件导致女主一次又一次重生,让人觉得虚妄又真实,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个先来。
青年时期的重生则更多是女性困境:性骚扰、性侵、意外怀孕、盲婚哑嫁、家暴等。
女主被诅咒般的多舛命运,在其一次次地提升自我、热爱生活中,有一条平行时空中安度晚年。
她一次次的重生依据自己趋利避害的本能尽可能地规避一次次潜藏的危机。
每一世的她都比前一世更进一步,从打字员到成为牛津毕业再成为推进女性就业的政府高官,人格一次次变得丰盈。
影片中反映了两段女主健康恋爱的过程及婚姻,一次是德军士兵恭而有礼的性关系,一次是与德国律师婚后因家庭失去自我的模样。
这部片子在引导正确亲密行为与健康亲密关系方面,有一种老师手把手教学的感觉。
姑姑这条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从房子的装潢前后变化,可见其在写作与出版方面的成果。
她自由洒脱的一生,很像当时的伍尔夫。
每一次的重生中,女主的妈妈是不是都要经历分娩的痛苦?
姑姑与妈妈这两个性格与三观完全不一致的人,却因女主的事情会有相交。
不停的重生不停的重生拍这片的意义是什么呢
有着重生的能力,却选择了几乎最无趣的故事,我宁可它尽可能的讲述战争,也不想看前两集无趣且憋屈的生活。她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但每一个我都感觉讲述的十分平庸,甚至还是用了像纪录片一样利用上帝视角辅助叙事,更让我感觉到了乏味。
#2024.191#热爱生命,生生不息,拥抱命运给你的一切。
既然经历过二战,为何在后来的轮回中,还是嫁给德国人,还不听父母劝说留在英国,毅然回德国受苦,老公被炸死,女儿被饿死,why? 全剧最核心的地方,就是父女最后的谈话,因为对于女主来说,她的生命没有尽头,无止尽的循环,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生命之痛。当你认清生活的本质,你还能坦然重来,那是需要勇气的。
画面很美,但剧情真的是太流水账了
再来一遍会更好吗?
非常不同意某一星短评,否认了Ursula的脆弱、直觉、敏感、情欲和孤独。当Ursula说她想成为像姑姑那样的人时,我知道是不可能的。不是说她无法独立自主,而是她没法像姑姑那样潇洒,那样忠于情欲。Ursula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矛盾的女人,她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只留给她轮世的预知,却从未教她如何预言,于是在追寻不可知的生命答案时,她终究会一次一次陷入混沌和抑郁。以“what if”为生存本能的人,要经历几世的来回和抉择才能最终明白“now”。
没有人不喜欢teddy,谁不想要温暖体贴的父亲和无条件信赖姐姐的可爱弟弟,女主生来已拥有很多,最终习得享受当下。当你直面过死亡,是否就能更好的度过这一生呢?就像毛姆写过的那样“我想活过后,再活,再活,再活,我愿意去过各种各样的生活,不管他们有多苦涩,多悲伤。我觉得只有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活过,方能满足我的渴求,我的经历和我的好奇心。“
简介很吸引人,没想到正片这么惨…主要是不适合刚生女儿的人看…
BBC拍剧真的审美好好,这摄影,太美了。我最喜欢她在海边老到去世的那一世,很完美,世界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依我这个清醒程度和躲避风险的意识应该是活了很久了哈哈哈。就是太爱男了
一个时代的女性困境可以随着女性主动反击、学会独立、勇敢发声而在下一个时代逐渐修正,但是死亡、战争、别离,这些却不行,能学会只有接受并深深感知,整部剧最后走向就是在给尼采那句话做注脚。
低能宇宙版闪电侠。即便是打游戏碰到这样无限复活还带记忆的挂逼你都会恨死他的好吗。生命的意义在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错过的不能重来;就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就在于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为此负责;甚至就在于我们必然会失去爱。没有这些底色,所谓的“生命”就成了游戏中的NPC。试图绕过苦难与不完美来论证“生命不息”,本来就是缘木求鱼。何况假如真的这样带着记忆一次次重启,当事人一定会精神崩溃的。
完了,没看懂,弃剧
或许每个人都有过如这部剧一般能重来一次修正错误臻求完美的幻想吧,虽然我们的维度里时间永不可逆,但能代入幻想一次再抽离旁观一次,或许那脑海里“或许的”,会变成遗憾里的憧憬,烛照不完美的当下,来看清楚当下已是命运做出的最好抉择。// PS. 最近比较愤青比较丧,看一眼爱优腾的电视剧界面只剩心如死灰,再看着同样大环境下国外不断推出的不拘一格的好剧好电影,满心是羡慕嫉妒——我快分不清正确与荒谬的界线了,我总以为活着不能仅仅是活着,我总以为这世界不管发生什么事,本该多线并行的,怎能堂而皇之变成如今这副一意孤行的模样呢?我是错了吗?看来我该暂别一段时间互联网,走出门做两次核酸,然后到附近的山顶透透气了。。
看得我好伤心。女主堕胎后在医院,上空飘下雪花,我好希望她那刻死去然后重启,然而并没有。吊子们何其恶毒,后来又遇到个家暴丈夫,让姑娘快点重生吧,终于第三集30分钟后女主反击开启了别一种人生。。。
是我没看懂吗 我还是觉得没有得到一个答案 我以为Ursula不停轮回是因为命运选中她来杀掉希特勒 可是杀了希特勒后她还是轮回了 难道她的轮回真的没有尽头也没有目的吗
竟然还有暗黑男主!看到他真是太惊喜了没白看teddy真的好好,大家都喜欢的小孩女主怎么总是碰到烂男的,还不报警看的真气只有一次的人生
个人觉得有点无聊
女主演的很不错,所有的微表情
一开始我在开玩笑想,这不得杀了元首才能出轮回啊,结果还真鲨了,并且竟然又轮了一次。。。一开始以为是重生爽剧的我真是肤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