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heart warming story about the life changes of a retired old man, but still it impressed me so much that I have already started thinking about my own old age and even my life nowadays. I give special credit to this magical rhythm empowered by Jack Nicholson's vivid portrait of old Schmidt, because it helped me get through a quite tough period of my college life. I have written what I have made through encouraged by the film a year ago and that article is now attached right under this review on the webpage. Old Schmidt was like the rest of us in the way that we all have to face up to millions of anguish- mood periods from time to time. He tried to get out of them in his own special way just like we do in our own ways. And sometimes the path we took might not be broad enough to get us out of the blue just as Schmidt's unsuccessful journey to his daughter's wedding. In times like these, we should always survive our faith and hope for life. Because just as old Schmidt finally found that drawing from the little child he has sponsored for years, we could somehow found our own keys to open the door which will lead us out in the sun again. It's a song for life. It's about love, about spirit, and About Schmidt.
跑步时选择了这部电影《关于施密特》。
开场5分钟,我都觉得自己蠢爆了。
一个糟老头的独角戏,尼科尔森——已经从《飞越疯人院》里的青春浪子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松垮的皮肤、无神的皱纹,迟缓的眼神,故事情节推进缓慢,乏善可陈。
可是大汗淋漓的我实在不想中断奔跑的步伐,只好坚持看下去。
惊喜总在意外。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似乎看懂了点什么。
一个老头,在退休后,面临着社会身份的剥离,生活重心的缺失。
紧接着相伴42年的老伴又撒手而去,生活顿时又陷入极度地无序中。
深夜独坐化妆台前涂抹老伴儿留下的化妆品时的哑然失声,半夜被电视机中嘈杂声音吵醒时的茫然失措,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弥漫在电影的胶片中。
之后他踏上了一条寻找自我、摆脱孤独的探寻之旅。
一个只吃了一顿饭就看出他是个失落沮丧之人的女医生,让他如婴儿般找到了依靠。
一个深夜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让他对老伴的背叛顿然释怀。
但是他回到他的家乡罗格斯大街12号,却发现那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他想阻止女儿的婚礼,告诉她所托非人,可在最后一刻却只能说上违心的祝福话。
一场旅途未让他发现任何生活下去的动力。
生活之于他似乎毫无意义。
正如他所说“当我死了之后,当我认识的人也死后,我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ow me dies too,it will as though I neverexiste。
如此可悲的、绝望的念头,在他返家后充斥在他的脑中。
但却在收到一个他资助的小男孩的涂鸦后泪流满面。
如果说上一刻,他还对生活没有信心,这一刻他又重拾了生活的动力,因为在那一刻他知道还有人需要他,他有其价值所在。
人之所以活着,他的动力来自于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是被人所需要的感觉。
哲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如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所言,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但同别人交流思想,不是在寻求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人群中寻求存在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寻找存在的价值感。
如果当有一天你感觉到没有人需要你了,你是否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和支持。
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挣大钱、光宗耀祖、给儿女攒钱,无论是世俗微小,还是高尚卑微,都有其价值所在,都是推进你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
但岁月流逝、人老珠黄,人总是有失去价值的那一刻。
老龄化的推进,导致的必然是最终的我们都会走入养老院,最后都会如桃姐般,在拥挤的养老院中,委屈自己,将就规定和制度,只为获得一时的温饱和安息。
我们是否能感悟到这样的境界: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任课,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无论何时,拷问自己的内心是最真实的,在褪去所有的社会面具和责任负担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爱的是什么。
The movie is about the bizarreness when an old and lonely person faces the loose connection with his intimate ones, the life-time career and life-time families. But ends up making the connection with a far-away African orphan. All the things Schmidt has built through his life time, his career, his family, becomes loose, especially after his retirement and his wife passes away. The company he has worked for dozens of years doesn’t appreciate his work any more when young managers take over his position. His daughter has her own relationship troubles going on and doesn’t listen to his advice on her marriage. She is no more as close to him as in her childhood. It looks like that he is no more useful to any other people around him. Thus Schimidt seeks for a place where he can make the connection. So he goes to visit his birthplace and his mother school. But this is so miserable, as he only can make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instead of the present. Because everyone has the past and it’s not anything hard to connect with. That’s why it’s funny when he encounters a stranger who says that she can tell his deep emotions, he couldn’t help himself foolishly throwing trust and presenting the need for being cared on the random woman. It is temporary sentiment that easily occurs to other old and lonely people. For example, the groom’s mother who’s just so open about sex topic at the first sight of him. It is misery. A misery in comedy way.
题记:无奈的现实都是有原因的。
原因或许在别人,更有可能在自己。
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无奈是可以避免的。
看完这部电影,有谁不为施密特感到悲哀的吗?
感叹之后,是不是摇摇头:唉,人生就是这样。
等自己老了,或许还不如他。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不探究其中根由,只怕真的会要复制施密特的凄凉晚景了。
施密特退休了,生活一下子空了。
公司的继任者在送别宴上的谦虚只是客套,家中的妻子各种琐碎的细节让他不快但又无处诉说,唯一心疼的女儿远在他乡很久不曾见面,未来女婿甚至没怎么和自己通过电话。
电视没什么感兴趣的,还好看见一则认养非洲儿童的公益广告,每月寄22美元,顺便写封信。
其实写信成了施密特唯一倾诉苦闷的途径,除了按时寄钱,施密特随时会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下来,不必为了表面的和谐客套和掩饰。
真是沉闷的退休生活!
可是,多多关注细节就能发现,这一切与施密特本人不无关系。
除了第一点,公司继任者的自大与自己无关,这只能是接受现实,退休了就别再过问了。
在信里,施密特写道,自己要养家。
作为一名保险公司的高管退休,想必养家的责任承担得不错。
但是在信里,施密特写得更多的是对自己妻子的抱怨。
多么可怜,两个人共同生活42年,却不能开心分享彼此的生活。
直到妻子突然去世,人走茶凉之后,施密特才意识到妻子对自己生活各方面的照顾。
满怀思念之情整理遗物时却发现,2、30年前妻子曾和自己的朋友有染。
愤懑之情膨胀,施密特扔掉了所有遗物,跑去和老朋友打了一架。
还有什么比这更凄凉的呢?
施密特有什么错呢?
他承担了养家的责任呀。
可是,他对自己的妻子了解多少呢?
甚至习惯了妻子的照顾之后,心中只剩下了对妻子的抱怨。
付出了物质,忘了收获了照顾;没有付出心灵的关怀,却奢求收获心灵的关怀。
施密特凭什么认为自己单一的付出就应该收获所有?
不曾得到过心灵的关怀,这42年间,妻子难道不是同样在忍受着施密特么?
啊,施密特唯一心疼的女儿,却指责父亲给母亲选的棺木太廉价,却在葬礼后着急回住地办婚礼。
如果施密特关心过女儿的成长,父女之间有过交流,他怎么会无法了解女儿的想法和感受,女儿怎么会拒绝他为自己的婚礼出一份力?
被女儿拒绝后施密特说了一句:“如果我给你寄支票,你是不会拒绝的。
”这不正说明施密特的给予太单薄了么?
正因为如此,施密特在女儿心中没有说服力。
眼见着未来女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却无法说服女儿重新考虑。
并非所有人都晚景凄凉。
在房车驻营地,那对鞋匠夫妇多恩爱,他们热情好客,他们给初次见面的施密特展示相册里这样那样的朋友。
可是施密特连自己唯一心疼的女儿的照片都不曾随身携带。
施密特擅于掩饰。
心底的悲哀、愤怒、恐惧却逃不过真诚的眼睛。
何必掩饰呢?
掩饰推开了不关心自己的人,推开了想关心却没能力关心自己的人,同时也孤立了自己呀。
谁对谁会应该死皮赖脸地关心和付出呢?
冲动之下的强吻让自己犯了错,自己犯错之后才原谅妻子曾经的背叛。
这样的愤懑和原谅,无关乎他人,只关乎自己。
其实未来女婿的亲妈活得也挺自在。
不满的时候就唠叨,有欲望就直接表达。
虽然动作粗俗,欲念放荡,人家不掩饰,人家也不奢求。
看来施密特的问题在其自身。
不曾付出过亲情,也就无法收获亲情。
可是亲情的付出也是要讲策略的。
首先是不要浪费亲情。
血缘关系不可选择,但亲疏可以自己决策。
面对施密特的继任者似的血亲,可以试着沟通,无法沟通就敬而远之吧。
面对未来女婿或者未来亲家母似的血亲,直接敬而远之好了。
然后要学会表达。
一是用对方能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爱,一是用对方能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者同等重要。
再者要把握尺度。
无止境的付出和无止境的索取、无止境的主动或无止境的忍让,都不可取。
而且,千万别像施密特似的奢求,别忘了只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果环顾四周,只见不可理喻的亲情,再三努力,也逃不过对方将自己的感受凌驾于自己之上,逃不过对方想当然认为已经付出应该付出的亲情而坐等自己一再妥协,逃不过对方体会不到自己的痛苦却认为一切良好时,——对了,还有无休的怀疑和试探,——那就放弃吧,学着享受孤独吧。
如果能让自己快乐,自己还有可能收获友情。
如果有缘,友情或许有可能升华成为亲情。
如果认为自己无法改变,注定要走施密特似的生活模式呢,那就不要奢求亲情。
多找点乐子,同样可以享受人生。
片尾施密特收到了回信。
修女介绍了小孩的状况。
小孩是个孤儿,最近生病了,正在好转。
小孩喜欢什么什么什么,小孩还不会写字,所以给养父画了一幅画。
画很简单,用圈、点、线条画成的一大一小两个人儿在阳光下手牵手欢笑。
小孩希望养父幸福快乐。
施密特哭了。
施密特终于哭了。
施密特退休之后想要的就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却遥不可及。
为什么?
因为施密特一直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自己让自己离这简单的幸福越来越远,以致遥不可及。
说句题外话:看完电影,才发现男主角就是《飞跃疯人院》的男主角。
不愧是戏骨,与完全不同风格的角色溶为一体。
影视演员,我只佩服能做到这一点的大腕。
《心的方向》是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的时候就疑惑,一部电影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竟然只有以白发老头撑起整部电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在疯狂的史密特先生颤抖着流着泪水读着非洲小朋友的来信中结束。
很普通的一个电影,老了,退休了,老伴挂了,女儿出嫁了,最后找到个寄托。
我一直很为斯密特先生担心,看电影的过程一直很压抑。
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即便是片中搞笑频繁,我也觉得沉重。
我还是一个敏感的人,我担心有一天我会不会也遇到类似斯密特先生的遭遇,而我没他老人家的活力与幽默。
一部电影就这样搁置了,直到约一年后我误打误撞的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练习如何死亡。
那个片刻我突然记忆起了这部电影。
也许,冥冥之中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了这句话。
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练习死亡了吗?
上小学时就知道长大后一定要上大学才行。
为什么上大学?
当你看到铺天盖地的宣讲会信息你就会知道,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那些读研的人,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初入职场的我进入一家制造型企业,在轰鸣机器旁边的是一个个稚嫩的脸庞,随意找几个人聊天,当知道你是大学生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一年不到就可以转正成为干部了,工资高!
无言,辛苦四年换来的学历,仅仅值两千多块,还换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如果仅是这个现象还可以理解,但另一种现象却可怕,同是大学生的一联系认为都大学还不如下海,如果不是因为读大学可以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是根本不会读的。
不说大学教育的失败,这一切也许就是一个隐喻——你要学会生存。
我们终期一生都在学习生存,但是很少人学习死亡。
于是,就有了无数个“斯密特”先生,更有甚者不知道死亡,这里不是说他们不知道死亡,而是他们根本不去想死亡意味着什么。
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发明了“忧惧”(Angst)这个词来形容每当我们面对自身的“不存在”的可能性時(例如,当我们反思最终的死亡时),就会有一种自然的“生存性反应”,它包含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恐惧。
为了逃避这种威胁。
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沉浸在“存在”中,假装“不存在”不在场。
所以,我们从事业余爱好,看电视,成为热情的FANs,甚至成为学者是自己沉浸在书本里。
斯密特先生很不幸,生命的偶然让他被“存在”挤出来了,遭遇了“不存在”。
高中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后有一个假如我失明三天的话题,老师让我们发表意见。
很多同学非常不严肃,于是老师就改了一下,永远失明。
原来很多嬉笑的同学突然之间变的严肃起来,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一次在《大学生》杂志中,看到关于子尤的介绍,顿时被感动起来,面对绝症,他的坦然与乐观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
更多时候,类似的“不存在”偶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悄悄叩问你的心灵。
大地震之后参加了一次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师在最后要每个人想一个问题:你能活多少岁?
她解释到估计自己能活多少岁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能活多少岁,更大的意义在于把你从“存在”中提出来,让你在惊讶中一瞥“不存在”,从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练习死亡,哲学太艰深浓缩,我想换一种做法,也许个人成长会更好听一些。
也不是强力推荐,不过是自己看出来点儿道道儿,写出来而已。
不是香港就是台湾的糙人把About Schmidt (关于施密特)翻成了“番薯先生”,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文化呢?
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出演施密特先生。
杰克尼克尔森演了一辈子固执、强壮,不时冒坏水儿的人物,由他来阐释,我觉得肯定有看头。
他终于老了,从飞越杜鹃巢的青春浪子终于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像所有平凡的上班族一样,他也退休了,而且对未来、剩下的光阴不知所措。
他刚刚决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赞助一位黑非洲的6岁孤儿-的时候,他的太太突然中风去世了。
要知道施密特先生可是个家务完全不通的人,很快家里就成了垃圾堆。
他的逃避方式是开车去参加他女儿的婚礼。
他的车,是辆15米长的家居大房车-不见识一下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运输工具-只运输他一个人。
一路上发生一些故事,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又试着找到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到了准亲家的家里,我们跟他一起见识了美国的庸俗家庭,而且深切同情他的处境、部分同意他拦着女儿出嫁的用心。
然而他女儿觉得很幸福,施密特先生也就从了,虽然心有不甘,在婚礼上发言的时候还真没出事儿。
他一直在给那位被赞助的黑孩子写信,他叫恩杜古(Ndugu),名字挺有趣吧。
施密特明知他复杂的文字对方根本没可能理解,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其实有时候也撒点儿无伤大雅的谎)。
直到有一天,他从女儿婚礼上回来,捡起一堆信(多数是直邮广告,我猜),看到一封来自非洲的信。
写信的是位法语口音的修女嬷嬷,替恩杜古回的,讲小恩才6岁,看不懂您的信,但他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就画了一幅画,希望您喜欢。
于是施密特先生打开这画儿,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爱画的,用极简练的笔法画的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到片尾音乐响起,他倒是露出一点微笑。
看到最后,我想起塞林格(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给爱斯美,怀着爱和凄楚》。
我还记得小说最后的情节(大致),X先生哭了,然后就沉沉睡去,但是他感觉挺好,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这部电影的编剧肯定在抄塞林格这篇小说!
这个起床像极了sheldon的“big boy”哈哈后生的“下楼开会”,拒客经验丰富啊!
片子内容太冗节奏太缓,找好理由是表现老年人的世界,找不好理由是好莱坞生产线痕迹过重。
一旦被世界上最大规模最自动化/无脑化电影生产线的制作痕迹喧宾夺主,电影也就失去了它很大的风味,变得像“加工食品”。
编剧很水,没有同类影片《孤独的人》好一些
以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看下去,觉得太无聊了,但这一次却陷入其中,几乎是无法自拔得看了下去。
我以前觉得,在创作上,电影分两层,故事和思想,故事就是表层的叙事,思想就是深层次的内涵,然而,故事大同小异,如今批量生产出来的故事几乎都能在神话中找到原型,况且还有一部分几乎没在讲故事的电影,并且思想内涵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也是无法进行解读的,那么电影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
在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明白,是情绪,是一部电影的情绪。
这种情绪不是表达出来的,而是一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要理解电影的情绪需要用一种形而上的层面去理解,理由有两个:第一、它不是从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表达出来的,不是剧作、不是摄影、也不是声音,而是当这些电影的“部分”进行有机的结合之后,融汇而成的一种情绪。
第二、这种情绪不能被解读,只能被感受,有点类似于柏拉图关于理念形式的学说,这种情绪是通过直觉来把握的。
本片的情绪,即是那种深深的失落与旷寂,以及,对逝去的事物的不可追回,又对可期之事的无法把握,正是这种情绪抓住了我,而只有当观者自身处在这种情绪之中的时候,电影的情绪与观众的情绪才能一拍即合,从而达到治愈,宣泄,也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
如果电影的意义在于造梦而不是描摹现实的话,亚历山大佩恩真的不是一个很讨巧的导演,因为无论你看着他的电影哭或者看着他的电影笑,你都不可能因为他的电影而被愉悦。
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2004年的《杯酒人生》,因为2012年奥斯卡奖的缘故,很多朋友也因为《后裔》认识了他。
而导演这种风格的成熟则是在2002年的《关于施密特》。
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杰克尼克尔森(他在《飞跃疯人院》的表演更优秀),也不是最好的亚历山大佩恩《杯酒人生》其实更好),但导演这部电影的野心却显然不在于此。
片中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施密特先生先是经历了自己的退休而新来的年轻主管又似乎毫不买他这个老人的账;然后突然之间妻子去世,他在整理遗物中又发现了妻子30年前对自己不忠的证据,而那个男人又是自己的挚友;接着自己疏离已久的女儿又订婚了,而施密特先生对未婚夫和他的家庭又非常不满;老人决定上路开车去女儿家里阻止这桩婚事,路上偶遇一个愿意听自己倾诉的已婚女士无比尴尬;到达丹佛的女儿家里之后,施密特先生非但未能阻止女儿婚礼,反而造成了女儿不小的混乱。
一些列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之后,在施密特先生看来:一切原本即使不能尽在掌握但至少缝缝补补努力支撑的生活的似乎就这么一点儿又一点儿直到底朝天地翻了过来。
既便是愤怒,凌乱,不堪和碎片的生活,施密特先生还是要一点儿一点儿地跟自己谈谈。
一个人的夜里,老人坐在草坪上,对着黑黢黢的夜,想到30年前背叛自己但也已经去世的妻子:“Helen, what did you really think of me, deep in your heart? Was I really the man you wanted to be with? Was I? Or were you disappointed and too nice to show it? I forgive you for Ray. I forgive you.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and I know I wasn't always the king of kings. I let you down. I'm sorry, Helen. Can you forgive me? Can you forgive me?”很抱歉:很抱歉我不是那个《福布斯》杂志封面上的那个人;很抱歉,我不是那个迪斯尼动画里拯救世界的英雄;很抱歉,我以为我的生命应该有更多的意义而事实上却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能做到许多事情实际上却并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是你心中的那个英雄而我真的也只是万千众生中的普通一个。
在女儿的婚礼仪式上,倔强而惹祸的老人施密特面对着满堂宾客终于还是无奈地说:“Thank you,to you Randall,for taking such good care of my daughter......”他终于还是放弃了无谓的挣扎。
回到家里,老人借着写信的机会给了自己这样的独白:“I know we're all pretty small in the big scheme of things and I sup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to make some kind of difference. But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did I make, what in the world is better because of me? I'm weak and I'm a failure. 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 will be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None that I can think of. None at all.如果不是因为最后一位远在地球那边的陌生人的一封感谢的信和一副笔触稚嫩的图画,施密特先生的生活就以意义何在?
悲观地看,每个人都是如此:没有意义,父母给予你生命的时候有没有征求过你的意见?
所有人就是被这么抛了进来被给予了生命,然后一路狂奔直至终点。
我真的,还是一无是处了。
很多直面衰老和失败的尝试都不可能带来讨巧的电影。
最后能够让人欣慰的也只有地球另一边的孩子寄来的笨拙的图画。
盛宴之后泪流满面,但岂独盛宴而已。
在纯真和希望面前,生活何其无奈,也只有在此两者面前,才能给生活者以希望,给生活在这tmd生活之中的人以希望。
在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也在经历着人生中痛苦的转变。。
自己不停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内心有些凄凉恐惧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侯恰好看到这部电影。。
心里面却似进入了万丈深渊,觉得人生总是戚戚然然,孤独无味,快乐的时光过得太快,停下来的时间太短。。。
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悲观主义者,需要改变。。
i am changing to be one happy one who shall have more。。
很喜欢导演的调调,被完全改变生活以后终于燃起斗志却遭遇一系列囧事。结局仿佛什么都没有变化,但是就算是六十六岁也一样有所成长。佩恩每一部都像是这种套路,但每一部都有风格不一样的戏骨压阵,非常享受啊。
片尾那段违心又精彩的婚礼致辞,证明了男主果然不愧为曾经的保险销售公司副总。
谢天谢地没有在浮躁的早几年看这部电影,否则我讲无法理解它的精彩。有的时候在想,也许施密特就是自己,自私,懦弱,失败,抱怨,孤独。这部电影吸引和打动人的并不是它的剧情多么的峰回路转,笑料多么捧腹睿智,而是我在施密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无限大的影子。
奥斯卡影帝影后都有出境,却成了小众片,老年人的题材热不起来。JN的表现不过不失,但的确不算上佳。另一部也是奥斯卡影帝影后出演的老年片《最后一站》(普卢默/米伦)可以拿来对比下,后者显然更阳光。trailer上遇到的女主人也应该是她自己所称的sad person,引着陌生的男人进入内心情境,被人亲吻,她自己也有责任吧。。。
电影的喜感在于荒诞,荒诞在于他的悲惨,他的悲惨在于他的空洞与虚无。但奇妙的是你永远不知道生活能带给你什么。
其实我们真正的人生,可能只是比较像施密特在女儿婚礼上的那段演讲,虽然内心充满了对这段婚姻的不看好和担忧,却还是要面带微笑地致辞,尽力做好身为父亲的义务。那一刻真让人心碎。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偏差,但却无人理解,也已经无力去拉回其中任何一个,只能任由生活继续沿着错误走下去,这样的时刻并不只会出现在电影里,而这么一个表面搞笑内核悲伤的故事居然标了喜剧,难道也是在暗示我们:施密特的孤独和妥协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我们不得不用那些无聊的欢笑来抵抗这种既定的命运吗?我突然能理解,大家为什么都更喜欢看没有内涵的爆米花电影了,因为每一次谈及真正的人生,就要承认一次人生的残酷。而我们有时并不想谈。
絮叨的美国老年生活,老尼尔森的无法可说
有非常细腻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剧作很不完整,这种老年的孤独、迷茫、对人生过失的忏悔、对子女、朋友、妻子过往的总结等等等等,庞杂的情绪说来普遍,但不可以一笔带过,能道尽人生的剧本并不那么好写,没头没尾的地方过多了。但真是很喜欢看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
Jack Nicholson! My all-time favorite! Never disappoint me.
我还是愿意看杰克尼克尔森演老混蛋。
老来难
亚历山大·佩恩式男主角,都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真谛,都被老婆扣了绿帽子。
片子不错,很有特点,不像是一般好莱坞的套路。属于那种极其高级的喜剧。
真喜欢老jack
非常空虚,没意思,但是还得扮演一个角色,太心酸了,孤独的生活在世界上。
6.5/10 依然有佩恩最戳我的那一套东西:在平淡中起波澜的“隐性”冲突、复杂的情感波动、令人五味杂陈的结尾...能一眼看出此片是出自于他之手。但这一部早期作品可以很明显看出他的青涩,节奏把控、导演的存在感比较弱,剧本比较散,尤其是公路片的部分我觉得完全可以再长些,再深入些。杰克尼科尔森的表演很棒。整体来说感觉是《后裔》的低配版,因为对佩恩作品的高预期,略有失望。
I guess movies back then were all this transparent
有些段落非常精彩。
悲凉忧伤孤独,可却又是部轻喜剧,杰克尼克尔森的演技真的十分了得~ 结尾看信时他失声大哭,差点跟着一起来。。。4
佩恩的电影总是那么有趣,虽然还是美国白种中产阶级的视角去看一切。但确实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