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凶风河谷》观后感:一部让人极其压抑痛苦但最后又释怀的悬疑犯罪佳作。
科里·兰伯特是美国怀俄明州印第安自留区捕猎者和FBI探员珍·班纳一起调查一宗发生在风河谷的印第安少女谋杀案,死掉的女孩娜塔莉是男主死去的女儿艾米丽的好友,死者的父亲印第安人汉森也是男主的好友,两者都有相同的经历与遭遇,都失去了自己的女儿。
女主在影片后半段询问男主的女儿的遭遇,才知道为什么男主从一开始就帮助女主调查此杀人事件。
原因是男主的女儿三年前16岁时当时男主和自己的妻子都不在家,于是女儿艾米丽叫了一党子人来家里开派对玩耍,结果后来来了些不认识的人,后来男主接到了娜塔莉的电话说女主失踪了,之后过了许久女儿的尸体被一个放羊的孩子发现了,法医根本就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死亡原因,因为女儿的尸体早就被狼群啃食殆尽了,无法查找,女儿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因此男主袭击内心这么多年以来都相当愧疚自己的疏忽造成女儿的死亡,所以相当重视儿子凯西的人身生命安全,自己和女主警察简外出工作时都将儿子放在外公家照顾,以免悲剧再次发生。
全篇都是冷色调为主要颜色色调,尤其是白雪、森林、这两种景物,死一般的寂静沉默,毫无生气。
而且全片的背景音乐相当压抑痛苦无奈焦虑,调动着我们观众的情绪,直到最后男主与死者的父亲扯谈聊天告诉结果时才得以释怀平静下来。
此外,本篇让人感到最为惊讶的就是美国的司法体系存在着矛盾和漏洞,列如女主和当时法医对峙争吵时,已经结尾发现杀害女主及其男友马特的那片石油钻井租区的犯罪嫌疑人时所展示出来的漏洞与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相当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同时也说明了偏远地区男主所在的地方与我们印象当中的美国大城市例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有巨大的地域性差异,真的是民风淳朴男主所在的地区。
就像影片里面本警长的一句台词:在这里,你只能够依靠你自己。
和最后男主对躺在病床上疗伤FBI的女主所说的话,具体可看下面的电影台词截图。
无论是男主的女儿艾米丽还是其好友死者娜塔莉,她们本来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可是生命却在最黄金的年龄走到了尽头。
男主以暴力手段杀了那些强奸死者和打死死者男友的那些杂种们,女主默许了男主的行为。
尤其是那个强奸死者的杂种,男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也赤脚跑步跑6英里(也就是9.6公里)跑到高速公路那里,那个杂种最后也像死者娜塔莉那样死于肺出血在极寒天气下跑步(男主所在的怀俄明州天气极其寒冷)。
最后导演揭示了主体:说当时失踪的人口,没有将印第安妇女纳入其中,根本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失踪了。
最后导演的这一句话不禁让人难以忘记。
2015年,一个神秘莫测的特工指导着一个菜鸟女探员,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展开了一场游走于道德边缘的行动,这个故事叫《边境杀手》。
2016年,一对被贫穷折磨的兄弟在荒凉破败的德克萨斯州开始了一系列的抢劫活动,用生命和鲜血对抗注定的命运,这个故事叫《赴汤蹈火》。
2017年,在怀俄明州的印第安保留地的风河谷的风雪之中,前面两个故事纠缠在一起,混合着雪的冰冷和血的温热,组成了一个新的故事,这个故事,叫《猎凶风河谷》。
之所以把这三部电影放在一起说,完全在于那个叫泰勒.谢里丹的男人,在写出了《边境杀手》和《赴汤蹈火》这两部佳作的剧本之后,他终于走上了导演的位置,亲自执导拍摄了这部《猎凶风河谷》,为他的“美国边境三部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怀俄明州的风河谷是印第安保留地,很大程度上不被美国政府所直接管辖,也得不到美国政府的“关爱”,到处都是荒凉破败,这里的冬天总是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是饥饿的狼群和狮子。
经验丰富的猎人科里在冰天雪地中发现了自己好友女儿的尸体,而这具尸体也使得年轻又缺乏实战经验的FBI女探员简来到这里,两人合作在这片冰天雪地中开始破解这起案件,却在不断推进中发现了比暴风雪和野兽更可怕的东西。
不得不说,谢里丹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记,那就是孤独,广阔背景下的孤独。
在《边境杀手》中,这种孤独是落日余晖下的美墨边境长长的边境线;在《赴汤蹈火》中,这种孤独是荒凉而贫瘠的德州农场;而在《猎凶风河谷》中,风河谷无尽的雪原更是将这种孤独放大到了极致。
在茫茫雪原中,即使再强大的人也扛不住那份巨大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又会将每一个人的情感无限放大,即使他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人,也会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就像那个印第安父亲的失声痛哭,还有科里在审讯凶犯时眼中闪烁的泪花。
除了孤独,在“美国边境三部曲”中,还有一点贯穿始终,那就是无奈。
在《边境杀手》中,理想与现实让女探员无奈、道德与复仇让神秘特工无奈;在《赴汤蹈火》中,贫苦的命运与富足的梦想让兄弟二人无奈、职责和生活让老警官无奈;而在《猎凶风河谷》中,无奈的群体更多,女儿死因不明的科里、只身犯险的简、吸毒的印第安青年、惨死的情侣、甚至连施暴者本身,也都是处在一种无奈的挣扎之中。
没认识真正的十恶不赦,他们都是在自己无奈的宿命中挣扎,只不过这片雪原不会同情弱者,也不会给你改过自新的机会,犯了错就要承担结果,所有的悲伤与罪恶都不会被救赎,只会被大雪掩盖,永远消失在那片洁白之中。
之所以说《猎杀风河谷》是前两部作品的结合体,是因为本片在人物设置上,完全延续了《边境杀手》中神秘沉稳的中年男人搭档经验不足的菜鸟女探员,而在表现内容上,有更多是延续了《赴汤蹈火》中,人们在宿命中的无奈挣扎。
同前两部作品一样,《猎凶风河谷》的结局也透着浓浓的悲伤和政治不正确。
按这类电影正常的套路,结尾都是孤胆英雄帮助经验不足的女警探擒获或者击毙真凶,然后两人发展出一段美好的爱情。
但本片并没有这么做,最后解决凶犯的并不是女探员正义的子弹和手铐,而是科里沉默而冷酷的私刑,结尾也不是男女主人公的甜蜜爱情,而是科里与死者父亲一起静静的坐在雪地上。
这种反主流的结局留给人无限回味,堪称经典。
影片开头死掉的那个印第安姑娘,她有着强大的求生意志,光着脚在冰天雪地中奔跑了将近十公里,却最终敌不过严寒对肺部的摧残,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在茫茫白雪之中。
而在本片的结尾处,是几行字幕,它告诉我们,在美国的失踪妇女统计中,根本就没有印第安妇女,没有人知道她们究竟失踪了多少人。
这一头一尾串联起来,是一个无比悲伤的事实,在高度倡导人权的美国,这些原住民却像是被遗忘的群体,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故事无人倾听,他们的踪影无人寻找,他们的尸骨无人收殓。
这才是这部电影更加深层的东西,谢里丹想让观众们看到的并不单单是一起凶案,还想引起他们对日渐印第安原住民这个群体的关注,这也是“美国边境三部曲”中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那些边缘人群、弱势人群的关注,有了这个核心思想,这三部曲自然就一部比一部要好看。
“我独自一人随风奔跑,你充满爱意的双眼遥不可及,这里的冬天,永远不会到来”这几句轻柔的歌声一直在整部电影中若有若无的出现,像是一阵风,就在你身边,你却非常容易就忽略了他。
如果对号入座的说,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发达国家就像那双充满爱意却遥不可及的双眼,印第安原住民却始终像是独自在风中奔跑的孩子,冬天不是永远不会来,而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孤独奔跑的孩子,早晚也会被风雪湮埋,洁白的大雪下所遮盖的,不只是罪恶与悲伤,还有无数边缘群体无奈的叹息。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白羊先生”
一个偏僻的小镇,一直疯狂下着大雪,想过去这个小镇,除了开车,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因为一起很难实现的悬疑事件,开始了整个故事的叙说专门拍过来的FBI女探员,可以说是相当勇敢了这里很多范围是不受任何一方管控,随身都可以配有枪支,说直接一点就是,在很多区域杀人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才有了肆无忌惮的犯罪一开始都是很平淡的叙事,一个18岁的女孩子,在大雪天,周边都是荒郊野岭,穿的很少,没穿鞋;不知道是碰到什么事情,一直光着脚在零下20度的雪地里奔跑,正常人在这样的境遇下只能跑一两百米就会因为吸入太多的冷空气,导致肺部出血而身亡,但是这个女孩周围两公里范围内都是树,但是她的死因又确实是这个,所以这些探员们都觉得很奇怪,由此展开一系列的追查当然这中间多亏了男主,也是一个曾经在这里失去自己女儿的人,因为一直在这边打猎,所以对这里地势很有经验,也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失去至亲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感同身术,于是在这场追捕中,他中间穿插了很多,包括去这个女孩子的家里,问她的家人,企图找到一点线索,后来找到这个女孩的弟弟,知道这个事情应该跟女孩男朋友有关系这里有一个对话也让我印象很深刻,这个女孩的弟弟和一群乱七八糟的人一起在吸毒,年纪轻轻的,抱怨说这里没有希望, 天天就靠这些毒品找乐趣,这个时候,男主跟他说:我是没什么选择了,但是你还年轻,你还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去读书,可以去其他地方读大学,可以去考政府单位。
(我大致记得是这样子,如果有误差,请谅解哈)这里除了雪就是树,这里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成家的人,因为没有追求,没有方向,所以整天除了有一份可以混日子的工作以外,就是找乐子,满足人性最底层的欲望前面的这些,也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可能我看前面没有去推敲后面即将发生的事情,这部剧一直也是在找人,找到那个跟事件有关系的人,并没有太多的预示后面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导演用一小段受害者经历的前因后果呈现出来时,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看前面这些线索的推进,我以为是跟她这个男朋友有关系,因为她弟弟也说了,对他男朋友印象不好,说这个女孩只是被爱情蒙蔽的双眼,但是后面这个事发经过,就有点出乎意料因为这个女孩的男朋友是和一堆同事住在一起,当天其他人出去镇上喝酒,他们以为这群酗酒的同事不会回来,于是两个人准备很甜蜜的,pa完之后,一起享受彼此呆在一起的感觉;谁知道,这堆人竟然晚上回来了里面一个猥琐的男的就一直动手动脚的,女孩穿的少,听到他们回来只穿了一个羽绒服,随便套了一条裤子,猥琐男人的这些举动,惹恼了女孩男朋友,开始打架其实这里,看的时候,不太理解,明明同事们56个,一个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壯,明显今天猥琐男的行为,有点酒后乱来,为什么还要正面应对?
最后的结局就是,女孩被rap了,男的被打死了,在众人打男的期间,女孩跑出去了,因为没穿鞋,所以导致了后面事情的发生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个女孩子光这脚跑了10公里,因为从出事的房子到到这个女孩子倒下的地方,距离10公里远,这一点,震撼了所有查案的人当然这个案子的最后就是在男主的帮助下,杀了这群人,包括最后那个猥琐男,男主让他以同样的方式死去,只不过他只跑了两百米就挂了。
对于这种类型叙事性质的悬疑片,又很平静, 包括整个电影,都很平静,但是看完之后,却很难受好像这种事情在那边大雪笼罩的偏僻小镇里,很平常天太冷,雪太大,无论踩多深的脚印,一场雪之后就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这样的事情,正常的事情里是不可能会被那么平静的接受的,人应该活在体系下,遵守该遵守的规则,有正常的追求,体系才能自然的运转。
导演真的很厉害!
看完就只能庆幸我们处在正常的体系里面写到这里,都还觉得这部剧,实在太深刻。
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科里在追踪美洲狮时,意外发现雪地里有一赤脚女尸……科里报警后,联邦调查局派了一女探员简·班纳至此调查……保留区警局的验尸官查明死尸是名叫娜塔莉的印第安女子,死前被强奸过,但死因却是因寒冷致使肺泡出血凝固窒息而死,不属谋杀。
简深知女子遭强奸出逃而死,若验尸官不将其列为谋杀,自己则无权再干涉保留区的案件而被联邦调查局召回。
经过简的恳请,验尸官同意将其列为谋杀……简在科里及保留区警长本·逍遥的陪同下至娜塔莉家走访,打听到娜塔莉还有一弟弟叫奇普曾与姐姐男友见过面……科里询问奇普,奇普透露娜塔莉的男友是一名叫马特的白人,在一钻井点负责保安……夜晚,在科里家,简听科里讲述了自己16岁女儿艾米莉的不幸经历:科里在外约妻子至一宾馆过夜时,由艾米莉在家照看其弟弟,但艾米莉的同学知道家中没家长后,陆续前来开派对,最后还来了一些不熟悉的人……接着,娜塔莉打电话告诉他,艾米莉失踪了……等发现雪地里艾米莉的尸体时,验尸官也查不出任何信息,因为狼群已毁尸灭迹……因为疏忽,致使失去爱女……科里与妻子也无法再彼此面对,关系也越走越疏远……简在警长本、副警长伊万等警员陪同下开车至钻井点调查,科里因要狩猎美洲狮,也顺道一同前往……到达钻井点,该地保安柯特、狄龙等闻讯纷纷围拢……简发现其脸部均有打斗伤痕,说明来意要调查马特时,柯特等却说漏嘴说出了失踪女就是马特的女友……简警觉追问柯特时,柯特等保安竟拔枪与警员对持……科里在山顶见状,知道事情非常危险,用无线电联系简时,对方竟关机;无奈,科里只得急匆下山……简表明自己是联邦调查局探员、有权管理联邦事务后,柯特等暂时放下枪让其前往马特住的房间调查……简敲马特的房间时,不料皮特从屋内用霰弹枪一枪将门外的简击倒在地……接着,屋外的柯特、狄龙等也向本、伊万等警员开枪射击……原来,娜塔莉独自出家到钻井点保安宿舍找马特过夜,而皮特等同事醉酒回宿舍时乘酒兴调戏娜塔莉,致使马特与皮特拳脚相加……而柯特侮辱印第安的语言激怒了娜塔莉……最后是皮特等群殴马特,还强奸了娜塔莉,娜塔莉光脚出逃后被冻死……屋内皮特又持自动步枪扫射,本、伊万等警员迅速倒地死亡,简命悬一线时,远处的科里持大口径杠杆步枪将狄龙等狙击射死……皮特受伤仓皇逃窜……科里查看简伤势无碍后,乘摩托雪橇追击皮特……抓捕皮特后,科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皮特光脚在雪地狂奔六英里,最后肺部出血凝固窒息而死……
(首先说明一下,本片是在first青年影展上看的93分钟版本,与戛纳展映的110分钟版本不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探寻一起奸杀命案幕后真相的故事题材,以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印第安人居留地作为故事背景,边远地区、少数族群,并不算是很大众向的一部影片,但看着的时候因为它的题材和背景,包括镜头里展现的那些残酷的自然风光,总有些分心想到美剧《真探》和《荒野猎人》,忍不住边看边拿来和这部电影进行比较。
导演编而优则导,剧本非常扎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剧情,它不像很多推理故事可以依靠观众的猜测找到凶手,没有只将剧情高度浓缩集中在几个人物之上去做推理的方程式。
在案件相关的推理设置上,整体的演进非常合情合理又让你没办法去猜,因为它把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生态和案情做了非常好的结合,倒很有些社会派推理的意思,也令整个故事具有十分独特的本地色彩。
二是人物,此前宣传提到这部电影看点,多是说本片是“鹰眼”与“猩红女巫“的合作,但其实这只是个噱头,只有杰瑞米·雷纳才是全片真正的灵魂,一个智勇双全且具有极高情商的猎人,在印第安人居留地作这么一个常年暴雪、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度的恶劣自然环境中,以这位猎人的视角为中心,展现人们或顽强生活,或自暴自弃,或渴望逃离的众生相。
周游于众人之间,要出演这么一个近乎完人的现实英雄,“老戏骨”雷纳在电影里表现出的成熟睿智是让人可以相信的,对这个角色的拿捏在度上把握的很不错。
这部电影在北美由韦恩斯坦发行,感觉雷纳也挺有希望凭借此片再度拿到一个奥斯卡影帝的提名。
电影里最让我觉得感动的是女儿被奸杀的老印第安人,他面对陌生的FBI警探投以冷眼,接着又在熟悉的猎人面前立刻奔溃痛哭诉说丧女之痛;而本不抱希望的生活,却因为曾经放弃的儿子的一通改过自新的电话重燃生活希望;作为少数民族,又挣扎于自我身份认同与适应现实环境中,这些在个人身上所反映的矛盾对立被分配在电影的不同剧情点之后,看似都只是寥寥数笔的闲笔,却体现出了非常动人的人性特质。
反观伊丽莎白·奥尔森出演的菜鸟FBI警探,无关演技,这个角色一度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她是谁?
如果将她的性别改成类似《真探》中马修·麦康纳的双男主搭档伍迪·哈里森,似乎故事仍然完全可以成立,只是在人物气质上些微不同。
这个角色符号化严重,一个“新来的闯入者”,对此地一无所知的“菜鸟警探”,功用也只是为着雷纳饰演的猎人搭桥——让猎人的追凶行为有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
再回过来说导演这部47岁的“老处女作”,影片放映前first展映的执行官李子为也忍不住表达了对于这部海外“first作品”起点之高的羡慕,确实,支撑这部作品背后的团队,国内的许多年轻导演很难比。
除了演员阵容,电影中出色的摄影,为它掌镜的Ben Richardson已经靠《南国野兽》与《星运里的错》出名;传奇音乐人Nick Cave与Warren Ellis为电影制作配乐延续自前作《赴汤蹈火》结下的合作关系。
如果说这部电影在视听上是一首美妙的“黑色诗歌”,Ben Richardson镜头下严酷的暴雪、冷峻的雪山,配上Nick Cave灰暗阴郁的配乐,两者的结合居功至伟。
另外,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在映后访谈里也讲了,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就像电影里所说“这儿一个小时前还在下暴雪,现在却又天晴了”,整个剧组虽然拍拍停停但非常有耐心,配合着导演的节奏,这种能够在一起“等云到”的创作团队,对于一个新人导演的成长而言,十分重要。
最后再说说电影的一些遗憾,除了前文提到的女主戏份有些符号化、功能化的问题外,此版仅93分钟对比之前戛纳展映的110分钟,少了很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因为导演自己的选择,对电影重新做了剪辑,包括还有另外对比戛纳放映新加的镜头,而这个版本,只会在现在的first放一次,之后还会再做修改,北美上映版以及之后的中国引进版大概都与此版不同。
不过目前剪出来这个版本缺陷很明显,对于关键剧情的一些敏感细节表现太少,导致到了结尾,猎杀的力度很强,对比而言,情感面由于之前戏份的铺层不够充分,反而会有一种用力过猛/无感的不平衡感,无法在所看和所感上形成真正的共震。
电影虽然最终结果依旧是天网恢恢,但是看完仍是十分压抑,久久缓不过来。
一方面因为犯罪者的罪恶行为本身,因他们的消遣、他们的欲望、他们用以排解“无聊”的卑劣方式,便去诉诸暴力、诉诸宣泄原始兽欲,进而杀死被害者,杀死他们本可以拥有的无数种未来,杀死一个家庭,杀死每一位家庭成员,让他们一辈子深陷痛失至亲的痛苦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影片里小混混与大恶棍,不约而同地对他们所生活的一片冰天雪地、肃杀冷寂的土地,怀有相同的憎恨。
坦白讲,他们的情感我能体会,因为我也同样生活在跟他们一样,一年中半年都是冬季,都是冰天雪地、地广人稀、民风彪悍的凛冬之境——中国东北。
我时常能体会他们所说的“无聊”“绝望”、周期性失去对人生的探索欲,感觉自己像被这永恒的寒冷与严峻的自然环境吞噬,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活出生命的意义。
但,这一切,并不是去侵害弱者的理由与借口。
虽然人类生命的意义,三十几岁的我仍未摸清,似乎确实是与“对抗某种孤独与无聊”有关。
但我十分清楚,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剥夺弱者,更不在于以伤害周遭为代价“寻找乐子”。
如果真的感到生活如同这绵延山脉与无边雪原一样寒冷压抑,你大可以像男主对好友的顽劣儿子说的一样,你明明可以折腾去外面的世界透透风,明明有那么多选择,但你偏要画地为牢、放任自我、堕落成烂泥一滩。
也许折腾着看过世界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像艾米丽男友一样,见过繁华世界,却讨厌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的钢筋水泥森林,更愿意跟女友未来生活在不知名温馨小镇。
很多时候,被痛苦裹挟的人,被孤独与无聊扼住的人,从来不是真的没有选择,也并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对抗痛苦、孤独与无聊,只是无论怎样,你要以某种殉道般的精神与它们共生,找到自己求生的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对抗孤独与无聊的方式,决定了你是人类中的“强者”还是“弱者”,是“坏人”还是“好人”。
远离人类文明的自然规则下,强者与弱者有它独特的判定规则,不是暴力与运气,不是多数与少数,不是身份与地位。
而是勇气与力量、善良与正义、怜悯与互助。
犯罪者,看似强者,却怨天尤人,憎恨眼前的生活,憎恨残酷的自然环境,无能改变,也未曾想过如何改变,只能像野兽一样不加控制地倾泻自己的情绪与欲望,歇斯底里地折磨看似更弱小的同类。
而看似像FBI女警一样的弱者,“瘦如皮包骨”似的可以穿进16岁女孩的冬衣,却可以一次次为了探寻真像以身犯险,为了惩恶扬善不顾生命安危。
又像艾米丽一样弱小到无法保护自己不被侵害,却可以光着脚在雪地里奔跑6英里(我查了下大概9600米),这是何等惊人的顽强求生精神,对比被男主“给了机会”却跑出去短短百米便口吐鲜血暴毙而亡的施暴者,孰强孰弱高下立判。
坏人的胜利在我看来永远只是一时的,我们也永远没有办法避免所有侵害的发生。
但坏人因为他们的“坏”,导致他们的抱团只是临时组成的犯罪团伙。
从古至今,从没有什么坏人可以自发组成大一统的“坏人联盟”。
坏人之所以为坏人,是因为他们自私、凶险、善变、逐利,但各有各的利益点,因利结盟,也终将因利而散。
而好人不同,好人的胜利始终是千古不绝,是永恒的“天道”。
“好人联盟”从古至今,自发而有序、代代传承,我们正义勇敢,我们互帮互助,我们没有那么多分化的利益点,所有好人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减少世界上的“坏”,惩治或者改造世界上的“坏人”。
雄浑山脉与苍茫雪原的见证下,印第安保留区风河谷的“犯罪”与“猎凶”故事:关于人类如何面对痛苦、孤独与无聊,关于强与弱,关于善与恶。
亦如世界上所有其他有人类居住的土地一样。
——陈青山 2024.12.07[转载注明出处]
(文/杨时旸)没有什么悬念预谋,没有什么邪魅仪式,杀戮的本相往往沉闷又苍白,杀念不过在一瞬升腾或者在一瞬熄灭,然后一切仍然归于平庸和俗常。
《猎凶风河谷》用一桩看起来悬疑丛生的谋杀案告诉人们有关杀戮和人性的真相,一切戏剧性的肉身都被有意剔除,剩下的骨骼苍白、残酷得令人不忍直视。
这是一部反类型的类型片,它原本可以让杰瑞米·雷纳扮演的猎手科里和菜鸟FBI探员联手深入一桩悬案,一层层拨开洋葱的外衣,抵达一个辛辣的核心,但导演泰勒·谢里丹——《边境杀手》和《赴汤蹈火》的编剧显然有着别样的野心,相较于堆积案件的悬疑,他更乐于描述人本身。
他自己主动变换了焦点。
不苟言笑的硬汉,冰天雪地的森林,印第安保留地内的少女尸体,一个心碎的猎手,一位懵懂的女探员,侦破一桩案件,却又引发了数人的死亡。
这故事更接近硬汉派的模型,与其说他们在侦破一桩悬案,不如说他们被那桩案件催化和推动,在其中重新看到了自己,不得不又一次体验自己隐藏的伤痛,再度直面自己逃避的过往,侦破变形为一次诊疗和发泄,让自己埋藏的心绪得以蒸腾和纾解。
这个故事里的男人都沉默,坚韧,极少外露情感,即便得知女儿被奸杀,在面对FBI探员——一个外来的年轻女人的时候,仍然抱起双臂,一副冷漠的样子,只有当他看到熟悉的朋友猎手科里,才会失声痛哭。
两个男人相拥的时刻,成为了这个故事隐秘的核心,女孩的死亡引发了作为男主角科里的一段记忆。
几年前,他的女儿也同样遭遇不测。
两个失去挚爱的父亲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完成了一次精神意义上的身份重叠和置换。
从此开始,一切就都变调了,科里从一个调查者,帮助者,变成了一个为自己战斗的父亲,换句话说,他从一个旁观者转换成为了一个局内人。
这故事编排的巧妙在于,就在这样的不动声色之间,情感的重心被悄悄调转了。
死去的女孩成为了自己女儿的影像。
他去帮助调查案件,同时,也是自己为自己了却心愿。
他站在冰天雪地中,劝慰那个男人,“我不能告诉你,过一阵,生活就会好起来,它不会好起来了。
但是如果你接受了这份伤痛,你就能时刻感受到女儿的存在。
”显然,他说给对方听,更多的也在说给自己听,首先,这是一种情感的支撑,他已经渐渐封存的记忆被又一次鲜活的案件激活,它需要一种心理机制让自己不至于失控和崩溃,其次,这是也是一种鼓励机制,他发现这是一个机会,以自己的能力,给对方一个交代,给自己一次了结。
悬案的真相在故事进展到半途的时候就已经毫不吝啬地展现出来,所以,显然《猎杀风河谷》的终点并不在于侦破而在于拷问。
一次歹念,一次意外,平庸的人们一起犯下罪错,变成邪魔,彼此帮助隐瞒,那些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普通,到底是什么让人筑起杀意?
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比案件本身更加具备重量,终年冰雪之下,只有执拗的松树和生性坚韧的动物才能顽强的存活,那是一片法外之地中的荒蛮故事。
在故事的结尾,躲过一死的女主角对科里说,“我太幸运了。
”男人回她,“城市里才有幸运,这里没有。
”这里不是由规则,法律,教养,道德构建的文明社会,这里的一切都直白、原始、粗粝甚至逼仄得令人绝望,接近于动物世界,每个人都被明确地置于食物链的一个层次,你得挣扎到顶端,才能俯视苍生,不然,随时可能沦为食物。
故事写到这里,早已氤氲出难以言明的宿命气息。
显然,男主角的身份设定成为了另外一层隐喻,服务于渔猎部的猎手——专门猎杀那些祸害牲畜的野兽。
他在协助侦破案件的同时还在执行着一项猎捕狮子的任务。
这平行的桥段,成为了显而易见的象征以及另外一种情绪化的对仗和呼应。
在这片极寒之地,人类的杀戮和动物的捕食几乎相当,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杀戮已经被剔除了道德色彩。
这个故事最终的成功在于,凶案生长于荒蛮,凶手也死于荒蛮。
没有文明的、程序化的审判,而是直接的,暴力的,残忍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动物法则。
它酷烈又决绝,黑白分明,干脆利落。
这个故事直到最后也没有企图给出任何答案,人心何以至溃烂,人性何时被洞穿,这一切无人能去判断。
但它有着明晰的观念,要保护善,就必要惩处恶,就如同要保护羊群,必须猎杀狮子。
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导演奖以及2017年西宁FIRST青年影展开幕影片的名号,让著名编剧泰勒谢里丹的导演处女作《猎凶风河谷》在中国受到关注。
今年的中国电影界,《嫌疑人X的献身》、《暴雪将至》、《爆裂无声》等悬疑犯罪类型电影在票房和各大电影节上斩获佳绩,网剧中也产生了《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现象级爆款。
泰勒谢里丹的这部《猎凶风河谷》具有很好的他山之石的意义,对当下中国的犯罪题材创作向地域特色展现、历史与社会结构反思、人性力量与价值观表达等层面进行深度掘进足资借鉴。
影片情节围绕着美国怀俄明州印第安自留区捕猎者科里协助FBI菜鸟探员珍调查一宗发生在风河谷的少女谋杀案展开。
与常规犯罪题材电影在情节上的复杂性、机巧性追求相比,《猎凶风河谷》在探案主线情节上着墨不多,全片保持着一种朴实肃杀的氛围,比起罪案本身的悬念,通过探案展现出的社会景观与人性观察才是导演的意图所在。
泰勒谢里丹在访谈中表示,《猎凶风河谷》探索的也许是美国最真实的历史遗留,也是美国最大的失败——印第安保留地。
这部影片从本质上研究了一个人如何从悲剧中走出来,而不是沉溺其中。
这种社会学背景下的人性反思赋予了影片独特的人文气质,并通过严酷冷峻的视听呈现写就了一篇广袤雪原上的“黑色诗歌”。
一.剧作:细节铺陈展现人性反思与社会主题泰勒谢里丹在导演本片之前,作为编剧已经有了诸多优秀作品,这让他在《猎凶风河谷》剧本创作上显得游刃有余,既有常规功能化的类型片元素,同时以细节展现的方式将导演的个人表达揉进情节之中。
影片在人物上采用犯罪类型片常规设置,一个深沉稳重的本地男主角,搭配一个外来的“新扎师妹”,但《猎凶风河谷》除了通过这对搭档的性格与阅历差异制造戏剧冲突,更通过他们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差异来呈现影片的社会主题。
开场戏是男主角科里在雪原中猎狼,一个老练、冷静的猎人形象被迅速建立起来。
随后影片展现科里的家庭生活,科里教儿子骑马一段戏中,儿子说自己“像个牛仔”,而科里纠正他,应该是“像个阿拉帕霍人”,美国主流形象与印第安族群意识的对立跃然而出。
随着情节的发展,科里在追捕母狮途中发现被害少女的尸体,由此引出科里自己的女儿在三年前被害的悲伤往事。
杰瑞米雷纳的表演隐忍而有力,他会安慰被害少女的印第安人父亲:“你不能避免失去女儿的伤痛,如果你这么做了,就等于在抢劫关于女儿的记忆”,也会告诫珍:“有一天你有了孩子,你不能眨眼,永远都不能眨眼”。
失去女儿的痛苦,寻找线索的睿智,狙杀目标的平静,如此多维的性格集合在一个男人身上,这种悲剧性的命运也让影片最后科里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处决犯人显得格外悲壮。
与科里相比,FBI菜鸟探员珍的形象要单薄和功能化许多,更多的是为了给科里的追凶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身份,给观众提供一个观察和深入风河谷这片荒蛮之地的“外来者”视角,同时这个经验不足的菜鸟探员屡次身处险境,给影片带来了极大的观赏性。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被害女孩的印第安人父亲是一个十分出彩的角色。
当珍告知他女儿被害的消息时,他对于身为白人外来者的珍显示出不信任、排斥的态度,并对叛逆的女儿被害一事显得十分冷漠。
而面对科里时,这位父亲立刻卸下伪装,痛哭失声。
影片结尾,这位父亲脸上涂满蓝色的“死亡面具”油彩,坐在女儿曾经玩耍的秋千边,灰暗的生活因为接到儿子时隔一年后的第一通电话而有了希望。
影片对于这个人物总共只有三四处描写,但均分量十足,也使影片在沉重灰暗的社会性主题之外多了一份面对边缘人生的淡然。
二.视听:风格化的风光镜头与动作戏处理从《边境杀手》到《赴汤蹈火》,风光镜头一直是泰勒谢里丹编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编自导的《猎凶风河谷》自然也不例外。
摄影师本·理查德森镜头下的风河谷雪原广阔无垠而又冰冷沉寂,令人物的孤独感格外突出。
导演在片中两场重头动作戏前都安排了大量风光镜头,以此推动叙事节奏,烘托气氛。
《猎凶风河谷》中的动作戏的视听设计同样以节奏、氛围为重,影片约40分钟时出现了片中第一场大型动作戏,科里、珍与本地老警察到房车内寻找混迹吸毒团伙中的被害女孩的哥哥,并与吸毒团伙发生枪战。
这是一场典型的深入险境式的动作戏,为了凸显惊险性,导演在情节上设计成菜鸟探员珍独自闯入房车进行搜查,同时珍还中了匪徒的催泪喷雾,感官上的劣势更让观众提心吊胆。
导演使用大量摇晃的手持摄影模拟珍受伤后的主观视野,而提前堵在后门的科里则成竹在胸,因而使用平稳的横摇手法进行拍摄,并与珍交叉剪辑,形成一动一静、一快一慢、一乱一稳的节奏处理。
影片约70分钟时出现了第二场大型动作戏,与前一场的室内格局、孤身涉险不同,这场戏被设计成开阔场景中的集群交火,人物站位与空间处理让人颇有杜琪峰枪战片即视感。
雪原上突然爆发的暴力与角色毫无意义的死亡加强了影片的社会性主题更加沉重,令观众反思到底是什么力量令风河谷成为了一片压抑人性、肮脏堕落的土地。
第一眼感觉像雪人+黄石,实际文戏深度不如黄石,推理部分不如雪人,尤其是高潮部分镜头语言欠佳,莫名给了几次主观镜头整的头晕。
所幸总体节奏紧凑,演员都是老熟人,莫妮卡,奥妹,肖恩,黄石几位专业户电影试图刻画一种来自于地理环境的集体罪恶。
保留地的探讨,印第安文化,冰雪世界的萧瑟。
但是无论是主要还是次要人物都被绑在一小时四十六分钟的车轮上沦为了功能体,这些探讨也没有其他旁支,诸如台词,细节,环境描写来辅撑,因而略显平淡,比如电影中频繁地出现了动物,但并没有挖掘它们和这里的人们太深的关系,仅仅是背景板,雷纳的敏锐,娜塔莉的生命力,其实都可以很好地呼应这个主题总的来说,适合成为青少年人生当中比较早的那几部影片,犯罪片的那种追猎感,人和大地的关系的探讨,罪恶现场的冲击,是比较合格的(但还是感觉适合拉长了当电视剧下饭。
期待下一部吧
天哪,这个电影一共一个小时48分钟,我哭了两次。
一次是女FBI去死者家里,要求询问被害者母亲,结果一推门发现她正坐在床上,拿刀子自残,整个手臂都是血,随后父亲看到认识的男主站在外面,原本冷静的面孔突然就控制不住;一次是男主把凶手绑起来脱掉鞋,要他亲口承认罪行,当他说出:“我qiangjian了她”时,男主角的眼睛含了泪水,把我也感染了。
凶手永远都在抱怨,这里冰天雪地都是雪,没有女人,没有乐趣!
在这里生活的谁不是?
死的还是不够惨,那些帮凶,那些参与者被一枪毙命也太轻松了。
电影重现当时那段场景时真给我气的直发抖,那个凶手,在雪地里就跑了那么短就死了,真是便宜他了。
我一直都没有了解过保留区的生活,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些人太惨了,我不忍心去了解,上次我在百度上搜印第安人算不算美国公民,看到有人回复说算,说保留区印第安人有自治权,每个出生的都是美国公民,是美国给他们的福利,当时我就呵呵了。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男主角这个演员,不过这个电影我挺喜欢的。
是个悲伤却不遗憾的故事,恶人有了恶报,虽然好多好人也牺牲了。
7.0/10 分。2024.08.25,重看,CAN加拿大版蓝光。剧情其实很简单。前面的节奏太慢了。导演居然是《边境杀手》的编剧。他还自编自导了《黄石》。。。枪战的场景看了好几遍。。。
故事简单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很有味道,整体还是很好看的 #演员们的演技尤其要赞一下#
严重的社会问题,可惜政府不作为看得昏昏欲睡
罪案本身一点不复杂,几乎是一路顺藤摸瓜就揭开了,然而本片重点并不在这里,白茫茫的雪原营造了不一样的味道。
还是那个问题 单场戏调度太差了
最后的原声单曲真是点睛之作。4.5星
雪上枪战 世外之地 法从自然
谢里丹作为编剧的水准着实高,话留半句才显意犹未尽;苦寒之地如同另一个主角般默不作声同时无处不在,保留区内的生存与杀戮、邪恶与善良不为外人所知,外人亦不为所动,宿命式的凄凉感。
107min蓝光版#〔✘〕悬疑的部分是极糟糕的,导演的视角做不出可以被喜欢的人物。在被现代溯源的牛仔精神下,令人反感的男性观被放大并变得难以忍受。女角色一定是无能的,男英雄一定是自信、自如且被尊重的,并以俯瞰的态度去给予女性褒奖,而非平等下的支持。第三幕回归类型元素后终于有了调度意识,其实从收尾看,本片的主题并不糟糕,但在这样的电影中,它已无法与肮脏的表现形式分割。即便它在类型和主题上如何去自反,它仍旧是个恶心的男性幻想。理智得看下去,是为了在确定其主题落点后,看它能否与视角融合,但它并不能。所以这只能被归到类型片的范畴,也就只能去肯定它的第三幕了。
背景放在印第安地区想把故事整体有个提升,各种情感交流有些故作深沉,把基调弄的沉重压抑来化解案件线内容的苍白,但改变不了案件过于简单的事实。唯一看点就是鹰眼了
最后的结局真解气啊,要是被野兽咬死就更好了,只能说案件背后的真相太令人气愤。导演想探讨的不止是案件本身,而是由案件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导演及编剧泰勒·谢里丹用心了
手法平庸,想象力匮乏,暴力场面充其量金基德水平。
ZZ正确主旋律电影。
太一般,评分有些虚高,看50分钟也没讲什么,看好几天才看完,后面才有点意思。剧情挺简单,在雪地发现一个死的女的,然后来了一个穿丁字裤的FBI来调查,而鹰眼协助配合,后来去找前男友,然后与他们枪战打死了一个抽嗨的人,后来不是。后来穿插了一些对话,然后又发现一个尸体的骷髅,最后去调查那块,没等怎么地就开始枪战,就这样一堆人领了盒饭,女主也被散弹打枪,最后男主一枪死一个的打死了几个,最后将男反抛在雪山,让他重走开始跑了6公里雪地的女人。死的原因是和惩罚者一起,然后同寝的回来这个嫉妒,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男的被他们打死,女的自己跑了,就自己给自己冻死在雪地,想想都挺无聊的起因,这些同寝的就这么点出息,真的没谁了。
俗套也就算了,也不怎么好看。大决战戏更是超级英雄和主角光环亮瞎。所谓“扎实”,就是预算和团队摆在那里,反过来说也就是平庸。
我喜欢对环境的表达准确又挖掘了其影响力的电影,虽然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剧本怎样,但我见到过太多的剧本的环境(时间与地域)表示着在哪拍都行看钱看难度,还有在执行的过程中,会觉得一段环境描写是可以省略的,改成迁就实景来,这样往往会降低影像本身的文学性,找不到落在低处的抓力,人物都是被环境和事件抓住生根,再遇到风雨翻滚,这部电影就是把这个部分做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和示范。
风景优美,最后那场厮杀堪称人性的对决,赞
# GFFF 8th【D+】低配维伦纽瓦。
非常扎实的导演处女作。人设延续了《边境杀手》中老道却有历史的大叔+菜鸟女汉子,第三幕的揭秘与枪战处理的不落俗套。Jeremy Renner一贯的高水准自然不必说,Elizabeth Olson应该是生涯最佳表演了
不是那种节奏很快的破案片,但拍得很扎实,有几句很喜欢的台词。雷纳老道纯熟,它的角色也写得更丰满。编剧功底在,作为导演处女作挺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