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太冷门了,前前后后我看了不下三十遍!
单纯从人生哲理赢过很多Top250的电影。
因为它的存在我一直坚持着画画和写字!
念佛不忘就国,救国必须念佛!
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如今是大病从死就是了!
好用的,好用的……三郎回家吃饭了……要惜福啊!
我感到,仿佛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注视着你的面容,可是我的眼睛依然是饥渴的。
我感到,仿佛把你紧紧拥抱了几万年,可是我的心仍然不能满足。
不说,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中的虫,树上的蝉,讲给你们听吧。
南山律自打南宋以来失传……
看完以后,就像一个嗝总没打出来,太憋得上了。
为这我去百度百科看了一下陈家林的简介,原来这位先生一直是拍主旋律的电视剧呀,怪不得......而且他也没有什么好的电影作品,这也就难怪了。
所以我更感到可惜,可惜了这么个好题材。
陈导的手法在七、八十年代可能也还算好的,平铺直叙,把人物的生平事件罗列出来就行了。
可是真不知是他不愿学习现代的电影知识,还是他从不看现代的好电影,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让观众感受的感情,得到的感悟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是更激荡的,何况是弘一法师呢,这么个传奇人物被陈导就这么简单的说完了,于是,这部片子也就完了,可惜!其实,不管是情节的安排还是电影画面的美感,有太多文章可做。
哪怕,他就只捉住李叔同的一件小事的都是可以由此而勾出我们的眼泪,或给我们以生命的警示。
哎,悲哀!
我替弘一法师悲哀!
我不太懂电影,但是我找出几处这部电影中让我耿耿于怀的地方,不知说的对不对,请大家指教。
比如说,李叔同的幼时,那几句“来镖了”有意思吗?
倒时画面挺漂亮,而且,这么漂亮的画面后面再也没有了。
大娘、二娘的出场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主人公自己的解说词里已经有了这个介绍,又何必在这多浪费无谓的镜头给她们,还是很缓慢的节奏,好像预示的要发生什么似的,可是我们什么也没等到。
再如,父亲的去世如何使其母含辛茹苦的带他,儿时,他如何“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
”这都是可圈可点的,而且还可以和后来的出家形成呼应,可是他只给安排了个见洋人的大家族场面。
青年时,和京剧名伶杨翠喜的交往,没有任何动人之处,我连那女演员长什么样还没看清,她就“在津门舞台上消失了”。
还有,后来上海的诗妓李平香,她为什出场我更没看明白,几乎和李叔同还没交往就一个背影OVER了,这么没戏,她还出来干嘛,我真替她难过,导演,您让她来干什么呢?
露脸也得给足机会呀,导演!
还有,李叔同母亲的葬礼,本来是件即破除封建迷信又很凄婉的情节,也因他对三娘要求“叔同啊,我死后,你把这首歌也给我唱一遍,行吗?
”而不置可否而失去了感人的力量。
又如,在电影27分钟时,给了一个看日本演艺的场面,难道是因为那个蹩脚的男声引出了李叔同的演艺天赋吗?
给了半分多钟的时间啊,浪费镜头呀。
然后,作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导演给出的《茶花女》的场景和对白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一丝也看不出李叔同在其中的“善演艺”之特点,关键,我实在看不出濮存昕的演技有什么,奥,我真悲哀!
我连电影里那个清政府老头子都不如,他还看濮兄演《茶花女》看的眼睛发亮的说“好啊”。
“阿尔玛,你完全听懂了吗”,奥,天呐,我实在没看懂你演的有什么好。
从这段中,更看不到“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而且,这事还穿插了与他后来的日本妻子交往及画人体模特的事,于是,我们平静的看完他画裸体和他演茶花女。
并在电影中我们竟也无缘见到李叔同的第一张裸体画。
电影中展示的他在浙江一师教授图画课时,除了用了人体模特,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显示对丰子恺等未来的这些艺术家的成长给予更多的精神上和修养上的引导。
这也是多可惜的损失。
而,见学生第一面时刘质平问出的“他头一天来就知道学生的名字”,我也奇怪,是呀,为什么?
导演!
而且,这能证明什么呢?
导演!
更有,李叔同为什么就要出家呢?
难道就为看了那本断食的书,断食之后忽然感悟出家了?
再有,他的妻子隐隐约约在剧中出现几次,可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眼神和语言上的关系,也没有任何交代就拖着个孩子消失了,知道李叔同不赞同这门婚事,可也不能就这么随意的把人灭掉吧!
算了,算了,太多了,就这样吧,强烈建议重拍!!!!!!!
不过,其中一句话,我得叫好,是夏丏尊先生说的一句话,“一加课,就来挤美术、音乐,教育当局这帮管坯们狗屁都不懂,从来没拿美育当回事!
”鼓掌!
一代大师,非同常人。
随性,前瞻,悟性高,心志坚,才华横溢,却因现实而灰心,遁入空门。
也许只有在寺庙,才得保一颗清白纯净的心。
看尽人间浮华,就厌倦了尘世喧嚣,经过生离死别,就看淡了七情六欲,也许正是经历太多,才容易厌世。
也许正是境界太高,才会向往真正的解脱。
从此人世似隔世。
我本是这样以为的,但,原来李叔同心志弥坚,在其心中救助一两个百姓,那不是救,普渡众生,那才是救,在普陀寺,弘一如同回到了年少时,问印光法师说:佛法如何救国救民,李叔同果然还是李叔同,从未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心中有大爱,并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爱,就是慈悲。
”要惜福。。。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就弘一法师之成就,实非一般人可以抵达。
非大师无以修。
我辈俗人即使强求一辈子,也未必可。
即使抛弃一切地义无返顾,劈荆斩棘或披星戴月,任由千年造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搏也只是枉然。
蒿草何以成瑰卉?认命吧!
人生来就是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
大师生来就是大师,和俗人是有区别的。
我不是说宿命论,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些不可同论的地方。
有些人天生是政治家的胚子,有些人则是企业家的模子。
很多朋友觉得我说得偏激,以为有志者事竟成。
人的性能生来俱等,只看的是后天的修行。
岂不知成就一番事业除了顽强的意志外,尚需天赋性情的造化。
这些是事业根本方向的指导,有了这个指导的基础方能一路到底。
大师的靠得也是造化,无造化不成大事。
弘一法师出家前之造诣已是我辈所不及,其造化之功业已登峰造极,出家只是登峰造极的更上一层楼。
南山律宗的修持是为佛教之最艰,惟独是大师方可。
非大师无以修。
是的,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不要以为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就可以找到新生。
某些事情上,我们走的越远,就陷得越深,离我们的初衷和目标也越来越远。
想做大师,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造化。
我还想说那句老话: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知道自己不是谁。
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神遊:李叔同先生樂歌小唱集9.1秘密後院 / 2012我们都知道李叔同(弘一法师)最广为流传的是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竟不知在《一轮明月》电影里,他另一曲填词的琴歌《梦》能让我泛起泪花。
这首填词作品依旧了他洋溢着那种青春无悔、游子少年的寂寥感,悠扬婉转,伴着思绪随时可以把你拉回年少时光。
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汨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弘一法师在俗时,她母亲病逝,当天夜里,他把钢琴拉到了灵堂,唱了这么一首寄托了无限哀思的歌曲,唱罢大哭,在场听者也无不动容。
其父一个姨太泪流满面地说“叔同啊,我死的时候你把这歌也给我唱一遍,行吗?
”李叔同暂停了指下的琴键,点了头,继续着旋律。
扮演弘一法师的濮存昕嗓音浑厚,钢琴的清脆,灵堂里的肃穆心伤,究竟交织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本着对弘一法师传奇人生的兴趣和好奇,电影《一轮明月》不久前添加到我豆瓣的“想看”里随时待命。
前段时间去了灵隐寺,弘一法师又出现在我视野中,于是打算尽快看了它。
前半生的李叔同,是艺术文化的先驱者,后半生的弘一法师,是苦修律宗的佛法弘扬者。
电影里,人物各阶段都展现得足够完整,可却感觉叙事有余,表意不足。
弘一法师在弥留之际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也让我看的“悲欣交集”。
悲欣之中到底是有悲亦有欣慰之处,濮存昕的演绎我打了满分。
我想导演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像这样一位近代写实人物,到底能用什么样艺术手法和剧情来塑造呢?
也许唯有写实,才可引着观众看李叔同一步步走向苦行僧这条路。
纵观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在吸引我们?
是他的才华还是洒脱?
前半生,风流倜傥,出身富贵世家又极度浪漫主义的李叔同竟然选择了恪守教规最严,最为苛刻的律宗出家。
在一个人创作欲最强,最成熟的年纪却选择了一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人生,究竟为何?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那一味人间暖意去了哪里,他还有深爱他的诚子,爱戴他的学生们,他的同仁……他热爱的话剧,文学,音乐,绘画,他怎忍得抛下这一切?
只看电影的人会误以为是夏丏尊送的一本禁食欲的佛学书籍影响了他,抑或他童年时父亲对他的影响。
可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的思想早已在他心中耕种多时。
时政,世局现在来看都是表象。
说到这,要讲出一个人为什么出家,这太难,太难了。
他的学生丰子恺后来给出解释:“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
”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分析道,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人便待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种人生观在世间是占大多数的。
其次,高兴的或者有力走楼梯的人,便爬到二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第三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在第二层仍不满足,一定要爬到第三层楼去,物质不能满足自己,精神不能满足自己,还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财产子孙皆是身外之物,文学艺术也都是暂时的美景,他们很想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艺术已经不足以安放他的心灵,所以,他选择了宗教,以此来超越无常的苦痛。
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而李叔同,恰恰属于第三种。
于是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发为僧。
而他与深爱的诚子一切的了结,都在那两叶扁舟上的对答。
诚子:“我就要回国了”弘一:“好”诚子:“叔同”弘一:“请叫我弘一”诚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弘一:“爱,就是慈悲。
”此刻的诚子一定想,你慈悲了千千万万,却唯独没有对我慈悲,这是一幅何等凄凉的景象。
可弘一法师此时却已笃志修行,弘扬佛法。
婆罗门有四句法,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堆际必倒。
也正如,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 。
这许是他必走的路吧……关于弘一法师我还有很多想了解很多想说的东西,奈何一晚的时间无法再吸收更多,关于他个人的经历相传下来的可查询的还是有相当的资料记载。
不过,了解他另一个角度,就是从他的各类艺术作品中来感受。
他的音乐,他的书法,油画,等等……一首赵朴初为他写的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概括了他的一生。
也如他圆寂前写给夏丏尊的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这便是,一轮明月。
于人生低谷之时,内心苦闷压抑之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这部电影,逐渐才平静下来。
最感动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李叔同母逝,当抬棺从正门入府时,被他当时的三娘极力批判并引发不满,但是当他满怀伤痛地为母悲歌时,我们却看到一张悲戚的脸缓缓地进入灵堂,对着悲歌的李叔同小心翼翼地青请求:“叔同,我死了以后能不能把这歌再给我唱一遍?
”当时只觉得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并且深具感染力的,它能让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让无法化解的矛盾在一瞬间就冰消雪融。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弘一去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吃完饭后印光大师用水洗饭并将之饮尽,弘一在一旁有样学样,印光法师非常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这一句瞬间戳中泪点,一下子眼泪飚出。
我们的生活要比他们当时的条件幸福太多,可是为何总感觉不到快乐与幸福,归根结底把很多都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但很少想到比我们能力差的有过得比我们更好的,比我们能力强的也有过得比我们更差的,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但却没有珍惜,到最后来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于生活中最苦闷之时有幸得到佛法的开解,是机缘巧合也好,是佛法慈悲也罢,终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并破解了痛苦的根源,就像电影中李叔同说的: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之心。
在人生中遭遇困惑之时,有佛法开解,可以获得生活的智慧。
天际暗淡墨蓝,湖水悠然平静,两只小舟在湖面上犹如两盏明灯,等待的像是要诉说无尽的悲欢。
小舟相向缓缓的撑着长篙慢渡,在湖心停下,一面是穿着僧衣的他,一面是他的妻。
妻深眸含望,说:我就要回国了。
他道:好。
“叔同”“请叫我弘一法师”她颤惊,低眉,缄默良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他闭目说:“爱,就是慈悲。
”我想她一定是懂得他的。
当初她抱着他哭着求他不要离开时,当他闭目养神,十指合拢,默念佛珠时,她懂得她的丈夫是不寻常的人,他所要追求的,她只能静观其旁。
丰子恺有著名的人生三层楼只说,即“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才华,培养诸多艺术人才,时迁居在二层楼上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了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破戒律,完成自我的完满。
看似强大的能量,在妻子眼中他只是她的丈夫。
于爱于恨,都只此了然。
相遇画馆,相处于给他做模特,最后开出爱情的花朵,与他共伴人生。
想不及,难预料在这湖中央要永诀。
悲从心来,不自落泪,溢出心窝,流进湖水……她没有再说话,因为他明白他所说的“爱,就是慈悲。
”不仅仅是对良人的慈悲,也是对天下苍生的慈悲啊。
他要去悲悯苍生,普度受苦受难的众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倏尔想起张爱玲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多好的一句话。
因为懂得,包容了许多。
因为懂得,怜爱了许久。
因为懂得,慈悲了彼此。
许久没看电影了,今天挑了一个时间,看了这部《一轮明月》它讲述的是李叔同的一生。
从一个风流潇洒的青年到皈依佛门的一位法师。
弘一法师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它从小精通音乐与美术。
他的诗也做得漂亮,和一位当时闻名遐迩的诗女有段美好的交往。
后来去了日本,结识了后来他的妻子。
回国后,他从事音乐美术教学,但是由于当时制度的原因,他最后出家为僧。
出家之后,他修律宗,听说是佛中最难修的一门宗派。
弘一法师一生致力于艺术、佛教。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对于弘一法师的一生,我也极尽感兴趣,希望能在其中学到一点东西。
看到弘一法师能弹能画,又写着一手好字,越发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太少。
在想着什么时候去学学画画,同摄影一样,美术其实也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
弘一法师跟随另一位高僧修行时。
高僧吃完饭,还要用开水过过碗,再将开水喝掉。
高僧笑笑说:“要惜福”突然想到那句话: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这句话的正本还是我查短信记录找的。
还是不敢看那些短信,真郁闷,跑题了。
弘一法师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前也听过:以儒济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
慢慢咀嚼吧。
弘一法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像上面说的,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一轮明月》碎片记录明亮的月亮从小环境优异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愁眉苦脸。
要是你爹还活着,听见你弹钢琴该有多好啊。
清政府割让台湾…叔同忧国忧民,心地善良,刚一踏上人生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他坐上火车,窗外是疾苦的农民在人力犁地。
火车开一半,突遇黄河大堤决口,眼前这就像人间地狱。
叔同喜欢听戏,看得出来也喜欢京剧名伶,结果母亲做主让叔同娶了一个茶商的女儿。
他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 列身票友出入梨园,消磨青春时光。
李叔同上台唱京剧,杨翠喜不舍去了官府。
因为袁世凯用十万两军饷买她向载振行贿。
就此一代名伶消失在京剧舞台。
1898年上海叔同在那里待了八年,北望津门,正经历庚子事变,家国沦丧。
上海却歌舞升平,十里洋场。
许多文人在此沦落天涯。
叔同为大家赋诗写歌,聚会中偷偷关注一个女子,女子也仰慕他破有好感。
他有意填补法学界介绍国际公法和私权的译著,只是认为自身日文底子薄。
蔡元培认为翻译法学著作光缜密和准确性远远不够,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
叔同认为公法虽多但只对强国有用,弱国不能只依靠公法侥幸图存,要自立自强。
他和黄炎培等人办沪学会,用知识积弱扶贫。
同时也通过特殊方式宣传民主思想,搞新学科等。
突发意外,蔡元培在逃,黄炎培劝叔同一起逃往日本。
叔同拒绝,不愿丢下生病的母亲。
0:15:05这个镜头设计得好。
女子想和叔同一起买年货,他拒绝说家里母亲生病妻子一人应付不过来。
她送给叔同一份礼物。
母亲有愧,知道叔同这些年过得不快活,她不该做主娶了茶商的女儿。
希望叔同以后尽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母亲去世后,叔父讨论的居然是:叔同的母亲是侧室,棺材怎么能从正门进来。
叔同认为这些陈规陋习该改改了,作为名门望族,言行举止会得到外界关注,也影响着外界,他做了个榜样。
葬礼上叔同亲自为母亲弹钢琴歌唱后来他去了日本才华横溢…出书立著…促进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演话剧义演赈灾他认为“没有富有灵性的模特,就没有天才的画家”这是一个整体。
1911年,回到了上海太平洋报停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3年 杭州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我是李叔同,这学期负责你们的图画,音乐课。
丰子恺你为课代表画裸体,遭到议论,在当时不开放的年代图画课困难重重。
叔同开始产生羡慕僧侣的生活,想充实断食,脱胎换骨。
长亭外,古道边…这是他人生无数次送别的写照。
1916年 虎跑寺他已经开始断食了,并记录。
夫人来信他也不回。
他尽力了,不愿再教书,认为灵魂的解脱才是首要任务。
他想出家做和尚。
他对妻子说,多少年了,你是我的好妻子,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只做中国的和尚。
人生如常,如暴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
1918 灵隐寺你已是三宝弟子 弘一西湖上,他与妻子各在一条船上我就要回国了好叔同请叫我,弘一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爱,就是慈悲。
1921 温州庆福寺寂山长老:佛教八万四千法门 你为什么偏修律宗弘一罪孽深重,出家又晚,非酷戒不足以灭障,更何况,律宗博大精深,惟其了解,才知道进退。
拜师印光大师厦门普陀寺创办佛教养正院《三宝歌》1937年 青岛 湛山寺不可受而不持泉州开元寺身为佛子 危难之时 不能共shu国难于万一,不能为释迦如来找到一点体面。
他挚友也入佛成居士。
万岁万岁,五千年国…护生画集三郎,回家吃饭啦,他叔同也要回家了,陀螺转…他走在万千烛光中…
心静如水!
三处落泪,和三段音乐有关:一是李叔同怀念逝母,边弹边唱,母亲之情。二是将长亭外古道边词附如曲中,边弹边唱,汉语之美。三是身为出家人,也不忘谴责日寇暴行,呼吁救国,家国之气概。
之前只看了前半段。发现所有亮点都在后半段。。。濮存希还是老年装上相。少年话剧装简直是噩梦。
念佛不忘救国。记忆留在了高中语文课。抛妻弃子追寻大爱?悉达多有真的大爱因为他爱过,体验过,迷茫过,痛苦过。弘一法师却空洞了。我认为他没有真的大爱,因为他连小爱都没做到。
我瞎了 大师原来是这么号儿人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李周围的人,不断给李做广告、赠荣誉、评身价,而不是重点通过李所做的诸多不平凡事情,让观众下结论……影片中断,本应是该片的高潮,但硬是没讲明李叔同出家的深层次原因……到了下半段,入佛修行也没有特别让人感动的片段……浮光掠影
呵
《送别》
失望
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随时暂停百度一下电影里出现过的名字,看电影长知识两不误……
被徐若瑄的声音雷飞了- - 她不适合这种正剧好不好- - 导演你怎么想的。。。
弘一法师值得更深邃更精致的叙事结构,而不是这种蜻蜓点水般的平铺直叙,除了濮存昕,感觉其他人都演得好差哦~ 不过徐若瑄的身体真的有真理吧。在寺庙看电影挺有趣的。
非常棒!2013-5-21
电影的故事性不算很强,不过弘一法师的风骨还是非常突出。
受益受益。
大病从死,小病从医,赞同!!
听送别,流泪。
真心不错啊!前半段对李叔同的生平拍的有些浮光掠影,好在其实重点就是在后半段变成弘一法师的经历。镜头十分漂亮规整,画面和节奏给人很安静的感觉,和影片的气质结合的很好。台词也很精辟,一看就是下功夫研究过的。800万的电影能做到如此,真是业界良心。这种电影,长知识长见识!!
看了一半,有时间补全
拍成了弘一法师大事记。表演与取景都是今人今味。最后一幕,满池的莲花灯简直雷人。取景西湖时应该避开雷峰塔才是,因为当时旧塔还未倒掉。李叔同与马一浮初见在蒋庄拍摄,而实际上马入住蒋庄是1950年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