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谈不上昆汀的死忠,但也算半个粉丝,昆汀拍的片子我大部分都看过,给出的评价都很高,昆汀鬼才之名名至实归。
唯有这部,说实话感觉给半分都嫌多,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昆汀拍的,除了章节式的叙事方式和部分出其不意的小转折外我找不到一丝昆汀的痕迹。
首先是设定,关于对日本黑帮的设定,不好意思我可以想象一伙男人穿着西装和白衬腰间别着小太刀和pss,却实在无法接受戴着同款黑眼罩在boss面前闹作一团的黑涩会,卧槽这真的是黑社会而不是幼稚园杀手么?
而且身份越高个人武力越强是怎么回事,这是在玩RPG么?
尤其是刘玉玲带着一众亲腹到歌妓厅玩乐那一段(至少镜头里传达出的信息就是这样),同学们,如果先把昆汀从你的脑海屏蔽掉,想象这是某个不知名的导演排出的片子,你会如何评价如此崩坏的场景和设定?
我知道昆汀是个鬼才,经常冷不丁秀观众一脸,前一帧还意气风发的橙先生下一帧就在车里大喊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原本应该再睥睨天下好一会的元首说死在电影院就死在电影院,这是昆汀一贯的特色,路人看了会说这导演真他妈有才,粉丝看了会兴奋的尖叫这他妈就是昆汀。
可是,这,这,这我实在接受不了,这根本不是任性了,这尼玛是在向喜羊羊熊出没致敬吧?
至于所谓暴力美学,呵呵我承认我对这方面欣赏能力不怎么高,但我好歹看过敢死队杀破狼男儿本色,我好歹知道一代宗师比太极好看,我好歹知道杀破狼2是好片战狼是烂片,我好歹能分辨来武打场景精彩还是不精彩,爽还是不爽。
可你跟我说这种龙傲天式的打斗叫暴力美学?
你跟我说这拙劣的镜头剪辑好看?
去你大爷老子没瞎,主角一挑88那段要不是飞溅的血浆比较提神,我看的几乎快睡着了。
同样是1vN,同样是主角开挂碾压式反杀,《狼牙》我看着简直爽到飞起,雨中打斗的场景实在帅到爆炸。
可杀死比尔呢,除了毫不吝啬的番茄酱,看着没有一点感觉(色调变黑白时也只让人稍微新鲜了几秒)。
还有叙事剪辑,看到主角找服部半藏铸刀那一段,说实话看了昆汀这么多电影,在这里我是头一次觉得废话连篇镜头拖沓。
我可以饶有兴致的看落水狗片头一帮老爷们毫无营养的闲聊,我可以兴致勃勃的看低俗小说局长和文森一路走一路侃老大的女人怎么怎么样,可我在这里实在欣赏不了主角的大段对白,真心欣赏不了,枯燥乏味毫无意义。
纵观整部电影,剧情我不评价,RPG游戏似的一路过场景打boss,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而且昆汀的电影看点也历来不在这方面,经典的话唠式对白也没有昆汀的其他电影那样让人来的印象深刻,叙事方式相对昆汀而言经典而又中规中矩,除了中间一段美式漫画实在是神来之笔外,我找不出这部电影一丝优点。
也许有人说昆汀这部电影就是拿来爽的,顺便再添油加醋几句昆汀这是在讽刺评价电影一定就要有深度的评价标准当代电影苦心积虑总要内涵一堆正能量之类吧啦吧啦,仿佛昆汀放个屁都包含着对世界的隐喻。
对此我表示那你的意思就是说这部电影和那些脑残至极的YY网文属一丘之骆咯?
就是拿来爽的除了爽还是爽再屁都没有?
如果是的话那我表示无话可说,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能说什么。
总之,我表示觉得这部电影很糟糕,只看了1,2还没看,实在不忍心看,担心破坏昆汀在我心中的伟大形象。
考虑到也许是鄙人欣赏水准实在有闲,没有看出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麻烦帮我点明,蟹蟹。
脑残粉什么的自嘲两句也就行了,千万别真当。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初中,当时倒是没有被到处乱飞的残肢断臂或是瓢泼似的血吓到,但是说实话,当时觉得里面的武打动作太尼玛假了,一直没停的笑到抽筋。
不过中间那一段动画确实把我震撼到了,至今记忆尤深但是鉴于里面的人打架太过白痴脑残,当时对其评价不高。
今天从新又看了一遍,突然发现,这电影尼玛是个奇葩啊!!
虽然依旧认为打架很弱,但是看到日本刀两眼瞬间发直。
(没办法,我是冷兵器控,对日本刀没抵抗力,尤其是服部半藏家里那一段,口水都要留出来了顺便八卦一句,御莲的那把刀好漂亮啊!!!
)当初给这电影评价是“很无聊的脑残混战”,现在的评价是“一群不会打架的人表演出来的唯美音乐剧,产物是一堆尸体的残肢断臂”所以说年龄不同,认知差距也很大啊!
很多人说kill bill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作,但是说实话我更欣赏sin city,相比较来说,kill bill这种为了流血而流血,为了暴力而暴力的情节,我反而觉得有点做作,尤其是里面的残肢断臂到处乱飞,从头飞到尾啊。
其实偶尔的血腥还是可以称得上美的,比如最后两位美女在雪地里对决的那一段,虽然血腥,但是华丽丽的美到爆表啊!
但是之前一堆人打来打去那一段,我真是不敢恭维。
明显的一群弱智脑残好不好,打架姿势都不专业,这样也算是东京黑帮的精英队伍?
而且那一堆死人的场景真的说没上有啥美感。
(倒是中间有个人被打屁股那段,哈哈,确实很好笑,黑色幽默有木有!
女主那一段帅到爆啊)其实这电影最出彩的并不是他的暴力美学或是武打动作,而是里面的配乐(个人认为)。
越是残酷的情景,越是有悠扬的音乐作陪,导演乃是故意的吧。
中间讲述御莲童年的那一段动画,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亲眼目睹双亲被残忍杀害,仅仅还是9岁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了仇恨,并最终在两年后复仇成功。
两年前,这个孩子的眼神还是清澈透明天真无知的,面对残酷的死亡表现出的是恐惧和痛苦,但是两年之后,同一个人,亲手杀死仇人时眼神中流露出深邃的冷酷,并且能够冷静的杀掉冲进来的打手。
谁能够想象,仅仅是两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对家人被杀手足无措的小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她躲在床底下,看着血慢慢浸透床垫,一滴一滴的滴到脸上,悠扬的音乐响起,房间被大火包围,这场景尼玛简直太绝了!!!
导演就是个天才!!!
这音乐太能烘托气氛了有木有!
还有一开始那个独眼的美女护士(不好意思忘了她名字了),一边吹口哨一边走,美的我想往墙上撞啊!
除了配乐,其实电影的剪辑和故事的叙述手法都很有意思,艺术感很强。
其实这片子我很想放到文艺片的范畴里面去,毕竟情节没啥意思,就是一女杀手侥幸没死四年之后的复仇故事,俗烂的故事,但是很明显的导演想要把这个故事尽量说的传奇而又唯美,因此便掺杂了很多很多美到肝颤的音乐。
总体来说,这电影很有个性,我喜欢
在开头我们先看一下东西方的主流评论网站对《杀死比尔I》的评价。
这部片子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为什么呢?
在之前我们看过的关于复仇的电影有很多,比如《角斗士》、《老男孩》、《告白》等影片,这些影评普遍的都是围绕着复仇的主题下展开的多角度思考的产物,比如在电影《角斗士》里,主角的复仇是一种对自由和权利的争取,是代表了广大人民意志的主动性的争取,而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复仇意念而展开行动。
很多电影往往都是只着眼于复仇这个主题的表面,而没有去进入更深的探讨,这样处理影片的话其本身就是一种只具有光鲜外表的没有灵魂的东西,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析,也会让观众感觉到乏味。
说回正题。
《杀死比尔I》里面,我们能感到非常浓烈的复仇气息,外加上昆汀将动漫和影像两种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和对多线叙事结构的完善。
而在开头的一段字幕,其实也奠定了这部片子的整体基调,冷艳、暴力,甚至可以说还带有一点魔幻色彩。
字幕标题:复仇就要冷血
说是讲女主角复仇的过程的,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刁钻古怪的电影,讲的其实是过去,是杀手们自己。
(开头所呈现的黑白片的效果,其实更加剧了开头片段所想要表达出来的“冷血”,通过黑与白的高反差来营造一种光与暗、白与黑的对抗,这是彩色影片怎么也达不到的。
)而另一种表达对抗的方式,则是女主角复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称构图。
两者对抗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冲突对抗,而坐校车回到家的黑人杀手维尼塔(左)的女儿则是将这种冲突短暂解决的一个砝码。
形状正像一架天平,这样的冲突表现形式其实是加剧了影片的张力,使其在叙事结构上开始朝着情感和爱的方向发展。
导演赋予了我们得到上帝视角的权利,我们也因此可以对两人的一举一动有相对了解和熟悉。
同时在剧情上,两人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对抗变成了“隐形对决”,这种“隐形对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黑人女人的女儿的出现造成了整个大格局的改变。
然而两个女人之间的对立冲突却从未消失,必须得在最后做一个交代。
仔细听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的对抗又开始由隐形的对抗转变成明显的格局对抗,对话内容冷血,理性,而且不容质疑,不容反对,这将两个人的冲突加剧到了最大,只等到其中一个人打破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安静的环境,从而打破这种平衡。
最后,是杀手维尼塔打破了这种表面上的平衡,之后惨死在女主角的刀下。
这是关于复仇的第一章,同时也是女主角杀死的第一个杀手。
从这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昆汀想要表达的很多东西,最关键、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冷血,其次才是暴力美学、章回体结构、多线叙事等,并且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感到昆汀想要表达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和寓言类故事非常相像,我们可以说故事种讲的是一个女人复仇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已把他理解成是一种传奇——关于每个人的传奇。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在去杀第二个杀手的前奏中,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间隙里,昆汀是利用声音来将画面进行过渡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喻蒙太奇。
借用此段文字来对第一章做了非常具有主观性的总结,同时这段旁白也是第二章故事的开头,奠定了第二段故事的整体基调:鲜血、魔幻、理性、冷血,如果更主观的讲的话,其实还有自由。
在这里需要详细的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说到了自由:在影片《天生杀人狂》(昆汀编剧)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肮脏的一生。
这句话的背景同时也是类似于《杀死比尔I》里所表述的关于自我压抑和本我释放的桥段,在昆汀导演的主观认知中,对于自由的追求是取决于将本我释放(本我,即存在于自我内心潜意识中的第一想法)的过程,同时,昆汀也把这种认知当做一种艺术来经营的。
同样的,在观看昆汀的其他影片的时候,你同样可以感受这种非常强烈的本我释放的气氛,在影片《落水狗》里面对暴力和人性的探讨,在《金刚不坏》里杀人不分左右的主角的情绪化渲染,在《八恶人》中对西部片的暴力元素的重新加工,都是将人性探讨和本我释放结合在一起,不仅仅在影片类型上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也对故事的整体意识形态有了相对理性的控制。
比如在《低俗小说》里所出现的环状结构和故事打乱重组,都是对影片叙事手段的一种新颖的尝试,如果仅仅是在将影片中的暴力提升到美学的高度的话,昆汀的作品还未必被称作神作,但是因为结构上的新颖,使得影片在结构、形式、意识形态、故事完整度上都有了非常完整的表现,所以说看完昆汀的作品之后,你会有很深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是长久性的,而不只是“暴力快餐”。
回正题。
第二个杀手,名字叫做石井尾莲,就是图中最右边的女人。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从不知道原来暴力片段可以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大护法》里面,将《杀死比尔I》中所提到的暴力的冷酷和快速剪辑的手法运用在里面, 造成了一种压抑、古怪、荒诞的氛围,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护法》所要表现的关于人性的探讨后劲不足,虽然同样是探讨了人性的压抑,但是《杀死比尔I》的探讨是多方位的:比如人性压抑、本我释放、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内心冲突)、女性英雄的成长历程等多种角度来探讨和表现的。
尤其是通过动画这种开放性极强的媒介表现出来的时候,其意识形态就变得非常形象和具象化了。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估计就是这种将多国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了,利用“寓言”的形式来讲一个故事,使得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同样的一类电影,还有《海上钢琴师》和《铁皮鼓》、《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通过一个旁白或是象征意义的影像来赋予影片极强的宗教仪式感,使得其在意识形态上所带有的传奇色彩浓厚,风格各异,但其主题思想却都是完全相同的——基于一个主要人物来营造大场景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个人的多重性格的塑造。
比如在影片《铁皮鼓》、《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生存在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将镜头视角局限在小人物身上,但其实真正的叙述核心是整个大环境,通过一种单一视角的镜头展现,隐喻出大环境的社会现状和人性反讽。
图中所展现的武士刀,同时也具有这样的“大环境”,也正恰恰为之后杀手石井尾莲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此外,电影中所引用的很多背景音乐,也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不得不说,昆汀导演的乐感很好,而且其音乐特别应景,如果说他的影片是一只炒菜的锅的话,那么他的音乐就是一把勺子,菜吵得好不好,还是得看勺子用的好不好了。
上帝视角下的暴力美学,变得更美了,一张图就完完全全的将对立双方的关系交代的一清二楚,对称构图加上人物居中,不仅仅营造出一种规整的美,同时也将置于中间的主角附上了一层动感,而这种动感,是整个冲突中最微妙的平衡。
此外,黑与白、光与影、名与暗,这三种冲突奠定了以下三个片段的意识形态。
在影片的最后,引用了宫本武藏的一句话:复仇不是一条直路,而是一座森林,就像在森林里容易迷路,迷失方向,找不到你是从哪里进来一样。
复仇的路非常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女主角的路同时也走的那么艰难,很多时候,复仇要走的这条路,已经不是你想要走得那条路了。
他已经成为了你脑中既定的一种宗教仪式,必须去执行,直到死亡。
这部片子的解析就到这里,之后会推出《杀死比尔II》的解析,同时会对两部作品做一个总结,之后的文章里,我会一部一部解析昆汀导演的作品,揭开昆汀的暴力美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走进昆汀,同时也慢慢认识内心深处的自己。
来看我影评的人,留下的,我们有缘,离开的我们有缘再见,静静的听我讲完一个故事,看完一部电影,一辈子,就是一部影评那么长。
确实片头还蛮吸引人的。。。
音乐一开始也很引人入胜。。
但是 = =。
说实话从女主站起来开始这部影片就完完全全鬼畜了,一部蔑视牛顿蔑视日本文化蔑视物理常识完全是为了导演自我满足的作品而已。。。
完完全全的。。
烂先不说我对暴力美学没有什么研究。。
把人像切葱样切就是美?
然后1、我很好奇人的手是有年轮的?
2、四年为什么她没有肌肉萎缩。。。
我摔断腿四个月没动那条腿两条腿就完全不是一个大小了。。
而且还能恢复的那么快,最多半个小时左右手臂肌肉已经可以割断人脚踝后面厚厚的神经了,还只是一把普通小刀。
3、会喷血的不是只有大动脉,为什么砍掉的手会环状喷血。。
4、再锋利的刀砍了那么多骨头,钢铁,居然完全不会卷。。
这是不是有点违背铁的属性了,再怎么混合改良也没这么厉害吧,又不是金刚钻。
5、就算我对铸造没有研究没有发言权,女主砍了这么久,手臂肌肉怎么也该完全麻痹了。。
她可是结结实实砍在骨头上和钢铁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着。
6、女主在楼梯扶梯上明明已经完全往后倒了又能站回去。。
我们的地心引力是开玩笑的嘛?
7、为什么那个日本女生卷那个铁球的时候明明绕住她自己的脖子了铁球却没有继续绕最后砸她脸上。。
当然我没有这么试过但是看起来很奇怪,那个方向似乎怎么用力都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啊。
8、为什么那些保镖像大陆战争片里的日本鬼子一样刀刃碰一下就立马挂了。。
9、这个是真的疑问,那些保镖冲出来的怪叫是为了吓女主吗?
还是导演对文化歧视的异样体现?
10、我很好奇的一点,这么锋利的一把刀是怎样安全带上飞机的?
日本民航是吃什么的。。
11、很鬼畜的一个方面,为什么日本黑道老大,身边一个人都没有配枪。。
让女主在那里砍来砍去,就算古装片这种时候也拿出箭了吧。
12、那个铸剑师到底是干嘛的,看起来历经风雨的样子,居然因为同情女主给她铸剑,还是一把绝世好剑,步惊云都要哭了。
而且是一面之缘,还那么友善,那么信任女主。。。
要是他有仇家估计早不知道死几百次了。
13、这个从女主醒过来我就很想问。。。
机票,买车(后来她开的不是抢来的那辆傻逼车),不说钱哪里来,同时还能不被追杀,没有身份证却能顺利买到机票,等等等等。。。
四年昏迷,以前是杀人组织成员,所有的社会资源应该都已经没了吧,和她有关的社会资源组织应该也非常清楚啊,女主如何去利用?
还是她抢银行了?
14、最后我很想吐槽的一点:那件李小龙的衣服。。
真的很。。
鬼畜。。。。
杀死比尔点开,好似很早前的片子,邵氏影业还是从右往左念。
黑白的新娘,让鲜血和暴力变得不那么刺眼。
缓缓唱来的歌真好听,悠悠的忧伤。
复仇不用枪,所以这是正宗的动作片。
俩女人也是母亲,你死我活忽然变成朋友,这么伪装,结局如果惨烈要如何继续。
她们的谈判,让人想起我国的武侠世界找个地方决斗,喂,这是……哎呦,吓人一跳的响!
反正是死,前面话那么多是怎样?
现代武侠剧,现代捕快呢死哪儿去了?
想知道那么多墨镜是拿来炫富的吗?
哇,西部牛仔片啊!
四年后还穿同款鞋,是有多爱。。。。
明明是杀人,还用这么欢快的口哨,导演变态。
看他们凌虐,却又说不搞暗搓搓的杀人,真是奇怪的画风。
高清蚊子吸血,有暗喻吗。
我猜这是个组织。
存粹找虐的片,暴力的,没看的还是别看了还有动画乱入,这是什么鬼啊!!
这是部很血腥的片,再次警告,没抵抗力或者少儿勿入!
杀人是用欢快的曲风绝对会混淆人生观。
醉生梦死,歪七扭八的书法,就像这大杂烩一样的杀死比尔。
日本武士刀,除害?
呵呵厉害的是刀,不是人,这是部卖刀片吧,还有那可笑的乱入广s群殴,假模假样的黑白化,掩盖不了屠戮杀死一条蛇这么阵仗杀死比尔要这么拍胖胖的飞机在血红中摇摆,我赶脚,那是玩具飞机,你看呢?
什么意思?
就这么玩了?
女儿?
拍完啊,比尔都还没死,弄什么玄虚。。
所以,这是部超级血腥的广告片,卖刀。
说是烂片,昆汀迷们也许会骂我,但请听我说完。
一直以为自己不会看《KILL BILL》。
记忆中大概是大一的时候上的这部片子,当时感觉宣传的真是很好,各大电视台啊,娱乐节目啊,都在说杀死比尔,以至于这让当时对电影还没有什么感觉不怎么痴迷的我也听说了这部片子。
实属不易。
当时对于打斗片,暴力片是不感兴趣的,总觉得那是男人的电影。
就像现在我对战争片不敢兴趣一样。
再加上后来一片片的孬评,让我对这部以黄黄的海报面世的电影失去了看的兴趣。
后来是盖里奇的片子和昆汀的《低俗小说》《落水狗》让我对黑色电影充满了兴趣,喜欢上昆汀的那一刻,我才惊觉《杀死比尔》是他的作品,于是抛开之前的所谓的偏见也好,终究还是要看一看,就像盖里奇的《踩过界》---这部在《两杆老烟枪》和《SNATCH》之后老盖推出的第三步片子,虽然恶评如潮,总有一天我还是会去看。
因为深爱,就算是不再辉煌,也要知道到底是什么遮住了耀眼的光辉。
与其说昆汀在拍电影,倒不如说他在玩游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不停止的游戏。
似乎他在把目前感兴趣的东西通过另一种方式展现给大家。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又产生了习惯性思维:我想杀死比尔到底在讲什么?
复仇?
因为自己险些被杀死而在4年后醒来后决定把那些人全部杀光?
就这么简单。
有点奇怪。
后来又想到,也许昆汀的片子真的不能也不可能去深究他的意义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就是为一件事情的发生找出他的意义和理由。
比如小学的时候看完一片课文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以至于到现在虽然是看了一些电影的,还是要把一些例如昆汀的片子强加一些意义上来。
有点多余,不过真是一种改不掉的恶习。
说了很多话外的东西,真正对于电影本身,其实是很简单的。
我想看过片子的人都有这种感觉。
昆汀换风格了!
居然上了大段大段的动画,跪膝的日本女人,SB的只会一窝蜂上来却瞬间被消灭干净的日本男人。
真的感觉有些奇怪。
不过也便如此。
如果你没有看过杀死比尔,不会懂得昆汀的另外一面,一个大孩子。
爱玩,爱闹,爱斗,爱东方的神秘的东西。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烂片,如果你喜欢昆汀,一定要看。
因为在这里,他向你展现了另外的真实的自己。
我一直都认为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其中的台词必定是要能够给人以深刻触动的感觉。
它会停留在你脑海里,和画面一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它们其实只是些词语,而独特的排列方法将它们组成了清晰的句子。
然后在电影构成的独特环境下,每个句子又拥有了一种别样的气息。
是这种气息让我们记住这些句子。
反过来,这些句子又让我们记住了那段场景,记住了那部电影。
看过《Kill Bill》的同学肯定对第一部中那段突然冒出来的动画印象深刻。
这段略微有点不塔调的动画完全是为了介绍刘玉铃的身世而出现的。
其独特的风格(美式画风加日式武打)暂且不提,能够专门抽空把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用在这个第二女猪脚(算是吧)上可见昆仃对这个角色的重视程度了。
以下是本人的最爱《Kill Bill》中我认为中最酷的一段台词。
并非来自于女主角乌玛瑟曼,而是在这部影片中大放光彩的华裔女星刘玉铃所扮演的曾经的女杀手,东京黑帮的至高BOSS。
As your leader,I encourage you from time to time,and always in a respectful manner ,to question my logic. If you're unconvinced a particular plan I've decided is the wisest,just tell me so.But allow me to convince you and I promise you right here and now no subject will ever be taboo. Except ,of course ,the subject that was just under discussion.The price you pay for bringing up either my Chinese or American heritage as a negative is:I collect your fucking head. Just like this fucker here. And now if any of you sons of bitches got anything else to say,now's the fucking time?!!
事情是这样的:开始么,在刘小姐升级成为女BOOS的那个夜晚,各个黑帮的老大们正欢聚一堂,高高兴兴的喝酒谈心庆祝新老大上任,不亦乐乎。
这个时候突然有个不识相的臭小子摆了个臭脸,猛一拍桌子。
大家就不爽了,问你小子干啥呢找抽啊没事拍什么桌子。
这小子就很拽的说没啥事儿,就是觉得不爽了。
大家问他咋不爽了,他就说咱们的老爸们创建了这个帮会啊我爱帮会胜过爱我儿子啊可是现在居然让个中美混血的婊子成了老大这不成倒退了么。
然后下一个瞬间,他的头就飞上了天。
掉在了诸位老大的面前。
血像高压水柱一样从脖子那高高喷出的。
刘玉铃收刀,正身。
说为了让你们知道我有多么的认真,下面我用英语讲。
(这个理由太奇怪了,不过不管它,谁叫写台词的昆仃是美国人)于是就有了如上的声明。
大意是说,作为你们的老大,我鼓励你们来质疑我的决定,没关系啊来吧来吧(多民主的老大啊~)。
但是你们如果敢质疑我的杂交优良血统的话,代价就是你们的头——(拎起那个头)就像这小子一样。
好了,你们这群狗娘养的臭小子还有哪个有话要说的吗?
(下面一群瑟瑟发抖的老头子) 然后她把头随手扔下。
说出了那句至酷无比的台词:I didn't think so. 接着她正色,躬身,行礼。
柔声道:好了,会议结束。
刘玉玲的表演很是到位,先是用很妩媚的小女人嗓音,抑扬地让文字从嘴里柔顺的流出,到了最后两句语气突然转折,杀手和大姐大的犀利目光从眼里射出,使整段对话结束在权力与死亡的威严中。
最后,当房间沉浸在寂静中时,她又轻声的一句:Gentlemen, this meeting is adjourned,恢复了日本和服女人的贤淑模样。
写给昆汀的影评,总免不了要搀杂点屎尿屁。
极致暴力美学下的浪漫主义本片的剧情主线为女杀手乌曼饮杯杀手头目比尔带领杀手组织血洗婚礼而走上复仇之路的故事,简单直白。
在昆汀的作品里,从不缺乏成吨的血浆、横亘的残肢断臂,他总是喜好将血腥与暴力赤裸裸地展现在荧屏上,用内涵丰富的配乐、充满想象和恶趣味的动作设计,干净利落的剪辑,柔化了暴力所固有的戾气,使观影群众更易于去接受独属于昆汀的后现代语境下的暴力美学,给人压迫和紧张的同时也酣畅淋漓地去宣泄那些原始的癫狂、欲望与混乱。
他不像很多以表现暴力为主题的作品来反思人性、社会、甚至是民族的劣根性,也不像《疾速追杀》等以现实为依托的动作片注重拳拳到肉的爽快与真实。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聊昆汀是如何给暴力带来“美”的感受的。
1. 昆汀式的黑色幽默:用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恶趣味彩蛋和剧情桥段来提醒观众“Why so serious,just for fun!
”
脚底的脏话
教育黑道青年
并不现实的血液喷溅2、戏剧化的打斗场面:在邵氏的老片场的帮助下,动作设计古早味十足,犹如舞台剧般生动而抓人眼球
3、视觉风格的切换:通过色彩与场景的转换丰富了单一的打斗,多元的杂糅也很有致敬的意味与cult movie的感觉(后面会具体聊到)
介绍O-Ren Ishii时的漫画风
第五章决斗一开始的暖色调
摘掉眼睛后的黑白风
拉闸后的如舞台般的视觉
雪地决战的清冷与肃杀 4、张弛有度的节奏与特写的运用:在经历了热闹的打斗后,最后与O-Ren Ishii的决斗显得克制而安静,多次小景别的脸部特写非但没有给人以压抑感,而是展示了更多的内心戏,让人物更好立住,最后的一道血、一缕发,在漫天的飞雪映衬下,颇有剑戟片中决斗落败的悲凉宿命感。
在如此美轮美奂的场景设置下,昆汀还是“混蛋”地给了我们一个夸张的死法
很多刻意的神情和断肢特写都很精彩 5、恰到好处的配乐非线性叙事在《低俗小说》中,昆汀用”环形叙事“和”多角度“,告诉了全世界,故事,不止可以循规蹈矩地讲。
没有钱,还是能拍出名垂青史的影片。
作为享誉世界的成名作,我们无须质疑昆汀在剧作架构上的功力,但在《杀死比尔》里他似乎不屑于在这个方面“秀肌肉”,大致“一根筋”的叙事没有给观影设门槛,但几次乌曼的非线性闪回介绍背景也使得整体足够完整并紧凑,流畅,电影主体用以小说相近的分章节叙述,但我个人对用黑幕白字去刻意区分的方式是否合理持保留意见,我始终认为对于一部并非像《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和《荒蛮故事》等由不同短篇构成的电影来说,还是有些破坏完整性和观看的连贯性了。
反类型昆汀简直是当代cult movie文化的宣传大使,昆汀的作品总是会给我带来惊喜,我想这是源于他骨子里对于主流文化,电影架构不屑的反叛精神。
从人物设定层面,作为一部并不新鲜的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复仇电影,乌曼要复仇的却是在婚礼上差点把自己送走的丈夫与同伙的作案者们,这样的编剧方向足以给观众不错的新鲜感与好奇。
从影视风格层面,各种类型片的拼接混合,多元风格类型下对撞的猎奇美感,人们享受这样光怪陆离的矛盾,我想这也是cult movie拥趸众多并发展成电影文化的原因。
从主题表达层面,生活的无序混乱大部分时候是昆汀作品里的核心议题,在个人英雄主义大行其道的当时,昆汀总是喜欢用反剧情的方式将原本场面上的审慎,严肃,用各种巧合与偶然以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荒诞的方式化解,反剧情形式因为没有构建通常的故事情节,所以也没有寓意在故事情节中的主题,最大的意义即结构本身,生活并不能概括成因果,也没有绝对的主角。
死亡,并不是努力的徒然无用,只是你刚好出现在了错误的位置,仅此而已。
“抄袭”与致敬多元化的视听体验一直是昆汀的作品标签之一,作为非科班的鬼才导演,从经典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是早年昆汀构建起自己电影语言的重要环节,日本武士剑戟片,受邵氏武侠影响下的香港功夫片,警匪片,西部牛仔片等等……在杀死比尔系列的两部作品中尤为明显,作为影迷型导演,昆汀把自己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将他钟爱的东方电影全部融于现代题材,并东西方观众通吃。
他曾说:“拍这部电影就好像是把这30年来我所钟爱的磨坊电影和类型片粘到一起,这电影就是这么回事儿。
”如李小龙的黄色战服、服部半藏的武士刀、青蜂侠的面具等等……除了这些看得到的元素,还有“港味”十足的打斗和最后灵感来自《修罗雪姬》的雪地决战。
本片的配乐均来自于昆汀收集的电影原声带,虽都不是原创,但能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也足以见得其才华横溢。
但碍于篇幅和个人能力所限,本部分就不展开聊了。
最后作为系列作品,还是简单地去叨叨续作,有了更多的资金,打斗厮杀也趋于精细,也有了前因后果的铺垫解释,比尔作为贯穿系列的麦格芬,昆汀用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局,给了比尔一个痛快,如果说乌曼在遇到比尔之前,昆汀用他极富个人特色的视听语言打造的血色江湖给观众带来的是感官冲击,那么最后平静地以情作结则在思想内核上给系列拔高了一个台阶,人置身于怨恨的湍流之中,爱或许会带来遗憾与不舍,但难舍难分的爱在“复仇”快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生活就是这样,没什么内涵,没什么理由。
对我来说,人总是怀旧的,《杀死比尔1》中有那些独属于b级片的粗粝和生硬,这些体现着电影最原始的生命力,那时的电影工作者没有cg,没有绿幕,仅凭一腔热忱和丰富的创造力便为观众打造出了可以短暂地脱离当下的世界。
私货
《杀死比尔》。
9分。
昆汀·塔伦蒂洛大爷导演作品。
昆汀大爷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影视天才,他如此傲娇、随性的编写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
乌玛·瑟曼饰演的新娘在新婚礼上被组织屠杀,老大叫“BILL”。
幸运的是乌玛四年后苏醒了过来。
于是开启了复仇之路。
这部电影几乎是昆汀才华的集大成,东方美学、西方生存法则、暴力、中国功夫、日本武士道、动漫,无所不用其极。
但恰到好处。
最令人难忘的是片中的服部半藏武士刀,它如此具有仪式感,而让人过目不忘。
乌玛·瑟曼同时也是本片编剧。
最好别看任何影评,确定自己不晕血,找两张乌玛瑟曼的照片看看,能接受,好了,可以开始看了。
你得看她两个钟头呢,搞不好还是四个钟头。
剧情非常简单,虽然用了各种悬念各种插叙倒叙的手法还是很简单,但是如果一开头就什么都知道也少了很多趣味。
拍摄手法非常美,明知道他在装B,在摆拍,在为了美而砍人,但是还是非常惊喜。
所以看之前还是别看影评的好。
新娘的白纱上沾满黑色的血,黑白的画面中只有一个男声在徐徐讲话,新娘说“BILL, IT'S YOUR BABY",还没说完,BANG的一声枪声。
然后就响起了美丽的歌曲,歌词和情景再贴合不过,小时候男孩假装用枪打中女孩,女孩假装中枪倒地;长大了之后女孩为男孩哭泣,男孩用枪打中女孩,女孩真的被打中: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太美了,相爱相杀本来就很性感,情境和音乐配合得太美妙了,立刻吸引了我,昆汀又来了,又来他的开头总是在结尾之后,又来了他的所谓圆形叙事,恋足癖和武士刀控又来了,长手长脚,美丽的乌玛瑟曼又来了,杀人和被杀者的默契又来了,昆汀的世界每个人都身怀绝技,极度邪恶、极度冷酷又极度美丽,极度帅气。
没什么多说的,如果你爱昆汀的世界,你看到了天堂。
动画、中国港产片、日本黑帮片、日本冷血美少女、极道女大佬、独眼护士、房车牛仔、温柔冷酷怪叔叔、黑妞,连熟悉的TVB武功高手(白眉)都出现了,对我来说,是所有萌物纷纷出场!
为了贯彻美感,LUCY LIU非得穿一身白衣在雪地决斗,非得小碎步跃上桌子砍掉别人脑袋;美少女GOGO非得老穿着校服,非得在小刀上挂满小饰品,非得使用怪里怪气的流星锤;加州山蛇非得装扮成护士,伴随着合适得不能再合适的哨声进行一次失败的任务。
对我来说这些东西在昆汀的手里,美妙得不能再美妙了,仿佛亚文化文字衫上了T台。
真想写信给昆汀,详尽地告诉他我在杀死比尔3想看到什么,我想看到实打实的日本武士切腹,假扮超级英雄的人物,想看到留着及肩金发的王子死在女主角刀下……真是羡慕死昆汀了。
但是昆汀除了有鬼才还是有人性的,他微妙地将比尔和新娘之间扭曲的爱给阐述出来了,一直都是有爱的,只是爱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表现,同学们可别怀疑。
然后看完了,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看昆汀的电影别在那唧唧歪歪”美国那么乱吗?
“”哎唷都不是好人“”杀了好多人啊“诸如此类的,被刻成雕像的死人不算死人,别拿电影当社会新闻。
顺带一提,那时候的栗山千明真美,美爆了,鲜鲜嫩嫩水灵灵的;当然苏菲也美,她失去手臂在地上扭动的镜头有点儿微妙,昆汀不是猎奇过吧;LUCY LIU也美,穿和服一副中西合璧的大气样子。
乌玛瑟曼当初在低俗小说也是水灵灵,在杀死比尔里有点儿太中性了,不过还是很美。
又名: 杀死比尔导演: Quentin Tarantino (昆廷·特拉蒂诺)主演: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上映年度: 2003语言: 英语官方网站: http://www.kill-bill.com/imdb链接: tt0266697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昆汀用装逼的作派掩盖自己的虚弱,镜头语言乱七八糟,打斗场面更是一塌糊涂。完全不能理解,一群杀人魔头,非要用刀,为什么不用枪?
昆汀不是一直被推崇暴力美学什么的......日本人各种砍四肢那里看着真心蛋疼又二逼..看来油菜花还是得开在自己的文化背景里..
我的评价是真不咋滴,就观影爽感来说不如《疾速追杀》系列。剧情用分段落的形式讲述,连续性并不好,而且还有二次元三次元糅合,我只能说就凑合看个新奇吧,挺无趣的。血腥方面跟正儿八经的暴力R级片也相去甚远,就像影评中有人说的,只有暴力,没有美学。8.3
真不能较真的去看,因为很多地方不和逻辑,反面人物再厉害好像三两下就被干掉了,正面人物中了一枪再胸口,还被埋在地下,居然还能靠一己之力活下来。要不是有些许幽默之处和配乐的搭配,我还真不愿意给三星。
氛围营造的再好也弥补不了动作上的缺陷,如花洒式的喷血镜头到结尾已经腻味了,也就音乐还行
除了最后拍日本小孩屁股和中间动画之外,真没觉得这篇有那么高评价
不得不说昆汀的趣味简直绝了,从叙事到分镜到打戏到色彩到配乐到美足(划掉),这都是一部堪称完美、每一秒都不能错过、值得反复看的电影。可以说是昆汀美学之集大成了。以及最后饭店决斗前的2分钟一镜到底,放在影史的著名长镜头序列里,时长并不显眼,但调度难度之大可谓罕见。PS:没想到国村隼还来轧了一个龙套角色。
動畫化的部份和電影配搭太完美了...超刺激得動作殺戮..黑色风格
quite boring
可能就是所谓的实力教做人之如何把零剧情拍得全程无尿点吧,又或者是论如何正确玩混搭,感谢「留下手脚」那段抽掉了所有颜色,否则绝对要看吐;印象最深的:1、一招一式间可见邵氏70、80年代的风格;2、穿和服握长刀的刘玉玲太太太太美了。不过,这种不把故事一口气讲完的复仇根本就是耍流氓,以及虽然知道不该较真,但真的控制不住大脑不断闪过为什么刀可以上飞机。
可能因为连续的看动作片,就觉得无论是故事还是打斗,都挺普通的(跟方世玉黄飞鸿比);只是有几个场面略带创意,暴力和cult的程度相当重,飞舞的特写的手脚头残件过分密集的出现,看的人生理不适(当然它是有固定的受众和用意的);唯一比较深刻的,是刘玉玲雪地的装扮,和女主作为植物人被频繁侵犯的惨剧
OH~我的栗山童鞋你死的不美啊OH~刘玉玲阿姨你死的太美了,喜欢><OH~刘家辉大叔啊,你就算戴了眼罩我也认得你啊oh~= =+uma你真帅.OH~片头那首歌最爱啊配乐很赞..有OST吗
想不到 昆汀 大导演也能拍出这样一部“又傻又天真”的作品!我不否认,本片具有一定娱乐性,而且过于血腥暴力,但本片的故事也太他爸经不起推敲了!比如:谁他爸的傻到21世纪还不带枪混黑帮?2.新娘在病院里呆了四年,一出来就那么有钱,真他爸厉害,赚钱能手啊!3.黑帮小弟们太他爸弱了,各种没用和被杀~~
好一部血浆片啊,导演玩嗨了吧。拆散情侣的后果——女主穿着李小龙的衣服,手拿高级装备,变身打不死的小强!可惜不知道新郎是谁。
差点没把我中午吃的肉肉吐出来。暴力果然不是我的type
一点也看不出来哪里好,不该搞笑的时候搞笑
如果把一部形神兼备的电影称之为好电影,那么杀死比尔就是,即便内里空无一物,因为拍摄手法,风格独特却称神的作品。被尊为暴力美学代表之作,它节奏却慢得发昏,演员演技忽高忽低,情节设计让人发笑,配乐单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却被滥用,这片子就爽不起来。致敬的东西很多,多到都不好骂它是抄袭了,让人怀疑是专门拍出来让观众装逼自己阅片量的,但分明是主人家配合的文化挪用而已。恕难欣赏昆汀装腔作势的话戏曲拍摄手法。
拍的很美,但是黑帮都没有枪?逻辑什么的基本没有。暴力美学只能是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是全部吧。
没看出哪好,日本那段也很一般,也没有昆汀惯用的黑色幽默,看的想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