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勒阿弗尔

Le Havre,温心港湾(台),心灵港湾(港)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Quoc Dung Nguyen,Laïka,François Monnié,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勒阿弗尔》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勒阿弗尔》剧情介绍

勒阿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转角遇到爱丧尸围城:终结篇猫与爷爷丘奇先生年少轻狂第四季聚斯金德复仇杀神特警秘恋飞归故乡我的恶魔少爷死亡录像4:启示录梦想成真黄石第一季最后一场电影我为喜剧狂第七季记忆的技法一人之下第三季鬼4厉潜行吧!奈亚子RememberMyLove(craft先生)星语心愿之再爱庖丁传奇之鸳鸯蝴蝶料理梦机动奥特曼第二季酒店实习生第二季教训魔法保姆侦探拍档钢琴教师红番血路第一季四十度晒巴黎宝贝

《勒阿弗尔》长篇影评

 1 ) 《勒阿弗尔》

这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的收官之作了?

实在是太遗憾了!

我们会怀念他冷峻简单而富涵色彩与闪光的语言;会怀念他所营造的社会关系间疏离冷漠的;会怀念那些故事遭遇带给我们的短暂安慰;也会怀念那些人物简单纯粹带给我们心灵的长久涤荡。

这样一部最温和诙谐美满的影片代表着他迈入50岁的内心变化,真希望还能看到他60、70岁能带给我们什么。

本片和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除了一带而过的皮鞋店店员和致电警局报案的邻居外,基本没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负面人物,连代表政府职能的警察也被少有的人性化。

更多的是在马塞尔周围充盈的爱。

虽然结尾会有自我内心妥协的成分,但和影片却是相符合的,对于考里斯马基反而形成一种反冲的效果。

 2 ) 只有阴影

电影开始的第一个场景就非常戏剧化和有个人风格,还出现了一张东方人的脸,我以为是中国人,后来知道原来是偷渡到美国的越南人。

看完电影我以为这是一部老电影,甚至自己觉得有点老苏联的感觉,虽然我并不了解苏联但是我就有这样的感觉,里面充斥着一种让我感动的朴素情怀,有点浪漫革命主义的感觉(好吧,我可能想多了)。

就像是最后出现的白色花朵那样纯粹的颜色,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里看到了。

电影结局几乎是脱离现实的,其实那个小镇的描写也几乎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化,那样的美好,让我更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因为现实生活中就不可能嘛,警察包庇,黑人小孩成功逃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和谐,绝症奇迹般地好了,这完全是理想化的。

但是我赞同导演这种建立一个乌托邦的想法,因为这表达了导演对朴素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但一看时间电影竟然是2011年上映的还在法国取景,我开始没明白自己的困惑,后来看了导演资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这部2011年的新电影却竟然没有出现任何现代的信息,没有炫目的手机,没有崭新的大房子, 没有铺天盖地的电子通讯和网络,没有豪车,没有辣妹,就像导演前几部在芬兰拍的片子遭受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和抗议因为他们觉得导演竟然把他们芬兰拍成这样,别人还以为芬兰像电影里一样落后和贫穷,那是一个以诺基亚闻名的国家,还有暴力,性,武器充斥的好莱坞大片时代。

在他的电影里有的只是一个长相普通以擦鞋为生的中年男人,还有他同样中年的并不漂亮的老婆,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年人,几乎没出现一个年轻人,一点不喧哗,一点不哗众取宠。

男主角饰演的擦鞋匠,他帮助偷渡的黑人小孩到“岸那边去”,他教会他擦鞋来谋生和自己一样谋生的一样,虽然在我看来他活得很艰难,但他却不觉得。

他对小孩说虽然有更多可以赚更多钱的工作但是这是最接近人本身的工作,他说这也是登山宝训中最不入流的工作。

他用纸包裹起来妻子要求的黄裙子,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打动人嘛?

他的老婆,这个反复出现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的女人,几乎是御用女主角,她并不漂亮,但却让我喜欢,因为她在这部电影里是那么有尊严,阿基·考里斯马的电影给我最强的感觉是里面的每个人,每个小人物,每个反派,正派都那么有尊严。

我发现这是大导演一贯的作风,有自己习惯用的女主角,比如贾樟柯老是用赵涛做女主角,还成了夫妻。

这个女人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从年轻到老,几乎留下了每个阶段的影响,在火柴厂女工里她是年轻的女工,薄暮之光里她是超市收银员打了一下酱油,出现了一下下。

他在家中等待丈夫工作回家,将丈夫擦鞋挣的钱放进抽屉里的盒子里,给他一些让他出去喝酒然后她做饭,几乎没有更多的表情,就像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民,但在她突然抬起头望向远处虚无的镜头那个眼神震惊了我,而这种拍摄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怀旧和朴素,但却不影响它比其他的好莱坞大片动人太多。

里面苦难的越南人,他也一样艰难,但他也不觉得,他活得很有尊严,他有自己幸福的家庭,孩子老婆,他可以将自己存的给孩子买自行车的钱来帮助黑人小孩逃走,他觉得他自己是很幸福的而黑人小孩更需要帮助,而自行车可以再买,最后也是他帮助小孩逃走,用卖菜的车藏了小孩。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因为被导演的风格打动,又看了他导的火柴厂的女工和薄暮之光,但还是更喜欢勒阿弗尔。

他的电影里都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的生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挣扎,被打压,几乎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但是他们又都还抱着一点对生活美好的遐想,像黑暗中微弱的火花,脆弱而又坚韧。

在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的人物都几乎表情很少,动作僵持,场景很少,酒馆,餐厅的桌子,还有家里的沙发和桌子是他最常用的场景,里面都惊人的没有出现几乎任何现代的信息,就连开的车也是复古古董车而不是豪车,除此之外音乐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里总是出现的元素,几乎都是50年代摇滚音乐,在勒阿弗尔中是为了筹集帮助黑人小孩逃亡的钱而举行的公益演唱会,那个很久没开口唱的歌手和他的伴侣,他们彼此相爱,她是他的缪斯女神,灵感来源,没有她他无法唱歌。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让人喜欢。

在导演的电影中老是会出现音乐的元素,或是在寂寥的酒馆孤单的男主角站在女人旁边,忧愁地看着她,或者是在希望彻底破灭的房间中孤单的女人独自听着歌曲。

我百度了一下导演的资料:他说“我所需要的全部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面墙、一盏灯还有阴影。

从画面里拿走女人,剩下男人、墙、灯还有阴影;再拿走男人,还有墙、灯、阴影;墙再拿走,还有灯和阴影;最后拿走灯,留下的只有阴影。

我不怎么现代,电影里的汽车也都是用过时的款式,现在的车太难看了,我根本就不想拍它们。

”他自己的收藏都是老车:1949年苏联产的“莫斯科人牌”轿车、1951年的雪佛兰皮卡,还有1956年的一部大公交车:雪佛兰的发动机,车身却是芬兰的木头。

而他极度厌恶好莱坞,按他的话说就是“好莱坞狗屁!

让美国佬去赚钱吧,当他们的钱多得装不下时,我再从地上捡几个小钱——这就是我们说的艺术电影”。

我觉得他做到了他说的只剩阴影。

 3 ) 20240601 《Le Harve》映后座谈会

油画般的质感。

不过我来晚了,坐不到好位置,一直昂着头看太累了。

映后座谈也很精彩,阿基的电影有点存在论的基调,肉身被禁锢,但并不妨碍人们追求自由,甚至为了自由可以杀死肉身。

但好像是时代背景使然,607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之时,将共产主义作为信仰,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当信仰消失,where to go ? (阿基的布景表达了对那个年代的怀旧,比如《枯叶》中用旧收音机播出俄乌战争的新闻)逃出芬兰赫尔辛基就像是逃出资本主义机器的炼狱,但是要逃到哪里?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只好改变心态,底层人士也有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即使是住集装箱(《没有过去的男人》),也是个温馨温暖的家,永远不变的追求是人间的温暖和爱。

影片前5分钟,有个炼铁厂的片段,工人下班后去看电影(电影诞生时是底层人民的娱乐),看的电影正是电影史上第一个长镜头电影《工厂大门》;举报Indriss 的老头正是当年新浪潮经典《四百击》的主角。

所以这也是迷影电影啊

 4 ) 百子湾艺术电影资料馆/记录

每次只要是在艺术资料馆,结束放映我都会带头鼓掌。

亦因为近视眼我爱坐第一排,身后响起很多暖意的掌声,我知道自己能带动他们无比开心。

那何尝不是只身赴戎关去这么多年唯一的掌声。

这种感觉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我知道,他们会鼓掌。

常听人说,饭店里的菜味精太多吃多了饭店闻见那个味道就头疼。

而艺术电影好像一道清新精美的手工小菜,艺术,资料,徒步从四惠东地铁站下来,下同心桥,过西店记忆路,过枢纽桥,马路边有一座老港打边炉,来到这里,大多数是侯麦的电影,而小西天那边可能会放阮玲玉。

但无论是民国时代还是法国电影,有的还是大多数人没有听过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但质感极好,我看的法国电影不多不知道是否所有都如此。

但是这个片子人物多用中景,特写,法国贫穷人的生活很真实,黄色复古裙子,法国海岸山峦上的移民,躲在水里的少年,没有美女可是妻子的善良大度包容少女情怀浪漫无不体现。

都非常动人,故事如果是俗物可能就拍成教化故事了。

但是电影前期只交代了妻子病情严重,以后男主和他的朋友们费心想办法去帮助男孩——浪漫的法国人帮助男孩的办法居然是办一场慈善演唱会筹钱,好警察的戏份看的非常舒服,而到了最后妻子意外的好了起来——也许这个是太理想的结局,现实中…但是节奏反转把握特别好,一如开头被枪击但是没有出镜那个人。

医院,唱片,法棍,连衣裙,樱桃树,小酒吧酒杯,充满了浪漫迷人。

 5 ) 无为的魅力

贺岁版的《窃听风暴》?

我不觉得。

影片可以起个副标题叫“法国好人”,电影温情融洽得就是一部治愈系小品。

我刚想感叹法国导演也能拍出这样毫无矫揉造作感的喜剧,才发现原来导演是个波兰人,无怪乎通篇都洋溢着冷峻的幽默,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

人物僵硬的表演,刻意制造的不自然的节点让情节充满跳脱感,与故事的温和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超级正点的八十年代复古色调,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光线运用,那些黯淡的大色块,静态的画面,沉默的人物,阴郁的神情,夸张的表演,乐队的演出,不曾停止的烟与酒,陈旧过时的set……这种种的细节带来的违和感与戏谑感使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逗趣的吸引力,而导演的戳印标记则再明显不过,翻开《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大师那十分钟的片段,许多象征与标记都曾一一出现落实。

故事的铺陈发展与情节冲突似乎从来不是导演关注的焦点,导演对任何煽情感动冲突紧张的高潮都吝于笔墨,却愿意花上3分钟把镜头对准一首完整的歌曲表演,事实上单就开慈善演唱会这一个情节就够好莱坞拍一部跌宕起伏120分钟的剧情片了,各种商业元素全部具备,但皆被导演无视弃置。

他更着迷于以充满象征性符号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在实质上这些象征与符号并没有表达任何意义,所有的所指仅仅是所指本身,一场充满行为艺术感的表演本身,不紧不慢地,以某种沉着不经意的语气讲述着故事,无惊无险地直到故事结束。

有时回想起影片的种种片段细节,感到时间大多是在这些无为的画面、停顿、动作和对话中虚度,但正如有人评价的“外冷内热”,故事与人物的个性与温情,便是在这些细碎之间流露,满脸褶子的底层小人物在他的仰角特写下都变成了黑白片时代的英雄。

唯独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许是片尾那株开花的树,和妻子神谕一般的康复。

我开始猜测这想要表达的是好人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还是上天的神圣干预,以一场出乎意外的恶疾为这个救赎使命预留舞台。

但无论是何种解释,都好似与影片并无多大干系。

导演那已炉火纯青般娴熟的个人风格已经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这使得他的目的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这或许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当我们沉浸在导演荒诞无为的个人魅力之中,早已忘却了观赏影片的原意何在。

 6 ) 不完美的阿基

勒阿弗尔,是一个成名作家抛下光鲜的一切跑去港口小城当擦鞋匠,撞见一个偷渡男孩的故事。

·阿基·考里斯马基,江湖人称芬兰贾樟柯(joking阿基从来不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完美导演。

他任性地使用推镜、切自己喜爱的bgm。

故事情节也说不上有多么跌宕起伏。

但他镜头下凌晨时分的赫尔辛基,酒鬼们在空荡的、说话时会冒出雾气的大街上聊的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和果戈里;给病床上昏睡过去的绝症病人读的是卡夫卡;收垃圾的男人每次见到心爱的女人都要带一束花。

我的天呐。

更吊诡的是,阿基的影迷们好像全都能无缝契合导演的音乐审美。

·上艺联11月的阿基回顾展引发了小范围的影迷狂欢。

说来也不离奇,无非是天下理想主义者苦现实世界久已。

导演用光影造梦,影迷便一头钻进这个理想的平行时空,看人与人之间如何诚实地对话、互相依靠。

·在阿基光影世界里的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好的。

大门向纯真的人打开,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

 7 ) 你願意泊岸到這《心靈港灣》嗎?

《心靈港灣》(La Havre)早在三月至四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經公映,在電影節的繁忙趕場中錯過了不少的好電影。

幸好,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背後母公司是安樂電影制片公司,得以讓觀眾看到特別的放映場次。

在電影節的場刊裡,《心靈港灣》被放在「大師級」的頁面裡,難免會令人有些期望,即使沒有看過導演的其他作品也會因而自我投入到這部小電影當中。

電影的中心主旨相當的簡單,就是「好人有好報」,以溫情、友情、愛情打動觀眾的心靈。

故事發生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老人馬修與妻子生活足襟見肘,但尚算生活愉快,夫妻之愛有愛,總會為對方設想。

例如太太會把先生賺回來的工資儲起來,而先生了解太太心裡的想法,二人與小狗相依為命。

生活簡單、樸素、沒有多餘的物慾,更沒有自私的一面。

電影開場時,馬修到附近的商店賒帳,他的「惡行」不至完全令人憎厭,而是看到他的鄰居對他的忍讓。

在電影的對白裡也淺淺的帶出他曾經有個「花花公子」的青春時光,從前他在一個遊走於巴黎的藝術家,如今他在南部當上生活得不穩定但開心的擦鞋匠。

導演曾經揚言不再拍電影,結果觀眾一等五年,他還是回來了。

相信喜歡郭利斯馬基的人會看得到導演有什麼的轉變。

事實上,影片的風格相對是輕鬆的,一開始我們就見到只要有生意,那怕是什麼人主人翁還是會替他們服務。

正所謂「職業無分貴賤」,即使是犯人,馬修還是會替他服務,這就是「職人」的道德。

電影除了是帶出法國南部的小鎮生活外,還加插了難民元素與警民之間的角力。

非洲來的伊力沙誤打誤撞,上錯賊船自以為偷渡到英國,誰知到了隔岸的法國諾曼第區。

好運的是他雖然是「人生路不熟」,幸好遇上好人肯收留他。

這個好人不用多說便知道是馬修。

最初遇到黑人小孩,馬修的反應不但沒有驚訝,反而振定的問他餓不餓。

除了是「同情」以外還動了「惻隱之心」,在父母一輩的教導裡,不知從何時開始就對陌生人起了疑心,再因為街上經常出現騙子而令我們對身邊的人與事感到冷漠、無情。

這部電影就像是一面鏡子,告訴我們隨心而行,或者好運會隨之而來。

戲裡主要有幾條的脈絡,其中一條是講述馬修與太太的愛情,這部份相對顯得太快,淺薄地交待女人的忍讓、婉委、即使餓著肚子也要為先生煮點東西,即使是有病也不容讓心愛的人擔心,深怕對方因而崩潰。

馬修自知不能為太太做些什麼,他只是知道他的責任是完成伊力沙的願望。

而事實上他並無實質的責任,只是他覺得稚子是無辜,他或者是某場戰爭的受害者,或者從宗教種族的枷鎖中逃離。

若把孩子交到警方的手上,恐怕會陷孩子於不義,或者馬修想過這一點,又或者是基於對孩子的關愛,他相信孩子並不是壞人,背後總有說不出的故事。

除了馬修的幫助外,他身邊的鄰居與朋友也有伸出援手,故事的其中一個轉捩點是一班人為籌錢而辦音樂會,並邀得LITTLE BOB出聲。

據知電影中的LITTLE BOB是位七十年代的歌手,相信導演有這樣的安排是緣於眷戀當時的音樂,又或者認為劇情有這樣的安排是合適的。

的確,電影看起來是有點「超現實」的,當佛山的小悅悅被車轆過後路過的行人不出手相救,當中國被公認為沒有好人時,我們看到有「法國好人」。

某程度上,筆者認為中國人更應該看這部電影,而不是遇上不公的事件而視而不見,更要出手幫忙,動一動惻隱之心,而不是想到功利主義。

縱然如此,電影用少量的篇幅講到法國的社會民生,例如是利用假身份證、難民營的問題,都帶出法國社會的不安與騷動。

然而,電影最希望帶出的是不同種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帶出「法國好人」主動替黑人小孩尋親,更主動出錢協助他到英國。

而當中的幹探由起初懷疑主人翁到接受他的好意,當中是經歷了情感的轉變,他明白「幫助」與「犯罪」是徹底的兩回事,也不忍孩子被送進法院、監獄或者是遣返。

這裡帶出不同種族的也有互愛,人與人之間有信任的存在。

這部電影為觀眾建構了烏托邦世界,一邊看一感覺導演有這個編排相當的清新,在處理議題的時候故意的放輕鬆,不把緊張的情緒帶到電影裡。

故此,看起來時顯得耳目一新,暖意窩心。

將心比己,把電影帶到生活上實踐的話,你又願意收留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嗎?文/Dorothy

 8 ) 《勒阿弗尔》:简约而温情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1日)蓝色的杂货铺、红色的面包店、可爱舒适的小酒馆、简朴老旧的家居、狭长而清洁的窄巷……影片《勒阿弗尔(Le Havre)》中的勒阿弗尔朴素简洁到不像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倒像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往昔小镇,但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光影再现中,它得其所哉,如此风格的街景氛围恰是考里斯马基极简主义影像风格的需要,两者在返璞归真般的光线游走中达成了一种微妙而真诚的结合,让一切都显得从容而贴切。

该片算是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为温馨的一部,片中的每个人都拥有美好而高贵的心灵,最后那超越病理常规的结局也像是一份甜美之极的礼物,或者说是对善良的犒赏。

然而,除却这份温情无限的诗化,影片还是拥有着考里斯马基影片的突出特点:对白精炼、节奏舒缓,时不时地黑色幽默一把,叙事也没有多余的枝杈,人物表情更是单一,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停滞状态,如导演的“御用”女主角卡蒂·奥廷宁的面部神情,总是那么得“丧”,但难得的是这种呆滞的表情也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戏。

本片和考里斯马基其他的作品一样涉及社会问题,依旧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依旧描摹他们那简单纯良天真的本性,只是这次,阿基·考里斯马基这位芬兰影坛的奇才没有采用惯用的悲观挣扎无奈乃至嘲讽的基调,他似乎在原本打算退休的这几年里,休养生息,发现了内心的另一种需求,从而将那些人性和良知表现得更为明确,且充盈着一种大鸣大放的温暖。

影片涉及非法移民等敏感话题,却没有让对立的双方在故事里剑拔弩张,阿基用另一种淡淡的人文关怀的调子去解决这个难题,最后那位冷面黑风衣警探的出手相助,更将温暖和善意默默地推到临界点。

迪特里希·潘霍华说:“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应成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尺。

”片中那些人的行为彰显着他们所维系的道德标准。

除却偷渡的黑人小男孩,其他片中人清一色中老年,他们的生活规律而寂寥,有的还很清贫,如主角,擦皮鞋并不是旱涝保收的谋生手段,但在他们平淡无奇的小生活中,并不失小乐趣小情结,他们或许潦倒,或许落寞,或许固守着原有的世界,但他们乐天安命,对外来新鲜的人和事并不排斥,拥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片中也不乏给力的摇滚乐,但依旧是导演钟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摇滚乐,那个为了送小男孩去伦敦寻母而开唱的募捐音乐会上,拉风的唱将叫做“小鲍勃”,名字里虽然有个“小”字,却也已是垂垂老矣的家伙,他一身酷装劲歌时的画面,持续了不少时间,令观众体会到那句老话,“摇滚是一种精神。

”而且,这位一脸褶子的小鲍勃依旧视爱情为音乐的源泉,他和年老的妻子之间的爱是他歌唱的动力。

不仅歌唱,生活也需要爱和动力,且愈久弥坚。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093498_d.html

 9 ) 乏力影评

1月15号下午,在讨厌的状态,讨厌的天气,讨厌的独处的下午被推荐了它最初被吸引是始于色调像油画一样美认真 老旧 但体面的生活吸引了我金句不多 但一切尽在不言中讨厌长篇大论戏剧化地评价看完它 我的心情就像里面的一切谦和的主角们并不富裕 但偶有风趣想起爸爸在山上和那些树农们谈笑风生大概也如此吧女主人还活着真好

 10 ) 《勒阿弗尔》:极简主义的温情首部曲

《勒阿弗尔》:极简主义的温情首部曲文/灰堆南勒阿弗尔(Le Havre)是法国北部的港口城市。

之所以成为电影的名字,是因为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eki)要拍摄他的“港口城市三部曲”的系列电影,《勒阿弗尔》是三部曲的第一部。

在此之前,阿基在拍完“当代芬兰三部曲”的完结篇《薄暮之光》后曾有息影的传闻。

而现在,这三部曲才刚刚开了头,看来这位作品个人风格显著的大师级名导还将再执导筒。

对此,阿基不无幽默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不告诉大家我在准备三部曲电影,那么懒惰的我就一定不会去拍电影,而是在家里玩扑克。

”有时候,你不得佩服阿基大师对于影片拍摄地选址的眼光。

电影镜头下的勒阿弗尔干净简洁,略显老旧却不乏温馨。

城市和影片的风格相得益彰。

但细想,又觉得好笑,导演所谓的“港口城市三部曲”会不会只是个噱头。

为何是港口,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难道阿基•考里斯马基是想找个别有风情的海港城市一边享受生活,之余,再随性的拍一部温情的小电影,然后,再考虑退休的事儿。

也许是导演要在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缅怀一下自己失意的作家梦。

影片的主人公马塞尔•马克思曾经是电影《波西米亚生活》中生活在巴黎的作家,如今却在勒阿弗尔这座小城干起了擦鞋匠的活计。

他背着箱子游走在熙来攘往的码头车站,眉宇间偶尔还会流露出失意的艺术家气质。

擦鞋摊的工作收入微薄,马塞尔却享受着接触人群的快乐和由此带来的简单生活。

他往返于擦鞋摊、家庭和小酒馆。

对于马塞尔来说,这样的生活看似失意,但并不失落。

影片没有纠结于马塞尔的前世今身,而是将剧情引向电影要表达的简单而温暖的故事。

黑人男孩伊德里萨的出现,是马塞尔生活中的意外。

这个被弄错了目的地的非法移民,在逃出了警察围捕之后,与马塞尔不期而遇。

但一个自己生活尚且窘迫的老迈擦鞋匠,能帮这个孩子做些什么呢。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马塞尔不仅解决了男孩暂时的吃住问题,而且要把好事做到底,将伊德里萨送到他本来该去的地方——海峡对面的伦敦,妈妈的身边。

此时,马塞尔要面对的还有重病住院的妻子,但他还是不辞辛苦费尽周折的找到了男孩母亲在伦敦的地址,联系了偷渡的货船,并通过一场精彩的慈善演唱会筹到了所需的费用,最终帮助男孩顺利的离开勒阿弗尔。

但这一切,并不是马塞尔一个人在战斗。

影片中,除了那个鞋店店员和告密的邻居,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了善意,就连负责抓捕男孩的莫奈警探也加入了这场集体营救。

简单的剧情和纯朴的画面延续了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一贯的简约风格。

但这个简单的故事里,却涵盖了真挚平凡的爱情,与人为善的友情,这些人性中温暖的情感。

同时,在马塞尔•马克思愿意接触人群,而远离了“山上宝训”的选择背后,并不是信仰的缺失和行为的无动机,而是心里深藏着一个坚硬如核,而且让人尊敬的价值观。

在电影的结尾,妻子阿尔列蒂本来毫无希望的重病竟然神奇的康复了,这让人在惊喜之余,也给了电影一个温情而完满的结局。

电影《勒阿弗尔》曾入围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虽然最终没有获奖,却获得外界的一致好评。

因为电影不仅再次诠释了简练的对白、缓慢的叙事节奏、僵滞的人物表情等这些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中的极简主义风格,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写中的难得一见的温情。

刊于《假日100天》

《勒阿弗尔》短评

被开篇的音乐有小小的惊艳到,我相信导演是为了唤醒我们被麻木的生活淹没了的爱与温情,虽然开始的情节编排显得有些刻意,但是整个过程下来还是很流畅。每个人的眼神,每个镜头前静止的几秒,都让人的心里有寂寞与空洞流过。结局很美满,为了让我找了这么久的电影,下载了N个版本与字幕才终于看成,我

8分钟前
  • 偶然香芋
  • 力荐

雖然處處洋溢着阿基一貫的不羈,但卻是他少有溫情浪漫的一面。影片所呈現出來的質感實在太難形容了,精緻的構圖和美到發指的色調把勒阿弗尔這個小鎮表現得極其抽離出世。雖然劇情波折坎坷,但影片裡的每個人物都散發着人性的光芒,看完不由心中一暖。

9分钟前
  • Carson
  • 力荐

影片宛如一则因果善报的美好预言,考里斯马基用极致精巧的构图,篆刻最日常化的行为举止。尤其在10年后,你依旧能被其对移民问题的前瞻关注所触动,那种陡然窜出的暖流,太令人感动。

14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小津+布列松,极简主义;色彩极为讲究。人间的温情与上帝的恩典。

1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没有看完,昏昏欲睡。脸谱化的人物,讲述了一名生活在法国的活雷峰的故事,开片10分钟就猜得到的结局。如果我没猜错,小男孩肯定被送到英国了……好吧,不重要了。该片色彩和构图倒还讲究,经典老派的那种,所以多给了一星。

19分钟前
  • 浮云
  • 较差

简约而温情,小人物的伟大。

20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全盘老式风格哦

22分钟前
  • AleX
  • 推荐

不要把舞台剧说成电影

27分钟前
  • 一饮清茗
  • 很差

可不可以活在阿基的电影里

32分钟前
  • 安阳
  • 力荐

看起来像戏剧...但是还是挺温情...

36分钟前
  • 弹不起的冬不拉
  • 推荐

看得人笑中带泪啊~!

40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力荐

精心的布光、不变的色调、无表情的表演、酒馆与歌手、平淡生活的光芒,阿基是真正的作者导演……

43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好久没看到这么纯洁的片子了

46分钟前
  • fridayalways
  • 推荐

给三星是因为好面子不想被文艺青年笑掉大牙,他们一定有过无比陶醉的观影体验。但我真没攀上他们的波段,这部大师级的苦涩喜剧对我简直是在催眠。为什么觉得很做作呢?颜色温暖艳丽但复古很刻意。故事看起来很美但过分理想化。如果不是真人版可能会有爱很多。

51分钟前
  • ninesongs
  • 还行

唯布列松马首是瞻,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然只得其形,却失其意,是谓东施效颦。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还是一群怪人,用色很好看

57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调色板感觉和痴呆式表演深得韦斯·安德森真传

58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上个世纪的诺曼底,看到欧元才铁定心思只不过一切都很复古而已。底层人民的互帮互助,幽默的方式也非常有风格。有些镜头妙极了,配乐也很有意思。Little Bob的演唱会单曲巨献有点雷到我了。不过看完之后想想,还真是别具一格,别有风味啊。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电影得艺术欣赏不来啊,典型欧洲电影,与希望的另一面雷同,但是沉闷很多。童话一样的世界

1小时前
  • 插头
  • 较差

三星半。平实温心,欧洲港口小镇的淳朴风情,无论哪条故事线都阳光结尾。

1小时前
  • 井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