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太空救援》,很带劲的俄罗斯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妥妥的战斗民族电影!
位于外太空的“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工程师维克托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临危受命,搭乘联盟号T-13寻找“礼炮7号”的踪迹。
当经历宇宙空间对接、太空舱寒流、空间站失火、太阳能充电系统失灵等一系列危机准备返航之时,却被告知空间站即将被击落。
最后,上级都准备放弃他们,让他们只能回来一个人,而是他们自己选择再去努力挽救空间站和自己。
真的让人觉得很热血,世上没有穷途末路,只要你不放弃!
而且,他们特别霸气。
用“热得快”加热空间站、用榔头凿、没事还喝两口伏特加太空“酒驾”,真的是让人刷新三观。
其实,办法挫不挫不重要,只要管用就好,毕竟,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ps,他们在太空中,遇到了地球同胞——小强,哈哈哈!
注意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事件该片,该片根据“礼炮七号”真实事件改编,被称赞为”一场史诗级的太空灾难"和“一次人类奇迹",可见该片的成功。
看完电影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电影的故事十分震撼,绝望中的那一丝希望,让我揪心,每分每秒都扣人心弦,宇航员面对家庭和责任的选择时,无不在提醒观众,责任的重要性,电影最后两位美国宇航员向主角致敬,让观众对两位宇航员肃然起敬。
电影根据1985年前苏联礼炮七号空间站救援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朴实,情节推进也很稳重。
提现了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留下的一个比较大的悬念是,那束没有光源的光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后来查了查,发现是一个叫“天使事件”的事情。
也有知乎上的说只是艺术手法,有象征意义。
但也许两者都有吧,因为历史上的“天使事件”不是在救援行动中记载的,而影片中两次出现都是在主人公获救之后。
总而言之,是一部低调奢华的片子吧。
电影片头,猴子们最终挥舞起骨头棍子,然后变成飞船的画面寓意着人类是由工具的进化而进化的,从最初的骨头到宇宙飞船,人类发明各式各样的工具从而强大起来。
可是这一切都是那一块石碑赋予的,当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石碑再次出现,人类第二次进化,工具已经不再重要,影片最后的婴儿,就是新人类。
其电影最震感的在于给予了人类一种新的解释。
给战斗民族结结实实的给四星,一个太空片把人看哭了两次。
终于跳出在打怪兽、拯救全人类话题,重点是真实故事改编: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比电影里的还艰难,据说根本就没提前试过对接,到了太空里才发现这个空间站居然是转动的,还这么快…
每次选择都可能没有归程 地面模拟对接台词说“动作温柔点,就像和姑娘谈恋爱一样” “可我从没和一个转动轴的姑娘这样谈恋爱啊”
划破天际 明亮如星
据说有一段拍摄是使用了真实的太空取景当我们选择慢速对接失败时,反过来想,那么同步速度对接呢?
机械师维克托讲真是再也不想和舰长合作了钦佩战斗民族的勇气和一身熊劲,为人类宇宙探索打开了明亮的希望。
汗水湿透衣背 当我们面临生死选择时,真的会那么心甘情愿放弃再见亲人爱人一面的机会吗?
原则是“舰长最后离开”,想起读书时学过的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很难过,预先知道的离别和死亡会更难以面对。
所有工作人员默契选择出去,给一家三口最后的时间
爸爸在天上修东西 修好了就回去了
梦境最可怕莫过于和现实重合舰长弗拉基米尔在没有临危受命前,接到朋友电话说做梦梦到他因为缺氧死在了空间站里。
生命就是这样脆弱,命运也会愚弄人间的普通个体,没有遇见还不会那么可怕,巧合到一起就会将恐惧放大,让悲痛扩散。
生命离别之际仿佛再次看到天使
问题解决后那种生的希望也在天使光芒里变得舒适柔和
美国宇航员的致敬是为了全人类的太空探索发展史
这一刻没有国度差异和种族歧视维克托那句“我该怎么向我的孩子解释。
我该怎么向你的孩子解释”令人肃然起敬,没有反面角色的战斗民族+五千万成本,也向人类探索太空步伐中所有奉献者致敬。
据说真实的礼炮七号修复场景图。
打盹的不行还驴唇不对马嘴,祝好梦。
后续再完善。
看过目前最惊艳的一部太空片儿!
在昨天刚刚看了地心引力,也是讲太空救援的,但是相比这部还是有差距的。
这部救援片是俄罗斯拍的,在美苏冷战时期一个空间站失去联系,两名宇航员要去解决很艰难很棘手几乎做不到的对接任务,以及对接成功后礼炮7号火灾引起的设备问题。
在短短的100分钟里,宇航员面对了数次的生死抉择:第一次是请经验丰富的男主复出执行对接任务,这就要克服自身旋转的空间站和飞船间的相对位置,需要找到合适的速度和角度,而在理论上轨道高度决定速度,并决定对接瞬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二次是在给结冰的空间站解冻时,因为极寒两个人严重发烧;第三次是空间站短路着火后维克多被烧伤神志不清出现幻觉;最后一次是氧气不够两个人返回地球而必须只能有一个人牺牲。
这四次生死抉择构成了电影的主要矛盾和推进剂,每次危机的解除都将故事引向新的高潮。
在宇航员执行任务的同时,电影中对友情、亲情和生命的也下足了笔墨。
男主是苏联经验非常丰富的宇航员,维克多则是一名工程师并参与涉及了7号大部分仪器。
在一起钓鱼时男主抱怨维克多没有出过舱不算真正的宇航员,维克多听着他的抱怨没有说什么。
在指挥室问到维克多想和谁一起执行任务时维克多推荐了男主。
因为维克多理解男主心中的渴望。
对太空的渴望。
同样,两名宇航员都有家庭。
在上太空之前妻子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焦虑,担忧,害怕失去最爱的人。
维克多的妻子到了预产期即将生产,这也是电影的一条暗线。
在二人最终维修好7号的时候地面传来他喜得女儿,无不振奋着每个人:在本要牺牲的时候却获得了新生,诞生了新的生命。
我想这是电影对打动人。
电影中绝美的时刻有两个,一个是男主得知无法返航在空间站缓缓闭上双眼,恢弘的音乐衬托着,把生死和平静的矛盾冲突合而为一;第二幕是二人在空间站进入黑夜一起看极光,把大气,恢弘,宇宙的浩瀚和人不屈意志的坚强展示的淋漓尽致。
绿光在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具有十足的象征意义:希望。
绿光就是希望之光,二人一起在最艰难的时刻,抓住了希望,获得任务的胜利,此时绿光再次浮现并作为电影的结尾。
摄人心魄,开阔无比!
绝美的视觉带入和浩大的音乐从感官层面给我们带来极佳的观感,在生死抉择之中讲人的精神展示的淋漓尽致!
看完只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浩瀚无比的宇宙中,无数灵魂得以飘荡,无数美好在这里存留。
就像我现在看完这部片子一样,peace
看完整个电影,整个人莫名特别感动,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故事的,两位宇航员特别伟大,经历了绝望最终又带来希望,总之就是特别感动,家庭和责任的选择,使命感特别强,虽然整部影片在两位宇航员和地面指挥部的对话中切换,但是每句话都扣人心弦,我觉得这部影片特别棒,值得观看。
并且影片的镜头感特别强,好像真的身在其中的感觉,仿佛我也是空间站的一员,以及接近最后,两位美国宇航员向两位主角致敬时候,真的是感动。
OWOM一周一影观影团2020.8.3本片根据1985年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维修真实事件改编。
故事或许不复杂,但其中对火箭发射、太空景色、失重水滴的还原是相当精美的;另外对太空英雄的刻画、政治博弈、互助情感的描绘也很能打动人。
说些延伸感想。
太空事业是人类的伟大追求,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革命性尝试。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却是一大步。
”第一次人造火箭,第一次卫星升空,第一次载人发射,第一次太空漫步,直到第一次人类登月、太空维修以及近期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都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与自然跟深刻认知的实践和对自然、地球、宇宙更深的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此句并非为了突显自觉人类之渺小,而是更清楚自身有限定位与无限追求;自认为德尔菲神庙所言“认识你自己”远远不够,除了认识自己、他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对于物质世界如宇宙观的树立亦相当重要;正如在李世民“三镜”之上,我认为还可有三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心为镜,可以观善恶;以天为镜,可以照来去;以空为镜,可以度甘苦。
“希望是一颗永恒的钻石。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昔有夸父逐日,今有英雄太空漫步,未来则人人皆心怀星辰大海。
p. s. 1969年7月20日【人类月球日】
什么时候国产能拍出这样唯美又深刻的太空题材电影,我作为一个铁杆科幻迷就可以死得瞑目了。
太空,真是太美了,但又太危险。
人类,真是又脆弱又微不足道,但又相当坚强,像飞船中的那只小强一样坚强!
或许片中的小强,就是用来喻意人类的?
片尾米帝的宇航员向苏联的宇航员敬礼的那一刻,感动死我了,那是超越和突破了种族、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语言、文化等等障碍的敬意,是人类对科学的敬意。
太空探索从来都不是浪漫的,只有凶险和不可知,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人类有可能跌入太空再也回不来地球,也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离开地球。
不管如何,人类的征途必要是星尘大海,向伟大的宇航我先驱者们致敬。
什么时候国内能拍出这样唯美又深刻的太空题材电影啊?
我今年36了,有生之年能看到么?!
2018新年伊始,国内将引进一部彪悍无比的毛子片《太空救援》。
有人把它与2013年美国那部《地心引力》相比,不过当初地心引力看得很不过瘾,太空救援则是好看得多。
因为,尽管影片里的一切都看上去那么不可思议,《太空救援》却确确实实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
这部电影取材自冷战时期的太空救援真实事件。
“礼炮七号(Салют-7,也是电影的原文标题)”是苏联时期礼炮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空间站。
1985年,“礼炮七号”突然和地面控制中心失联。
西方阵营趁机大肆报道,渲染苏联无力控制自己的空间站,即将威胁人类安全。
这时候,如果爆破空间站,会如西方所愿,损害苏联国家形象并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这“二十吨重的废铁”所损失的经费自不必说。
总之,苏联政府将当时最有经验的宇航员扎尼别科夫与萨文内赫派往太空查找问题修复太空站。
发射于是,重重困难被一一打开。
首先,电影里展示了令人紧张的首次太空手动人工对接。
从技术角度来讲,这次对接被认为是太空历史上最复杂的一次对接。
两名资深宇航员经过计算之后带有赌博性质的对接,居然成功了。
接下来,打开太空舱,两位宇航员发现了厚厚的冰层。
给空间站加热需要两天,在那种低温条件下,两个人撑不到一周,地面控制中心也产生了两派意见,有立即返航,有继续工作。
这里还讲了个苏联式(冷)笑话,领导说,苏联人民还害怕冻霜吗?
事实上飞行员被冻得发烧,还依旧在坚持修复工作。
第三重挑战是,给空间站加热后,失重的水到处漂浮。
两个人这时的工作就是吸干水,以便作业。
后来发觉问题不在舱内,于是一人出舱检查,发现是传感器被坏了。
祸不单行,飞船失火,舱内的另一个宇航员被烧伤。
这个时候的苏联顶着西方阵营压力,美国报道说苏联宇航员必死无疑,派出了自己的航天飞机,准备对接。
担心被西方偷走技术的苏联自然不答应。
最终,苏联地面中心做出决定,放弃空间站。
但氧气只够一位宇航员返航,另一位将在空间站被击落时牺牲。
而义气的宇航员却拒绝放弃同伴,展现出人性的伟大。
二人决计绝地求生,出舱砸掉传感器外罩,在空间站飞到地球背面的极寒之下,金属变得脆弱,终于两个人将被撞弯的传感器砸掉,奇迹地修复了太阳能充电系统。
这时颇具煽情的一幕是,美国飞船也绕到了苏联空间站附近,冷战下的来自敌对阵营的双方宇航员互相敬礼致敬,超越了意识形态,毕竟,从宇宙看人类世界是那么渺小。
Salute
Салют这部太空灾难巨制还原了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太空救援奇迹。
影片中的美丽浩瀚太空与苏联空间站以及失重感非常值得一看。
在主线故事之外,也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电影没有过多渲染。
首先是非常出名的目击“天使”事件:1985年7月,也就是电影所讲述的太空灾难发生前不久,礼炮七号的导航员遇到一队“天使”。
他们看到了七个巨型的人型物体,有翅膀,身上带着薄雾似的光环,发出强光。
无神论苏联政府对宇航员的报告当然非常不满意。
在电影中没有“天使”的镜头,只以宇航员在蓝关照射下的惊异的表情来表现了这一事件。
礼花7号走私亚美尼亚白兰地:那时的苏联有禁酒令,然而少量酒精对于外太空的宇航员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可以缓解压力。
私带酒类上飞船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在升空前一周进行减肥,就可以把相应重量的白兰地和酸黄瓜藏在宇航服里带到太空去了。
电影里两个宇航员喝酒的桥段也非常有趣,在失重状态下,两个人抖出一滴酒,再一口吸掉。
吃了这口酒另外,不知是否也有事实依据,电影中,空间站里还偷渡进来一只小强。
宇航员开玩笑称它为第三位宇航员,鉴于地球老乡的身份,没拍死它。
老乡你好继承了苏联太空竞赛遗产的俄罗斯,只用了四千万预算就拍出了这部特效跟好莱坞抗衡的片子,据说其中有40分钟的戏,毛子是简单粗暴地真去空间站拍的。
其实电影一直是国家实力和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很是希望有钱拍大场面的我的祖国什么时候也能拍些太空题材的片子。
另外,插曲都是当时苏联著名歌手的流行歌曲。
两个人修复了空间站时,有大笑的那段歌曲是Алла Пугачева1975年发布的Арлекиноhttp://www.xiami.com/song/xLvGVDb22ff?spm=a1z1s.3521865.23309997.2.adtkBx结尾处是 Владимир Высоцкий 1966年的 Корабли постоят и ложатся на курс https://y.qq.com/n/yqq/song/001YZQba4QVYrM.html---参考:礼炮七号起死回生困难重重,太空冰窟滴水秒冻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2756473440290403&wfr=spider&for=pc宇宙"走私":俄罗斯人是怎样把酒带上太空的?http://war.163.com/17/0715/10/CPCN4873000181KT.html------如果还不过瘾,可以再看看这一部,人类太空第一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93201/
公众号:穆尔登格
让所有人变成傻子衬托男主。女性角色就那么不明大义,也是很大男子主义了。音乐差的很,没有起到任何烘托作用。每次煽情都很尬。也就满太空舱的水珠画面挺美的。
一提“苏联”是个多么复杂又有历史沉重感的词语。真实的事件尤为激动人心。人性的善良和正直最终换来了最好的结局。
当年的科技还比较落后 如此简陋的技术手段、用“蛮力”解决危机,却能拍的吸引人 俨然已经很不易。Nasa和苏联的宇航员抛开政治立场彼此敬礼真的是很感动了。除了科幻要素达标外 还添加了很多俄罗斯本土化的内容和幽默桥段,战斗民族真可爱 值得一看。
hero is 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
老毛子用四千万人名币做出了完全不逊于好莱坞的特效真是让人无比震惊,视听语言如此出色也是让人始料未及,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个看得到《阿波罗十三号》、《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等经典太空片影子的电影并没有呈现出足够的紧张感,最后的高潮太泄气。
可以的可以的
4000万成本如此卓越的效果的确厉害,但,比地心引力好看,认真的吗?
剧作其实还是偷懒了,为了整体不断制造困难把主角逼入绝境,片子到了后1/3才抛出砸掉传感器就能拯救空间站,而且宇航员二话不说就去砸了,导致最后来一段强行煽情和强行高潮,确实令人难受。真实故事改编的好处在于让更多人知道苏联那个年代是这帮人创造了航空的巅峰。一部非常类型化的太空灾难片。
说低配版《地心引力》+《火星救援》都委屈了这片子,真没想到俄罗斯的太空片已经能与好莱坞比肩。在一波三折的类型化叙事中,勾连起美苏冷战星际争霸的历史。除了高度写实的舱外行走及空间站修复工作,更有人类面对无垠宇宙的孤独和诗意。而我国航天题材还停留在《飞天》???这差距绝对不止十年……
虽然我也是从百度上查的,但是加戏成这样反而没了震撼的感觉。作为俄罗斯最喜欢拿来说的太空事业,也应该是最值得说的太空事业,拍成这样有点失望
俄国人果然不仅在空间站喝酒…还特么抽烟!太硬核了。特效:一年前看会感慨老毛子特效进步神速,如今我们已经“有生之年”了。视觉风格设计:有点太拘泥纪实,地面、空间站、太空环境,没有风格系统,古着感和历史感也缺,那可是在冷战时代啊。剧本:传统平庸的好莱坞模式,破球也差不多,但优在有高概念亮点,这个故事节奏比破球更差。镜头:破球已经很差了,这个更差。我国竟然已全面吊打,没啥好说的了。但是那段光辉岁月里人类的探险,真是值得敬重啊。
好久没看片,一看就看了个非常纯粹的太空片,4000万人民币小成本但效果直追好莱坞,效果惊艳!看惯了美国人的太空让我们忘记了人类宇航历史的另一脉真传,能够看到苏联宇航员在大银幕上的活跃,非常的满足。
看到一小时左右关电视睡觉,太拖沓了
相当不赖!不愧是俄罗斯人,有板有眼,而且比好莱坞牛的地方在于,画面质感无敌。
以4000万预算做出了不失水准的太空灾难片,不愧是战斗民族的风格。真男人会在太空挥锤子,也能看见天使。在前苏联领导人巨幅肖像下的无助、禁酒令等这些隐喻,使片子轻微地接近了史云梅耶的风格。但,为什么说英语?
前面为什么不这样来一发呢,真的只有置之死地才能后生吗。。。由片尾的影像看来应该是真实事件改编,向太空先驱们致敬!
不知道为什么能有这么高分,很普通的一部电影,剧情也不紧张,也不紧凑。
丢失了电影的灵魂,管你真人真事改编,戏剧冲突被刻画地如此呆板,真是乏善可陈。
俄罗斯语听到我很出戏,没办法专心看。
小成本,超级大制作----说了不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