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正宗港产贺岁片“最爱女人购物狂”,看的我乐了半天。
不愧是香港制造的贺岁片,很有噱头。
而且不是王晶式无厘头的那种,也多少带那么点深层次的意思在里面。
“都市生活压力这么大,有点不正常都是正常啦”,一个购物狂,一个选择恐惧症,一个全选通吃,一个不选不吃,绝配了。
矛盾是喜剧片的基础,而本片就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再配合其他的病态角色,笑料不断。
轻轻松松啦,一部贺岁片而已,笑过就算了,或许能治愈我们身上的“都市病”也说不定。
演员方面呢,也算强大了。
张柏芝,当之无愧的贺岁片女王了,刘青云,陈小春,官恩娜(口水……),因为演绎的都是有不同程度的“都市病”的角色,所以表演都很夸张,喜剧风格很明显,很不错。
其他的客串明星很多,邵美琪、徐小凤、罗家英、王天林、郭蔼明、车沅沅等都有出镜。
尤其是又听到家英哥“人是人TM生的,妖是妖TM生的”,我笑翻了,“妖阿妈”。
纯粹的贺岁片,如果你有个爱“血拼”的女友,可以租碟在家一起乐一乐。
香港的娱乐片有个通病,总是喜欢刻意表现,比如说韦家辉的《购物狂》,本来两对情侣精神有点不正常还可以理解,可是偏偏要让所有出场的演员都神经兮兮的,导演的用意可能是要表明现代社会有点精神障碍是很平常的,连心理医生都难逃此劫,所以没什么好害怕的。
可是一部电影拍成这样多多少少是有些让人觉得别扭的。
除此之外,《购物狂》还是有一部可圈可点的影片,同时前辈徐小凤的加入更是为此片锦上添花。
爱情题材的电影几乎都拍滥,灰姑娘的故事已经没有市场了,而导演决定重新为这样的题材注入活力,如果有两个王子呢,如果有两个灰姑娘呢,如果爱情发生在两个王子和两个灰姑娘之间呢?
怎么样,兴趣来了吧。
刻骨铭心的爱我们看的太多,有一种爱那么的不确定,那么的随便,一个女性答应两个男人的求婚,一个女性觉得可以随便的嫁一个。
有钱人找老婆是件好麻烦的事,问题出在钱上;找有钱人做老公也是麻烦事,问题同样是钱。
张柏芝面临一个选择,一个不是特别艰难的选择,因为不是让她在贫富之间决定,资产上了200亿之后就没差别了。
两个富家公子也要选择,都是貌美如花的女子,选起来也不该艰难。
因此,他们要做的是放下世俗里的一切选自己的真爱,对一般人来说,不难,可是这四个人当中没一个是精神正常的,他们分别罹患了选择恐惧症、失恋创伤后遗症、性格分裂、购物狂,更要命的是,他们在决定结婚的时候刚好吃错了药。
最后是小凤姐帮了两对新人的大忙,总之关系是错综复杂,我觉得她用的方法就是一个,让他们亲自去感触得到和失去时苦楚和欢欣,如此反复之后,他们自然而然的知道了内心的选择。
爱情,真的好奇怪,你说爱上了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可等到要得到那份爱的时候,也许会迟疑,你真的是爱她的吗?
所以,爱情需要考验,需要反复的考验,突然间,你要失去她了,突然间,你要得到她了,突然间,你又要和另一个女人过一辈子了,突然间,又有其他人要抢走你的她。
也许你本来是懦弱的、腼腆的、自卑的,可是经历的这些,你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白谁是属于你生命中的女人,然后你就会去争取,不论外力有多强大,你会尽全力去拼。
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人和你说你爱的是谁,甚至你自己都没有说,你感觉到了,这种感觉是任何精神障碍和药物都干扰不了的,哪怕你被疾病药物折磨得失去理智,可是心中的那份爱是永远不变的。
看到最后,我甚至有点感动,或许我该去守候属于我的那个女人。
http://www.blogmvp.com/2006/04/shopaholics.html
1.虽然影片是在描写都市快节奏和压力下数个患有不同类型综合症的男男女女的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并不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和快节奏,影片没有情节拖沓观影过程轻松而有趣,作为工作之余的放松再合适不过了。
2.我想这部影片会引起一些朋友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性格决定命运”很有道理啊。
3.影片中的人名起得很好,“方芳芳”与“丁叮当”琅琅上口,而“穷富”又代表了其本身一时葛朗台一时视金钱为粪土的分裂性格。
4.在乱套的婚礼中所有人都听小凤一个人的电话摆布,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这是极没面子的事情,电影对此进行了颠覆。
其实若每个人都能放下包袱忘却自我认真地参与一场游戏是多有趣的事情啊,我们应该活得更轻松,多一点游戏精神,多一点娱乐精神,不知怎么的,这就让我想起了“馒头的故事”。
现在贺岁片里难得见到这样轻松搞笑的片子了,而这部片子却是难得之作,当然了,也只是说是今年来的难得之作,想放松自己,开开心心一下的不妨看看。
几位演员的演技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没有如潘长江那样的夸张,也没有赵本山那样的挠人痒处,但看着却让人不由得全身心地放松了下来,在困苦愁闷中时更是值得一看的。
大家有没发现小春在里面超帅啊?
形象好清爽,一开始我都没认出他呵呵!
所以虽然一开始就看出最终结果肯定是张柏芝和刘青云在一起,但还是喜欢小春哦!
刚开始方芳芳在决定赴约两人时选择的两双鞋子就代表着简仁和穷富,后面在店里时的“老公不能要两个”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
方芳芳在车上想脱下棕色鞋子时,听到简仁他们说丁叮当也就是简仁前女友要回来,就脱下了蓝色的鞋,我觉得这是后面选择穷富的潜在原因,而简仁在方芳芳第一次坐上穷富的车还有方芳芳说选择穷富的时候,简仁都表现出了失落,所以他俩从一开始就已经喜欢上了对方。
还有方芳芳除了鞋子那里,后面想选择简仁的时候,穷富就给方芳芳买东西,而方芳芳因为购物狂病就选择穷富了,不过当简仁追过来的时候又会选着他,还有当穷富抢芳芳的时候,芳芳一直都有牵着简仁的手。
这部影片蛮多片段都有在告诉我们简仁和芳芳的潜意识是互相喜欢的。
当然穷富和叮当也有一些,例如特价餐的相处,还有接亲时穷富跳的不远,叮当趴在地上时,穷富回头看。
最后我想说方芳芳在不触发购物狂病的时候给人一种很可靠的感觉,我很喜欢她。
例如:第一次见简仁,帮简仁解决了问题,还有第一次见穷富时,以为穷富也是得了购物狂病的时候免费帮穷富治疗,把自己的药给穷富,我真的觉得她好好啊
能从片子中的角色发现自己的影子,看的过程中,笑的时候,有点儿居高临下审视自己的感觉,呵呵。
自己以前对书呀、碟呀也有一种占有欲,呵呵:相信看帖子的豆友或多或少都有些"购[书|碟]狂"倾向。
笑过之后,引以为鉴,呵呵!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心情颇为不好,满屏幕的论文需要修改,神经已经极度被压抑。
原本不知道它是贺岁片,只把它当一个普通的喜剧调节紧张的神经,港片大多有此疗效。
慢慢的看进去,却发现这片子还是有点意思的,娱乐的手段虽然有点俗套,深度虽然也谈不上,但总能让你在笑中感悟点什么。
看了豆豆们的评论,有的对它赞赏有加,有的觉得一般般,有的甚至认为不值得一看。
我想一百个人看会有一百种评论,不单对这部片子,其他的也是。
除了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一些好片,例如雨人之类的,对于这样的小制作片子,我想大家判别的标准更多是能不能引起共鸣吧。
这部片子,能引起共鸣的大部分都是购物欲望强烈的“病人”,还有在爱情中沉沦不知所措的“病人”。
就象前面有个豆豆总结的四个主角四种病症,多多少少每个人都沾上了一点,电影是个放大镜,把生活中的点滴无限放大了而已,一来以此娱乐,二来凸显矛盾。
其实我们看闹剧大笑的同时,也会突然想到,如果把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放大的话,天生就是一出出闹剧了。
说了那么多,忘记交代我看此片的感受。
看完之后,我总结了一下认为自己有重度的看见又好又便宜的东西眼睛就放光的毛病、中度的购物癖(当然是在自己钱包能及的范围)、中度的选择障碍,至于什么都想去争而不知道争什么,我想这个是凡人多少都有一点的毛病吧。
我欣赏影片结尾处那个混乱的婚礼部分,一边看脑子里一边飞速的运转,试图跟上心理医生给这四个茫然的年轻人开的妙方,到底什么样的逻辑可以解开这团麻绳。
这个时候我才突然醒悟,原来爱看这部片子只是因为我也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急于想找个解决之道啊,呵呵!
方,重度购物狂,消费观角度看,她的问题是,过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追求大牌,不考虑经济实力超前消费,又毫无理财能力,导致债台高筑陷入经济困境。
李是选择困难症,消费观角度看,他的问题是,太追求完美,考虑太多。
不管大小事物轻重缓急,在选择上做取舍,就会事无巨细的列举优缺点,再合理化选项,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何,毛病多不细说了,从消费观来看,就是盲从,利己主义。
自己不一定识货,又只想要好东西,不想吃亏,于是看到别人认为好的东西,自己就一定要得到,抢也要抢到,抢到了就后悔。
丁,毛病也多不说了,从消费观来看,就是价值观低下,只买便宜货。
爱买假大牌,大牌的打折品,满足虚荣心。
逛十元店买地摊货又是自卑心作祟,没钱就只想贪小便宜,爱囤货。
题记:香港电影的价值并不是因为有了王家卫,它以草根文化为素材的平民电影沿袭了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梦幻,在任何时局里荣辱不惊,这是香港最为可贵的地方。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photocdn.sohu.com/20060109/Img227716546.jpg[/img]20年前,我们捧着一本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可以仔仔细细看上数遍,20年后我们拥有了源流版和数以万计的dvd,然而,我们却只是成为了一种习惯。
《购物狂》的病症正是许多大侠的病症,方芳芳(张柏芝)疯狂购物的样子和各位洗牌的大侠有着一些相似,甭说为了研究电影,除了电影史家和目录派,一生能够搞通一位大师就不错了,堆积如山的片子背后都是强迫症的影子,生活在当代是痛苦的,正如李简仁(刘青云)的手足无措,我们迷失在信息的泡沫里。
我们是是,我们无非贺岁电影热闹是必须的,而内在的却要自己去意会了,《购物狂》的开头让我想到了1979雷达表进入中国大陆的一幕,电影里被遗弃在名牌堆里的婴儿正是当下物欲年代消费的主力。
谁制造了这样的心态,作为孤儿的方芳芳购物的占有欲来自于亲情(这和嬷嬷、孤儿院的呵护不一样)的缺失,长大之后的世界我们完全迷失在资讯的暴力里,拒绝是困难的。
时尚是拿捏准了女孩的虚荣心,贪婪是大多数人内心的品质,每个人总有一个自己想占有的方向,这是人生追索被动方向。
生命所谓的把握往往是自我打气,现代商业的本质既然是促进消费,那么它必定要蚕食你的认知和判断达到引诱你消费的目的,自我控制非常难。
理性有时是别人的担子。
就如福柯的言说精神病院是囚禁异端的,我们社会想做的《迷墙》已经告诉我们,社会需要人在它的框架里,成为社会分配的角色。
喜剧重要的是乐,细节里必须符合人类性格,吃错药是影片后半部重要的情节,而作为铺垫的诊所护士生子又是芳芳进入简仁世界的关键,香港喜剧的编剧还是不太离谱的,王天林现在就像香港骨灰级的招牌,许多大导演都争相请他,香港电影人有着相互扶持的习惯,在这部影片里还有夏春秋(吴君如父亲,上世纪70年代香港资深喜剧演员)、徐小凤、罗家英客串,何西(罗家英)吃错药和他们打麻将的的那段我个人觉得是最有意思场景,特别是夏春秋的吝啬让人捧腹大笑。
我对港片看得不勤,要不是烧碟坛上看见老妖的帖子或许就错过了,在网易『我爱电影』有个骂《购物狂》的帖子很是过分,我不知那位看懂了这部闹剧没有?!
正如老妖所说,导演是有想法的。
在片子最后芳芳和简仁再买婚衣的场景里,他们叙述自己的时候背后的镜子映着他们的侧面,而这样的镜像正是两个自我的象征,这是影片哲理的图示表述,在我们匆忙的人生里有时真的需要一面自我之镜,让我们找回自己,这不是任何药物和心理指导可以做到的,它来自于你的镜中自我,只有自己才能掂量出自己的轻重。
我非常喜欢这样平易的结尾,就像穿在芳芳脚上的廉价的护士鞋有着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生命并不是靠金钱就能够堆砌幸福的,有时候缘分就像芳芳不小心的扭脚,因祸得福。
人生,还是惜缘知福吧。
在演员上我觉得这类影片就是嬉闹,是一种精神速食,只要看过后能对你的生活有些启示,它就是成功。
在话语电影上香港电影的平民情结和入世的态度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文艺片固然是文化标志,然而大众需求也要顾及,至少这部电影没有低俗,它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套路,也是平民梦想的延续,在草根文化主导的香港无论什么时世都能够有这样乐观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可取的。
【附录:影片资料】《购物狂》香港2006贺岁片导演: 韦家辉主演: 刘青云、张柏芝、徐小凤、陈小春、罗家英片长:9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5(不错的平民电影)2006年2月7日星期二 上午02时15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可以再难看点么
我竟然没加过这片子?大一和断背山一起在校区大礼堂里看的,对选择恐惧症一词记忆深刻,觉得很有讽刺味道的一片子。
没见过拿心理做噱头做得这么土的
爱爱爱
其实不错 有趣 而且无比感同身受 可惜越到后来实在是失控
对我味嘻嘻!刘青云萌死了!姨妈不痛了!
消磨时间
我也有选择恐惧症。。。。。
.... 烂片一部。
香港电影 张柏芝
我连两星都不想给可是张柏芝真是。。太美了><
很洗具。
强迫症 强迫症 我们都有病
看了好几遍,结论是垃圾!!!
不俗的搞笑。
极难看- -、一直这么认为的~
又看了一遍,这么开心,为什么不给五星?
一群人围着背景电影居然可以这么投入,我还纳闷王晶怎么会沉浸于搞这些神经质的桥段,原来是韦家辉的。
虽然很荒谬,虽然有些不合逻辑,虽然后面的测试很像闹剧,虽然心理分析很不到位,但是很多笑点很好笑好么,甚至连国配也能看得哄堂大笑。
四个老头打麻将。三个香港牌。一个台湾牌。台湾牌包赢不输。因为台湾牌有16张。香港胡了就是炸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