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人的观后感记录---希望你不要多想在看这纪录片的时候,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区,一个代表黑 人的区,认为所有的黑人都是一体的但其实不是,只是一个人,一个本体但不是,这也是事后想起的,当面对外星人的时候,所以的人类才为成为一体,也只有针对一个种族时,那个种族才会是一体所以奥尼的背叛只是做为一个人,活着与活好的选择他不做黑人也会死绝,但他一定会死绝
当然可以去指责他,因为你也是一个人,只有指责了这种背叛才能表明你的忠诚与可信,你也一样选了活好反观雷一切都在学习进步,一切都有掌握似的,演讲也很到位,但始终没有看到一点,雷要什么???
或许这只是一个记录片,应该去看看黑豹党的历史才能知道影片没给出来的东西不过里面最害的应该是那位局长大人,你要是提出什么,他早就安排好了
黑豹党的汉普顿促成了芝加哥各街头帮派之间的和解,建立了彩虹联盟,将街头暴力转化为共同对抗警察的联盟。
内奸奥尼尔的任务是暗地里挑起各种争端和内部矛盾促进联盟瓦解,而不是像电影里一样简单的为FBI提供一点信息,这当然更是刻板的反派了。
电影降低了这种刻板印象,按性格悲剧形式丰富了奥尼尔的挣扎,贪婪和恐惧让他被迫站在了邪恶的一边,他并不想要站的一边。
电影从黑豹的历史里提炼了汉普顿和奥尼尔,代表了拯救和出卖,人类最好的品质和最糟糕的品质的对立冲突,让电影很出彩。
电影里有美化黑豹党吗?
汉普顿的黑豹党同志们确实是搞武装暴力对抗,确实经常和警方对射打死了好多警察,但他们的对象和目标从来就是对他们使用武力的人,他们没有滥杀无辜,他们没有对同胞们开枪,没有对百姓打砸抢,没有搞恐怖袭击炸zf大楼伤害无辜,这和近来的针对百姓的骚乱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丁路德金说,美国有好人,值得和平抗争,争取好人的支持,梦想总会实现。
马尔科姆x说,为什么我们现在被迫害,那是因为美国有坏人,对待迫害只能还以暴力,不能指望着好人帮你。
黑豹党说,美国有好人还是坏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什么人。
我们要保卫自己,我们要改善自己的生存和社区。
所以黑豹党用“社区生存计划”,为同志们提供儿童免费早餐,建设免费医疗诊所,开办教育课程和学校,办报纸成立政党宣传自己的理念。
但是美国的坏人们并没有给黑豹党机会,21岁的汉普顿被FBI枪杀在睡梦中。
史派克李在《为所应为》里对黑豹党之后的黑人社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预演了BLM运动回归到街头暴动伤害无辜的夜夜打砸抢烧0元购。
黑豹党雄心勃勃的社区建设和教育计划的失败后,连他们自己也靠不住了。
为什么现在有了这么多成功的黑人球星运动员、黑人歌手、黑人演员,而黑人大众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
史派克李借《为所应为》里人物的话说出了本质:这些著名黑人运动员、歌手和演员成功后都不再是黑人了,他们变成了美国人,变成了成功的美国人。
因为黑人成功后就混在白人上流社会,不再是黑人社区的一员了,脱离了黑人社会。
成功的黑人越多,黑人社区下坠的越厉害,他们中的精英都被抽走了,这不但对整个黑人境遇改变没有帮助甚至是打击。
再也没有人像汉普顿一样成为黑人弥赛亚,为黑人社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拯救黑人社区了。
游行、枪支、抵抗、卧底,权力,谁才是正确呢,历史从未告诉你我。
影片大量提到猪这个词,是在暗示黑人的权利还是直指政府的政治手段呢,说不清楚,只是汉普顿最后真的睡的像猪一样,躺在床上任人宰割。
大量的演讲场面让人斗志昂扬,但语言总是优美的,现实里行动才是至上。
对于那段历史不想过多的探索,场面很热血,也很差劲。
热血的是感受,差劲的是结局。
不是谁都可以看完毛选就能革命成功。
八选四2.《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片如其名,题材取自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Black Panther Party。
一个Party没有足够强大的野心,却想壮大自己,安稳度日,当zf盯上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F.Hampton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幸运的,人们记住了这个冤死的年轻人,他是热情,勇敢,温暖,他就是太阳!
不用日后为Party的落寞而哭泣,他为此付出了全部,昂首离去。
Judas的表演差强人意吧,我觉得F.H更应该入围男配。
作为一部英雄传记,里面的台词还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推荐插曲《Fight For You》,流连经典风格的R&B,结束一段历史。
之前,我们聊了聊奥斯卡夺奖大热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及1960年代全世界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便是在庭审上被五花大绑,封住嘴巴的黑人鲍比·希尔。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的黑人们依然在被暴力对待。
为什么受压迫的黑人依然无法团结?
为什么少数族裔,在美国依然受到迫害?
为什么平权运动失败了?
在这部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电影《犹大与黑弥赛亚》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黑弥赛亚”意即黑人的救世主,片名就告知了整个故事,这就是现代版的叛徒犹大背叛耶稣。
1969年12月4日,“黑人救世主”——怀揣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因受到叛徒出卖,在家中遭一队FBI探员连开99枪射杀,死时年仅21岁。
黑豹党在美国历史上仅仅存在十几年,星星之火很快被扑灭。
然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抗争, 依然像幽灵一样,在美国上空徘徊,直到现在。
发掘这段尘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同样有一批年轻人想要去走那未曾设想的道路,哪怕为此付出生命。
第一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黑豹党诞生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也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多年。
虽然通过了明确规定黑人各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公民权利法案》,但黑人们仍然面对着3K党的猎杀,政府的系统性歧视和警察的随意酷刑。
黑豹党作为一个以暴力手段反抗压迫的黑人民族政党应运而生。
民权运动中被白人警察和警犬攻击的黑人,1963比起马丁·路德·金提出了争取黑人经济平等的空洞口号,黑豹党采取武装争取权利的方式,要求美国政府承诺包括黑人社区自治、保障就业住房、平等教育、黑人拒服越战兵役、公正司法待遇、反对白人警察暴力执法以及释放一切黑人政治犯等要求。
黑豹党崇拜毛主席,视他为肉体和精神武装的双重导师。
认同“枪杆子里出政权”,把它当做黑豹党创立之初的中心思想。
黑豹党起步时缺乏购买武器的经费,于是他们在华人众多的旧金山大量购入毛主席语录,卖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学生们。
纽约市哈林区黑豹党办事处贴着的毛主席画像但黑豹党的领袖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力量其实并不是枪杆子,而是人民。
在贫民窟,黑豹党中组织失业的黑人进行生产,为超过十万名黑人儿童提供免费的营养早餐,召集志愿者开展扫盲运动,同时为没有条件上学的黑人青少年授课;提供免费医疗,大力改善黑人中流行的镰状细胞性贫血疾病;在治安方面,黑豹党建立了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队伍,他们以黑皮衣,贝雷帽的统一制服形象出现在街头巷尾,保持常态化的巡逻,内防犯罪事件,外防3k党与警察暴力。
黑豹党为黑人儿童提供免费早餐,1969可以说,当时黑豹党控制的黑人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治。
如果只是在黑人社区做福利,搞民兵联防,那么黑豹党绝不至于引起美国政府如此重视。
他们真正怕的,是黑豹党背后这套完整的政治哲学和政治诉求。
1966年,黑豹党建立之初,曾仿照《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发出了著名的十点纲领。
黑豹党的《十点纲领》有了武装力量后,黑豹党继续从李德胜大大思想中学习,决心团结黑人民众。
黑豹党创始人之一鲍比·希尔曾说道:“黑豹党是人民的党。
黑豹党生存的核心原则在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取得人民支持,发掘人民的力量。
我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全体人民从各种形式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以便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黑豹党的集会也欢迎各种族的支持者,嬉皮士和越南老兵都可以自由参加黑豹党的公开集会。
而黑豹党的演讲在现实中也确实常有大量白人和犹太人参加,他们与波多黎各裔,拉丁裔和底层白人一起建立了彩虹联盟,宣传种族平等思想。
黑豹党集会,19701969年,由白人左翼阵线和黑豹党领导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开启了第一次全国会议,会议达成共识:民权运动目前的性质是一个有白人阵线的黑人运动,在未来计划组建一个“新党、新的工人党”,并希望按照非洲和拉丁美洲“解放阵线”的模式, 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全体人民的美国解放阵线”。
1970年黑豹党的势力达到巅峰,在全美68个城市设有据点,总共数千名成员。
他们有纲领,有实践,有领袖,也有朋友。
但是星星之火,只燃烧了数年,便很快被扑灭,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小插曲。
后世看来,恍若隔世。
黑豹党第二章: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直到永远的胜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浪潮。
现在的我们,无论如何想要复原当时的时代,可能都难以完全理解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为了社会的改变而付出生命。
上世纪50到60年代,随着英法等殖民帝国在二战后丧失霸主地位,全世界出现了一波争取民族独立、权利平等的浪潮。
这是一个属于革命者的年代,是一个孕育英雄的时代,是一个普遍相信只要通过行动与抗争,就能让自己的同胞摆脱霸权与剥削的时代。
刚果年轻人在游行队伍中举着毛主席的画像在非洲,1960到1970年这十年间,前后共有32个地区从宗主国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并成立国家。
1961年,南非一位名叫纳尔逊·曼德拉的43岁黑人,已经组织了多年的反种族隔离抗议斗争,他因为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被以“叛国”罪入狱与审判。
出狱后,他成立了激进的武装抗议组织“民族之矛”,他从遥远的东方古国学到了游击斗争。
在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这样写道,“在埃德加·斯诺的光辉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我发现是毛泽东的决心和非传统思想把他引向了胜利。
”
叛国罪审判期间的曼德拉1959年,一名叫亚西尔·阿拉法特的30岁年轻人刚从战场回来 。
他曾加入埃及军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打败了英国、法国与以色列的联军,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就在这一年,他创立了一个名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又一个更加著名的简称“法塔赫”,作为阿拉伯世界少有的世俗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团体,开始为巴勒斯坦人民的独立奋斗一生。
法塔赫武装分子游行,1970年也是在1959年,31岁的切·格瓦拉与革命同志,33岁的卡斯特罗,在经历了5年山区游击战后,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在美洲建立起首个社会主义政权。
古巴革命完成后,切·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则因为对美国的强硬态度为西方世界所闻名。
切·格瓦拉(左)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右),1961年切·格瓦拉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
1964年作为古巴的高官,他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8个非洲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5年,他离开古巴,出走刚果,希望利用自己的游击战经验,帮助刚果人民完成起义。
临别古巴,他说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直到永远的胜利”。
两年后的1967年,在玻利维亚进行游击作战的切·格瓦拉,因为遭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渗透,被政府军逮捕,结束了37岁的生命。
玻利维亚政府军军官与切·格瓦拉的尸体这位“像鹰一样战斗”的男人,把短暂的生命全部献给了他心目中的革命,将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切·格瓦拉的死,给当时的年轻人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成为了反抗权威和世界左翼运动的象征,一直到现在。
1967年,百万古巴人云集革命广场,送别他们心中的英雄。
卡斯特罗在悼词上这样说:“如果我们要找一个典范的人,一个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的人,一个属于将来的典范的人,我衷心地说,这样一个在行为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如果我们想表达我们要我们的子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作为热情的革命者,我们一定会从心底说:‘我们要他们像切!
’”第三章:他们能杀死革命者,但不能杀死革命全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深刻推动了美国国内的黑人平权运动向革命化的转变。
60年代初期,马丁·路德·金还怀揣着那个梦,希望通过非暴力和平抗议的方式,为黑人争取到与白人平等的待遇。
1963年,在他完成那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他获得了美国精英阶层的支持。
1964年,《民权法案》获得通过,同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声望达到顶峰。
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然而,全世界的革命浪潮让他的思想很快发生转变。
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立法禁止公共场所的歧视,保护黑人投票权就能解决的。
他开始频繁地谈及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亟待根本变革,渴望看到资源重新分配以改变种族和经济不公平。
而这,真正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1967年,在他遭到刺杀的前一年,他在纽约发表了一篇在西方世界没有那么有名,却更加振聋发聩的演说《打破沉默》。
他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
全球所有人都站起来反抗剥削、压迫的旧体系。
一个脆弱,但公平公正的新秩序正呼之欲出。
这个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正从未有过地站起来了。
黑暗中的人民已经看见了曙光。
我们西方世界必须支持这场革命。
很悲哀的事实是,因为舒适,自满,对共产主义病态的恐惧,以及我们对不公正的倾向,西方国家曾经孕育了现代社会如此多的革命精神,现在却成为反革命的庇护所。
这导致很多人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有革命精神。
因此,共产主义是对我们民主失败的审判,也是我们开启的革命道路上践行者。
我们唯一的希望,是重新找回革命精神,对充满敌意的世界宣战,永远战胜贫困、种族主义,以及军国主义。
”马丁·路德·金对平权运动看法的转变,实际上在几年前就被另一个人所鼓吹,他就是马尔科姆·X。
马丁·路德·金(左)与马尔科姆·X(右)马尔科姆·X批判马丁·路德·金的看法,认为他的目标是让黑人原谅那些四百年来粗暴对待他们的人,让他们忘记白人对他们做过的一切。
马尔科姆认为非裔美国人被视为美国内部的被殖民者,尽管并不存在一块实存的殖民地,但美国黑人的存在即是殖民地本身。
白人从美国黑人在棉田和工厂里付出的劳动中剥夺剩余价值,非裔美国人因而与他们在非洲受到英国和法国侵略的黑人同胞共享了历史和斗争目标 。
正是在这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 运动者认为美国黑人争取黑人权力,要求自决的斗争是全球反帝解殖运动的一部分。
马尔科姆·X演讲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马尔科姆·X建立了非裔美国人统一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o-American Unity),作为对大洋对岸非洲统一组织(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的回应。
他1965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道:“我们的问题不是公民权利被侵犯,而是人权被侵犯。
我们不仅被剥夺了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
我们还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一周后,他在一个不准携带任何影像记录的会场,演讲中遭到离奇暗杀。
在马尔科姆·X遇刺的一年后,30岁的鲍比·希尔和26岁的休伊·牛顿创办的黑豹党诞生。
对于他们来说,前人已经尝试了所有道路,要改变黑人以及美国其他受压迫群体的现状,只剩下一条路:革命。
鲍比·希尔(左)和休伊·牛顿(右)没有意外,黑豹党成为美国政府的目标。
FBI将其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头号威胁,并实施了其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计划:“COINTELPRO”。
在一份此后泄露出的FBI内部备忘录中,FBI局长埃德加·胡佛提了四点:第一,首要任务是阻止黑人武装团体的联合,因为这“将是美国发生黑人革命的第一步”;第二,要阻止“黑弥赛亚”的诞生;第三,集团内的首要目标,可以先行消灭;第四,要对黑人领袖进行污名化。
白人警察让黑豹党成员靠在墙上排成一排巨大的国家机器对黑豹党的大量领袖与成员进行了系统化的监听、暗杀、监禁、公开羞辱,以及虚假指控。
两位创始人先后入狱,第三任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在遭到FBI的99枪射杀前,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他们能杀死革命者,但不能杀死革命!
若不是1971年,一群活动者闯入宾州FBI办公室,偷取超过1000份机密文件。
FBI的这些活动,包括汉普顿的死因,可能永远成为历史谜团。
这件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纪录片《1971》。
直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美国的黑人们依然高呼着喊“我不能呼吸”,终究没能等来他们的“黑弥赛亚”。
如今,《黑豹》被拍成了爆米花电影,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成为漫威电影中万磁王和X教授的原型。
当抗争的意义被消解,被消费,被娱乐,也许,害死黑弥赛亚的真正的犹大,并不是这位叛徒,而是被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所浸泡,再无斗志的犬儒。
【B站/视频号/知乎搜“脑飞Mindflix”,了解屏幕背后的精彩现实】美国黑人为何仍不能呼吸?
教员思想武装的黑豹党差点燎原,终遭最野蛮剿杀【犹大与黑弥赛亚】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注意,有剧透——————————————————虽然对美国黑人的那段历史并不了解,但在看本片时,彷佛真的置身其中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氛围,黑人为了反抗压迫而群起奋斗的精彩瞬间,这也是我近年来看到过的最精彩的黑人影片,好于今年的另外几部,如《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迈阿密的一夜》、《蓝调天后》等等。
现在的中文译名确实有点不搭调,还不如直译为《犹大与黑人弥赛亚》,因为片子本身讲的故事,就如同犹大陷害耶稣的故事一般。
勒凯斯·斯坦菲尔德饰演的比尔·奥尼尔代表着犹大,背叛了丹尼尔·卡卢亚饰演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代表着黑人版的耶稣(这也可能是丹尼尔近年来的最佳表演,至少获得一个奥斯卡提名没有问题,勒凯斯的表演也同样值得奥斯卡!
)。
弗雷德作为当时黑豹党的主席,他说的话,做的事,无不是为了整个黑人斗争,他就代表着黑人版的耶稣,带领兄弟们去反抗当时的社会压迫。
而代表犹大的奥尼尔,受到警察的威逼利诱,还有他自身的认知问题,最终选择了背叛,加入刺杀弗雷德的行动之中,弗雷德和黛博拉的孩子还未出生,就惨死在自己的公寓床榻上,年仅21岁,令人唏嘘不已。
片中还用了那个时候大量的真实录像,人们的反应,还有比尔·奥尼尔的采访记录,2位演员的表现也是精彩纷呈。
尤其是弗雷德的那场演讲,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激情,真实,极具煽动性,话语简单,却道出了当时人们的心之向往。
影片结尾,后续如下: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威廉·奥尼尔一直活跃在黑豹党中,他同时也是联邦调查局的线人,他总共的收入相当于今天的20万美元。
1989年,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纪录片《美国民权之路2》接受了采访。
《美国民权之路2》于1990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首次播出。
播出当晚,威廉·奥尼尔自杀。
他执行暗杀任务那年,弗雷德·汉普顿年仅21岁,同样遇害的马克·克拉克也仅有22岁。
在暗杀行动中,警察开了99枪,黑豹党只开了1枪,然而,七名幸存者受到多项指控,包括谋杀未遂。
1970年,幸存者们以及汉普顿和克拉克的母亲,提起了4770万美元的诉讼,指控联邦调查局、芝加哥警察局和州检察官办公室密谋暗杀了弗雷德·汉普顿。
经过12年的漫长斗争,该案最终以185万美元的金额达成和解,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民事审判。
暗杀发生25天后,黛博拉·约翰逊生下了孩子。
直到1978年伊利诺斯州分会解散之前,她一直作为党员活跃在黑豹党。
如今的黛博拉,又名叫AKUA NJERI,是黑豹党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这是一个继续在为黑人的自决而斗争的革命组织。
弗雷德·汉普顿二世是该党的主席。
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且附加了全黑人团队和历史性再现的标签,的确是炙手可热的选手。
但在人物矛盾的刻画和醒世意义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可能还弱于同类型的纯纪录片。
演技的部分的确不能说很好。
只能用尽量不戏剧化历史人物的理由掩饰真的极度克制的演绎,但也会有流于表面的观感。
显然,人物的部分并非该片重点。
标题的设置,虽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却也局限了两者之间的绝对关系和人物定位。
而影片所预留在人物个体矛盾上的空间,不得不令人好奇Bill内心更复杂的所谓真实和可能性。
这反而令标题显得奇怪。
另外,白人的部分的确过于脸谱化,但无伤大雅,只不过在此用戏剧性代替了真实度。
剧情的推进落脚于真实历史事件,在推演种族问题和斗争之间,设置了个体叙事,无论是纲领推广的共产部分还是主角个人情感的发酵,都具有中和作用。
但遗憾并没有将其深化,以达到展现矛盾以醒世的目的。
在“无间道”的设计外,人物在还原历史之外,是否传递了时代性的意义,更值得被关注。
加之如今混乱的现状,被相关群体之外的人看见并感受,也该是该类型影片的使命之一。
在电影之外的部分,该片与《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同时代话题碰撞,还有与《前程似锦的女孩》的弱势群体话题交汇,都给今年颁奖季增添了时代性意义。
个人更想看真实的内心戏,而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矛盾。
但这段历史是应该被记忆的,也应该被反复记忆,在这个意义上,该片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最后的最后,7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我在《犹大和黑弥撒亚》的豆瓣短评中说,影片展现了一种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变革方式,汉普顿看似在演讲中提到要建立社会主义,要学习毛,然而他的斗争范围,或者说黑豹党的变革野心,和中国不同,并不在于要建立一个新政权、要推翻旧阶级的统治,而是在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对文化和政治(政府)进行改良(第43分钟演讲),注意,这里的政府和国内理解的政府不同,三权分立制度下,政府与司法是分离的,我们能看到,最后即使汉普顿死了,妻子和他同志们的反抗方式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诉求于司法,要求司法对政府进行约束和宣判,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无法想象的方式,因为在国内,即使宣传法治的现在,我们心底里仍然觉得政府和司法部门是紧密相连的,你无法想象在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去向法院提起诉求,说要控告政府,我们采取的方式,或者说一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采取的变革方式,都是推翻一个政府,推翻一个政党,建立新的政权。
这大概就是多党制国家和一党制国家不同文化对人的驯化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毕竟是个面向全体民众的电影,美国政府不可能允许毛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所以对电影里展现的变革野心,刻意柔化,局限于文化和政治改良,最后引导一句,真实故事的主人公最终得到了司法上的反正,看完后的美国人民走出电影院,面对比几十年前繁荣百倍的现在,欣欣然于改革的进步,虽然最后会跟风似地喊上一句pigs,大概内心还是庆幸美国的进步和伟大吧。
(手动狗头)所以通看全片,你会同情汉普顿的遭遇,敬佩他的革命决心,抑或对叛徒咬牙切齿,但却始终无法对影片中提及的美国革命文化产生共情。
“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人民的力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是如此熟悉,在我们心中,它们是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总结出的经验,是无数先驱用生命开辟出的道路,然而移植到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却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来,显得如此软弱和妥协。
这或是一种误解,一种文化差异造就的沟壑,又或者是这时代不同社会一致的走向......爆米花下的种族革命,不过是抚慰不平者的嗨药。
处于这个时代去回看几十年前的革命过程,本就是非常晦涩和艰难的事情,能够汲取到一些来自历史的力量,是最乐观不过的了。
图片取自电影截屏文章内容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获得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美国人物剧情片《犹大与黑弥赛亚》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黑豹党”领袖弗雷德·哈普顿被FBI陷害并枪杀的故事。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叛徒犹大背叛耶稣的故事,犹大是为了30枚银币出卖耶稣的叛徒,弥赛亚就是基督耶稣,“黑弥赛亚”意即黑人的救世主。
影片中同属黑豹党的男主“汉普顿”与男配“奥尼尔”对应了圣经故事里的“耶稣”和“犹大”。
被誉为“黑人救世主”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因受到叛徒出卖,在家中遭FBI探员射杀,成为美国黑人革命的殉道者。
黑豹党由修伊·牛顿和博比·西尔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创建的,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美国政府,组建自己的武装,改造黑人社区,为穷人孩子提供免费早餐、教育和医疗,试图通过有组织的运动对抗资本主义,通过普通民众的长期运动实现社会主义。
黑豹党研习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格外青睐,按照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教导,发动群众,发展党员,武装自己。
通过倒卖《毛选》。
20美分进货,1美元卖出,通过赚取差价然后购买枪支,完成初始资本积累。
通过非暴力,但是不放弃暴力手段的方式争取参政议政的资格,以此推广革命。
电影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反抗运动最高潮”的景象,让这段不光彩的美国历史再现,值得反思的地方真是太多,这种有组织有纲领的群众运动和斗争总是会让政府感到害怕的,统治阶层不会容忍国家存在一个有着明确的信仰和政治诉求且影响力巨大的领头人的组织,肯定会不遗余力地诋毁打压甚至采取卑鄙的暗杀手段,分化瓦解他们的组织。
看看现在黑人依旧是一遇不公就满腔愤怒、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的公牛搞破坏,为了自己的耐克和阿迪达斯上街打砸抢烧0元购。
可能美国政府乐见这样的状况,每当黑人遇到不公的时候,便上街打砸抢烧,黑人通过这种发泄减压随时间慢慢平息,同时,被打砸抢烧的无辜民众成了牺牲品,在心里埋下了歧视与仇恨的种子,让黑白鸿沟始终无法弥合,让黑人始终无法形成真正威胁政权的运动。
出乎意料的好看。
一部发生在黑豹党内的耶稣与犹大的故事。
节奏紧凑,剧情完整丰富,最精彩的当属两个黑人主角的演出,尤其是象征着耶稣的汉普顿,个人魅力四射。
他目标明确,富有大局观。
演讲时,他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斗志激昂,直接、尖锐、真诚。
游说其他帮派加入合作,也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
而私底下,感情如此的腼腆且细腻,充满人文关怀,关心弱势群体的未来,关心组织人员的遭遇…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侃侃而谈的人,大难临头不逃避。
而象征着犹大的卧底奥尼尔,我们当然可以轻易对他咬牙切齿指指点点,但他身心总是徘徊在黑白之间,一边是迫于无奈,一边是愧疚,每天活的战战兢兢,焦虑不安。
他只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活着。
他只不过不是耶稣。
说实话真的不太好看…也没啥深度,看汉普顿演讲就知道了,剧本写得不行,都是煽动民众的话,也没有什么深度。
Editing is not good. Kaluuya's erratic performance is impressive. Cinematography is pretty good.
本片获第93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两个提名,一个获奖)和原创歌曲奖,并获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本届奥斯卡出现了两部有主题关联的影片,它和《芝加哥七君子》。论故事,前者有陷害,有黑案,有不公。论片名,前者宏大且响亮。然而论剧情,前者始终都勾不住观众的心,涣散且乏味,平淡且无趣。
快进撸完什么也没错过。没有角色魅力/生活细节,只看到对革命家的刻板印象。从电影角度比《芝加哥七君子》差太远
除去其他的不论,这已然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了。整个观影的过程里,我一直在自问,在那种情形下,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然而我发觉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过于两难的困境,任何出于故事考量而对事实作出的微调,都会影响天平的最终倾向。借用乔万尼·萨托利的话来讲,理想来自我们对现实的不满,它永远有些狂妄和过头,因为理想本该如此。但同时我也明白,任何革命本身都不具备先天的创造性,只有在推倒之前明白该建设什么,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默认黑人卧底就是犹大,就像默认所有女性都是女性主义者一样
2021奥斯卡男配及歌曲,另提4项(双男配这个真是迷惑操作……)。也就是个及格水平,选角跟传主比就有些呵呵(毛头小子和大叔的区别真的挺大的啊),作为一个卧底故事冲突煎熬又做得不够。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黑人平权运动的题材吧。用到了瓦尔达奶奶当年拍摄的[黑豹党]的素材。
街头版《芝加哥七君子》。相较于前者,胜之于核心人物有血有肉,复杂而丰富,历史悲剧感在小人物的挣扎中油然勃发;然而既限于一隅,单纯注视小人物的人生转变,又缺乏以小见大的妙笔,便不能以细微处见大寰宇,人物虽存,却不能见时代,这是剧本与主题上的根本局限,虽在“犹大与黑弥赛亚”这个题目中可见偌大野心,但显然眼高手低了
抛开其它的不谈,电影本身质量挺过硬的,摄影和叙事节奏好。视角算不上冷静,对于黑豹党以及他们的思想展现得并不全面。Fred那条线不错,表演也很出色。线人那条线,心理状态的变化不那么有说服力。
人人终有一死,但并非所有人都真正活过;火之于燎原,进步的思想永不熄灭。
看不下去
我觉得fred才是主角啊
比起电影直接呈现的斗争,我更想看O' Neal在陈述当年罪与罚后自杀的故事。
黑豹党这种恐怖组织也洗?弥赛亚本来在亚伯拉罕宗教里 本意为救赎 木匠出场后 加入了革命 非暴力 自我牺牲精神 以及彼岸救赎 用弥赛亚来形容一个拿着枪在街上到处窜和波利士对射的恐怖组织头目 这合适吗 一把手博比席扰乱法庭秩序激怒法官 法官中计绑其嘴 成就了其英雄梦 副手汉普顿搞暴恐电影里说成是FBI安插的卧底鼓噪的 这合适吗 最后解说99:1非常误导人 警察夜袭张子强家 能让他开几枪?FBI阴他不假 胡佛的骚操作源于特殊年代 那是一个民权崛起 婴儿潮无政府主义崛起 红色威胁两大阵营剑拨弩张的时代 面对忽悠仇恨暴恐的反ZF叛国份子 胡佛来阴的 不讲程序以毒攻毒 大家半斤八两 谁都不是好鸟 最后黑豹党后来继位主席的是汉普顿的儿子 果真世袭是全世界恐怖份子的一惯套路 两主对垒精彩 还原历史不足 太多复杂因素未交待 沦为煽情戏说
1.有类型元素的融入,使得观影体验更加真实。同时一方面,通过家庭与政治对Frad这个人物的塑造得十分出色,直到最后一刻为他流下了眼泪。另一方面,对于夹缝在黑白两面的Bill的人物塑造,那种纠纷直至最后逐渐情感崩溃,都是一点一点的奠基而成的。2.总算看到一部今年颁奖季黑人电影不再是以没完没了的文本和教条狂塞进台词,而是通过电影独有的形式来表现出来👍🏻3.但不能否认是华纳为颁奖季而制作出来的,同时电影里将白人描绘成像猪一样的反派,有点zzzz。
AMC century city
一个真实的黑帮二五仔的双面人生 小混混摇身一变跟着“民权斗士”混成了新浪潮 几乎忘却了自己生存的本钱就是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 关于背叛 关于自我感动 总有让自己好过一点的种种套路 我甚至不觉得当事人自杀算救赎 硬凹宗教涵义无非为了拔高主题
隔壁雷吉娜金可以来偷师,你看弗雷德爱情确定那一场戏,对白简洁有戏,那给了演员多大的发挥空间,黛博拉走时,弗雷德说“you want some coffee?”"sure""how you take it?"最关键的对白这里来了,“black,and sweet”这里两位演员还有看的我完完全全被这个剧本带入了情境,他们演得陶醉沉浸,我看得心湖荡漾,这场戏处理得特别的细腻,他们喝咖啡的那个纸杯,不是普通的纸杯,是橙色的花纹,和主角的衣服是同一个色系,这里的橙棕显得尤为温暖。《迈阿密的一夜》里的服装风格也是这个常见的黑人所穿的色系,但就是一种普通,
比《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精彩,更精彩。双视角推进故事,仿若犹大和弥塞亚之上的上帝(之眼)。又贵在只述不议,仅一处,FBI问“犹大”:你究竟是演技太好,还是你真的信他那一套?没有答案。一如片尾原形在解说他做卧底的动机时的词不达意。
人物视角不错,但总感觉还是个旧瓶,前半段的非线性到了后半突然又没了……?原声带确实是好听的,先听的原声带,感觉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