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导演三段故事,亲情、友情、爱情。
说的是距离,人心的距离。
1. 『心各天边,纵使相对,父不识子,再见,不记当年。
』2. 『情牵湖畔,生死相望,我不能爱,再见,最后一面。
』3. 『恋生忘年,十年千里,你没有变,再见,不减思念。
』<图片1>
<图片3><图片4>
《再见 在也不见》作为金马奖开幕影片,第一段的导演忻钰坤就是《殡棺》的那个导演,三段故事 三个导演 对这三段我的偶像大奇特老师的总结最为到位:第一段 无法相认的父子 第二段 阴阳两隔的断背 第三段 不置可否的忘年 ,《背影》中的父子戏 秦沛老先生演的真是好 他最近在各个电影中真的是变成了黄金配角,《湖畔》同性戏中 前面铺垫有点多 留给杨佑宁发挥的时间就那么点 感觉仅仅暗示了暧昧这层关系 拍的有点太过于隐晦了 男生同性戏 哪一部在我心中也比不上…断背山or男朋友女朋友了 而且你拍不好 就会被冠上滥用同性题材的帽子 。
《再见》作为最后一段是师生忘年恋题材 陈柏霖和蒋雯丽的忘年吻着实惊到我了上次看含有这种题材的是山河故人?
董子健和张艾嘉的一吻!
人们的关系横向发展有了宽度但是却失去了深度,在一千多个社交网络上所谓的朋友中 真正在乎真正关心的也不过五个人,孙燕姿唱的片尾曲点赞。
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
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
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
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
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
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
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
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
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
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
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
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
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
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
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
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
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
为什么呢?
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
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
没劲。
没劲。
没劲!
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再见 在也不见》作为金马奖开幕影片,第一段的导演忻钰坤就是《殡棺》的那个导演,三段故事 三个导演 对这三段我的偶像大奇特老师的总结最为到位:第一段 无法相认的父子 第二段 阴阳两隔的断背 第三段 不置可否的忘年 ,《背影》中的父子戏 秦沛老先生演的真是好 他最近在各个电影中真的是变成了黄金配角,《湖畔》同性戏中 前面铺垫有点多 留给杨佑宁发挥的时间就那么点 感觉仅仅暗示了暧昧这层关系 拍的有点太过于隐晦了 男生同性戏 哪一部在我心中也比不上…断背山or男朋友女朋友了 而且你拍不好 就会被冠上滥用同性题材的帽子 。
《再见》作为最后一段是师生忘年恋题材 陈柏霖和蒋雯丽的忘年吻着实惊到我了上次看含有这种题材的是山河故人?
董子健和张艾嘉的一吻!
人们的关系横向发展有了宽度但是却失去了深度,在一千多个社交网络上所谓的朋友中 真正在乎真正关心的也不过五个人,孙燕姿唱的片尾曲点赞。
真心觉得5.9的评分打低了。
总体而言,个人感觉,整部影片表达的是一个主题:各种各样真挚而浓烈的感情,最终都在现实和时间的淘洗中,变成了距离和克制。
这三个故事,分别是关于亲情、同性恋、师生恋的,每段故事都是非常特殊的感情。
但相同的是,每个故事都是同一种形式和脉络:原本真挚的情感、无奈的离开、长时间的“不联系”、相见时的距离和克制。
1.原本深挚的情感。
第一个是亲情,第二个是两个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感情,第三个是一个优雅年轻的大学女教师和“坏学生”之间的感情。
2.感情遭遇无奈,被迫离开。
三种情感都受到了外力的干扰,产生了无可奈何。
第一个是父亲遭遇破产,抛妻弃子去躲债。
第二个是因为世俗对同性恋的成见,导致父亲反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因为救少年而淹死。
第三个是因为大学女老师的家庭,导致与“坏学生”不辞而别。
3.分别后,明知对方的存在,却长时间“不联系”。
这应该是第一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其实有两个主人公,父亲逃避原来的家庭,主动选择忘却:自己的腿是“出了车祸”,“妻子在车祸中去世”;第二个故事里,十几年来,两人从来都没有联系过;第三个故事也是,虽然彼此知道在哪儿,但也从来都没有联系过。
4.物是人非,人是情非,才终于再次相遇。
第一个是父亲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男主已经成了陈经理;第二个是昔日的少年面临枪决;第三个是男主由从前的“坏学生”成了教师。
5.过去的经历,都对男主产生了影响:第一个是他受父亲影响,对家庭责任产生了恐惧,妻子怀孕,他却一直逃避,不接电话;第二个是他因为父亲的去世,改掉了自己的性取向,已经结婚生子;第三个是他因为女老师的离开而结了婚,又因为爱着女老师而离了婚。
6.再次相遇,有的却依然是距离和克制。
这应该是第二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男主最终也没有认自己的父亲。
第二个故事里,两人狱中见面,对过去的基情只字不提。
第三个是昔日的女教师和“坏学生”深情相吻,共度一夜,但什么都没有发生。
最后,真挚浓郁的感情,都选择了克制,屈从了现实,保持了距离。
过去的深情,最终都变成了淡淡的一句:好久不见。
————————————每个故事中还充满了其他的距离。
第一个故事里:1.父亲和原来的妻子儿子之间:父亲心存愧疚,是躲避和选择性忘记的。
男主和母亲应该也是怨恨父亲的,男主给母亲打电话时才没有说出口。
(这种感情很复杂)2.父亲组建的新家庭里,也是充满了距离的。
从男主同父异母的弟弟可以看出,弟弟不爱父亲,也不爱这个家;父亲应该也不爱他新的妻子和儿子,只有金钱的投入,而没有感情的经营,导致弟弟被打时,哭着说“谁又管过我”?
第二个故事里:男主和父亲之间,充满了害怕和畏惧,也是距离。
第三个故事里:1.男主和他的20岁的女学生之间,似乎要重复他过去跟女老师的故事,但是男主对于女学生,存在着疏远和距离。
2.女教师的女儿,对于中国和汉语,也是充满了距离的,“她说的汉语,除了我,只有蚊子能听见。
”可以说,整部影片,到处都充满了“在也不见”和“见也克制”,到处都充满了距离,就像故事三中男主讲座报告中所说:科技发达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选陈柏霖做男主而一以贯之,是很适合的,陈柏霖有一种深情而疏离的气质,和影片的格致很搭,可能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感觉:原来的感情是精致而深挚的,但是却有一种无力感和文弱感,在现实的无奈和时间的淘洗下,最终只能被迫选择克制和距离,变成了忧郁感和疏离感。
对于这种情感的营造,如此缓慢的节奏,应该就情有可原了。
金马影展的开幕影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分段式电影,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三段不同的故事,由三个不同的导演打造,却由同一个人演绎,保持统一的情感基调,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既然再见,那难道不是再也不见,为何又在,也不见呢,主题曲《在,也不见》更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影片的英文名《Distance》则像是在说,即使相见也有那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背影》——再梦一次,就醒了亲情的段落由中国导演忻钰坤在广西拍摄完成,陈柏霖饰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外派经理,在外派途中意外遇到多年前负债出逃不知所踪的父亲,而他已经由当年叱咤风云的商人变为扫垃圾的瘸腿老人,还抚养着一个不孝顺的小儿子。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父亲是关怀体贴而又沉重的,而影片中陈柏霖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只是跟在落魄的父亲身后,这其中或许包含着恨意,透过摄像机看着那个人的生活,被嫌弃,被驱逐。
他甚至还跟踪自己的“弟弟”,这两个儿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父亲不在身边渴望去接近,一个父亲在身边却得不到丝毫关爱,这样的设定无疑给影片笼罩了一层伤感一层更深的思考。
最终陈柏霖决定不告而别,这正是一种“在,也不见”,既已找到,却也安静的离开,不打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即便是父亲,还是不见为好。
虽有怨恨,但那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湖畔》——再念一次,就忘了友情的段落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台湾和新加坡拍摄完成,陈柏霖和杨佑宁两个真正的好兄弟,从小一起在湖边戏水长大,若干年后,陈柏霖接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才得知杨佑宁已被判刑入狱死期将至,他又为被判死刑的兄弟踏上送行的旅途。
兄弟,每个人都会有,他是用来陪伴的,也是用来记录过去的,过去的美好,过去的痛苦,陈柏霖的父亲因阻止儿子去河边玩耍无果,被他的兄弟引入河中溺亡,让这对兄弟不再相见,两人谁都不会想到,当初的无法面对会是永远的错过,而多少年后的监狱相见却是不如不见,这让“在,也不见”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见,即是分离,即是死亡,这最后的相见让经过时间洗礼各怀心事的两人再次将心交在一起,但相见不如怀念,时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麻木。
兄弟,请珍惜;再见,请放下。
《再见》——再伤一次,就懂了爱情的段落由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拍摄完成,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曼谷讲学,却遇到自己昔日的恋人——相差十几岁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而初到曼谷的陈柏霖又意外受到了一位泰国女孩的青睐。
初恋相遇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恋人重逢却是一种若即若离,这种感觉恐怕只有酸涩在其中,这次的相见,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他们都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一个泰国女孩的介入却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看不清结局,两人之间的持续的距离感是“在,也不见”的完美诠释,而最后酒店的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旧情复燃的释放,也是面对现实不得不告别的无奈。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早已落寞不堪。
三个迥然不同的“不见”故事,用陈柏霖及一个“见”字相连,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三个导演三种不同的风格,将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最基本的感情蕴含其中,分明是一个个片段却不显脱节,片段间契合的十分巧妙,始终将一股淡淡的离愁贯穿其中,但过于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有些不适,擅长告别的陈柏霖对于三段感情的处理有些过于平淡,但在蒋雯丽秦沛两位老戏骨的加持之下依旧让人觉得情感冲突十足,杨佑宁与陈柏霖经历多次合作配合默契,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到舒服,泰国女孩的可爱给影片带来一丝丝清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分段式电影。
生活会告诉你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因为再见,永远有着他在,也不见的距离。
<图片9>(其实今天一切都很不顺,路遇飞虫进眼里,发货遇到怪爷爷避让时候却让自己崴脚。
胃疼持续的掉体重一直心情很低落,去送货好心给一个老奶奶瓶子又被老奶奶问西边在哪里。
问火车站的方向是不是东边,她要去西边,说着我听不懂的山西方言,大概意思是让我载她一段路去西边,天啊。
那言外之意:让我送她上西天。
今天奇葩的事情遇到的太多了。
买了一杯熊猫奶盖去看一场刚上映的电影《再见,再也不见》,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骑着小龟趟过柳巷的河回到家中。
一翻黄历,原来是5月13日,黑色星期五。
哈哈哈哈)<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背影湖畔再见却没有再也不见背影影片一开始就和跟踪人的视角展开,男主角像是一个偷窥者。
拿着一台卡片相机不停寻找那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他还有一个不断窥视内心世界的好奇心。
男主角陈经理已经有了女朋友,去外地出差却偶遇记忆里的老爸,陈经理有着体面的工作,他是一个很普通的糟老头,在底层的港口码头运货区的清洁工。
两个人的身份之差,让他也不确定这就是他父亲,可是第一次见到那个背影。
就仿佛看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这也是位跛脚的父亲,没有像小说里翻过站台给自己的儿子买橘子却一次次盗窃工厂码头里的货物,攒钱给儿子买一双球鞋。
广西,他的出差地。
广西,他打工的地方。
他可以一眼认出他,而他却有了自己新的家庭和一个桀骜不驯的儿子。
他一直跟踪着父亲,没有等待相认,他看到那个不争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弟弟喝醉的夜里深巷中暴打一顿,弟弟哭喊着:“帮帮我”。
像极了那个曾经不听话的自己,这次的泄愤不仅仅是替父亲的仁爱教训他,更多的是象征在打自己心里的另一个十八岁时候的自己。
没有等到相认,却已成了路人。
而在此刻,女友小琪也拿掉了孩子。
我们看过了太多人的背影,却认不出哪个才是自己的背影。
湖畔芦苇荡中,两个年轻的少年。
赤身裸体在湖边的小溪里游泳,突然让我想起一部电影《蓝宇》。
可是剧情偏偏隐晦的藏起来边缘话题避而不谈,但是两个人不敢说是青梅竹马,也算是泳伴。
那时候,陈德明的父亲是一位工厂里杀猪的。
只要拍摄他的镜头,不是在清洗白色雨鞋上的血渍就是在给肥猪开膛破肚。
在我印象里就记得两个深刻的画面,两只倒挂着光屁股的大肥猪刚被他父亲挂起来,两个全裸少年背对着镜头在芦苇荡里奔跑跳入湖水中。
父亲是关心儿子的安全不让他再去湖边,可是陈德明对于林仁政的友谊却让他从不失约。
后来,他父亲怕儿子学坏,亲自去湖边抓儿子回来。
可却狭路相逢了林仁政。
父亲在湖水里打了他,可他却游到湖水中央不小心遭遇水草缠身。
这个父亲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父亲长吸一口气消失在湖中。
惊慌失措的少年林仁政回到岸上,却再也看不到那个父亲的身影。
故事没有交代后来两个少年都去了哪里,再次相逢却是一封特殊的来自新加坡监狱的信件。
好像是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陈再见到林的时候,两个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却又男儿有泪不轻弹将泪藏了起来。
他们之间的对白很少,但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有两句,一句是陈主动说:“我结婚了。
”这时林惨白的脸上忽然有了神情,有难过、有失落、有放心、有等到了那个答案。
林就这么生不带来故事,死不带去尘埃的走了。
还有一句话是林对陈说:“你变了。
” 是啊,每一个人都会变得不像是最初的自己,我们不是和身边的人在不停的说再见,而是在和自己说再见。
可是最后,陈将林的遗愿完成:带我回去。
回到了曾经一起最美记忆的湖边,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敢想着蹬着自行车去外面世界闯一闯的年纪。
可最终都不过是一抔黄土,入土为安。
再见再见,不是再也不见。
而是还有机会再次见面。
离婚后的陈教授去泰国开一个《网络社会》的讲座却偶遇大学北大讲师青虹。
年龄相差十二岁的他们,本以为会讲述一段师生恋,导演却悄悄埋下伏笔,在陈教授的讲座中,华裔漂亮女学生暗恋上这个中年男人,而这个男人刚好像是当年他和她一样,相差十二岁。
讲座结束了,他选择在酒店等他的老师,而他的仰慕者那个女生却等不到他接电话走入了同学庆功宴会的虚焦镜头里。
结尾依然很清晰,陈教授等来了他当年的老师,青虹给陈教授带去了白色的衬衣。
说出了那个秘密,两个人哭着亲吻着抱在一起。
黑场转换后一双高跟鞋的大特写。
暗示青虹一定留在了酒店。
也许,两个人没有发生旧情难忘刺激下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坐在沙发上守了她一夜,她也尊重自己仅仅躺在他床上因为叙旧聊天困倦而睡着了,衣服很整齐。
又或者是,发生了大学里的那一幕,他们相拥而眠,第二天早起收拾以后,他坐在沙发上拿着当年的衬衫回忆着往昔的爱恋,她恋恋不舍的轻卧床榻感受余温。
无论是哪种,过程已经不再重要。
我们都和过去的自己在不停的告别。
也许,当我们说了,再也不见。
就是真的不会再见了吧。
最后选一句经典台词收尾,“他们整天只看手机,从没有认真的看过自己”。
Hey,现在的你是不是正拿着手机,看着这篇文章。
网络有时候确实很让我们轻易的找到一个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被微信、微博、脸书变得陌生化。
也许,下次再见的时候,我可以亲口和你说声:“再见”。
想念,是一种状态,我们常会看到一件人事物的时候,莫名想起他(她),无论是酸还是甜。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就针对一个人,那感觉像是薄膜附在心里,每一次心的跳动都能感受到薄膜的束缚,跳动的越大,心里的所承受的压迫越大...这部片的编制透过三位导演和一位主演,用着一样的色调、相似的拍摄手法,不同的切换镜头方式与镜头对于情感的描述,整合成一部诠释且摸索着亲情、友情与爱情边界的电影,以电影的角度省思主演与生命中影响至深的人之间的距离,多远的距离才是适当?离得多近就会感受到心里的跳动?还是说,只要想起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离远或离近,想靠近,又会因为心里的一道墙,而屏蔽时间上、空间上与生死间的距离?三段情感中,每一段都有几个描述细腻的地方,第一段中,主演与父亲间的不自觉靠近与矛盾,就算父亲不记得他,而他也即将为人父,这一层级的靠近,依旧只是邻近而渐行渐远,其中的靠近过程,内心的感受很细腻,虽然对白不多,却能感受到主演渴望父爱,而同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给予父爱,看着父亲对另一个儿子的百般容忍,或许自己鼓起一些勇气,也因为一封简讯而落下隐忍已久的眼泪...第二段中,主演与朋友间的情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个死党,他的个性可能与自己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就是会因为内心吸引,而做出一些多数人都劝说与禁止的事情。
而我们还是想要这么做,因为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即使最后的自己会后悔...而无论自己做了多少违心的事,也无论他做了多让自己怨恨的事,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一只护身符」、「一句你变了、老了」,时间回朔从前的快乐时间,我们想起地不再是难过的过去,而是快乐的时光。
第三段中,一句「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这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道明主演多年来的追求与未果,藏在心里的秘密倒底能瞒多久,也许在15年间都无人知晓,看到她的一瞬间,心里的爱意依旧,而她是否亦然?而当拿出彼此第一次确认关系的衣服,也再次确认彼此内心的爱意,但下一步是什么?又成了难题...这一段不仅仅是描述师生恋、姐弟恋、禁忌恋爱,如果知道主演的职业,认真地听他演讲的内容,也能省思现代社会中网络带来的转变,好友人数一千,真正心里在乎的却只有五人,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网络带来的无远弗届,但内心距离却拒之千里,该如何应对?关于主演,「陈柏霖」的进步一直是能看见的,从一开始的蓝色大门,到现在的这部片,中间过程中也演绎了多种角色,一步步的进步,眼神中透露的细腻情感,如果用电影幕看,闪烁的眼神很能带入自身情感,这次的三个角色,个性背景皆不同,面对各个阶段的角色转换自如,也许面对着秦沛、蒋雯丽等老戏骨的气场还是有些薄弱,但是彼此间的火花,值得赞许。
关于三位对手戏的配角,「秦沛」这一次饰演的是一位公司倒闭而落魄的父亲,无论对于从前的婚姻还是现在的亲子关系,都是无奈且卑微,这样的他很难想像从前的他是如何的意气风发,而抛弃了与主演家庭。
每一句话、每一动作都在告诉我们,他就是父亲本人。
「杨佑宁」出现的时机不多,更多是青少年时期的他,一句「你变了、老了」表现出彼此的熟悉与不再熟悉的关系。
「蒋雯丽」一开始看待主演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但是越后面就能看出她对主演的情感,以及她埋藏中心里的秘密,多年养育孩子的辛酸与苦楚,全都展现无疑。
最后,依旧喜欢本部片的主题曲:在,也不见!
电影中的重逢、遗憾、迷失及找寻情感,歌词中展现淋漓尽致,搭配孙燕姿的歌声,我相信能牵动更多的内心情感。
熟悉的人,远在天边,陌生的情,永在眼前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没必要发现,我们可爱或可怜
很喜欢这个电影题目。
世上有很多事情,有很多人,注定是要留有遗憾的。
再见,在也不见。
简单几个字,却散发出了强烈的悲情或遗憾。
电影是分段式,虽然男主都是陈柏霖,但我想他是饰演了三个不同的角色。
背影。
这是关于亲情。
我其实看的不是很明白。
不知道他们两个到底是不是父子关系。
大概是他父亲离婚或有外遇,离开佛山,而后发生车祸有些失忆,把原配和大儿子陈柏霖忘记了吧。
为了让父亲和弟弟能继续平淡的生活,他选择了不打扰。
再见,在也不见。
湖畔。
这是少年时期的友情。
或说基情。
我依旧似懂非懂。
陈柏霖儿时的玩伴最后被判死刑,电影一直没有交代到底是因为什么罪。
但我想,大概就是那次游泳,他差点溺水,陈柏霖的爸爸去营救却死在湖里。
警方最终应该是判定这是谋杀吧。
看电影的时候很多弹幕,大家也是这样推测的。
至于为什么谋杀,大概是因为他爸爸阻止他和那个小伙伴玩耍,阻止他去湖边吧。
小伙伴最终死了,再见,是再也不见。
再也无法相见。
再见。
这是师生恋。
陈柏霖饰演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教授,而他,爱着他的大学教授。
他们应该是恋爱过。
以至于差点引起家庭动荡。
蒋雯丽饰演他的大学教授,她与老公女儿一起迁到了曼谷。
长达12年,他们没有联系。
陈去曼谷做演讲,其实也是为了去找她。
或许,12年后,她已离婚(否则应该不会在片尾有他们两个含泪拥吻的镜头),她最终是守护了家庭放弃了那段师生恋的,最后却接吻了,应该是已经恢复单身了吧。
在那12年里,他们再见,在也不见。
电影的拍摄手法很文艺。
很多跳跃镜头。
如果不是静静看认真看,大概看不明白。
虽然我的确也没有看的很明白。
反反复复的倒叙插叙。
几乎没有背景音乐,不到两小时的电影,感觉十分冗长。
但我还是看完了。
因为想知道结果。
几乎每个故事最后,男主都崩溃了。
像是窒息在现实中。
无可奈何的妥协,内心却抗拒这样的结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也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吧,跟某人,跟某事,再见,在也不见。
5月10日的北京颐堤港,陈柏霖穿着非常得体的西服在影厅门口为首映礼做准备,不知被哪个粉丝看见了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
陈抬起头本能就是一个微笑,既然被发现了他就大大方方的抢了一个话筒,他说,好像主持人还没来哎,我就先代替一下吧。
说着就领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场。
怎么回事啊?
他在大场合下是如此的自如又得体。
我们回到电影,在那样能发觉每一个细微表情的镜头下,陈柏霖也尽了力,尽管这个尽力,可能会被遭到一些异议。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有一度我甚至于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
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
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
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
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
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人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
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
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导演的风格并不同,这是所有分章节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它们却都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明显的技术性延展(可能是因为陈哲艺导演监制的原因),那就是对多余的细节的描述。
例如第二个故事里陈柏霖去监狱看杨佑宁很仔细的安检过程,例如第三个故事里反复的吃饭喝酒的过程。
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们很用心细致的描述每一个枝桠,他们却占去了电影好大一片时间,我在观影非常隐忍的情绪中舒缓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就是这些多余,看起来的多余,构建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这样机械重复而无意义,也真是因为这些多余,才使得那些在记忆中闪着耀眼光芒的见面,沉重婉转不可磨灭。
我没有给这部电影打分(要发表还是打了),因为我与这部电影利益相关。
出品方是我的前东家,出品人和制作人都是我曾经最敬爱的老板们。
这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个中曲折自不必言说,我记得当时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说找不到张总,问我张总去哪里了,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回答,他逐梦去了呀。
四十岁的不惑之年逐梦,不像是选择梦想,更像是被梦想击中。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做网络视频直播的朋友找到我跟他谈秀场模式,我去下了映客看了二十分钟,然后出离愤怒。
我几乎觉得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彻底完蛋了,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和情绪。
然而在首映散场我跟着三个读大学的粉丝小姑娘离开的时候听到她们讨论,她们说哎呀我还蛮喜欢这样不辩解不表白的情绪的,虽然陈柏霖亲上蒋雯丽的时候我快受不了了,但他们演的很到位呀。
我在她们激烈的讨论细微的用词之中忽然间舒乐一口气,笑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坏,这个世界从成为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跟今天一模一样。
真正的鲜活的人们并不是意气风发蔑视一切,而是痛苦的活着,并且深爱着世人。
去看看吧,看看里面那些痛苦的人。
去看看吧,看看那些有信念的人们的努力。
再见。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而在也不见,实在是比我们乐观多了,不是吗。
剧本好奇怪哟,第一个故事里的小波出现意义是啥,要不是看演员表我已经不记得这个人。第二个故事算是最好的,画面够美,不过打擦边球的方式略不上道。第三个故事我没看完,实在看不下去了。导游到底对陈这个姓有啥执念,还非要他们住酒店。
说的什么鸟语,还没有字幕,完全听不懂好吗。。。非常难看
2016.3.6 于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闭幕影片。看得我尴尬癌犯了。本次电影节最差影片。还我票钱!
独立电影和类型片还是有蛮大差距,过渡不是有明星就可以完成。
陈柏霖的演技并没有好到能在一部电影里一人分饰三角且感觉不违和的地步。不喜欢故事有头无尾的人千万别看,要不然憋屈死你。
其实是三个独立的故事,用陈柏霖一个人贯穿而已,讲述了亲情、友情(同性)和爱情(忘年恋),虽然元素很多,但其实没有一个出彩的,倒不如好好用心讲好一个故事来的好。
43/ 刚开始搜这部片子的时候,打成了“再”也不见,搜不出来,才发现是“在”也不见,一下领悟到英译Distance的用意。三个故事,串起亲情友情与爱情,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似乎都有缺憾,即使彼此都存在于世,也可能像陌生人一般不相往来。再见面时已经什么都变了。
实在对不住,看了二十分钟后就睡着了,听说最后有点激情戏,准备明天在去刷一遍
一个导演来拍会不会更好
还行吧
?
看完后,再听孙燕姿的这首歌曲。。。加一星。
水军救不了烂片
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因为一个姓陈的男人放在一部电影里。这个男人满身沧桑,一身疲惫。相比前两个故事,第三个显得更有希望,人海茫茫,有的人一旦说再见就再也不见了,而透过现代网络,我们可以在海海人生中再见一次念念难忘的人,这个故事才是充满希望的故事。第一个是求而不得的父爱,他渴望却只能保持距离的冷眼旁观,他想要的渴望的却是另一个弃若弊履,第二是爱而不得,有人的理解是友情,有人的理解是少年的爱情,我更接近第二种,他们时隔多年的再见,陈对刘除了一句好久不见,紧接着就是我结婚了。如果只是作为朋友,显得有些突兀。再见即是永别的无望,对比曾经藏在绿丛和湖畔的暧昧和生动,过去和现在的交错出现,一点都没有时空感。好像他一直活在过去一样。每个演员都很不错,陈柏霖是个会演戏的孩子,尤其在这部片里,绝对值得肯定。
太闷了。
那个……我跳着看的,但看到师生恋还有孩子的时候,我真的是……再也没办法直视这部电影了。
三部短片都感觉像大学生视频比赛,看不下去。希望陈柏霖可以仔细考虑下接片,电影代表作居然还是处女作的蓝色大门让人觉得惋惜。
在文艺片里面我比较能接受的类型了,男主角都是陈柏霖,我一开始还以为是讲的一个人的故事呢……原来分饰三角,故事都不错,就是最后那个小牛嚼老草的我本能上难以接受。
一段友情,一段爱情,一段亲情,然而三段故事都没有讲好。
蛮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