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大很纠结的命题。
剧情到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争执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乍听一下,似乎海茵更有道理,因为死了的生命终结了,唯有活着才能看到之后的希望。
但她是站在事后的角度去说,她知道三个月后怎样两年后会怎样。
可是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人来说呢?
他们不知道,对他们来说,眼前大概只有无尽的黑暗。
如果有可能,有人可以和他们说,什么时候你的苦痛就会过去。
或许他们还真的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早放弃。
可惜没有这种可能。
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得所思所想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生与死,真的就在一刹那间。
我们或许可以试着想开。
单单想着,起码他们选择的那一刻,求得了自我解脱。
谁也不谁,谁也不能真的感同身受谁,所以谁也替不了谁做决定,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对自己的裁定。
当然,人活着,总要努力抓住希望的。
最好的是,we face the truth and go to work to turn it round.
也许有很多人在批判这部剧的细节处理不合逻辑,不严谨,但我觉得在看到她想表达的故事核心后,这些都不重要了。
与其说它是一部悬疑推理剧,不如说它是一部自杀心理治愈作品,它从头到尾关注及讲述的都是那些平日里不被在意的人,他们因为不被理解,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
于是他们希望通过结束生命,找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据。
他们想要寻找死亡的意义。
说到底,因为活着时候的不理解,所以他们希望用死亡来换取这个世界的理解。
毋庸置疑,他们做到了。
他们的死引来了警方的调查,引来了媒体的报导,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这些自杀者们不知道的是,理解与宽容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实现,而他们,恰恰选择了最激进惨烈的一种。
游诚皓,他一直希望自己追求的理想能够被父母理解,被社会接受。
苏可芸,她一直希望自己的歌声被大众喜欢,继续受人欢迎。
张聪健,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看到,得到公平的对待。
庄秉荣,他一直希望走出弟弟的阴影,向大众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作品。
刘光勇,他一直希望得到曾经受害者的原谅与接受。
江晓孟,她其实最渴望得到的,是童年时期,缺失的父爱。
其实他们曾经,都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但就像结尾处说的,他们对外界的关注力,大大超过了他们自己本身。
在这些人里面,因为他们太过于追求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了,以至于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
其实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
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对那些“不同”做到自己内心最大的宽容与理解。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了,但存在即合理。
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但我们没有权力去否定别人选择的接受。
阿浩的女装癖亦是如此。
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人无完人,我们谁做不到人人喜爱,苏可芸也一样。
她曾经有多光彩,现在的落寞就有多痛苦。
可惜的是,她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唱歌,一辈子都在追求别人的认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选择过。
张聪健的痛苦对于每一个社畜来说并不陌生,他一辈子都在为公司而活,直至癌症晚期。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最可惜的是,他就连自己生命最后一点时间,也花费在了与公司抗衡的地方,他到死都没有想过自己,想过身边的人。
而庄秉荣是我最看不懂的一个人,他想要大众知道他,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实现。
可他比任何一个自杀者都要胆小,他宁可死,也不敢走出那个阴暗的破屋子。
可能是前几个人的故事铺垫的够压抑了,编剧终于让我们在刘光勇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他是这群人中,唯二幸运的人。
他有一个好老婆,一个能够包容他,理解他痛苦的枕边人。
也正是因为他的妻子,让他在最后,抓住了那一点点微弱的生的希望。
而对比之下,我们惋惜,如果阿浩的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点理解,或许他也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
如果可芸的母亲能够对自己的女儿少一点点要求,或许她也能活得轻松些。
江晓孟,她是这里不幸的人中最幸运的人。
她有一个从小关爱她的母亲,也有可以抒发痛苦的朋友阿浩,她的不幸都来源于那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父亲,和被迫长大的痛苦。
她一直努力着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但希望却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殆尽。
可她最后也没有放弃,她用案子做鱼饵吸引父亲的注意,她在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赌注,终于唤醒了父亲内心的情感。
毋庸置疑的她成功了,晓孟拼尽力气终于在最后找到了父爱的填补。
导演说,就连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患者都能够被唤起心中的爱,而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不能?
这部剧提到的的社会热点有很多,LGBT群体的认同,明星舆论的压力,社畜996下的高压, 版权抄袭带来的不平等,对有犯罪前科人员的歧视偏见,养护中心下的弱势人群……也许这个社会有许多不平等,也许我们现在过得很痛苦,但每当这个时候,多想一想自己。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人。
别人的感受与评价,并没有什么可在意的,有的时候,更好的活着,是对他们对大的报复。
自杀,不是唯一的选择。
活着,比死亡更有勇气。
反轉高潮點,在於最後一集女記者跑去幫女魔頭上了一堂「勇氣」課。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屌,一上課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感覺好有道理,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第二次看果然沒錯,有點牽強,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跟一上課就開始播配樂有很大的關係,配樂在一段時間醞釀後一上課就順勢響起,有很強的引導效果。
女魔頭觀點+ 他們很痛苦,我是在幫他們,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並且完成遺願女記者觀點+ 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希望+ 想盡辦法活下去,才是有勇氣+ 因為之後會有XXX< 想變女生男 >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所以很痛苦女記者觀點:如果收到妹妹的禮物,知道人間還有愛...巴拉巴拉-->女記者 Win,不該死想變女生男,只要有一些志同道合或是認同他的人,加上不要太在意爸媽的想法,看個心理醫生說服自己,自己沒有錯,應該就OK< 過氣藝人女 > 因為無法東山再起,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如果知道還有很多人還是愛他、關心他,就...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這還是心理問題,要自己調適,即使無法東山再起看開就好或看個心理醫生放下太高的要求,應該就OK< 雕刻男 > 因為名聲被弟弟搶去,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其實已經向世界證明自己了--> 女記者 Win,不該死這個故事整個很牽強,因為如果真的想要名聲,要奪回是非常簡單,打個電話就好了< 江曉孟 > 因為爸爸不理他們母女,只在乎工作-->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需要的是溝通和體諒但是以上女記者win的人,嘗試過之後,可能還是失敗,自己心裡過不去,應該還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命的走向。
< 殺人男 > 因為殺人內疚,非常痛苦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 女記者與女魔頭平手這應該自己決定該不該死,女記者講的好像是「痛苦的活下去」跟「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是同等的時間,但是因為殺人內疚是每天的每時每刻,而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當然是快樂的,值不值得要得看自己,應該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利。
這有點類似終峰法則,好像因為之後會XXX誒,你先忍耐一下吧。
但是是每天的每時每刻,是非常非常久的時間。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 加班男 > 因為公司翻臉不認人,不給獎金又投訴無門,又癌末,家裡又窮,非常痛苦 。
也想用死來看看能否在法律層面上報復公司。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家裡的植物是開什麼樣子的花 --> 女魔頭Win看開花這理由實在太爛,但是同殺人男一樣,應該自己決定死或不死。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總而言之,我認為< 想死不是就是「惡」>人應該要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這劇本還是偏向活下去就是「善」,死就是「惡」,這種觀念應該也是台灣的一般觀念,所以安樂死還是很禁忌的話題,想讓老人家安樂死也不能說,因為會有人說不孝。
哈拉瑞的書說到,近代歷史上,人權的觀念是「人的生命是神聖的」,但是如果走進老人院還是安養院,有時候看到的情景會讓人覺得「到底有何神聖可言」,太過痛苦淒慘地活著,根本不值得,至少也要讓人家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為了你認定的「善」而活著。
< 每天痛苦的生活不是什麼勇氣 >女記者說因為之後會有什麼好事發生,所以現在先想盡辦法活著,才是有勇氣但是這樣的意思是要忍耐,但我覺得每天都是生活,應該想盡辦法,先讓每天都是OK的。
該找協助的、該看醫生的,什麼都要想辦法,忍不是長久的,如果每天很痛苦,一定要想辦法除根,不是幻想著未來的什麼東西,每天就是生活,太過長久的忍耐很容易中途就自爆了。
[星R]喜欢张孝全就是喜欢硬汉,尤其在悬疑作品里。
更何况张孝全把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的强迫症鉴识人员,一个一直没有学会怎么去爱家人的孤家寡人,给演活了。
他刚刚得知女儿与溶尸案有关时,在车里大砸方向盘所表达的焦躁,他遇到无法解决的人际问题时抽动身体所表达的无措,他去教养院接女儿时对徐海音“下雨了,没带伞”的旁白置若罔闻直接下车站在大雨里的期待…张孝全用有限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充分阐释了一个情感障碍者的内心世界。
[星R]喜欢那些走心的细节徐海音拜访苏可云母亲之前滴眼药水装哭,第一次见方毅任时说的各种官话,直到剧终时开车载他去接女儿,开着车递上的一杯咖啡…同样是侦探加记者的搭配,与逆局的漂浮平面化相比,被害者满满的细节勾勒出丰富立体的人设。
世情洞察又愤世嫉俗有时踩线的女记者,和刻板僵硬但坚韧不拔常常碰壁的男法证,在一次次互怼一次次又不得不合作的过程中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这个中心思想随便哪个编剧都能想出来,但真能用接地气的细节做出来的台剧,目前我只看到了被害者一部 。
[星R]值得深思的立意劳工过劳,养老院被虐,过气歌手复出无望…这些社会的伤痛并不鲜见。
但被害者触及了另外一个话题,人究竟有没有赴死的权利。
护工李雅均坚信不仅有,而且社会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辅助。
这让我想起今年听到的好几则艺术家选择安乐si的消息。
也许在这个末世情绪越来越浓厚的20年代,这类消息会层出不穷。
但雅均并不是正面人物。
因为我们终究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对同类的生杀予夺,真的是人这种矛盾的动物可以好好去行使的权限么?
我没有答案,剧方也没有答案。
刘光勇的故事就在告诉我们,生命的精彩和苦难,都取决于它的不确定性。
而只有坚持走到最后,才能完整品味所有的不确定。
所以,谁说只有死才是勇敢者的游戏呢?
但无论如何,这个话题值得深入,再深入地探究下去。
总之,被害者用户八集的体量完完整整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故事。
值得
剧情绝对值得点赞,过气歌手想复出而不得,愤而自杀留下惊鸿一瞥,结果尸体却是一个想做女人而不得的人;因遭受公司压迫得绝症,举报无用,自焚于大厦的人,却是过气歌手;聪明的你一定猜到了,下一个死亡的人肯定是张聪健,没错,他死于庄秉耀的仓库中,前几集真的流畅、紧凑,让人欲罢不能。
因为吸毒而不能复出的苏可芸,想做女人而不得的游诚皓,被公司榨干的员工张聪健,站在弟弟影子里的庄秉荣、放不下心结的刘光勇,家庭不幸的江晓孟等等;小人物的痛苦遭遇,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要么发生在自己身上,要么发生在我们身边。
到这里,我想给这部剧打高分。
随着剧情的深入,槽点也是满满。
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人,他是怎么通过警察考试,做证物鉴定是否合适,万一鉴定时犯病了呢,老婆重病即将离世无动于衷,女儿要自杀便向疯了一样去找,这种区别对待导演欠观众一个解释。
为了新闻爆料,可以威胁警察,可以假扮各种身份,无所不用其极的记着,怎么就瞬间变得有良心,担心报道影响他人命运,正义感满满呢?
剧中前几集就出现了江晓孟在路上走过的监控画面,神探们就是不管不问不在乎,直到最后才开始关注,你说奇怪不奇怪!
剧中很多的细节也是经不起推究的,中间几集,甚至不知道主角都在干啥,做这些的动机是啥。
结尾也有一点强行伟光正,就等几个月甚至几年,那些自杀的人,就可以活着得到救赎吗,不见得吧!
看完整部剧究竟谁是被害者?
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他是被害者,对女儿晓孟来说他也是加害者。
那些受到李雅均蛊惑而自杀的人,他们是的受害者,然而自杀时内心无疑是开心的,最起码受到了关注、放下多年内疚等,得到心里满足。
李雅均和江晓孟因自身的不幸是被害者,她们以“圆梦”的方式“救赎”不幸的人,也是加害者。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被害者,工作上被老板骂,同事嫌弃、议论;生活中遭到命运的不公,饱受岁月的折磨;就算死后,依然要烈火焚身,化为齑粉。
然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是选择向李雅均一样,心生恶魔,教唆他人自杀;还是像自杀者们一样,拥抱黑暗,走向死亡;亦或是正视自己,接受现实,自我救赎呢?
作为观众的你我,会选择何种方式面对不公和被害呢?
📌第一季作为Netflix台剧top级的存在经典无需多言,在环环相扣的扑朔迷离中,渐渐靠近真相,找到风暴中心的宁静。
但第二季相比第一季来说,制作水准依然在线,也依然是猜火车一样的推理,只是剧情内容和背后所探讨的话题相对薄弱,利用巧合推动的剧情太多,特别是第二季将本来第一季的女主弱化成边缘人物,加入了新的女主且跟整个案件又至关重要,实在令人有些失望,毕竟第一季女主真是颜值双商均在线的神级“元芳”存在,到第二季感觉整个人降智的厉害📌演员虽然都是知名的,但都不是在大陆市场活跃的台湾演员,这也并不妨碍他们贡献出出色的表演作品。
特别是张孝全、许玮甯和李沐三个核心人物,以及第一季客串的林心如和第二季加入的苏慧伦,都将角色呈现的很立体📌高光台词“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他们需要的其实不是死亡的勇气,是一点活下去的希望而已”“死是能够产生价值的”“其实选择死亡并不残忍,残忍的是你让她毫无希望的活着”“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每一个受害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时候,死亡却成了唯一的解脱”“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时,人们往往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整体来说两季都通过特定的视角来揭示一系列社会的问题,第一季对性别歧视、性别认同、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企业压榨、虐待老人等社会议题深入解析,第二季则对人性、家庭、教育、友情、亲情等问题深刻剖析。
第一季通过展现不同角色的自杀动机和遗愿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季揭示家庭矛盾、教育缺失、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都是通过一系列连环命案揭示了社会一类人的痛苦与无奈,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但是第二季的剧情逻辑上不如第一季完美,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从大的范围缩小到了小的范围,虽然大家小家都是家,但是会有部分受众群体被抛弃的感觉,虽然两季的死亡议题都很癫,但明显第二季把死亡的定义狭隘了一些,格局也没有第一季大。
但不管怎样,它都在教会我们面对生死抉择时,应该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更要珍惜身边人,看完后会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是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佳作
谁是被害者 第一季 (2020)8.02020 / 中国台湾 / 悬疑 犯罪 / 庄绚维 陈冠仲 / 张孝全 许玮甯
是我很喜欢的探案题材。
每集最后都会有一个导演,编剧或者是演员的访谈,从这些访谈里面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21世纪20年代,台剧比大陆剧领先那么多。
编剧认真对待剧本,仔细考量人物和细节,导演连一个火里烧焦尸体的道具都要反复花心思去设计。
为了更真实,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都进行田野调查,所以我们拿什么和人家比呢。
台剧比大陆剧更“高级”的地方还在于言之有物,引人深思,这也是编剧导演在强调的,想要引起观众思考。
通常探案剧关注的谁是凶手,而这部戏叫谁是受害者,本身是挺新颖的。
字幕一开始提示会有自杀场面实际上已经暗示了五位“受害者”都是自杀。
同时谁是受害者也是对观众的一个提问。
六位死者游诚皓,苏可芸,张聪健,江秉荣,刘光勇和周洋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
张聪健和周洋都是身患重症,死是必然结果,李雅钧的做法让他们提前死亡,但是一是少受痛苦,二是死的更有意义,也是比较彻底的完成了遗愿,我觉得可能不能算被害者。
游诚皓一方面活的很艰难,另一方面因为身在底层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变成女人;苏可芸过气并曾经吸毒且有精神障碍,表面上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但以当前的状态,精神彻底恶化或者自杀可能只是时间问题,相比痛苦的活着,用死亡来换取遗愿,对他们本人来说可能也是一种选择。
庄秉荣似乎是最不需要去死的,因为不自杀也可以曝光弟弟的行为。
但是因为失明导致和弟弟深深绑定,两人都离不开对方,内心却恨对方。
庄秉荣也许是觉得曝光弟弟后无法面对生活所以选择了这种极端的做法。
刘光勇比较特殊,他一心赴死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只有以死谢罪,但其实是他即使死了受害人家属的痛也并没有减轻或者缓解,反而是深深爱她的妻子会伤心欲绝。
也就是说,死也未必能完成遗愿。
在病床前,妻子说了无论怎样都会爱他,他似乎释怀了,最后却被李雅钧注射芬太尼死亡,这也是之后李雅钧能被定罪的主要原因。
李雅钧虽然唆使、帮助了一些人自杀,但是其实很难完全的定义成一个施害者,而自杀的人也不是单纯的受害者。
就如方毅任说的这都是他们的选择。
至于女儿,完全没有死的必要,她的“遗愿”是完成母亲的遗愿,而母亲的遗愿也只是简单的看海,完全没有任何达成的难度。
也庆幸她最后还活着,达成了母亲更深层次的遗愿,一个有爱的家庭我觉得林心如演的非常好,温柔和疯癫的特质融合在一起。
林心如本来是甜美长相,但是对眉毛刻意变淡的修饰使得人物时不时有一种恐怖的感觉,很符合角色特质,这大概是只会扮美、逐帧修图的大陆演员永远不会做的事。
方毅任的演员也得了奖,但是我觉得演阿斯伯格患者有点过于刻意了,极快和含糊不清的说话使得听起来很费劲。
还有警长阿宽,完全没有必要说台语,最后的普通话说的很好,全程说台语使得看起来非常费劲。
网上评价悬疑有点头重脚轻了,确实是这样,观众大概在剧情钱一半就能知晓受害者是自杀,但是还是有悬疑,比如最终是谁策划了这一切,以及女儿为什么要卷进这一切,都基本是最后两集才解开的。
台剧的一个比较致命的弱点是通常都不能快速入戏,但是这部剧又有8集,前面不太好看就比较容易弃剧,至少第一集看起来是比较吃力需要坚持的。
剧情方面当然也是有bug的。
比如幕后黑手李雅均居然只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护工,她是如何调动那么多资源的。
特别是一个人从警方手里偷了刘光勇遗体,一个人把遗体从10层扔下来,一个人控制市中心的大屏幕,这都非常不现实。
女儿去警察局找爸爸,爸爸从她旁边毫无停留的走过让她下了结束妈妈生命后自杀的决定,这也有点太牵强。
十几年没见面,爸爸认不出来女儿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吗,既然都有赴死的决心,都见面了就不能说话以解开误会吗。
但是除了这些点之外没有太大毛病,总体也是比国产探案剧强很多的。
讲真的,这部包括之前看的《人间课堂》,整体观影下来我个人认为都要比现有的分数略高一些的,但是实际上8分出头在豆瓣的电视剧板块并不太够打。
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网飞的播出方式。
众所周知Netflix是少有的会一次性全集播放的视频网站,这种运行方式会造成观影的连续性。
这其实是好事,但是对于其在观影平台的口碑评价上就相对很吃亏。
举个栗子,之前ocn的《火星生活》其实整体看来并不会比被害者好太多,包括最近的mbc的《365》,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比《人间课堂》更好,但是分数却相差明显。
其实究其原因我还是觉得与这种播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一次性放出全集固然使观众有了流畅的观影体验,但是相对的,观众更像看了一场8-10小时的电影,由于连续观看,所以其中的缺点或不合理处也会被持续放大。
相反,如韩国电视台的播出方式,更看重与观众的互动,因此即使某一集有一些瑕疵,但是由于结尾的悬念和反转会无限弱化这种缺点,而只要结局不崩的太厉害,对于已经有感情的观众来说一般不会有太大程度的改分。
因此电视剧的分数往往比电影要高很多。
其实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说的就是,对于这种一次性放完全集的电视剧来说,是不是也能以稍稍宽容的分数来对其进行评判呢(唉,其实只是稍稍有点鸣不平啦!
)话归正题。
其实《谁是被害者》对于我而言是有些些失望的,毕竟在看过《与恶的距离》和《想见你》之后,对台剧期望还是蛮大的,又是和网飞合作的犯罪悬疑。
但是看完后其实有点好像讲了很多但是啥都没深入的感觉。
(唯一惊喜的确实是场景道具布置,很逼真)影片从疑似过气歌星死亡到之后一系列的死亡引发最终悬念到达高潮,其实整个过程看下来还是流畅的。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刘光勇这个角色。
还特地搜了一下,演刘光勇的这个角色明明还是个老戏骨啊?
但是对于刘光勇这个这么重要的角色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抱歉和悲伤完全浮于表面,完全感受不到那种深入骨髓想要自杀的抱歉。
就,其实刘光勇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其实是后期破解整个案件的关键,但是真的给我的感觉太拉胯了!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就,中规中矩,其中穿插了很多想要说,或者可以继续深入说的话,比如资本和政治持续勾结,比如过气明星的痛苦,比如少数群体如何能够正常的生活,以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其实最后一条还不太准确,江晓孟的成长其实还掺杂了太多这样那样的东西。
那其实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表达个啥呢,好像都涉及了一点,又好像都很弱?
影片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的对话就好像鸡汤和邪教的碰撞,最终鸡汤获得了胜利。
ps:吐槽下说林心如演技好的,当林心如表情正常的时候确实还行,但是当她癫狂的时候那个瞪眼+青筋暴起的绝活,实在....你们看那个表情不会想到大宝贝吗???
大宝贝一生气起来也是这一招...
近两年,网飞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华语剧市场。
遗憾的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从噱头十足的《罪梦者》,到后来的《极道千金》与《彼岸之嫁》。
评分一路下跌(7.1,5.8,4.9),让观众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来了。
万万没想到,它竟然实现了口碑逆袭,为网飞打了一场翻身仗——谁是被害者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编剧:梁舒婷 / 徐瑞良 / 黄雨佳主演:张孝全 / 许玮甯 / 王识贤 / 黄河 / 李沐上映日期:2020-04-03(中国台湾)集数:8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是上个月末刚上线的一部剧集。
截止目前,豆瓣评分8.1,是网飞目前出品的华语剧最佳。
此剧改编自台湾畅销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剧集不仅延续了原作烧脑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惊人,且完全没有马赛克。
每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郑重提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这可不是在吓唬人。
第一集刚开始,就出现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写镜头。
到了第二集,被焚烧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就连主演之一的许玮甯也表示,被剧中“尸体”的还原程度吓得反胃。
(手动马赛克,给大家感受下)尺度之外,这部剧真正大获好评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
男主角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亚斯伯格症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个性偏执等等。
而鉴识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犯罪现场取证,并运用相关专业技能来辅助推理、帮助破案。
这两个特征结合,将方毅任变成了个不近人情、只关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许玮甯 饰)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在职场打拼多年,深谙人际往来之道。
她可以为了获得一手资讯,八面玲珑、谎话连篇。
不仅如此,她还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类案件的最新消息。
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一起连环杀人案被联系在了一起:一名失踪女歌手,被发现死在了一家旅馆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浓度极高的强酸,被发现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
发生命案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他人进出的痕迹。
而女歌手尸体的死状,竟和她未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一时间,这起骇人听闻的溶尸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女歌手的专辑也成功发表,并且销量惊人。
当方毅任介入尸体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这具尸体的面部骨骼却毫无整容痕迹。
更惊人的是,根据尸体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断,这应该是一具男尸。
换句话说,这名死者并不是这个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谁?
为什么死状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
失踪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这些疑问尚未解决,很快又发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栋还未完工大楼里,发生了焚尸案。
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确认身份。
但是在尸体附近,却发现了一张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师,恰好就职于这栋大楼的开发商。
经过警方的尸检和调查,发现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认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踪的女歌手。
不仅如此,这两具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死前体内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剂。
也就是说,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为。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一个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师。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发现了工程师的尸体。
与此同时,第一个旅馆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从小有性别认知障碍,并渴望成为女性。
随着案件逐渐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渐渐明晰。
但真正的凶手,直到现在仍然销声匿迹。
警方通过总结了这几起案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每一个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难以实现的愿望:服务生希望成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达成后死在旅馆。
女歌手希望发表专辑,在死前专辑大卖,愿望达成后死在大楼。
工程师希望揭发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达成后死在仓库……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计划和预谋、精心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至于凶手是谁?
TA为什么要帮助死者实现愿望?
又为什么要杀人?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同为犯罪悬疑题材,为什么《谁是被害者》能够超越《罪梦者》,获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我看来,是因为此剧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华语剧里难得的用心程度。
先来说说人物设定。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和美剧《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种病症)。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主创团队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指导,使得这个人物的言行更贴近真实。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车场,商榷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一秒,方毅任还认为自己占据主动,振振有词。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对方威胁时。
他马上变了一副脸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车内。
性格中狂躁、偏执、近乎疯狂的部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彻底爆发。
当他发泄完情绪,下一秒,又无缝切换回冷静理智的状态。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优势,和徐海茵交换信息。
一个在极度狂怒与极度理智之间摇摆的病人形象,由此鲜活地立了起来。
徐海茵这个角色同样如此。
主创团队找来了专业的记者,去研究和发掘他们身上的工作状态,用于剧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徐海茵为了采访第一个死者(男服务生)的家属,谎称自己是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动作:衣服,从低胸衬衣换成了纯白色的卫衣。
头发,从披肩扎成了马尾。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博取受害者家属的好感与信任。
更绝的还在后面——为了完美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发之前,刻意灭掉了自己还没抽完的烟。
可是,当死者的妹妹出来后。
徐海茵意外地发现,其妹妹也喜欢抽烟。
于是她又马上掏出烟,和死者妹妹坐在台阶上一起抽。
这几处细节上的动作设计,已然将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记者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人物设定上的走心,《谁是犯罪者》在剧情上也值得一提。
剧集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展开,环环相扣,层层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紧凑的剧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将矛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却不被广泛重视的社会议题:性别认同、校园霸凌、企业压榨、外貌歧视等等。
从剧名开始,主创团队的“野心”就昭然若揭——他们并未将镜头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点关注这一个个不被社会关心和重视的受害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群像。
通过这群想要放弃生命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究其背后自杀动因。
以此引发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杀群体的关爱。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万人自杀。
走向自杀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情感上的共同点却殊途同归:这些下定决心去自杀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在乎了,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意义。
这点恰好和鉴识工作形成一种悲伤的联结——因为鉴识人员的职责,就是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还原死者生前的每一个细节,去关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贤所说:“鉴识科学有一句话,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被害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仍然是对于生与死意义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谁是被害者》给出了它的答案: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我们都在选择过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活着,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选择有价值地死去的人,却忽略了一点:死亡何其简单,又何其短暂。
一直努力活着,才是最大的考验。
活得有价值,是比死得有价值,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一开始以为是自杀者的自我救赎,看到最后一集才发现还是会有主谋,精神控制的主谋。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为了更加积极的倡导,就像徐海茵说的,这种报道是具有很强的渲染力的,所以不能太绝对消极。
剧里并没有太多交代李雅钧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可能是家暴或者天生反社会人格,重点也不在于她的动机。
她会利用别人完成自己的一出戏,就像她杀了周洋,又洗脑自杀协助小组的同胞。
游完全可以过上新的生活,他可以不在乎呢些不在乎他的人,如果他想要爱,做自己然后去找,一定要先做自己、爱自己,至于呢些不在乎你的人他们都不重要,世界这么大,有80亿人哎,怎么会没有爱你的人,就算没有,真的无所谓。
苏的心态已经接近偏执了,她想要红,想要被世人讨论,她可以等一个翻红的机会,不是都出了新专辑吗,如果这次没有,能不能等下一次,或者能不能放下自己的执念,如果都不能,呢她的心态可能活的机率很小。
张本身就是重病患者,完成遗愿,让自己的死更有价值其实可以接受。
庄完全没必要,他的才华被世人看到,才是他大展身手的时候,不值得选择这条路。
剩下的三个自己都不想死,是被主犯害死的。
我尊重每个人死的权利,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以权衡死和生的价值,但是作为当事人,情绪和感受或许比理性思考更重要。
自杀是一种选择吗,自杀在某些情况下会是一种好的选择吗。
这是这部剧带给我的思考。
這世上最大的惡就是要所有人都變成相同的人,多少悲劇因為求同而產生
你们是圆满大结局了,我们苦难将常在。ps.最后一集传递的畸形人生观太减分了。
林心如拖后腿,剧本和角色都没看懂~生与死都是选择,都应该被尊重,当然剧组还是希望被拉住的人和愿意拉别人一把的人多一些。最后一集说教成分太重反而拉低了整体的厚重感,皆大欢喜的温情戏码画蛇添足与整体风格不符。张孝全后部分对父亲身份的认同感稍微欠了点力度,徐海茵的角色塑造其实可以再具体一点,许玮甯完全驾驭得了的~鉴证科工作部分狂赞!!!
台剧复兴了?就这玩意,到底谁在捧台剧啊。
社会派与本格派的融合,但既想聚焦推理又想侧重探讨议题,于是两边都显得勉力不足。对生死的辩证探讨,到底是追求死得其所的意义,还是争取更尊重自我意愿的选择余地,“有权利唱出悲欢的自己”。丨半个麻醉风暴卡司,如果是黄健玮来演考全的角色呢?
活著充滿困難,想死也並非輕易。活著或死去,都是掙扎之後的選擇。
音乐挺棒,前两集够有悬念,属于高开低走
乏味拖沓 推理也太弱了 说教式煽情令人反感 如果以网飞的标准评判的话简直就是翻车
我没能看下去……
追评,我认为很棒,人设,剧情,转变,细节还有空间。但是真的超过国产绝大部分同类型
第六集分析被抛下来的尸体撞到头的台词简直不要太离谱了!“因为被冰冻了所以尸体无法抱头而撞破了头”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鬼话啊!补:看完了。剧情逻辑性太弱,节奏还很缓慢。台词弱智的让人不想吐槽,剧里湾湾警察显得极其愚蠢。不知道这高分怎么来的。
节奏慢 弱推理 重情感/真的很理解游诚皓说:我真的活得很累了/终于get到林心如的演技了 感觉上一部体现演技的剧还是美人心计/真的很喜欢许玮甯啊
剧情环环相扣,剧的立意又很好,虽然最后一集也是鸡汤,但他关注了社会上很少被人关注的一些群体,其实不光是他们,表面光鲜亮丽的记者和侦查大队长背后不也是各有各的困境,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杀小组里的一员。人无完人,每一个角色都是有故事的(虽然是短短带过),人物是立体的。张孝全和林心如再次拿到了2个好角色但却没有hold住,而且林心如这么点戏份,还有替身?对这个剧吹毛求疵各种挑毛病的人不知道他们心中的五星剧是什么,拿出来遛一遛。
前面还真不错,后面结尾有点略显弱了,整体值得观看,台剧在悬疑上摸索走的越来越来好了。
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林心如演的真心不好,明明没入戏。
自杀,你们要不要搞得这么复杂,浪费警力和媒体啊?
就这?就这?就这?
好慢啊,太拖拉了
一开始猎奇杀人解开序幕,逐渐变成连环接力杀人事件。还有一个亚斯伯格的科学怪人,通过细致的刑侦检识发现真相,而背后好像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实在太太符合推理迷的胃口了吧。等等!为什么中间段落直接揭晓死亡真相了?变成社会派了,原来是社会派作品啊,没关系,反正我什么都能接受。但是之前简介说的改编天地无限小说的文字怎么没有了?
死亡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对其过分崇拜只会让人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