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偷袭

The Great Raid,卡巴纳图大营救

主演:本杰明·布拉特,詹姆斯·弗兰科,罗伯特·马莫内,马克斯·马蒂尼,詹姆斯·卡佩内罗,马克·康苏斯,克雷格·迈莱赫兰,弗雷迪·乔·法恩斯沃思,莱尔德·曼辛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澳大利亚语言:菲律宾语,英语,塔加路语,日语年份:2005

《大偷袭》剧照

大偷袭 剧照 NO.1大偷袭 剧照 NO.2大偷袭 剧照 NO.3大偷袭 剧照 NO.4大偷袭 剧照 NO.5大偷袭 剧照 NO.6大偷袭 剧照 NO.13大偷袭 剧照 NO.14大偷袭 剧照 NO.15大偷袭 剧照 NO.16大偷袭 剧照 NO.17大偷袭 剧照 NO.18大偷袭 剧照 NO.19大偷袭 剧照 NO.20

《大偷袭》剧情介绍

大偷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将兵力投入欧洲战场,无力挽回菲律宾战事,导致一万名美军、六万名菲军在巴丹半岛被俘。日军一直残酷对待这些战俘,军部更于1944年一月决定屠杀俘虏,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44年一月四天中的故事。 游骑兵上尉普林斯分属幕西中校的队伍,他们接受了在麦克阿瑟将军北上过程中营救某战俘营里500名美军的任务,由于日军对待战俘毫不留情,此次行动必须高度隐秘。同一时间,战俘营中的少校吉布森(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饰)正艰难的为生存和获取外界信息而努力,虽然当地有护士玛格丽特等人想法设法为战俘提供帮助,但缺药的状况一直存在。为执行屠杀命令,宪兵军官长井接管了战俘营,而战俘营外,游骑兵战士们经过秘密行军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营救成败,很快就要揭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美国幸运儿星空清理者法鲁克黑金营救雨色可可sideG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三季飞翔的梧桐子爱在星空下现视研快乐赢家关键一票超级工程逆境追凶爱的蹦极原来爱上贼传奇无字碑歌:武则天传长河东流伦敦路爬墙新娘年十八。米奇宝贝蛋杀戮禁区痞子英雄王者之心禹城人的故事博物馆的秘密第二季一个船夫的故事生死拳速克里斯蒂娜·帕茨斯基:妈妈基因鲜血淋漓第五季

《大偷袭》长篇影评

 1 ) 短片又写不下了(- -)。。。。

这部电影的用心程度真是让我特别欣慰,真的特别特别用心!

一些细节之处掌控的非常到位!

色调,光线,演员,着装,布景,全部都到了极高的高度!

这个导演的素质非常高,是个好导演!

整个画面的呈现可以表达为艺术形态的史诗,镜头内的每个细节全部构成了整个画面,平常的场面又带着冲击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布景简直牛逼!

简直是部绝佳的历史再现题材电影。

看到这影评的人期望不要太高。

我只是记录自己的感受导演对景致的掌控很有见地,掌控的十分到位!

我想是剪辑和摄影的关系,神剪辑,神摄影,膜拜膜拜真是享受着每一个画面,真好整部电影透着艺术感!

灯光打的极好!

如果这部电影灯光是全素白的,整个人和背景都凸显出来,呈现一种大白天的感觉,那我绝对就不看了。

所以导演在镜头呈现上是个有追求的人“所以我在这不交朋友,这样就不会让朋友失望”这句话和以前我想的一样好看好看好看!!!!!!!!!!

能做截图的实在是太多了!!!!!!

超级喜欢这部电影!!!!!!!!!!!!!!!!!!!!!

 2 ) 美国团体版战狼

冲着弗兰科去看的,刚开始还以为是美国版团体战狼,前半部分剧情还算紧凑,但高潮部分最关键的营救部分显得太急促,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前中期铺垫了那么久,暴露了日本有多么残忍,烧杀抢掠,后面几个火箭炮就解决,我们要的大场面也没有看到,7000万资金可能花在上海了😂。

不过可以看出导演希望把人性刻画的更加深入些,但关于日本军人的描写看来和国内某些抗日神剧差不多。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塑造还不够深入,她完好无损从日军出来了,感觉有些牵强,可以更加展示一下小日本的凶残,人你抓都抓了,吊了一会儿又给放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

 3 ) 大偷袭

电影故事很好,小说改编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在。

情节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即使爱情的片段也是刚刚好的那种,少一点不够多一点过火,玛格丽特的形象很坚毅,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出场,是在战争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人。

没有过多的英雄主义的歌颂。

对于人物的照顾适可而止。

在流畅性上表现的是作为一个记录者的叙述。

其中穿插纪录片,有真实性,也算是对观众的一种交代。

 4 ) 乱世儿女情更深

以战争为主线,并辅以爱情,使本片传达了爱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营救俘虏在战争中历来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使,尤其是敌我兵力又相差如此悬殊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惊心动魄的战争相比我更喜欢温情脉脉的爱情故事,Margaret与Gibson相互爱慕,在他们心中对彼此的思念超越了一切。

尤其是Margaret,虽然她曾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有一个美国人还在集中营,她就不离开Manila。

但谁都知道,她是因为Gibson才在这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一呆就是3年。

当偷袭成功,Margaret满怀希望的去找她心爱的人的时候,只是看到一纸短信和爱人那苍白的脸。

斯人已逝,徒呼奈何。

人说乱世摩挲儿女情,原来乱世儿女情更深。

 5 ) 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盟军惨剧

一般都在电影台看几个片子,这次乱翻台的时候,到了摄影频道,居然也在放电影,而且是自己感兴趣的类型,于是就看完了,虽然看到了凌晨1:30.《大偷袭》这个碟早被我买来,却一直在睡大觉,没想到在电视台上看了。

这是一部聚焦于1945年1月28日发生在菲律宾国土之上的卡巴纳图战俘营大营救的故事,这是一次以极小的伤亡代价胜利完成了美国军事史上最为成功的营救行动。

以仅牺牲一名士兵和一名军医的代价,将战俘营中513美军士兵全部救出。

而战况的发生,还在是计划尚未周全、地形尚未不熟悉、且战俘营内驻扎了数百日军守备,而且距离战俘营不足两英里处还盘踞着数千日军部队的情况下搭救的,这次搭救行动,完全可以被写出战史。

片子由刚出演了《蜘蛛侠》里扮演小绿魔的詹姆斯·弗兰克(上尉罗伯特·普林斯)主演,担任男二号,男一号由型男本杰明·布拉特(陆军中校亨利·穆西)饰演,另外还有大明星拉尔夫·费因斯的弟弟约瑟夫·费因出演战俘营中的美军指挥官少校吉布森。

时间到了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自此以后,日军在整个太平洋战场就呈节节败退的局面,只有在中国大陆,日军还保持着绝对的优势,而且在继续扩大着战果。

而在太平洋上美军则步步紧逼,一个岛一个岛地进行解放。

尤其到了1944年,美军决定实施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护航航母1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5艘、驱逐舰180艘、潜艇35艘在内的600余舰艇,飞机2000架,地面部队四个师又一个旅,15万人。

经过“菲律宾海海战”,日军可以说其海军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随之彻底落入美军之手,经过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几次争夺战,日军海陆军都得到重大伤亡,基本上再也难以发起有效反抗了。

到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军在菲律宾巴罗登陆,履行了当初撤离时“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开始了美军在菲律宾本土的反击行动。

而此时处于日军魔爪下的美军战俘们依旧在生死线上挣扎,1944年底,巴拉望岛上的美军战俘遭到了血腥屠杀。

而且根据情报,卡巴纳图战俘将成为下一个被日军实施“人道毁灭”的基地,513名战俘危在旦夕,在战俘营内,被俘少校吉布森(约瑟夫·范恩斯 饰)虽然身患疟疾,但仍竭力鼓舞着手下士兵的士气。

战俘营外,年轻的陆军上校亨利则受麦克阿瑟上将指派带领美军第六突击队,率领普斯林上尉在菲律宾游击队的策应下,大胆深入敌后,以突袭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军事盛举。

这一次的胜果,跟前阵子美军从阿富汗出发,突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举歼灭恐怖大亨本·拉登一役可以媲美。

在鼓舞本国将士及国内情绪,同时在打击敌军气焰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电影采取了两条主线并行的叙事结构:第一条,是集中营中美军少校吉布森虽然疟疾缠身,却依然鼓舞其他人不要放弃希望,一起企盼自由那一天的来临;而战俘营外苦苦等待他音讯的妻子玛格丽特,则以自己护士的身份做掩护,和菲律宾地下组织一起将药品秘密送入集中营,为缺医少药的战俘们雪中送炭。

第二条,当然就是美军第六突击营如何制定突袭计划,如何潜伏进入敌后,如何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解决各种突发情况,并最终成功完成解救行动。

两条线索三方人物在解救行动顺利完成之后才最终相互融合到了一起,给影片完成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收宫之笔。

而要对于卡巴纳图战俘营的背景,及麦克阿瑟在巴罗登陆履行当初撤离时“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对于“当初撤离”又是怎么一回事,也有必要进行一下史实的梳理。

我就整合一下查到的资料,进行一下这个工作好了。

说到卡巴纳图战俘营,必须提到“巴丹(也翻译为巴坦)死亡行军”,它与南京大屠杀、新加坡大屠杀并列在一起,是日军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三大暴行。

在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

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起点,而且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突袭珍珠港只是日军发起战争的一个切口,因为其影响巨大,所以吸引了举世的目光,而在珍珠港之外,日军同时由寺内寿一大将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12月7日,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陆。

同时,日本还出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并空袭斯里兰卡,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如同纳粹突袭波兰一样,日军在战争的初期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

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

1942年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

1942年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

在菲律宾,在盟军全面投降之前,日军发动了菲律宾战役,时间为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

日军战争目的是为粉碎美菲军队和美国亚洲舰队,攫取资源丰富的美属殖民地,给以后进攻荷属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创造有利条件而实施的战略性战役。

日军计划以驻台湾的航空部队实施航空火力突击,消灭美驻菲航空兵主力,夺取制空权;同时先遣部队在海军支援下在吕宋岛多点登陆并占领机场,航空兵适时前移,以保障陆军主力在林加延湾登陆并占领马尼拉;在南部占领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随后南北对进占领菲律宾全部岛屿。

参加这次战役的日军有第14军团(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司令为高桥伊望中将,巡洋舰10艘、驱逐舰29艘、航空母舰1艘和水上飞机母舰3艘)、陆军航空兵第5兵团(司令为小冰英良中将,飞机200架)、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司令为冢原二四三中将,飞机300架)以及约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

在菲律宾群岛的美菲集团计有13万人(麦克阿瑟中将任司令,其中3.1万美国人)和270多架飞机(其中可作战的142 架)。

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为哈特上将,主要类型的战斗舰艇45艘)协同该集团作战。

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吕宋)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2月8—9日摧毁了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

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

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

日军夺取了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共约4000人)自12月10日起开始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

12 日,第16师木村支队(约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

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

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

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

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

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

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

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

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

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

战役的主要目的业已达到。

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上陆。

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79500人)撤向巴丹半岛。

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

1月9 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

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

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

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

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

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

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

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8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

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

《大偷袭》中盟军要解救的卡巴纳图战俘营便是“巴丹死亡行军”之后设立的战俘营之一。

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日军最高指挥官本间雅晴正忙着调集兵力,准备攻陷美军在菲律宾最后的堡垒——克雷吉多要塞,于是要求让被俘的7.8万守军尽快离开战场,以影响战事的推进。

这78,000人成为日军的战俘后,遭日军强索财物,并押解到62英哩(约100公里)外的战俘营,路程以徒步行军为主,但整个行军过程除了初期给予少许的食物外(根据幸存者表示,仅给一次高尔夫球大小的米饭),一路上不许战俘再有任何饮食,凡是企图找寻饮水与食物者,即被日军以刺刀或开枪处决,同时也驱赶、阻止当地的菲律宾人给予战俘食物与水,即便有若干侥幸者躲过日军眼线而偷喝到几口河水,也因河水已严重遭受污染(河中漂浮着尸体以及绿色泡沫、且气温达华氏100度),最后引发严重的腹泻、呕吐而死。

如此,经过强行不吃不喝的赶路行军,最后虽抵达目标营地,但沿路上因饥渴而死(最初即是因饥饿无济才选择投降)及遭日军刺死、枪杀者达15,000人之多。

就是历史有名的“巴丹死亡行军”。

附带一提的是,并非抵达战俘营后就摆脱了死亡,由于日军也在营地内虐待战俘,包括拷打折磨、逼迫苦力劳务、刻意让其挨饿等,如此在抵达营地的两个月内又死去了约26,000人。

而在将巴丹半岛投降的盟军将士强行驱离战场之初,日本人认为巴丹半岛只有2.5-3.5万名战斗人员。

日军想当然地认为美菲联军官兵身体健康,能够在没有食物和饮水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强行军。

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坚守巴丹的人,在过去的45天里,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足800卡路里。

除了米饭之外, 守军每天只有一调羹C口粮(野战口粮,特制的袋装肉食)。

有时,士兵们不得不用蛇、猴子,甚至用鬣蜥加强营养。

前线的所有官兵,一天只能吃两顿。

饥饿导致坏血病、糙皮病、脚气病,疟疾等传染病也趁虚而入,让士兵们原本孱弱的身体更加孱弱。

此外,被俘官兵对于长途行军毫无准备,没有水也没有食物。

而且,日军认为他们的撤退计划完美无缺,所有的细节问题都考虑周全,他们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

但日军不停换岗,使得指挥很不统一,而且日军与美军之间的语言也全不相通。

加上,之前日军在战场上的小挫败,还有日军传统的武士道的精神的影响。

日本人认为在战场上投降是可耻的,战败者想当然地应该自杀。

于是他们非常瞧不起眼下被俘的将士,处处拿他们不当人看待,随时虐待,甚至随意地处死。

《菲律宾的黎明》的作者神保信彦,是参与菲律宾战役的一名日军士兵。

他在书中写到日军高层在马尼拉发布了如下命令:和我军在巴丹半岛对抗的任何部队,不管是否投降,都应该被彻底消灭,任何不能走到集中营的美军战俘,在行军途中都必须在离高速公路两百米以外的地方处死。

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促成了这次军史上悲催的“死亡行军”。

在4月9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

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在将战俘驱离战场的同时,日军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

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

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

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

7日,日军占领该岛。

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

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

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而时间经过近乎三年,菲律宾一地盟军与日军的力量发生了对比。

在1944年7月,麦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宾,再进攻日本冲绳的战争计划,再次发动菲律宾战役。

美军先后投入的地面部队有美军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澳大利亚第1集团军;海军有美军第3舰队和第7舰队,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和护卫舰25艘在内的800余艘作战舰只,舰载机约1700架;航空兵参战兵力有美军第5、第13航空队和澳大利亚航空队,飞机1000余架。

登陆作战指挥由麦克阿瑟负责,海上支援则由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负责。

1944年9月,战役打响。

美军首先攻取佩勒琉岛和摩罗泰岛,消除了侧翼威胁。

9月—10月间,美军出动大量岸基飞机和海军舰载机,对日本在琉球群岛、吕宋岛、台湾等地机场进行大规模空袭。

特别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连续空袭,使日军损失飞机1093架,在菲律宾的陆军第4航空军只剩200 架,海军第1航空舰队仅存35架,在台湾的第2航空舰队尚存230架。

战役尚未开始,日军就已经丧失了在空中的反击力量。

而美军仅有102架飞机被击毁或击落。

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同日下午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总统奥斯汀纳的陪同下,淌着齐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时在海滩上,麦克阿瑟通过大功率电台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我回来了”的演讲。

这也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麦克阿瑟的那个承诺,显示了美军没有放弃菲律宾,没有放弃留在那里的战俘们。

在麦克阿瑟指挥的莱特岛登陆之后,日本守军已经感到了末日无多。

于是开始对战俘营进行屠杀,1944年底,巴拉望岛上的美军战俘即遭到了血腥屠杀。

为了防止日军暴行的再次发生,于是麦克阿瑟亲自下令去解救其他战俘,于是亨利中校就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之下,发动了《大偷袭》一片所展现的一幕。

 6 ) 其实我看着很爽

影片开始首先的感觉就是很囧!

因为刚刚看完《人间大浩劫》,发现演中校那人就是《人间大浩劫》的主角。。。。。

这个世界真的很小。。。。。。

要说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的。

首先开场的纪录片感觉我很中意。

接着就是整个片子的节奏是慢慢铺垫慢慢推进,到最后来个大爆发,特大爆发,然后再悲情结尾。

是我最喜欢的节奏之一。

最后就是音乐了,不是说这片的音乐特别棒,而是用得很恰到好处。

因为好久没看战争片了。

选择是否买它的时候想了很久,怕中了招,影响了情绪。

现在看了,我对它很满意。

 7 ) 美式“不抛弃,不放弃”

因为昨晚电脑突然罢工,这才将注意力转向电视,很幸运,在经过了半个多小时一轮又一轮的换台之后,在cctv6看到了这部片子,当时刚巧开始。

虽然对战争片的兴趣并不算大,但好在是原版字幕,增加了片子的可看性。

与一些豆友的感受不同,整部片子看下来并没觉得拖沓和昏昏欲睡,除了广告,我从没想过转台。

或许对于男人来说,战争片很大比例的价值在于枪林弹雨的酣畅淋漓和残酷血腥的暴力快感,但是对于女人却完全不是,女人更注重战争片的故事性和其中所渗透的情景交融的人文情怀。

此片的前半部分正体现了这一点,正因为这部分极有耐心的循序渐进和事无巨细的叙述铺垫,使大营救的前因、准备、矛盾、阻碍、菲律宾地下组织的努力以及战俘营里的战俘和日军的境地三方面的情况清楚、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宏大壮观、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固然可以成就一场强烈震撼的视听享受,但一味追求场面效果,忽视电影想要传达的实质内容,就未免太急功近利了。

不过,女人在关注情节发展的同时,往往将战争仅仅置于一个大环境的位置,不管这部战争片是否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忽略一些战争元素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对于正确、清晰的理解这场战争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片值得欣赏的一点,就是它替像我这样对战争元素无甚兴致的女人们理清了整个脉络,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种时间的紧迫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这一切也使得最后的营救行动的展开更有理有据,虽然真正对抗的时间并不长,占据电影的比例不够大,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诟病,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完美的战略部署就不会有之后惊心动魄却精彩绝伦的行动。

由于人数对比悬殊,大营救必须靠智取而非勇闯,而此片再现了大营救的整个过程,印证了准确情报、灵活应变、周密计划、默契配合的重要性,细腻、真实、经典。

这算是一部美国式的主旋律吧,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是以少胜多的荣誉,更是“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传达,但并没有落入英雄主义的俗套,而是在貌似平淡的过程中点滴渗入牢固的友情、深沉的爱情和坚定的信念。

说到爱情,必须要提一下唯一的女主角玛格丽特,相对比某些大片的花瓶,这个角色的塑造要丰满许多。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是天生的战士,却为了救出情人加入地下组织,过了整整三年提心吊胆的生活,她恐惧却假装坚强,因为还有爱情支撑,但最后见到的仍是少校的尸体和一纸遗言,怎能不令人惆怅唏嘘。

然而,感动归感动,这个角色的情节安排欠妥。

最令我费解的是,日本鬼子明明知道她是地下组织的头目,却没有对其施以重刑,而是放饵出去,给人的感觉实在有点怜香惜玉的意思。

而这只饵竟也毫无戒备之心,跑到教堂找神父,好,就算她没经验吧,最可笑的是日本人的放饵行动最多也就抓住两个神职人员而已,却让这只大饵如此轻易地溜掉了,这也忒傻了吧。

事实上,从玛格丽特在神父面前的那段话可以推断出,日本人如果对其再进行精神和肉体的考验,不用多久她定会崩溃,所谓的放饵完全没有必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在三星和四星之间挣扎的原因。

 8 ) 营救行动

2022.05.08

一九四四年随着美军在菲律宾大反攻,节节败退的日军开始屠杀战俘营里的美军战俘。

美军第六军克鲁格将军属下亨利·穆希中校奉命带领第六突击营突入敌战区,抢先一步解救关押在卡巴那图安战俘营的美军战俘。

行进途中,他们遇到了去战俘营接管的日军宪兵部队,还发现了有条不紊撤退的日军部队的车队,让美军士兵震惊的是被日军开着坦克屠村后的惨状。

日军撤退了,没人看管的战俘们打开日军的仓库,发现堆积如山的罐头等食品,洗劫一空。

很快日军宪兵部队接管了战俘营,他们更加残酷的虐待战俘。

战俘营里美军战俘指挥官丹尼尔少校和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应该是“还没有捅开那层窗户纸”的恋人关系,玛格丽特一直和地下组织在马尼拉积极组织救助,可是丹尼尔已经得了恶性疟疾,奄奄一息。

日军在菲律宾的统治异常严酷,溃败前的日军在马尼拉更是展开最后的疯狂,到处肆虐,大开杀戒。

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亲眼目睹凶残的日军带着人来指认地下组织成员,当场枪毙,连个审讯都没有,更别说一个公平的审判了。

平民尚且如此,更何况战俘营里的战俘,玛格丽特精神几近崩溃。

日军指挥官永井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明明是来执行屠杀战俘任务的,却还假惺惺的和丹尼尔保证只要没有战俘逃跑,各自相安无事。

永井试图策反丹尼尔“我给你的是一个未来”,对于他的承诺丹尼尔嗤之以鼻,“你无法控制我的未来”,一个即将投降的败寇给的承诺一分钱都不值。

这边日军焚烧战俘营的燃料都准备好了,就等东京的命令。

那边美军却因各种原因无奈退迟了一天行动。

情况紧急,危在旦夕,偏偏就在这延迟的一天,战俘营里发生了战俘试图逃跑事件,永井摘下了虚伪的面具,亲自冷酷的挑选了十名战俘,结果十一名战俘死在了获救的前一天,十分惋惜和遗憾,看着战友死在黎明前,丹尼尔痛心疾首。

营救行动的关键是战俘营以东800米处的卡布桥,炸毁那座桥才能阻断日军的增援部队通过,保证营救行动成功。

战俘营有250名日本兵,河边有1千人,附近的日军加起来有一万人,而美军只有120人,这个行动凶多吉少,只能祈求上帝保佑,奇迹出现,保佑美军全身而退。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照射着战俘营前730米宽的开阔地,一百多美军士兵匍匐前进,场面十分绚丽壮观。

预先约好的美军飞机及时出现,干扰了日军的注意力,让美军更加接近战俘营。

天完全黑了下来,7点半钟,预订的时间到了,偏偏这个时刻,负责打响第一枪的莱利少尉来了慎重劲,一定要再检查一下士兵们是否全部就位。

结果多此一举,士兵们十分钟前就到位了,前后耽搁了十几分钟,把穆希中校急的火冒三丈,(看到这里,想起一句俗话:不怕蹦蹦跳,就怕软毡帽,真想干事的还是性子急点的好)终于莱利少尉打响了第一枪。

拥有自动武器的美军火力强大,把完全没有防备的日军给堵在屋里吊打。

火箭筒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坦克、汽车和摧毁房屋不费吹灰之力,不是用火箭筒及时炸毁了日军的坦克,麻烦可就大了。

反观日军的单发步枪在黑灯瞎火的盲打中命中率不高。

迫击炮,打出去的三发炮弹没有一发命中目标,只是把撤退的美军吓得不轻,不过歪打正着,乱飞的弹片还是把医生给炸伤了。

武器的代差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头回见日本鬼子的机关枪能上刺刀,不过样式让人感觉怪怪的,查资料才知这是日本在没有购买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山寨的捷克式机关枪,给捷克式机关枪加上了刺刀,这个改进堪称捷克造系列里最失败的一个设计。

连枪带刀十几公斤重,实在无法想象矮小的日本士兵抱着这么大的枪拼刺刀。

估计真拼起刺刀来,受沉重的机关枪拖累,鬼子兵胜算的机率不大。

不过慌乱间永井还真用它扎到了一个美军上士,也算是没有白设计这么个怪物吧。

1945年1月30日,在经历三年的囚禁后,511名战俘被救出卡巴那图安战俘营,在这次行动中,两名美军丧生,21名菲律宾游击队员阵亡,一名战俘在获救后身亡。

亨利·穆希中校和罗伯特·普林斯上尉获颁陆军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杜鲁门总统给玛格丽特·乌特斯基颁发了自由勋章,表扬她的杰出勇气和毅力。

卡巴那图安突袭行动至今仍是美国史上最成功的救援行动,没有之一。

玛格丽特终于没能见到活着的丹尼尔,面对丹尼尔的遗体痛不欲生。

丹尼尔留给玛格丽特的绝笔信字里行间充满诀别的伤感和绝望,看了让人心如绞痛,潸然泪下。

玛格丽特手捧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丹尼尔写给她的遗书失声痛哭。

有人说这次行动对整个战局并无多大意义,这是短视之见,这次行动对美军士兵的鼓舞和影响是巨大的,对美国人民的信仰和国家凝聚力是深远不可估量的。

 9 ) 什么才是好编剧?

答案是:有一个故事给你讲,里面死了很多人,让你写个感动的故事出来!

然后你能写出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与杰克,就成功了!

按这个道理来推,此片的编剧也是成功的!

死的两个美军中,他就找了一个其中死的来写爱情,而且写得很感人,所以是不错的!

其它的,故事要多紧有多紧,枪战要多激烈有多激烈,情节要多惊险有多惊险,所以他是一碗好的杂碎面!

真不错,虽然最暗然消魂饭还有距离,但也不远了,要努力嘛!

 10 ) 简约克制的爱情

《大偷袭》确实是值得大家夸赞的好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只比《桂河大桥》瓤一点点。

与《桂河大桥》饱满的阳刚气息不同,《大偷袭》里着墨不多的爱情,使其风格柔软,也使它在军事题材电影里,更多的获得了女性观众的青睐。

爱情在电影里似乎只是一根若有若无的线索,和电影的主题相比,简洁到像是点缀。

影片结尾,男主人公辞世,他隐忍克制的爱情终于借助短信表达出来,让人潸然落泪。

如果短信出自编剧之手,他可以称得上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大偷袭》短评

在?有亮点?

5分钟前
  • grqx
  • 很差

先看国足3:0破韩,再看美军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行动,心潮澎湃啊

9分钟前
  • 独孤云平
  • 推荐

不好看,伪人道主义战争片。披着关怀的外衣,实则是主旋律

14分钟前
  • MMBond
  • 很差

They had been left behind,but never forgotten.

19分钟前
  • Elyn
  • 推荐

3.5星 当年兵人里大爱的康妮-尼尔森 以及和哈特的战争里一样酱油中酱油的萨姆-沃辛顿

21分钟前
  • one
  • 还行

其实还不错,可能是基于真实的缘故.可是看的版本翻译成中文,很垃圾,出现了不可能在那个战争年代会出现的现代词汇.

22分钟前
  • 未知
  • 推荐

歷史意義不錯。計劃與配合使救援非常成功。正好在學這段歷史,上課看的全英文的碟,跟網上的版本有微小的差別。最後愛情那一段在全班嚼熱狗與薯片的聲音中過去了……當然歷史中根本沒這感情糾葛。Capt Prince人如其名=w=~ 我對美軍印象整體轉好。

24分钟前
  • Bosie
  • 推荐

这种营救适合任何一个国家看!!更适合日本看。。日本真不是东西!!

26分钟前
  • swift & fierc
  • 推荐

打日本鬼子的,突袭俘虏营解救人质

28分钟前
  • FY7
  • 还行

小白脸ARMY RANGER没说服力...

29分钟前
  • 张炭长
  • 较差

给三星比较困难吧

33分钟前
  • 七叶明
  • 较差

衣服不太好看....但眼镜娘还是很美的 电影不知道说了啥 【是要有多没文化

37分钟前
  • Y
  • 还行

6.5分。怎么说这片子呢?有些主旋律过头的感觉。整个故事拍得波澜不惊,过于中规中矩了。我看到最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硬要加爱情进去,本来女猪的伟大贡献一下子变成为了爱情的无脑牺牲了。而其他人物也基本都脸谱化严重,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新世纪的电影。还好最后的偷袭作战拉回来点分数。

39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巴坦死亡行军。

42分钟前
  • 猫皂
  • 还行

因为真实,所以美丽

45分钟前
  • 明行
  • 推荐

很好的伪纪录片。可惜正摊上王宝强那个呆子大卖的年代,结果在这里落了个三星半的结果。

47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相当一般沉闷的军事题材。看着日本步兵被成片地撂倒,看到两辆日军坦克被秒杀,看到失去重火力的步兵二杆子一样嗷嗷地冲上断桥送给机枪扫射,我默默提醒自己,这不是亮剑,这不是十三钗,坚持一会儿,会有合理的精彩的镜头的......于是我坚持到了最后,我为嘛要坚持到最后呢?

50分钟前
  • 小明的明
  • 还行

太平淡。影片最后的真实影像让人动容。

54分钟前
  • ai空白
  • 较差

本来想给四星的,但是了解了一下幕后历史,觉得应该减半颗星。一开始电影里也说了,投降的是7万多人,巴丹行军和集中营大概死了4万,其中大约有2000名美军。后面坑杀了150名,最终救出的500名……所以最后那些历史镜头能够看出浓浓的政治宣传意味,不想说啥了。

55分钟前
  • 轩辕大侠
  • 还行

based on二战最成功的大规模营救行动 了解历史吧 电影本身不很吸引人

57分钟前
  • nic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