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有點意外吧,Mike Leigh 的輸家劇場這次帶著正能量,毫不起眼的 Gerri 過著平淡美滿的婚姻生活,態度正面笑口常開。
那時身為觀眾的不知道,這個 Gerri 才是這部電影處決剩女的大伏線,因為故事不只要她的生活美滿,還要她在一個個倒霉鬼出場後更見圓滿,令一個平淡的幸福小家庭成為慘淡失婚婦人瑪莉(Mary)的最強對比。
由樣貌、語氣到動態,怎樣看 Gerri 也比較像那個毫不起眼的大輸家吧?
在一家黯淡醫院做心理治療師,周末落田種菜和外子各自微微抱怨這抱怨那,實在不能算是可喜可賀。
可故事卻說這個 Gerri 早早就成功嫁了一個地質學家,男人工作兩年後還和她環遊歐亞,後來養大一個醒目乖乖仔,乖仔再找個風趣好玩的心理治療師女友!
在另一邊的瑪莉是個失婚婦人,無時無刻都在找對象,但喜歡的不會喜歡她,她又看不上那些一直迷戀自己的男人。
不知道實際年齡,不過如果她能將自己嫁出來,這位瑪莉肯定算得上是一位「靚太」吧。
不過故事要這位努力保養身體外貌,又能夠獨力生活、量入為出女子落得如此下場,成長養貓的剩女(mature woman with cats),在人家的美滿生活下一敗塗地。
瑪莉最倒霉的就是有著 Gerri 這個對比,同時自己最渴望的就正正是 Gerri 的生活吧。
一個永遠感情失意,一個擁有美滿家庭。
瑪莉要是群著一班愛蒲愛玩的姊妹淘,像《穿 Kenzo 的女人》的錢瑪莉、《Sex and the City》的 Carrie,大家到底會盛讚她風韻猶存,多年來修身的努力沒有白廢,閒時大家一起去買靚衫,晚上到夜店獵艷,總不愁寂寞吧?
但故事發展是怎樣呢?
Gerri 是心理治療師,嫁著個地質學家,而兒子的女友也是心理治療師,自己則是個小秘書。
人家其貌不揚但生活美滿,自己風韻猶存想找個好人愛惜自己都這樣難。
她的世界可能不是從來都只有男人的,不過後來是。
只顧著投資在愛情的瑪莉放棄了對大世界的好奇,結果就在大家分享世界遊歷之時被徹底消音,不請自來地在人家的家庭晚餐上輸得一敗塗地。
沒有人會想做這個瑪莉的。
Mike Leigh 你好狠,還將故事設於階級觀念極重的英國,這樣處決一個剩女。
賤人。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剧情,任务同样也简单,但是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生老病死,爱恨离合,简单去出出充满着哲理,这其中的一切,只有自己细细体会,生活么,不就是一年一年又一年的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己体会!!
推荐
迈克•李(Mike Leigh)的《又一年》(Another Year)是一部不多见的电影,因为这部影片将焦点放在一对接近退休年纪的幸福夫妻身上。
Tom(吉姆•布劳德本特Jim Broadbent饰)是名地质学家,Gerri(鲁斯•西恩Ruth Sheen饰)是名心理医生,他们自打大学时代就在一起了。
两人住在郊区一栋可爱的房子里,并且很乐于料理菜园。
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故事更波澜不惊,更鼓舞人心呢?
或许因为Tom和Gerri所共有的那份泰然,使得他们如同磁石一般,吸引了一些不快乐的人在周围,这其中就有老朋友Ken(彼得•怀特Peter Wight饰)和Mary(莱丝利•曼维尔Lesley Manville饰),Mary是Gerri所在医疗集团的办公室助理。
Mary孤独又害怕失去青春,她对Tom和Gerri友谊的依赖已经到了夫妇俩不能承受的地步。
如果说Tom和Gerri是影片的中心,那么Mary则是影片的能量所在——基本上是负能量。
李终于给了莱丝利•曼维尔一个对表演跨度有很高要求的角色,而她也漂亮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与迈克•李的这次访谈发生于刚刚过去的11月。
李的电影创作和他与演员工作的方式是即兴的,这一点尽人皆知,因此访谈几乎没有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AT: 我认为《又一年》是你的电影里最契诃夫式的。
电影的结构围绕四季展开,还有Tom和Gerri的园子也特别重要。
他们不像《樱桃园》和其他剧里的人那样住在乡间宅院里,可他们那么关注园子或者说是社区花园里的蔬菜,就像住在乡间一样。
此外,还有很多对话在讨论幸福与不幸。
ML: 我个人十分崇拜契诃夫,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将他看作一个遥远的影响,但直到电影拍完,人们开始表达这样的看法时,我才想到契诃夫。
对这种类比我能与之共鸣也深感荣幸。
刚刚你没有用“农村”这个词,但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关于城市人的城市电影——当然,是城市郊区——但这部电影是有关城市精神的。
片中的园地及它在电影中的重复出现,是养育的象征,自然地,在这个意义上说,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往复。
AT: 这么说,从园地到他们家开车只是很短的一段距离?
ML: 当然。
在电影形成的过程中,当我和演员们构思和创造电影中的世界时,的确遇到了一些叙事和戏剧方面的难题。
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Tom和Gerri那种绿色的,养育和关心地球的一面戏剧化地呈现出来。
我们已经想到让他们有一块园地,但是不知道怎样能让其变得有意思起来。
我也试图寻找方法扩展Mary偶尔拜访的情节所带来的叙事潜力,因为在影片结尾,Mary事实上只是Tom和Gerri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但她是那样一类人,只要你不提出异议,他们便会挤进你的生活。
由于我的电影中的戏剧时间通常很短——你知道,一周,几天,或许是一个月——因此这就成了问题。
第三件事就是我如以往那样到达了那个点,需要和摄影师Dick Pope及其他设计师坐下来谈谈,和他们分享我脑袋里所想象的电影,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电影的样子了,而Dick也可以拍摄些样片了。
拍摄《无忧无虑》(Happy-Go-Lucky 2008)时谈到Poppy的暴躁性格,于是我们一致认为那部电影的色调应当是鲜亮的。
拍摄《赤裸裸》(Naked,93)时谈到影片里凄惨的孤独夜行,于是我们拍摄了样片,达成共识采用单调灰暗的色彩组合。
对这部电影我还不那么清楚,因为这部片子特别复杂。
Dick说,“我抓到了片子的精神,先拍些片断试试。
”他拍了四种不同的视觉选项,四种样式。
我看的时候就想到了四季,这样就完全打开了电影,并且兼顾到了我想表达的东西,即对生命的隐喻。
如此一来就将园地戏剧化了,使之变得有趣,而且展开了更长的时间跨度,就能细究Mary的多次拜访了。
同时也解放了每个季节,每一章节,和电影中的每一幕,使它们能有不同的基调,不同的特色,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引进新的人物。
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给人以契诃夫式联想的又一原因。
AT: 尽管你的一些早期电影或许也是如此,但我发现这部片子中有关酗酒的潜台词尤其强烈。
影片伊始第一场,在Gerri所在的诊所,一名极度抑郁的妇女(伊梅尔达•斯汤顿Imelda Staunton饰)对医生说,她不喝酒但她丈夫喝。
当然, Mary也酗酒,还有Tom和Gerri的老朋友Ken(彼得•怀特Peter Wight饰)也是。
ML: 我并不认为这是我电影里出现的新主题。
你可以回溯到我的第一部电影《暗淡时刻》(又译《荒凉时分》Bleak Moments),我现在意识到那部电影和《又一年》有很多相似之处。
酗酒无关酒,却有关痛苦。
我们知道人们是迫于痛苦才酗酒的,而我们这里讨论的也正是痛苦。
AT: 你也给我们带来了Tom和Gerri,他们似乎很快乐……ML: 就其自身来讲,他们的快乐是真实的。
AT: 但问题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干预,或者说应该干预不快乐人的生活,这些人指望着从他俩那获得安慰和支持。
ML: 有人说Tom和Gerri高高挂起,不搀和任何事,我觉得这么说是不对的。
那不是真的。
他们只是偶尔对Mary那样。
而Ken则是比Mary近得多的老朋友,他们真的关心和保护Ken,愿意在某些方面对他负责,但他们还是会觉得无助,因为那是个困难而长期的过程。
对Mary,他们的道德困境在于在哪划定界限,尤其是当某人越过界限,践踏友谊的时候。
而且,从Gerri的角度出发,这是个专业问题。
在影片结尾,Gerri对Mary说,“你需要帮助,我会告诉我的同事。
”我认为这很重要。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Mary需要帮助,Gerri为什么不帮她。
但专业的心理师是无法为朋友做咨询的。
我还觉得人们误读了影片的结尾。
有人说在影片结尾部分Tom和Gerri两个人而不仅仅是Gerri一个人,都对Mary冷酷无情。
我认为重要的是要记住,在最后一幕中Tom和Gerri邀请他们刚刚丧偶的哥哥来家里做客,他们需要一个特别的私人家庭聚会,在这个最不恰当的时候,Mary出现了,有人在错误的时间不请自来绝对是特别讨厌的事。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他们没赶Mary走已经是很有同情心的表现了。
他们考虑过,但没那么做因为他们不能,Mary就坐在桌边。
影片就是这么收尾的,给我们留下了这个复杂的局面。
AT: 我不认为他们没有同情心,我的意思是,我觉得他们相当有耐心。
ML: 比你我都有。
AT: 是的,的确。
你上一部电影《无忧无虑》(Happy-Go-Lucky)里的人物那么坚决的追逐快乐。
她似乎特别走运,好像拥有快乐的DNA一样。
《又一年》里的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或者基因。
影片似乎绑定在衰老的主题上,感觉到人生的某些可能性消失了,即便有伴侣,也总有一个会死在前面。
ML: 是的。
这部电影是关于怀抱喜悦还是悔恨回望人生的,是带着热情和乐观向前看还是带着恐惧望向前面的黑洞。
这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
AT: 同样是这些演员,回顾他们在你之前的电影中的表演,可以将所有这些电影看作是一部扩展开来的电影。
在每一部接下来的影片中,我们都可以代入这些演员在你电影中的历史。
ML: 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话,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在我的电影“流派”里,每一部影片都与众不同,但与此同时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也的确构成了一部不间断的电影。
AT: 你认为你的“流派”是什么?
ML: 只是我的电影样式,仅此而已。
我说的只是现实主义和某种怪癖的结合以及我选择所拍摄的世界,还有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自律和节制的摄影对情景的有机探索以及真实勇敢的表演之间的关系。
AT: 你对音乐的运用也很经典。
能否谈谈这方面?
ML: 我的头三部电影《暗淡时刻》(Bleak Moments)《苦力》(Hard Labor)以及《五月的坚果》(Nuts in May)完全没有音乐。
后来的两部电影《谁是谁》(Who’s Who)和《长大成人》(Grown-Ups)中也没有音乐。
首先,尽管很多有音乐的电影给过我很大的启发,但是我觉得音乐并不是必要的,在某些方面,甚至会干扰到目标的达成。
我觉得当我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尝试拍摄自己的电影时,那样的立场很有趣也很重要。
当然也是很核心的。
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合作过的五位作曲家——主要是Andrew Dickson,近来是Gary Yershon,还有Rachel Portman, Carl Davis以及《职业女郎》(又译《红粉贵族》Career Girls)时的Marianne Jean-Baptiste和Tony Remy,这两位做了我电影中唯一的爵士和电子音乐原声——的工作都始于他们对电影的情绪反应。
换句话来说,音乐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临床应用似的音乐。
它们来自于对电影基调和情绪的真实反应。
除《职业女郎》(Career Girls)之外,我的确更愿意与运用现场古典乐器的作曲家合作。
我和他们的合作同我和其他人的合作一样紧密。
作曲家的贡献通常对他们来说是个人化的,是具有原创性的,但是我这边的贡献也是非常个人化的,音乐中的情绪和风格很多都有我的味道,真的。
在这部电影中,邻近结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音乐。
我们曾经勾勒过可能的效果,但在最后与安静或没有音乐的部分比较,音乐还是更强势。
简单地将音乐填满整部影片只会麻醉整个观影体验。
AT: 在多数影片中,音乐提示观众情绪并掩盖演员的不足——演员表达情感或是维持一种基调的困难。
在你的电影中,情感层面的表演非常充分,基调转换也十分明晰。
莱丝利•曼维尔同时完成两种情感或欲望的表演,非常出色,令人吃惊。
我常常问自己,有了这样的表演,你为什么还需要音乐。
ML: 音乐能带出味道;音乐增加味道;音乐强化味道。
我特别认同说阐释性的和补充性的音乐是可怕的。
我希望这些电影里的音乐不是这样的。
AT: 不是的。
ML: 我的电影里,你有最喜欢的吗?
AT:很难说,但我还是很喜欢《赤裸裸》(Naked)和《酣歌畅戏》(Topsy-Turvy)。
这两部影片很像是那种非常规电影。
而且它们——这是我的软肋——与人们期望能在一部电影发现的魔力最为相关。
ML: 是的,这两部影片都以某种方式颠覆了那种魔力。
AT: 我爱《同时》(Meantime)是因为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和蒂姆•罗斯(Tim Roth),他们那时都还是年轻单纯的演员。
你最喜欢哪部电影?
ML: 这对我来说更难了。
我对《同时》(Meantime)有好感,背后的原因总也弄不清楚。
撇开别的不说,我惊讶于我们能用有限的资源成就如今的《酣歌畅戏》(Topsy-Turvy)。
AT: 在我看来,《又一年》一定与2009年西蒙•钱宁-威廉(Simon Channing Williams,与李合作多年的制片人)的去世有关。
你把这部影片献给了他。
ML: 是的,完全正确。
我个人的以及很多参与本片的人们所经历的失落感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到了电影中。
但在此之上,在此之外,这是一部有关关系和孤独等的相当个人化的电影。
请允许我补充说明,我非常想以此片向西蒙致敬,而这部影片也的确合适……说回来。
我抓住你说的这个有趣的点,说莱丝利•曼维尔的表演,说她能同时表现对立的情绪。
我们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这点上她完成的很出色:从这个人物的行为,能看出她是个怎样的女人,年轻过并且还在拼命想要维持年轻,同时害怕会变成老女人。
在她表演里的不同行为层面上你能看到这些东西。
我认为这值得一一确认。
AT: 最后一场中有台词提到她曾在海滩作过酒保,突然之间能看到她那时的影子,那时的她觉得自己有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这真是毁灭性的。
我感觉一些人会觉得这个角色接受起来太痛苦了。
ML: 太准确了。
我认为正是如此。
Mary是很多东西的受害者,最主要的是那些既定的宣传,说女人一定要性感,女人一定要漂亮,这些东西绑定了她的人生。
她不自由,她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这既定的,误导性的观念在起作用。
有个不知哪来的家伙说这部电影是厌女的。
这让我想起《赤裸裸》(Naked)上映后一些所谓的女权人士的反弹,他们把那部电影看成是厌女的。
这想法真荒唐,因为这部电影讨论的正是男性行为中这样的消极方面。
AT: 有意思的是,银幕上最快乐的人是Gerri,她可远算不上是标准的美人。
她似乎逃脱了那种训导,因为她意识到那不适用于她,所以就无视那种训导。
ML: 是,但事实上她也很幸运。
她遇到了一个男人,而且很明显这行得通。
我是说,你知道这里面也有运气的成分。
AT: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很激进, Mary处于Tom和Gerri生活的边缘,表面上看整部影片就是Tom 和Gerri的世界,然而Mary才是这部电影所在。
ML: 我努力要达到的就是如此,而且我认为可以说是成功了。
AT: 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Tom和Gerri家以及他们的园子里。
看不见Mary的公寓或是Tom和Gerri的儿子Joe(奥利弗•莫尔特曼Oliver Maltman饰)住的地方。
ML: 我觉得不让人看见他们的住所,这点很重要。
但是你能得到相关的信息。
Mary和Ken,他们谈到自己的公寓和生活时的那种强迫症般的状态是独居的人所特有的。
我觉得看见他们出现在自己的家里,这会打破影片的规矩,转移和模糊影片的焦点,即这些人为什么以及如何出现在Tom和Gerri的生活中。
AT: 但在最后一幕里,为了参加Ronnie妻子的葬礼还是去了Ronnie的家。
这个家和Tom和Gerri的家是那么不同。
ML: 是的,这很重要。
但是这也是Tom过去的一部分,不是吗?
而且,没什么比得上一场好葬礼。
AT: 这或许算不上最恰当的提示,你接下来要做什么?
ML: 嗯,我要做点从没做过的事。
先是重排我过去的一出戏《狂喜》(Ecstasy),接下来要在国家剧院创作一部新戏。
我们还在尽力筹款拍一部关于画家特纳(J.M.W.Turner)的电影。
我想拍这部片子已经有好些年了。
与《酣歌畅戏》(Topsy-Turvy)不同,预算紧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掉那部片子里所有的外景,但对一部有关特纳的电影,这么做是行不通的。
我从不谈论即将着手的事情,但拍这部电影需要筹钱,所以让大家知道我想做这事也无妨。
而且,谁知道呢,我不想让旁人做这件事。
【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从影院出来的时候一直在想着,以至于走到十字路口愣了足足十秒才想起来我家在哪儿。
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把那么多想法写成一篇出来。
让我试着写吧。
今天不能说是顺利的一天。
发短信给一个一直有点在意的人,却被回了你是谁。
这是我在米兰的最后一季了,只想看场德比,结果今天我还没准备好,票就开卖了。
当然这只能怪我之前不去办球迷卡。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我真的狠狠地哭了。
离开南京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在心里我从没有离开过,我深深地知道我是要回家的。
然而离开米兰,就是永远地离开了。
以后也都永远见不到你们了。
好吧, 也许几年十几年能见一次吃一顿饭?
可是,Let's face it,离开了米兰,我们真的就走上不同的路了。
影片结束的时候响起了掌声。
然而我们还得继续走,人生就是一个来年,加一个来年,再加又一个来年。
我们总表现地仿佛过年是一件大事,来年的我们就是新的我们了。
然而,不一样的新年,那是电影。
年复一年的,这才是生活。
哪怕是二十三十年的朋友,我们也分别过着不同的生活。
他们能做的不过是给我们做一顿饭,住院的时候来送一篮水果。
仅此而已了。
我们过得再悲摧,他们的幸福也不会匀到我们身上。
往往要用好久好久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羡慕的平凡人的生活:家庭和子女,这根本就不是每个平凡人都能求得到的。
当你坐在他们和睦的饭桌上,默默听他们计划假期的时候,才会知道,我们自己,是一个多么孤寂,多么own my own,多么by yourself,多么无法reach out的生活啊。
我从小就陪母亲去她的同学聚会。
不是全班的聚,就是三十年来感情一直最好的那么四五个人的聚餐。
也因为这样从小我的人生的唯一的目标,就是做一个让妈妈在她的同学聚会上作为骄傲的谈资、可以让她的所有朋友嫉妒的人。
现实真的太现实了,以至于再深厚的感情,也无法将我的甜蜜与你分享。
然而至今我依旧没有可以让母亲骄傲的事情,无论我怎么努力还是没有办法让她为我骄傲。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别说“我们不会的”,”我和他们不会的“。
感情是无法承诺的,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
这个结论不是我下的,是尼采说的。
尼采是个聪明人,他说的很多话都是对的,所以我觉得这句话也很有可能是对的。
感情是无法承诺的。
哲学上我们叫“anomic impossibility”。
当然这又是题外话了。
今天我们总是谈着,哪个老同学结婚了,哪个朋友的朋友的儿子已经能走路了。
然而几十年后,如果我们还在豆瓣、微博,是不是要讨论,今天我去了谁的葬礼了。
人生真的太短了,短到我们根本承担不起用来思考to be or not to be、是或不是、应该是这个人或是那个人、究竟这个是不是对的人、……,所花费的代价。
人生已经太困难了,不需要我们再创造纠结来证明。
我们就不要再计较谁喜欢谁更多一点,我们就好好地在一起、我们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好不好?
然而我不甘的是,我甚至根本还没有机会和你们真正成为朋友啊。
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一起吃饭、一起吃饭、和一起吃饭罢了。
等我们各自离开后,便会成为QQ上一个再也不会打开的分组。
我还是这个操蛋的我。
不让别人了解我、不肯和别人走近、不肯交朋友、不屌别人的事、也不会告诉对我来说重要的别人,你们对我是重要的。
我只是一个人坐在影院里狠狠地哭罢了。
然后一切照旧,你我都是“别人"。
2011.03.08.——写给(成就了我的完整的生命的)别人们【真的,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种植番茄,像不像一种疗愈的过程。
看着它一点点成熟,变成美好的诱人的模样。
它又不会绝经、不会更年期、不会长皱纹。
它不会输给时间。
不会变成一个没人要的老女孩。
我很害怕变老。
因为我不知道我老了之后怎么办。
如果我没有结婚没有小孩。
一颗番茄,从新生到死亡,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
为什么人要度过那么多的一年又一年。
有的人活着像受苦,有的人活着以幸福温暖的面貌。
人和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
完全无法感同身受。
一个幸福的人怎么要才能去理解一个有抑郁症的人呢。
我觉得根本无法理解啊!
也许会说是你自己想不开啊、你自己性格有问题啊。
大家都是带着属于自己的滤镜在生活啊。
即使是同一样事物,也是不一样的色调。
如果一个人刚好受到了巨大伤害,看什么都是灰色的啊。
总是问你好嘛?
你好嘛?
总是回答我很好、我很好。
其实过得不太好。
一直在假装我很好、我很活泼开朗乐观。
有人愿意听我说吗。
有人不嫌我烦吗?
有人不嫌我太沉重吗?
大多数人都喜欢阳光的人吧。
害怕颓废抑郁的情绪会传染给自己。
害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每一个人就是永远只想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啊。
“我也帮不了你什么,抱歉啊,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你自己要加油啊。
”可是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啊。
总是听到要努力,生活的真相却是很多时候努力也没什么用啊。
可能运气比努力更重要呀。
我看到mary的眼神近乎乞求,心疼的要死。
她是有多绝望才会来找jerry啊。
她不想被赶走。
她想要一些温暖。
不断寻找着爱。
她想要一个人来爱自己。
但是一旦对别人有所期待,就会失望了。
“为什么无法和自己相处呢。
一个人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啊。
”但是,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连离开床的力气都没有的时候,怎么办呢。
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无助的时刻。
感觉自己像颗慢慢腐烂的水果,没人管没人问,就这样坏掉死去。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没有爱人、没有没有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每天靠喝酒吸烟来忘记生活中的不快,唯一有的是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好朋友,每一次去朋友家静静的在一旁看着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非常想拥有一台汽车好让自己重获自由,当汽车坏了的时候,当乔找到女朋友的时候,她几乎崩溃,却不能改变什么,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
影片最后镜头停留在她身上许久,她脸上忧伤的神情让人感慨万千。
昏昏沉沉坐在机舱里,起飞后不久,我从朦胧的睡意中随着颠簸的气流晃了晃,看到旁边那个美式胖子,戴着耳塞,对着屏幕很投入在笑;飞机下,是苍茫田野,有些隐约可辩的民居,在傍晚清晰的大气层中,偶尔散逸的灯光,证明了那里当下的生活。
就这样一小会的出神,我都很感动,尤其坐在高处飞机,或者远去列车里,那种隔着距离,让你温软的迹息,是生活目前吝惜给我的。
就这样,睡意顿散,想想近十个小时的飞行,还是不如借电影打发点时间。
屏幕上,两个上年纪的女人,英音话痨。
其中之一,着一件与年龄不相仿的服装,画质温暖,于是倒带重放。
看那个愁容漫脸,麻木哀叹的Janet,在讨要安眠药。
医生说:除了规律的睡眠,还有什么可以使你更快乐。
她说:不一样的人生。
医生答,改变让人恐惧。
这是《又一年》的开始。
刚才那个明丽的画面,不是开始,仅仅是某个春天一季里还算得上快乐的日子。
Mary在春天里出场,俨然与Janet反派,听者相同,都是Gerri, 这次不是诊病,普通生活里普通的朋友聊天。
听Mary讲花草要打理,什么时候添置一辆小车,最主要,找一个心意相通的另一方,忙不迭又对旁边帅哥眉目递情,聒噪不止间是对孤单的抗拒。
Mary也说独身的好,那当然指的是自由。
这种自由的生活,耐不住发馊的寂寞。
个体的财力物力时间,统统是打不了折的成本,事倍功半,大概十之八九。
那么多的闲置时间,换做Gerri/Tom 夫妇二人便可以魔术般多变,种花种菜,拾辍田园,下厨烹饪,读书交流。
可以一起承载回忆的痛和风险,共担未来岁岁年华的喜和悲。
Mary的生活也要多姿,她想当然的认为养一辆小车,或许比养一个宠物更有价值,可以助她只身旅游,省时省力。
生之期待,单身,多像春梦序曲,必要迎来热噪的夏。
没有兑现过完整生活的Mary,永远在寻找平衡一点。
好在她还有姣好容颜,独立工作,短缺和一过式感情,一直是她心里的痛。
天平一端的法码,近身旁最好的一位,Gerri的独子Joe, 成熟,懂事,独身。
而一厢情愿,变不成疗伤的方剂,恰恰是一把致命的毒药。
年龄代沟,可以不计,友情和爱情变成了势不两立的矛和盾, 真真一场闹剧收场。
这或是迈克李的模式,角色无单一渐进,也没有依赖繁琐的故事线导引,以四季命题,好似经络循行,再以人物点穴发力,自然流畅。
所以柔肠寸断不仅止于心碎的Mary,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ken出场,着less thingking, more drink的T恤,体格庞大,不修边幅,常年单身孤苦,让他把最后一点阳刚变成了周身肥硕的泥肉。
回忆里的欢愉带不走现实的阴郁,他在Tom面前落泪,是悲凉后的无力挣扎。
孤独的Ken,与Mary大胆追求新生的态度不同,他失去了重新飞入生活的翅膀,他们已然无法早一步相遇,晚一步,又这般不堪龌龊,泪湿衣襟,除却同病相怜的心通意会,ken对Mary的大胆追求,注定情长气短。
Gerri/Tom的老年浪漫,是一出喜剧,可惜,好戏总也需要召唤悲情,才有观众的宽容。
这是人性的弱点,总需要些不如意,分别心生出,才好自欺欺人,与活在虚空的自我作一次和解,戏如人生。
残忍的冬季,Tom的哥哥Ronnie,妻子离世,儿子对白,昏冷斗室,所有昭示,都是生命无常。
教堂里颂歌祈祷,借由宗教力量,一切无常的答案皆成一曲慈悲的咏叹。
紧接变奏曲,仿佛轻敲侧击,尘归尘,土归土,人生百转千回,百态轮回,是不争之实。
Janet和 Ronnie,一头一尾,完整家庭走在濒破的边缘,只剩Tom/Gerri贯彻完美家庭范本。
平凡人世,随时上演咏叹变奏,活在人生边上,怎会事事遂人意。
Ronnie来到热闹的Tom家里过冬,Mary只能借酒精烟瘾缓解深冬彻骨的悲凉。
毕竟荒唐凡人,只盼回归人籁世界,找寻快乐万灵丹。
愁乐交集,悲喜两极。
最后的晚餐,一边燕语盈耳,一边患寡患失。
恍惚茫昧中,人籁俱寂,空留若无其事的Ronnie和似笑非笑的Mary。
观众怅然,屏幕嘎然,好像被喧闹刺伤的灵魂,无声的情愫,它们躲过了连绵无尽的希望,获得了一刹那的解脱。
Mary是个大龄单身的女人。
极度缺爱,对每个人都调情(Tom. Joe. Ron )。
极度需要倾诉,直至喋喋不休。
被认为是不一样的人,神经质的人。
但是jerry一家都是有同情心,善良,健康的人,Tom为伦敦挖洞减清下水道负担,Jerry从事心理顾问,有良好的倾听技巧,Joe是一名社区律师,一家子都是从事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再加上joe后来出现的女朋友,亦是同道中人。
他们幽默开朗平和健康,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Jerry不是。
她需要心理医生,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
而不是不定期登jerry家的门,名为拜访朋友实则填补心灵空虚。
Marry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
她空虚的内心无法经营出丰富健康的生活,因此依赖酒精,有烟瘾,但这些没办法填补内心缺乏,业余时间用逛超市血拼打发。
所有的失败者都是这个样子。
Ken,也单身。
老,颓废,肥,酒。
Mary甚至可以谈得上厌弃ken。
Mary厌弃的是自己。
她羡慕年青,依旧不知道爱是什么,她的恋爱之所以不能长久,大概是她说的爱不懂装懂,没有孩子更不懂得爱是什么。
岁月流长,苍老了容颜,刨光了内心。
很可怜。
要丰厚你的内心,有同情心。
不要那么浮浅,临睡前看看书,游历大地,服务社会关心他人,少些评判指点,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
失败者都是一样的,替自己想太多,却不够好,头脑里缺了点什么。。
“又一年”让我想起前些时候看过的另一部很有滋味的英国电影“塔玛拉.德鲁”;同样依托时间转换 四季变幻,截取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年光景,寄寓了一些符号式的人生主题,关于家庭与友谊,关于新生与消亡,关于希望与失望,阐释着Mike Leigh自身对生活的明晰态度!
Gerri和Tom这一对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温暖而坚固的家庭与爱,是会让很多观众欣羡与向往的那种平淡的幸福;没有无可救药的浪漫,却是可以清晰记得关于彼此早已远去的日子,恍如就在昨天,时光悄然停驻!
相形之下,Gerri和Tom的好友们Mary与Ken显然有着较为困顿落寞的生活;老友们相处,自然是絮叨抱怨琐碎细微的小事,或慨叹人生的不易,对话却并不无聊乏味,反而随着安静沉郁的原声配乐,毫不自知地陷入他们平凡简单的世界!
没有华美隽秀的台词,言语自然亲切,写意动人,可以体味到其中一些深刻的真情,是人们心中的爱与美好!
春天孕育希望,夏日诞下新生,秋天收获爱情,冬日老人逝去;当影片中的老人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五味杂陈的日子,岁月的重量年年沉淀,细腻沉静的画面里不再有飘摇的未来,只有铅华尽洗后静谧的温柔!
在影片的结尾,也许现实的残酷与颓然,正如湮没Mary的寂静与孤独一样覆水难收,但也让我明白了他人的幸福生活,别人的美丽风景,只能走近却不能走进,自己的破碎与忧伤,只能独自面对每一天都是流水,每一天都是旅途,每一天发生的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最终是会成为关于人生的故事,或是改变命运的事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
明明都是琐碎的日常生活,没有刺激,没有高潮,也没有煽情,却偏偏有着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明明没讲什么特别的故事,却仿佛道尽了人生百态。
世界上有太多不幸福的人,他们在人前衣着光鲜,却只是为了隐藏内心的痛苦,他们会不停地倾诉和发泄对生活的不满,可是喧闹过后的沉默却更加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多么悲哀
为了避免成为MARRY那样的人,我一定要在28岁前过上幸福快乐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人老了好闷。
评价挺高的,可我看不出哪里好
演技很好,剧本平庸
观感清淡
老实说这部片子让我觉得平淡甚至略带乏味。连续两次半途睡着,分三天才终于看完。一对老夫妻和他们周围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片段,没有意外的故事情节,没有高潮,只是生活表象之下的四季更替,一年到头都阴沉沉的伦敦。Mary是个让人心生怜悯的可悲的女人。结尾的那个长镜头着实shock到我了。
YIN QI CHONG CHONG
也许平淡,但这就是生活
风格。
影片最妙的是它的色调处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随着四季转换,影片色调也在不断变化,春天是室外的自然光,夏天和秋天是室内暖色调,到了冬天是水泥灰,Mary的脸色也失魂落魄,失掉生命力的那种枯槁
影片很平淡就像你我的生活
不喜欢mary,觉得很多苦逼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毛每次这种所谓的“平凡的生活”的片总能受到追捧?各种“平凡才是真艺术”什么的,已经每天过着这样的生活,为毛还要再花俩小时看别人的无聊?
7/10。结构设置上是《春夏秋冬又一春》,以花园为背景,将角色情感的兴衰浮沉定格在季节中截取好的一天。题材上又重回了迈克·李的处女作《荒凉时分》,用玛丽充满挫败的到访诉苦来做贯穿全剧的线索,时光在流逝,但她的痛苦永远没尽头。银幕上呈现的毕竟是导演个人化的生活经验,观众难以体会和代入。 @2014-09-01 22:00:15
美国人拍这题材相当于东北话念宋词。。
所谓大师风范也如此罢。最后一个镜头简直令人背脊发麻。
mary你要坚强起来。
生活
天啊好无聊 Tom and Gerri
下巴吓死人的Gerri,痴肥如猪的Joe,还有Joe傻逼兮兮的女朋友,你们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Mary,你确实就是输给了年华,如果你还年轻。。
比生活更多的。是偉大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