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花样女王

I,冰之骄女(港),老娘叫谭雅(台),我,冰上女王,我,塔尼娅,我,托尼亚,我是坦雅,我是托尼娅

主演:玛格特·罗比,塞巴斯蒂安·斯坦,艾莉森·珍妮,凯特琳·卡弗,麦肯娜·格瑞丝,鲍比·坎纳瓦尔,博亚娜·诺瓦科维奇,朱丽安妮·尼科尔森,凯萨琳·戴尔,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卡塔尔语言:英语年份:2017

《我,花样女王》剧照

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7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8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9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0

《我,花样女王》剧情介绍

我,花样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托尼亚(玛歌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之中,和母亲(阿丽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托尼亚的母亲是一个冷若冰霜而又独断专行的女人,她在年仅3岁的托尼亚身上看到了她成为一名花滑运动员的潜力,就这样,小小的女孩被送往了由戴安(朱丽安妮·尼科尔森 Julianne Nicholson 饰)执教的花滑队里,开始了训练。 托尼亚的全部童年几乎都是在冰上度过的,直到有一天她在溜冰场遇见了名为杰夫(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饰)的男子,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杰夫改变了托尼亚的人生,却也成为了她的灾难,从此托尼亚要面对的,除了日益艰巨的训练外,还有来自杰夫的拳脚。在一场比赛中,托尼亚完成了冰上三圈半的跳跃动作,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完成了这个动作的运动员,托尼亚因此名声大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浴火危城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狮女清洁工第二季星际迷航:下层舰员第四季高良同学与天城同学滇西往事魔术师的黄金骷髅尸人庄杀人事件恶灵交响曲神圣之门故园风雨后心灵侦探八云我的小卷毛封门村第一个国王海豹自卫队鲜花朵朵一次失误京城怪物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真爱之书青蛇缘起绝命循环小房东FirstClass生死瞬间离家的男人结束吧海岸村恰恰恰

《我,花样女王》长篇影评

 1 ) 导演手法高超的悲悯之心

真没想到这么好看呀。。。

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刻,对我,全程高能。。。

我预告片都没看过,前半小时以为是个喜剧片,但看到最后,非常非常伤感。。。

人是得有多坚强。。。

破碎的家庭,离家的父亲,变态暴躁的母亲,后来家暴+智商二货的老公,傻逼透顶的保镖。。。

就这样,连高中都没毕业,没受到什么良好教育的Tonya,还拿了全美花样滑冰大奖,杀进奥运会。。。

电影当然不会讲太多训练的事,但只要接触了解一些竞技体育,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拿名次,曾经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可见背后付出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努力和拼搏。。。

如果故事戛然而止,那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最终却是最讽刺、最荒谬、最难以置信的方式变成了“美国噩梦”。。。

最搞笑或是让我感慨的是,这些都不是编的,都是真事。。。

拍得好,演得好,每个角色都挺神还原的。。。

反讽、自嘲、高级黑,全片随处可见,使用叙事技巧也丰富,导演相当有才华。。。

但最后五分钟,导演在克制中,给予了这个人物最大的悲悯心,我被深深打动。。。

推荐给每个觉得自己生活或多或少正在经历不如意的人。。。

这部电影导演手法的精彩,如同三块广告牌编剧的精彩,他打破了传统体育励志人物传记电影的俗套,甚至大胆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对着镜头跟观众沟通,而让人不厌烦。。。

这部电影与三块广告牌,在过去一年,无疑是对我的创作启发最大的两部。。。

作为电影创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在强大共情基础上的“悲悯”之心,可以让你超越一切窠臼,发挥最大的潜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再次鼓掌,为导演编剧,也为Tonya Harding...

 2 ) 我讨厌胖子这个角色!

影史上我最讨厌的角色之一

恶心!!

一事无成的妈宝男,还偏偏幻想自己有多了不起,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傻逼开始了坑朋友和朋友老婆的极限作死之路,都要被抓去坐牢了还觉得自己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了,我是该说你自我感觉太良好还是缺少关注太久了。

这个角色实在太像现实生活中一些油腻猥琐一事无成只会吹牛逼被人踩着尾巴就要死死抓住你一起下地狱的纯种屌丝,他们没有危机感也没有责任心,沾惹上这种人这辈子真是倒大霉了。

最后放几张个人喜欢的照片

高光时刻!

看的我快哭了 揪心🙁

生活总他妈的随心所欲的整你!

(翻译牛逼!

 3 ) 陨落的天才不都是“仲永”,有可能他们降生就进入了“畸形”的牢笼

塔尼亚的经历与“畸形”密不可分,她出生在畸形的家庭母亲极端暴力,从小打压她,使得她内心缺乏安全感,稍微有人对她好她就投入怀抱,导致她进入了畸形的婚姻生活,家庭暴力无数次的争吵复合,她不堪忍受想独自追寻自己的花滑道路,然而又身处一个畸形伪善标榜真善美的社会,不以实力论英雄,还要进行道德绑架,必须家庭健全,这一切的畸形累积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反应,就发生了对南希的袭击事件,有人会说上天赋予她惊人的滑冰天赋,必然会拿走一样东西,拿走了他的平和温顺善良,我觉得不是,上天赋予她精湛技艺的同时,剥夺了她被爱的权利,将她囚禁在“畸形”的牢笼中,最终变成困兽,郁郁不得志,惨淡落幕

 4 ) 《我,花样女王》:战胜这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地活着

都在聊《伯德小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没有人聊聊这部?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在谈谈《我,花样女王》之前,笔者先说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

1月14日,广东省普通美术高考术科统一考试,简称美术高考。

而在美术高考前夕,笔者就以实习生的身份,跟组采访了在小洲村参加集训的艺考生们。

采访当天,考生们正在画室复习速写。

画室传满了画笔的刷刷声。

看到考生们这么聚精会神地练习,笔者在敬佩他们的毅力的同时,也不禁在想:他们是否做好了即使如此努力也不能如愿以偿之后的打算呢?

《我,花样女王》讲的就是一个“即使如此努力也不能如愿以偿”的故事。

(左边是玛格特·罗比,右边是塔尼娅·哈丁)这部电影的主演,就是因“小丑女”一角成名的玛格特·罗比。

她饰演的角色塔尼娅·哈丁确有其人,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

但1994年的一次体育丑闻断送了塔尼娅的前途——挪威冬季奥运前,她涉嫌与前夫密谋攻击对手南茜·克里根,从而被判终身禁赛。

而在她的最后一次比赛上,失常的表现更为她的花样滑冰生涯画上了尴尬的句号。

(塔尼娅·哈丁向比赛评委哭诉自己的冰鞋坏了)后来塔尼娅转往拳击、摔角领域,但职业生涯几年后也草草结束。

之后她就逐渐消失在泯然众人的生活中。

(擂台上的塔尼娅·哈丁)这是一个人才堕落的真实悲剧。

但《我,花样女王》却用诙谐、讽刺、冷幽默的口吻讲了这个故事。

一方面,影片以不限于塔尼娅本人的各方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有时还出现了双方阐述存在矛盾的滑稽状态,例如关于塔尼娅和前夫杰夫·吉卢利的夫妻关系的阐述,两人的讲述一对比,简直是互相打脸;另一方面,影片一开场就以伪新闻访谈的手法带出影片的主要人物——塔尼娅、母亲和前夫,之后全片伪纪录片/伪访谈录像和正常剧情片两种表现手法相互穿插,中间还时不时打破第四面墙,形成叙事上的间离效果。

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让人物立体全面、真实可信,将人物的小毛病暴露无遗;也让全片避免了伴随事件原型的各种意识形态,从而更利于大胆地对“美国梦”进行讽刺。

(塔尼娅她妈打破第四面墙吐槽戏份掉线)当然,如果《我,花样女王》只采用线性叙事,仅仅以塔尼娅的视角展开情节,讲述塔尼娅在虎妈的管教下成长为一代花样滑冰奇才、又在丈夫和利欲的影响下一路走到黑直至被禁赛的故事,完成度也很高。

但人才堕落的故事之前被很多人拍过了,这种故事已经没有更多挖掘人性的空间了。

况且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和编剧斯蒂芬·罗杰斯的本意也不只是展现塔尼娅的悲剧人生,以塔尼娅为象征的“美国梦”的本质才是影片的主题。

塔尼娅从小开始学滑冰,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仅仅是因为她的家庭只能给她这一条出路,但由于她天赋异禀,在赛场上取得惊人的成绩,于是成为了“美国梦”的典范。

但“美国梦”原本对塔尼娅是抗拒的,花样滑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形象工程,经济条件良好、特别注重形象的人理论上更适合参与,而塔尼娅这种更注重花样滑冰本身、但无论家庭出身还是个人品行都很草根化的“异类”,本身就不是这个领域的宠儿。

而令人发指的是,南茜·克里根作为塔尼娅原来的闺蜜,其实是趣味相投的,但因为她出身好形象佳,技能也过得去,就成了原本被官方扶持的“美国梦”代言人。

“美国梦”的压力和自身的好胜心让塔尼娅多了南茜这一假想敌,接着前夫一来为了人情,二来为了继续在塔尼娅身上剥削名利,便“帮”她雇凶报复了南茜,才有了终结她职业生涯的丑闻。

“美国梦”嫌弃了塔尼娅,但它最终也没眷顾南茜,南茜没能在冬奥会为美国赢得冠军。

而在现实生活中,被立起来又处于宣传需要或个人意外被推倒的“美国梦”代表不计其数。

塔尼娅也好,南茜也罢,她们俩只不过和诸多所谓的“美国偶像”一样,是官方形象塑造和舆论宣传的牺牲品罢了。

不只美国,任何国家——包括我国——的无数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XX梦”并不真正属于咱们。

不过“XX梦”永远没有生活漫长,而只要一个人还活着,生活还要继续。

塔尼娅被禁赛后,为了还清罚款欠下的债务,又转向搏击领域,靠职业搏击挣钱,在另一个天地崛起,尽管她在这个领域坚持不了多久。

从她的近照看来,虽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至少她已经撑过了体育丑闻的阴影,在“美国梦”的蹂躏下活了下来。

(塔尼娅·哈丁近照)走花样滑冰这条路,是为了活着;半途而废多时又重整旗鼓,也是为了活着;被禁赛后换一个方式崛起,还是为了活着,努力地活着。

这,也是笔者推荐《我,花样女王》的理由——即使你那么努力了,还是没能取得梦寐以求的成功,也请不要放弃努力奋斗,因为你努力奋斗,绝不只是为了一时的成功,而是为了战胜这个随时捉弄人的世界,不被这个世界上种种套路带进向死角。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就业者,无论你学什么专业,请记住,你学这些知识,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而是为了更扎实地掌握一种生存的方式,让自己更好地活着!

最后,谨以此文,向今年的考生们乃至已经为生活奋斗的读者们共勉。

 5 ) 洪流中的困兽

1.玛格特最后化妆间里的那场哭戏太动人了,内心的苦涩和悲恸一次次冲破控制力的防线,面部肌肉的每一次抽搐都好像是残喘的困兽在和命运做最后的挣扎。

阶级的壁垒,原生家庭的拉拽使个人与或明或暗的竞技规则之间有种近乎残酷的疏离与冷漠,而这只是社会异化光怪陆离的一个究级角落。

2.很多影评里提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在电影里显得有些突兀,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使用这种手法的必要性,与其说是随心所欲的灵动,不如说是技巧滥用的违和。

 6 ) 原来94那年冬奥的花滑Ladies们个个儿都是女王

个人偏爱传记性质影片,毕竟我们大多人平庸,而电影这种艺术载体总是得选择鲜明的个体来才能表现出高于生活,优于平凡。

鉴于传记总是坚称自己源于真实事件,包括本片可爱的片头再次强调了一下无论当事人说的多么蹊跷矛盾,我们可是绝对真实地记录。

于是好奇心比猫多点点的我就偷偷跑去Wiki和YouTube做了点背景调查,结果发现94冬奥那届花滑的姐们都挺神的。

Tonya只不过戏剧冲突效果确实更强烈了点。

1. Tonya Harding (Price) 本来刚看完片子,特别是看完女主泪眼婆娑地求法官宁可让她坐牢也不要断了她滑冰的路子那段(这段我坚信导演有强行给Tonya加同情戏的成分),我也特别伤感,觉得世人、社会都对这么艰难生活还能有如此成就女子这样的不公。

结果我读完了一圈课外花边后,真心觉得如我一样对大女主抱着同情、关怀、爱怜的观众们还是把林姑娘情怀都趁早收起来。

女主这辈子比平庸的你我都痛快、肆意、潇洒多一百万倍了。

爱过、恨过、笑过、骂过、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毫不亏欠生活、生活也毫不亏欠她。

现年47岁,在冰上跳跃起来仍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其他训练的小姑娘们比下去,闲暇时跟第三人老公玩玩打猎,手法据说跟罗宾汉有得拼,正业是像男人一样地焊接、喷漆。

去年美国刚好刮起强烈的女性力量觉醒之风,Tonya这片子重新一出来就被塑造成另外一股熊熊的女性力量之火。

看电影的时候还有时觉得Margot Robbie有点过于戏剧化Tonya对世间的愤世嫉俗狰狞面目,后来再翻真实镜头下记录的各种Tonya当时比赛的片段,觉得我这等无知小民真是委屈了Margot,真人Tonya情绪外放下所带来的各种脸部表情相对Margot的表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次完成triple axel jump那个无法自己的胜利手势,哪里应该是在规定的花滑表演里面能做的,Tonya就是克制不住;等待分数的时候的焦急,对着镜头直接喊“come on, come on”,其他选手们心里再着急,也被教着要不动声色地镇静自若;鞋带出现问题时,那跟裁判解释时委屈的小脸,真是恨不得全世界都欠了她,裁判要当时不破例一次给她第二次再滑就是童话里最残忍的女巫;比完赛接受采访时,每逢问她你下次还能做那次跳得那么高那么有力的三周半时,每次回答都毫不谦虚,一脸老娘就是全世界,姐们就是欠抽的“我可以,我就知道我可以”。

看最近访谈说,Margot后来还把Tonya带去金球奖颁奖礼,可人姐们这么大阵势完全不认生,不怯场,不怂,跟Margot甩甩手说我自个儿找Meryl 和莎朗私通照相去,可乐乎了,惊得这两年刚上位的Margot咧...... youtube视频里比赛解说员每次提到其他选手都是incredible, beautiful, wonderful这么美轮美奂的形容词,一到Tonya时就是“so unpredictable”,“so powerful",“她这次要滑4分钟,她能坚持集中注意力吗?

”她上次完成了超高难度的3周半,后来在其他简单动作上反而翻了更头“,“还有三分钟”,语气既惜才又十分不确定,担心她的表演中途出岔子,出漏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最近几年对冰雪女王金妍儿的解说,毫无生气的解说配着稳定流畅的表演,我每次看都觉得金妍儿的英文名应该是frozon里的Elsa才对。

就像Frozen里面刻画的,Elsa才能代表国家,是女王,你怎么好意思推一个翠花出去说这是我美国代表,无论她是否能跳两米八,无论她是否能跳别人跳不出的三周半,也无论你是否都能从镜头里感受她跳出去的力度和犀利。

花滑表演还要讲究一个clean,然后拿高分,连Tonya自己为了拿高分后来都不随随便便在比赛里放着胆子跳,认同要clean performance。

Tonya94前的好几场比赛都是五颜六色,blingbling的迪斯科的表演服,舞步和妆容也是三线小镇迪厅风格,何况因为走力量型路线,身材也是走肌肉范儿,再看看对手Kristi Yamaguchi, Nancy Kerrigan 都是配着交响乐和圆舞曲,穿着飘逸纱裙或是颜色庄重的类礼服裙,表情也是旁边安静读书的纤细修长温室般的女同学。

我们责怪花滑这种阶级运动,我们鄙视裁判们带有色眼镜,我们批判看似公平制度下的潜规则。

但说真的,龙生九子,就是各有不同,气质跟包装给人的视觉效果就是不一样。

你自己也不清楚的很,高定大模搭起来的衣服跟国内网红穿给你看得淘宝标价肯定不一样吧;你街边买的两位数的白T跟你去国外潮牌店买的三位数,甚至四位数一件的T shirt摸起来感觉也有点差,自己也晓得自豪地告诉人家质感不一样吧。

所以对外观表相质感的傲慢和偏见就不要再纠结了,我们都无法避免,就不要再苛求,还好大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在慢慢进步。

说远了,真是要赞赞Margot和导演对当时景象的还原程度,连Tonya比赛间隙喃喃自语和录像带里解说员的临场解说的100%的原词句还原。

最后恭请大家拜读《纽约时报》上月才出的一篇对Tonya的采访“Tonya Harding Would Like Her Apology Now”,作者对Tonya的感觉戳中我心,大概翻译是“对面这个女人当年曾做过错事而且对此毫不悔改,但你仍然会心有戚戚焉地对她涌出心疼和同情。

”2. Oksana Baiul (奥克萨娜·巴尤尔) 乌克兰的姑娘,拿94冠军时才不到17岁,完全的一脸baby face的金色barbie。

决赛那场技术动作上并没有很完美,但仍然靠着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力压方方面面都clean得不得了的Nancy Kerrigan。

虽然结果有人还会不忿,但你再看看姑娘后来稍微长大后的各种比赛表演。

从美的角度看,裁判的眼镜是雪亮的,Nancy是出众的,但是Oksana是无可挑剔的,各种舞台舞蹈表演风格(印度、爵士、芭蕾、流行)都可以在冰上完美呈现并且仍保持技巧上的高难度。

YouTube上有好多个她比赛和后来巡回表演的录像带,不要光看冬奥穿粉红衣裳那场,本人以不专业但很广泛的花滑业务观众来评说,当今女子单人滑冰上艺术表现力上要跟她比的真的拎不太出来。

其实Oksana也生长的不容易,她跟Tonya还有点类似。

也是单亲家庭,一出生父亲就消失不见了,妈妈和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当时苏联刚解体,乌克兰也是穷。

Oksana也是好不容易完全由妈妈帮着找老师,花光了所有钱供她学舞蹈和滑冰。

后来幸好人生路上碰到了好的导师,导师的爸爸还是乌克兰冰协头几把手,于是就开启了花滑开挂人生。

当然出名要趁早的代价就是垮掉的也快,后来再加上乌克兰也实在穷,就也没再代表国家参加什么重大型比赛,只能去美国不断地做冰上表演,还酗酒,迷失在青春期的慌乱和不安中(哎,人家真是年少开挂,可以16岁的时候迷失一会儿自我...,那再不济从来也是岁月上没什么太大损失的,顶多就是体重从比赛型偏瘦变成了正常人,三十多岁滑时还是专业型水准,而我三十几慌乱了几个月就觉得世界已然抛弃了我)。

论可惜,我还更同情Oksana,黄金年纪至少还可以在冰坛再战5-7年的时候,却因为自己国家太穷了,得不到基本的冰上训练场所,不得不早早退出专业竞技舞台。

光看wiki的介绍反而觉得她对人生的无力感和生活对她的欺负比Tanya的要更强烈。

Tanya毕竟后来在其他地方也还是那么毫无保留地活了,而她后来基本就是在解决个人问题、伤病再表演的路上巡回,好在现在Oksana在美国定居得也美美的。

冰上, She is totally the Diva!!!3. Surya Bonaly (见下图)

我禁不住实在想把她的图放上来,想着如果她出生在美国,好莱坞保不定早给她立传树碑了。

如果觉得Tonya在冰上运动上受了亏待,那我相信Surya所受到的异样眼光一定要多100倍。

虽然她自己后来释怀说当年没拿金牌不是裁判有种族偏见的问题,但仍然表示自己作为黑人在冰上付出的努力要比人家要多百倍才能获得相同的成功。

如果你觉得Tonya对着觉得她在冰上粗俗没有美感所以长期压分的势利裁判公开表达不满是带种,那Surya这样直接以不被允许的超高难度在正面战场上对抗裁判并且拿银牌时不登颁奖台的举动才真是bad ass;如果别人认为Tonya的表演把花样滑冰从艺术降格为了运动,那Surya这样就把直接把滑冰运动变成了力量竞技了,怪不得滑得那么好,裁判却还是说她根本不会滑。

人家是女王,Surya就是冰上传说。

法国姑娘,出生在尼斯,被收养后11岁才从体操转而学滑冰。

三次世锦赛银牌,五次欧洲杯金牌,但奥运会赛场没有给过她一块奖牌,纵使她迄今为止仍然是唯一一个在冰上能做后空翻单脚着地的选手(包括男选手喔)。

94年的时候已经在赛后表演秀时展示过,98年奥运会更是直接用在赛场上。

要知道,冰场上双脚着地是不得分的,再加上赛制明令禁止后空翻(因为对运动员来说太危险),人家就直接后空翻单脚着地对抗裁判,但是仍然没有换来分数上的突破。

上面忘提了她世锦赛最优秀的那场,做了无数个利落的跳跃,仍然输给第一的日本选手,结果姑娘当着全场日本观众的面拒不上台领奖,后来好不容易被劝上台领奖了也不挂在脖子上,立马就被主场观众嘘,姑娘最后只好讪讪地解释“我不太走运”。

歧视黑姑娘这哪里是潜规则,当时绝对是是明面上的。

姑娘家底不差,因为黑皮肤不好搭衣服和肉色紧身裤,比赛服都是特别设计的高定,然后就索性不穿紧身裤,衣服露得多颜色也大胆得很。

穿在黑人姑娘身上再在白晶晶的冰上,我绝对相信裁判里面有受不了的。

奥巴马在20年前的情势下不可能当总统的,但我绝对相信冰坛将来肯定会有黑皮肤和带头巾的姑娘拿奥运冠军。

还有Surya现在还在冰上后空翻呢......4. Chen Lu (陈露) 其实陈露是跟上面Diva们同时代的另外的一大巨头。

在这么多巨头争霸,分分钟你创造第一,我成为传说,她永留史册的时代能够两夺奥运铜牌,完全有她的魅力。

其实陈露也很会跳,不是跳的高,跳得远那种,但能连续多跳,艺术表现力上也征服不少裁判,所以高手如云,自己也并没有很多金牌辉煌史,但自持一番天下。

其实当年主要是没有自媒体,如果放在现在,以当年的势头,她对中国冬奥会的贡献,那绝对的跟娜姐一般,明星纷纷微博打call蹭热度的影响力。

最后的最后... 还是想留点位置给Nancy Kerrigan,94她以微弱劣势输给Oksana那场真的不赖,冰上黑白纱裙好有气质,人身板还是修长型。

陈露当时那场造型和气场跟她比,像朝鲜平壤来的乡下小姑娘要去韩国江南区找气质俱佳的大表姐。

所以Nancy也是不走运,真要是最后赢了,也完全说得过去,何况自己两月前还平白无故给了重重的一刀,小姑娘受到如此大的磨难还屹立不倒才真是励志。

Youtube有段视频刚好记录了Tonya因为鞋带关系,耽误了整个流程10分钟,到颁奖时Nancy以为是在等Oksana, 不耐烦的嘟囔 “so she's going to get over here and cry again”,摄像机恰巧全记录了她这一脸的心烦意乱,旁边的陈露一脸懵懵。

视频是1月刚传上去,估计是都看了这部电影才去找花边看,两分钟的视频评论区多了无数喷她的帖子,说她家境良好就不懂得其他人的凡间疾苦;说她都24了还不体谅乌克兰小菇凉无人陪伴的心酸;说她的表情真的很像电影说那样是狗吃屎等等。

人对人的伤害真可怕,她忽遭横祸,然兢兢业业、本本分分的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最后因为没拿到小红花,心烦意乱得口不择言了一句无伤大雅的话,在多年后还会被旁观者们添油加醋地指责。

也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能是慢慢进步,但路途上还是必然少不了幸灾乐祸、无事生非、断章取义这等路障。

 7 ) 到目前为止,能跳3A的女单运气都不算好

最近才开始关注花样滑冰运动,对这项运动略知一点皮毛,和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男单跳跃难度相比,女单的跳跃难度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从80年代的伊藤绿,到最近表现可圈可点的纪平梨花,能跳3A的女单选手到现在也只是个位数,其中日本选手占了一半,最出名的应该是昵称为猫的浅田真央,坚持了3个奥运周期,前几个月才宣布退役。

细数在国际赛场上完成3A的女子选手,没有一个人拿到奥运金牌,伊藤绿和猫都拿过奥运银牌,距离金牌只有一步之遥。

银牌虽好,可终究不如金牌,那些跳不出3A的选手反倒拿到了奥运金牌,想想也是无奈。

具体说到Tonya Harding,以前只知道她曾牵涉进袭击对手的丑闻并被终身禁赛,可是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却不清楚,看完这部电影,虽然知道电影里讲的不一定全是真的,不过还是对她多了份同情,作为美国第一个跳出3A的女单选手,如果好好利用这份天赋,她应该会有更好的发展,可是却因为这个丑闻,23岁就被终身禁赛。

看看意大利的鸡姐,被禁赛几年后又复出,30岁还能拿奖牌,如果Harding不被禁赛,她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呢?

到现在为止,能跳3A的女单运气都不算好,希望能跳3A3T的纪平梨花争气,升组之后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

 8 ) “这病态社会根本不存在实话” 只有赤裸裸的真相和被精心打扮的现实。

“这病态社会根本不存在实话” 只有赤裸裸的真相和被精心打扮的现实。

《I, Tonya》,是一部“市井”电影。

它承载着满满的负能量,揭露了不堪一击的现实。

影片从头至尾,从“现实”至录像,出现最多的莫过于“fuck”、“shit”、“son of bitch”这类的“市井”话语,《I, Tonya》,其绝对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宣扬正能量、传递美国普世价值观的电影,反倒是一部挖苦、讽刺、抨击美国现实的“悲剧”,但也正因影片中“污浊”的氛围使得观影者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真真实实的美国中低层人民的生活味道。

影片中铺天盖地的脏话不由得联想起天壤之别的黑镜第三季中的《NOSEDIVE》,剧中前半段的影调、色彩与配乐及所展现出的和谐社会的模样,这个美丽新世界,让观影者觉得甚是别扭,直至女主角戳破了附着于人身上的虚幻的泡影,即“解放天性”、骂出惴惴不安却又如释重负的脏话时,观影者终于长舒一口气说“这他妈才是现实!

”这些真实的生活气息不由得让人身临其境,听着Tonya朗朗上口的恶语,淋着她母亲慈爱的口水,融入其中感受着现实的丰满与美好,与之共鸣。

由此,《I, Tonya》并不是一部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片,却是一部无可非议的反映、讽刺现实社会的“纪录片”。

《I, Tonya》,是一部掀翻了“诺亚方舟”的电影。

它承载着满满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揭露了虚伪的努力必有收获的美好假象。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的浪潮下,美国梦出现在人们面前,许许多多的移民、难民、本土人民以自己的努力达成了自己的美国梦。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慢慢站起,发展的红利日渐消退,尽管进步的浪潮依旧涌动,但前行的力量归为上层精英,而中下层人民不得不被浪潮推动着、席卷着前进直至倾覆,Tonya便是可怜的牺牲品。

阶级的分化与固化,阶层上升的窗口渐渐缩小,豪言壮语变的聊以自慰,如此局面,不得不承认,长岛的孩子总是能够走在布鲁克林的孩子前面,就如同六环外的孩子需要斗天斗地斗命运才可能斗得过二环内的孩子。

如果说Nancy是“长岛”中的“天之骄子”,那么Tonya就是“布鲁克林”中的一个屡败屡战的“刺头儿”,阶级问题所带来的偏见与歧视,可怜可耻可悲。

《I, Tonya》给人以希望却让人绝望。

这皇冠真他妈有点重,我,花样女王,戴不动了。

 9 ) 故事很好,但是故事就是故事

昨天晚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周六晚上六点五十的场,几乎满场。

故事真的是个好故事,演员也演得非常不错,而且从tonya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说实在的,很博观众的同情,也很博我的同情。

首先我说以下对tonya这个人的看法,我很同情她,从她能拿到全国冠军这一点看,她无疑是有天赋的,而且她可以说非常努力,不是一般人一样的努力。

但是很不幸,她的原生态家庭太不给力了,妈妈一共结过六次婚,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成长还一直伴随着暴力,我相信这些事情不可能没有在她心里留下阴影,这些事情也注定了她悲剧的人生。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很同情她。

不过我在google上搜了这段原来的故事,我觉得电影有刻意美化tonya这个人物的嫌疑。

事实上,她就是参与策划这件事情了,实际情况她参与的可能远比观众看到的多,从这点来看,我觉得她确实应该为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你不能说因为我穷,因为我家庭教育不好,我就去害人,还好nancy是没有被怎么样,那如果真是被打残了呢?

打的不能参赛了呢?

我查了下nancy本身也是工薪家庭出身。

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那难道因为nancy家庭完整,因为她更出色所以她该被打?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我又不是同情她,因为并不是每个出身卑微像她那样出身的人都会有她那样的行为。

而且都是成年人,做了什么就应该要付出代价。

不过上面这段与电影本身的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我看了一些以前的故事发表的自己的看法而已。

 10 ) 打倒Tonya的那些伪善的真实:电影中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2022.1.26更新: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

2018年的时候 我曾经去到过韩国平昌 亲临冬奥会比赛现场。

那是我第一次去奥运会现场。

是的,我没有去过夏奥会,而是第一个就去了冬奥会的现场。

虽然17年的时候也到过小城江陵(平昌冬奥会的冰上项目举办地),但奥运会的气氛是很特别的。

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场景。

在冬季的海边小城江陵,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本就不大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挤着各色的人们。

各国的选手、教练和奥委会的官员们在你的身边围绕。

只是下车往场馆走的那一路,就可以遇见几十种穿着不同国家代表队服装的人。

大家会彼此微笑点头,空气中洋溢着融洽又和气的氛围。

虽然天气很冷,却总有阵阵暖流。

江陵冬天的海还是碧蓝碧蓝的,清透的泛着孔雀绿,洁白的浪花裹着细沙温柔的冲刷着沙滩。

那不像是北国冬天的海,倒像是哪个热带岛屿。

天空那样澄澈,虽然寒风刺骨,阳光却依旧耀眼,而海水清澈见底,让人恍惚。

沙滩上到处都有奥运的五环标志和各个国家的旗帜,还有拿稻草扎起来几米高的现代雕塑,闭幕式结束后会被付之一炬。

类似火人节。

人们争相和这些纪念物拍照,在海滩上大排长龙。

排在我前面的是五个穿着荧光粉色日本队长运动服的选手。

因为我很爱羽生结弦,所以可以轻易的认出那是日本队的队服。

后面就排着俄罗斯队的选手们。

现场还有各个国家的媒体穿梭来往,也有大大小小的赞助商展览活动,最大的那个亭子是阿里巴巴的,展示了很多为冬奥会量身定做的高科技产品。

和夏奥会的严肃紧张不同,冬奥会更像一个大party。

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狂欢,畅饮。

在洁白的世界里忘却了真实世界的烦恼。

而我不曾想过,那是美好时代的倒数计时,那时我们可以随时去到地球上任何想去的地方,和所爱的人们相聚的最后光景。

我永远忘不了海边飘雪的江陵小城,和朋友们围坐在暖炉前的那一次炖鱼火锅,以及那一年,那个冬天,奥运会所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

遗憾的是,我们本来可以,奉献给世界一次精彩绝伦令所有人难忘的奥运会,当然他一定也会是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

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没有机会参与冬奥这个大party的快乐。

世界笼罩在阴霾之中。

但我仍然希望,冬奥会可以圆满,快乐。

就算不能亲临现场,仍然能够将冬奥的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我永远爱冬季运动,因为他热情,洒脱,自由。

我想Tonya也一样。

那些因为这部电影而来的你们,诚挚的推荐大家,都去领略一下冬奥会和冬季运动的风采。

你们一定会爱上。

2021.8.9更新:夏季奥运会落幕了。

让我们期待180天之后的北京。

冬季奥运会。

花滑美人们在这个夏天也帮yxh和up们扛了不少KPI2021.6.23更新: 最近营销号好像又在推这部电影是为什么🙀🙀🙀————以下是17年写的————看了四年花滑,现场比赛看过不下100场。

几乎见过所有现役仍在花滑世界中滑冰的世界顶尖选手的演出。

(好像就差高桥,金妍儿见过真人没见过滑冰。

)聊一下这部电影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这个世界充满了潜规则,花滑几乎把这种潜规则发挥到了极致。

大约是由于花滑是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冰上形象”成为了这个被少数精英(裁判和他们幕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有选择性的控制的内容。

如果你不符合某种模式,那么只有被淘汰。

精英们控制的手段繁多,随后一一道来。

1 你必须是养尊处优的公主花滑训练费高昂,花费不菲。

因此大多数花滑选手都出身自家境殷实的精英阶层。

(我国选手除外)而电影一开始Tonya的采访便称自己是Red Neck。

红脖子白人。

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

而小Tonya对爸爸说她在学校被叫做White Trash,白人垃圾。

这也是美国社会常有的对处于底层阶级的白人的侮辱性称谓。

相应的,Tonya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之后,她妈妈教她在那人的牛奶里吐口水。

这个行为又从侧面证实了她确实就是被精英所鄙视的“下等人”。

她妈妈的行为从始至终都十分粗鲁,粗口,暴力,抽烟,从事体力劳动。

这些都被美国精英阶级的白人所不齿。

因为代表了美国形象的WASP们一生最崇高的信条就是Decent,简言之就是装逼。

而Tonya从小就与Decent绝缘。

同样因为必须显得有钱,每个滑冰的女孩儿都有一件裘皮大衣。

Tonya爸爸为了让她也有,便到森林中打猎,自己手工缝制了一件裘皮大衣给Tonya穿上。

但是这件大衣在冰场遭到了嘲笑,Tonya以竖中指作为回应。

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她与Decent毫无关联。

她不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她是出身低微的穷酸女。

2 你必须是位女人中的女人花滑世界的逻辑一向是,最顶尖最被裁判认可的女选手几乎仅有两种:可爱又柔弱的少女,或性感又妩媚的熟女。

利平斯基是前者,关颖珊是后者。

浅田真央是前者,金妍儿是后者。

不巧的是,Tonya哪个都不是。

她既不纯洁无邪楚楚可怜,也不千娇百媚妖娆温存。

她几乎虎背熊腰,大大咧咧。

她甚至不算美貌。

电影中15岁的她,甚至留着中性的短发。

因此当Jeff对她说你很pretty的时候,她竟然被突如其来的夸奖感动了。

3 你要穿着得体电影中Tonya对裁判发火质疑他们打分不公平那里,裁判说你也必须有好的presentation。

Tonya回敬他们我没有5000美金买衣服,所以这套衣服已经不错了。

我认为挺好看的。

而她的教练戴安也一直要求她穿怎样的衣服,做怎样的行为。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符合花滑中对选手既有形象的那一套逻辑。

但是Tonya苦于经济问题,也苦于出身的审美问题,几乎无法穿着得体。

而她的对手,南希科里根(虽然也是个Bitch吧)却优雅迷人。

几乎所有顶级花滑选手都在演出服上面大下功夫,外形绝对是花滑选手实力的一部分。

4 你是要代表USA形象的人Tonya一直苦于裁判对她不公正的打分,在一场赛后跑去追逐美国冰协的官员(or裁判or技术专家or主裁),追问他为什么自己技术这么过硬却不能得到公正的评判。

裁判无奈之下对她说,因为我们不能让你去代表美国的形象,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他代表了花滑世界对Tonya的评判:你不够资格代表美国。

Tonya,一个出生在红脖子白人阶层的丑小鸭,行为粗鄙,审美粗俗,这样的skater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主流花滑界的认可。

可她偏偏不服输,一次次用自己的实力与这个世界对抗。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这个花滑界的错误与花滑界的正确狭路相逢,直至发生了那件惊天大丑闻。

于是花滑界的那些话事人们,迫不及待的抓住这次机会把她逐出花滑世界。

她被终生禁止参与与花滑有关的任何活动。

这件丑闻如今在花滑界内部,仍然被常常提起。

在花滑的粉丝中,这个故事被演绎了千百回,真相如何已经无法分辨。

如今,人们对Tonya的态度,仍然嘲讽多过同情,不齿多过理解。

因为她是一个,与花滑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她闯入了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如今的花滑世界,仍然充满了王子公主,少女骑士。

Tonya仍然毫无立锥之地。

而顶级的Skater和普通的skater之间的差距还是跟Tonya和Nancy一样大。

Tonya需要在业余时间打工来维持自己滑冰,她甚至还得到公开的冰场训练。

而Nancy则有自己专属的冰场,像Tonya所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如今顶级的花滑选手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甚至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

他们几乎永远一个人训练,教练只不过是他们的雇员。

冰协的官员给他们跑腿,甚至连国际滑联的规则都会被最有影响力的花滑选手左右。

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甚至和政客谈笑风生。

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消耗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同样的(因为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

年入百万美金,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

而普通的skaters常常需要在白天做教练教小朋友,才能支付自己的滑冰费用。

许多花滑选手都不得不靠家庭资助,或者募捐才能继续滑冰生涯。

花滑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撕下艳丽外衣却狰狞的残酷。

I Tonya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

谈论了爱与被爱。

看似荒唐,实际现实比这还荒唐百倍还直接百倍。

花滑是部好题材,因为那些明争暗斗,每一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我,花样女王》短评

可以想象当年的谴责,惩罚也严酷。糟糕的成长环境,缺乏教育,但是结局非常wtf,希望她是一位好母亲。母女俩优秀的表演,颁奖季的评委们要头疼了。

8分钟前
  • Carf
  • 力荐

No judge no pity.光这一点已经足够好了!

13分钟前
  • 不勤劳的小院长
  • 力荐

破墙比黄金时代还过度,但人物本身是很吸引人的(无论是现实本身,还是被浓缩出的“你们要的真实”)。尤其在冬奥速滑1000米女子决赛后看此片,很容易代入联想沈锡希和崔敏静可能的竞争。Tonya在暴力和侮辱中成长,却成为最优雅项目的运动员,这样的反差批评性地贯穿教育、婚姻和竞技体育。

1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小丑女演得好,她妈演得好,那死胖子演得更好……艹!干!那死胖子!

22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3.5.尽管风格俏皮,但仍还是一个无趣的好莱坞式传记片,人物原型极具个性,给予女演员鲜亮抓人的发挥空间,演得不错。不过倒是想说,片中裁判的嘴脸真是让我恨得牙根都痒了。政治正确是另一种绞杀个性的铡刀。而童年教育至关重要。

26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美国梦的反面。插曲爆炸好听。伪纪录片形式加上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足以让它成为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别具一格的传记片。人生的残酷真相是,他们可以夺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受到万众爱戴的你,下一秒就可能被万众憎恶以至万劫不复。尽管不以方法派演技取胜,但罗比还是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女演员。

29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为了制造纪录片效果而穿插的”采访录像”略假; Margot Robbie滑冰用力过猛失去美感,镜头还一直晃的头晕…虽然Sarah Kawahara训练的,也加了后期特效但还是别扭,而且奥运比赛居然用不可能跳三周的基本款冰鞋…Mckenna Grace演Tonya小时候很可爱!

34分钟前
  • thisibelieve
  • 较差

下了个删节版竟然……辣鸡

38分钟前
  • Holder Joe
  • 很差

想二刷!快定档!DVDscr画质太挫了!意外发现冬兵比美队锤子都会演戏啊,罗比很合适这个角色,不过片尾原型长的好像AA

43分钟前
  • Liberating
  • 力荐

就这样的表演也能提名最佳女主?

46分钟前
  • 梵 φαν
  • 较差

目的何在

50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很差

"I am a redneck and I am proud of it." "She's an all American girl." 一个人人都有 mental heath issue 的美国社会。看似向装腔作势的 $5,000 skating dress 阶级竖起了中指,实则展示了一个扭曲的、牢不可破的阶级秩序。P.S. 小丑女确实太老了,真 Tonya 接受采访时那种天真灵动完全没表现出来。

52分钟前
  • 贱草
  • 还行

3.5

55分钟前
  • 曳尾于涂
  • 还行

这个剧本的层次好丰富。女主和女主妈的演技真的很好。这个人物很传奇,既是美丽又是勇敢的化身。但看完以后内心莫名难受呢,孤注一掷背水一战,还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似乎永远是没有答案也没有尽头的课题。人生到底该怎么抉择,怎么承担。

56分钟前
  • valen
  • 较差

这种为颁奖季拍的电影都是一个样,又闷又无聊。

60分钟前
  • DDT
  • 较差

3.5 合格的娱乐片,剪辑和镜头组合炫酷,演员也很卖力,罗比很不错。但是我希望看到不止是目前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倒霉红脖女恰好会做三周跳”,而是说多一些,这样一个能用身体表达音乐的天才运动员,付出了和才华匹配的汗水,却败给了保守的美国和难以摆脱的家人。但那样可能就不是喜剧片了吧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4+1. 加这一星是我是花滑狂热者的私心,我懂花滑术语和训练的一些残酷事实,阿克塞尔三周跳,前无古人,后面的来者也都是半假的,只有她做的是十足十的阿克塞尔三周。不评价电影了,累了。中途含泪好几次,自己有相似经历,就这样。

1小时前
  • Iroquois
  • 力荐

算是普遍无趣的传记片中有点意思的了,超级喜欢艾莉森·珍妮扮演的母亲,毒舌、冷漠、控制欲强,气场满分,酷到不行。

1小时前
  • 唐小万
  • 还行

玛格特·罗比早晚是要拿一座小金人的女演员。

1小时前
  • Dany
  • 力荐

个人不喜欢这种伪记录访谈的表达方式,主角和配乐选得好有90年代感

1小时前
  • 兮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