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更喜欢宫某的画面的这一部的颜色不那么绚丽,人物不那么清秀俊美可是,很感人的情节很多年前看的但至今仍记得小女孩叫小男孩爸爸的时候心里复杂的感觉觉得又好笑,有些甜蜜,有些悲伤我相信人生来是恶的所以没有很憎恨但是很悲伤当看到女孩失望,破败,掉落......那一首i can't stop loving you苍凉的苍老的男声应该不搭调,却把那场景衬得让我记忆到现在
前几天在论坛上见到这样一个标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生活失去了激情?
”,我一幌而过,好像逃避似的没有点进去浏览,但它的影子却一直在心底挥之不去,我既不能消灭它,也无法正视它,生命中所有的阵痛,好像一根扎在口腔深处的鱼骨,你可以用舌尖刮到它露出来的一头尖刺,却怎样也拔不到它,一不小心反倒让它越刺越深,被刺破的灵魂就这样逐渐腐烂麻木。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在我看着熟悉的名字却绞尽脑汁也想不起它是什么故事的时候吗?
还是在我对着完全陌生的文句却突然惊讶地发现我曾非常刻苦地攻读过它的时候?
又是否是我每每所付非人而所爱非爱的时候呢?
或是那狡猾的病灶寄入此身缠绵不去的时候?
是因为灵床上那具空洞的尸体征服了我吗?
还是哲人那生命的减法说服了我?
是当夜灯拉长了一个人耻辱的背影他却仍然苟活的时候,还是当他本以为会离去而他却仍没有离去的时候呢......“人类真是低级的动物,受爱与道德的困扰,被感情所控制”,《大都会》里说得没错,人类要脱离烦恼,要达致完美的世界,就应该被进化成强大脑机的“超人类”所取代,让中心电脑为我们计算分配必需的物质,再向每个人输入快乐的幻象———我想起《爱,死亡,机器人》里的那位星舰舰长,被外星生物捕获的他活在外星生物为他植入的幻境中不再愿意醒来,人与人将不再有差别与隔阂,城市与族群也不再被区分,生与死都好像拔掉电源一样迅速简单,这样的世界有什么不好呢?
为什么要让这样高级的生态系统崩塌呢?
可是,象征着人类最终成就的巴别塔轰然解体了,碎片与残渣伴随着雷查尔斯的靡靡之音簌簌而落,废墟的画面由缤纷的色彩与白鸽构成,只是为了追求这样浪漫的效果,却为我们留下一个毫无意义和无比媚俗的结局,在假惺惺的温情和美丽包裹下我们将继续陷入无聊的循环,我们自己审判了自己,也自己否定了自己......
影片对工业社会发展的极端形态进行了鲜明的反讽,技术的进步并非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而是让工业化的终极产物——机器人,压倒了人性,成为现实世界的主宰。
人与机器人的冲突,在贯穿全片华丽激战的桥段中表露无疑。
所有的一切在蒂玛的一句“我是谁?
”中轰然倒塌,毁灭。
她堕落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和她一样堕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电影很乱,想表达的很宏大,也兼容很深刻的哲学。
首先,这部片子分这么高我相信还是有人真的很喜欢的,就是我的逼格太低,实在是欣赏不了哎。。。
前一大半段我都不知道电影到底在说些啥,看完了还是没能明白他们到底要干啥。
莫名其妙的,都莫名其妙,洛克莫名其妙的,公爵也莫名其妙的,革命者、机器人、后面毁灭世界也是。
色调好闷,情节好拖,要不就是跳的太乱,反正那个洛克就是莫名其妙的,哎,就是这种看了好久都不知道讲什么的电影最讨厌啦,如果最后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点子倒还能加点分咯,可是就是结局什么的都猜得到,但是不知道情节讲了些啥。。。
有种高中刚毕业那会跟着个物理系的学姐追EVA的装逼感觉,明明也是不知道在讲啥,也是这暗黑的调调,唔,还上升到世界观的角度,哎,没那么幼稚了,也不会做那么蛋疼的事情了。
唔,他们都是大师咯,多给个星吧,不喜勿喷
在说题外话之前先说说这部电影。
蒸汽、废墟、末日、自我拯救、旧爵士音乐,这些标签明显就是大友克洋的logo,这也是他假借手冢治虫的行头唱了一出机器毁灭世界的戏,戏中的机器人主角就是超人类蒂玛,而另也个主角便是我所谓的类人孩建一。
超人类是一种比人类更加完美的物体,没有感情与顾虑,就像一头跳出虚无主义又没有自身道德约束的怪兽,而我更愿说的还是类人孩,类人孩的假说是思想家、作家余世存老师在《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中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形容,是对知识分子不自知,不慎独,目光狭隘的一种形象描述,用在这里,我觉得‘类人孩’一词可以很好的形容很多日本动漫里的英雄/主角,那些全部的、孩子的性格,全然没有私心,不懂提防他人的,一种被曲解成了热血的品格。
所以有时候这种类人孩的角色令已经成人了的祖辈感到乏味,他们对动漫的认识多是‘孩子看的东西’、‘幼稚’,而这时候再看看大友克洋作品里的成年角色,多半表现的成熟、冷峻、目光深远,而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那些成了年的,那些灾难最直接的来源——成人多半都摊手,无奈,甚至比世界早一步就崩溃了。
可以说‘类人孩’是日本动漫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日本这个民族,经历了世界唯一的一次核弹攻击,也经历了一种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的痛苦转型,所以,他们对末日的描述更加贴切,也更加迫切,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给出了答案,面对灾难,面对末日,唯一的自救便是孩童式、出于人类本能的,那些好的品质,纯真、信任和爱,这里我也能理解为什么黑泽明在《梦》中用一个天真的老头做了结尾。
我想这也是面对汹涌而来的现代性大潮,人类唯一能打出去的牌了。
2012.1.17 寒假的晚上http://blog.qiaoy.net/?p=144
大都会,四颗星的大杂烩。
为什么只给四颗星?
因为我看第一遍的时候睡着了。
呃,别怪我,前面的剧情的确有点沉闷加上我的破喉咙又不让我拿跟烟出来滋润一下情绪。
为什么能给四颗星?
因为全剧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那句烂俗套的对白,“爱”。
这部电影准确地诠释了“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故事发生在多年之后,大都会的开发商(万恶的开发商啊!
)Red公爵在这个国家建立了一个通天的建筑彰显城市的繁华,号称第二个巴别塔。
表面是CBD的办公楼,实则是用来颠覆政权的,嗯,这是个很有想法的开发商。
所以台面上一片歌舞升平,爵士乐如微风习习而来,闪光灯跟机关枪一样射向各位领导和开发商;台面下暗潮汹涌,民粹主义迅速蔓延,低保户们对现行政权怨声载道,而机器人兄弟仍然不自知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好象六七十年代的亚非拉。
这时候,出现了两个日本人,情节自此发生转折!
试想一下,两个日本人,而且还是一个属熟一个正太,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不远万里,来到一个陌生而且完全不相干的国度来主持正义,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扯一下,我就是看到这儿睡着了)有经验的条子都知道,有时候跨省追捕的时候当地公安不是那么配合,对,大都会里也出现了同样的事情。
领导太忙了!
每天忙着盖公章,盖得手酸肚子大,好不容易得空看这俩国际友人一眼,作出了最为英明的决策。
“我说二位啊,这个首先欢迎您来参观,欢迎您来消费。
这个工作嘛,是真不好做!
您也知道,最近不太平啊,这基层工作也不好干是吧,警力是真不够用。
不然这样,咱们仓库里有机器人条子,那玩意好使!
比真人都好使!
要不,先给您一个您凑合用着?
”属熟一看,“没办法啊!
谁让咱人生地不熟呢,有比没有好啊,凑合就凑合吧!
”好,剧情终于进入了3p的阶段。
(此时我醒了)扯多了,经过一系列调查,3p发现Red暗中让Roton博士做了一个跟自己那已故的女儿一模一样的人造人Tima。
然后自己的养子,法西斯头子Rock发现了,就杀了Roton并烧毁了犯罪现场。
该着Tima是女主角啊,男主角非常幸运的救了她,并且成为了她看见的第一个人类。
Tima就像破了壳的鸡一样跟着小正太,小正太建一同时不可抑制的爱上了Tima。
干柴烈火啊!
我惊叹,爱情,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
导演是有才的,在这个时候非常合乎时宜地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
”太nb了,多会分哪!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另一种是他们。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肉体人,另一种是机器人。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住在地上的人,另一种是住在地下的人。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另一种是女人。
之后的情节就曲折啦,男女主角被追杀,被保护,被分离,被教育。
女主从未停止寻找自我,Rock依旧执着的追杀Tima。
后来革命爆发了,低保户们跟机器人干上了。
其中有一幕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机器人条子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的把属熟劝走了,自己一个人面对武装的革命党人。
不喘气,不动粗,上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把自己给爆了。
当时我真想冲上去对他说“条子哥,你丫真河蟹!
”曲折啊,你救了我我又去救你,我杀了你你又活了。
总之,最后,男女主角又凑到一块了。
女主角Tima仍然在寻找自我,这是Red说“闺女啊,你别思春了,那是你短路了。
其实你不是人,你可是超人!
”Tima一看,呀,老娘忙活了半天原来跟扫地的三胖子是一路货色!
这怎么能接受,顿时就站到了人类的对立面。
化身为人间凶器,女人是多么可怕的凶器啊,一个漂亮的金发loli简直就是凶器中的战斗器!
顿时整个世界的机器人都开始战斗了,人类陷于极度危险之中。
说是迟那时快,法西斯头子站出来舍身救父,拯救了世界。
老头子,麻木了吧,多年的感情浪费了吧,那就一块死吧!
影片的最后,女主最后被男主拉着手飘荡在半空,说了句“我是谁?
”然后在“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乐声中从通天塔上华丽地坠落。
多么美妙的灵魂乐啊!
tnnd,我从未将“爱”字说出口,我却不能停止爱你。
故事的结尾依然很河蟹,只是王子没有与公主生活在一起,而是与扫地,浇水的三胖子们河蟹地重建大都会。
后记:大都会上映于2001年10月,彼时世界上的“巴别塔”纽约世贸大厦刚刚倒塌不久。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组镜头。
在偶遇地下抵抗军之后,女主角顺势进入了地下人民的生活,带着她初生以来一贯的恍惚。
首先是第一个镜头,在这里,镜头缓慢下摇,逐步照映出地下世界高耸、锈迹斑驳、而五彩缤纷的建筑群,呆坐于这个塔状建筑屋顶的女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女主身处塔顶,在画外更高层建筑的遮掩之下,这里的塔顶仍处于阴影之中,女主呆坐在阴影之中。
这个镜头的最后一个动态,一只鸽子从画外右上方缓缓飘落,停在女主身边。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镜头,特写,女主缓慢的抬头与画面中阴影逐渐消散、光照逐渐充盈两种运动共同进行。
女主的头,她的思绪,逐渐被光充满,逐渐昂扬,她抬头上望。
第三个镜头,黄金光芒笼罩着一组建筑群。
最初,我们看不出高与低,天空与深渊之区别,随着镜头的后退,女主的后脑入画,通过与镜头二中运动的重新组接,我们知道,女主在仰望高处的光芒,或者相反,正如镜头运动所表现的,高处的光芒以这样的运动囊括了女主。
由这样的启示场景中退出,在第四个镜头中我们得以重新回到女主自身的经验。
女主静立,感受这种启示,旁边的鸽子(自然由镜头一而来)慢慢啄动、踱步、跳跃,这是女主受启示感召时内心的震颤吗?
如鸽子跃动、如小鹿乱撞?
镜头四以左下鸽子平飞出画、左上鸽子入画降临至女主肩头这两个并置的运动告结。
镜头五,作为镜头四的直接延伸,视看的位置完全一致,而视野前推变为特写。
女主的面容完全被光芒笼罩,肩头的鸽子展翅、昂扬。
我们终于来到了悲哀的镜头六,这里首先入画的却是带有太阳纹样、却整体处于阴影中的广场,以及广场上的渺小几不可见,各自劳碌的小人,同时出场的还有第一次发出的语音,“看哪,简直像天使一样!
”。
谁在出声,谁在看向天使,天使又在何方?
随后以巨大的身形差异、光影对比入画的,带着金光笼罩羽翼(细看之下,乃是鸽子的羽翼)的女主回应了这一困惑。
光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带来了高与低的暗示,俯视的暗示,这群小人被金光闪耀的女主俯视着,尽管女主的视野未曾瞥向下方。
这个可悲的片子便是如此表现一个初生的心灵对世界的感受的,更可悲的是,在镜头六中不动声色的,将女主的挣扎波澜,剥离其个体,去个人化,神化,转变为下层的小人物(自然应当称之为proletariat)对女主的神性崇拜的。
女主内心的上升与下降之旅丧失了独有的色彩,被光吞噬,与之相应的,已被设置为下层的小人物则被剥夺了上升与下降之旅,他们只得仰望,只得沉溺,沉沦。
精致无比的电影 蒸汽朋克(材油朋克)的科幻题材永远都充满了复古魔幻的味道 超出认知范围尺度的钢铁构筑物 复杂精密的机械科技 欢快讽刺的bgm 女主站在一缕穿破摩天大厦群的阳光下 一只鸽子站在她的肩头展开双翅 看起来就像坠入人间的天使 结尾天使带来毁灭 大反派按下爆破一切的按钮 男女主角在低沉又悠扬的男声爵士乐的伴奏下 逃生 拉扯 从危楼之上向下坠落的场景 既震撼又凄美 无止境的爆破和崩塌 破坏即是美吧
手冢大神的原著,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监督,应该是不错了的。
不过仍然显得太简单了……看完后唯一觉得塑造得不错的人物竟然是大友克洋自己加的……比较ft手冢治虫原著的意思我觉得关键在于塑造这样一种世界观,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子达到了。
宫崎骏曾经这样描述过大友克洋:“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废墟之上,人人都会说这是大友克洋。
”多少研究大友克洋的人都会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头,借大师之口表达对另外一位大师由衷的、崇高的敬意。
这个超能力少年,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怀着对技术威胁人类生存的绝望,怀着对人类脆弱的情感和道德的坚信,一次又一次在他的电影世界中创造着人与机器的抵牾和末世之后的人类世界。
毁灭的快感是暴力美学展现的手段,暴力是人力的一种形式,在暴力变成纯粹的暴力后,道德、法律、制度等一切有约束力的教化手段被弱化甚至被虚化了。
无所谓约定俗成的正义与邪恶,转向我们所自定义的正义击败邪恶。
也就是大友克洋把判断正邪的权力交付到观众手上。
什么样的观众具备审美判断能力?
基本认可建构起现代文明价值观的道德准则和在现实中有阻碍需要宣泄的人们,事实上,这个观众的涵义很大程度上包括了所有观众。
《大都会》表达了大友克洋一贯的创作美学:人类文明将在极端发达的技术中走向毁灭,而在毁灭的过程中,被异化的人类和被人化的机器之间有情感和爱做维系。
毁灭的结果是死亡,死亡是有机体的终结,是最后稳定状态,无欲无求,生命无须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对机器来说,废铜烂铁则是最后稳定状态,它们不再有焦虑和愤懑,也不再为机器人权挣扎。
而毁灭之后在废墟上的重建是费雯丽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或者再引申得更远,则是西西弗斯的永无止尽,也就是说重建既可能是新生的象征,也可能是另外一次涅槃的开端。
这是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这是斯歌波乔尔的“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这也是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
在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洛克按下按钮,这个动作是一个双重象征,一方面是摧毁通天塔的“毁灭”行为,一方面是启动收音机的"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爱永恒”主题的行为。
在蒂玛闪回的记忆中,映射的是整个人类的哲学疑问,身而为人,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去哪儿,我们是谁。
作为一个人造人,蒂玛的疑问也是那些对自身身份有困惑的人们的疑问,就算是我们能安心认同自己现有的身份,是否就能减少人类关于生命本源的不安?
打破不能僭越的阶级观念后,作为个体是否能完成从自我到本我再到超我的升华?
作为群体是否能完成从机器的物性到人类的人性再到超脱物外的神性的转换?
通天塔触怒神,于是人类得到的惩罚是支离破碎、各自成章的语言体系,哈利法塔是迪拜最愚蠢的建筑,它以不到喜马拉雅十分之一的高度挑战自然,惩罚尚未分明,供水系统已经成为笑柄。
在无休止的愚蠢尝试中,人类将在本我和人性的世界反复挣扎,善恶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无人过问的灵薄狱。
所以上面的疑问消除了。
我们何以对最后的场景如此动容,多半是来自热泪盈眶的怜悯和毫无体会的恐惧,乔伊斯这样描述这两个词的区别:“怜悯是面对人类苦难中严肃而永恒的东西时,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之与受苦难者融为一体的感情。
恐惧是面对人类苦难中严肃而永恒的东西时,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人与其秘密原因合而为一的感情。
”我们与蒂玛融为一体,但我们不能和蒂玛的秘密原因合而为一,因为蒂玛的存在焦虑在人类主宰的世界里被理所当然的淹没了。
她在沉默中挣扎,如若不是坐上神座试图毁灭地球,那她的挣扎将被人类视而不见。
然后我们从疲惫中醒来,这一切不过是113分钟的白日梦魇。
最好你还记得梦境中的切肤之痛,没人真正的醒来,只是在另一个梦境中独自庆幸,傻得可笑。
人类为什么发展的如此之慢。。。既没有像1927年的大都会,也没有像1949年的大都会
有人控鬼父,鬼父控女儿,女儿说我是个什么玩意,鬼父说你TM就是我的也是世界的爱;小正太以为纯情能够拯救萝莉和世界,结果世界还是靠情敌的自杀袭击给救了。日本人的意淫通病,总是眼高手低一根筋,自以为是偏要行。
她要爱,她要反抗,她要言语。她不要自己永远只是被当作一个对象、一个宾语。她接近他,却又将他抛向更远处。一半是极美的容颜,一半是冷峻的工业,她的眼困惑极了,“我是什么?”世事转坏如风中灯,大都会亦在爵士中破碎。这世界与人,都在不断地向低处坠落。
一个现代弗兰肯斯坦式寓言。动画在科幻题材的表现容量和形式上有无尽的优势,但这部电影的风格缺了几分cyberpunk的冷冽,倒多了些色彩缤纷的朦胧美感。女主角的纸袋裤好潮。
boring
阶级对立和涕玛(爱丽丝)的设定借鉴了弗里茨·朗,而巴比伦塔的美术设定却被云图借鉴了去,这样想想倒是觉得挺有趣的。还有那时候的CG感觉太不和谐了...人物也很弱...人物美术设定属于手琢治虫.....电影最后10分钟属于大友克洋...其他的全部都被林林大朗给毁了。
优酷 1520 外公家
画风兼具童真与残忍。环境和建筑大设定感觉高度借鉴古早德影大都会,甚至连陈旧的政治观念也。按照手冢治虫同名漫画的出版时间来说,这种科幻叙事不算陈旧,但放到50年后来看就显得浅薄而幼稚。总体感觉是很”男性“的叙事。3.5/5
应该说是原作在那个时代拍出这样的故事的确很超前,不过在现金看来也完全不算什么了,而且这个题材本来就是电影会比动画来得更牛逼~~
(8.5/10)1、虚构的乌托邦城市,机器人已经逐渐取代人类劳动,社会分割成两个矛盾剧烈的阶层。独裁者的幻想创造完美的人造人重建世界,如同巴别塔的宗教隐喻:人类试图超越上帝,最终只能失败。仍然可以看到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影子,阶级对立、独裁反抗、阴谋与革命,还有未来场景、模型的搭建,都离不开弗里茨·朗的开创。2、开头和结尾形成对照,独裁之下的人群狂欢与毁灭之后的废墟场景,爵士乐真乃迷之音乐。世界毁灭的爆炸场景与深情音乐配合,简直浪漫无比(想起《银护》的诸多场景。)。3、手冢治虫原著漫画,大友克洋脚本,配乐爵士欧美风,未来城市景观塑造超出预期。
剧情前期铺垫太过冗长,直到最后才开始爆发,最后Tina的黑化太难受了,就很突然,多可爱的机器人呀,男主拯救世界的方式就是把Tina拔出来,也很莫名其妙,就这……画风维持“阿童木”系列的样式,好像每个人都穿了粗靴子,在场景上毫无疑问,是一流的,展现了后现代末世的虚无与荒诞。
一流的设定,手冢特色的人设风格,谜一样的故事推进。看时感觉情节偏平坦,却又确实画出不断的爆点,可能是因为角色的感情表现力缺失,再加人设画风所限,放到2000年代初,显得有些比较难触动了。半梦半醒间坚持看到结尾的大爆炸、坠落,这段的配乐和画面演出都极美,最后能提升1分。
看了个王立宇宙军,看不下去,又看了个这个,妈的全是一个尿性。傻逼剧本和导演毁美术…
画风真不喜欢...
不得不佩服手冢超前的眼光,能在那个年代意识到机器人和人的伦理关系,但是这个题材放在当年很牛,今天再看却是被用烂了
人工智能的终极提问:我是谁?/在蒂玛坠落那一幕配乐太犯规了,一个没几句词的动画形象赚足了我的眼泪// PS.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固若金汤的铁石心肠变得这么容易被击碎了。。似乎随便一个借口都想哭一场
tima我的tima😭。如果节奏问题处理得更好一些,top250不是随便进?
异化的人类与人化的机器,将原作的矛盾从统治阶级与劳动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与恐惧。缱倦的爵士正是这个失常的世界的靡靡之音。「名字」是为人存在过的证明,最后一段接近满分,有些许企及到之后《瓦力》的境界。
4.5stars.不管是动画还是漫画大友克洋的场景永远都华丽到爆,人物故事永远都苍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也给不了5星的理由,人物符号化剧情太弱了...
好像是《人形电脑天使心》和《eva》的结合体的一部动画。不知为什么没有特别打动我,不过还是推荐一看。还是有动人的东西。没有特别伤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