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最佳觀影體驗!
一次心靈和人性的旅行與拷問。
我們所謂的正義在某一刻可能輕易地就會顛覆。
押送犯人的途中我殺了威脅我們生存的人,我變成了犯人,而犯人竟深感悲傷自责,解下頭巾為亡者做了禱告;曾經一起為正義而戰的戰友,在變化的局勢中成了陌生人、甚至敵人,當立場不同,你所謂的正確、正義,是不是只是你的選擇;當去往刑場的最後一個分叉口來臨,你是選擇屈從于他們所謂的正義而奉獻自己的生命還是願意給自己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殺了人,心中沒有悔意,沒有善良,沒有感知,就算被所謂的正義殺掉又有何意義?
如果一個人迫於某種壓力殺了人,心中虔誠的悔過,感知主,傳遞善良,那他能不能有一次改頭換面重來一次的機會?
我們所謂的正義,只是我們的立場。
死亡与希望同在,远离人迹,隐姓埋名,在孩子们看来,老师和蔼可亲,当学校只身一人时,卸下所有的防备,怀念妻子,靠烟酒来麻醉肉体。
平静中压抑着难以释怀的过往,没有上帝的救赎,只有自我的放逐。
当这份看似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人在社会的裹挟之中痛苦的做着自我的抉择。
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没有力挽狂澜的超人,只有敢于直面内心良知的人。
法国电影多少带点文艺范,没有好莱坞紧张的剧情,劲爆的特效,所以不是静静的专心的观看,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但同时观影者不带着自我的思考,一定的社会经历,是不能很好的体会主人公那种想靠自我的放逐来稀释过往的痛苦。
法国有存在主义这一哲学流派,加缪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成员,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带着哲学的影子,或者直接为了解释其哲学而创作。
不对存在主义做一定了解,是不会明白主人公为了一个囚犯而得罪政府和反对派。
这是一部少数人才会引起强烈共鸣的电影。
本片改编自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的《来客》。
这个中文译名丧失了法语原意一语双关之妙,法文为《L’Hôte》,既有客人也有主人的意思,将作为法国人的达吕在阿尔及利亚应该是客人成了主人,应该是主人的阿拉伯人却成了客人的这种关系进行了精当的概括。
加缪是“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一旦人们认识到世界充斥着未知和不确定,便会产生荒诞感,而如何面对荒诞?
加缪指出了三条路:1,生理自杀;2,哲学自杀;3,反抗。
前两者是加缪所摈弃的生存态度,他提倡的是反抗。
正如影片中长期经历战争的达吕,他通过传递知识及救赎阿拉伯人来反抗这个四分之三全是石头的贫瘠愚昧的土地,他反抗战争,因为别无选择杀了一个人而崩溃,指出杀害投降叛军的将领是犯罪…又如那位杀害自己表兄的阿拉伯人,在这块充满饥饿与死亡的土地上,他毅然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力…虽然,这荒诞的世界并不曾也永远不会给他们丝毫的回应。
电影与原著在一个关键情节上有所不同,电影中阿拉伯人最终选择了“自由之路”,而原著却走向了“死亡之路”。
虽然选择“自由之路”也是一种反抗,但这种反抗会给阿拉伯人的同胞及达吕带来麻烦,是一种肤浅甚至是自私的反抗;而选择“死亡之路”看似是妥协,实则是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反抗,是一种崇高的、超我的反抗。
个人认为,后一种反抗更加深入人心。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点并不影响全片的哲思表达,仍是一部上乘的作品。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加缪的一段话作为该影评的结尾:“反抗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基本方面之一。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我们除非逃避现实,否则便应该从反抗中找到我们的价值”——加缪
看完电影立刻去把小说也看了,发现是篇短篇小说,结局截然相反。
但我还是把电影当做来客的解读,电影把达吕和穆罕默德刻画得非常具体,而且更能清晰表达二人的思想。
穆罕默德不是懦夫,他认为自己很勇敢,设计了这一切,让家人保住了性命,他很执着,一定要去接受审判。
如果他没有与达吕经历这路上的一切,他就会选择书中的结局,走他原本的路。
这正是改编高明的地方,他认识到了如此珍爱生命厌恶杀戮的达吕,那场几乎冻死人的大雨,那场死了十多人的小型战争,那些人都是昨夜一起在山洞过夜的人们啊,那些都是为了阿拉伯人抗争的人们啊。
穆罕默德有着求生欲望和本能,但他还是选择送死。
达吕对着射杀投降人们的军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他对着依然选择送死的达吕说,我们多么幸运才能活到现在,还活着!
送死是妥协,别妥协!
也许正正因为他是被阿拉伯人称为的法国人、被法国人称为的阿拉伯人这种游离中间的尴尬身份,让他更能理性地不去选择极端的方式。
也许也因为他是一名教师,他对穆罕默德也经常用着教育的方式,一开始希望他逃跑只是出于省了自己的麻烦,当后来知道他的原因,他开始同情这个连女朋友都没交过的男孩。
也许也因为他曾为少校,对战争杀戮产生了厌恶。
还有他十年前去世的妻子,在妓院里,他轻轻地搂着那个女人的腰,把头埋在她的胸前,说出很久没有这样了的话。
穆罕默德终于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终于成为真正勇敢的人,选择了那条生之路。
这部电影有让我想到都灵之马,只是那片浩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的高地沙漠。
每个镜头都很干净,两个人如同沙漠中的小小沙粒,更显得生命之可贵。
男主的演出满分,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会说话,总是不屈不挠的姿态,偶尔与穆罕默德开玩笑露出的笑容,(特别是大雨后的清晨二人吃着穆罕默德找来的苦的果子,还说像面包,然后就被抓了...)最后与学生们告别的不舍,都在直击观众的内心。
看影片前先去了解了1954年的阿尔及利亚,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影片刚开始,延绵山丘中那遗世独立的房子好像隔绝在乱世之外,让人心感静谧,安稳。
但很快,影片迎来了冲突点,达吕被迫押送杀人犯穆罕默德去警察局接受审判。
整部影片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黑暗与影影绰绰光亮之间的胶着。
夜晚到来时,达吕的小屋永远笼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好像这场寂静永远不会醒来。
改变开始于达吕照料生病的穆罕默德,昏黄的油灯开始有了温度,两人的友谊在光亮中萌生。
后来两人被起义军抓为人质,同样是在漆黑的夜晚,达吕难得能和别人分享记忆中那场美好的婚礼,仿佛已是尘封久远到此生不会再提及的过往,他的笑容与神往在灯光的映衬下照进了穆罕默德的心里。
获救后,两人在岔路口分别,毅然走向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虽然深知放走穆罕默德的严重后果,穿梭在深夜黑色的山丘中,达吕月光下的剪影却步履轻松,只因穆罕默德最终选择了沙漠。
历经这一切,终于回到学校,依旧是黑暗中的小屋,达吕却在抬头远眺时望到天边美轮美奂的晨曦光景,天一亮,孩子们又要来上学了!
整部影片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甚至总是被黑色笼罩,但在黑暗中又总会有点滴温暖的光陪伴左右。
影片的最后,达吕不得不放弃他挚爱的孩子,放弃这片生长的故土,但在他心中,又有什么比让一个人心怀向生的信念更重要呢。
这就是他,虽然远离人迹,但却心怀人烟。
虽然影评人很少,但他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这也是许多颠覆世界观的电影,虚伪而又虚夸所不能及的。
现在这个社会电影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口味,肤浅,虚伪,金钱欲望之屋堆积。
再也很少看到有味道而又深刻的电影。
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滋养和感化一个人却意义非凡。
慢慢的真实不花哨不取巧,讲个平凡的人说个人性的善!
副标题——《自己没得选,有帮别人“选”的机会时则全力以赴》故事背景为1954年阿尔及利亚反殖民独立战争。
男主是阿尔及利亚一个偏僻山旮旯里一所“支教”性质的学校的老师,传授孩子们知识以及资助粮食。
他以法国人的身份出现,但如他自己所言,“对于法国人,我们是阿拉伯人,而对于阿拉伯人,我又是法国人”。
他根本没得选。
中途,曾经和他一起参加过二战的部下(阿尔及利亚人),让他在法国殖民者和阿尔及利亚反抗武装之间做出选择,他也没得选。
在法国人眼里,他是预备役军官,随时应该履行义务去打阿尔及利亚人。
在他曾经的战友眼里,他应该和他们一起像二战时候打侵略者一样打法国侵略者。
男主选择了不做选择——事实上他没得选。
一个没得选的人。
这时候有人送来了一个阿尔及利亚罪犯,这个罪犯因为他的堂兄偷自己家粮食,于是杀死了堂兄,因为人手不够,相关部门要求男主把这罪犯送去有一天路程距离的警察局。
男主拒绝,来者说不管,反正这是命令,最好执行。
男主对罪犯说,你明天就可以走,你自由了。
但罪犯并不走。
第二天一早有罪犯村子里的人来抢人,男主说你可以走了,赶紧跟他们走吧。
罪犯任由男主和他们对峙,就是不走,他要去警察局。
他请求男主带他去警察局。
男主一路都恨罪犯不争——懦弱,没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遭遇追杀和原野上躲无可躲的大雨后,罪犯告诉男主为什么他要去警察局,他不是懦弱,堂兄来偷他家的粮食,如果得逞,他们就没得吃,他的母亲,弟弟们就得挨饿,那些追杀他的人,是他杀死的堂兄的兄弟们,这边的习俗,兄弟们必须报仇。
如果他死在这些人手里,按照习俗,他的弟弟们得替他报仇,但他们太小了,他不想让他们去送死,所以他希望死在警察手上。
这是他最好的解决办法,他没得选,他不是懦弱。
听到这种事,估计男主的内心是崩溃的。
于是更加希望能帮助罪犯做出选择——逃命。
于是发生了一场有意思的戏码。
之前罪犯问男主,和女人做爱是什么感觉。
男主说你没有过女朋友吗。
罪犯说没有。
男主说,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因为去警局的话,罪犯必死无疑。
于是男主带他去了他以前常去的一个花楼(酒吧),让老板娘给罪犯安排了一个姑娘。
被姑娘开发过后的罪犯,眼神明显都不一样了。
原先是一心求死的眼神,如今的眼神散发出一种“原来是这种滋味,我得一秒一秒的回味回味才行”。
鉴于男主一直在帮助罪犯逃跑,我臆测,他带罪犯去开苞,有两方面的打算,如果罪犯去了警察局被绞刑了,至少死前也尝过性的味道了。
再则,此等美味,刚吃上,就得去死,这可以激发罪犯活下去的欲望。
做爱当然只是一个引子。
一个代指。
重点是男主一直在把一心求死的罪犯朝另一种可能上推,不遗余力的推,搭上自己也在所不惜。
他在用语言根本无法让罪犯产生逃跑的想法后,想通过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做爱,罪犯还没有过的体验,来激发他的求生欲望。
快到警局了。
男主说往右的沙漠走一天,你能遇到游牧民族,你就能过新的生活,我会跟你的堂兄们说我把你交给警察局了。
犯罪说,但是警察局会追捕你。
男主说,那是我的事了。
那么,一心求死的罪犯会做什么选择呢?
一个没得选的人,冒着搭上命的危险要帮另一个人去做出“选”,会成吗?
自己看吧。
版权说明:内容来源网络,本文仅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删除是只有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荒谬,还是荒谬永远存在?
一部好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它应该充分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复杂,且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包容的态度。
世界如此荒谬,人性如此多变,面对这一切,我们选择“不选择”,这是一种观世相的态度,到头来也是一种理性且包容的方式。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加缪之于生活荒诞性的深刻表达,而其中亦不乏加缪个人的影子。
影片所传达出的思想和内容而言,它跟加谬的人生有诸多暗合之处,而影片也对加缪思想作出了充分且完美的影像化诠释。
(以下全文转载于微信 原创 芳州 寻找局外人 3月1日 )《远离人迹》(Loin des Hommes) 是2014年由大卫·奥霍芬导演的一部电影,依据加缪的一个短篇《来客》改编而成(在上海译文的《加缪全集·小说卷》里,这一篇题为《东道主》,由丁世中翻译。
),背景是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冲突升级为战争的年代。
主角达吕由维果·莫腾森Viggo Mortensen扮演,一个阿尔及利亚乡村教师,本来过着离群索居的简朴平静的生活,一天,警察带着一个杀人犯(是个阿拉伯人)到访,请他将犯人带到边境城市交给当局。
这个短篇我之前读过,其中的“加缪”气质在于,从头至尾并没有多少事发生,主角明确拒绝命令。
“要我交人,办不到。
”可是警察交到他手里就走了,他不得不收留了犯人一个晚上,给他吃喝,给他睡觉的地方,第二天将他带到了城市边上。
在这里,他指着前面的路告诉犯人,边境的警察局就在那里,你可以去自首,但旁边那条路通向沙漠,你会遇到游牧的部落,按他们的规矩他们必须接待你。
电影的故事要更复杂丰满一些。
阿拉伯杀人犯的杀人动机、为什么不逃甘愿就死,做了一些交代;乡村教师带着犯人上路后,遇到了民族解放阵线的人,被扣作人质。
但从中竟遇到了老战友,此时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其实曾经也是军人,他们在二战意大利战场共同服役过,他选择成为教师,而其他“阿拉伯血”比较多的人现在成了“叛军”或“恐怖分子”。
老战友老部下告诉他,你必须选择一边,达吕拒绝做这样的选择。
战友对他说,我敬你如同兄弟,但如果必须要杀你,我会动手的。
结果这一小队人遇到了法国军队,惨遭屠杀,甚至在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也被杀害。
达吕作为人质,加上有退伍军人的身份和欧洲人的外表,逃过一劫,他直视法国军人:你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人,这是犯罪。
法国军人轻松地回答:这是命令,我只是在执行命令。
达吕说,但这是不对的。
阿拉伯犯人恰好可以看作达吕的“负片”:他为达吕错杀的一个人祈祷,并告诉达吕,我不是懦夫,我并不软弱。
是的,就死是他自己的选择。
达吕看到那么多人被残杀,对他吼道,但你还活着不是吗?
他只说,对你的学生你也这样吼叫吗?
他们被扣为人质的那个晚上,两个命运不得不交会的人,相互打开了一下心扉。
阿拉伯人说自己还没有跟女人在一起过,他问达吕,跟女人睡觉是什么样的?
结婚是什么样的?
达吕回忆了自己的婚礼,那是美好的婚礼,美好的日子。
第二天达吕去为他找了一个女人。
而同时,他自己也接受了这里的女人的好意。
终于他们到了城市的边缘。
达吕对着阿拉伯人说,不要投降。
在小说结尾,达吕痛心地看到,犯人走向了自首的那条路。
然而在电影的结尾,达吕看到犯人犹疑了一下之后,走向未知的自由那条路。
他微笑了,回去给孩子们上完最后一堂课,之后他也要离开那里了。
Viggo Mortensen在关于这部电影的采访中也谈到,电影中的这个人物,包含了太多加缪的要素。
加缪也是阿尔及利亚出生的“黑脚”,有法国公民身份但极其贫穷。
此外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非常寡言,那种静默的气氛与贫穷一样,几乎是母亲给他的礼物,成为他作品的重要一部分。
即使被告知这个人杀了人,他也拒绝先行审判,把人当成人看。
当然,还有加缪反对死刑,“断头台”也是他的重要遗产和反复出现的命题。
但更重要的,拒绝选择站在任何一边,拒绝战争和杀戮,这是加缪一直以来的态度。
他因此与萨特等人分道扬镳,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保持了好几年的痛苦的沉默,直到他1960年突然离世。
这部小说的原著发表于1957年,我关注到这部电影,却是因为在为《寻找<局外人>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到了Viggo Mortensen20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重读加缪1946年美国之行的演讲《人的危机》,再下去就搜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谈话。
加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国之行是在1946年的3月底,为《局外人》在美国的首发做准备。
他的出版商Knopf为他的新书造了声势,在《出版商周刊》上打了整四版的软文广告,将加缪塑造成“存在主义代言人”,虽然加缪本人一直澄清他不是存在主义者,但美国人已经根深蒂固将他与存在主义连在一起。
这场演讲本身,主办方本希望他为美国人讲一讲法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现状,然而加缪却自顾自地讲了他一直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他发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习惯于暴力和杀戮的时代,他为美国人介绍了他这一代欧洲人的成长,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摆脱这种生活在杀戮中的恐惧。
如果没有和平,任何人都不会有自由。
《寻找<局外人> 》的“使徒在纽约”一章,充满激情地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也因此,2016年的这场重读,作者卡普兰作为特别嘉宾为观众介绍了这一历史。
《寻找<局外人> 》也多处涉及阿尔及利亚的各民族混居的状况。
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殖民地,相当于法国境外的三个省,欧洲人(法国人,相当比例的西班牙人,而且包括不少犹太人)是法国公民,当地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多为穆斯林,是没有法国公民身份的。
还原加缪创作过程发现,加缪在当记者时候报道过的司法案件后来都为他提供了素材,有不少是基于这种民族冲突的。
有些比较严重,另一些,比如启发了《局外人》的海边杀人场景的一次沙滩斗殴,则是日常轻微的冲突。
《远离人迹》中的乡村教师是欧洲人,父母是西班牙裔,在当地人眼中,他是法国人;但在法国人眼中,他是阿拉伯人。
这一身份的撕扯,在亲眼看到自己曾经亲如兄弟的战友被屠杀的时候达到顶点。
如果不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加缪的困境,也无法理解他说的“假如一定要在母亲和正义之间选择,我选择母亲”。
《寻找<局外人> 》的作者卡普兰提到,她在北非进行走访的时候才深刻意识到,阿尔及利亚人,法国人,美国人,大家对《局外人》这部小说都有不同的读法。
比如关于其中被杀的阿拉伯人身份被忽视,作为中国人的我之前就没有意识到这会成为问题。
萨义德就很早地对此提出了非常尖刻的批评。
但假如充分意识到《局外人》在讲一个“由于错误的原因被审判、由于任何情况下都不愿说谎而被判死刑”的人的故事,即能将这一令人困惑的主角与加缪一贯的人道主义形象统一起来,这部小说同样是个人的抗争。
当然,在1946年这篇演讲之时,法国已经从占领中走出来,加缪已经由于《局外人》成名,在伽利玛工作并担任《战斗报》的主编。
受到被占领的巴黎的启发、自1940年起开始写作的《鼠疫》,已经更多占据了他的头脑,并将最终确立他抵抗运动代言人和人道主义旗手的地位。
加缪在美国的这场演讲我在中文书中暂时没有找到译文,但他的1946年《战斗报》上的一篇文章,基本上就是这个演讲的延续,即《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
其中有不少非凡的洞见,让这篇文章在今天看起来也是非常切身的。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是对《远离人迹》这部电影最好的解说。
“也许有事业值得人去牺牲,但是没有事业值得人去杀戮。
”说起来加缪在中国受到关注,竟是因为两次疫情。
2003年非典时,还有当下,都有很多人重读或首次读《鼠疫》。
不知道,读者们都从《鼠疫》中看到了什么?
在我看来,《鼠疫》与《局外人》和《远离人迹》一致的一点在于,加缪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权利,都有自由的意志。
附带说,启发加缪写作《鼠疫》的并不真的是瘟疫,而是战争情况下,被隔绝、孤立无援之中友谊的力量。
他给帕斯卡·皮亚的信中提到他考虑的小说题目叫做“被隔离者”。
引用一个朋友的话,“那里的鼠疫是比喻,这里的也是。
那里有不同的抵抗方式,这里也有。
”加缪的和平主义被很多人认为是幼稚,Viggo提到他在法国旧书摊上想要买一本加缪的书时被摊主鄙视。
桑塔格坦言加缪的道德有“智性上的弱点”(“多难弄懂的美德啊”)。
然而这正是加缪的可贵之处:从虚无主义的深渊跃升至人道主义。
苏姗·桑塔格说得好:“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与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
”
看完电影感受最深是:月光下的沙漠,晨曦下的美景,在这么美丽的大地上,尽然有这么多受尽苦难的灵魂在痛苦地挣扎。
美丽和痛苦是那么显明的对比,显得那么不协调,也带给人一种荒谬之感。
电影根据加缪的《来客》改编,和小说还是很不同,感觉电影比小说更加容易读懂加缪的哲学。
最近我一直沉浸在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这次重读《西西弗神话》有点震撼到我了。
今天看这部电影时,就很自然地把电影同《西西弗神话》联系起来,电影中让我看到《西西弗神话》所探讨的荒谬和反抗,电影虽然沉闷,但我非常喜欢。
看完电影后我马上去读小说《来客》,让我感觉如果没有电影和《西西弗神话》做铺垫,读《来客》就很难理解书中的加缪哲学。
这篇小说虽然短小,但加缪却把他的哲学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
在那块远离世界的角落,既然有这么多荒谬的事情存在,无论是在他们的认知上,还是在价值观念上,在主人公眼里都显得那么荒谬,老师Daru清楚地看到这些事情的荒诞。
正是因为老师Daru清醒地认识到那个社会的荒谬,他开始反抗,因同情被指控谋杀的男孩,他让这个男孩逃跑,离开这里,只要活着,这很清楚地让我看到加缪哲学,人也就是对这些荒谬的反抗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加缪认为,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笃信永远设定着价值的等级,而荒谬的人则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荒谬之后,最后投入到人类反抗的熊熊火焰之中。
加缪就这样从荒谬推论出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这荒谬的人的道路。
”
王者归来扮演的达吕(北欧气的俊毅面孔和深邃目光),比起加缪原著里面的达吕(一个,有点模糊的胖胖的法国人),是有一种提色不少的效果。
剧本比起短篇小说,也更饱满细腻一些。
导演对加缪的理解程度让人惊喜,更让人惊喜的是足以与这种理解能力相抗衡的掌控能力,让整个片子保持着一种不言不语、精致而辽阔的气氛。
很多东西像是从加缪的心里直接拿出来的一样:荒漠,战争,连绵寂静的山谷,单枪匹马的人,照破群峰的晨曦和暮色,还有那些令人疑惑的,似乎无论走哪边都不会有尽头的分叉道路。
山谷中一排小小的白色的房子,活像是一座荒诞主义的城堡,站立在人和岩石之间。
它似乎既不倾向人,也不倾向岩石,就只是在观察,人和这无情大地间的相互凝视,相互吞没。
有一处是两个人遇雨,看到一个房子奔过去避雨,撞开门以后,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屋顶。
还有一处是独立军和法国人交火,达吕和同伴作为独立军的俘虏躲在石头后面。
结果独立军惨败,仅剩一个头领,躲在和达吕遥遥相望的另一块石头后面,当看到自己的人出去投降法军也会开枪时候,他瞪圆了眼睛望向达吕,一脸的不敢置信和谴责,达吕也不敢置信,对他做了一个虚弱而尴尬的手势。
嗯,惨淡极了的同时也幽默极了,所以就,荒诞极了。
看这样的电影会让人觉得快意,你说法国电影式微了么?
那就给你见识一下,什么是余威犹在的法国电影。
适合1.25倍观看。维果叔那几年拍的片子都很文艺范儿
表演本身是好看的,阿尔及利亚的荒原也真是美。然俄,安达卢西亚人,挂着非洲地图,给阿拉伯小羊倌们教法语以及高卢人的功业,然后还很委屈地说,阿拉伯人当我是法国人,法国人当我是土著;而阿拉伯人家的长子,明知那么多成年堂兄弟会来寻仇,还以保护家人为名挑起事端,然后作为家里唯一的成年劳动力,要主动到殖民地政府去请死,号称为停止仇杀的循环。整个故事都只有欧洲殖民者的无知傲慢和当地人的悲惨啊。
我一直把你当兄弟,但是如果明天早上我必须杀了你,我会动手的。
电影把小说抻长了,给了两个人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彼此,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变得缓和而合情合理,结局也少了那份异乡之感的孤独
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来客》
被歷史吹走的人.
莫滕森的表演太棒。
对背景不是很清楚。主体3星,视听不错。
看不懂讲的啥,什么乱七八糟的,男主一枪就崩死个路人,然后又做圣母
加缪的作品是真心不好演绎的。
优越感?我觉得没有,特别是在看完原著之后。电影里的达吕是西班牙裔法国人,被阿拉伯人当成法国人,而被法国人当成阿拉伯人,在战争中又被迫站边,始终生活在夹缝里。虽然基督徒护送伊斯兰教徒,避免不了其中的宗教意味,但结果是两人各自做出了善的选择。可惜加缪在世时没有看到一段历史的句号:阿尔及利亚于62年7月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加缪卒于60年1月。
不了解历史看不懂
①终于知道了哈伦裤的来历 ②维果和艾德哈里斯越来越像
荒凉、安静却又有种隐而未发的力量,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迎来和平?不再被分割成我们和你们,不再成为祖国里流亡的孤魂。加缪在结尾里写“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这里却让穆罕默德走向沙漠而不是死亡,也许是想给予这个世界一点安慰。就像达吕最后的嘱托,不要投降,不投降才有希望。
@TribecaFF2015 自以为的纯粹大约都是假象吧,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莫滕森真的是什么语言都会啊....
也许要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如果把那个去那个的地方去掉,我给4.5星
【第一感觉打分】大背景,小故事。偏严肃题材。阿拉贡即使灰头土脸也是帅一脸。三星半。
原来又是加缪,身份认同母题下无数次回答。音乐小提琴如诉,摄影油画般,赞。山谷里一所学校、一口井、一棵树、一个老师,教着一群小羊倌…一天一夜旅程,一场暴雨、一次战斗,送走莫哈默德,上了最后一课。
在阿尔及利亚的旷野当中,一个经历过无数死亡的男人被迫送另一个“必死不可”的男人去死的故事。两个人在路上,遇见了复仇,也遇见了战争。这些残酷的事情像一场大雨一般试图去撼动法国教师对生命,以及善的定义。他没有过多地争辩,只是固守本分地去做一个不愧缺良心的人,在沉默中持守着自己的信念,且尽了全力去用爱给一个罪人“活”的机会。“默罕默德,不要投降,永远不要。要相信上帝,他会和你在一起,臣服于他,他必会保护你,向他求助,他必会回应你。”非常壮美的一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