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了人和人之间温暖细腻的质感,拍出了人在一个相善的环境里,是可以如何获得疗愈的。
台湾细水长流的烟火气,是依托在社区里。
这种社区感,和海峡对岸的闽南地区是相通的。
就像周华健在厦门演唱会最后说的,我们其实离得很近,有缘会再见。
看完电影,每个人的心都要变得柔软。
就像开场时急着赶去座位,不小心用包打到我头的后排小姐姐,散场时还要专门过来道歉。
“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就顺了”感觉有源源不断的温水在温暖我冰凉的身体,被一点点治愈,又被一点点感动,所有的感受是淡淡的,直到阿姨终于来到老客户家里,看到躺在病床的老客户,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
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交集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却不如一个本子一个电话连接人心。
在现在这个人人讲求平等回报,没有一丝耐心,总在针锋相对的环境下,《本日公休》好像乌托邦的理想故事,因为剪头发相识,彼此互相惦记,互相帮忙,搬去再远也要回来剪发,剪头发是女主唯一的事业,有事做总是好的,老客户们的来往让日子更好过。
母亲的老式理发店和女儿的新式发型店,也是新时代和旧时代的对照女主从老客户那里回来以后的内容可以删掉很多事情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哪怕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感动,现实生活里我还是会一分钱一分货,毕竟我干的是策划……
开着家庭理发店的母亲,迎来送往老顾客们,甚至一家祖孙三代,年复一年春夏秋冬,母亲也迎来她老年的生活,依然炽热着自己理发的行业,专注工作热情而往昔。
一次上门去给老顾客剪临终发而公休了一天,她的三个孩子却不知母亲去向为何关门而担忧一整天,通过其母亲公休一天这一事件,也让子女们重新审视与定义她们认知里却不了解终日忙碌不改初衷的母亲。
看过后,仿像看到过去岁月中的我们,以为家和父母一直在那里,不管不顾发着脾气,任性而自我活着,却从未考虑过母亲的内心与想法乃至需求。
一味索取却从未付出,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岂不知全是母亲爱的表达与包容,我们才可以肆无忌惮野蛮生长。
上了年纪,才依稀明白些事理,才懂得父母不易与委屈,还是不忍开口去向她们表达爱意及给予爱的拥抱。
去拥抱妈妈吧,去跟她说:妈妈,我爱你!
作为经营理发店的老板,或许每天正常营业,在店里服务好顾客,就是相当正常的事儿,而这种习惯坚持数十年的话,是相当酷和难的事。
但是这种情况如果要在中间突然休息一两天,必定是有事发生,一般事儿还不小。
而人的变化也恰恰是这一两天的突变,但根基在于之前的日复一日的积淀,不然就是快餐文化中的短暂交易而已,虽然快但没有营养,更没有那种独特的味道。
这是一部慢电影,节奏缓慢剧情平淡,但引人发省。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从业四十余年的理发师的故事。
她的店开在老街里,店铺是老式的,理发道具是传统的,当人们置身店中仿佛可以听到八十年代的时光在回响。
女主阿蕊的顾客都是老客户,他们年复一年把头交给她打理,因为她知道他们头部的形状,知道他们适合哪种和喜欢哪种发型,她了解顾客的职业、喜好和生活,她甚至有一本联系薄,上面是顾客的电话号码,她清楚他们该在何时理发,并会主动打电话提醒,他们之间相处融洽。
有一位卧病在床的顾客甚至邀请她去家里为他剪发,虽然距离遥远,但她觉得那是她的职责,便欣然前往,顾客在她眼中就是朋友,她真诚相待,而顾客们也充分信任她。
影片运用轻松愉快的对话、温馨柔和的镜头展现了理发的场景,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放松,成功地表现了理发师和客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但对儿女们来说,阿蕊和她的理发店却是老旧的、过时的,虽然他们的事业也不顺,儿子总想着怎么赚快钱,不停投资热门行当,结果总是失败,女儿特别在意投入产出比,觉得什么都要以金钱来衡量,影片在表现他们的工作状态时明显让人感到焦虑,这和表现女主自信又愉快的工作状态完全是天壤之别。
孩子们不理解妈妈的职业温情,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认同,这一点让人感到特别遗憾,所以当母亲开车去给那个遥远的客人剪发时,她只告诉了能理解她的女婿。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人的生活看起来五光十色,物质极大丰富,但孤独感却总是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包括人际关系、对生活价值的判断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如果我们都不再愿意冒险对别人交付真心,会不会最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成为一座孤岛呢?
全片讲述的是老年女性理发师的平淡日常生活。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自己也老了,却依然是那个很多前年,跟在师傅后面的小学徒,尊重技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开车出远门撞倒摩托车之后的戏剧性解决方式,和最后镜头里过年的景象,反映出平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各有各的家长里短,都是情深意长。
身为社区理发师的老妈突然玩失踪,店门口挂着“本日公休”,她去哪儿了?
以老妈失踪为契机,三儿女归家等候母亲,最后三代人齐聚一堂。
原来母亲驱车从台中去了彰化,给已经搬家的老邻居理头发。
看似“一件小事”,将代际冲突、社会与观念变迁、匠人精神等议题融入其中,管窥家庭以折射万象,令观众重温古旧人情之余,不得不去考量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遗憾的是影片过于纠缠在今昔代际、价值碰撞的议题之上,明显看出人物被分为两大阵营:以母亲、前女婿为代表的,情义大于利益的“守旧派”;以大女儿、小儿子为代表的被消费主义社会冲刷、利益大于情义的“新族群”。
小女儿的态度比较模糊,她美好的“北漂”(台北漂泊)生活其实也是一地鸡毛,她或许代表着观众的选择。
围绕议题设置人物,易于使人物失真,美好却扁平。
尤其是那位“前女婿”,“前度”、“旧的”,可见作者的偏向。
开汽车维修的经常给人赊账,本来要送丈母娘去彰化,遇到他朋友的车抛锚转头去帮忙,用今天的话说这人有点“傻”。
至于影片的高潮事件,为搬迁的老邻居理头发,被处理成仪容修整告别,虽则颇具戏剧性,没有比永恒的告别更能触动人心,却已有若干类似的经典场面珠玉在前,而显得煽情落俗。
老妈为老邻居最后处理胡须的时候,她道出在她前夫患病的时候,他有帮他们好多。
倒也没什么大道理,无非是将心比心,你于我有情,我对你有义。
这或许就是导演傅天余所说的“互相”的台湾精神。
家庭片可说是台片的一个招牌,从早期《妈妈再爱我一次》《饮食男女》、《一一》,到最近的《阳光普照》、《孤味》、《美国女孩》。
很多作者电影从家庭片开始起步,很多人转了一圈回到“家庭”。
中国人重视家庭,经典的文学题材多少关涉家庭:《红楼梦》、《家春秋》、《四世同堂》。
现代故事不再是厚重的家族史,一个小单元的小家庭也足够书写与省思。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你只想追寻那一份人情古早味,这一剂《本日公休》就够了。
真是一部适合淡人看的电影啊。
看到片头显示“监制 吴念真”时,心想这片子应该不会差。
大学时读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他用最质朴的文字,写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和生老病死,平静且温暖。
去年读过一本印象挺深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有种正经的俏皮劲,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小书,文字温润典雅,老派的用语表达,很温暖细腻,写饮食和家人的连接,和童年的连接……尤其是和妈妈的感情,看得眼泪汪汪。
翻开第一章内容发现,哦,作者果然是台湾人。
“果然”是因为我发现,我并不是有意去看的台湾文学,但反复会被它的气质吸引,那种细腻,淡淡的阴郁,灵动与温柔的气质。
回到电影,台湾的电影也是如此,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小人物之家的亲情羁绊,小人物邻里之间的人情暖意,在城市居住久了,人人习惯行色匆匆,习惯按规则办事,自然就少了很多人情味,于是会被这部电影感动,被这些年年月月在小岛生活的淳朴善良的人,他们彼此温情的连接而感动。
“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直直开就顺了,怕什么啦”——就像人生一样,找准方向直直地开、慢慢地走,事情总会解决。
日子过得那么快,时间一眨眼就不见了,那么多的琐碎,那么多事要操心——操心着精明能干聪慧坚韧的女儿和敦厚老实善良诚恳的女婿快快复婚;操心着不靠谱的儿子什么时候能踏实赚钱;操心着独自在台北大都市的女儿有没有受到伤害……泪流满面嚎啕大哭了三次:20分钟左右,阿蕊和阿玲的对话——“以前的人借米还米,米杯都装到满出来”;给许医生剪头时;影片最后。
最平淡、最温暖、又最打动人。
吴念真一出手,最原汁原味的台湾味就有了。
全程地道的台语方言,浓浓的地方人情味,最中国的风气、景色、老地方。
(明明一模一样的故事,原封不动放到我们大陆任何一个非一线城市 都是完美适配的,为什么我们的编剧写不出来这样的剧本呢)琐碎的关心和爱,藏在剪落的发丝里。
一个小簿子装着一辈子的顾客,时常的电话聊聊近况、拉拉家常,我感谢你在我丈夫生病时联系医院、你感谢我为你理出称心如意的头发。
在人生的最后,我送你走,然后自己快快跑,我要抓住啊!
抓住人生,抓住时间,目送儿女过他们自己的人生,和小姐妹出去旅行出去玩,享受自己的人生,去寺庙拜拜为接下来的一切祈福,满怀希望,过年,又是一年。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真快呢”——人生,照旧就好。
一个人,一家小店,撑起整个电影。
平凡人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并不只为赚钱,为了热爱,为了心安,为了对得起每一位客人。
慢节奏的电影,故事情节单薄甚至如流水账般的叙事,看完却内心特别平静。
印象最深的,就是为老客人剪最后一次头那一段,让我想到了《入殓师》,仿佛一瞬间,理发师这个职业增添了一份庄重感。
陈柏霖虽然是客串,只出场了几分钟,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帅。
《同款》(作词吴念真·作曲陈建骐)写得真好,唱得真好!洪佩瑜刚唱两句,我的眼泪就pia哒pia哒掉下来了。这段「若是互相信任和理解 再是陌生也会变熟识」的故事也成了本片最动人的桥段。电影从一个几十年的小理发店生发,可想讲的太多,便显得散了:围绕着母亲,牵出儿女、儿女的伴侣、老主顾、老主顾的儿女,最后甚至成了“出走的决心”,她身边的人越多,作品的光芒就越少,幸好陆小芬有在尽力揽回许多色彩。至此正好看完金🐴60的女主提名作品,不得不感慨「感谢有🐴」还在提醒着观众:大中华区依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大女主表演,她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梦想、不同遭遇,她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着,她们都可以成为镁光灯的焦点。这无比动人。
以阿婆理发店为核心,遇到的各色客人娓娓道来,怎么说呢,就是很有日式电影的感觉,平淡中讲述人生的哲理。 赚钱不是核心,维系人与人的关系才要紧,所以其实女婿和老丈母娘在这点上倒是蛮投契的。
可以说是个完全失败的故事吧。可能是对某些日本电影中,浅浅的交往,淡淡的羁绊和适当的动情的一种拙劣的模仿。看之前觉得阿嬷是个碎碎念但很会理发的阿嬷,看完之后没有增长,和其他人生的交集流于表面,有些镜头简直是…过于做作。(btw怎么没有女性顾客,难道是男士理发店?
用心的做事,就可以长久的留住
太刻意了,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评论,台湾电影在努力学日本,然后成了不三不四的,又刻意又努力的想让人夸奖的笨孩子
典型的台湾小成本电影,剧情推动基本上靠大量台词堆砌,内容简单又很慢,中间上个厕所也不需要暂停。
台灣真的是這樣的人情社會嘛?不敢相信。but that explains so much....我要對台語也traumatised了TuT。原來看電影也可以bad trip。雖然這兩首台語歌還是不錯。和誰先愛上他的屬於同一類型,不過沒那麼好看。陳柏霖怎麼開始走小田切讓路線,真是笑鼠人。感覺他這個角色的出現就很像在酒局上碰到然後約好你下部電影分我個角色呀這種情況才會有的後續。。
看到了侯孝贤的影子。一生只做一件事,非岁月不可。那个后脑勺呈现的年龄变化和生命的明灭,实在太揪心了。
每个人都想讲,每个人都讲的矫揉造作
差点火候,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是没问题,但人物挖掘层次不齐,情感表现强也过于重复,观感温吞后劲乏力,最大看点是20多年没演戏的陆小芬。
电影并不完美却满是生活本真的样子,过于完美无缺的电影就少了真实和诚恳。情怀饱满又不溢出,是对时光悠悠岁月渐老的不舍和感怀。阿蕊给死去的老顾客理发修容时安静的流着泪,阿蕊最后拿着红包给离异的女婿说一定要幸福哦,这两幕看的我泪如雨下。因为去过这个城市所以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愫引发共鸣,那是恰到好处的人情味蔓延出的生活调味。最后恭喜时隔22年回归影坛的影后陆小芬凭借此片拿下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不但有把刀 而且还有两把刷子呢 陈柏霖客串蛮可爱的
一剪一剃間的人情煙火,一顆又一顆後腦勺,一段又一段人生。某種程度上,是理髮師的《入殮師》,對理髮職業的敬畏,對古早傳統的敬畏,對母親與女性的敬畏,想說的有點多,於是敘事上有些累贅,尤其第三幕後半段太拖沓了,錯過了好多個適合收尾的Timing,有些故事線就像分岔的髪尾,該剪則剪,剪掉10-15分鐘會乾淨利落許多。陸小芬復出演技依舊不俗,看不出暌違大銀幕23年的生疏,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表演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成敗,年底的影后提名應該是穩了。雖然至今都還沒看到《一家子兒咕咕叫》,但是,從《龔囝》到《小緯回來過,在他離開之後》,從《小藍》到《本日公休》,胡智強的表演都讓我一再驚喜。
既然傅孟柏这么好心,一直给人赊账,建议他立刻跟我做爱。
4/5 没什么起伏但温情味十足。最戳我的是关于母女关系的描写,我也曾想过,我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呢,如果某天我不打招呼的前提下突然回家却发现妈妈不在,我能知道她去哪里了吗?也许不能,也许我也只会和影片里面的女儿一样,埋怨身边人,而从没发现不够关心妈妈的其实是自己。关心不需要建立在关系的联结上,但有时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却没有用足够的关心去维系,只有妈妈单向的维护。人越大越想离家,人越老却越想回家。但无论如何,不要忽视身边人。
还是陆小芬这条线好看 中老年女性的公路桥段总是有种大开窗户的快感 她们似乎永远困在世界的某一小小角落 专心致志日复一日做自己的事情 而某天突然手握方向盘一脚油门出去 经历立刻丰富起来//台湾在做这种小世界和小细节时总有些特别的敏锐//说真的陈立川这种外强中干的男的到底是什么人在喜欢啦 死看不过这种自己都快揭不开锅还不找欠债的同学朋友还钱 念叨几句就开始凶 凶个鬼自己喝西北风别拉着别人一起喝(火大
发脚要短,日脚要长,先修修,再休休。3.5
人情社會的依戀感是很舒服的。
啊这,我夸不出来捏。
好喜欢这种理发店,“技术流”还是机器无法取代的,顺带嫌弃了一下不重视回头客的速剪哈哈哈。妈妈的运气不错,果然行走社会都离不开“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