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里面大反派叫女主的名字一样,这部电影真的是bitch。
不知道7.9分到底是怎么来的。
首先从故事主线来说,中规中矩。
毫无新意,特色。
惯常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套路。
马力欧赢的毫无根据,跟GG国王大战,跟乌龟大战,都是一样的,无脑赢了。
纯粹是靠道具加成。
反派不能道具加成吗。
完全没有体现他独特的作用。
哪怕放任何一个人过去都能赢。
要剧情没剧情,要主题没主题。
特效大家已经审美疲劳了。
希望能好好写写剧本。
不要总是想着靠情怀赚钱。
以后情怀电影坚决不看,豆瓣7.9分简直被情怀怪捧起来的。
电影讲点品质吧。
去TM的3D特供Part 1我奉劝各位无声抗议,不要去大银幕看这部电影;还是等流媒体资源吧。
你想赚钱,我明白;你强行把2D电影变成3D,而且只让我们看3D,每个人多薅十块钱羊毛,有意思吗?
几年前《谍影重重》变成《叠影重重》的事情发生过,现在还不长记性?
3D到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经过在国内十多年的发展,似乎也没什么十足长进。
问题不出在这里。
记得以前还去电影院看漫威电影时,或者像最近的阿凡达2,有2d也有3d;我是很乐意选择多花十块钱、多带一副眼镜。
虽然不咋地但确实能增强观影体验。
2d3d的选择权始终是在观众手上的。
就像游戏那些花里胡哨的皮肤:多了会更好少了也无伤大雅,但始终是一个“加法”的问题,是增强游戏体验用的。
类比回来,3D的作用只是增强观影体验、是一种“额外的高级享受”。
然而,“可以看3D”和“只能看3D”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全然是可耻的霸王条款。
我退一万步,都3d就3d吧,电影能看就行。
真的能看吗?
这一次的3d化做的似乎格外的差劲,前五分钟基本全是叠影,让我戴着眼镜都能体验回不戴眼镜散光感觉;后来放映员调试半天,终于不那么晃眼了,却出现前景清晰后景模糊的神奇现象。
我再退一万步,电影看不清就算了,怎么字幕也不给我看清楚?
没想到我看个电影也要疯狂调动英语脑细胞,听力再好也最不如此吧!
好好好,这是我去的影院的问题,是我看的银幕的问题——但难道不去杜比影院就没资格看电影吗?
如果只有2D版本一切问题就能解决了?
我不禁发问:为什么市场这么喜欢用3D作为幌子招摇过市,偏偏要画蛇添足呢?
为什么观众不能拥有自己选择要不要加餐的权利呢?
那些喜欢3D电影的人,是观众本身还是某些既得利益者呢?
可悲可叹,不必再问中国电影为什么薄弱了,不关心观众的市场注定是要坍塌的。
认真的策划电影不好,非在这种地方动歪脑筋?
这种荒诞的事情真是令人唏嘘。
Part 2 任天堂粉丝必看,路人别来!
电影评级:🌟🌟🌟🌟1/2不过,电影是好电影———至少对于我这个任天堂粉丝来说是。
看完第一感觉就是:电影的评论注定会是两极分化,任天堂把电影的互文手法用到了极致。
近年来电影公司似乎是找到了财富密码,特别喜欢用互文的手法,难道观众们看见自己熟悉的东西出现在大银幕就会颅内高潮?
好像还真是这样。
这大概是漫威开的头,《英雄无归》是顶峰,一下子跃进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
再看看前两名:《星球大战7》和《复联4》,全是利用互文性到极致的电影。
互文性的优缺点都很明显,相当于给了观众一个门槛,而且有时这门槛还很高。
对于进了门的观众,也许处处是惊喜和感动;对于门外汉…..或许只会一头雾水。
看看《英雄无归》中外评分差距就明白了。
互文性也不一定出现在商业电影里,像是最近的《驾驶我的车》。
有点跑题了。
《马里奥大电影》也是如此,比如马里奥大战DonkeyKong那段:马里奥变成猫一下子就把对手打败了;路人会也许会觉得剧情拧巴,转折生硬,但玩过游戏就知道——猫对抗强啊。
要我说,这是一部非常任天堂的电影。
首先,还是有着任天堂一如既往的自信。
在这个独占游戏纷纷上PC的时代,就连抠门的索尼都会把美末放到PC,任天堂还不紧不慢在他那性能羸弱的switch上更新游戏。
重要的原因是任天堂最知道玩家喜欢什么,所以玩家次次都会买单。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老任直接立了一个可以说非常高的门槛,(或许只有)充斥着五彩斑斓的彩蛋;他知道你们这些任豚看见马里奥在大银幕上跳来跳去就开心的不得了。
就像开卡丁车那一段,看到蓝龟壳飞过来就乐得不行。
而且任天堂从来不遮不掩,从餐厅里玩着大金刚、到各种熟悉的bgm变奏、到一个一个熟悉角色出现,主打一个量大管饱。
最让我惊喜的是婚礼那里,一下又出来几个,特别是那个炸弹国王,太喜欢了。
其次,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玩的电影。
好玩的地方不在于情节的设计也不是什么俏皮话,而是确确实实把游戏搬到了银幕上。
记得宫本茂设计马里奥时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这游戏不仅要好玩、而且要好看。
当然他做到了,马里奥制造的直播总是最欢乐的(虽然说上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如想象般好玩就是了)。
而电影天才般的把关卡设计搬了进来,看着碧姬公主通关、看着塞车到处跑,好不欢乐。
还有bb马里奥路易基的出现,完全是惊喜。
但这样就全然损害了电影的剧情,有些磕磕绊绊,仿佛只有个大纲一般。
这也一向是老任的缺点,注重游戏性却不重视剧情;对于这部戏就是注重了碎片化趣味却把故事抛之脑后。
主创团队也深知这点,于是处处扬长避短,比如大金刚和马里奥被困鱼肚里的那番话,本以为是要煽情,结果话锋一转有争吵起来,太妙!
还有个聪明举措就是把电影时长压缩了,90分钟只觉得看不够;这虽是走马观花,也避免了陷入审美疲劳云云。
还有一点我觉得不错的,就是马里奥坚毅性格的塑造。
马里奥是玩家的缩影,玩家面对挑战就要一遍遍磨练自己,特别是对于马里奥来说,装备升级是全然没有,靠的始终是自己实力;这样一来马里奥坚毅的性格就合情合理。
还是很有感触的。
至于配音,意外的还不错,但也就那样了。
缺憾在于路易基,看得出他代替了原本要被抓走的公主,所以角色塑造显得平平无奇,应该可以更好的。
期待他在鬼屋里的表现。
结尾我也很喜欢,马里奥在异世界醒来,和林克在每作的开头醒来一样异曲同工;和现实进入游戏世界相呼应——那也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啊。
等不及想看下一部了,瓦里奥瓦路易基菊花公主罗莎还没登场呢!
附:想看懂电影,最好是(至少)玩过以下几部:《马里奥兄弟(随便哪部)》《马里奥赛车》《任天堂大乱斗/森喜刚》《马里奥3D世界》《马里奥奥德赛》….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前阵子说内地院线终于重绽春色,可以看到各式电影齐头并进,到现在,「苦等」或「久违」多少滋生了一些慈眉善目,最近公映的新片里,豆瓣八分档就有三部。
当真名不副其实吗?
也不是。
《宇宙探索编辑部》对科幻与世情另辟蹊径的浪漫表达,够它慢慢享用前年惊艳平遥的高分。
《忠犬八公》背靠占据豆瓣TOP250榜单两席名额的前作,借用重庆,尤其是过江缆车另起炉灶,再瘦的骆驼,也比马大。
因此,更值得看到的大概是,《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以下简称《超级马力欧》)也迈过了八分线,一如不被看好的玩家,悄没声息地摘金夺银了。
《超级马力欧》再早几天上映的《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以下简称《龙与地下城》)也差不多, 7.7分始终稳稳当当,也堪称勋章一枚。
之所以要这么提,实在是因为游戏改编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等同于烂片。
在玩家与影迷两头,都不太讨喜。
《刺客信条》《古墓丽影:源起之战》《刺猬索尼克》《三国杀·幻》等片,还有后几部《生化危机》,都很失败。
更早时候口碑尚好的《波斯王子:时之刃》《极品飞车》《魔兽》未能等来系列的兴旺,而《愤怒的小鸟》迅速倒伏在续集魔咒里。
《波斯王子:时之刃》当中不乏烧钱的野心之作。
原创灵感枯竭的时候,拥趸不少的游戏领域成为电影的临近金矿,被主创乃至资本相中通过影像转译之后挪移受众的巨大潜力。
可往往,这类电影本质上跟其他公式化操作的商业片并无二致,除了IP带来短暂提亮,并没有什么新鲜思路。
说到底,还是堆金砌银地制作特效,然后浇铸到大差不差的俗套故事线上,辅以知名演员坐镇,然后根据收成决定续集开发。
在这里头,时常容易充斥一股哄得一个观众是一个的奸商气,或者这次不行就下次的赌徒气。
《愤怒的小鸟》往往看不到对游戏珍而重之的感觉,甚或本身就是在轻忽,在糟蹋。
于是就突然会觉得《龙与地下城》《超级马力欧》可贵。
观众,尤其是玩家,能在视野范围内,看到十分具体的呵护举动。
这两部电影最为突出的珍重,就在于对游戏过程及其体验的还原,而且是充满快活劲头的那种还原。
《龙与地下城》前身是经典的角色扮演桌游,1974年就有第一版,几十年间,推出过小说、漫画、街机游戏、网络游戏、电影等等,对于同类游戏甚至影视的影响,不仅在于及其丰富完备的庞大世界,而且在于本身准则、系统所具备的超强连贯性与拓展性。
《龙与地下城》魔幻、奇幻、中古等标签之下,最容易让玩家入手,也最容易让外界了解、着迷的是这个游戏最外在的层次,即这个奇特世界的历史与当下。
从大层面的宇宙形成、种群诞生、地理变迁、种族争霸,到科技、宗教、习俗、心理的形成、固定与变化,都囊括在看似麻雀、实质苍穹的《龙与地下城》里。
玩家就在人类、半身人、精灵、矮人、机关人这五大种族里,结合战士、圣骑士、野蛮人、术士、游吟诗人等九大职业进行组合,然后在游戏提供的广大世界开展冒险。
电影拍的就是这种组队冒险,或者更精确点说,是「跑团」。
主角团在蛮力、法力与智力的交错组合中,过五关斩六将,不用多说,这本来就是冒险类故事的传统路数。
《龙与地下城》而稍微不那么寻常的地方则是,他们转场之快,之多,之杂,几乎到了炫富的地步,时间于是被高度浓缩,单元频繁细分、切换,印证了系统本身近乎奢侈的丰富程度。
观影也像是游戏时间被合理化快进的征程,人被快节奏带到那个光怪陆离的异世界里,随着难题层出不穷冒出,不断转场的巧妙应对,释放着可以永不终结,也可以瞬时收束的讯号,一如游戏,也一如游戏本身映射的人生。
可以说,目不暇接,却也无需过分耗神。
它带来的是这样一种热闹的快慰,呼应的是三五好友投身桌游的亲密、紧张与快乐。
《龙与地下城》同样能把游戏体验精准平移到横屏上的《超级马力欧》,也把游戏感放置到无上高位。
相比大众较为陌生的《龙与地下城》,它更有全球亲和度的游戏本身,能够串联起更多人始自童年的游戏记忆。
任天堂这款堪称代表作的作品,在1985年就推出了第一款,在横向卷轴游戏、动作游戏等维度上,都堪称鼻祖以及王者。
我们基本上都操作过马力欧,让他吃蘑菇、踩乌龟、钻管道、拿金币,击败酷霸王(电影里叫酷霸),拯救桃花公主(电影里叫碧姬)。
一整套经典的勇者斗恶龙、王子救公主童话模式,点缀了过于纯粹的童年,更照亮了无从纯粹的中年。
《超级马力欧》在最基础的那款之后,还有「大金刚」「马车」「马趴」「奥德赛」「3D世界」乃至「任天堂大乱斗」等等衍生,不断拓展这个人气角色在游戏世界的可能性。
《超级马力欧》恰恰融合了这一系列的方方面面,构造了历代游戏与游戏,角色与角色,甚至元素与元素之间的丝滑交接。
电影故事就跟游戏任务一样简单,即需要打败坏人,拯救好人,但是因为蘑菇王国、暗黑王国等熟悉的疆域及其内在角色足够鲜明,足够多元,电影同样能在多次换场时,带来之于全民游戏迷格外受用的彩蛋盛宴。
《超级马力欧》马力欧对决大金刚、彩虹桥赛车等等场面全是代入感极强的回忆杀,而在前段,碧姬与马力欧尝试过关的示范,更是接连勾勒玩家上手与初玩的境况。
这也带动了非游戏玩家的历险经验,三分刺激掺杂七分欢快的那种,集装在糖果色的电影/游戏世界里。
这两部电影,真人别于动画,桌游别于电动,但是底色都是紧张加愉悦。
而笑料的呈现,又各表一枝。
《龙与地下城》是专门对付高智商人群的噬脑怪路过也无动于衷的蠢货集锦,精于逗比傻话与反差喜感,会让人想到《银河护卫队》《勇敢者游戏》在同类作品序列的潮流回溯式突围。
《龙与地下城》照明娱乐最负盛名的小黄人,标榜了「萌」传统会直线浇灌到《超级马力欧》中,恰巧软萌、呆萌、蠢萌、贱萌种种变体,诚然都能在堪称Q弹的角色身上得到呼应,构成足够轻松的通用语言。
说白了,这样的电影非但不复杂,甚至只在低线游走,但是竟然就这样,复归了爆米花电影的核心初衷,即如何让观众欢乐,而且迷恋这种欢乐,至少在电影放映的时间范畴内。
要让观众从一脸腻歪中想起这样一个事实,荒谬得来又有点无奈。
毕竟当下能够给予观众这类情绪波动的电影,说是少之又少也不为过。
哪怕是曾经很能拿捏幽默与深刻,乃至悲壮的漫威,也在第四阶段走火入魔的狂轰滥炸中,摔了个鼻青脸肿。
《龙与地下城》某种程度上来说,《龙与地下城》《超级马力欧》是在矮子里拔将军,但将军就是将军,口碑上的被首肯,起码印证了买账这一朴实但公允的动作价值,印证了大众的需求,长期被带偏的那种称得上返璞归真的观影需求。
很多游戏改编电影有意撇清跟游戏的本源关系,信奉起源故事或衍生世界才是更金贵的所在,游戏相关内容被淡化成背景或彩蛋,如今失败案例见多了,似乎论证了自认为在规避舍本逐末,就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但要说这两部电影是如何回归原初,也不尽然。
它们都并非单一校正自身地回拨,而是必然要在这几年的新语境里,为弱者逆袭的模式找到更适合表达的发挥。
除却喜剧与动作的对接,人物设定上尤其要校准女性的位置。
《龙与地下城》《龙与地下城》的男主埃德金是游吟诗人,但女主霍尔加是武力担当的野蛮人,男配西蒙多数情况下是三脚猫,女配多莉克则能精准输出,反差制造笑料,但也试图打破一点男强女弱的局面。
更明显的是《超级马力欧》,公主非但不像在游戏中那样被动等待营救,而且能够英姿飒爽地成为守护者、拯救者,在最后释放冰雪技能时,也让人想到《冰雪奇缘》一反公主动画的功绩。
有这些并不新鲜的进步显然不够,哪怕苛责也并不新鲜。
比如难得爽快地看完电影后,再细究两部电影个中人物单调甚至单薄的成长线,或是简单得几乎不见个体思考的剧情线,太像在扫自己的兴。
《超级马力欧》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两部电影所收获的赞誉,离不开现下的电影境况。
它们作为典型的爆米花电影,招架不住那种思辨性的审视,否则光是马力欧被消失的翘臀,也足够观众对游戏男凝的持续开炮。
这也不得不想及前景,怕是两部电影都很难做到安枕无忧。
《龙与地下城》作为先驱,既比不上载入史册的《指环王》系列,也容易在后辈《哈利·波特》《复仇者联盟》《移动迷宫》等无数电影的树立中沦为拼盘款「山寨」,我们自然希望头炮打响后,续作能更从容地进行拓展,但那又可能与当下气质有所相冲。
《超级马力欧》的尽头,是大烧IP的《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和《头号玩家》,很难抗衡。
目前照明娱乐跟任天堂继续合作,一方面想通过制作续集、打造路易吉等单人电影,来构建超级马力欧宇宙,另一方面是让其他游戏更顺利地搬上大银幕,但愿不要重走《神偷奶爸》到《小黄人大眼萌》的路子。
《超级马力欧》似乎最难的还是观众,简单欢愉只能现时享用,而且未必可以持续享用、公然享用,这里头的拿捏,实在比电影本身繁复得多。
感觉有日子没在电影院里看低于两个小时的电影了,到底还是动画片,估计制作方也不打算做的太长吧,这次照明娱乐也真的是捞到宝了,也确实很用心的制作了这部动画,看之前他们的下一部鸭子的电影预告里居然还要用马里奥电影做宣传也是挺有意思的。
因为马里奥系列本身世界观搭建的其实很简陋,导致本片出现了一大堆过去游戏里从没有过的世界观设定,比如马里奥路易吉的原生家庭和桃子公主的出处。
这也幸亏本片一直挂着宫本茂的名号也和任天堂合作紧密,不然这种硬添加的起源性质的世界观肯定会被玩家喷。
不过到底还是好莱坞的编剧,马里奥路易吉也被安排上了美国移民的特性,但做的比较好的就是让马里奥一开始就能身手矫健轻松跑酷,让后面对抗库巴的桥段不那么违和,不过也有着经典的主角怎么被揍都不会倒下的桥段。
反过来路易吉就没有设计成同样的身手敏捷,而是参考了路易吉鬼屋的设定为主。
看到小孩子版本的他们让我挺惊喜的,在马里奥路易吉RPG里就很喜欢这个形象。
至于桃子的起源我个人觉得有些违背了游戏原本的设定,在游戏里桃子就是被塑造成了土生土长的当地公主,不过本片为了让马里奥和桃子互相有好感,设定成人类也算情有可原吧。
把游戏里的关卡和道具融入到世界观的设定这点很棒,不过同样的,很多关卡在游戏里其实是反派库巴的设计,而本片也因为剧情比较短,使得库巴的城堡内部的关卡设计完全没有呈现,最终战居然是在纽约街头完成的,最后兄弟的混合双打非常的超人,这部感觉也会和钢铁之躯一样,会引出后续的多部任天堂世界观动画的感觉,至少动画片不太在乎导演的问题。
配音方面,星爵确实挺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安雅的声音辨识度也很高,塞斯的大猩猩也有经典的塞斯笑声,至于伟大的布莱克杰克,到底还是布莱克杰克,这次终于展露出了自己出色的歌喉,诞生了又一个洗脑度极高的歌曲,这次他出演的也是大反派,和功夫熊猫完全相反,脑补一下库巴大战功夫熊猫哈哈哈。
音乐方面马里奥的游戏太经典太好听了,不过也反衬本片用的那几首烂大街的80年代歌曲显得有些偷工减料和突兀,自从滚导开始在大片里塞怀旧金曲之后感觉后面很多片子都开始重复使用,这一点就显得很多片子在这方面的创意有些不足和跟风。
拿耀西来做续作彩蛋其实不太出彩,毕竟耀西已经在正片里出现过了,彩蛋弄成库巴的那几个孩子计划救爸爸或者马里奥银河其实更好,全片里收获最多成年人的笑声的那个负能量小精灵我记得就是马里奥银河里的角色,啥都不说了,期待续作!
我更喜欢的结局是:马里奥拿到无敌星,但没有吃掉,而是说:我不需要无敌星,我练习了这么久,就是为了现在。
然后通过技巧打败了库巴,最后落在旗杆上。
只是我个人希望是这样的结局,不代表其他人。
很喜欢桃子公主的设定,满是奇诺比奥的蘑菇王国,以及马里奥赛车选车,泪奔。
为什么马里奥没有吃花扔火球环节呢?
还挺想看的。
希望死后能上任天堂。
1、适合人群:小朋友或者游戏粉丝(像我这种只玩过红白机的不算,好多地方我猜是个游戏梗,但是红白机里面没有)。
2、公主那个猫王发型属实在我的审美范围以外。
3、其实猩猩军队没啥用,马里奥也没啥用,公主战斗力就可以搞定boss。
4、公主名字我看字幕叫peach?
为啥我总感觉boss喊她bitch?
5、(最终总结)舔狗不得house
在关于此片的讨论中,我发现很多人搞错了一些事。
喜欢这个电影不是因为它改编自我从小玩过无数次的游戏,而是因为有些东西就是特别有趣,无论它被做成游戏,被拍成电影,在闲聊中被提及,在玩耍中被模仿,还是仅仅此刻在我的脑海里打转,都一样会让人开心得像只闯进烘焙爱好者厨房的小老鼠。
在所有好莱坞动画里,如果让我选很有限的几部一遍遍重看,这部《超级马力欧兄弟》跟《无敌破坏王》系列会一起名列前茅。
角色有很多人类,但是风格绝不拟人,而是猫和老鼠一样的卡通逻辑,摔打无事,道具增强,超级英雄般的飞天遁地,可以直接切换成八位像素或任何次元画风。
整个电影就是一个盛大的游戏,无论竞技场的互殴、彩虹桥的追逐,还是布鲁克林的必杀,都像是一个个很考验操作的关卡,会让你的情绪像台风天的塑料袋一样凌空打转。
更别提还有许多典故彩蛋,又是疯狂麦克斯又是终结者还匹诺曹的,这谁忍得住不竖大拇指。
看到有人说如果马力欧兄弟不吃无敌星会圆满,这我是资瓷的,但我也能理解照明动画制作电影的策略。
第一部总是需要对原作有更多的敬意,而马力欧不需要道具也可以胜利,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续集主题,不妨等看看我有没有押中。
电影里出现了好些我热爱的歌曲,排第一的毫无疑问是《I Need a Hero》,在西片这歌出现的频率和功能类比华语片里响起《小刀会序曲》或《男儿当自强》,热血沸腾的原因是你知道,随着音乐显神通的这个人会所向无敌。
歌词里唱着:我需要一个英雄,他必须身强力壮,矫健敏捷,满血待战……动画里有一个这样的英雄已经很难得,而本片给了不止一个,这帅起来谁扛得住。
时间仓促,误买了国配场,但看得非常享受,有那么几刻像回到了小时候周六下午的动画时光。
很多同龄人说,现在的孩子没有我们当年的福气,可以看许多进口动画。
但这帮小家伙的童年能在影院里看到超级马力欧兄弟,就冲这一点,我才是羡慕他们的人。
打從任天堂宣布與照明娛樂共同打造屬於瑪莉歐的電影時,便很清楚這絕對不是一部劇情為主的電玩改編作,照明娛樂旗下的動畫作品向來都是娛樂為主,劇情為輔,你不會在他們的動畫作品中感受到什麼劇情深度,但娛樂度絕對是上乘水準,而瑪莉歐兄弟電影版完全符合以上條件,如同其他照明娛樂作品,色彩鮮明娛樂滿點,劇情一言以蔽之。
作為任天堂第一部影視化的出道作,照明娛樂以致敬電玩為出發點,在一部短短90分鐘的首部曲中,塞滿了各款遊戲片的場景與彩蛋,整部片就是電玩致敬巡迴禮,《瑪莉歐兄弟U豪華版》、《瑪莉歐賽車8》、《瑪莉歐奧德賽》、《路易吉洋樓》、《瑪莉歐3D世界+狂沙世界》等遊戲場景與造型全都帶到了。
以忠實還原電玩場景與彩蛋為前提的娛樂下,照明娛樂對劇情的編排便盡可能做到極簡化,簡單粗暴的敘事節奏,單一不複雜的故事主線,有很多新設定沒講到就直接過去了,要馬就是留待下集再講,要馬就是他們真沒打算講,人類世界水管的設定連結蘑菇王國真希望可以交代一下背後的故事。
撇除單薄粗暴的劇情節奏,身為從小玩任天堂長大的腦粉確實看的相當盡興,該有都有了,沒有出現的地方與角色希望本集大賣座後下集能登場,照明娛樂的飽滿濾鏡色彩也讓人看的好舒服,忠實還原賽車的彩虹橋跑道實在好感動,對碧姬公主的人設改動也可以接受,電影版的碧姬本身就讓人好暈了,安雅的配音讓人看的更暈❤️。
另外傑克布萊克配音的庫巴真的是全片MVP,編導安排了非常多戲份給他,甚至還讓他彈奏抒情歌曲表達對公主的愛,傑克布萊克的配音確實超乎預期的驚喜。
克里斯普瑞特、查理戴的配音預期內可以過,倒是片中多首80S經典曲的置入,結尾竟然放了《星際異攻隊2》開場選用的《Mr.Blue Sky》,瞬間以為自己在看星際異攻隊動畫版XDD。
PS:整部片元素滿到沒有地方塞下耀西的戲份,只把它當片尾彩蛋有點可惜,希望下集大家都可以騎耀西啦!!
然後專注拍一場賽車大賽好嗎?
實在好想看大夥飆車拿道具打來打去。
★★★★#超級瑪莉歐兄弟電影版#supermariobrosmovie #任天堂#克里斯普瑞特 #安雅泰勒喬伊#查理戴 #傑克布萊克#賽斯羅根 #照明娛樂
作为半路人,不算是老任的粉丝,除了FC上的马里奥是小时候经常玩的,其它也是最近才玩了Switch上的第一方游戏,好巧不巧,刚玩了一段时间,大电影就出了,这不得去参观参观。
作为马里奥登场的第一幕,活久见,居然看见马里奥真的在修水管,哈哈哈,有种梦幻的真实感,而当马里奥两兄弟赶去雇主家修水管的片段,也是有点小心思在里面的,横版场景就像是游戏重现一样,活灵活现,电影和游戏无缝切换。
再然后就是穿越到异世界,打败酷霸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游戏改编电影上,已经很不错了,简单的故事,里面没有什么幺蛾子,就算是恋爱脑的酷霸王,也没有因为公主的拒绝而放弃征服世界的梦想,就算是主角光环的马里奥,也没有和公主撒糖玛丽苏,就是简单的冒险故事。
尽管玩游戏的时候对角色关系并不了解,但一点也不影响观看这部电影,有时还会让你眼前一亮,一直以为是花瓶角色的公主,居然在我面前秀了一波高端操作,重现了一波FC上的马里奥闯关场景,哈哈哈,这技术即便放在现在也是相当炸裂,而马里奥死了一遍又一遍的场景,只能说老任为什么可以监控我,按照现在的梗来说,熟练的让人心疼。
整部影片接连不断的出现游戏中的道具和角色,更是跟电影剧情深度绑定,实在让人惊喜连连,而马里奥游戏的角色也是贯穿全片,各种小道具小野怪层出不穷,更别提酷炫的马里奥赛车8,可爱的奇诺比奥队长,逗比DK大金刚等等,是不是漏了星之卡比?
还是这个不属于马里奥宇宙。
再加上游戏里的BGM,超级带劲,看完就想玩两把马里奥,特别是结尾的萨克斯马里奥结算BGM,听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还有另类操作的深情钢琴手酷霸王,哈哈哈哈哈,也是活久见,要说违和吧,还挺优雅,要说还不错吧,这动人深情的歌声出现在这副身体上,确实有点怪,但一点也不妨碍我听歌,哈哈哈哈。
这电影的爽度等级,取决于你玩过多少老任游戏,而我玩的还不算深,也没有过多的了解这个马里奥宇宙,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但只有这些都能让我在电影里的感受不断的被爽到,被打动到,这让我更羡慕资深游戏党和老任粉,这不直接颅内高潮。
是的,爷的童年又回来了,尽管只是短暂的,但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回想起来那个坐在电视机前玩马里奥的小子,恨不得把他从过去揪出来,让他看看穿着工装裤留着胡子的水管工,在向你打招呼,在向你传递着快乐,谢谢那些游戏,存在过我的童年。
粉丝向合家欢游改电影,虽激动于能看到从小玩到大的马里奥系列角色登上银幕,但平铺直叙、简单无聊的故事,升级打怪换地图的叙事节奏,纵有不错的视效和IP情怀,还是让观众昏昏欲睡,到底讲好一个好故事才是电影的核心价值。
虽马里奥系列游戏的剧情亦大多一根筋,像库巴和马里奥永远的情敌死对头,但游戏的互动性带来的心流显然是无法生搬硬造到电影里的。
游戏是在创造世界给玩家,电影仅能呈现世界给观众,即使精心还原了各个地区和独特玩法场景的视效,也至多能贩卖情怀给玩家,而观众则是司空见惯。
电影篇幅太短也是游改漫改电影的普遍弊端,反而改成剧集增加时长、聚焦少数角色(如神秘海域),另辟故事线(如生化危机、怪物猎人、皮卡丘侦探)都更易做好。
若要贪心地在90分钟内将IP全数登场,就只好做成头号玩家、失控玩家这种彩蛋形式罢。
为什么又是3D特供,效果还不如3DS裸眼3D的马里奥赛车。
emmm老顾居然猫化了,比蓝龟壳还可怕(x
虚假的尊重游戏文化:《头号玩家》聆听斯导爹味说教反游戏沉迷真正的尊重游戏文化:《超级马里奥》it's all about fun fun fun! come on!虽然现在是个初代马里奥第一关能卡十几遍的废物,可咱小时候打得好呀🤪梦一个塞尔达大电影
是时候让漫威和dc尝尝世界主宰任天堂宇宙的厉害了!学着点!
太好看了这也!就是纯粹的好看,看似简单的剧情但是设置超好,还强调了红绿帽子一家意大利人的身份和背景。老任就怎么做到这种游戏内容还能往里加点现实的家庭情感关联的我真的服!碧奇公主是最棒的!!! 所有玩过任天堂游戏的人都应该去看这部电影!!!配音好,配乐也好!选歌无敌了!老任自己的版权自己随便用,各种细节什么都有!懂的越多越开心!请和我一起喊:任天堂就是世界的主宰!
龟王竟然是个摇滚情种
一部九十分钟的游戏说明,剧情、音乐都没亮点。再有情怀也打不了高分。
任天堂就是天。任天堂敢授权第一大IP,照明娱乐也是有两把刷子。这部大电影简直了。时长只有九十分钟,但内容丰富、节奏紧凑,蘑菇王国满满的饱和度,充满了治愈感;与之相反的是库巴城阴森与压迫感。拯救世界+照明娱乐搞笑风格+《欢乐好声音》系列屡试不爽的演唱片段+马里奥系列经典配乐,随着剧情又激动又开心,尤其是luma这么没心没肺,不得不令人印象深刻。我现在都有冲动拿起3ds,尝试下路易基洋馆和马车,然后再来一场任天堂全明星大乱斗。
没想到连马里奥电影里面都要解决父子问题,还是两份!
对于玩超级玛丽长大的人来说 这动画片过于幼稚了
幽默感不佳,照明娱乐一生黑。(走马观花的)登场角色、场景和游戏细节非常多,几乎系列所有重要作品的元素都有出现,从粉丝角度上可以满意,但马里奥本是一个不需要太多语言因素参与,也几乎不与现实世界挂钩的游戏系列,而导演却将电影拍成了强行勾连现实价值观的行活式台词喜剧,辅以奇观大场面和照明标志性的细节卖萌,外加难以忍受的、与马里奥世界毫无关系的金曲配乐,却很大程度上浪费了马里奥围绕着“跳跃”动作制造基顿式肢体喜剧桥段的潜力。第一次马里奥式的横版卷轴调度出现在现实世界,进入蘑菇王国之后这一特色反而被复杂的纵深调度长镜头冲淡了。尽管马里奥游戏早已进入3D时代,但这样的处理还是会让人觉得有些暴殄天物。
4.6你难以找到比这更纯粹的主题乐园(它甚至难以称得上是一部电影),它的杀必死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各种元素各种关卡全部堆满来满足粉丝的需求,却找不到游玩游戏时那种简单而又纯粹的快乐,任天堂还是乖乖回去做游戏吧。
平庸的剧情,亮眼的竟然是勇敢顽强的碧姬公主
出乎意料的真香。诚意拉满,画面、人物形象和节奏都很出彩。开幕前五个熊孩星罗棋布叽叽喳喳,一度担心观影体验——但从出任天堂LOGO到散场,他们都没再出一声。
公主挺刚的呀,我一直以为是花瓶呢。就是把游戏串了串,剧情就不提了。
开个主题公园也许比拍电影更合适
看在原版游戏音乐串烧和从初代到赛车各类马里奥游戏元素重现还算用心,三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确实很久没在电影院看过美式3D动画了。这次不幸是3D转制+国语双重冲击(不是说国配不好,是因为动画国配场必定孩子多),又暗又吵。
恍然大悟,马里奥原来意大利人
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任天堂,那一定不会太坏
#VUE 致敬挺多《星球大战》《活死人之夜》,游戏元素运用的也很好,不论是老版的模式还是奥德赛的3D训练,游戏背景乐的改编和配乐都很不错,以老歌搭配这个拥有巨大受众的IP很聪明,《Take on me》和《Mr.Blue Sky》很好,不过就仅此而已,本期待会有些冒险的解构,只是中规中矩的以《英雄之旅》为架构叙事,而且这个故事传递了怎样一个价值观……看懵了…《蜘蛛侠》预告比本片好看些,不过当看到《速度与激情》的预告我陷入了沉思,到底是少数族裔水管工降神击败能文能武的美国“巨兽”令人唏嘘?还是凡人之躯的范迪塞尔不吃药率领伐木累飞天遁地令人惊叹?亦或者…氪金玩家John Wick合金弹头+合金装备模式刷经验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