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来自于 电影日报 ScreenDaily原作者:Tim Grierson翻译:CharlesFRen校对:一一几乎所有聚焦大屠杀的电影都将集中营描绘为地狱一般的存在,这一点似乎不言自明,然而匈牙利影片《索尔之子》真正的意图,相比于仅仅用剧情的张力来增强这种感觉——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同题材影片被搬上银幕上次数之多,已经几乎使得其表现力越来越弱了——本片导演显然进行了更为认真的思索,试图用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来突出大屠杀中的残忍暴行。
通过对拍摄距离的掌控,以及时而产生的间离效果,拉斯洛•杰莱斯这部非常有力又自信满满的处女作虽然可能令观众感到痛苦和混乱,但从电影拍摄的角度来看却不无裨益。
可以说,《索尔之子》是本次电影节一部必看的作品,我们也祝愿它能遇到一位同样有魄力的艺术电影发行商。
本片背景设定在1944年的奥斯辛威,来自匈牙利的犹太人索尔在集中营内的一个特遣队中工作。
如片头字幕所示,就职于特遣队的犯人负责集中营日常的运输任务,包括聚集新的一批人送入毒气室中,并在下一拨人到来前把尸体处理掉。
当第一个特写镜头捕捉到索尔那张难以言说的面孔时,从他冷漠如行尸走肉一般的表情中,观众能感受到这种处境早就使他对眼前的一切麻木了。
接着索尔突然产生了一个颇令人困惑的执念,这同时也成为一个推动本片叙事发展却略显牵强的动机:他发现一具男孩的尸体是自己的儿子,于是一心要找到一位犹太拉比为儿子下葬。
《索尔之子》以残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集中营的严酷环境,通过演员持续不断的疯狂演出和出自Tamás Zanyi那压抑、多层次的配乐,囚犯之间的漠不关心毫无怜悯,好似工厂流水线作业一般冷酷无情周而复始的屠杀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导演兼编剧的拉斯洛•杰莱斯曾是贝拉•塔尔《来自伦敦的男人》一片的助理导演,尽管他承袭了贝拉•塔尔拍电影的严肃态度及热衷使用的长镜头,但是这部电影在其他方面却看不到多少塔尔的影子。
影片使用略带幽闭感的1.33:1画幅比例,长时间跟拍索尔的过肩特写镜头带领观众游移于奥斯维辛,导演花费了较长的篇幅和大量群演再现了集中营的日常生活,这倒有点当年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架势,不同之处在于拉斯洛特意让主角以外的大部分背景昏暗模糊或处于焦点之外,使得影片氛围更加毛骨悚然。
而导演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主角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却又逐渐脱离这个世界。
影片采用近景跟踪拍摄的方式,全程紧跟主角索尔,与其说师承塔尔倒不如说更贴近达内兄弟,另外,运动的长镜头和群众演员又不免令人想起同样来自匈牙利的米克洛斯·杨索及其作品《无望的人们》。
通常情况下,飘忽不定的拍摄方式会令观众难以捕捉剧情,但《索尔之子》始终将焦点放在男主角身上,再结合令人心神不宁的虚焦与发自本能的紧张感,便自然而然地避免了同类题材影片常常轻而易举就令观众产生的情感共鸣与宣泄。
这部匈牙利片是我看过的最恐怖、最震撼的纳粹与犹太人的电影,没有之一。
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可谓汗牛充栋,有如《钢琴师》那样真切的可怖回忆,也有《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在一片黑暗中的微弱光芒,还有《美丽人生》那样笑中带泪歌颂爱之伟大。
尽管各种珠玉在前,《索尔之子》竟然还能独辟蹊径,采取了前所未见的视角和风格。
它不歌颂英雄,不反思历史,它只想告诉我们,那段岁月的恐怖,我们永远不能真正体会。
而这部电影,把我们与“真正体会”又拉近了一步。
影片从一片虚焦中开始,缓缓从远处走来的索尔,直到镜头跟前才逐渐清晰,从此镜头就始终特写跟拍索尔的脸或后脑勺,而其他事物在绝对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模糊的。
这就给了强烈暗示,本片的焦点不是大局,不是历史,而是索尔这个人,我们要跟着他来体验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
<图片2>索尔是集中营里比较强壮的犹太人,因此得以做苦力而暂时免死,他的工作地点就是毒气室。
没有任何配乐,仅凭跟拍着他的长镜头,我们和索尔一起不断在灭绝营中奔走,亲身经历了灭绝营真实的样子。
整部电影故意采用的狭窄画幅,也加剧了幽闭和压迫感。
用工作、面包、咖啡诱骗人群,还假意提醒记住自己寄存物品的编号,而关上铁门后,那瞬间而生的震天而杂乱的哭喊,不是鬼片里的尖叫,那是真正痛苦恐怖的群体死亡;当哭喊声散去,遍地尸体和血浆,堆积如山的肉色,索尔奋力擦洗血迹、拖着尸体与地板摩擦的刺耳声音;焚尸炉骨灰爆满,改为直接射杀于万人坑,在那片片火光、模糊的裸体、人群被迫涌向万人坑的不绝的哭喊中。
以往的纳粹集中营电影虽然画面残暴,但始终有一种秩序井然的冷酷。
而这部电影,尽管画面是虚焦模糊的,却反而折射出了这无法用任何语言或视听表达能形容的恐怖与罪恶,我看到了此生所见的最写实的人间地狱。
而同为犹太人、随时可能面临同样命运的索尔脸上,并没有太多表情。
或许是凝重,或许是麻木,眼前的一片模糊正也是他眼中的世界,或者说,心中的世界。
而影片偶尔聚焦的事物,正是索尔关心的。
他关心的不是同胞的惨状,也不是秘密抵抗组织的进展,而是,他的“儿子”。
<图片1>那究竟是不是他的儿子,影片没有明确说明,也并不重要。
其实影片的情节令人困惑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抵抗组织运作的细节,但其实这也反映了索尔的处境,或者身临其境的观众应有的处境。
奥斯维辛灭绝营,夹杂着来自欧洲各地的犹太人,我注意到的就有索尔的匈牙利语,抵抗组织的意第绪语,本地人的波兰语,另一个集中营里的拉比的希腊语,哭喊的牺牲者中有法语,还有纳粹军官的德语,以及偶尔的英语沟通。
仅仅从语言方面,这就是一个无比混乱令人困惑的世界,而索尔更仅仅是这个集中营里被奴役的一员,他更无从充分理解周遭发生的每件事,眼前只有不可名状的恐怖。
这部电影通过模糊视线,含糊情节,让观众也有和索尔一样的麻木或更多难以形容的感受,是和一贯的“上帝视角”的电影观众截然不同的体验。
更重要的,在这样一个恐怖而扭曲的人间地狱,人的思维和理解力是不能以通常状况来假设的。
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条件下,索尔极度偏执地想要埋葬“儿子”,而且非要找一个拉比(犹太教神父)来进行祷告仪式。
为此他历经千难万险,不顾伙伴的安全,放弃抵抗组织交代的任务,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来交换一个将被处决的拉比。
首先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谴责他,在那样的环境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反抗或求生。
其次,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偏执,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索尔的精神寄托。
想象一下他所处的环境,他所做的工作,他一片黑暗的命运,在这样极度扭曲的心理情境下,即便他很可能没有儿子,所谓的“索尔之子”就是他内心最后的支柱和诉求所在,也许就是信仰的最后依靠,上帝的所在。
否则他为什么一定要不惜一切找个拉比呢?
可悲的是,他历经艰险找到的是个祈祷词都念错的假拉比,一个为了求生而欺骗他的同胞。
这一幕,也象征着在这黑暗无光的世界,他们的上帝也死了。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举目望去皆是无边炼狱,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片尾的那个波兰本地男孩(他没被纳粹抓走,不是犹太人),更不可能和索尔有关,但见到他自由奔跑的索尔,脸上第一次浮现微笑,仿佛上帝终于出现,在黑暗中撕开了一丝光亮。
他心中的“儿子”或精神寄托似乎终于得到了救赎,愿他的灵魂安息。
风格首创,带来最强大冲击,令人两股战战,挥之不去的电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毫无悬念。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图片3>
《索尔之子》的故事特简单。
索尔身处让人每秒吓尿的集中营,负责运输毒气室的死尸。
一天他发现有个死了的小孩儿,于是坚信这是他儿子。
索尔就开始了他作大死坑队友的旅程,各种铤而走险找Rabbi(我也不知道这是个啥,反正是个犹太教的职位)给死了的小孩儿下葬。
可队友们想逃啊,索尔就背着死了的“儿子”跟着反抗小分队逃了,自称Rabbi的还是个骗子,总之下葬没成功,最后一个长得巨不一样的小孩儿(结果是个隐喻/幻觉)看向了躲在木房子里的索尔及队友(他们都不出意外没看见“新儿子”),索尔坦然微笑。
法西斯发现了这一伙儿人,枪毙,剧终。
许多人都有信仰,可是这种信仰也要基于对其他人生命的尊重之上不是吗。
并不是说我们早晚都是dead man就可以随意剥夺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的权利。
我想起看《兄弟连》第九集里对集中营的表达,不到半集,非常保守和朴实的叙述,却让人热泪盈眶。
第一次对集中营有不一样的震撼与感触,那种震撼甚至远远超越《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
可是在看这一部的时候分分钟出戏。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用力过猛了,要知道,过度表达可能会适得其反。
2021.03.03求生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无有人能理解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中那些负责处理同胞尸体,而他们也即将被处死的特殊犯人是怎样面对这个本能,这是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生无可恋,但还要苟且偷生的活着。
当然,也有不认命的犯人,反正是一死,不如冒险一搏。
索尔开始属于生无可恋那一类人,可是偏偏对一具少年的尸体产生了情愫,认定这是他的儿子,一定要按照伊斯兰教义全尸埋葬他。
为此他执着固执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为此动用一切关系,不惜威逼利诱需要的人,甚至同意加入逃狱者阵营,利用他在这群密谋逃跑的囚犯中取得的信任和机会,终于如愿以偿,逃脱纳粹魔掌。
可是他心已死,生无可恋了,于是他用这个逃生的机会,如愿埋葬了这个少年的尸体,自己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灵魂和肉体的合一,决然迎接上帝对他肉体的召唤。
,文艺青年肯定看不懂这个电影,起码看过朗兹曼巜浩劫Shoah》的人会懂得,首先这一切都发生在灭绝营里,一般在波兰的白白桦森林里,隔绝人世。
普通集中营以劳动收押为主,灭绝营直接杀死犹太人,并且把尸体处理好。
像波兰拉克瑙这样的大型灭绝营,绞肉机每天的工作量,是数千到一万不等。
如片中出现的连夜工作,可以判断二战已经进入后期。
在41年到45年之间,越往后,处理尸体的频率越频繁。
具体见本文第五节。
主演Géza Röhrig拿的是电影学位,师从István Szabó(他的靡菲斯托为匈牙利拿下第一个最佳外语片奖,这是第二个)。
出版过两本关于浩劫的诗集《焚化之书》Hamvasztókönyv (literally "Book of Incineration", 1995) 、《俘虏》 Fogság ("Captivity", 1997),在纽约生活。
一很多人会说,索尔能逃出营简直是奇迹。
但是懂得历史的人知道,这是非常真实的,结合了相当多的幸存者的回忆录。
特别是越狱那段,二战德国投降前夕,营中德军人数稀少,根本没法抵抗有组织的越狱。
真实版,朗兹曼拍过一个纪录片《索比堡》,对成功越狱的人勒纳进行了访谈。
18年又拍成电影。
Claude Lanzmann的评价很高:"it's a very new film, very original, very unusual. It's a film that gives a very real sense of what it was like to be in the Sonderkommando. It's not at all melodramatic. It's done with a very great modesty".二到底是不是索尔的儿子,这已经是一个核心问题了。
连导演在评论音轨里面都说不确定。
事实是这是他的私生子,可能被寄养在匈牙利,或者是波兰,索尔不断地向其他人询问这一列火车是从哪里来的?
就是要确定这个事实。
他自己也不清楚这是不是他的儿子?
因为这个十几岁的男孩,他根本就没怎么见过。
他真是疯了!
为了埋葬他这个儿子,其实是在毒气室幸存下来,又被医生窒息而死的孩子,索尓害死了几个活人:有一个希腊的拉比Renegade(犹太的神职人员),一个犹太医务人员,他甚至把一个重要的装备都弄丢了,自己也差点两次丧命。
他为什么要这样?
首先正如他自己所说,工作组的人员跟死人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觉得生前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做过任何事情,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补偿。
《德州,巴黎》那样的自说自话。
三犹太人的祷文到底是什么鬼?
从技术上说,为死者祈念祷文,最好有两个拉比。
Kaddish cannot be recited alone.念的是Ezekiel 38:23,上帝在人的国度里最为崇高伟大。
יְהֵא שְׁמֵהּ רַבָּא מְבָרַךְ לְעָלַם וּלְעָלְמֵי עָלְמַיָּא (May His great name be blessed for ever, and to all eternity. Blessed be His name, whose glorious kingdom is forever)四用电影语言去描写大屠杀是不可能的。
浩劫不可能被再现。
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名单中从来没有试图再现灭绝营的场景,是通过抄袭东欧影片的剧情来完成的。
我所见到对此有所表现的只有两部影片,一个是美国拍的连续剧巜二战风云录》war and remembrance,第二个就是此片。
主观的视角,避开了令观众高度不适的画面,就是处理尸体集群的画面。
寻找儿子的动机贯穿始终,穿插在灭绝营的各个角落,使全片浑然一体。
如同但丁的神曲,中年的作者在地狱的各个层级各个角落里游荡。
大屠杀需要一个导游,就如同但丁需要维吉尔。
再把视角借给我们观众。
他本来是可以见证的,但因为自己的生命没有保障,所以他不是个主动的观察者。
五技法上的主要借鉴对象,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偷自行车的人,和苏库洛夫。
而不是贝拉·塔尔这样的匈牙利三流导演。
ps附录故事发生在1944年十月的Auschwitz集中营(发生越狱),主要人物有:Saul Ausländer (Géza Röhrig),来自Ungvár,匈牙利、斯洛伐克、乌克兰边境城市。
Abraham (Levente Molnár)离Saul最近的人。
决定与Oberkapo Biedermann (Urs Rechn)共同起义的工作组员,让S去女子营Fried Ella(可能是他妻子)处拿火药的人。
他和乌克兰战俘兵互为联系。
Miklós (Sándor Zsótér)战俘医生,最终帮了Saul。
Rabbi Frankel (Jerzy Walczak)拒绝为Saul念祷的拉比,但在片尾救了Saul,把他拉出水面。
Biedermann在被清洗前,坚持用摄像机拍下纳粹暴行存证。
最后是Saul和Katz去小屋完成的,拍了火化的过程。
Mietek (Kamil Dobrowolski)希腊拉比 Renegade 所在的工作组组长,脾气极臭的波兰二狗子。
正是他,救了Saul两次。
SS-commandant Voss (Uwe Lauer)让Biedermann写下处决工作组70人的。
Braun (Todd Charmont)一个法国人,混在新的一批匈牙利被处决者中,焚炉超负荷,德军只好枪杀活埋。
他让Saul相信他是拉比,捡了一条命。
影片中出现了大恶魔沃斯,事实上就是他为西姆莱盖了所有的灭绝营,亲手毒杀了一百万犹太人,包括一开始在波兰的灭绝营实验,规划、建造、管理集中营,都是他完成的。
他出现在影片中部,索尔帮他收拾桌子。
事实上它的出现是有违事实的,因为1944年5月9号开始,他的工作就被莫尔Moll换了。
所以,这是该片刻意要表现这个大魔头,让他出了镜。
以下是英文资料:Peter Voss (December 18, 1897 – 1976), was an SS-Oberscharführer, known for his role as a commander of the crematoria and gas chambers at Auschwitz-Birkenau,buildings which were used to gas and burn some 900,000 of the 1.1 million people that perished at Auschwitz-Birkenau, German Nazi concentration camp in Poland. Nemes尼米兹从 Béla Tarr拍The Man from London的2005年,发现一本书 The Scrolls of Auschwitz, 就是一本工作组的证言。
在2010年开始与Roye一起写剧本,第一稿于次年完成,他们开始研究,采访很多历史学家,比如Gideon Greif, Philippe Mesnard,Zoltán Vági。
Greif教授的We Wept without Tears一书,让尼米兹决定以工作组为视角。
三星半,第二次看的時候,已不像第一次這般戰慄,電影感爆表的感覺也隨之削弱。
影像是好的,但人物內在經歷經不起第二次重複,第二回看更加明顯,導演為了重現內部觀點,捨棄掉太多可再琢磨的細節,導致在觀影過程中,觀眾隨著索爾逐漸與現實分離,電影裂成了兩半。
你或許可以說這是重現集中營的精神狀態,以場面調度和聲音(Tamas Zanyi 嚴格挑剔的聲音效果,也說明了本片在戲院觀看的必要)完成高難度的日常屠殺。
但手段超越意圖太多,瘋狂或對信仰的執念都是觀眾的腦補,地獄也只需要走ㄧ遭就好⋯是一部講究'新鮮'的片子。
整體來說,滿看好導演的,讀了深焦翻譯的導演訪談,許多觀念滿正確的(而且還頗勵志⋯),兩點,承認自己不會寫長片劇本,沒問題,就再接再厲囉。
其二,若沒膠片就不拍電影,未免太負氣了吧,希望侯導第一部數位拍攝的電影趕快問世,到時得要再來檢驗這番話。
感官极致化的个体视角,很新鲜,虽然这个背影遮去了大部分镜头的一半,而另一半还都是虚的,于是我好想扒过肩膀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观感导致观影极度压抑,这种压抑又引发了对电影整个场景的脑补,于是有紧张,有期待,有害怕,有想摔屏,跟上帝视角的观影期待真心不一样,我得说我真没有很享受,给我一个全景吧啊啊啊。
至于索尔为毛这么作死,我已经不在乎了,他自己都说我们已经死了,不就是个念想嘛最后那个笑有没有很吓人,这是灵魂出窍的意思吗,我略迷茫。
这部二战类影片的视角较为特殊,作为特遣队的一员的索尔,帮助纳粹德军清理集中营毒气室尸体,只是暂时被存活的死人。
一次发现有位男孩幸存,虽然仍被处死,但索尔有如发现神迹,不顾一切要找到犹太牧师为男孩下葬。
索尔对生死已然绝望,而对于这件事却抱着极大的决心,是为一种宗教救赎式的寄托。
影片用大量的手持特写长镜头,虚化血腥残忍的集中营屠杀,晃动灰暗的索尔特写,夹杂着突发的声响、事件,传递着不安、绝望及压抑氛围,身临其境的无助感是这种拍摄方式带来的极大压迫感。
影片始终没有拔高战争主题,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实地设计氛围,用战争的绝望残酷来表达压迫下的人性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
《索尔之子》Saul fia2015,孤石影评7.1分,17限制级。
如果是你,整天看到被脱光的人被一波波送进毒气室,毒气开放后,听到里面男男女女垂死的嚎叫,拼命敲打你身边的铁门,然后声音慢慢减弱,直至鸦雀无声,还没完,然后你和其他人进去,像拖白条猪一样,把尸体拖进焚烧炉,再然后,你和其他人用刷子清洗地面上的血污,并且,你还知道,不久你也会同样地死去,如果这就是你,你会怎样?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自杀,因为我无法承受那种内心的摧残,不光是我,很多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若干年后仍然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索尔,这就是索尔的工作,他每天要经受这种内心的煎熬,支撑他活下来的只有信仰,最后在生命和信仰做出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信仰。
影片中的男孩是他信仰的表征,放弃了男孩就放弃了信仰,而放弃信仰,生不如死。
信仰是人们对今生的救赎和来世的追求。
中国传统中没有信仰,即使佛教今天沦落为人们求财求子的工具,就如易中天说的:中国人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
所以,这部《索尔之子》让中国人大跌眼镜,难以理解索尔的执念,当然也不会理解生命的彼岸。
影片的拍摄手法独特,采用1.37:1的画面,用近镜头跟踪拍摄,让人感觉画面局促,进一步烘托了压抑的场景,但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拍摄,画面的晃动让我感觉头晕,大大降低了观赏度。
影片在音效上用了大量的手笔,嚎叫声、训斥声、枪声、刷地面声、铁锹声穿插在一起,与局促的画面共同烘托出恐怖肃杀的气氛。
这部电影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虐心程度超过所有我看过的纳粹集中营电影,有禁忌者谨慎观看。
顺便佩服一下德国人,对过去的罪行毫无避讳,并深刻揭露,不像某天朝、某岛国。
<图片1>
21-060. 整部電影採用跟拍的方式,讓人身臨其境的壓抑。白花花的尸体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可是他们已经麻木了吧?看到主角把火药粉弄丢那里真的有点气,如果药粉顺利拿到了,他们说不定真的能逃出来呢?总是抱有这样的一丝期待…I guess my son isn&#39;t just my son.He is my dignity,my hope,my redemption!
看不下去。
看一半弃了算我看过吗?
摇晃的镜头,跟拍,模糊,看不清的尸体,是一种极度的恐怖
世界反法70周年电影大赛选手。一个主人公没有丝毫动机但一定能被解读出N种动机/隐喻的片子。
wtf,什么机子玩意。讲一个犹太装逼范装逼不成的故事。
为解释集中营为何难以成功起义提供了一个思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队友在图啥
宏大故事只完全对住男主一人的视角,叙事的其他部分出色的声音设计出了很多力
就像被绑在索尔身后,由固执的他拖着,在一片死亡的废墟里寻找,或者说制造一种慰藉。理性是失却的,在这地狱里就更添风险。镜头制造了一个促狭的罐头,把观众也囚了进去。细语在影院环绕,战俘的惊恐与羞耻,如呼吸一般热在颈后。等到他唯一的笑容竟然浮起,世界旋即回光返照地死去。
剧情硬伤是最大问题
一句话:Saul saved the soul of his son to failure, the only possible success for him in Auschwitz. 索尔拯救儿子的灵魂终至失败,却是他在奥斯威辛唯一可能获得的成功。. 请看长评
2.5
最受不了这种无来由的执念。看到最后可烦了
顶级氛围
TMD神经病,镜头晃的我快吐了,生理厌恶此片。
两天后回忆,《索尔之子》和《日暮》都是后劲很强的电影。有想过即使换做更寻常的镜头,那些血淋淋的场景在同类电影里也算得上触目惊心,但大概只有令人窒息的浅焦跟拍,才能制造出这种绵延不断地压抑情感。
“我们早已经死了。”死人做出这样的事情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特烦这种晃来晃去的所谓风格化。好好讲故事能死啊。
要不是这个题材的缘故,你们会不承认这个故事其实超级无聊又毫无条理、经不起推敲?我反正是不信的。
绝望而自私的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