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从利益角度,青丸是真该杀,在后段青丸杀掉白岩的时候是最合适,也是合法杀人。
感想: 1.私刑成功(论金钱的魔力),必然会队社会造成不小的冲击,富人和平民的家人被同一个变态杀星莫名杀死,但后果截然不同,平民只能靠法律,富人可以靠钱,如果青丸被杀死,私刑成功,是否会助长这种行为?
,甚至更多的民众以后是否会潜意识认为法律不能给犯罪者应有的惩罚,那么我就自己来,所以平民以命搏命,富人则可以买凶杀人。
往大了说私刑成功很可能破坏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也会对富人的心态造成未知的变化(钞票的力量又增强了?
)。
往小了说是大众默认私刑是直接有效一种解决方法,凡是不满意法律判决的将有更大的可能性私下报复。
2. 法律审判(前提是判决结果让民众满意),社会国家会更受民众信任,有利于社会稳定,老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复仇的越多,也代表犯罪的越多。
槽点:1.火车站破产老板挟持女孩的那段剧情是拍的真降智,众人都在逃跑,唯独母亲拉着女孩蹲到"持刀凶手旁边",看到这段是真无语。
2.还有SP组三人 + 青丸徒步拦车那段强行降智 + 巧合,悬赏信息上了报纸、电视、各地电台(出租车那段有表明电台里在重复播放悬赏青丸的信息),但偏偏主角一行还要让车主坐在副驾驶(信不信我随时摇你方向盘?
车毁人亡?
),哪怕是稍微小心一点也不至于这样安排。
3.还有一些细节回忆不清晰了,就不吐槽了,总的来说故事剧情整体不算很流畅,在槽点处过于刻意加剧情,实在找不到好片了还是能看。
我的评分:6.5影评:一起惨绝人寰的虐杀女童性侵案,凶手警方很长时间也没抓到。
女孩的爷爷悬赏10亿日元来杀死这个凶手,很快这个凶手就被“金钱”扒出来,他的室友想捷足先登杀死他。
这个凶手受伤后去投案自首。
刑警都要杀他,最终日本警察为了荣誉,打算把他送到东京去审判。
一路上千辛万苦死了不少警察,都为了保护这个杀人凶手,而这个小子在路上还企图要强奸小女孩,最后一个不注意,还杀死了他们一个女警,就是这样还是保护他,一直到东京,没有被杀死。
最后仅剩一个警察在交接时,还被他捅了一刀,生死不明。
这个电影就是为了讴歌日本的政府日本警察的正义。
但有人说只是讨论人性的片子,我看这里边一点没有人性人,什么叫人性,人性是利益为上,人性是贪婪的,在能够拿到钱,又不被别人谴责的时候,站里道德制高点的时候,又有哪个人不出手去拿这十亿元?
贪婪才是人之本性。
整部电影看表象是讨论一个道德与法律之间的悖论问题,谁才是正义。
但真正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国家可以动用这么多财力物力甚至宁愿牺牲一部分人都要保护的是什么?
正义吗?
法律的尊严吗?
都不是,唯一需要保护的是惩罚人的权利,这种权利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样掌握国家的组织才有权利。
这种权利类似于皇权,利用道德绑架,利用法律约束,利用宗教束缚,最终要得到的目的只有一个,掌握自己的权利,这种权利建立在大众可以普遍接受的法律法规下的稳定社会中。
杀人犯的生命并不重要,但他被谁杀这很重要,如果大众觉得他们可以脱离权力者设计好的所谓稳定社会法律框架。
那么稳定社会秩序就会被打破,当权者现在所依附的最低成本统治利益就会受到威胁。
整部电影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在讨论金钱,道德,人性,和虚无的法律和职业道德。
忽略了社会运作的本质,一个人,一个组织,想要在国家这个体谅上管理人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绝对武力为前提下的法律管控还有潜移默化的所谓道德认同,形成绝对武力的条件当然是当权者拥有和人民不对等的武器装备,禁枪,管控刀具,都可以用一句很漂亮的为了社会安定来粉饰,然后是法律,法是什么,是最低道德准则下的强制约束力,法无禁止皆可为,为什么不在法律上设定 较高的道德标准?
为什么道德本身不具有强制力?这就是统治学中很重要的一项:适量麻痹。
就是在你想反抗的时候,发现这样的社会你还能勉强活下去,在这样法律基础上你还能有其他选择,不去推翻这个当权者。
稻草之盾保护的当然不是稻草,是那些管理稻田的人。
稻草嘛总是要被收割的,但只有管理者有权利决定何时收割,用人还是用机械收割,寻求和平,安定的生活同时,我们放弃了人性最基本的欲望,那就是做个人。
生而为人,不可做人。
这是现代世界的悲剧,用金钱控制你的生活,忙于奔命,用法律控制你的底线,畏首畏尾。
用道德控制你最后的良知,为了父母,为了妻儿,很多事,你是不是想想就过去了??
让人性扭曲的,就是这份和平,这份我们需要付出所有来维持的所谓安稳的日子。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稻草们!
你们敢燃烧自己吗?????
值得一看的是此片令观众不爽的能力——让人从在心中默念“一群装逼货,草泥马”,之后大叫“真他妈不值,草泥马!
”,再到砸桌子怒吼“快打死他啊!!
草泥马!!
”,最后无力地嘟囔“活该吧,草泥马……”至于秩序伦理什么的玩意,拜托,此片还没上升到那个高端好吗?
设置和剧情过于傻逼和混乱,无法自圆其说,冲突点极端不平衡,人物塑造生硬,想表现男主角的忠于职责却活生生演成了一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择手段的装逼犯,给人一种“喂,男主角,你才是反派吧”的感觉。
所以整片看似高端但实为荒唐,真是太浮夸……想看好看的,还得移步《战略特勤组》、《彷徨之刃》啊
要是有个人杀了那个警察的妻子和生下来的女儿,然后背景通天就是不会判死刑,我要看看那个货还会不会坚守自己身为警察的原则!
这样一想就有点明白小丑为什么要不停在刀尖上跳舞不惜自己死也想要蝙蝠侠破掉自己的誓言,这种所谓的君子之誓真的有时候令人作呕!
原则再重要不也是为人服务的么,不能为所谓的原则而去牺牲别人的生命吧,蝙蝠侠不停地抓人放人,满足了自己的道德爽点,那些死在罪犯的无辜者已然没有了生命,哥谭市还是那个哥谭,他所做的那些有什么有吗?
还有电影里他保护的那个杀人犯,难道他死了日本法律就不行了么,如果真是这样那只会是法律的错,在路上死掉的警察不无辜么,差点被杀的小女孩他们难道不是法律的被保护者么?
他们为什么要为一个杀人犯独处代价!
这个电影拍的就不合理,跟那个电车悖论一样简直是恶心人的产物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只有一个,这个世界存在彻头彻尾的垃圾。
垃圾需要同情?
垃圾需要拯救?
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裁决,但是作为社会来说,处理方法只能有一个。
这是人伦和法制的抗争。
有的国家有死刑,有的国家没有死刑,应该说从有人以来,这样的矛盾就不停的延续着。
当问题奶粉导致那么多的婴儿致病,有多少人的内心有了杀掉犯罪人的念头?
我必须承认,我有。
当看到疯狂砍杀小学生的事件,有多少人渴望罪犯以血偿血?
我必须承认,我更希望让他生不如死。
对于那些性侵幼童的官员,校长,老师,有没有人觉得杀之后快已经不能带来任何快感,他们更需要折磨。
切肤之爱的女王应该可以胜任。
仅国内而言,例子便已多不胜举。
当然,这些都不是愉快的问题,但谁也不能说自己可以完全避免他们。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是怎么想的?
北欧是非常人性化的,我暂且用人性化来形容他们的措施。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他们的监狱。
那里的监狱非常豪华,有套间,有健身房,有电视,有大片的落地窗,像度假村一样。
我产生了一点错觉,如果这样也算监狱,那北漂青年住的地方又算什么?
地狱?
几年前挪威出了个疯狂杀手,在一个岛上杀了77个人。
在他进了监狱后,很多人发现他住的那么好,表示抗议。
但是,这个杀手却还要投诉监狱的咖啡很难喝,衣服不是名牌损害了他的人权,最后法院竟然判决投诉有效,让监狱换好的咖啡和好衣服。
我起初看这些新闻的时候,觉得十分荒谬,但当我了解到北欧拥有全世界最低的再犯罪记录时,又似乎明白了一些合理性。
后来,我发现,有时候作恶者本身就是受害者,他们自身就十分可怜。
变态杀手也许是童年遭到性侵的受害者。
抢劫也许是为了给母亲治病。
当然,这些假设也有他们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除去一些特殊基因外,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小时候都是天真善良的,然后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在童话国里长大,有的人在毒品窑里长大,然后又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遭遇,才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独立个体。
因此,从某方面说,你和垃圾的距离比一张纸片还要薄。
我看过一部叫《偷》的纪录片,讲述了90年代初,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许多犯罪分子贩卖新疆小孩,将他们训练成小偷。
当他们长大的时候,又用毒品来控制他们。
据报道称,当时有35000名新疆儿童被拐卖成了小偷。
他们一边偷窃,一边过着比失主还惨的生活。
新疆小偷的称呼已听闻多年,但今天才知道背后的故事。
这让我更多的同情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憎恶。
于是,我想知道,当你了解了垃圾的背景后,你又怎么来看待他们呢?
说了这么多,从矛盾到扭曲再到分裂,到头来我还是得做出自己的裁决。
我想,我仍然将弱肉强食视作世界唯一的本质,以暴制暴仍旧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不过,我会避免了解犯罪者的背景,我不想给自己换位思考的机会,在心中产生同情之前,便以暴力来清洗血腥。
除去上述这个核心价值,电影也有其他值得思考的地方。
对于钱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生活幸福,那么幸福的原因很有可能和钱无关;如果一个人生活困苦,那么困苦的原因很有可能和钱有关。
对于死亡的认识。
一个人在临死前所有的情绪,比如愤恨,思念,不甘等,都有可能是他一生最强烈的一次,但死后就全部消失。
就像流星强烈燃烧后化为灰烬。
不过,活人却会带着死人的执念活下去,而且这份执念还有可能是活人自己给自己编造的故事,就像影片里的隆夫扮演的SP一样。
没有了这样的执念,也许活人也活不下去。
这样来看,活着要比死复杂得多。
所以,死人消失了,但又没有消失,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仅管有些逻辑问题,但仍然看得很爽。
藤原龙也,一个变态的loli控,极端厌恶大叔大妈的疯子,他的人就和他的声音一样十分不真实。
我拒绝将他视作人,不然我也活不下去。
看到松岛的样子,我只能感慨时间是女人的最大杀手。
以前看GTO的时候,女神一样的存在。
岸谷五朗是戏骨啊,我真恨不得他抽风变成真岛哥。
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心情下看的电影,唯有三池。
三池的电影看着是商业片的快感,看完是文艺片的感动。
一个字,爽。
电影的立意很清晰——一个人渣在受审前应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还想捎带讨论一下死刑存废的问题。
但是电影把情境设置得太极端,反而不能给人思考的余地。
清丸在电影里就是彻头彻尾的人渣,视他人如草芥,对自己则无比爱护。
这种人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死了比较好,他活着只会让好人受罪。
这样的设置让观众一进来就站在了清丸的对立面,拼命维护的主角们反而看起来像精神病。
虽然电影强调要让清丸受法律的审判,但是实际上在清丸出场的时候,这个审判就已经在观众心里完成了。
先告诉你这个人罪大恶极,死十次都不解恨,然后又大义凛然地说没受审的时候这个人没有罪,必须保护他什么的也没有用了,只会让人觉得法律是个屁,自己复仇来得多痛快。
在电影里,真相可以展示给我们,但是现实中我们就只是听说而已。
既然是听说,就有误传、歪曲的可能性。
就算把所有证据客观地摆在面前,人仍然有可能判断错误,更何况是平日里我们接收的信息离全面客观还差得远呢。
正是因为真相永远都是以模糊的形式出现,一个人有罪没罪才需要审判。
还有审判的时候清丸说的话,我觉得根本不能当做死刑存废的理由。
他的话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不过只能作为死刑应该慎重的理由,而不是废除死刑的理由。
废除死刑不是判断对错,而是价值取舍。
无论是存还是废,都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冤狱无法杜绝,这是审判这个制度本身造成的,除非造出时间机器能让警察回到过去调查,否则真相永远不会再现。
但是如果有那种东西,警察就可以在案件发生之前制止,死刑就更没有用了。
死刑存在,就会有人枉死。
死刑废除,很多不知悔改的变态得不到应有的处罚,正义没法伸张。
这件事恐怕永远分不出对错,大部分还是要靠民众的观念来决定。
看完之后才想起,是仁医的那个男主,还有剪了短发几乎认不出的松岛菜菜子,还有不知为何经常都看他电影的藤原龙也....剧情很简单,幼童强奸犯被富可敌国的死者家属赏金10亿追杀,走投无路向警方自首,警方派出5人小组护送他到法院受审,途中N多人要杀强奸犯,而护送小组内部貌似也有内奸,护送小组保护的是警察的尊严,还是更接近那10亿的赏金?
当全世界都与你为敌,那什么才是正义?
保护十恶不赦的罪犯?
还是为10亿出卖一下法律和尊严?
日本片很擅长把荒谬的剧情拍得理所当然,两三个镜头便把你带入戏了,只是这次剧情太好猜,而且为了保护坏人而死了那么多好人,实在是...
这个电影的评分不该这么低吧!
或许影片的节奏确实安排得有硬伤,但人物的形象、故事的主题都是很棒的。
我甚至觉得影片的思想性不是我这种文盲可以随意置喙的!
五个生活迥异的警察为了押送一个心理扭曲的虐杀童女的罪犯而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之中有人因意气而丧生、有人因过失杀人而被拘、有人因欲念而背叛、有人因疏忽而被杀、更有人因为职业道德而生死未卜。
影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当道德情感与职业操守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这五个警察都有杀掉罪犯的理由:或见过不忍直视的女童尸体而义愤填膺,或家有幼女而有情感的迁徙,或有妻女被罪犯一样的刑满释放者撞死……总之,如果卸下警徽,他们每个人都会对罪犯深恶痛绝恨不得杀之已平民愤,可是当组织的任务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只能违背情感本能而选择职业道德吗?
第二个问题是:个人意志如何对抗全民意志?
读过《乌合之众》的人都知道,当全民情绪被点燃时,那种可怕的理智崩溃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被虐杀的女童的祖父悬赏高额奖金的举动刺激了全民的欲望,负债者、被裁员者的家人…纷纷拿起刀枪,为了亿元奖金不计生死前赴后继……甚至在他们之中,不少本是善良的民众,可是生活的压力扭曲了理智。
这不由让我再度感慨:陶渊明式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已经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了。
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似乎一直把消灭等级、抹杀贫富差距、终生平等作为目标,可事实上,占有永远是人类的本能,物质极大富裕的结果只可能是人性欲望的不断滋长,共产主义只是童话!
第三个问题:人是无法被改造的……吗?
前段时间和一个信佛的朋友瞎扯,她说发达的医学让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出生率极大增长,导致转世投胎的魂灵“供给不足”,于是很多畜生都转世来投胎做人了,也无怪乎现在社会上畜生不如的人渣越来越多了。
影片中的鬼畜罪犯清丸不就是这样的典型吗?
这种人经历过家庭教育——却把生母逼到自杀,经历过学校教育——却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经历过牢狱教育——有什么用?
出狱后继续犯罪。
这种人,能被称作人吗?
我不觉得他的心灵变态是由于社会问题而造成的,而是一种人性本能的东西。
在他听到母亲自杀的消息时,他流下鳄鱼的眼泪,使旁人对他放松警惕,又伺机杀掉一路上冒死保护他性命的白岩。
而理由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大婶好丑”,在他行刑之前,他说的话是“我很后悔……当初没有多杀一些人”。
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家校纠纷,矛头一致指向学校教师,学生学不好,就是教师没教好。
得,以后啊,那些贪官污吏都送学校来教育得了!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很难改造甚至是无法改造的,气质与性灵是与生俱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清丸真的犯下那些罪行吗?
他是不是被冤枉的?
他谁的那些恶毒的话是出自本意吗?
还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向社会反抗吗?
他逃到一家门口,盯着屋内熟睡的小女孩的下身时真的是想在死前“快活一下”吗?
他听到母亲自杀后流下的眼泪是真的的话……那么这又会说另一个故事了吧!
谁说不会呢?
在一个警察高层会集体受贿的社会是非黑白本就已经不存在了吧!
故事最后,铭苅的上司喊着:救活这个男人,他说国家的尊严!
我只是觉得好笑。
三池崇史这几年保持着极高创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创作质量。
因为情节本身的超现实,所以里面主要人物的定位显然也有其超脱的部分存在。
但并没有削弱影片从故事层面和人性社会层面都挺虐的效果。
统治阶层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力,利益集团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其矛指向的以及盾所保护的都不是简单某个群体。
影片的文学基础至少是涉及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
三池崇史开始讲寓言故事了 情节还好 演员不错
节奏、气氛、逻辑、场面都属于今年的上乘之作,当然还有卡司们表演。
又气又觉得脑残的剧情 哎呦看完半天了还是觉得好气啊
人性在钱的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理解不了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彻底没有人性的两种人是如何走到最后的
三星半吧
三池崇史才是真正践行片中说个没完的浪费公民税金的家伙
也算是日本电影的突破吧,原来以为是商业片,没想到是部伦理剧
是那种“反正我有个超级牛逼的主题你们就慢慢想去吧”所以就毫无章法毫无节奏胡拍出来的电影。不懂为什么会进戛纳主竞赛。
正义与法律,工作与道德的边界问题。
简直毁三观,不值得保护的人却还要牺牲那么多人去保护
本片和此前的《脑男》、SP系列以及《白金数据》一起向全世界证明了日本完全可以驾驭完成度极高的商业大片。当我们还在为能够拍出《全民目击》这种蹩脚的山寨片沾沾自喜的时候,日韩早已用更标准的工业化制作方式把我们甩出了万丈之远。
三池团队的老毛病了,前期高能,后段无能,自圆其说简直不可能。他的每部电影,你都能看得很爽,看完骂娘,说了不想看也会听着声音把头撇过去,你怎么能这么多年都这样!!!!!!!
很无聊,松岛那脸,不忍直视。
力荐!原因1这是一个疯狂的设定,2菜菜子是我的女神。虽说逻辑上说漏洞百出,不过设定太疯狂了!太疯狂了。不要去纠结这纠结那,为什么不这样不那样的说个没完,能这样那样就不是电影了,这种事在现实中绝对发生不了。不过,有点法忍受的是,日剧莫名其妙自以为是的大道理说辞出现太多了。
我觉得很好看啊,有些地方些许的脱节,整体依然很强大,三池在血腥程度上收敛更着重于故事,凶手的愈加变态使押送的使命感大于正义感,显得愚蠢又信服
法律要求的正义是既要结果正义也要程序正义的正义,是从一而终、绝无例外的正义,是永不被金钱、情感和舆论左右的正义。
铭苅塑造上类似《七宗罪》里的米尔斯,但前后的落差又没他强烈。如果他坚守的是正义,那么对立面又太站不住脚。争相刺杀清丸的统一目的都是因为钱,没有愤世嫉俗,没有嫉恶如仇。
傻片……这玩意儿也给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