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改编。
今年是“底特律骚乱”五十周年,一场美国历史上最多人死亡的种族暴动之一。
当中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逾7200被捕,是仅次于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
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原本被美誉为“汽车之都”的底特律城商业停摆,学校停课,银行关门,城市陷入一片死寂。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白人因此逃离底特律,城市居民结构由此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如今八成以上都是黑人,严重的种族对垒和结构不平衡,让底特律从此一蹶不振。
管理城市的政客们同样大多来自黑人,底特律已经连续多年在全美治安最恶劣城市中榜上有名,它最终于2013年宣告破产,成为美国史上首座申请破产的最大城市。
电影的格局不大,选择了暴乱里的一起旅店里警察枪杀平民事件着手。
戒严期间,大军临下草木皆兵,黑人青年为了泄恨,竟然向驻军部队开玩具发令枪,这种刻意挑衅行为惹来了杀身之祸。
事出有因,黑白种族积怨已久,一方作大作死,一方趁势凌辱,最终失控酿成悲剧。
从军警冲入旅店搜查狙击枪手开始,随后近一小时里对众人的逼供审讯,让人憋屈至极又毛骨悚然,是最大的看点。
尤其是饰演白人警察的威尔·保尔特(Will Poulter),他盛气凌人百般羞辱的模样真是恨得让人咬牙切齿,演技大赞。
白人军人警察将一群黑人视为玩偶般肆意玩弄欺诈,假公济私,将个人情感凌驾于法律之上,淫威尽显。
威逼恐吓不果,恼羞成怒的警察还枪杀了一名不愿意说谎的黑人青年。
由于陪审团全是白人,律师的巧舌如簧,两具尸体的惨案并没有让白人警察受到应有法律的制裁,举众哗然。
社会舆论迅速发酵,而黑白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开始由盛转衰。
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节奏流畅,各种铺垫前后对应一气呵成,看起来并不觉得漫长。
如今黑人问题已是政治正确的主旋律,反而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
这种题材容易拍成一味的讨伐白人,难得的是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一面倒的倾向黑人无辜。
罗曼罗兰说过,“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善恶之花都存在于每个角色的心里,有因必有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之病。
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
底特律——战争之城。
看看吧,这儿看起来就像是该死的越南,你能相信这是在美国吗?
很多黑人店主在窗玻璃上写上“黑人兄弟”,想要避免被砸店的命运,但破坏者和劫匪们在这方面是不会区别对待的。
如果不参与黑人兄弟的斗争,你叫我怎么安心唱歌?
我们不能随便射杀抢劫犯的。
“自由”并不意味着跟人睡了却不要钱。
如果你是黑人,就好像有一把枪时刻对着你的脸。
这就是他们喜欢使用的表达,这一套“我的大街、我的房子、我的车”之类的,好像他们想要什么,就可以直接从你这里拿走。
在充满仇恨的日子里,爱变得更为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
他们看到两个白人女孩和黑人共处一室,就失去理智了。
这里是底特律,我们不搞吓唬这一套。
这里有黑人吗?
我没注意到哦,我是色盲。
当一个黑人稍微得到些权力的时候,其他黑人就会疏远他。
不该让这还没一分钟的事左右你的人生。
这里根本没有正义!
警察犯法应与庶民同罪。
汽车城唱片公司是一家只签黑人的公司。
历史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被人遗忘,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去反思那些曾经我们犯下的错误,电影恰是我们用来回顾历史的重要媒介。
借助影像,我们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那个过往时代发生的方方面面,只有勇敢的去揭开伤疤,才能更好的面对和修正,一味地隐藏和回避只会让历史的悲剧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影片没有直接的去讲述发生在汽车旅馆的白人对黑人的暴行,而是先通过大概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回顾了当年黑人暴动发生的背景。
看完电影之后,一时感触颇多!
1、60年代美国的黑人,活得有多艰难,种族歧视有多么可怕!
可怕到你看见他的肤色,你就认为他是罪犯;你看见他的肤色,你就认为白人女子和他们交往,是一种耻辱;你看见他的肤色,你就认为对他们施以暴力,是一种政治正确!
2、旅馆警察审问那段,实在让人看得揪心!
警察可以对他们的尊严、人权、生命置与不顾,不过他们一直没有解释发令枪的事实,也的确成为本片打负分的重要原因!
3、几个警察杀人后却没有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发生在现在,再经媒体发酵,必将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志暴乱,就像92年的洛杉矶暴动。
4、有人为黑人小哥放弃歌唱团体而可惜,但遇到这样的事情,并不是谁都可以走的出来!
今年5月美国黑人弗洛伊德因白人警察暴力执法导致其死亡引发的抗议至今仍在持续,与此同时截至目前美国的新冠疫情累计确诊417万,死亡14万,其中据美国机构调研显示黑人的确诊及死亡率高出白人30%,然而黑人总人口占比只不到全美国15%。
到了2020年,底特律事件之后的53年,疫情背后背后仍然反映出美国白人和黑人在居住、医疗、生活水平上的不平等。
电影以小见大,从一个小旅馆内发生的事情其实折射出了整个美国社会,白人群体与黑人群体的不平等地位,结局在我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本以为至少在美国上映为了给广大黑人群体一个交代会判三个警察有罪,但其实不然。
想想也是,你要能如何让白人承认他们的警察做错了事情呢?
就好比今年的弗洛伊德事件。
种族歧视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的一个潜在偶尔爆发最致命的问题所在,没有能够一锤定音的解决办法,历史遗留问题实在是太过深远。
即便是南北战争以后,只是官方改口而已,但实际上郁结在黑人心中的不忿和怨恨又怎么解呢?
潜藏在部分白人心中的白人至上理论谁又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爆发呢?
我们古人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话先不谈是否偏颇,这条路实在是还有很长很长。
另外,《绿皮书》、《撞车》这两部也是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涉及种族歧视系列电影,也同样的推荐。
失落感多少还是有,因为前半部实在太刺激、太精彩了,精彩到足以煽动起一场种族战争,看得我心怦怦乱跳,后半部(有一个小时)戏剧张力其实是缓慢递减的,它在慢慢舒缓着观众已经被激怒并点燃的情绪。
这很他妈奇怪对不对?
对对票房有野心的电影人来说这是釜底抽薪啊。
在我看来,《底特律》是电影的“非虚构写作”,如果不尊重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它完全可以提供给观众一个更震撼、更圆滑的结尾,可以很容易就让你“从头爽到尾”,无论它指向更黑暗或更正义的方向,但那会违背“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叙事伦理,将使这部以还原真相为目的的电影,变成一段被淹没的历史的伪证,那就不是冷静看现实的社会派作者凯瑟琳·毕格罗了。
结尾那一笔很了不起,它用一个个体最软弱、最消极的反抗事实上表明了最鲜明的态度:知道真相的人,永不忘记。
【微影评】很多年前看《拆弹部队》时就很震惊:一位女导演居然能拍出这么爷们劲儿的东西!
后来凯瑟琳·毕格罗又拍出了《贩毒之地》和《猎杀本拉登》,依然令人血脉怦张。
现在是《底特律》。
毕格罗的视角离开杀戮战场,来到1967年发生种族暴动的底特律,还原一个警察虐杀无辜黑人的真实事件。
此类“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很多。
但很少能像毕格罗这样营造那种紧张的气氛和令人屏息的“临场感”。
特别是电影前半部交代暴乱背景,铺垫故事走向,多线叙事和宏观视野处理的十分大气;过程中你会不由赞叹这位女导演的现场调度能力。
她的过往作品突出的往往只是主角个人,而《底特律》没有绝对的第一主角,警察和黑人两个对立阵营里的多个人物都十分生动到位。
令人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施虐的白人警察(图一),要我说他要能得个男配提名也不为过。
还要赞音乐的使用。
与前段批评的斯派克·李的《黑人党徒》相比,毕格罗运用的黑人灵歌和福音,可以说深深嵌入到了故事和人物的精神世界里,相得益彰。
说回毕格罗这样一个大女人,也难怪没法和詹姆斯·卡麦隆共度余生,相比之下,卡麦隆反而太浪漫和阴柔了。
底特律,看完了。
这个狙击手是代指还是真有狙击枪?
虽然是发令枪,也不应该找不到吧…这是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但它却没有呈现出足够的复杂度,角色的心理,动机,都不足够,人物立不住,多面性的复杂度也就消失了,导演缺乏描绘众生相的能力。
同时这样一个罗生门事件被拍成了很同质化的体制压迫故事,不得不说有点失望,从观赏性来说,好过《猎杀本拉登》,但少了客观冷静,绝对是遗憾。
开头的暴乱让我觉得很好,以为会是对暴力运动的反思,但后面就完全丢失了,运动成了纯粹的背景,中间施暴戏其实还挺好看,但对角色的单一呈现使得事件里具有模糊性的地方反而成了败笔,例如究竟那个警察是想让另一个警察真开枪还是假开枪,那里的台词很诡异,还有每个人都不解释发令枪的事,一度让我疑惑是不是真搜错了,这当然是剧本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让后面的戏成了一种大喇叭的宣泄,甚至有些矫情,庭审戏非常的失败,最后通过字幕展示现实就更俗了。
5分。
I can't breath! George floyd1967年7月23日,2020年5月25日,晚上8点。
五十多年之后,种族歧视与某些警察的暴力执法仍然没有多大改变,我们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如果说武器是赋予警察捍卫正义的工具,而一昧的暴力执法确是将警察转变为罪犯的扳机。
种族歧视伴随着国家发展的历史早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底特侓》我并没有刻意的挑选此部电影,但当我逐渐深入,绝望与窒息的氛围使我真正理解了种族歧视与暴力执法的恐怖。
影片与现实的隔膜逐渐被打破,伴随着美国的此次反种族歧视浪潮,在50年前或许那些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我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发生在今天。
我希望所有人都明白种族歧视百害而无一利,不论是白人,黑人,黄种人,我们都是人类都有基本人权,自由,民主和公平 这些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一直追求的具有普世性的权力。
而这个问题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我们全人类的问题。
我知道如果不行动改变永远不会到来,但是这个改变不应是用暴力回击暴力。
这个世界或许就是如此真实又绝望,但是我希望可以引用 马丁路德金先生的话: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1967年7月23日,警察突袭了底特律一家无牌酒吧,并逮捕酒吧里的82名黑人。
这件事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黑人们认为警察是故意针对黑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压迫。
很快,黑人们组织起来抗议警察。
就如今年发生在美国的抗议浪潮一样,抗议逐渐演变成骚乱,许多商店被抢劫,抗议者到处点火……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出动了民警卫队镇压。
最后据统计,在这场暴乱中有4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7000多人被逮捕,2000多座建筑物被不同程度损毁。
—这是引自网易1976年美国底特律暴乱的一篇报道,这是这个故事让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有了灵感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勾画出底特律这个影片。
影片一开场就交代了故事起因,在黑人聚居地底特律的一个晚上,一群警察将聚在酒店的一群黑人无故拘禁,被周围的黑人群众发现,起了冲突,进而爆发了近七天的黑人暴乱。
在暴乱开始的第一晚上,在剧场里的一支黑人乐队被迫终止了现场表演,并被勒令快速离开由于警方为了控制暴乱规定了九点宵禁。
乐队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也就此卷入了误杀警方的案件之中。
影片中白人警察有种族歧视的事件比比皆是,影片刚开始奉命支援平息暴乱的两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误杀了抱头鼠窜的抢劫犯黑人,随后长官并未立即停止他们的职务而是通知他们,会向法院投诉他们谋杀。
还有他们调查汽车旅馆开枪案的嫌疑犯时,不断的言语辱骂,殴打,迫使现场的嫌疑人供认凶手,但这一系列殴打恐吓,还有言语中的轻蔑,无疑是加重的黑白人之间的间隙,还有在最后法院中12个白人评审团成员,可以窥见白人在美国身居高位,黑人往往诉之无门,在与白人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无疑是误解的土壤,试想一下,你和你的上级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么,有也是很少很少,因为地位不平等,信息内容接收不一致,决定了你们之前的疏远,再加上政府的无效沟通,暴力执法猖獗作为诱导种族歧视的养料,广沃的土壤加上源源不断的养料,又岂能不长出恶之花呢。
毕导已经进入熟练工似的模式化,选材+整个故事的推进都彰显“了然于心”。结尾显示当事人依然逍遥法外,只是不再执行任务了,本想说这是底特律司法界的羞耻,是美国司法界的羞耻,然而,完全没底气说。
心碎。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纪实手法群戏刻画历史真实事件,借古讽今,直指美国社会尖锐的种族问题。冷峻收敛却又情绪暗涌。总体略过于克制,且结尾稍显仓促无力,也许正是对题材本身的哀叹。
OMG.真实地无限接近绝望的黑暗,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恶。一个小切口讲这个故事已经很好了,凯瑟琳凌厉的风格依旧,让人无法喘息。真相可能永远都不会明了,但人心已然明了。Will的表演一颦一笑都让人感到寒冷,从未见过如此面目可憎之人。音乐棒,最后演员表看到卡拉辛斯基真是一脸懵逼想不起来。
事实再度证明毕格罗依然懂得在政治敏感与政治正确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因此惊心动魄的《底特律》最终围剿的不是体制,而是个体。事实上美国的种族问题根本与种族无关,它是赤裸的权利冲突。影片在凌厉的第二幕极具震慑力的传达了这一永恒困境,而完全可以剪掉的最后仪式性审判几乎就是平衡全局的砝码。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真实事件改编。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世界就是如此,傻逼犯浑,恶人搅屎,最后好人无奈吃屎,能做的就是变成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好人。威尔保尔特朝着包揽“最招人恨角色数量最全奖”又近了一步,凯瑟琳·毕格罗稳如狗,从这部看来,她近几年最光明(?)的片子竟然是《猎杀本拉登》?
凯瑟琳.毕格罗就是典型的被骂作圣母婊的优秀白人女性吧。看看把,她在多么认真、仔细的还原50年前的历史事件,提醒善忘的人类。
That's institutional racism, folks, instl racism that feeds into racial tension that feeds back into instl racism.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把一个不知道真相的历史迷案,改编拍摄成似乎可以回到的历史现场。照纪录片或新闻标准,这是危险和别有用心的行为,但事实上哪有任何危险结果?因此,在后真相时代,艺术的煽动力始终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当然,虚构的电影非常好看,让人无比痛恨那个娃娃脸警察
拍摄理智黑人的场景过多,应该多拍一些闹事黑人群众的片段,不然怎么连部队都开过来,大部分白人警察在影片里很克制了,黑人真的太不守规矩了,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就知道瞎闹瞎抢。白人坏警察演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愿世界和平,黑人都回到非洲,机器化大生产。
没想到这个电影如此好看,故事简单却一直吸引我的目光。里面的种族歧视真是让人气愤,到最让人气愤的还是司法的不公。
低端人口看好了,不接受果家的清理,就准备接受果家的铁拳
单独把旅馆搜查戏份排成一出戏就可以成为另一部“伊甸湖”,经过这么长的铺垫,这个结尾真的很泄气。
感觉剧本问题比较大,叫底特律也有点误导人的嫌疑。导演功力挽救了影片不少,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