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不怎么样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凌乱。
呵呵,缕缕,大家讨论一下。
凶手(也就是凌家辉)从小就有很严重的人格分裂症。
本来是想把发生在他和他姐姐(实际上是他妈妈)的事情重新演绎一回,本来完美的结局应该是他把他姐姐和那小孩子杀了。
可是因为出现了两个男人,把他完美的剧情破坏了。
他的姐姐(实际上是妈妈)因为爸爸有外遇,她妈妈把他爸爸杀了,然后想拉着她跳楼,被邻居救下后,因生活所迫13岁就要去打工,结果在晚上下班回来后被人强暴后怀孕了,什么不懂的她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后想杀掉小孩又不忍心,所以就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养育下来,当孩子懂事后就骗孩子说是他姐姐,是她把他从他要跳楼的妈妈手里解救出来的(实际上把她自己的事安在凶手的身上)然后就有了片子开关这一段。
然后从第一个凶杀案起,就是把她姐姐(实际是他妈妈)的妈妈把她爸爸杀了然后跳楼,开始演起……感觉非常失败的是摩托车那一段,谭耀文怎么莫名其妙来这么一出?
因为豆瓣送的危情三日下了画,所以我就改看了这出,看完后要写影评。。。
是我一直想看的。
因为这出戏比较着墨感情线,而且是大荧幕看的,音效与画面都比较好,所以我会比较喜欢这续集。
电影延续了c+的诡异风格,郭富城的神经兮兮加深了。
这次导演尝试想叙述更多的人物内心来让观众更加融入剧情,穿插的画面似是而非,是郭富城的自问自答,试图用具体的图像来代替抽象的内心想象,是导演一种自创的剑法,是初初推理的逻辑进入,然后是抽离理性完全是郭富城自我的想象,只有投入了才可以跟主角看到听到一样的东西和事物。
而且我在看的时候一样有莫非杀人犯就是郭富城的想法。
剧情像郭富城之前演杀人犯一样的悲凄。
这出戏的杀人犯的失常可以理解,只是滥杀无辜让人无法同情。
我已经可以预见在a+侦探里面,郭富城会完全变了神经病,其实我很enjoy见到这样的角色,这样的人才适合破案。
只是有时候编剧的漏洞,还有蜻蜓点水让这套戏打了折扣,期待a+!
貌似大陆投了不少钱在里面,不知道和水准下降有没有关系,简直太跌份了。
不应该叫B+,充其量D-。
情节设计得大失水准,和上一部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玩儿精神分裂,我去,人家都用Iphone,你掏出一个翻盖儿手机?
虽说几个人的表演并没有大的变化,但一路死人让我连知道死因的兴趣都没了,悬疑片拍到这份儿上还有什么意思,毫无探讨的必要。
这样下去A+侦探也别出来了。
首先是电影的背景莫名其妙。
几个香港警察在泰国玩得风生水起。
不了解的人估计还以为泰国有香港的管辖区呢。
了解的人知道不是这么回事,然后就要把这个逻辑圆起来。
几个香港演员们演的是泰国人?
但是郭富城黑板上写的电脑里搜的都是汉字啊。
其实这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导演只是把拍摄地选在了泰国而已,不管在哪里不都一样地讲故事么?
但关键是,导演在好几处地方还刻意给了泰文特写,提醒观众这是在泰国;还刻意选了几个香港警匪片里的老熟脸当主角,提醒观众这些人都是香港人。
退一步说,既然已经是在泰国拍了,就好好利用,拍出异域风情来,也是电影常用的一个噱头。
但实际情况是,要不是那些泰文,我真的以为这是在香港的贫民区或者是70年代的大陆。
其次是电影呈现出比较松散的状态。
拍拍小男孩和她姐姐的故事,拍拍卢sir和丰泽的内讧,含蓄地拍拍犯罪过程,拍拍陈探独立断案,拍拍犯罪嫌疑人。
我们的关注焦点一直在切换、游移,并且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都会以为这些零散的线索肯定最后能归于一点,于是在一边观看的过程就一边试图找出这些线索之间的关系。
同是孤儿的陈探就是那个和姐姐生活的小男孩?
用车撞丰泽的人是谁?
如果是卢sir的话,难道卢sir就是杀人凶手?
在电影前部分好几处丰泽的表现都很反常(比如在陈探推测凶手应该是警察局内部的人时,丰泽很紧张,甚至有些心虚,立马果决地否定掉),难道丰泽才是那个小男孩?
(这里蒙太奇的运用产生了这样的提示效果)为什么陈探能拥有超能力听到杀人凶手跟他讲话?
难道陈探有分裂型人格障碍?
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猜测,结构剧情没有顺着任何一条向下发展。
到最后,我觉得我再也不相信导演了,再也不相信任何事情了。
就在这个时候凌家辉出现了,我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这又是一个幌子,再也懒得去关注他了。
直到陈探和小男孩姐姐的一番对话,我才又非常不情愿地相信了这回真的是真的,同时顿悟,原来,凌家辉才是焦点啊。
真正高水平的导演,是在无数次地玩弄你的好奇心、捉弄你的智商后,在揭示真相的那一刻让你感到一种天地崩坍的震撼。
而这部电影是玩得让你感到厌倦了,直到揭示真相的那一刻也吊不起胃口,反而觉得很狗血。
从某些片段来看,悬疑氛围渲染得很到位,比如陈探在小巷子里被摩托车追的情景,比如三个凶杀案的发生现场,但这些片段都对推动情节发展意义不大,都是些没有下文的噱头,纯为悬疑而悬疑。
所以听多了“狼来了”的观众没等到真正的高潮就早已泄了气。
中国没什么高智商的电影,这部电影努力向西方的高智商犯罪、心理悬疑片靠近,设计罪犯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患者。
有这样的设计的片子数不胜数,佳片亦多,人格分裂早已不能像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里一样成为多大的亮点。
《致命ID》里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连环杀人案,《美丽心灵》里有一位诺奖获得者的动人成长历程,《一级恐惧》里有爱德华诺顿用高超的演技和智商和律师周旋,《搏击俱乐部》里有一个人对自己疯狂欲望的疯狂实践和对于人性和生存的哲理性思考。
《B+侦探》还仅仅停留在希区柯克的心理分析式的形式上,布排下线索,最后运用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和人格分裂的相关理论)解释罪犯的杀人动因和一系列的举动。
关于这部电影名义上的主角,陈探先生,是如何追查出凶手的过程,跳跃性极大,丝毫没有逻辑的严密性可言,丝毫没有智商可言。
不管是陈探信口开河地瞎猜猜对了真相,还是陈探把所有线索写了满满一黑板,看得自己眼花缭乱然后突然就明白了点什么,还是陈探拥有超能力能跟凶手对话,都没有智商可言。
我想,不管是拍惊悚片还是恐怖片,都不是靠拍摄技巧靠配乐靠表演营造点诡秘的效果随便在什么地方让观众提心吊胆一下就够了的。
不管是惊悚片还是什么片,都一样是电影,在各方面都能达到一部好电影的标准,然后才能成为一部好的惊悚片。
剧情结构:(开篇)接上一部,慧心案立了大功的老冯招私家侦探小郭,让小郭为自己提供线索,两人共同发财升官。
并给小郭看一中,男子谋杀案。
(建设)凌晨,一名妓女被杀,并被录下死亡前惊恐惨叫声;又一名男子被锤子活活锤死,并割下老二于瓶子中。
公园晨练,电话骂脏话女被割舌铅笔捅死。
(对抗1)小郭推断凶手为人格分裂,并电话老冯注意。
小郭去医院查证狗,锁定梁伟业,并在菜市场抓住要枪杀买菜老太的梁伟业,经技术鉴定,此人为纯神经病患者。
(对抗2)公园目击证人在指认证人时出错未能准确指认凶手。
老冯回家途中遇袭被车撞,装死逃过一劫。
小锅求教神经病患者,获得启示,重走精神分裂患者杀人历程,锁定凶手林家辉。
并在林家辉家中搜到行凶录音。
(结局)小郭从林家辉姐姐口中获知真相,林家辉是她被强奸所生之子。
后又因爱上自己,他不得不说出真相,受到刺激的林家辉愤而离家。
此刻小郭终于明白,每一个案件的幕后生意。
第一起案件,对应林可儿口中的父亲之死。
第2个妓女事件对应了林可儿被强暴的事件。
第3个被割下下体的男子,警方发现经常欺压女性,这算是林家辉给母亲报仇。
第4个戳死割舌小美女,对应林家辉母亲说谎,隐瞒自己身世。
每个案件都是林家辉的一种人格分裂。
小郭跟老峰电话发现老公被绑架,林家辉让带录音带去交换。
人家会劫持老冯和一个孤儿,李家辉要杀死孩子结束它的痛苦,这次对应的是自己悲惨童年。
在林家辉即将开枪之时,小郭冒充妈妈,唤醒林家辉母亲记忆。
逐开枪杀死老冯,对应杀死姐姐,留下妈妈。
随后录下开枪自杀的声响,此刻林家辉自导自演的剧本终于落幕。
力荐是因为这片子里好多帅哥啊…………特别是凌家辉…………无论小时候的还是长大后的,无论是照片上没胡子的,还是胡子大叔………………都好诱惑,好诱惑啊…………太诱惑了好不好,能不能不要这么诱惑啊…………so,就给了五星了然后……表示这故事果然是发生在泰国么?
那地儿的伦理好复杂……好乱啊…………然后那地儿果然帅哥好多好多好多啊………………哇哇哇哇…………………………好诱惑啊好诱惑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的,无论是照片上没胡子的还是有胡子的凌家辉…………都好诱惑啊……太诱惑了…………诱惑人把他吃干抹净啊………………o(╯□╰)o太诱惑了好不好,能不能不这么诱惑啊…………能不能不这么诱惑啊…………能不能不这么诱惑啊…………
刚上映的时候,同住的室友回来大奖特将又大收特收地描述了一番。
我恬不知耻地说:《C+》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注意到,漏了那个拍照的人。
其实做的还可以。
室友大嚷:B+你绝对猜不到谁是凶手?
不好意思,我猜到的是:探哥就是!
我觉得很多影人没有看明白,我同时更觉得自己能够看到这一层是因为看电影太多了,还是心态已经病患到一定程度了?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三条主线的电影:1、小男孩和她姐姐(也就是故事最终交代的家辉和可儿)。
2、现实中的查案进程。
3、探哥的身世。
个人还认为(请原谅我的个人认为这么多)这是一部多重案情交汇的电影:1、普通的杀人案;2、变态的杀人案;3、变态的杀人案中的杀人案。
现在开始阐述:1、题材:简单!
我觉得这就是一部《致命ID》的映射版,虽然比《致命ID》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凶手的杀人手法是一路的,人格分裂致使其中某人格杀掉某人格。
2、配乐:无以伦比的彭氏惊悚风格,对此片唯一最满意的就是配乐的到位(是不是到位过头了点)。
3、剧情:分析一下我认为的。
;①第一个死掉留下遗书的,是家辉杀的,为了是杀掉造成这个家庭受伤的源头(此点我同时也怀疑是探哥干的,同样说得通);②妓女是放高利贷的哥们杀的,家辉杀的是放高利贷的哥们,所以他称自己是英雄,称泽少与探哥是假警察,杀放高利贷的是因为要杀掉欺负女人(强奸犯)的人格;③关键的来了:最后一个毒贩的女儿(琪琪姐),我个人认为是探哥杀的,他也是人格分裂患者,也会失忆。
琪琪姐的死纠结在“撒谎”的问题上,但家辉一直纠结在他自己的计划(重演并杀死每个人格):第一个死掉的是父亲,第二个放高利贷的是强奸犯,第三个死掉的是妈妈(姐姐),这个姐姐的人格在最后他杀的泽少身上。
所以杀琪琪姐说不通。
另外最重探哥看照片的表情震撼程度,也与此有关。
现在,众看官明白了么?
本片最纠结的地方在于,彭氏兄弟题材鲜明,但表现的虎头蛇尾,高潮出来得过早了(怪不得彭兄你要安排个性无能者用木棍伤人,莫非是隐喻?
),功力明显不足。
建议要在编剧及表现上多下功夫。
配乐剪辑很有章法了……加油!
当然,此文仅为个人揣摩而作,欢迎拍砖。
PS:探哥听录音的时候,录音内一开始是妓女死的录音,接着是放高利贷的死的录音,接着就是“假警察”审讯的录音,请问如果都是家辉干的,另外两个杀人过程为啥不录音?
忘了?
不是,因为不是他干的。
但第一个是家辉干的也是说得通的,所以我上面说了,都说得通!
剧中大家认为人格分裂的是家辉,我们来回顾一下家辉杀人时的人格。
1.杀第一人,被害者被赋予爷爷(你们懂得)的身份,那么家辉是本体,仇恨爷爷出轨。
2.杀第二人,被害者被赋予第三者的身份,那么家辉还是本体,仇恨破坏自己家庭的人。
3.杀第三人,被害者被赋予强奸姐姐的身份,被剪掉下体,那么家辉依然是本体,仇恨强暴姐姐的人。
4.杀第四人,被害者被赋予姐姐的身份,家辉自然还是本体,痛恨姐姐生下自己并对自己撒谎。
5.本来要杀小孩,小孩是孤儿,被赋予家辉的身份,家辉同样还是本体,痛恨自己的存在。
家辉整个过程是虚拟自己悲惨的一生,希望通过杀戮来终结这个悲剧,并通过录音话剧的形式来反映这个过程,他并没有人格分裂,他最多只能算是精神异常,经常容易体会到自己的不幸而随机杀人。
可是电影中出现过几幕家辉打了人后,一会又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似乎又有点人格分裂的影子,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见解是,家辉并不存在,整个杀人过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陈探所为,而那个小孩的经历就是陈探的经历。
而在中间起到重要环节的就是陈探的好友风泽。
风泽知道陈探小时候的经历,当发现凶手的杀人过程和经历后,知道陈探就是凶手,一个有警察经验,但是又性无能的人(陈探周围从来没有过女人),为了让陈探侦探的性格战胜杀人的性格,于是放纵了陈探。
卢警官为了警告陈探,派去一个警察去吓吓他?
一个明知道门锁了还要硬撞的呆子警官?
这个角色是陈探虚构出来的,因为当时陈探认为卢警官嫌疑很大,但是当陈探去找另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时候,他要找到的人,其实是犯罪的自己,风泽让陈探放弃,因为他知道陈探杀人的人格,已经指向了侦探的人格,他不想陈探失去侦探的人格,自然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风泽的安排,安排老妇人认人,安排假的家辉的资料,安排假的家辉的妈妈见陈探,这些都是为了挽留陈探侦探人格所做的努力。
当虚拟出来的家辉死了后,陈探听了磁带,他为什么要听?
很多人认为因为他说自己是妈妈,家辉觉得风泽是姐姐杀了他,陈探内疚所以哭,试问难道陈探自己不知道这个过程吗?
之所以哭是因为陈探在听了磁带后觉醒了,知道了自己人格分裂的事实。
当最后的时候,陈探感到惊讶,风泽不知道会有这个结局,所以为了保留陈探侦探的人格,安排了陈叔,但是自以为觉醒的陈探,知道父母已经死亡,感到不可思议,于是经过陈叔这么一刺激,又开始人格分裂了...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想...谢谢大家...
看过不少人格分裂的片子了,诺顿的《搏击俱乐部》,《一级恐惧》,大森南朋的《杀手阿一》,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鹅》等等,无论如何,这些剧中的主角大多都遭受黑色的童年,或孤独,或受虐,或严管,单亲或是早已被生父母抛弃,他们外表大多软弱,顺从,内心被极度孤立的他们逐渐在心目中塑造出“完美”的自己,用臆断的想法抉择自己的行动,在扭曲的世界观里,追求那更加的扭曲,直至灰飞烟灭。
如果说人格的成长期是早期的话,那么拯救的方法只有一个,让童年快乐些吧。
扯回这部《B+》,一如既往的彭氏作品风格,彭氏兄弟对惊悚与恐怖之间的尺寸还是拿得很到位的,暗调的房子,灰冷的音调,并没有把镜头拉向象征美好未来的天空,郭富城一直在寻找的只是答案,并不是正义,既然这样,那为何要给多余的希望,《A+》的序曲,或许......就像是《B+》里面那个疯子对郭富城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想找到他们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做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但是应该再增加一个选项,或许你就是他们中一个。
《A+》将会揭晓。
我不觉的难看,嘿嘿,可能我对这类电影看得少吧,虽然不喜欢这种颜色和风格,但是真的仔细看看,却惊讶的觉得自己还很被吸引。
不过有的地方也没特看懂,中间警察至于这样杀阿探么。
还有解谜的过程,这不是推理,这有点超能力了吧,靠的是感知啊。
最让我无语是结尾,这意思是解开迷也没起到任何作用,该杀的不是还是被杀了么,枪里没子弹干嘛要跟对方相约一起开枪啊,最后解决罪犯的还是罪犯自己。
对了,这电影为什么叫B+侦探?
郭富城眼睛真大,还就爱瞪着眼睛演戏,确实有点装疯卖傻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觉得,最后的结尾,要是凶手就是郭富城就好了
制作较C+有缩水,惊悚悬疑感也基本欠奉,但胜在有紧张气氛的时刻相伴。龚蓓苾的两分钟亮相满impress的。
诡异的杀人案件
我比较喜欢这部,郭富城演得很好。
C+ B+ 看完了才知道还有A+~
啊!抓着别人的胳膊看这种片子真的很有感觉!
给隐藏剧情的想象空间加分
我觉得彭顺的风格导侦探片再好不过,故事弱结尾若但也不至于5点几分吧==
就我一人包场
被拍成恐怕片了
一般,没上一部好
华语片伤不起呀伤不起
看样子还有A+咯。
比不上 C+偵探...... >_<
很惊悚,但支线有点过多
就还可以。。
你想找到他们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做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
有点惊悚
如果对少年惨痛回忆处理的再模糊些,让观者觉得那是对出身相似的凶手和侦探的童年的共同回忆,同样的台词不停地回荡在两人耳中,拉近他们在精神层面的距离。侦探循着痛苦的回忆追踪凶手,而凶手不堪回忆的折磨,肆意的杀人行凶,两人一进一出,最后在结尾相遇,侦探战胜了自己,凶手重拾了自我。。。
头一回看胶片试映,案例比较典型,结尾不是很悬疑,但是拍摄还算精彩
比起C+侦探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