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电视台稀稀落落地看了几集,觉得有点意思,特别是“清咖”的演绎相当吸引人。
于是这两天“拼”着看完整。
趁着新鲜劲儿没过,说说对它的看法。
先抑后扬吧。
剧情方面有点脱离实际,最明显的就是经济方面,无论北京还是上海两家,都存在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且不说两家奢华的大房子,单是小两口每月7k的工资也不够北京上海飞机来高铁去的啊,更何况还隔三差五地请假,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哪家单位请得起您这二位呢?
收支和工作安排的问题,始终是这个片子让人费解的地方。
再者是剧情人物安排,怎么每次郝京妮坐火车都能碰到陶词,偏偏他还是“勾引”徐嘉惠女人的老公?!
京妮儿的发小儿还就跟徐嘉惠的ex成了家。
葛么导演想省演员也不至于把世界搞得这么小嘛!
韩剧虽说长的要命,可剧情细腻,宁愿人物多也不搞得这么拧巴。
另外一个不算太大的缺点就是人物性格的刻画稍微有点过了,比如京妮儿和马翔的毫不顾忌,退一步说,不管婚前如何,再大气的北京姑娘成家后也不能跟异性搂搂抱抱吧,何况您还嫁了小醋缸~再者就是郝爷的脾气,哦哟得了,火药桶啊!
“我郝爷是谁啊”动不动就挂在嘴边,还要把200个亲戚朋友请到上海参加婚礼……您郝爷的面儿顶上市长了吧。
当然,这部电视剧还是有很多长处的。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牛一蓓,大大咧咧可是大智若愚,疼闺女,关键时刻绝对顶得上。
对丈夫,她时而犯二,可关键时刻绝对能拿得住她那火爆脾气的丈夫;对女儿,京妮儿虽不是亲生女儿,但她视如己出三十年,甚至为此打掉了自己的孩子。
再说杨曼莉,精致到做作,可是她的善良、坚强。
当她发现丈夫除了她还另有家庭时,还义无反顾地给对方寄钱;当她发现京妮儿两个妈妈的事实时,特别嘱咐儿子不要让京妮儿知道这事;当牛一蓓去世后,她劝说京妮儿和嘉惠定居北京陪伴亲家,因为这其中的苦她尝过,不忍别人再经历。
当然她作起来,也给这剧集增加了很多看点:)这电视剧主线还是在说爱情、讲亲情,其中很多居家相处之道还是值得学习的。
小两口的事情,小两口统一口径自己处理,不要让父母担心。
婚姻不比谈恋爱,爱情之上,更要有信任、真诚、包容。
遇到事情,好好沟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要保持原则,对要跟自己生活一辈子的人,就少计较吧。
借用歌词结个尾: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到绝路都要爱,不天荒地老不痛快,不怕热爱变火海,爱到沸腾才精采!
遇到了,便是缘,便有份;参透了,便是幸,便有福。
当时看这个剧其实就是冲着这名字,因为和我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会很契合。
就是想剧透一下自己的未来。
越看就越觉得这剧拍的还是很现实的。
除去脸谱化的北京人和上海人,把双城以及正常夫妻有可能碰到的事情全都说了一遍。
说的有戏剧化的夸张,但是并不离谱。
两个靠谱的男女青年,爱管闲事的父母,夫妻俩偶尔的情感游离,夫妻双方在家庭和工作上的权衡,为了孩子的牺牲。。。
每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这些大多数夫妻都会碰到的事儿却基本上谁也逃不开。
我挺喜欢像徐嘉惠一样的男人,温吞吞的性格但是不失男子气概,做事总是灵活有想法;也挺喜欢郝京妮一样的姑娘,豪爽又善良,除了偶尔冲动,做事大多数靠谱。
这北京上海两个妈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也都挺可爱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伟大的母爱。
除去后妈亲妈和山区姐姐这两个狗血桥段,这完全是两个靠谱家庭,两个靠谱孩子。
不像裸婚时代里那不靠谱的童佳倩和死要面子的刘易阳,也不像男人帮里除了哲理台词大多数都很扯淡的剧情,这部剧的确更加体现普通人民的生活。
但就是这么好的一帮人聚在一块儿,还是有许多许多的烦恼和困难,头一个就是这个异地问题。
刚开始对双城生活满怀信心的两位,到了剧情进行到将近一半儿的时候终于承认距离就是问题。
距离的确是问题。
但这就是我们选择的生活。
这是一类人婚姻的主要矛盾。
但这不是过不好生活的借口。
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就要想到这种生活会带来的一切后果。
想过之后,如果觉得还是想在一起,那么就只能克服。
其他没有这个主要矛盾的夫妻,肯定也有其他的主要矛盾等着他们处理。
之前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非常同意里面的观点,觉得生活就是这样。
如果你逃避了应该承担的,表面上看是轻松了,但是这轻松是你所承受不了的。
就像张北雁。
逃避了做母亲的义务,就必须要面对日后生活中亲情的缺失。
所以,不管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坦荡的去面对这种生活所带来的美丽与哀愁,快乐与烦恼。
谁让咱选了呢?
生活,爱情也像事业一样,都需要经营。
电视里正热播双城生活,闲来无事断断续续看了一些,也算是一部拍的不错的电视剧了,虽然一线演员好像只有马伊琍,但一部成功的剧,往往是每个角色都十分成功,这部剧就是这样,没什么大明星,但是每个人都演的很传神。
电视剧着力表现南北城市的文化差异,远距离生活的矛盾都算是生动,可是我并不想说这些。
也许我的视角有些偏颇,只是我在看到郝京妮以母亲牛一蓓生病为名带着孩子独自返京那一瞬间,竟然脑海中轰然感到,这个时代,爱人或爱己,是个问题。
郝京妮找到一个非常爱她的上海男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让他站着他不敢坐着,我说太阳是三角的,他不敢说是圆的”,这个上海男人徐嘉惠也真算是24孝好男人;婆婆是个有点小虚荣心、小精明、小势力的上海女人,可是她为了儿子一直未再嫁,虽然嘴上不饶人,但是没让媳妇干过家务、帮忙料理一切、照顾孩子,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直都算是有礼有节;京妮的养母为了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亲生母亲也未必能付出的牺牲和爱;京妮的亲生母亲年轻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女儿,事业有成后想用钱来弥补内心的缺憾,并希望能够取得女儿的谅解,就是这样一群人包围在郝京妮周围。
而郝京妮,面对每天照顾她饮食起居的婆婆,因为看见她和男人搂搂抱抱而追问,她选择发怒出走,责备婆婆跟踪她;面对自己的养母和父亲,京妮像所有被爱包围的孩子一样,她任性、蛮不讲理;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即使已经被动地享受了她小心翼翼的给予,仍然那么冷酷和残忍;面对徐嘉惠对她清白的怀疑,她不认错不解释反而扇了自己丈夫一巴掌,然后她选择离婚并谎称母亲得了绝症一个人带孩子离开......写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我怎么总挑这样的细节啊,的确,郝京妮有很多优点,她个性豪爽、工作敬业、独立坚强等等等等,但也正是如此,让我悲伤地发现,也许我真的老了,我悲伤的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独立坚强,她们只会伤害爱她的人,因为知道不会失去,因为知道那种爱没有条件、无怨无悔,所以她们享受的有恃无恐,她们活得很自我,从不为别人委屈自己,从来没有顾忌过别人的感受,她们只爱自己。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总会面临老一辈人的指责,想当年五六十年代的人说70后是垮掉的一代,然后是对80后价值观的不认可,到现在,90后们已经风起云涌走上前台,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当年不被认可的70后现在也算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了,新旧观念的碰撞,不能说孰好孰坏,但是确确实实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冲击。
也许我的价值观已然老旧,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都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永远都是怕别人难过,为了别人希望的自己而活着,慢慢的为了别人的认可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变了样子,慢慢的不再记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爱人或爱己是个问题,是不是先要爱好自己才爱别人,还是爱了别人自然就有了自己?
这是个问题......
1、郝建国这个人物令人生厌,咋咋乎乎,好像从来不会用正眼看人,一点小事就要吵,好面子讲排场,被人骗不自知,生硬简单,牛B哄哄的却没有多大本事,都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张北雁亲口提出要出钱送牛一蓓出国治疗的时候,你、郝建国既然没有能力挽救牛一蓓,那你又有什么权利不答应?
是你的面子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
我很不客气的说句话:正因为你、郝建国的自私,无情的剥夺了牛一蓓的是生命。
2、牛一蓓可爱可气又可怜,咋咋乎乎,吵吵嚷嚷,自己有病不舍得花钱治疗,难为天下父母心。
要给女儿包6万一月坐月子,打肿脸充胖子,可怜又可气,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能真正爱别人吗?
听着“都是为人母”这句话觉得不错,其实你是在添乱,你何苦去找张北雁。
你说你一个后妈该给这个家庭添了多少乱。
3、郝金妮万千宠爱集一身,父母、丈夫、婆婆、还冒出个有钱的亲妈,但你对这些亲人又怎么样呢,像个妻子、女儿、媳妇吗?
你关心过丈夫吗?
你给婆婆好好做过一顿饭么?
母亲去世后是女婿陪着你父亲?
你就不能回京陪自己的爸爸?
在戏中,你即没有演好女儿,大呼小叫,直呼父母名字,真的缺乏教养,作为妻子,你有关心过丈夫吗?
你不但忘记丈夫的生日,你也忘记了父亲的生日(特别是在牛一蓓走后,你就更不应该忘记)。
稍微有点智商的人就会产生怀疑,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大上海,就你的命好??
怎么突然之间就能当上分公司经理,住洋房,开豪车,拿高薪,,,,是老板脑壳进水了还是你脑袋秀逗了,考虑不到这些问题?
难道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很可笑,也许你很聪明,也许你早就知道,只是你不愿意说出来。
你一方面享受着张北雁(哦!
你亲妈)给你提供的优越条件,一方面却不承认她和你的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郝金妮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经理的,后来知道了不是辞职了吗?
呵呵呵,你、郝金妮知道真相后不辞职行吗?
人、可以不要脸,但走到这一步还不辞职那就真的天下无敌了。
要说马伊琍演的还不错,可人物不太可爱。
4、悲哀,徐家惠真不容易,是个新好男人,要挣钱,要讨老婆欢心,要照顾岳父岳母,还要平衡与母亲的关系,太累了,怎么在你的身上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你这样下去能干成大事吗。
同时,你也继承了中国男人的优良传统,和肖如在一起有贼心却没有贼胆。
虽然你精明,但缺少点男子气概,中国男人曾几何时落到了此种地位,可惊可叹可悲。
5、杨曼丽是个真善美的化身,身上也有小缺点,但美得真实可信,活出了上海人的真性情。
乐于付出,对生活品质追求高,讲原则,识大体,真正大气的是杨曼丽,但又很女人味,张晓磊的演技实在是太绝了,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太好了。
6、张北雁,我要说的是人总会犯错的,也许有些无法原谅。
但就张北雁对金妮的付出等等一切,我觉得张北雁不错。
一些过去的事情有必要这么斤斤计较吗?
就像杨曼丽为牛一蓓调闹钟时说的一样:“我和牛一蓓吵了这么久,她真的走了,我会想她的”。
声明,我不是看重张北雁有钱。
7、我不知道是地方小了,还是导演的安排,你剧中的那个陶什么,怎么每次都能遇见金妮?
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出轨,但我老家有句俗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讲的分明是近两年的事吧,可是两位主角要从北京或上海换到对方城市工作,居然还得靠家里托关系“调动”!
若是体制内工作倒罢了,可本来俩人都在比较小的私企,家里拼命托关系找的也还是差不多的私企,那还“调动”个啥……而且男主还是搞IT的,在上海能混得不错,那么找北京的工作就不知道网上投个简历或者让同业介绍一下么,至于就得到什么“电脑公司”去当售货小弟还得跟“蚁族”一起混么!
难道IT圈反而各城市自成一圈,这是哪个星球上的事情……前些天听说有上海人初到北京应邀参加婚礼,只被通知了某日某酒店,于是在晚饭时间赶到,结果发现没人——北京的婚礼都在中午,双方一笑,这事就此成了个段子。
过年在家陪爹娘看电视时翻到这片,正演到两家为婚礼时间应该在中午还是晚上吵架,觉得真实有趣,于是看完了那一集,感受是:俩妈太作了特别是北京那个!
今晚因为不想准备上班,居然无聊到看完了详细的分集剧情介绍。
我真是够无聊!
电视里出现北京那家住的清爽敞阔的独门小院时,我惊呼“好有钱啊!
这院儿能卖一千万吧!
”而且在上海办婚礼,他们无比爽快地表示要请一百个亲友过去,包全部酒店机票,我就完全默认这家是环境优渥的中产了,虽然这家父母衣着谈吐看着比较糙,不过也许上一代体制内人士就是兼有有钱和糙这两种特质?
上海那家也一样,住的是装潢很好的双层别墅,貌似还有保姆,那妈看着更是豪门状。
而今天看分集剧情发现,北京那家原来一个百年老店售货员一个物业保安队长………………小院是祖传的………………在近期无任何大项支出的情况下,他们家10万块钱都需要借,被贼偷了这10万就一副这辈子家当全完了的崩溃状………………可是北京这种小院,一般在文革的时候都变成了挤得要死的大杂院,收回来多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除了要交一笔钱赎回,要整修成剧中这样怎么着得个十几二十万吧,如果10万块钱对他们都重要到那地步,何必还住那呢……或者为啥没弄几间房租出去呢……上海那家也是,到后来说京沪之间两张全价机票就是男主月工资一半,太奢侈了不能再这样飞来飞去了,“豪门”妈也觉得肉疼,说自家是工薪家庭……好吧不再算主角家庭经济情况,再回到开头说的“工作调动”,这是最主要的槽点。
俩主角自己似乎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找工作是个什么概念,由着爹娘找关系“调动”,不管那关系有多不靠谱。
而且,剧中还表示孩子户口按规定只能随妈,所以上海男主豪门妈希望把儿媳妇户口从北京搞到上海去,编剧和所有导演啊演员啊灯光摄像啊都不知道那规定很久以前就没有了吗……到最后男主去北京找到工作以后,也一定要拼命把户口从上海弄到北京才算安心这真是闲的吗…………由剧情对“户口”“调动”的执念,想起来搜这编剧资料。
无出生年份介绍,看照片是中年女。
杭州人,居于上海多年,90年代末通过“人才引进”拿到上海户口,现在有一堆官方头衔,比如国家几级编剧什么的。
写过一堆婆婆妈妈的剧。
又想起大约四年前某天无聊,随一同学去央视一办公室,作为“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配合一编剧“了解生活”。
面对我们十几个人,那位也是什么国家几级编剧的微胖青年始终神色严肃,无比矜持地提出一个个问题,然后一点点记在本上,我们静默等他记完,那场景看起来其实更像是他在面试我们。
后来看见电视屏幕中正襟危坐的芮成钢,我经常会想起那位向我们“了解”过“生活”的编剧,他那次要写的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剧本”,不知后来写成啥样了。
又忍不住了忍不住要来说啦!
1 马伊琍的牙齿太难看了也!!!
那么难看 就别特写了成吗?
成吗?
2 在生活中 不管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但是 一个正常家教的女人 会在家里那么明着跟婆婆叫板吗?!
那语气,那神情··· 还是童佳倩比较真实3 难道牛一蓓是不知道什么是透析的么?
难道她是傻死的么?
4 徐家汇外遇的对象能不能年轻点啊!!
至少是看上去!!?
5 这是《双城》的故事 但是 婚前恋爱婚后生活 充分体现一南一北生活 风俗 习惯的差异了吗?
双城的不便 只体现为 不一起工作 不一起睡觉 双城就是 飞来飞去 和谐来和谐去 异地的家庭遇到的突出问题 都没有言中本质这只是扣了双城帽子的纠结于亲妈后妈亲奶奶后奶奶的故事6 那个神一样的偶遇男啊 还叫 陶瓷先生!!!!
世界上有那样高几率的偶遇啊 要是我 我非不顾一切离了婚和他过陶先生神一样的先知啊 女主一落魄就出现 一出现就激情 一激情就被发现多年打定主意不生孩子 一见人家孩子照片 主意就变了!!!
最后还两口子几乎是拆散了别人家,自己和好了 我只能无语
看到26集了。
上一篇提到,编剧八成会写不下去,八成又会安排一个钱壮屌大的男小三出来。
果不其然,本集那位陶先生终于情不自禁,一把就搂住了郝京妮。
你看看,国产剧就是如此,就那么三五个梗,使完一个再一个。
有时看剧看到十来集,有一个老梗居然没看到,身为资深婆媳剧评人的我,会淡然一笑:没关系,三十多集呢,再几集,一准儿使出来。
所以,真正令我意外的是,婆媳剧作家们,从来没有给我任何意外。
有时,我也不禁感慨,国产剧就像是麦当劳肯德基,没有什么营养,又每每在意料之中,但我仍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当然了,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这事儿不难理解,怎么才是低投入高回报呢,就是没完没了地去重复生产已然成功过的那些玩意儿。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婆媳剧的俗套,其实也是为了满足了人们对于狗血生活的一种向往。
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小三,但每个国产剧里的家庭都会有小三,而观众也总能坦然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迎合了家庭成员的一种普遍期待。
这道理,就像是每一个大学都有的那则传闻,即是一位女大学生被一位民工兄弟给强奸了。
此一传闻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我偶尔会怀疑是不是有一位在全国流窜作案,却始终未被抓住的采花贼。
为了打消我这样人的困惑,我发现各个学校的传闻版本五花八门,有潜入宿舍的,有在女厕所的,亦有打晕拖去校园边儿上玉米地的。
而那位农民工兄弟,也没有固定的职业,有时他是拾荒者,有时则是流浪汉。
大家看到了,关键不在于是不是有那么一位农民工兄弟,而是人们期待他有,于是,他就有了。
想清楚了这一点,咱就知道了,婆媳剧的狗血俗套,是不应被批评的,因为就像那位出身底层的农民工兄弟一样,无论是白美高爆乳的女小三,官富壮屌大的男小三,那都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不令你失望的期待。
所以,当你骂婆媳剧们狗血俗套之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你发自内里的需要呢。
ps,此剧,是个人就得买平安保险,喝点啥一准三元梅园,要点脸吧你们,穷疯了吗。
我看到评分很低,心里很不舒服。
我从它第一集就开始跟了,和老爸每晚坐在电视前等着它,跟到大结局,不过确实长了点,压缩到25集左右就可以演完了。
干嘛要加到32集?
但不得不说是近期看到令内心比较安稳的一部戏。
不会像《蜗居》看后让我心里顾虑良多。
我想它多多少少让将来可能会双城生活的人有了一些底气,也相当于做了一个心里准备。
子宫肌瘤群里一同志看了《双城生活》之后,说待到子宫切除术后领养一个孩子或许也挺好的。
人毕竟是靠着感情而活的。
你看人家牛一蓓和郝京妮,不是处的好好的吗?
有人批评说郝京妮没教养,对着老爸老妈就直呼其名,我觉得这个挺好的,比那些嘴上叫着“爸爸”、“妈妈”却做着禽兽不如的行为要好得多,前一段不是有个公务员打了自己的父亲吗?
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大家仔细想想,或许会发现一个问题,牛一蓓和郝建国在剧情开始时对杨曼莉的印象并不好,是慢慢的一个改变。
在这个转变中,我觉得有时候真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是在慢慢的相处中才互相懂得的。
我们要学着更宽容,面对自己没法懂得的人。
他,在上海,她在北京,他和她的距离,跨越了一千公里。
他们相信,只要两人真心相爱,距离不是问题,于是他们不顾父母的反对,玩起了闪婚,过起了双城生活。
这,自然是电视里的剧情,《双城生活》,现在很流行却也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南北文化的差异,远距离恋爱的不足,加上父母自以为是的种种安排和干涉,他们婚后的生活乱得简直成了一锅粥,不停的鸡飞狗跳,不停的争吵斗嘴,冷战热战交替。
很累,却仍然有爱情——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却也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魔咒。
也许,在现实中,像他们这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决定要过双城生活的可能不在多数,但是同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走进婚姻围城的却绝对是大多数。
人们在恋爱的时候,总是憧憬婚后的生活也一定能像现在这样甜蜜、美满,认为婚姻只是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使两人能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何乐而不为。
可结婚以后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事实不是这样的,婚姻带来的不仅是两人距离的改变,更多的是两人心灵上的变化。
恋爱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我,两颗心紧紧的贴在一起,就算是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也完全不能阻挡两人滚烫的爱。
可是结婚后呢,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两人到对方的城市里找工作,一起生活,按道理解决了距离上的问题,应该不会有矛盾了,可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地理距离的拉近,完全比不上两颗心距离的拉远速度,试想,一个对自己漠不关心的人,就算能天天见面,又有什么意义。
这么说,并不是要告诉大家,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可为什么婚姻又会埋葬很多人的爱情呢,这是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明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恋爱的期间通常很短,不过一两年,长也不过五六年,顶多十年八年,就会走进婚姻的结局,谈恋爱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约会,约会,再约会,你并没有跟对方生活在一起,自然也不用去跟他的家人跟他的生活习惯去磨合,缺少了这一阻碍,两人的感情发展当然很顺利,哪怕是偶尔闹点小矛盾,只要事后制造点浪漫的惊喜,一切误会又会烟消云散了,这就是爱情的魔力,也是恋爱的有利因素。
可是结婚不同,恋人一下子成了家人,身份转变了,相处的方式也变得不一样,恋人间相互吸引对方是通过荷尔蒙,通过两性间的魅力,可家人不是这样的,你什么时候会觉得家人很有魅力很性感吗?
你顶多会觉得,哦,我家人挺善良挺通情达理挺能干,长相也还过得去,这是你对家庭成员的印象,因此,你的爱人以后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慢慢变成这样,婚前是靠个人魅力,婚后则是靠会做人,如何跟其他家庭成员相处,如何精打细算过日子,这才是婚姻的主旋律。
不管你是个多爱浪漫的人,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现在的人都很有个性,喜欢讲原则,因此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设定了许多底线,比如,她的丈夫一定不能拈花惹草,他一定不能打老婆,吵完架后他一定要先道歉,又或者,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怎么带,一定不能怎么带,都有严格的原则和底线,只要触犯了她心目中的戒律,她就一定没完,甚至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电视里也是这样的,男女主人公都认为自己的容忍是有限度的,老丈人非得把自己弄到北京去,也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能留到北京就好,竟然要自己一个搞IT技术的男人去做公司前台,简直不可理喻,同样,上海的婆婆总喜欢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大家闺秀,要自己穿正装,泡英国红茶,甚至不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还有一个亲生妈妈的秘密说得人尽皆知,更不用说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硬是要把孩子从身边夺走,认为自己不适合带小孩,这是最最过分的。
他们两夫妻之间也一样,不仅两个人分别有了暧昧的对象,而且一个是只顾工作,从不嘘寒问暖,另一个是总听他妈妈的话,跟自己作对,两个人动不动就大吵一架,然后离家出走,这种生活,实在难以继续下去。
要是放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矛盾,性格刚烈的人可能就会想着干脆一拍两散,反正无法解决,与其以后一直过着郁闷的生活,还不如早点解脱,要是性格稍微犹豫点的呢,就会闷在心里,然后找个时机爆发一次,然后再郁闷,再爆发,除了暗自感叹自己命运不济,摊上这么个丈夫婆婆之外,也没别的办法。
其实呢,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琐事,人生在世几十年,日子那么长,长大成人的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与矛盾,以前活在父母保护下的你感受不到,比如家里没钱了,父母工作有变动,甚至下岗了,生病了,这些烦恼都是你父母在承担,因此你小时候会看见你父母经常在吵架,而你只顾着自己玩,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烦恼什么。
你现在经历的烦恼,过去你父母都经历过,或者现在仍然在经历,这就是人生,是作为一个成人应该背负的责任。
所以,拿婚姻的烦恼跟爱情的幸福相比是不对的,因为你其实是拿你长大后的责任跟你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在比,这样并不公平,婚姻等同于责任,爱情等同于快乐,责任和快乐,你会选择哪一样,相信谁都明白,但是人无从选择,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只是有些人想不通,便走进了死胡同。
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就好像自然界的天气一样,不可能永远是晴天,也不可能永远在下雨,你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关注天气的变化,冷了要加衣,下雨了要带伞,给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去接受它,克服它,这就是最简单的生活之道,生活中并不会有过不去的坎,也不会有那么多不能原谅的人和事,你以为过不去的,以为不能原谅的,其实只是你没有坚持到最后而已,就好像《双城生活》最后的结局一样,一开始格格不入不能相处的丈人婆婆,到最后都相互欣赏,惺惺相惜,一开始不能原谅的抛弃过自己的亲生妈妈,到后来还是喊出了一声“妈”,一开始吵着说要离婚的两夫妻,后来感情也更胜从前,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是否健康,在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今社会,你敢说每一对夫妻离婚的理由都是那么十恶不赦吗,也许,很多时候,差的就是那两个字——“坚持”,不要用对恋爱的高规格去要求婚姻,那样无异于要求一个人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一万米的马拉松,要在婚姻中找到正确的心态,找到正确的位置,找到正确的相处方式,不要在还没搞清楚婚姻是什么就急着走进婚姻,那样不仅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婚姻本身的不负责任。
自己的婚姻失败,不一定是别人做错了什么,又或者认为是自己不适合婚姻,其实你更应该问问自己,你长大了吗,成熟了吗,是不是对婚姻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不是没弄清楚婚姻的责任和义务,是不是没搞明白婚姻和恋爱的区别,如果你连这些都回答不出,其实是你自己还不合格,一个不合格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婚姻,批判别人呢?
还是应该少一点自怨自艾,赶紧成长成熟起来吧,当你敢于面对婚姻的真实与矛盾时,你才能真正享受到婚姻带给你的幸福回报。
〈双城生活〉男女主角和我们的年纪相仿,很容易代入,我发现生活和电视剧 真的是很现,如果我是幸福的郝京妮,我嫁到上海 ,本身老公的妈就有一越层大豪宅, 半道杀出来的亲妈还就我一个孩子 ,还是很富裕的亲人啊,动不动送我一串全钻加珍珠鸽子蛋,高兴了还拐弯送我一豪宅,恳求着我一定要收下,拎着卫生巾就能入住。。
爹啊。。
请苦逼我吧
演员找的到位 尤其清咖 徐家汇挺可爱的
虽然很多地方很假,但是还是蛮幽默的~~
跟我姥看的。
编剧脑子进水了
就记住那个可爱的上海小男人
这部戏是来黑北京人的吧?看到第十集,弃之
家长里短的
一般,男主角太奇怪了。
哈哈,这个好~~~
母上在看。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太二了。。。。
影响我在班车上睡觉😪
陪妈妈看的电视剧。观感:这里面最靓的就是两个妈妈。年轻辈总嫌矫情。受不了恶俗的暧昧情节,还有一看就知道下一步是啥的丝丝缕缕。 至于片中两家的背景,总嫌特殊化了,不够代表性,尤其是北京那一头,除非是祖上积了阴功,否则仅凭做着保安、营业员的父母,哪住得了这么好这么大的房子,太假。
开始还可以,越来越冗长
真虐!三颗星只给婆婆杨曼丽!
现在只要开了电视就肯定是我妈看我陪看。
这部剧真的适合还没有结婚准备结婚的女生看看,恋爱就算是轰轰烈烈,结婚只求平平淡淡,结婚没有那么简单,还有两个家庭的磨合,剧中两个婆婆真的是特别现实反映了现在的社会!
南北两方的差异表现的很细腻。
= =
无语,原来他们的工作这么自由,想去哪就去哪,坐飞机跟打飞机一样简单似的
杨曼丽 牛一蓓 你们是最出彩的 比婆婆那个遇上娘那肯定是要好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