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这部片子《温州一家人》,看了一集,热泪盈眶,这对于生在温州,现在独自在万里之外的我来说。
这种剧情太过熟悉,太过真实了。
我爷爷,伯伯,父亲都属于当年第一批开始往外走的温州人。
我爷爷开了轮船运输公司,当时往返于上海温州一路,虽然叫轮船运输,其实也只有2,3辆中型船而已。
甚至因为投机倒把的名头,经常是派出所的常客。
爷爷现在腿脚不利索了,可每次和我们说起当年怎么在甲板里藏啤酒,在身上藏香烟,和海关打游击,都眼睛炯炯有神。
在温州,一个文化一直流传至今,一个年轻的男人不出去打拼,只是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只想过安稳的日子,会为家人,旁人,妻子所不齿。
因此不管怎么心疼,父母总是鼓励自己的孩子独自出去打拼,见世面,即使亏得倾家荡产也光荣过在家老死。
我爷爷有6个子女,全都像河水一样流散在地图的各个角落。
我能见齐他们的唯一机会几乎也只是过年的2,3天,并且也概率不大。
温州的一些文化一度使我非常反感,我曾今觉得大家喜欢显摆,喜欢比拼,一到过年,都要开豪车,穿貂毛回家。
甚至有人会雇人几天几夜从拉萨开回自己的豪车,只为过年的3.4天。
但后来我理解了,当亲人父母一年好不容易能见上一面时,谁不想让家人觉得儿子或者兄弟我独自在外干的很有出息,让家里人感到邻居看得起自己,让父母不担心。
剧中的这些情景,对别人来说是电视剧,可的确是真实发生在我父母辈的故事。
上一辈的赚钱是因为处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初期,百废待兴,苦干的外外跑的一批人,大多都赚了第一笔钱。
随便生产点什么,努力去卖就能赚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很多人也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一个无形的天花板挡在了头顶,单纯苦干已经不是克服一切的方法了。
成本增加,恶性竞争,都给不少人带来了苦恼。
随着物流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想出新思路,用新的思考模式去创业了。
很多温州人用原始资金进入了资本市场,去海外拓展投资。
并不是都做的很好,但新的行业总是需要人试水的。
我也愿意成为这第一批人,这也是我学习金融的原因之一。
只有试着去寻找,才会发现商机。
太多的机会等着我们新一代去实践。
而且我希望20年后大家再说到温州人的时候,联想到的不会再是暴发户之类,而是知识精英,资本之王。
当然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我的热血,而不要困于生活薪资,当走在路上,胸中激荡着理想,真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题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有些剧情太不可思议了,比如:阿雨到伊拉克找她男朋友那一段,让人难以置信,并且拍得就像在写流水账一样,太过拼凑、平淡。
再如:周万顺一家卖掉祖屋举家前往温州讨生,周万顺说的话太书面、太正式了,怎么都不像是从一个80年代初的偏僻农村中年人口中说出的话,剧中还有好多诸如此类的,是导演太缺乏生活经验了吧。
还有,周万顺帮他儿子修电插座,连电都没有断开就开始拆卸、修理,真的缺乏常识,千万不要让小孩看到啊,呵呵。
配音也是一大败笔,这个戏国外的戏份很重,看到个个老外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感觉怪怪的,我们现在国外的影片看得多了,习惯了外国人的语音语调,看到这个电视剧觉得真的很好笑!
应该找外语好的演员来演,用中文字幕,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演员不难找。
幸好,温州人奋斗、吃苦耐劳、头脑灵活的主题还能吸引人,否则,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坚持把它看完。
整部剧在我看来就是讲了一件事:做生意就要逼自己。
看这部剧是在看了《鸡毛飞上天》后,想起来看这部它的姊妹篇。
同时讲创事业的故事,但是两部剧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眼中的周万顺为了挣钱,有近乎疯狂的追求,有时候也会佩服他的破釜沉舟,正是因为不给自己留后路,逼得没办法,只有想着怎么怎么赚钱。
他除了逼自己,还逼妻子,逼儿子,逼女儿。
逼妻子。
不和妻子商量,周万顺自己卖了房子,妻子没有后路可退了,只好跟着他到外面赚钱。
但是毕竟是个顾家的女人,虽然自己也做生意,也只是做比较稳的生意,不会冒太大的风险,这一点是周万顺也及不上的。
逼儿子。
周万顺的生意经里面,“热爱丢脸”是金科玉律,所以才会把儿子拉出去在同学面前丢尽颜面,最后就算是儿子苦苦哀求也不心软,他觉得是在锻炼儿子,但是从来没有觉得方法太过不妥。
儿子实在受不了,一个人去远地方创业。
逼女儿。
在周万顺的眼里面,家里应该有一个人去国外挣钱,这个人不是儿子,因为儿子要传宗接代,女儿刚好就是适合的人,尽管女儿百般不愿意,但是对不起老爸就要逼你。
女儿是个聪明的小孩儿,恨极了父亲,但是又想多挣钱让家里面过上好日子,更多的是希望母亲,哥哥过上好生活。
逼了自己那么多,结果是成功了,这样就有意义了吗??
与其说逼自己,逼家人,不如说是自私,强烈的控制欲,把自己的意念强加到家人身上,让每个身边的人都为他而活,更希望其它人成功,好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有人能拉自己一把。
妻子为他活了一辈子,儿女为他活了大半生。
对他而言,不过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样有意义吗??
钱真的是一切吗??
真想知道等到他弥留之际想法会不会有改变。
不知道真正的温州人当年是不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真是觉得有点可怕。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我如此喜欢,因为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闪烁着人性光华和信念火花的东西。
比如周万顺对儿女的培养近乎变态,对女儿周阿雨的做法更是有点残忍。
但正是在这种方式锻炼之下,周万顺的一双儿女都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不屈的性格、勤劳的品性,谦恭的礼节。
剧中,周麦狗经营得风生水起的眼镜城,被周万顺不小心化为灰烬,麦狗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奋起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他最后选择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和妻子儿子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但他洋溢的笑容却是满满的幸福,真诚的惬意,他在那苍茫的黄土高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口音问题确实会让当地人比较反感,但是这样是为了让全国人民更容易了解温州人。
我是江西人,以前的我并不是很了解温州人,我只知道,温州人都很有钱,喜欢炒房,喜欢创业。。。
但是并没有一些真正的事情让我去了解,可以这么说,之前对温州人、浙江人的映像是死的,这部剧让他们在我心中的映像活了起来。
周万顺确实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有魄力,有眼见,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他把那么小的女儿送到国外去,知道女儿的性格更能闯出名堂来,儿子比较优柔,比较安生。
可女儿那么小,也不懂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语言。
可能之后阿雨那么坚强也与这个有关吧,小时候都把眼泪哭干了,无助也没钱,所以,长大的她不管走到欧洲哪里,不管条件多恶劣,她都不怕。
这种性格,正是我没有的。
说实话,我不觉得麦狗之后过的日子就一定不好了。
之前看《火蓝刀锋》,里面有句台词我觉得挺经典的:“不是命选择了人,而是人选了命”,每个人过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麦狗如果和他爸妈和他妹妹一样去拼他也能达到,但是他不喜欢,他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更愿意待在乡村里当个老师,那样的日子单纯不累,况且他的老婆儿子也在,他认为那是自己的家,他愿意这样待着放弃功名利禄。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温柔乡即是英雄冢”,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要尊重。
国家的政策确实有很多很多不足的地方,之前的不让做生意,到后面的不让个人开厂,鼓励个人钻井到后面的收回。。。
国家没钱没底的时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当人们真的赚到钱了后又收回,人民投资的时候并不知道结果,他们接受的时候有了好结果了,太欺负人了。
找到油田容易嘛,四眼都死了,当年的几百万比现在的几千万还当数啊,为什么有了好处就是国家的,有了困难就是自己的呢,在这些企业家碰到困难的时候国家也没有出面帮助啊,看到的只是些“有权的人”,连小小乡长都如此猖狂,县长更是心机城府深。
这就想到了麦狗是法国的时候,申请难民移民的时候当地人跟他说的话了,但他不肯,他要显示他爱国,但是爱国的同时我认为还是要承认国家政策上的不足,忍气吞声是没有用的,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有勇气有魄力的人共同推动。
看了这个剧,我大概能明白浙江人温州人为什么能赚钱了,他们从来不满足给人打工,天生要经商当老板。
但是,落魄的时候他们也能忍住,积极的面对,不管多么恶劣,多么累,还是坚持着。
这是个励志片,但留在中国的那些人却不是,一家人那么努力最终还是抵不过女儿一个人在国外,她父母比她差吗?
不。
有感动,有感想,有反思。
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这部片子,我认为这是部好片子。
周万顺 一个地地道道温州人的形象整个剧情中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温州商人的特质对商机有敏锐的嗅觉 精明的头脑敢于想象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处事果断 看准的机会 就要立刻下手锲而不舍 始终坚持自己的固执 守候自己的梦想。
变卖祖屋、睡过拖拉机、捡过废品、卖过鞋、开过鞋店。
逛过大上海溜过东北陕北住过窑洞陕北饭店抢吃过剩饭陕北土疙瘩大沟的轻生嘴嚼辣椒 苦守油井尽管自己没有出过国但 阿雨实现了自己的潜意识意愿内心的煎熬 表面的淡定总给人留下一种干大事情的神态乐呵时的欢喜劲 厄运时的镇静力实在让人佩服人生的大起大落 大风大浪对他外在都是一种创伤却促使他内心变得无比的强大和坚韧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试图通过周万顺一家的创业史展现温州商人的奋斗精神。
然而,剧中人物性格的极端化塑造与结局的“强行团圆”,却让故事陷入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割裂的困境。
父亲周万顺的偏执、母亲赵银花的“愚爱”、儿子周麦狗的懦弱、女儿周阿雨的投机与救赎,最终被血缘纽带强行缝合的“圆满”,本质上是编剧对现实矛盾的妥协,也是对“成功”叙事的片面化解读。
周万顺:赌徒式偏执的“奋斗神话” 周万顺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式家长。
他沉迷于“白手起家”的宏大叙事,却缺乏对现实的敬畏:卖假皮鞋导致信誉崩塌,盲目开采陕北油田几乎倾家荡产,甚至抵押妻子的纽扣厂、逼迫女儿提供资金填补经济黑洞。
编剧试图以“坚韧不拔”为其镀金,但他的成功更多依赖女儿海外奋斗的“外挂”与偶然的油田出油,本质上是对投机主义的变相美化。
这种“赌徒式创业”将家人命运当作筹码,最终以“上交国家”的结局强行赋予其合法性,实则回避了角色对偏执的反思。
赵银花:被“贤妻良母”消解的独立女性 赵银花是全剧最复杂的角色。
她敏锐捕捉纽扣商机,在苏州赊货、温州摆摊的创业过程中展现出商业智慧,却始终被“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束缚。
她抵押厂房支持丈夫的石油梦,离婚后仍回归家庭,甚至默许丈夫对子女的情感绑架。
她的“愚爱”本质上是编剧对女性主体性的消解——能力沦为丈夫野心的燃料,隐忍被包装成“传统美德”。
这种矛盾在结局的“团圆”中被刻意掩盖,让角色的成长显得空洞。
周麦狗:被工具化的“救赎”叙事作为长子,周麦狗始终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他试图通过眼镜生意证明自我,却因父亲意外引发火灾而破产,最终被迫成为陕北乡村教师。
这一转折看似“浪子回头”,实则是编剧对角色自主性的剥夺:从反抗到妥协,其“救赎”缺乏内在动力,更像是为迎合“平凡即幸福”的价值观而设计的归宿。
他的“懦弱”不仅源于父亲的压制,更因剧作逻辑将其简化为推动父权叙事的工具——他的失败反衬了父亲的“坚韧”,他的退守则成为偏执合理化的注脚。
周阿雨:从投机到救赎的虚妄 周阿雨的成长线最具戏剧性。
她早年因父亲逼迫远走欧洲,初期通过钻空子赚快钱(如利用废布加工餐巾、低价抢占市场),却在经历商业官司、情感背叛后转向正途,最终成为海外温商代表。
然而,她的“救赎”充满理想化色彩:异国奋斗依赖“贵人相助”(如巴尔、卡乔爷爷),商业成功被简化为“善良战胜规则”,甚至结局与雷昂的婚姻也显得突兀。
这种“成长”本质上是编剧对海外创业的浪漫化想象,掩盖了现实中的制度困境与文化冲突。
“强行团圆”:血缘叙事对现实的消解 剧终时,油田出油、阿雨婚姻、麦狗教书被编织成“大团圆”,但这一结局充满割裂感:周万顺从未反思偏执,阿雨的成功依赖异国“外挂”,麦狗的“安宁”更像无奈退守。
血缘纽带成为缝合矛盾的万能胶,亲情裂痕被物质成功掩盖,精神的荒芜却被忽略。
这种“团圆”是对奋斗神话的廉价包装,也是对“家文化”的片面消费——它暗示只要结果“成功”,过程的伤害便可被原谅。
结语:被时代滤镜扭曲的“温州精神”《温州一家人》的叙事困境,折射出主旋律作品对“成功”的狭隘定义。
它将偏执美化为坚韧,将牺牲包装成美德,将血缘捆绑视为救赎。
真正的温州精神应包含理性判断、合作意识与对个体的尊重,而非对赌徒式冒险的讴歌。
当一部作品以“团圆”之名消解角色的自主性时,它传递的或许不再是励志,而是一种危险的幸存者偏差。
(字数:约850字)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我如此喜欢,因为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闪烁着人性光华和信念火花的东西。
比如周万顺对儿女的培养近乎变态,对女儿周阿雨的做法更是有点残忍。
但正是在这种方式锻炼之下,周万顺的一双儿女都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不屈的性格、勤劳的品性,谦恭的礼节。
剧中,周麦狗经营得风生水起的眼镜城,被周万顺不小心化为灰烬,麦狗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奋起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他最后选择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和妻子儿子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但他洋溢的笑容却是满满的幸福,真诚的惬意,他在那苍茫的黄土高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发财梦,对于天上掉馅饼这种事不是没有设想过。
寄希望于第二天醒来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嫁一个百万富翁。
温州这座城市,三面环山,如果你不走出去,一辈子,你一辈子就只能在村里当个农民,甚至你的子子孙孙也只是个农民。
甘心么,想想就不甘心,就是因为这三个字,也是因为穷怕了,他们走了出去,揣着乡亲们的赞助的钱。
当然,最后他们回家了,衣锦还乡。
#关于爱情,关于伟大的中国女人#银花。
她的出场总是左包袱右包袱的,用女人的身躯撑起男人的活计,好不容易一点一滴把住所拾掇得像家的模样,却被死万顺的梦想,拆得七零八落。
几分几离,罢了罢了, “你离不开石油,我离不开你。
” 是阿,那些日子,好的坏的,不都和这个老头一起过来了么,即使接下去要住没有门的棚,要和他天南地北地去要饭,只要我待在他身边,听到他的呼吸 那便好了。
再说禾禾。
这姑娘长得可灵,也不怕羞,看见喜欢的男子,就敢唱情歌表爱意。
“我等他,我和孩子等他。
” 只是坚信,坚信他心里有我,坚信他会回来的。
凡事,信 以为真。
他带着伤回来了,颤抖的手抚着她脸,眼神里羞愧又感激,她怀孕,生娃,坐月子,在那些时候,那些她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不在她身边,现在却轻轻松松地就当了爹。
阿雨,远赴伊拉克找志雄,便不说了,在见他最后一面时,她说,"我总在想,我也是算是一个不错的女人,应该能有一个人能陪在我身边。
" 借句哥哥的歌词:天爱上地 并不会完全凭运气 多少艰苦不可告人 多少哀伤刻骨铭心 才能换取今天的情感 两人才会如奇迹那样衬#关于主题#* 人各有命。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老子也不能决定儿子的。
* 摔得多狠,如果你能爬得起来,就能飞得多高。
* 真!
善!
美!
人性本善,爱才是永恒的主题。
* 卖假电表要遭报应的。
* 奋斗吧,骚年。
#关于演员#主角都相当给力,小阿雨也让我影响挺深刻的。
整部里面就张译(饰麦狗)和他爹(李立群)一直灰头土脸埋汰样,但是看着淳朴踏实,演技纯熟扎实。
死万顺(李立群)最后和女儿在厨房相见的场景,终于等到那一声爸,看不到他的眼泪,看不到他欣喜激动的眼神,摄像师只采到他的背影:一副不停抽动的身子骨。
原来,父亲也是会老的。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周万顺这个人实在让人无法认同。
卖假开关让厂子着火,用最差的四层水牛皮做鞋,不懂装懂烧了儿子的眼镜城。
开采石油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儿子批评他时动手给人打出血来。
我想 温州精神如果是这样,不要也罢。
而作为家人,其实都是各顾各的。
女儿坚持不下去了想回家 他也只是关心自己的石油,要不就是怕花钱。
这样的人,在家里就是家庭的噩梦。
最后开采石油,无非也是毁了妻子的事业,毁了儿子的一切,又拿了女儿的钱才得以实现的。
你的事业是事业,别人的事业就要为你牺牲吗?
何况,这已经像是在赌博,好像是赌桌上输红了眼睛的赌徒。
比较真实,也很感人,尤其是阿雨的两段爱情。
豆瓣真是不行了,这种垃圾剧居然能得8分。编剧完全不顾剧情的逻辑,开启上帝模式强行设定。比如黄志雄走了,周阿雨就无心经营餐馆了?反而非要挺着个大肚子留在巴黎住破宿舍打黑工,置那些真心帮助她的温州老乡的利益于不顾?责任感何在?再说了,好好的餐馆,有玉琪经营,有着黄志雄姐姐姐夫帮着打理,她周阿雨去了这么久的伊拉克生意都好好的,说关就关了?就算周阿雨不想做了,借出20万的黄志雄姐姐姐夫也放着不管,任餐馆关门自己血本无归?一点逻辑都没有,完全是为了卖惨就直接这么设定,一副我就这样写,爱怎么想随你的无赖嘴脸。这样的bug多到数不清,看得我直犯恶心。
十八大献礼央视黄金强档。挺好看的家庭剧,但是觉得有点洗白温州人,可能我对浙江人太没好感了。片尾曲很赞
虎头蛇尾 我不理解
给黄志雄。
周万顺也太讨厌了哈 他们家即使有再多的钱 我都感觉不到幸福
讲真周万顺这种钻钱眼子的人不配拥有这么好的一家人
真的是…不知道说什么… 父亲卖假冒伪劣还偷别人鞋样,母亲千里去法国偷拍纽扣还辩称临摹,女儿打黑工超工时用黑工还剽窃设计,唯一可怜的就是张译,却是最没有温州精神的一个…… 这个剧是为了黑温州人的吧
四星给演阿雨的小演员,虽然长得不属于漂亮型的,但演技出色,哭戏很感人。台湾演员李立群也很不错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创业剧,可是这个父亲这个人太没有人情味了,金钱至上?为了钱都魔怔了,他好像挺幸福的,但他就能代表整个家庭吗?家庭里其他人也像他一样感到幸福吗?我不喜欢主角,相反我很讨厌他。甚至我想给打两星。!
剧情和价值观无力吐槽。。。
前面看万顺还挺佩服他的,之后越看是越气人,应该改名叫万坑,坑死多少人啊?有其父必有其子,坑狗也很坑人,狠起来,连自己都坑,再说阿雨有时也很坑。剧情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演技没得说,都不错,才能撑着完,不喜欢的就快进。剧情很不完整,很跳,很多工具人。外国支线,配音听得都想吐了,找不到会中国话的洋人,至少说洋腔,或是普通话不不标准的吧,这配音尬不尬?张佳宁真可爱,一开始没想起来是谁,但是很有印象。
配音太差,看着非常别扭。另外在剧情上,总觉得不是很顺畅,不连贯。看了人世间和鸡毛飞上天,搜着年代剧过来的,只看了一半弃了
家族从农民变成市民 觉得还是一部悲剧 所有的努力 最后似乎跑错了方向
李立群演的周万顺真的是太让人讨厌了。满眼只有钱。
看在我爸妈看得这么High的份上给五星~片尾乐清民歌赞。
评分过高。看了第一集,不能接受父亲将13岁的女儿过继给别人~~弃剧
这t么不就个瑙蚕爽剧
怪不得人家有钱,敢闯敢干、勤劳坚持!
很喜欢这种时代变迁一家人成长的题材,但是剧情槽点也很多。最好看的是小阿雨在国外餐厅的部分,小朋友演技好,扎实地为阿雨塑造了坚韧、聪慧、勤劳性格底色。长大后的殷桃演得也很好,但是后面这条线剧情太差了,成功的部分一直在开金手指,失败的部分也安排的很突兀。李立群演的周万顺人设太自私太气人,掉进钱眼儿里,自负又赌徒心态,富时不想着接济儿女,穷时才想起来找儿女要钱,全家人的生产资料必须集中支持自己的事业,贬低其他家人的价值。最心疼麦狗,张译演技太棒,把麦狗受气、委屈、挣扎演得传神,有能力在东北白手起家的人物最终窝到西北窑洞做乡村教师,也是对父亲期待的一种无声反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