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英雄

英雄,Hero

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陈道明,甄子丹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2

《英雄》剧照

英雄 剧照 NO.1英雄 剧照 NO.2英雄 剧照 NO.3英雄 剧照 NO.4英雄 剧照 NO.5英雄 剧照 NO.6英雄 剧照 NO.13英雄 剧照 NO.14英雄 剧照 NO.15英雄 剧照 NO.16英雄 剧照 NO.17英雄 剧照 NO.18英雄 剧照 NO.19英雄 剧照 NO.20

《英雄》剧情介绍

英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战国末期,燕、赵、楚、韩、魏、齐、秦七雄并起,惟秦国最为强大,急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秦王(陈道明)因此成为六国大敌,各地不同的刺秦故事一直在上演,其中赵国刺客残剑(梁朝伟)、飞雪(张曼玉)、如月(章子怡)、长空(甄子丹)因名震天下的高超剑术,令秦王十年里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 某日闻得长空已被名叫无名(李连杰)的秦国剑客杀死,秦王大喜急召其上殿相见,却也谨慎小心以防有诈,秦王和无名斗智斗勇的较量遂即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巾帼大将军六扇门之致命营救赤眼妖姬大内密探之姻缘劫求爱交叉点有毒蜂蜜双面女间谍第二季血亲我家的英雄飞鸭向前冲终极欧巴吉尔莫女孩第四季特工为了养老金去异界存八万金我的异修罗倾听者情暖万家告密者黑道家族第五季在失落之地四圣兽之幽魂还愿师铁镖师之海誓车库拍卖神秘案件我疯狂的土耳其婚礼奋斗的乔伊JOJO的奇妙冒险:不灭钻石第一章得州巡警:独立人肉农场

《英雄》长篇影评

 1 ) 观后感

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过“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真的是认真的吗......语言贫乏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不仅国土要大一统,交流方式也要大一统,不用说话,就用意念交流吧。

如果不是三段式的叙事,有了一点峰回路转的样子,整个故事将一眼看到底,说教意味呼之欲出,看的时候尿点频出,反正电影放完了,故事也就完了,导演想表达的情感也就完了,完了,没有留下一片云彩。

情节有瑕疵。

如果一开始大王就相信了无名的话,那无名是行刺还是不行刺。

如果不行刺,他一开始编故事干嘛。

是试探大王?

总觉得有点自说自话。

既然写的是英雄,又是那个年代,怎么都是一段或几段诗史了吧,然而人物,真的是,没有立起来。

说到画面,是美,不过悲壮乎,深刻乎,与故事关系密切乎?

若问,故事和画面,哪个更好看?

反正我会说画面,反正故事和画面已经剥离开了,不是吗。

有人说是视觉强奸,深以为然。

章子怡的床戏到底是为什么啊为什么。

还有背景音乐太像《卧虎藏龙》了,也许坊间传闻是真的。

如果非要比较,的确是比《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好很多;也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客观,因为后面两部我都没法看完,也不知道话语权是否充分。

:)还想平反?

可拉倒吧。

贵哲学体系下能产生的美学观也就这样了,何必呢。

 2 ) 唯美的女人打戏

战国末期,燕、赵、楚、韩、魏、齐、秦七雄并起,惟秦国最为强大,急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秦王(陈道明)因此成为六国大敌,各地不同的刺秦故事一直在上演,其中赵国刺客残剑(梁朝伟)、飞雪(张曼玉)、如月(章子怡)、长空(甄子丹)因名震天下的高超剑术,令秦王十年里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某日闻得残剑等人已被名叫无名(李连杰)的秦国剑客杀死,秦王大喜急召其上殿相见,却也谨慎小心以防有诈,秦王和无名斗智斗勇的较量遂即展开。

 3 ) 《英雄》: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当张艺谋的英雄在2002年首次在中国上映时,电影中酷炫的武打场面确实引起了轰动,甚至在国外上映后,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被这部壮观的史诗片所吸引。

然而,评论家对《英雄》褒贬不一,于是电影也成为了导演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

乍一看,《英雄》似乎与张艺谋之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从《红高粱》开始,他之前的电影都以20世纪的中国为背景,故事几乎总是以卑微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境遇为中心。

然而《英雄》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包括成功统一了中国的秦王,以及参与刺杀他的刺客们,都是杰出的人物,而不是普通人。

电影的标题《英雄》直截了当地宣布,这是一个关于一个特殊人物的故事。

然而谁是英雄,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这部电影传达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即为了结束中国的混乱局面,放弃刺杀秦王的企图是正确的。

由于秦王统一中国的功绩,他应该被视为英雄。

此外,这四个刺客不仅表现出惊人的武术造诣,而且证明了他们的道德操守令人钦佩,因此应该被视为英雄。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无疑是一个暴君。

于是《英雄》受到许多人的严厉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尽管秦王成功“扫六合,天下一统”,难道他还不应该为他的暴行负责吗?

或者,他所代表的暴政就应该这样被证明是正当的吗?

首先,除了秦王,影片中没有其他主角是史书中的真实人物,故事与文献记载的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把皇帝看作君主专制的象征,而不是历史上真正的暴君。

其次,虽然秦王和刺客们各有各的英雄特质,但如果英雄是勇气、智慧和高贵的理想典范,那么就没有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刺客们。

正如残剑所指出的,无名,长空和飞雪刺杀秦王的动机无非是他们对秦国的仇恨,因为赵国被秦国所灭。

但是就算刺杀秦王成功,那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们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对于飞雪来说,她对秦的仇恨只是一种痴迷,最终导致了自己和残剑双双身亡,她就像“飞雪”一样,毫无意义的消失了。

不过,无名似乎在生活中有着更有修养的追求。

他说:“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原理相通。

”然而,他对最高境界的认知似乎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政治理论。

如果刺杀秦王的任务是他的政治目标,那么没有政治理论的目标注定是失败的,就像他最终被“万箭穿心”一样。

因此,无名似乎不需要名字,因为他的野心已化为乌有。

在四位刺客中,长空是唯一从这场悲剧中幸存下来的人,但是最后我们知道:为了纪念他的三个朋友,长空永远放弃了他的剑法。

虽然他的生命还在继续,但他看不到未来,似乎在暗示这将是一个无法填补的长久真空(就如他的名字“长空”一样)。

与其他战士相比,残剑似乎有更睿智的世界观。

他不仅明白剑术和书法有着相同的至高境界(返朴归真),而且认识到为了天下所有人的利益,秦王不能死。

因此,残剑可以被视为唯一具有一定政治智慧的刺客。

然而,无论是残剑的睿智,还是天真,都无法解释为什么秦王在认识到”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之后,仍然决定无名必须死。

残剑的思想显然是残缺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他的名字。

至于秦王,尽管他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力量,却无法实现他所宣称的“天下一统,百姓安居”理想。

他犹豫的那一刻,透露出他内心的一种矛盾:处死无名并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但“不杀”并不能保证他的权力得以维持,也不能保证他建立稳固帝国的野心得以实现。

他没能找到更好的选择:残酷无情是唯一的选择。

他是孤独的,因为“没想到最了解寡人的竟是寡人通缉的刺客”。

对这个强大的秦王来说,这是多么尴尬的两难境地啊!

相较于其他角色的红白绿色调,在整部电影中,秦王是唯一一个以蓝色调呈现的角色。

作为一个强大的君主,他的政治智慧很可能在蓝色中得到体现,蓝色往往象征着深刻。

但他的蓝色服装和大殿的蓝色调都是相当黑暗的,这暗示了黑暗的一面。

此外,在他的宝座前,我们总是看到一串橙色的烛光,在许多镜头中,他的宝座后面悬挂着巨大的红色“剑”字,这表明他的智慧被冲突所困扰。

虽然秦王最终成功征服了其他六国,成为了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但他坐在宝座上时,总是被框在一个小空间里,夹在身后的屏风和前面的一簇点燃的蜡烛之间。

讽刺的是:如果他代表皇帝的最高权力,而且没有任何东西高于这种权力,那么他似乎只受到他所代表的最高权力的限制。

而这就是任何专制统治者的困境。

此外,在秦王最后一次出现在电影中的长镜头中,他被安置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坐在同一个宝座上,和以前一样被框在同一个小空间里,这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出奇地矮小。

他小小的身影远远落在后面,我们不禁感到惊讶:这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怎么会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现在,《英雄》的真正含义变得很清楚了:没有真正的英雄。

基于此,《英雄》的寓言将我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观:无足轻重的人往往被困在悲惨的困境中,然而举足轻重的人也常常被困在困境中,尽管这种困境与前者不同。

因此,我们在历史上经常遇到的困境,可以看作是这两种困境的结合。

只要社会仍然基本上处于蒙昧状态,当权者和当权者之下的人都无法将社会从这些可怕的困境中拯救出来。

因此,历史上的许多暴政似乎都是这种困境的结果,而不是作为道德上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产生的。

在《英雄》结尾处,屏幕上半部分是日出的天空,下半部分是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

最后秦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旭日东升,昭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大秦帝国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随之诞生,这是结束战国纷乱的胜利。

但镜头很快就远离太阳,表示充满希望的时刻不会持续太久。

对于大多数朝代来说,开始的繁荣时期是不可持续的,就像太阳的升起只是暂时的,勾起了我们不切实际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长城和山脉是背光的,投下长长的阴影。

在仔细审视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以来的历史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不协调实际上几乎标志着中国的整个历史。

现在我们也很清楚为什么《英雄》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0多年前中华帝国第一次建立的时候。

张之前的作品关注的是过去一个世纪左右的中国历史,而《英雄》回顾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极大地开阔了我们对历史的视野。

事实证明,中国经历的挫折并不局限于过去一个世纪,也不局限于现代中国的困惑,而是几乎从中国诞生之初就一直是存在。

对于古代和近代中国来说,可悲的是未能找到一位贤明的君主,或者说一位真正的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启示。

武术电影通常以其娱乐价值而闻名:激动人心的武打镜头、浪漫的铁骨柔情、理想化的勇气和正直,以及幸福的结局。

尽管这些电影可能很吸引人,但他们通常并不关心知识分子的复杂性。

在《英雄》之前,这类电影中只有少数几部表现出了理论深度。

如《卧虎藏龙》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电影技巧上,都很难找到像《英雄》那样深刻的意义。

《英雄》以其强大的智慧和高度复杂的艺术手法,光荣地为华语电影开拓一个全新的流派。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影评最TOP

 4 ) 从东西方意识形态论《英雄》

电影《英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面对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实现自身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创造了中国大陆电影新一轮的票房神话和电影产业化模式,并在西方电影市场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英雄》借此刻无名和秦王之口,交替讲述了三个与刺秦有关的故事——无名虚构了反刺秦的故事一:先杀长空,再诱使飞雪杀残剑,最后在飞雪方寸大乱时杀之。

而秦王则更相信自己的揣测出的故事二:为完成刺秦,无名与长空串通,由己杀之,而后再邀残剑飞雪之一献身,其间飞雪为爱而先伤残剑,再为刺秦捐躯。

最后,无名坦诚公开了真实的故事三:为完成刺秦,经过串通,无名假杀长空,后与飞雪联手伤残剑,再于秦军阵前假杀飞雪。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影坛上颇为流行的由不同视角来建构的“分段讲故事”的叙事模式,这种突破可谓是同时迎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

对于国内市场(主要的东方市场)而言,电影《英雄》取材自大众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的故事,无需翻阅多余的历史资料,华语观众就能立刻进入电影的文化语境,加上影片中所运用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独白,也使观众没有任何隔阂感,就能顺利进入情境。

但区别于以往历史、神话、武侠电影对故事精神内核——不畏生死抵抗强权的赞颂,把该类电影的社会功能定义为用“侠”的形象以武犯禁,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在《英雄》中,张艺谋改变了叙事策略,其主题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走,消解了其中启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产阶级在目前国内的文化语境之下对宏大叙事的矛盾心态。

可以说,《英雄》体现出了当前社会对于权力的基本认识:崇拜权利与梦想对抗强权并存,而影片试图调和这种矛盾。

把巩固权利与向权利挑战这两种对立,并列地呈现在故事中,正是这部影片的独特所在。

电影提供了两个位置供观众同时选择:有权的在位者与无权的挑战者,并试图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极力在各自的道德取向上平衡两者的关系。

我觉得这其实正反映了导演、编剧代表的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中,自相矛盾的英雄观——人们在主观意识上会试图把两者都打扮成英雄。

正是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两者实质上的互相消解,使两类人物都不符合传统观念中的英雄。

但是,电影以形象感人,观众习惯性地首先与无名、残剑、飞雪等为代表的侠认同。

他们是对荆轲之类转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写,以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这种认同感也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英雄情结”、“侠客豪情”的体现。

我个人认为,无名在被秦王识破后,用剑柄象征性地刺秦王这个举动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这种安排极具象征性:无权的个体或许无法跟有权的统治者抗衡,但影响统治者的观念比消灭他们的肉体更重要、更有效。

若无法用暴力夺取统治者的权利,只能转而求其次,通过发挥更大的话语权,以传达自己的呼吁和平的观念。

这是东方意识形态中“中庸”但不妥协的思想的传达和写照。

三个以不同影调建构起来的叙事段落,形成了部分的相互否定关系,于是在表面上似乎形成了叙事的“罗生门”——所有人物的叙述都被质疑而不可信,从而形成了结构上的开放性。

在这一作用下,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便出现了微妙的裂缝:杀或不杀,合或不合,群体或个人的英雄主义,都是对原先故事设定的一种颠覆。

但这种颠覆却为观众所认同,因为观众进入了情境,见证了整个颠覆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故事中的人物“无名”是不易的,几番挣扎与斗争都是艰难的,他最后的“英勇就义”并非与传统中国价值取向中的群体抗争意识相对立,是鲁莽或冲动无智的,而是迫不得已成就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观众眼中,他虽然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着千万人的努力与斗争。

这样的结局,不过是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式,表现出“群体抗争意识”的内涵罢了。

另一方面,西方市场而言,《英雄》中大牌明星“国际脸”云集,场面宏大,画面精美,武打设计挥洒写意,将充分突出“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意境与最有观众市场的“动作片”的暴力美学造型相结合,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无一不遵循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模式,《英雄》可谓在起点上就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而影片中主角无名带枪匹马前去刺秦,与秦王斗智斗勇后英勇就义,恰恰迎合了西方社会价值体系中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与推崇。

西方人对于个人与集体的思维是侧重于从个人角度来看待集体,他们认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强调个人的作用、能力、奋斗、拼搏等。

因此,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这一点在美国的西部电影和罪案剧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经典西部电影《正午》、风靡全球的《蜘蛛侠》、《超人》系列,主角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电影中英勇的主人公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他们并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高德规范,去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不同于中国观众对影片结局的理解,西方观众普遍推崇无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他们看来,无名不畏权威,为报国仇家恨,隐姓埋名,身负刺杀重任,凭借个人能力与秦王斗智斗勇,不断地化解危机,是个人英雄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碰撞。

这种人性的力量使其具有了无可替代的魅力,他是无数无权者勇于进行斗争的形象的化身,符合西方观众传统观念中“英雄”的形象,所以《英雄》才在西方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且收获颇丰。

应该承认,导演在抹平缝隙掩盖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这是商业片的必然选择。

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许多利益和愿望,从理性上分析,它们很可能出自互相冲突难以协调的意识形态。

赢得观众的要诀在于,不要突出某种意识形态压服其他,企图根本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是找到调和之道,使各种利益集团从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因素。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英雄》的故事其实就是《英雄》在当下的情境的隐喻,也恰恰成了当下世界的一个隐喻。

”从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来看,导演张艺谋借助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讨巧地将东西方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上的差异“缝合”起来,在存异中求同,引导观众看到了各自想要的结局,攻克了不同文化语境带来的挑战。

而另一方面,《英雄》采用的成功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模式,也为未来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长久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它是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块里程碑,它在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上,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影视文献导读期末论文之“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相关理论分析一部电影或电影现象”,我谢谢您老了W女士!

 5 ) 英雄

《英雄》讲述了一群剑客纠结于如何刺杀秦始皇嬴政与到底要不要刺杀嬴政的这么一个故事。

整个故事最接场景只有一个地方:秦皇宫殿。

赵国刺客无名化身秦人狼孟县亭长,携带其他三名赵国刺客的兵刃——长空银枪,飞雪长剑,残剑残剑只身来到秦皇宫殿晋见嬴政。

这三名赵国刺客的兵刃使得无名能够接近嬴政十步之内,与之对饮。

随后更多的故事在谈话中被引了出来。

虽然如此,但是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画面上确实下足了功夫,势必要以影片画面取胜,他确实也将画面做到了极致。

整个秦皇宫殿被黑色与灰色覆盖,呈现的是一副沉重郁厚画面,给人带来一冲无形的压力。

我们再看无名和嬴政之间的对话:第一段话无名便说道残剑与飞雪三年无话,飞雪与长空有一段情。

故事再往下发展到无名向残剑求字时,秦国向他们发动了一次本片中最大的也是历时最长的战争攻击。

所以本段故事矛盾最为突出,产生的冲击也是最大的,故被使用了大红色;第二段故事嬴政猜疑无名所讲的真实性,便根据自己推测来推翻第一段话中无名所讲。

这一段故事中无名,残剑,飞雪,如月等所有的人物在感情上几乎都没有冲突,甚至于在秦士兵中无名与飞雪一战也显得相当平静,但越是平静的故事越显得忧郁,故而被用了蓝色。

同时蓝色也将嬴政这个角色的冷静与理智体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是将他自以为是的个人性格体现出来了。

第三段故事中使用的是白色,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是凄凉的,同时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真相大白。

正如我一开始对《英雄》作的简介:残酷的真相就是一群剑客纠结于如何刺杀秦始皇嬴政与到底要不要刺杀嬴政。

而在这一段故事中又插播了一段残剑的回忆。

用绿色来讲述他与飞雪的相识,共处与刺秦,并且最终放弃刺秦。

显而易见残剑是希望天下和平的,只不过他将飞雪也绿化了。

片中唯一没有用色彩诠释的角色是长空,可见长空其实是一个独立的角色,无名和嬴政并没有将他的故事曲扭。

  这部片子绝对是一部史上仅有的美术片,你在片中的任何一处抓出一副画面,它都能独立的作为一个作品摆出来,美到极致了。

这当然也得功于影片的动作指导。

  影片中无名与长空一战最为出彩。

水滴青台,琴音渺渺,银枪如蛇,剑舞流光。

这绝不是《星球大战》中绝地武士能够匹敌的。

当然在这一战中我们又看到些许《黑客帝国》的影子。

甄子丹饰演的长空这一角色绝对是两千年后他饰演得最好的一个角色,长空的冷漠,硬朗,似乎那只银枪天生便是他的,他人绝对不能与之相匹配。

他们生来就带有一种孤独的气质,独来独往。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远远的胜过了无名,残剑与飞雪;在三个片段故事中,飞雪以红色,蓝色,白色分别与无名相战三场,除了蓝色中相斗较长外,红白均是一笔带过,简单的描述一下无名成功在秦军眼前杀死飞雪的情节。

或许担忧张曼玉本身不是打星,故意给她甚少的打戏。

关于残剑,片中也只出现过两场打斗,分别是在九寨沟与无名意见相斗的一场,与嬴政在秦皇宫的第二场。

这些戏份也远远不如无名与长空一战,毕竟梁朝伟也不是打星出生,给他编的这两场戏更似是舞蹈;而如月和飞雪一战就更加接近舞蹈了,几乎可以说就是舞蹈。

我们能够看到在一片红色的树林中,如月与飞雪二人时而嘶喊,时而挪身飞腾,夹杂着漫天黄色的落叶,不正是一台舞蹈剧么。

另纵观华语影视,《英雄》可谓是至今为止场面最大的影片。

其中不乏有千人张弓射箭,万人持盾扛戈的画面,光那城墙上插入的箭羽便数也数不过来,更有文官蜂拥奔上大殿的震撼。

    谭盾的编曲确实史诗,在《卧虎藏龙》中获得多项最佳音乐奖。

在《英雄》中也获得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

其实两个片子的曲风基调都是一样的,以深沉幽远为主,决斗时加上快鼓的声音,而在《英雄》中又加上了“咿呀”的吆喝声,与影片历史背景相符,可以说是在史诗的基础上画龙点睛。

  但是这部影片在主旨上被观众所诟病,历史上的暴君秦始皇嬴政怎么能相影片中描述的那样为有人理解而落泪?

也不能为了一个放过自己的刺客而迟迟不下杀令。

但是根据目前对秦始皇的研究来分析的话,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记载的秦始皇与实际的嬴政存在这很大的偏差。

  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

  因为直书秦始皇必然冒犯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没有杀六国王室婴,而汉高祖刘邦亡秦之后,与项羽一起杀秦王子,夷灭秦王室。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都高官厚禄,善始善终;而汉高祖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夷灭了他们的宗族。

秦始皇对待战败的李信,不但没有处罚,反而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让其带兵立功,重树威名;而司马迁的当朝皇帝汉武帝对将军王恢,只因其随机应变,没有冒险出击而将其下狱处死。

秦始皇从未诛杀过将军和大臣;而汉武帝当朝宰相就杀过数位,还有将军、王子、公主。

秦始皇从未对直言的大臣加以处罚;而汉武帝因司马迁替战败的将军李陵谏言就将其处以宫刑。

  试想,如果司马迁将秦始皇的这些事情,不加修饰的书写进《史记》,汉武帝读到之后,或是由忠心的臣子读到之后禀报上去,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

毫无疑问,不仅司马迁会遭灭门之祸,其一生的心血《史记》也将会化为灰烬。

 6 ) 強烈的視覺感受。

一部好幾年前張藝謀導的武俠巨片。

無論聽說過多少對這部影片的褒貶。

還是覺得它的和色彩應用值得推薦。

黑色秦宮。

空蕩蕩的宮殿以及肅殺之氣。

黑色棋館。

意念比武狀似舞蹈。

紅色講述。

嫉妒是每個女人都有的拌著蜜汁的烈性毒藥。

第二十式的朱砂劍字。

藍色猜想。

嬴政的睿智。

綠色真實。

三年前的功虧一簣。

白色假死。

天下。

黑色秦宮。

無劍。

令行禁止萬箭齊髮。

白色結局。

黃旗。

雅丹地貌。

生死不棄。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飛雪殘劍的愛情。

古裝片里濫用的套數。

套在梁朝偉身上就成了一出戲。

不。

應該說。

他站在哪裡哪裡就是布景。

微微鎖緊的眉頭和化不開的憂鬱眼神。

天生主角。

你為什麽不擋我的劍。

這樣你就信了。

有愛如此。

夫復何求。

又把自己哭得一塌糊涂。

 7 ) 此境谁人有 英雄本无名——评电影《英雄》

何为境界?

是箭雨倾盆时,岿然不动的坚守?

还是青山绿水间,隐逸自然的禅意?

是大漠黄沙里,英勇悲壮的无畏?

还是巍然大殿上,心怀天下的胸怀?

张艺谋导演于2002年执导的电影《英雄》是一部从艺术片向商业片转型的成功之作,它既有商业片的明星阵容和制作规模,也不失艺术片的独特美感与强烈震撼。

《英雄》这部影片,用绚烂夺目的色彩,唯美流畅的镜头,古朴悠长的音乐,讲述了一个“侠客刺秦王”的故事。

侠肝义胆,儿女情长,巍巍宫阙,滚滚黄沙……这不仅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还是一场关于天下、关于境界的文化盛宴。

《英雄》同张艺谋的很多作品一样,色彩最为突出,应用也最为精妙。

黑色的大殿,庄严肃穆,气势磅礴的红色的“剑”字和跳动的烛火是大殿中唯一的亮色,对称构图则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和人物的渺小。

殿上两人一身黑衣,这段故事就在剑客无名的讲述和秦王的想象中缓缓拉开序幕。

青灰色的客栈,无名和长空精彩的意念大战在此上演。

行云流水的武打动作不同于香港动作电影中惊险刺激的“暴力美学”,更多的是缓慢悠远的诗情画意。

色彩蒙太奇、慢镜头,对刀剑、琴弦、水滴特写的运用,使之更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红色的书馆、纱帐、门窗、地面,清一色的红,却不显得艳俗,而是一种古色古香的典雅和风韵。

如月找飞雪报仇时,两人在银杏树林的打斗戏同样精彩。

金黄的树叶、蔚蓝的天空、火红的衣裙形成色彩对比,不平衡构图和大远景展现了场景的广阔,和绸缎、头发、血滴的特写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蓝色的水面,残剑和无名的碧湖之战,每一滴水珠、每一种招式、每一道剑气都饱含禅意。

幽深的环境、平静的湖面、压抑的情绪正体现了蓝色所代表的平和与理性。

绿色和白色的衣襟,这是自然、平和的颜色,象征着真实和生命。

英雄们的境界,正是在这变换的色彩中体现。

残剑在黄沙中写下的“天下”二字,正是他对秦王一统九州的理解;无名所悟得剑法的第三层“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正是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和渴望和平之心。

色彩的绚丽,画面的繁复,都衬托出音乐的凄美悲壮。

影片的音乐多为马头琴所演奏,其声深沉粗犷,每一个音符都与画面相辅相成,给画面带来独特的美感。

无名长空之战,悠长抚琴声、刀剑碰撞声、屋檐滴水声、风吹衣袍声……同围棋、古琴等意象,一同带来一种中国风神韵。

特效技术展现的“万箭齐发”场面,“飒飒”箭声同大远景镜头的结合带来视觉和听觉的震撼。

银杏林一战中,凄美的背景音乐同唯美浪漫的画面相结合,展现了女性的阳刚之美和报仇时的决绝、顽强。

碧湖之战,对水面、水珠的特写,慢镜头和水声相结合,而熟悉的琴声不再响起,营造了湖面空灵宁静的气氛,颇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

都说《英雄》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书法、剑术、棋局、古琴,都包含着“大彻大悟”的佛道文化,英雄们正是在“悟”中突破了旧有的精神境界。

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更加一波三折。

无名的坚忍,长空的豪情,如月的忠诚,飞雪的决绝,残剑渴望和平的愿望,秦王心怀天下的胸怀,导演想借此来表现高深的境界,表现古代社会对天下和平的追求。

大漠中的“天下”二字,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其深刻含义更加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品读。

即使一时难解其意,影片的画面也能迎合大多数受众的口味,带来强烈的震撼。

导演独特的美学思想,使影片的艺术特色更好地为展现主题服务。

作为一部艺术片,《英雄》能在大片泛滥的时代坚持其美学理念,从而冲上票房巅峰;作为一部商业片,《英雄》没有迷失在新世纪电影转型的浪潮中,而是借其惊艳的艺术感,完美诠释了英雄本色,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加深了人们对玄之又玄的“境界”的理解。

能使艺术片和商业片各自的优点完美结合,此境,大概也只有张艺谋能有了,这位“有名”英雄和他的作品将永远留名在电影史上,受到观众的称颂与赞赏。

英雄 (2002)7.72002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动作 武侠 古装 / 张艺谋 / 李连杰 梁朝伟

 8 )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讨论一下价值观的问题,我建议豆瓣的网友们不要横向的来比较法西斯啊 集权这些东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用现在人类已经进化数千年的文明程度去和几千年前比,有意思么?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将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就秦始皇而言,他终止长时间的战乱,是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开启了中国从封建制向官僚制演变的时代。

这样来看,嬴政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是有功绩的。

嬴政若不奉行法家,何以统一中国?

何况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人们向来是不惮最坏的笔触来描写末代君王的,如果他们不暴虐,那后世的开国皇帝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呢?

小国寡民的生活好不好?

好!

没有统一好不好?

好!

大国是一定程度上让资源配置合理,精细化分工,产生更大的生产力的一种提高发展效率的形式,也就是说国家越大,每个人人均占有资源越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

请文艺小清新们移民阿拉伯或者北欧,那里小国寡民,谢谢!

手动分割电影虚虚实实,层层相绕。

看似三个故事,实则讲出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皆为名利,仇恨。

无名利用三侠不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在此故事里,三剑客皆为争名夺利之小人。

在这里,此三人仍放不下儿女情长,吃醋、猜忌。

不过武功高强的碌碌庸侠而已。

四剑客皆着红衣,镜头里充满了杀戮与鲜血。

也许像是大多数人的少年时代,红色的少年时代,气血方刚,勇猛刚毅。

第二重,侠义道德,家国仇恨。

三剑客以性命相助无名刺秦。

先秦遗风,是荆轲高渐离,莫邪之子眉间尺的侠客风骨。

但此时的三剑客,仍走不脱国家民族的束缚,刺秦,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恨。

第三重,天下,以战止战。

此时剑客皆着白衣,白色,可以是任何颜色,同时也是没有颜色。

褪去了红色的杀戮与献血,取而代之的是不杀、和平,古老的中国庄老哲学,天下运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这句话就像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的车轮匆匆辗过,个人不过是螳臂当车。

残剑知道,只有和平,才能解救饱经战乱之苦的黎民苍生,那时天下,唯秦王一王可王天下,唯秦国一国可国天下。

所以只有不杀,才能和平。

历史是为人所推动,历史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命运,残剑悟道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此时残剑,已经有了胸怀天下的气度,可飞雪只困于自己的仇恨之中,难得快意潇洒。

此刻秦王与刺客对饮,悠悠往事尽在杯中,千军万马都付笑谈。

实则是王气与杀气的对弈。

秦王志向高远,见识过人。

识破无为的骗局却不惊慌,反而击节赞叹。

无名计谋败漏,不急不躁,将事情始末娓娓道来,此二人之格局,已在天下。

秦王为得一知己,将性命交付无名,无名没杀秦王,便是将天下交与秦王。

无名知道,此去必死,但为朋友之托,明知是死也要向死而去。

就像无名所说:“这一剑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都会死,但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最高的境界——天下”当无名走下宫殿,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可众侍卫不敢上前无为回头 就是为了秦王杀他,杀了他,才令行禁止,才号令天下。

杀前,国士待之。

杀后,国士葬之何为英雄?

侠者,快意恩仇,侠肝义胆 英雄也。

王者,逐鹿中原,安民兴邦 英雄也。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三个故事是骨,镜头武打是肉,天下道义是魂。

文戏武戏张弛有度,节奏快慢有度。

分叙主题突出,总之,在我眼里,这是一部利益主体,镜头台词,节奏音乐都堪称一绝的难得好电影

 9 ) 中国人的情爱、家国以及天下

既然给了五星,总得写几点理由。

第一次看《英雄》的时候,我也觉得浮夸空洞无法理解,但一直记得结尾处那个震撼人心的画面。

在插满利箭的漆黑宫门之上,只留下一个人形的轮廓。

同样是这个画面,让十几年后的我决定再看一遍。

不得不惊叹张艺谋的功夫,即便你无法理解电影的意义,他依然可以用某个定格的瞬间来告诉你,什么是中国意境。

二刷之前,我先去听了谭盾谱曲的《英雄》。

大提琴的旋律延续了《卧虎藏龙》荒漠上的晚霞夕照,那段被剪取的旋律成为秦王宫、古战场一抹落日余晖的壮阔背景,像是一缕恢弘而又悠远摇荡的魂魄。

鼓点、瑶琴,把江湖的气韵扩展到家国天下。

战阵里黑色甲胄的秦兵击打着盾牌,高举着戈戟喊出锐不可当的冷峻气势:风风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想起了埋葬地下的秦王兵马俑,其实最初的彩绘随着岁月的侵蚀褪去以后,才更接近于他们战场上真实的样子,同样是经过黄沙洗礼的严阵以待震慑宇内的威仪。

音乐与诗一样,需要天赋的灵性,娴熟的技巧,再加上造化的运气。

如果说谭盾的《英雄》里贯穿了一股气,那么张艺谋的《英雄》就是一首诗。

我们之所以没看懂,是错在用叙事的眼光来评判一首诗。

《英雄》的功夫里融入了古中国琴棋书画的文化元素,便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格斗技能,而展现的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境界、意念和信仰,是一种艺术。

如果不能理解电影中功夫的寓意,自然就无法理解冥想中的决斗,以及用衣袖抵挡万箭等等这些超乎自然常理的情景设计。

其实仔细想来,这些夸张的表现手法不无中国概念。

在古诗词里,在古小说里,人们如何赞美一个人的意志,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愿望和果决的态度?

《诗经》里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于君绝”。

《三国演义》里说,张飞跨马立在当阳桥上,大喝一声,河水倒流。

这些非理性的自然现象恰恰烘托出中国人高远的精神追求,是感通天地,超然物外的。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讲究“福祸相依”、“否极泰来”这样一套转化轮回相生相克的玄妙学问。

比如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秦王悟到最上乘的剑法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谓之和平。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无名以身赴死,然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死得其所,虽死犹生。

侠之大者,心系天下。

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相比,便不再是痛苦。

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便不再是仇恨。

这一剑,臣必须刺。

刺了这一剑,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

无名那虚刺的一剑,换取了秦王的醒悟,天下不是没有人能够杀你,只是人性贪婪,杀了一个嬴政,仍会有更多的嬴政来代替,如此,天下永无宁日。

所以,这一剑是希望你收敛起暴戾狂妄,为天下带来和平。

“王”者,三竖一横,何也?

参透天地人者,方为王。

这一剑也感动了秦王,身为孤独的王者,他没有料到最懂他的居然是刺杀自己的剑客。

秦王惜英雄,但为了天下大义,他不得不忍痛成全无名。

这样以退为进的表现手法,电影里还有很多。

比如长空、残剑、飞雪都赞叹过无名:好快的剑。

然而并非是无名的剑快,是三者将侠义的精神寄托于无名,愿意舍身助其刺秦。

再比如残剑飞雪联手闯入秦宫,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残剑明知自己有能力杀死秦王,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在秦王的脖子上划了一道浅浅的口子。

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度与分寸。

如果要杀你,只需拼尽全力,愤身一博,这是很简单的事。

而我不杀你,却要把握那恰好的气与力,给予你比死亡还要震慑的威力。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能为而不为,取舍之间,尽显一个人的境界。

而让我最为感慨的是残剑和无名在湖心亭上的比剑。

层林尽染,秋水长天的景色展现出一派宁静幽远的中国禅意。

残剑的剑术与无名不相上下,两人打斗着,因为无意中一滴水溅到飞雪的面颊上,残剑因此抽身而退,守护在爱人的身边,为她抚去脸上的水渍。

这时无名的攻势仍在,然而见残剑无心恋战,在关键时刻,无名竭力抽回了已经蓄势待发直刺残剑的那一剑。

是什么使得一个人能胜而不愿胜,是对手情有所钟,生死度外的境界。

《英雄》以一个刺秦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的情爱、家国与天下。

有情侣的贞信,有志士的风骨,有侠者的大义。

张艺谋以唯美的诗境,绚烂的画面,磅礴的声势铺展出一个极致的江湖。

而我不得不说的是,飞雪刺向残剑的剑。

有人还细数过,红衣一剑,蓝衣一剑,白衣三剑,一共五剑。

无论如何,残剑总是躲不开飞雪的剑。

第一剑是纯粹的情杀。

飞雪因与残剑的感情纠葛,由爱生恨,刺死了残剑。

这一剑没有骗过秦王,因为这只是普通人的情爱境界,绝非残剑飞雪这般光明磊落志存高远的品行所为。

而情爱是如此的浓烈,像西风卷起霜天的满地黄叶,浸染了鲜红的血,连死亡也变得如此凄美。

如月去寻飞雪报仇,飞雪已心如死灰,像这纷纷凋零的秋叶一般,四处飘摇,避无可避。

而如月却悲愤交加,穷追不舍,可她再不甘,再不舍,已经追不回逝去的爱人。

轻柔悠缓的女声应着鼓点而起,像无尽的情丝在绵长哀怨中婉转,又似香炉里最后腾空弥散的那一缕青烟。

第二剑是飞雪在家国和情爱之间做出的抉择。

如果我们中间必须有人做出牺牲,我希望那个人是我。

我刺你这一剑,是要你答应我,好好活下去。

蓝色象征着高洁旷达的家国情怀,绿色则代表淡泊宁静的情爱境界。

如果你决定为了家国而牺牲,我必不离不弃追随你而去。

残剑飞雪,生死相守,人不离人,剑不离剑。

飞雪说,等刺秦成功了,我们就回家。

那里没有剑,也没有剑客。

只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等我们都卸任了所有的社会属性以及家庭角色,才能看到真正的彼此。

我们每天都说,回家,回家。

是不是真的回到了你心里的那个家?

为什么当我们看到路边牵手而行的老人会觉得那样温暖,是因为,人生到了那时,他们终于只剩下了彼此。

最后一剑,是残剑在天下与情爱之间做出的抉择。

白色是对纯净爱情的哀悼,也是向那个即将结束的战乱时代的最后缅怀。

我开始在想,为什么飞雪不能理解爱人心中的天下,成全他,然后一起回家。

这样就显得太平和了,没有戏剧的矛盾效果。

虽然知道是这样,但飞雪刺那一剑的时候,还是会哭。

“你心里只有天下!

”“还有你!

”原来相比于男人心中的天下,女人的天下要狭隘得多。

这样的对白好像很熟悉,很多电影电视剧里都有吧。

只是这一次,听起来竟然特别感动,特别真实,什么鬼?

当不必做出选择的时候,这样的话也就在含混不清中变得暧昧不明,带着两者兼可得的侥幸的虚伪,当然不足信。

“你要如何才信?

”“拔剑!

”“当初我们相识的时候,你也要我拔剑。

”“你如何才信?

”“我只要你拔剑。

”“你为何不挡我的剑?

”“这样你就信了。

”那一剑既忠于了他心中的天下,也成全了他们彼此的爱情。

死亡是爱情升华的美的仪式,我们一起回家。

不知道如果轮到我,会不会理解那样的天下,但还好不会轮到我,那只是一个故事。

不过,我仍然想或真心或虚荣的说一句,残剑的“剑”字真好,飞雪的眼睛真美。

 10 ) 20年后,重看《英雄》

文|梅雪风 (首发于《正点观影》)在《英雄》上映时,很多人非常武断地将分析的视角框定在它的价值观上,最终你能看到的,是壮阔却又单调的批判浪潮,充满着某种刻板的政治正确的傲慢。

可能也正是这种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的诛心杀伐,让这部影片的风评在若干年后,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

但无论是以往的过于严苛的口诛笔伐,还是现在的口碑回温,都是同一审美上的来回拉锯,而对这部电影真正的问题却少有涉及。

简单来说,即使到现在,《英雄》仍然是张艺谋美学上最为分裂和混乱的作品。

这种分裂来源于张艺谋对于“酷”以及“礼仪”的误读。

从影片的语言风格上,我们就能看出张艺谋对于酷的追寻。

影片通片充斥的是那种古龙似的语言,那是一种把每一句话都要当成一句话来使用的语言,它追求语言的机锋,对话从某种程度就像一场文斗,里面没有多余的废话,讲究一剑封喉的快感,和剑走偏锋的机巧,以及峰回路转的惊奇。

这种语言剔掉了所有生活本质的芜杂和毛刺,去除了惯常人有的情感的起伏与变化,呈现出一种简洁、清癯的美感。

这种语言本质上也就是去除了煽情,它要用冷峻、冷酷的语调来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它将生死日常化,又将日常仪式化,制造出一种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异世界。

在这一点上,张艺谋还是完成了对古龙的临摹,我们基本看不出影片主人公无名的心理变化,他始终语调如一地去刺杀去赴死,如同一块岩石。

但张艺谋忘了,这种古龙式的风格,并非只是人物的语言方式,它涉及到人物的世界观,剧情的推进方式,以及电影的表现形式。

它们需要这些东西的高度匹配。

简单举个例子, 古龙的打斗场面,往往是他人没动,对方已经倒在了地上。

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他表现的是高手,高手之间的决斗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如果这两个人,如同两头发情的公牛般打斗半天,古龙所营造的奇诡孤傲而又潇洒的境界也就荡然无存。

所以古龙的世界里,往往很少有招数,因为一旦两个人开始数十招的套招,这两人就无可避免地与那些街头杂耍街头卖艺成为同类。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能理解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这部显然也在向古龙致敬的武侠片处理动作场面的方法。

在这部影片里,所有的打斗都是被王家卫的高速抽格的方法加工过的,呈现出一种模糊而又凌厉的效果。

王家卫用模糊掉它的方式,来保持影片的空灵。

而反观张艺谋,根本没有理解古龙“省略”的妙处。

在影片中有一段无名和长空两人意念比武的场面,这么古龙化的场景,他居然把它实拍出来了。

这一实拍,其实也就让那剧本那一点玄妙的趣味荡然无存了。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渲染不止让张艺谋离古龙很远,也与他所追求的酷离题万里。

除了影片的台词,影片其余的部分,如同琼瑶附体,是成吨的形容词无差别也无目的的随意投掷。

它们体现在影片动作场面中那些不厌其烦的慢镜头,体现在影片中无处在不地的煽情音乐,体现在影片无数次对于悲壮的不知节制的渲染上。

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张艺谋他们学着古龙写了个剧本,然后要演员们向像古龙的小说一样讲究节制,然后自己像个要死要活的琼瑶一样动容地拍起来。

这种不知节制,让张艺谋试图拍出先秦时代中国人的风骨也成了个笑话。

在鲁迅的《铸剑》中,眉间尺二话没说将自己的头颅割下来送给黑衣人,这是真正的先秦风骨。

它的凛冽之处在于,它的发生并没有预兆, 文章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冷静地把它写了下来。

这件事的骇异,与写作者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照之中,让你生出一种森然的敬意。

这种骨子里的热血,却又不以这种热血为意的平常,就是先秦人风骨的精髓。

而在张艺谋的处理中,比如最后无名的死亡,镜头无数次的切换,他像一个荣归的英雄般死去。

这种大办丧事的处理方式,将影片本身的悲壮消弥于无形。

真正的猛士,不需要世俗的那种夸张的处理,任何夸张,都是歪曲,任何以头抢地的恶俗,都是亵渎。

简而言之,一直无所不用其极地向观众骚首弄姿,这一点都不酷,真正的酷,是当这一切都是常事,任它就这样发生。

张艺谋特别不擅于表现酷就是这个原因,无论是《英雄》,还是他最近的《狙击手》都是这样。

当牺牲发生时,他总是忘了影片整体的冷峻基调,而是像民间的白事一样马上唢呐齐飞地大操大办起来,将一种庄严,瞬间化为一种滥情的揽客手段。

从这一点来说,现在新晋的武侠片导演徐皓峰做得就好多了。

所谓的酷,所谓的规矩,所有的礼义,说到底,就是一种节制。

对自我的欲望的节制,对讨好别人的节制,对迎合自我的节制。

不放大的自己的苦难,更不可能以苦难作为由头,所以他的戏里,所有的人都是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

他们也不可能将自身的技艺作奇技淫巧式的卖弄,所以你在他的电影里,看到的功夫都是在人体极限内的日常动作。

而徐皓峰,也知道任何滥情,其实都是对这种节制的羞辱,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冷调的冷感,极简主义,才是表现这一切的最佳手段。

张艺谋擅长表现的是压迫,这种压迫让人性产生的扭曲,以及这种压迫所导致的让人瞠目的暴力。

而酷,本质上却是一个自由人面对这个世俗世界的不屑一顾。

前者会导致强烈,所以无论《红高梁》还是《影》,你都能从中看出一种从人与兽结合处迸发出的伟力。

而后者,却需要的是一种平常心,一种不想去取悦别人的从容,一种并不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矜持自守。

《英雄》短评

大家都说不好 我和钟理说好 影片效果不必说了 喜欢悬在陈道明脖子上没下去的那一刀

5分钟前
  • 力荐

所有为秦王唱赞歌的都应该钉到耻辱柱上。

8分钟前
  • 拔刀诀
  • 很差

估计是张艺谋最好的片子了,几乎可以达到六颗星的水准,豆瓣er是有多装逼才会打出6.6分啊。整部片子的剪辑,摄影,场景,以及剧本真的是下了大功夫。全片的气势宏大无人可以及后,10年后中国就没有出过比这更好的古装片了。现在的片子不管是从演员还是到拍摄都太过浮躁,英雄实为诚意之作。

11分钟前
  • 抱抱
  • 力荐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当时没看懂...

1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很成功的商业片!极致的拍摄手法体现的画面美感与质感无与伦比。同时我还是挺喜欢最后被拔高的思想立意的

20分钟前
  • sharon
  • 推荐

最后我才看懂,然后明白了张同志的野心

2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片子以前小时候没看过完整的净瞎几把跟风黑...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羞耻....现在重新再看一遍,才来打分,豆瓣居然7.4??这不是被低估,是tm严重低估啊!再也不黑老谋子什么剧本不行了,人家这故事可是原创的。致敬黑泽明就大大方方的致敬,坦诚!

30分钟前
  • 秋绪
  • 力荐

17年的时候评分还只有6.8,这布景这色调绝了

33分钟前
  • 樂啊樂
  • 力荐

不否认剧情上有瑕疵,例如梁朝伟尴尬中剑的几段。瑕不掩瑜,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与古典意境的诠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34分钟前
  • 奥兰尼姆
  • 还行

我悟到: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我笑了大半年,给三星

36分钟前
  • 金属
  • 还行

明显是被国人低估的作品,美学和形式上的隐喻都是老谋子新世纪作品里的一个标杆,对于国产电影工业而言更是里程碑的存在。

40分钟前
  • 下雪了没有
  • 力荐

这个片在那个时候能拍出来我觉得是个奇迹… 张艺谋不愧摄影出身,至今没有一个武侠片拍的比这部美。

45分钟前
  • 道明枫
  • 力荐

红白蓝绿黑……从视觉角度上真是至今无片可超越,只要别去联想焚书坑儒什么的历史以及部分段落特有的张氏喜感,这也是大片中为数不多的作者电影

47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红色是小爱 绿色是家国之爱 白色是天下之爱 以战止战 最后只剩孤独的秦王自己看天下了 含义深远~

51分钟前
  • Sophomores
  • 力荐

我就纳闷 为啥我们老师总用这个不咋地的一个片子来教育我们对色彩的敏感度??

56分钟前
  • 维辣丝儿
  • 还行

「国师」之名就是打这里起的吧?跟当权者讲天下与和平,他们就有了名正言顺施任何暴行的理由,幼稚无比;再做这样浪漫化的风格处理,不敢说是坏,但至少肯定是蠢。仅就构建视觉奇观的能力,华语导演中真无人能比张艺谋,但在这里他太多为展示而展示了,过度到了近乎做作的地步,不知取舍。//公映后首重看

60分钟前
  • 神仙鱼
  • 较差

确实没看懂,除了枫树林打斗的戏其余全忘了!

1小时前
  • 黑化肥
  • 较差

很多电影,几年以后你会发现这是部好片。

1小时前
  • 鬼谷下山
  • 推荐

大爱(甚至高过大红灯笼)。秦朝的黑色服饰使得色彩的母题无比自然且壮美,天下的概念太过宏大,在这么一部短时长的电影中竟被表现得如此精妙且悲壮。在红、蓝、白、黑诸色彩和远景摄影、吟啸高歌、鼓点音乐的渲染下,苍白的“天下”概念立时鲜活,并且使故事达到和风格化声画有机体并驾齐驱的震撼程度

1小时前
  • 姜乌归
  • 力荐

狗屎,不就颜色多了点吗,要是遇上一色盲呢?

1小时前
  • Emily Strange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