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跟妈妈一起看电影,结果在映影片一水儿6分,简介看上去也很像烂片,挑了一个最不烂片的来看,虽然评分极低,但是看完超出预期。
讲的是儿子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怨恨,但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后,跟母亲达成和解的故事。
因为抛弃儿子的原因是母亲跟有妇之夫同居,所以热评上有“三观不正“,”令人作呕“的评价。
我的理解不太一样,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女人在亲情和爱情欲望冲突间的摇摆。
从母亲的角度,她是浪漫的人,她爱弹钢琴,以此为职业,每天买花,写日记,养金鱼。
在雨天被一位男教授敲开家门,他想弹的曲子正好是自己最爱的那一首,多么能打动母亲的浪漫相识缘由。
在日常的弹琴教学中,她渐渐喜欢上了他,希望跟他在一起,尽管他是一个有妇之夫。
从儿子的台词:”我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父亲角色从未出场,甚至没有父亲合照,可以推断父亲和丈夫的角色在家庭中一直缺失着,可能他已身亡或者早就离婚,甚至未婚生子。
那母亲是不是已经忍受了长时间情感上的孤独?
另一个细节是,摆在她床头的鱼缸里,金鱼一直是一对,似乎也隐喻着母亲一直想要有来自另一半的依靠。
总的来看,母亲并不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她一直都体贴敏感,甚至晚年和儿子的相处都小心翼翼,偶尔会试探性想靠在成年儿子的肩头,跟儿子拥抱,但都被儿子躲开。
不难想象,她作为一个心理并不强大且缺爱的人,当情人出现时,她不顾一切,甚至放下儿子,跟情人同居的动机。
她的女性朋友跟她聊天时吐露的心声,也与此互为补充。
朋友说:”我喜欢上了一个男人,但是我只能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远远地看他一眼“。
母亲问:”你不离婚,跟他在一起吗?
”。
朋友说:“不行,我有孩子。
”这句话也展示了世俗意义上的母职惩罚,有了喜欢的人,哪怕离婚在一起都不行,只是因为孩子。
更何况母亲喜欢上的还是一个有妇之夫,情理都不容。
但是母亲没有放弃,似乎是因为孤单了很久,她坚定地”抛弃“了孩子,随着情人去了另一个城市,对外宣称这是她的丈夫,跟他同居了整整一年。
直到,一场大地震。
一开始,她从睡梦中苏醒喊的是情人的名字,急忙给他打电话。
但随着她走出门,看到整个城市变成一滩废墟,断壁残垣中,她行走了很久,最后呼喊出的是儿子的名字。
在大自然骇人破坏力的考验下,爱情最后让位给了亲情。
母亲回来了,带着被唤醒的责任一起,抚养孩子,继续当一个母亲,而不是一个爱人。
我觉得母亲这个角色很可怜,她爱情人,但是情人明显是一个不负责任而并不深爱她的男人,有家室却勾搭另一个有孩子的女人,也很少见他流露出的爱护。
他就是爱情的镜中花,水中月,一戳就碎的美丽泡沫(这男人也不好看)。
而她也爱孩子,但儿子因为她追爱的私奔对她冷淡,怨恨了后半辈子,让她度过了更加孤独的晚年。
理智上看,这是一场注定悲剧的爱情,还让她失去了唯一纯粹的亲情。
但,在她跟儿媳妇对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泉(儿子)的原谅了“,下一句她说”但是我不后悔。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就在于此。
这是一个一直礼貌体贴,浪漫但卑躬屈膝,没有存在感的母亲。
但是那场不负责任的私奔,似乎是唯一一段让她鼓足抛弃一切的勇气,活出自我的时光。
在那一年中,她不再扮演一个母亲,不再承担母职,而是作为一个”女人“而活着。
甚至我想,情人是哪个男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感受到来自于爱情,被爱着的感觉。
她坚定地珍惜和肯定这一年,尽管她知道这是儿子的怨恨之源。
我在这里看到了母亲作为女人的欲望,而不是一个被口口称赞的圣人一般的母亲。
在那个废墟中的长镜头,走过了一片断壁残垣,她喊出”泉(儿子名字)“的那一刹那,她那30岁的年轻美丽的花儿般的容颜,一下子凋零成了70岁满脸皱纹的脸。
年轻到老年的直观对比让人措手不及。
似乎这也隐喻着,母亲的青春从那一瞬间已经结束了。
我厌恶任何形式上的出轨,但电影里,我更愤怒那个”勾引“母亲的毫无责任可言的男人。
我惋惜母亲爱错了人,谴责母亲对另一个家庭的伤害,遗憾母亲安置儿子这件事不周全,完全可以把儿子寄养在外婆家或者看护所。
但是我理解母亲对爱情的渴求,我并不认为母亲”爱上了别人并与之同居(前提没有家室)“这件事情有错,也还好母亲她不后悔这个选择。
母亲不是成为了母亲之后就没有欲望了,欲望一直存在着,这里的欲望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事业,可以是别的离经叛道之事,只要不伤害别人,就算她的欲望跟母职违背了,她可以追随所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人而活着。
有趣的点,老妈挑电影时,对这部电影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就看这部吧““为啥”“讲老年痴呆症的,会警醒我多多锻炼,以免患病——这部片肯定也会教育孩子好好对待ta们的母亲”哈哈,还挺可爱的理由。
前面我感觉有一点点乱,需要想一下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画面拍摄真的好漂亮啊😭我真的很喜欢啊😭关于她年少时候的爱情故事,我无法评价,因为代入之后我也不确定我是否会做出和她一样的决定。
主要是谁懂啊😭弹钢琴不自觉触摸到的手救命啊啊啊啊啊😭😭“你来找我教你那首曲子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那是我很喜欢的曲子。
”“如果是这样我很开心。
”回到主线,关于母子关系的修补👐更难评价了😭虽然一开始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儿子会对母亲如此冷漠,但当往事揭开,如果是我小时候被人抛弃,哪怕一天我也不可能再原谅了💧患有失智症的母亲在过去的回忆里挣扎一遍后,选择忘记了所有,却还记得儿子小时候随口一说的“永远不会忘记的半朵烟花”。
儿子生气地怒吼着指责为什么母亲可以忘掉一切,忘记她带给他的伤害,留他一个人在儿时的伤害里苦苦挣扎着。
但他却不记得自己说过“永远不会忘记的”半朵烟花。
半朵烟花真的很好哭😭😭😭最后结局看着他眼睛里流出的泪,谁懂😭😭😭结局应该还是和解了吧,毕竟结局是儿子说出了妈妈对不起。
妈妈的扮演者真的好优雅啊 好漂亮😭看到里面的配角的经历再加上之前看过的几部电影,于是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以现在的心智 然后未来不小心结婚了 然后更不小心还生了孩子 这个时候你遇到了真正爱的人,是爱确认是爱 你会怎么做呢🙌最后,虽然影片中是母子关系的一种很特殊的很极端的情况,但我觉得我以后还是不要把一个无辜的生命带来这个世界了,还是别让那个小孩遭罪喽。
其次我也不能保证我会把这个小孩养成什么样😅,我真的很怕那个小孩拔我氧气管👉👈就酱!
英皇影院环境很好,就是前排看imax有点费颈椎😅
主持人&川村元气记录一下今年北影节放映之后的主创交流环节,这场观众的提问都很有质量。
再过一周多在院线就要上了,想给更多影迷朋友们分享电影里的一些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反传统叙事比较吸引我,但剧情走向其实很明朗,也略微平淡。
个人认为百花目前在豆瓣上被低估了(但不多),毕竟很大程度上也是私人记忆的电影,有更多了解之后我会给它加一星。
川村给我的印象很好,对答如流,而且非常勤奋,北影节排的这几场他都参加了,有感觉到在卖力宣传。
观众的问题是随机的,但有些川村明显事先准备过,肯定做了不少功课(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
唯一的遗憾是访谈以后导演就从侧门离场了,也没有签到名(冲在前面的我被工作人员拦下来了…)1. 关于选角?
电影改编自导演自己写的同名小说,其实是半自传性质的,因为川村的奶奶就得了阿兹海默。
据导演说,小说问世以后,苏打看完很感动,哭得稀里哗啦,主动打电话联系川村,认为自己和泉非常相像(我理解是性格上),希望拍成电影以后可以出演男主角。
美枝子则是因为她自己的母亲也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没有人比她更了解病人,所以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至于长泽雅美,因为她是非常负责的演员(没有故事呗)。
2. 电影名为什么叫百花?
片子里穿插出现过几次泉给百合子买郁金香的模糊镜头,实际上是母亲半失忆以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几个片段之一,包括关于半朵烟花的诠释。
所以百花其实是指这样的记忆片段,当一个人得了阿兹海默,记忆的时间维度就崩塌了,只剩下几百个平行的片段在脑海里闪现,所以百花就是记忆(这里忍不住吐槽,为什么中文名要改成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啊,真的太俗了)。
3. 人物衣服的颜色变化?
(佩服这位提问的观众,我只注意到苏打总穿紫色的衣服,还驾驭得这么好…)如果大家观察得比较细致,对颜色敏感的话会发现,泉常穿紫色系的衣服,而百合子常穿黄色系的衣服,主要是利用黄色和紫色的对比效果,如果大家看颜色图谱就会发现,它们处在对角的位置(类似黑和白),且搭配起来是协调的。
这里有一些母子之间隔阂的象征意味,虽然两个人物日常戏的时候站在一起,但通过衣服的颜色对比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里还有一个设计,大家会发现百合子年轻的时候衣服颜色非常鲜艳,到后面逐步失去记忆穿着也以素色为主,接近白色,也利用颜色变淡表征记忆的变化。
最后刚出生的孩子穿的也是明黄色,代表了一种传承。
这些是动画界常用手法,与导演动画制作人的背景相关(川村是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等作品的制片人),这里想尝试用在电影里(我是觉得耳目一新,看完以后去翻豆瓣上的剧照发现确实是这样)。
4. 如果没有发生地震,母亲还会回去吗?
现实里对应阪神大地震,抛弃孩子,在外面独自过了一年是导演奶奶的真事儿,和片子里的情节类似,奶奶老年痴呆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川村,她年纪大了以后觉得很罪恶,但并不后悔,也是因为发生地震以后才回家。
导演说地震(或者说集体创伤?
)在日本很多作品里有体现,比如他和新海诚最新合作的铃芽之旅(我还没看,无法评价),发生大的灾难之后人会自然地排出内心的优先顺序。
5. 父亲这个角色后面就消失了,他去哪了?
父亲在片子里是以一种幽灵的姿态出现的,他只穿灰色的衣服,拍戏时川村让演员平缓地走路, 不要有上下的波动。
其实还原父亲的形象在片中只是根据百合子的日记描述,导演说自己小时候写日记都是假话(这里非常可爱),谁会在日记本里记录真实记录呢,所以浅叶只是出现在日记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包含多种可能性,可能受地震影响他离开了(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优先级?
),也可能根本就是虚构的,在百合子的一声大叫中,幻境就结束了。
6.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有物哀的美学,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失去才会珍惜(和我理解的物哀不一样啊喂!
),导演也是利用这个契机,思考记忆是什么,母亲对于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母亲是蒲公英或向日葵,失去了才会珍惜(这个问题感觉有点答非所问)。
川村的第一部小说《如果世界上没有猫》也是这样的一种哲学(很诧异,高中时候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没想到是他写的,世界线收束了)。
7. 金鱼代表什么?
为什么想到半个烟花?
影片开始就出现金鱼的镜头,结束时又出现了金鱼缸,上面提到对于老年痴呆没有时间跨度概念,记忆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把神户买的金鱼剪到现在的场景里,是复现的手法(可能泉给百合子献花之类的场景也是一样的手法)。
金鱼的红色表现她自己的舞台,所以每次金鱼在的时候男人也在,和她一起喝下午茶聊出轨的朋友也是穿的红色(这也行?
)。
关于半个烟花,也是川村的私人记忆,小时候住在小区里,夏天有花火大会,也是看不到完整烟花,于是问妈妈怎么样才能看更完整的。
长大以后去朋友的豪华公寓,在最高处欣赏烟花,确实好看,但没法打动导演了,总觉得小时候的更加感动,更美一些。
所以比起永不凋谢的假花,川村更喜欢真花(电影里是借百合子的口说出的);比起人工智能,还是经常忘事的朋友们更加可爱(居然蹭上了chatgpt这个热点,印象中片尾泉的同事有提到ai的问题恰恰在于它不会忘记,实际上与泉母亲的境况作对照了)。
今年我的排片兵荒马乱的,还请了几次假去看电影...继续期待上影节和平遥
❶导演拍的第一部长篇,据说苏打看完了小说很感动表示想出演就决定拍这一部了(可能也跟苏打现在身处的人生阶段很像),再就是饰演母亲的美枝子的母亲也有阿兹海默症,估计有很深的感触吧。
❷关于为什么要插入ai:一个是导演跟相关的从业人员有过交流,二是与母亲的遗忘之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线(AI被动地塞入了众多人的记忆),三是导演认为有缺憾的才构成了人性的一部分。
再就是片中的AI唱的歌和片尾有所不同,前者是流行元素的汇集,后者只保留了钢琴和提琴的声音(所以导演说没有觉得片尾曲更好听吗?
)❸关于半朵烟花的意象:源于导演小时候自己所住的居民楼的体验。
还谈到外婆也有阿兹海默症,之前外婆已经差不多都不记得了,但是握住她的手的时候她会想起来一些,所以影片也是如此插播了母亲弹钢琴的画面❹再就是画面的重复(大多数观影人应该都可以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的穿插)总结:虽然对这部片子并不是特别的感冒,像是对《困在时间里父亲》模仿,但又没有那么深的情感触动???但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简短记一些,交流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啊!
长泽雅美真的好美!!!
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映后交流,真的是高质量论坛了,关于AI、情感、创作细节等等,导演川村元气也是知无不言了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前面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奇怪,也觉得有点“荒唐”母亲患老年痴呆后,带出了一段过往的记忆,那是一段对儿子来说痛苦的回忆,对母亲来说是不愿提起的往事,但电影中母亲也说对自己的决定未曾后悔过长泽雅美和菅田的对话很好,大概意思是,为人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想要逃离,也会在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的时候慌张或者有些后悔对菅田来说,母亲所做的事情让他与母亲疏离,母亲也时常会把菅田错认成那个人,最后握起母亲的手,对一些事情的回忆突然涌出,啊,原来是我没记得,但是妈妈记得,原来我记错了,但是妈妈记得导演说,记忆的偏差和忘记才是美的,很同意,妈妈会忘记很多事,但跟儿子有关的,也许儿子会记错,但妈妈不会,最后就是母亲会忘记一切,包括儿子交流会时,导演说这个影片是菅田看完之后打电话给他说如果要演电影,一定要请他,他对这本书很有感触妈妈的扮演者说,自己也经历过家人有阿尔兹海默症,导演也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喜欢电影中医生说的话,大意是,作为家人一定要支持理解病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英文名叫百花?
导演说当时他的家人(应该是外婆),剩下的记忆大概一百多个,每个记忆都是一朵花,喜欢花是因为鲜花的美是因为有凋零,所以更美,人的记忆也一样,不会记得所有事情走出电影院后,后面的小姐姐们聊天“所以啊,亲情才是人最重要的感情吧”
电影的高明之处我觉得在着重刻画母亲回忆的同时也带出了儿子的回忆,而明明忘记的人是儿子,不清楚过去的人也是儿子。
这样更让观众以主人公儿子的视角和思维去思考和感悟母亲对于儿子的爱,从而达到结尾的共鸣。
另外虽然母亲每一段的回忆刻画的都比较平淡,但是母亲细致入微的演技很真实,同时和儿子的回忆,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层面的共鸣。
从镜头一开始,到结束,好像生生插入一个人的人生,不当不正的时间,然后突然又抽离一般,心中怅然若失。
做母亲好难,孩子的记忆,孩子心灵的伤都是母亲给的。
有好的回忆,也有受伤,到大都无法愈合的伤口,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孩子。
百合子在孩子小学时跟着一个男人走了,走了一年,泉一直难以忘记母亲丢下他突然走了,无法原谅母亲。
泉一出生就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温和善良,直到小学突然有一天母亲消失了,他等了许久,自己一个人四处找母亲都没有找到。
一年后母亲又回来了,可是对于母亲为什么会丢下他走,他从来没敢问过,但是他一直记得。
可以说,从那时起,他对母亲就有个隔阂,有了不信任。
再难以听母亲说爱他的话,难以与母亲交谈,可能他一直在害怕,母亲再次丢下他。
所以说,拥有母亲“这个头衔”很容易,不用申请,生一个孩子就可以称为母亲。
但是成为一个母亲太难了。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忘记自己,要为孩子而活,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爱恨之前你要想着孩子会怎么看你,任性放肆时也要想着在孩子眼中你是什么样……任何一个决定,你自己的人生决定,孩子都跟你一起承担着。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限制着女性,所以当一个母亲太难。
百合子是对是错,我想她错的只是没有告诉孩子,什么都不说就消失是逃避,也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孩子也许不懂,但不是永远不懂,今天他不理解,但是1年,5年,10年……或者当他为人父母时也许就会懂,会知道,自己的父母亲也是普通人。
人最害怕的是未知,为什么泉到长大都没能问出,你为什么当时丢下我,因为他害怕,害怕答案,害怕自己是母亲不幸的源头,所以他一直不敢问。
可事实是,就是因为对泉的爱,母亲才放下一切又回来了,放下了自己曾经以为很重要很重要的爱情,回来了。
可是,泉因为害怕一直都不敢问,所以他不知道母亲一直爱着他,胜过任何人。
看似简单的事,因为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无法说出口。
从小我们被教育不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一个吃的,不能往死里吃,因为没起子。
喜欢的玩具要跟别人分享,要不就是没礼貌。
去别人家送礼要送自己不舍得吃的,不舍的用的。
爱一个人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是不害臊。
悲伤了不能哭出来,哭出来就是懦弱。
所以我们不会鱼人相处,不会与亲密的人相处。
这才是成为大人最可悲的事。
不会对爱的人关心,反而对外人毕恭毕敬有礼貌。
对爱的人要求理所应当,你就应该懂我,你就应该明白我的想法,你就应该知道我要什么。
可是,连你的父母都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凭什么要求你的另一半做到?
人生不时时反思无法有幸福。
如果你幸福,那是因为有别人在替你反思,要感恩身边的人。
一开始以为交流环节是线上,没想到导演亲自到场,实属惊喜,也可以说是我这次北影节之旅完美的开场吧(笑。
映后Q&A环节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最想问的:“为什么将名字定为《百花》,以及导演对中文引进名有什么想法?
”虽然川村导演表示他也挺喜欢引进名的,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名。
“百花”是母亲患病后哪怕写在纸上也要提醒自己的家中只能放一只花的花瓶里不能断的鲜花,也代表了母亲那珍贵但又随时会枯萎消失的记忆,更贴合整部电影表现出的含蓄的情感,中文名太直给了,反而失去了那种日哀的美感(说实话是不了解的话一听就不是很想进电影院去看的那种程度。
会喜欢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姥姥也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看着她逐渐失去记忆,慢慢记不得家人,对自己儿女的呼唤无动于衷,多数时候沉默不语,偶尔也会说些什么,但没人听得清她的话语,我想,她说的一定是对她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吧,所以才会念念不忘。
百合子一直执着的“半朵烟花”,不是特意制作出来的花火大会,而只是窝在家里所见的被高楼遮挡所形成的意外景象。
看到的一半是绚烂,隐去的一半是温暖。
百合子的生日设定在1月1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元旦这天是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新年,所以“没有人会记得我在这天生日”,这是不是也在说,我们总是沉浸在一些宏大的感动当中,却忽略掉了那些珍贵的细节。
就像泉一直记得母亲抛弃了自己一年的隔阂,却忘记了两个人一起看烟花、一起钓鱼的感动。
近来AI的话题度很高,关于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人类和AI的区别是什么的讨论也很多,导演通过电影并在映后交流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着缺憾、后悔、不足并因此而不断努力去追寻从而表现出无穷创造力的才是人类,相比于不断获得人类记忆的KOE,记忆在逐渐消失的百合子才更加表现出人性。
这个回答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了。
另外,整部电影在剪辑方面将过去和现在穿插在一起,并且为了体现人类记忆那种片段式的、不连续的感觉,将记忆内容也是片段式地剪辑在一起,彷佛缺乏连贯性,但反而给我一种真实感。
这种并不浓烈但却能够渗透内心的含蓄情感表达或许就是我喜欢日本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国内上映时片名叫做《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市场的考虑。
这个名字强调了最后的陪伴,因为片中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迅速衰退。
儿子不能总在身边照顾她,另一边妻子身怀有孕,分身乏术的他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夫妻二人抽空去看望。
母子二人的关系看上去很别扭,客气、拘谨、隔阂。
原来,儿子童年时,母亲曾经抛下他跟自己的情人以夫妻名义生活了两年。
他们原本就是单亲家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离开,儿子只能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这段经历在儿子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使母子俩有了隔阂。
长大成人的儿子想问母亲为什么抛弃自己,想要一个道歉,可是患病的母亲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抛弃他的事情了。
看过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剧集《幸运汉克》。
主人公汉克为自己年少时被父亲抛弃而耿耿于怀,几十年没跟父亲联系。
当见到年迈的父亲时,他鼓起勇气问为什么,父亲甚至已经认不出眼前这个中年人是自己的儿子了。
剧中对这段情节表现得很直接,感情冲击很强烈。
日本电影一向含蓄,没有表现得那么直白,但是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当伤害过你的人忘记了对你的伤害,尤其对方是父母时,这是否构成了二次伤害?
含蓄不代表温和,本片相比于《幸运汉克》,其实更残忍一些。
片中的母亲在神志比较清醒时表示,不能得到儿子的原谅很遗憾,但是她不后悔年轻时的那次选择。
如果影片就这样残忍下去,让母亲困在记忆里,儿子困在创伤里,就像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也就挺好的,我对本片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些。
然而,影片最终打出『半朵烟花』的温情牌,失忆的母亲最后残存的记忆仍是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于是,痛苦和创伤就被包裹在脉脉温情里,不再追究了。
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处理方式,也许也是比较现实的处理方式。
现实中的痛苦和创伤,往往得不到疗愈,只能这样和着温情,囫囵地搅在一起。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昨天是母亲节。
刚走出电影院,已经是第二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选择这部略显文艺却后劲满满的影片只是凑巧。
观影前没有搜索与之相关的剧情,纯粹是为了看苏打和长泽雅美的新片。
看电影的名字,会先入为主地以为是一个煽情片,记录妈妈离世前一年与主人公的生活点滴。
然而,电影描述的是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在完全失忆前的一年间逐渐失去记忆的故事。
借助平滑的剪辑与渐进的音乐,电影将母亲对儿子支离破碎的剪影,儿子对童年母子生活的悄然回想自然交织。
一失一得,残酷亦温馨。
最后一年,是母亲在完全失忆前对儿子究其一生的爱与亏欠的闪回,又是儿子带着对母亲错综复杂的情感,重新认识母亲,原谅母亲,与自己和解的历程。
不完美的母亲 比起利用宏大的叙事,完美的人物塑造,歌功颂德式赚取观众情感认同的影片,日剧日影的受众向来瞄准一类人群,通过生活化的情节,拉进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通过细小的事物与细腻的情感表达折射出一类人群真实的人生。
影片中的母亲为什么独自与儿子生活,不得而知。
即使片中大多是她对母子生活温馨的回忆,从她放着儿子独自生活一年,自己与中年教授私会的经历,能够想象她内心的矛盾与单身母亲对看似亲密的母子关系的逃避。
因而,这不难解释影片开头儿子的冷漠。
她是一个对儿子有亏欠的母亲,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一年的独立生活造成了母子间一生的隔阂。
一声呐喊 母亲住在在京阪沿线铁道旁的出租屋。
镜头闪回到她刚入住时,恍然以为是她与儿子刚搬进新家。
陌生的男人,幸福的笑容,她充满了对未来独立生活的期待。
然而她抛下儿子,追求独立,不得不承受长期的孤独。
阪神地震震碎了她的梦,拍醒了这个做梦的女人。
惊醒时她第一个呼喊的是那个不在身边的男人。
她走出坍塌的房屋,在断壁残垣中徘徊。
她在寻找丢失的自我—一个母亲的身份。
终于,在某个海边,她呐喊。
周遭的崩坏似乎是对自己逃避现实的终结。
她如梦初醒,终于想起了儿子,回到既定的轨道。
“女人有了孩子也是会犯错的。
也许我将来也会独自出走。
”妻子平平地说。
然而,儿时的主人公永远无法理解人性的复杂。
于是,以后的人生,儿子无法原谅重新回归家庭的母亲。
记忆剪影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有很多。
印象深刻的有太阳花,半朵烟火与钢琴曲。
独朵的太阳花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意象。
独朵的花是儿时男主送给妈妈母亲节的礼物,然而长大后的男主早已忘记花承载着他对母亲稚嫩的爱。
母亲家里的花瓶里总插着一朵花;男主与妻子屡次拜访母亲时总少不了买一朵。
母亲在疗养院送别儿子时也不忘让儿子带给她。
为什么只买一朵?
儿子只能认为是家里的花瓶太小。
他以为母亲对太阳花的喜爱是惯性使然,却不知那是母亲与儿子最温馨的回忆。
太阳花的花语是“沉默的爱,没有说出口的爱”。
母亲对儿子的亏欠伴其一生。
所以母亲的回忆总是儿子在雨夜迷路,在烟火大会走丢。
在潜意识中,母亲害怕儿子受伤,却无法弥补对他的伤害。
第一次出现“半朵烟火”是母亲逐渐失忆时的自言自语。
半朵烟火是什么?
带着疑问,主人公开始回忆。
他将有关烟火的记忆拉回儿时与母亲参加的烟火大会。
在妻子的提议下,儿子带着母亲再一次穿过熙攘的人群,寻找“半朵烟火”。
平静的湖面上升起的是一整片的烟火。
母亲失落得像个孩子,歇斯底里地哭闹着。
她再也找不到生命最美的“半朵烟火”。
又一年的夏天,母亲彻底失忆。
儿子在母亲家收拾旧物时终于看到了母亲苦苦追寻的“半朵烟火”—那就是儿时某个夏天与母亲坐在同一位置眺望对面被建筑物遮掩的烟火。
儿子终于想起彼时母亲温暖的怀抱,两人自在火光倒映下的笑脸。
然而,如今母亲已忘记了一切。
儿子开始抽泣。
回忆如潮水,洗尽他内心对母亲的芥蒂,留下的是理解,感恩与一丝愧疚。
他终于明白那“半朵烟火”点燃了母亲一生对自己全部的爱。
钢琴曲是构建电影完整叙事的又一情感线索。
影片总体是直线叙事,中间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以不同节奏的曲调呈现主人公的情感冲突。
故事开头通过母亲舒缓的的钢琴独奏引出故事,结尾同样通过舒缓的钢琴曲为最后情感迸发的高潮画下渐入人心的句号。
从母亲决定放弃教授邻居家孩子钢琴,到她在为疗养院举办的音乐会努力练习,最后儿子将她的钢琴捐给疗养院,影片中几次有关钢琴的片段都映射出母亲病情的恶化。
赋予她忘记的权利 儿子的工作团队是研究类似AI的开发。
母亲逐渐失忆的过程也是儿子逐渐回忆的过程。
在儿子找回童年记忆的过程中,他的团队设计出融合了1000位艺术家的特性的AI, 但却销量平平。
同事纷纷质疑她的实用性。
也许,记忆越多越难越有刻骨铭心的“半朵烟火”。
于是,儿子决定赋予AI忘记的权利,让她更通人性。
此刻,儿子释怀了,原谅了母亲,原谅了自己。
母亲用失忆唤醒儿子对自己的爱。
写在最后 对影片细节的描述可能不够清晰,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不禁想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最大的感受就是共情。
苏打最后的哭泣是对母子关系的反思与释怀。
成人世界,太多无法两全的事情,直至回忆潸然。
今年开始急于搬离父母开始独居生活。
我好像成为了父母的生活的唯一。
无尽的询问与过度的打探,过于窒息的生活也让我有了和片中母亲一样想抽离的想法。
不顾一切,辞去工作,只身一人,重新开始。
逃避亲子关系是否是唯一出路?
如何找到想要的生活方式,最后和父母有距离感地相处好像是一座山压垮了奄奄一息的生活。
昨天是母亲节。
刚走出电影院,已经是第二天。
打开手机,我还是发了一个迟到的祝福短信。
目前还可以,实际上老师跟男公关底层有点相似,都是真诚的人,不知道后续会如何发展,别整救赎爱情那套好么,两个人都更好生活,稍微活人就可以了
e1男主和母亲那段+女主教男主写保证书,会编+拍。但是,男主这颜,我……不行
大蓝雀
演得太好了,非常推荐。值得一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主角有种淡淡的疯感,整个剧有点九十年代野岛伸司的气质。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所以你告诉我,木村文乃拒绝中岛步,为了拯救女学生误入歧途结果自己和牛郎店的整容文盲牛郎谈恋爱,然后还要大家理解她祝福她?!我不明白……
啊?
其实挺好看的
意外的还可以。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谁赔我医药费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画面精美,场景布置细致入微,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看得出制作团队很用心。”“配乐恰到好处,与剧情配合得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情感渲染力,让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