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铺》作为一个广东人,看到广东糖水就特别感到亲切。
这里不只是糖水的甜味,更是人情味。
看着老伯在家里煲着糖水,门口放个小木桌。
每次进出都要往上抬一下。
这个动作很“童年”,只要是家门口开的小店都是这样的,配音也是很“广普”。
最记得,小孩吃芝麻糊,被烫到。
阿叔教他勺两边的吃,瞬间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爸教我吃粥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传承无疑了最特别是有一个人物时钟的转场,突然把所有登场的人物都连接起来,更是把整个故事更落地了。
《哼哈二将》我是很少看,这类贴片?
制作的动画,偶然刷到他们的幕后花絮,发现每个人物都是人手去剪裁,场景都是真的很特别。
而且对故事的最后把哼哈二将落到显示的小孩身上有点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挺棒的。
《小火车》这个故事其实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不是个普通的家庭。
一路的小火车铺垫,小孩子玩一会儿就头上出汗。
特别是窗前的两个手指走在绳上,又梦回小时候的自己。
一遍遍的细节描写,都映衬着小男孩在火车之下的不凡经历。
从出事,受伤,父母陪伴照顾,回家,再见同学。
最后走出第一步,知道奔跑。
整个故事都铺垫的好好,能感受到小男孩在这个经历下面的心路历程。
其他几个故事都很好,都十分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二个故事相对简单了一些,兔子作为开头还是能接受的,第二个公交师傅退休,就有点牵强,虽然也大概能理解。
不过故事性确实不高。
《外婆的钱箱》还是有感动到我的,《翼娃子》这个故事其实和我小时候成长的环境是一样的,父母在店里工作,我就在附近桌子写作业。
七个故事下来,也有适合小朋友的,也有适合成年人的故事。
是很适合家庭观影的。
对于这类电影还是需要多一些支持。
让我想起了一个在缝纫机旁一直和妈妈说话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一到周末无聊就会坐在地上收拾旧木柜里《意林》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下雨天那个坐在摩托车后边淋着雨却很快乐的小人儿;想起了一放学就趴在塑料凳子上写作业然后赶紧跑出去玩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把被铺在柜子里给自己做秘密基地的小人儿…让我想起了一个黑夜有三口人同时发着高烧医院打针;想起了一个拖着有她一半高的行李箱走向远方的女孩;想起了那个生了病一个人去医院怕家里担心的女孩;想起了那个渐渐在快乐幸福也夹杂着委屈心酸却顽强长大的女孩;想起了那个高烧39度还直直站立的坚强女孩…小人慢慢变成了小孩、女孩、女人…她们都是我。
终于到了小时候羡慕的二十几岁,但好像差一点忘了自己是如何艰难的长大。
这些回忆在看片子的过程中冲进我的脑海,又从眼睛里流出来。
我听到回忆里的那些时光伴着夕阳和蝉鸣;伴着风扇摇头和遥远的说话声;伴着吵架声和清脆的笑声…我听不清。
如果可以的话,我好想让那个小人骄傲不自卑的不用一下子长大。
我想我喜欢的不仅仅是纯粹儿童可爱视角的温暖美好,将水墨水彩剪纸等不同形式融合的国风美学,以及河南话粤语川渝方言的亲切感,更是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是以成人成长过来的视角回望激发的种种感触。
小兔的问题叩问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羁绊,萤火森林退休车长的幻想意味深长。
《小火车》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浪漫想象指代残缺少年成长、独立、勇敢的过程,纵使爬坡上坎摇摇晃晃,终将穿过黑暗获得力量。
哼哈二将也是我很喜欢的故事,看到结尾你才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传说故事,“追求公平只是一种形式,孩子们想要让大家知道他们虽然长得一样,但他们都是完全独立的人,都有各自的唯一性”,其实有个兄弟姐妹同甘共苦蛮好的嘛!
冀娃子的星期天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最后的作文,父母总是默默无闻为孩子撑起那片天;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以散文风格娓娓道来,散落一地的遗物仿佛代表了她的一生;老爷爷的糖水铺让我们看到了城里城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以及“是亲人如同陌生人”的对比,常回家看看是我们始终摆脱不了的课题。
先申明,这篇严重剧透,没看过建议快跑看了再回来。
对于这部动画电影我的评价就是满分,七个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让我有惊艳,但是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我愿意给它一个五分的评价,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部动画浓缩了我们中国人一个似乎是民族的习惯,情融于人融于事,一壶清茶,沸腾的茶声敲开耳扣,茶香芬芳入鼻,茶汤内饱含着含蓄内敛饱满的茶味。
兔子和萤火虫的故事我不详谈,前者故事性弱了一些,在我看来更像是诗歌,但是和后面的故事融合度差,比较像是每个故事中间的序幕儿童短剧,童话感足,但是表达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意境那个点没打出来。
但是画工作为开篇确实眼前一亮,水墨的动感,色彩的协调,韵味十足。
萤火虫更是一个纯粹的童话故事,是司机的一个的美梦,也仅仅是一个怅然的梦,算是一个给成人世界的一场光怪陆离的造梦。
接下来的第三个故事 小火车我愿成为全篇最佳,这是我来回看了几遍的故事,导演的叙述性诡计让我感叹,儿子父亲母亲三人的小火车匡次匡次的前行,一开始摇晃的镜头和来回的浮动我只当是导演对于火车动感的表现,整个人的思绪也被导演灾区的重建所牵着走,这是电影里的明线,可我完全没有发现导演对于儿子身体以下部位的刻意回避,完全以为是父母和孩子某个充满童心的杰作,真正有这样一列机械的小火车。
直到火车行驶出山洞,黑暗过后,儿子一只换上机械义肢的脚蹒跚前行奔向明亮的远方,我才明白之前刻意的回避,玩伴刻意的避让和对于小火车好奇的打量和触碰,爬山时的吃力,今天又进步了两步的深意。
伴随着逐渐悦动的音乐,家园即将重建,通往家园的回火来了,儿子也走出了灾难所带来的苦痛奋勇的奔向明亮的远方。
这是最贴切本部电影标题的小节,也是讲故事手法最好的一篇。
第四个故事是蒯老伯的糖水铺,我有幸在广州工作过一年,广州路边的大大小小的糖水铺也承包了我一小段的回忆,所以看着这篇默然有些共鸣,虽然对于广州来说小区楼下的那家挂着肥美烧鸭烧鸡厚感甜味的叉烧更能代表,但也没差,这些大大小小的一方小铺浓缩的就是一条街的喧嚣和人情的来来往往。
影片就是一个糖水铺在普通不过的一夜,贴了红纸一份要蜜一份不要的龟苓膏,出于关心的木瓜银耳,帮着朋友打包的两份香芋椰奶西米露,给环卫工的红枣枸杞粥等等,蒯老伯用一颗真心给每一位顾客,同时也收获到顾客的关心,纸板和问候。
当蒯老伯搅动着水流时,蒙太奇的变成了时钟,继而变成了来来往往的人群,最终浓缩了一座城市的人情,而在这个清晨,蒯老伯用曾经被爱过的方式交给了一位小朋友吃芝麻糊正确的方式,故事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一个人的人生和一座城市的变迁也就在这一碗碗糖水里了。
(题外话小时候吃芝麻糊总是放凉了再次,太烫了,所以第一口无比香甜美味,但是第二三口变腻了,总是吃不完一整碗,找个时间也学着这样吃,看能不能完整的品尝一整碗。
)第五个故事蓝将军和红将军则是让我会心一笑,孩子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想起自己曾经痴迷的画画打仗,那一张张白纸便是我的一方天地,我操纵画笔便是主宰世界的造物主。
故事颇有些童趣,我这里想说下绘画方式,恕我不够专业,这种类似于皮影戏的纸片画着实有趣,用一个个固定的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童趣的世界,希望之后能有更多类似的表现形式的产出。
第六个故事则更加饱含着一种刻在我们血脉里的亲情,当那个小小的蓝色轮椅打开时,奶奶一件件的物品从里面飞出来有序的排开,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一个人的一生就通过这样大大小小的物品展现出来时,我的泪水就在我眼眶里打转了,这些静物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个活生生的人也静默在了时间里。
而大舅送过来的腌萝卜菜里也同样是很重的花椒味,妈妈遗憾没有给奶奶买那个能带来温暖的电热毯,那正好的午后阳光顺着皂荚树如时间洪流一样喧嚣的落下,便下了一场金色的雨。
最后一个故事放在最后讲我觉得正正好,因为这个故事足够简单,足够真实。
我妈妈是开裁缝店的,我小时候写作业就是伴着缝纫机咔哒咔哒的脚踏声和皮轴的滚动声加着布料和棉花的味道渡过的。
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份独特的油烟味,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在简单了,但是当我听到那篇作文我家,和孩子有些早熟的声音的念白,我喜欢在公交车上看日出,我看到太阳从楼房后面出来,太阳先是很大很红,然后越来越小,越来月亮,最后变得金灿灿的,太阳升上去了,这时候妈妈坐在身边搂着我,爸爸在车窗外骑车,一会前,一会后,爸爸妈妈每一天都很辛苦,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
影片结束,是片名向着明亮那方,即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计实,也是始终不变的期望。
很高心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似乎是终于想明白了,整通了,发现了,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足够好,足够打动人,所以重拾起了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用我们自己的故事来饱含我们自己的情。
不同的画面,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甚至包含有无比真实的发生在你我他每天身边都会听到的声音。
真的很感谢能有这样的企划,也真的很庆幸能产出这样一部作品,在很多对于末世的绝望和恐慌的特殊时刻,我们仍然不屈不挠用真善美来歌颂希望,你可以说这是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白痴的幻想。
但我任然希望你我都能抱着希望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
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
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
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
他是死了吗?
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
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
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
猫咪伏笔。
“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
是缺点也是优点。
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01:16:42,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重庆。
每章前言有小孩配音,好调皮。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以下想法仅代表个人,如果能让您感到有建设性的话是我的荣幸,觉得没有建设性无视就好,毕竟只是我个人观点!
)看完整部片出来,最大的感觉是遗憾和 “不能满足”。
整个电影主要由七个短片组成,每个短片的美术制作都个人风格很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但很遗憾的是,叙事本身并不像美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90分钟结束,感觉更像是看完了一场毕业设计放映或者公益广告联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动画电影……这话说得有点重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大多数短片都在用很常规的手法去呈现很常规的故事,每一小节出来几分钟后续走向就已一目了然,实在有点让我如坐针毡。
这里并不是说好片子就必须强剧情多反转,而是在任何观影行为发生时,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我(观众)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这是90分钟结束后,我内心最大的疑惑。
我坐在这里90分钟,就是为了看这些我已经知道的、平常故事的平常叙述吗?
讲“平常故事”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多的是片子讲平常故事。
让我比较困扰的,是“平常的叙述”。
妈妈说小兔你会长大,小兔说我不想,然后呢?
我家有一个老人,我偷了钱,老人走了,然后呢?
老伯卖糖水,来来往往不同人,子女不回家,然后呢?
双胞胎为了不被叫“一模一样”彼此争吵,共患难后又重归于好,然后呢?
……这里的“然后呢?
”不是指情节层面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而是指在事情的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隐喻、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重现?
当我看到“他们感情很好”,是只看到“互相关爱”,还是也能有更深层的精神交流与对话,有更生动的性格碰撞和羁绊,而不是一句“血浓于水”就成了所有相亲相爱的理由?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希望能看到更多理性的思辨与沉淀,更多关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怎么看”的审视与反思。
子供向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可以脱离世俗标准,以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世界。
美术制作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哼哈二将、萤火虫还是开火车,都做到了这点。
可是剧本……在这里还是差了非常多。
以双胞胎的故事为例,两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想证明自己特别,想要自己的人格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哪怕外表一样。
换言之,这里其实是“我”希望被别人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被看见和尊重,而不是永远和对方捆绑,更不是忽略一切抗议粗暴论断“你们都一样”。
我想要的“脱离”和外界的“捆绑”,我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可以深入思考挖掘很多的矛盾。
但是在短片中,这一点完全没有被提及……两兄弟共患难接着就重归于好,甚至直到最后回到生活场景,都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生日礼物。
这不禁让我非常困惑,这是想表达什么呢?
短片一边让两兄弟大喊“我不想和他一样”,一边处处展现“他们就是一模一样”,所有关于自我独立的抗议仿佛都只是小孩子瞎闹,是兄弟间不值一提的别扭,是童年趣事,最后手足情深,皆大欢喜。
而他们个人(事实上必然不可能相同)的秉性从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实际在吵什么,给他们如此大压力的外部力量(妈妈、七仙女ETC)更是直接隐形。
玉帝王母(爸妈)的对话很有戏,但也没触及问题的本质,而是以“你们再一起去守门吧”做结。
一切终归于血浓于水,手足情深。
说真的,我没法就这样接受,然后感受到“治愈”。
如果问题从来没被真正提出过,一直都是幸福的表象,何来“治愈”,何来“感动”,何来“暖心”?
习惯性从感情出发,从感情结束,却没有太多跳出来想想“这是什么”的洞察,人物形象也流于符号,是我个人对这部片最大的遗憾。
最终的结果就是接地气了,但没完全接地气。
方言配音和地方风物我很喜欢,但弥补不了模板的叙事内核。
观影途中一度和同伴吐槽,这有点像近年的春晚小品,幸福生活百家事,酸甜苦辣都有趣,五湖四海南北调,事事皆可化真情。
好了,现在该放春节序曲副歌抒情段了!
抖机灵结束。
在我看来,子供向可以是故事之所以这样呈现的一个原因,却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
挖掘深入的东西同样可以用幽默有童趣的方式,子供向并不影响这一点,甚至可以成为优势。
更个人一点而言,我会觉得子供向的本质不是“给小孩看的动画”,而是“给未来的主人翁的一封信”。
对着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翁,我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真的只是这些事吗?
真的没有别的了吗?
子供向不是糊弄向,不是“为了照顾小孩的理解力让黑暗都隐形”,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看到受众是小孩的同时也对自己诚实,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我认为你适合听这个”的话。
(这一段只是我对于子供向的个人观点,不涉及本片,也不是什么子供向真理)如果就是要做公益广告向真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切入点和梗找得新颖,视听语言风格强烈,一样可以特别而动人。
然而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块上的表现都不太能让我满意。
切入点的部分,萤火虫、开火车和哼哈二将的视角很有意思:萤火虫部分稍微有点怨念动物都人味儿浓郁,少了一点野性……别在意这个只是我个人口味哈哈哈!
开火车的反转很惊喜,但对于这样“爸爸妈妈一直支持你”“身残志坚”“重建家园”的习惯性光明叙事比较emmm(仍然是个人口味问题,不用在意)小兔子的视角很常规,说的话也很常规,可以从任何一个亲子向公众号里找到这段话……但是动画真的很可爱!
老伯糖水视角很平常,拍法很平常,主题也很平常……来来往往的路人虽然多,但是都没有和老伯有深层意义的交集,他们本人也没有太多性格,更多是作为符号“这是年轻女性”“这是打工年轻人”“这是中年环卫”“这是小孩”“这是警察”而存在。
餐厅一家三口视角很常规,拍法也很常规。
有点在意市场桌下写作业的那个画面,不知是否征求过新闻原图被摄对象的同意,如果没有的话……emm这样直接把别人的艰难放进自己的作品里增彩,其实很冒犯人。
偷外婆钱的故事本身我很喜欢,自制轮椅是很有意思的关键道具,不过视角很常规,旁白有的地方略生硬,绘本痕迹很重。
至于新颖的梗……七个故事在这里是重灾区。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妈妈究竟做了多少顿饭?
是不是除了妈妈喊你来吃饭、爸爸强壮去赚钱这样的典型模板,再找不到关于“家”的独特的温情表达呢?
这里真的,还有非常多的努力要做。
视听语言这块,美术都非常有意思,再夸一遍 配乐则实在比较平淡,中规中矩,没有让我印象很深的点,也未能有“画龙点睛”把整个片子的气都提起来的感觉。
最后是一点关于结构的怨念。
作为一部电影,虽然配乐风格一致,但七个故事本质上没有互相连接的地方,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文。
这导致我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非常割裂,很难把这当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甚至很难记住电影的名字。
于是这时我便又会开始思考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来看这部“电影”呢?
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毕业设计展或是动画周呢?
以上。
非常感谢所有主创为这部片子做出的精诚努力,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感受到这份用力和真诚。
但也正因为这份用力和真诚,让我更加觉得遗憾,仿佛大力气花了,却未能收到同等的效果。
以上所有看法个人色彩都非常浓烈,是我主观的一家之言,也有很多个人偏好的成分。
话有苛刻的地方,都是对事不对人,请多包涵。
如能带来一点建设性,是我荣幸。
我于去年2019年9月份写下了《外婆》的故事,而后与后浪出版社敲定打算将其做成绘本。
在之后,有了参与《向着明亮那方》动画电影的机会,几番周折,最终决定吧《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在绘本的同时,也将其制作成动画,搬上大荧幕。
铁皮柜设定在这之前我其实很羞于讲出这个故事,直到有一次与我朋友偶然聊起此事,发现他也有偷家里钱的经历,心境也和我极为相似。
和朋友的聊天虽算不上直接催生我去创作这个绘本,但在内心上却有了很大的认同感。
在《外婆》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铁皮柜轮椅”,关于这个物件我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我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情绪,它直接关联在我的绘本故事里,亦然也会贯穿到改编的动画里。
事情是这样的,我外婆的腿脚不好,我妈妈便一直想给她买个轮椅。
在我的脑海中对轮椅的概念是从电视上得来的,就是那种人坐上去双手能推两边的大轮子,有靠背,别人也能推靠背上的扶手。
后来有一天我妈妈真的就把轮椅买回来了,是在镇上电焊场买的。
电焊厂会做一些廉价的轮椅,就是用铁盒子焊接上四个小轮子和钢管做的把手。
其实这样的轮椅对老人是蛮实用的,因为整体比较重,老人扶在上面不会滑倒,这个轮椅也是绘本故事里“蓝色铁皮柜轮椅”的原型。
那时候的我看到妈妈买回来的这个轮椅后,心里莫名的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觉得这没有电视上的轮椅高级,这种落差感迅速的转换成了强烈的愧疚心理,由此也让我自己觉得自己似乎很少关心外婆。
电影截图我偷拿外婆钱的地方,现实中是在她的枕头下面,故事里我把偷钱的发生地和角落里那个轮椅结合在了一起。
之所以这么做,首先我觉得那个焊接轮椅是有故事承载性的,它是具有现实奇观感的物件,很普通,但又很独特。
它有现实依据和我内心情感依据,这个点无论是放在绘本故事中,还是电影故事中都是非常好的。
电影截图《外婆》这个故事是我对愧疚感的最初理解,想来也是成长认知中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核心情节,就是男孩偷外婆的钱去买东西,当然“偷”是一个很具体的事件,这个绘本作品也并不是要去简单的说偷东西的故事,其核心的表达还是在于“因为对亲人的爱,才会产生愧疚感,也是因为爱,才会化解内心的愧疚”。
故事里妈妈让小男孩给外婆端饭,就是让他偶尔照顾老人,但是小男孩不用心,因为偷钱的这个事件让他开始观察外婆,进而产生了内疚。
这个一方面是因为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对外婆的“爱”,这个爱使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外婆。
他自己内心内疚的化解,也是外婆去世后从新打开那个轮椅柜,发现钱还在原来的地方,表明外婆早已经知道钱的事情,而因为对小男孩的“爱”没有戳破,故事到这里其实早也已经脱离偷的本身,更多是彼此爱的光芒。
电影截图具体的、合理的道具会让故事更加有质感,这也是我非常迷恋和擅长的地方。
我喜欢严丝合缝的细节呼应,更喜欢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这些在动画作品中也极为重要。
道具作用在《外婆》中最具有升华意义的是最后一个画面,妈妈从新打开外婆的轮椅柜后,发现里面竟能容纳她如此多的东西,就在这个蓝色铁皮柜轮椅中仿佛装满了她整个人生。
我相信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而这个动画就是讲述的关于这个铁皮柜轮椅的故事,反观这也是道具服务于角色的最大意义。
如今我看童年的自己,大多时候都是把它当作另外单独的个体看待,看他的快乐、忧愁和创伤。
我时常想这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伤痛会不会成长的更好,那样还是不是现在的我?
电影截图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疗愈自己,同时它的诞生也会疗愈更多的读着和观众。
这个作品如此,我未来的作品也会如此。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无论是绘本还是动画都能像金子美玲的诗一样永远向着明亮的方向,照亮每一个人。
电影截图
在北影节抢票之前就被预告片吸引了,直觉这一定是能够唤起某种珍贵情感的电影。
这几天北京天天下雨,骑着车子来到芳草地,第一个检票进去。
听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绘本动画,Q&A时有观众提问这部片子的受众,一位负责宣发的老师答是家庭和孩子,我想,应该还有我们这种独自生活在外面,不得不长大的孩子吧。
从第一章《小兔的问题》开始,我的思绪就被牵动着飞来飞去。
这章本来是有关于孩子眼中的人生包括死亡的探讨,但是因为整部影片顺序和节奏的调整,删掉了那些比较容易引起沉重的部分。
我反而尤其期待被删掉的话题,国内的死亡观,尤其是孩子眼中的死亡,直面,可以严肃也可以诗化,甚至我想,可以把这个话题作为整部影片的结尾,让七部影片里画风最简单童真干净的一部不仅作为中间的串联,也作为一个圆的开始和结尾。
向着明亮那方,也是向着宇宙和人生。
尤其表白刘毛宁导演,看第六章《外婆的铁皮柜轮椅》,姥姥的手帕一出来,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这个章节是刘毛宁导演原创绘本并且自编自导自己配旁白,熟悉的带有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太可爱了。
很佩服导演的功力,把细节描摹得那么真实,又懂得在最强烈的情感出口处转过身去。
剧透一下那些让我泪奔的点:姥姥的手帕,“我”观察到的姥姥吃饭的样子,姥姥去世后铁皮柜子打开,冬天过去后,麦苗长得很好,太阳又洒下来了。
水墨画风,戏曲音乐的运用,都让我想起中国动画过去的辉煌,万氏兄弟,大闹天宫,对手冢治虫小鹿斑比的影响。
七部选题各异,七位导演都是很纯粹的创作者,很想感谢导演们给我们观众带来细腻的情感触动,导演们在创作时,是在照顾自己内心的小孩与观众内心的小孩。
也想感谢监制制片出品方,近几年虽然国内商业动画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做这种有关爱与情感的作品,还是非常需要独到的眼光,耐心,信心。
希望这部好片子能让更多人看到,观照到更多人。
也希望导演们保持创作!
Q&A环节 最右边是刘毛宁导演😝
这部影片是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电影,以爱为主题,在不同视角下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整部影片聚集了亲子关系,人与自然,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等故事题材。
治愈的画风,丰富的想象力, 埋在心底的童年记忆加上方言的衬托,让一个个真实况味的故事,温暖而真挚,带着家庭和市井生活的烟火余温,每一幕都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也许我们都需要减缓脚步,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和人生的深意!
如果你正处于焦虑迷茫,不妨看看这部电影,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以平静轻松的心情观影,没想到却泪流满面走出影院。
七部短片风格奇特迥异,在构建出充满幻想的世界中流露出现实世界里的真情实感,善与爱由一而终。
从小兔子到蓝色轮椅上的外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像是小兔子一样对世界存疑,而兔子妈妈不耐其烦的解惑就是对儿女爱的关怀。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感填充着,最后散落一地的外婆的遗物,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就像那花椒味依然浓重的腌菜,都是我们习惯深藏在心底不易表露的爱。
幼至老,生与死,也许此时此刻更需要学会如何去表达爱。
萤火虫女孩中即将退休司机和蒯老板,蒯老板的姓氏“蒯”,在粤语音译中可以形容孩童顽皮,可如果用来形容司机和老板,那是他们身上的一股执念,对家庭对儿女。
他们总是只身一人,在儿女都远去的世界里一成不变地生活着,所幸他们有散发温暖的森林动物和市井里互相关怀的人们陪伴着。
成长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但内心的孤独可以消化重塑成新的情感,放下之后得到是热乎的甜饼和甜口的芝麻糊。
但在儿女的角度思考,这份甜饼和芝麻糊或许能从我们手中交予父母呢?
小火车和一家三口里的两个家庭,一个是绝处逢生,一个是平淡无声,可他们并不冲突,这一切背后都是父母对儿女爱的支撑,能给予孩子完整的爱的原生家庭是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
再者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亲密关系也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去维系,哼哈二将中的兄弟通过奇幻的天宫奇遇,从有趣的对白和精巧的节奏碰撞出了更深厚的情谊。
很高兴看到可上映的大陆动画不再只是供孩童玩乐的娱乐片,它更是成为能激发成人深思的一种载体。
《向着明亮那方》值得前去影院观影,但前提是自备纸巾和一个新的口罩。
两个市井故事讲得好。蒯老伯的糖水铺,写作业的黄焖鸡小孩。
《蒯阿伯的糖水铺》才是中国版深夜食堂啊,《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有散文的味道,翼娃子和小火车这两个故事也不错,其他的因为低幼或者别的原因说不上喜欢。
治愈、恬静...有些画风也是不错
《萤火虫女孩》《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还不错.
值得!各有千秋,喜欢3、5、6、7,儿童片中的文艺片,小观众可能看不太懂,有些情节甚至对于成年人都比较晦涩难懂,比熊出没之流好太多了
在市面上完全没有掀起任何波澜,但可以说是院线近来最出色的短片合集。是为孩子准备的故事,却也为成年人提供一个回望的机会,绘本的形式天然地容纳了不同风格的短篇创作,但它们又完全关乎于成长与家庭的主题,每个篇章都在水准之上,让这批新锐的作者能在被光照到的地方施展才华。最喜欢《小火车》,用一个浪漫想象指代少年的残缺,如同麦兜说他的妈妈成了宇航员,揭晓真相的一幕也充分释放动画的特性。依然相信中国动画有着神话题材以外的多样可能。
喜欢萤火虫小女孩的故事、糖水铺、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最喜欢这个作者)
有点深度,能传播坚强、爱心、互助的正能量,就挺不错的。可能要10岁以上、有些阅历和经历的孩子才能看懂吧。 这种纸片化的动画形式不是很喜欢。
兔3 萤3 车1 糖2 哼1 椅0 翼0(out of 4)《椅》最令人困惑,这不是他自己的记忆而是在这个场合宁愿自己拥有的记忆。以美丽作目的,从而正当地对真相细节化地虚构,我认为不可接受。
还行,外婆的蓝皮柜轮椅和哼哈二将最佳
哭晕了,回家汇报性复述说着说着哭了起来
短小的动漫集,就也还挺喜欢的。
小朋友人生第一次观影体验,不太喜欢,坐下来没一会就说要走,奶奶安抚着看完,其中哼哈二将出现有点吓到。
最后一个故事泪目了,致敬每一个平凡但努力生活的人
哼哈将军很可爱,外婆的故事很悲伤
照亮童年,为爱发光!七位导演取材原创绘本改编七个短片,以爱为主轴
适合带小孩去看的动画合集。童谣串起画风迥异的七个故事,温馨可爱。有不同的地域风情。用个人写历史,用家庭写社会。大人小孩能看见不同的故事。轻描淡写带出生活的沉重。开小火车男孩对照灾后重建那章印象深刻。
小火车那个确实感动到了,汶川地震后的孩子吧~外婆铁皮柜的风格我很喜欢~阳光从皂角树的树叶间隙中透下来的那一幕真美啊~
完全子供向绘本作品改编动画,尤其开头几个作品真的幼儿绘本感非常强,很幼…总体感觉音乐存在感过强,有些甚至产生了MV感,如果不这么依赖音乐抒情也许可以更丰富更生动。最喜欢《蒯老伯的糖水铺》,很美很温暖都市夜景,我也想做一份这样的工作,做到老也不错。
画风也不太行,剧情也有点生硬煽情,很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