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某些人还是很怀旧的,去年引进了“防火墙”,今年则是“16街区”,要是“洛奇6”也引进的话老一辈动作明星就差不多全了,毕竟施州长短期内不会复出了。
“16街区”比“防火墙”看的顺眼多了。
布鲁斯威利比哈里森福特高明的地方就是,老了,要服老。
一样的孤胆英雄,老哈还要卖弄他的身手,和小年轻肉搏上阵。
老布就聪明多了,咱不是老了么,索性就演个瘸了条腿腆着个啤酒肚的酒鬼警察。
不过,还是凭着经验涮了全部NYPD,成功的表现了巨大的反差。
不过这也是老布片子的一贯风格,他总是演一些小人物大英雄,只不过将本片与他的年龄联系起来看,令人更有感触罢了。
剧情上,“16街区”也比“防火墙”更丰满一些,动作片的要素掌握的很到位,孤胆英雄,限时设定,枪战,飞车等等一个不少。
甚至,片子还能捎带了一些关于善恶的辩论,当然,不是文艺片,所以只是捎带而已,不足以让人感动,但也不会破坏影片的整体风格,刚刚好。
老布的正义感不仅仅通过拳脚来表现,而且加上了自我救赎的勇气,高,实在是高。
结局还玩了一些花样,让人猜不到,编剧有用心啦。
又是警察,又是脏警察,影响警察形象啊。
刚看到这部剧的简介时,我觉得这部戏应该如同生死时速那样的紧紧围绕着片名展开情节,勇闯16街区对于我这个游戏迷来说就如同过一个游戏的16关一样:每关有不同的特点,极尽展示主角的强大与无畏。
然而整部影片除了在唐人街那段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街区风貌外,其他部分基本上可以说与片名的16街区并无太大的联系。
影片一开始不断提到的16街区和2个小时的限制时间仿佛只是一个噱头,影片至始至终都没有给人一种时间和空间紧迫感,最后甚至用了一个游戏过关密码般的救护车就直接通关了,费了这么多事,他怎么早不用呢?
人不服老真的不行,想当年在虎胆龙威里我行我素,不顾一切的无赖警察到这部戏中成为也开始反思自己年轻的所作所为了老警,形象的变迁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但近年来威里斯的片子倒一直传达出一种英雄迟暮,有心无力的意思,打戏越来越少,感情戏越来越多。
这部也一样,只不过那个黑人的形象有点过于猥琐,又过于聒噪,本来感情这东西,一句话就行,点到为止,像祥林嫂那样没事就说,只能给人一种想踹你的冲动。
创意没有,动作戏又不精彩,感情戏流于表面,很难说这是一部佳片,只能勉强算及格。
如果说60年代的动作片属于肖恩 康纳利,70年代属于罗伯特 德尼罗,80年代属于史泰龙和哈里森 福特,90年代属于布鲁斯 威里斯,但却很难发现新世纪的10年,动作片系列能拿得出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现在大部分的动作戏基本上还得让老一辈的人来撑场面,一方面我们在虎胆龙威4,夺宝奇兵4,洛奇6,第一滴血4等近乎于怀旧片里看到往昔的英雄们老态尽露,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不了一个能替代他们的人。
难道说动作片如同影片中的这些老头一样,已经到了英雄迟暮的时候了?
世纪初,黑客帝国,指环王的横空出世,使得电脑特技从之前作为辅助技术,一越成为电影业的新宠儿,动画片,魔幻片成为电影的新主流,而其他的类型片不管有没有也都想跟特技挂上点钩。
以前史泰龙,州长秀着肌肉,扛着大炮满街跑,现在各种超人,变型人用着各式各样的超能力满街飞;华丽的格斗,各式的枪械,火爆的追车早已不能再满足观众的兴兴趣,之前机器人还得人演,现在不但机器人不用人演了,连人的角色也基本沦为花瓶了。
新事物的诞生必定伴随着旧事物的淘汰,当年的西部片不就是被都市的动作片赶下台的吗?
或许现在又是一个更新换代的年代?
其实,这些美国大片不是我的最爱。
但是,下班我很无聊拿了朋友买的盘,放想弄出点动静来给这个只有我自己呆的屋子制造点音响就是因为无聊开始让我注意这个片子,坐下来细细看的,是因为聒噪的艾迪听到他一直喋喋不休的聒噪,我就开始生气了,为什么让这么个喋喋不休的人在这里喋喋不休个没完?
他要这样要什么时候?
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这些疑问是我看下去的动力到了后来当杰克和艾迪在大巴里和警察谈完话当艾迪走到大巴中部当他要坐下来当他又有要聒噪的时候我觉得我当时已经觉得自己要彻底崩溃了可是,当他真的坐下来聒噪的时候,我那因为生气而高涨的情绪平静了下来,我喜欢他这里的聒噪喜欢他犯了错误后仍然那么的追求美好梦想的执着就好像其他的都无关紧要你讨厌我的聒噪无关紧要你为我过去犯的错误不原谅我无关紧要因为我的证词要杀我的警察也无关紧要了我的梦想才是最要紧的而他的梦想也是为了美好的快乐到最后的最后,杰克收到蛋糕的那一刻,我的心中盈满了温暖。
他说:人是可以改变的是吧是的!
刚在中央 6 看完,放映的时候截掉了比较关键的一段枪战,看的很是不爽。
前半部的情节无论中外电影里都已经屡见不鲜了,警察想杀人质,警察保护人质,本以外电影就在这种争斗中结束了,没想到结尾的时候出现了转机,保护人质的人本来也应该归属于杀人质的阵营。
这就把影片的中心思想上升到人性的拷问了。
多多少少有些被老布鲁斯扮演的角色感动了。
人生最难能可贵的事情就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这个的难度是与年龄成反比的。
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勇于承认错误,而长大以后,我们越来越“珍惜”自己的面子,越来越患得患失,反而不愿或者不能去承认错误。
于是乎,我们学会了撒谎,我们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去掩盖之前的谎言,用一个接一个的错误去弥补之前的错误。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是,有的时候,想回头也身不由己。
看了之前大家的评论,才知道这部电影是双结局的。
找时候要再把两种结局都完完整整的看一下。
《16街区》(16 Blocks):救赎主题里的萤微之光 (文/火神纪) 循着那点微弱的光亮。
我曾以为,那将是最炫烂的希望。
——Αρηδ·《微光》
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年颓废警员杰克押解爱唠叨的污点证人爱迪前往法庭的两个小时里发生的所有一切,而这两个小时里所牵涉到的是一大群犯罪的警员和纽约黑金交易的核心。
于是,大半个纽约的警察倾巢而出只是为了在到达法庭之前杀死爱迪,杰克为了保护爱迪而受伤。
电影的结局挺出人意料。
爱迪被杰克私下放走,而杰克代替爱迪出庭作证指证所有的罪犯。
因为爱迪本身就是整个犯罪警察团伙的成员之一。
在这部时长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导演用了一种接近纪实的电影手法,几乎把他们如何穿越过困难重重的十六个街区的全过程展现给我们。
这样的做法有个好处是,有着纪实电影所特有的优点,影片看起来真实可信而且剧情紧凑连贯。
然而反之也成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垢病,因为极少的切出镜头,有些也许可以省略掉的章节也就被保留了。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们以之为优点,然而在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们眼里这一点反而成了缺点。
比如美国的《乡村之声》就曾说:这部电影很明显,至少可以再删减二十分钟。
可是不管怎么说,导演理查德·唐纳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用两个小时讲了一个两个小时里发生的故事。
至少,他不曾让我们疲困或者心生厌倦。
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代表正义的杰克和代表自身利益带领着大队人马的弗兰克展开了斗智头勇的躲闪追捕行动。
无辜的爱迪因为看到了本来不该是他看到的东西而被夹在了中间。
从看守所出发,一路上中跟着杰克跌跌撞撞地跑向十六个街区外的法院。
两个本来完全陌路甚至水火不容的人,在这两个小时里建起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任。
这是一部男人的电影:作战,流血,以及战友间的情谊。
男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总是内敛的,但是却更容易崩溃,尤其是在彼此相依为命的过程里,杰克和爱迪在情感上的转折和靠拢也就显得合乎情理了。
从敌对到陌路,到彼此相互信任再到朋友;在环境和局势的催化下,对男人来说,也许仅仅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动作。
在电影的最后,爱迪写给杰克的信里我看到了他们所得到的救赎,他们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生活着。
爱迪在做他梦想做的生日蛋糕,而以前曾经以酒为生邋遢警探杰克在和他的朋友一起过生日,并且和他们分享着他的快乐。
没有喝酒,脸上的胡须刮得干干净净,满脸上的欢笑。
这和他们之前在这部电影里的形象相去甚远。
也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所看到的关于救赎的萤微之光。
刚开始看到杰克的时候,我曾以为,他只是一个郁郁寡欢不得志的警察。
日复一日的琐碎的工作让他日益消沉,以至于终日以酒浇愁终日醉醉醮醮。
然而看到了最后才知道,折磨他的是曾经的错误选择以及所犯下的罪过留给他的负罪感。
腆着大肚子满脸上的胡须与之后形若两人的反差给了我们关于救赎的侧面说教:真正的救赎最终只能依赖于自己。
杰克从沉默寡言到平静快乐地生活,给了我们一个标准的范本。
勇敢地面对自己曾有的过错并且从此弃恶从善,这样的选择是杰克成全自己的救赎之道。
爱迪的出现给了他这样的勇气和机会。
爱迪是个喋喋不休的人。
不停地对杰克讲叙他的人生、梦想和他曾经的过错以及他所祈盼的生活。
他本来可以在杰克的安排下丢下杰克自己一个人奔向法院,作完他的供述之后直接奔往他的梦想。
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回过头来,把杰克从那辆被警察团团围住的大巴里救出杰克并且一起走到了法院的门口。
一切本来可以简单得多。
杰克的自我牺牲完成了他的救赎,不管之前他犯下了什么样的过错,他将变成一个悲剧英雄而完成了爱迪的使命。
爱迪的回头改变了这一切。
爱迪也许只是为了让杰克知道,环境会改变,人也会改变,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因为自己曾经犯过了的错误,自己就再也不能做一个好人了。
他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也成了杰克的救赎。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回头,也许,他将死在两三个街区之外;而杰克,将死在大巴里,被当成一个发了疯了忧郁症警察。
心安理得地生活,对他们来说,这也许就是最美好的幸福了。
救赎之道在于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心里深处的召唤。
正如弗兰克所说,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了。
所以弗兰克要除掉一切挡在他前路的障碍。
因为他后退无门。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认知上的错位,他最终得到的下场不言而喻,他将面对他的指控以及牢狱生涯。
救赎之道的萤微之光,在于认知,在于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正确的选择。
我突然想起杰克走进法院之前对爱迪所说的:今天我们的相遇,其实是一早就注定的,你救了我一命。
作为一部传统警匪片,影片用歧途中的人物充实了电影本身的内涵。
而救赎主题在这部电影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不是因为救赎的主题,这部电影,也许很难在既往的那些警匪电影里找到一条前往自我的道路。
当然,抛开救赎如许的沉重,这依旧是一部畅快的而淋漓尽致的电影。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巴上的那场智斗,枪火、计策以及对策上的较量,绝对是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的重中之重。
而且这部电影在气氛的营造上非常成功,紧张的气氛有利以电影场景张力的扩散。
这是一部很畅快的商业片,看起来连贯而且紧凑,在闲来无事的时候,打发时间绝对一流。
2007-04-26;丁亥年甲辰月庚寅日。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16 Blocks》 ■译名:《勇闯16街区》 ■导演:理查德·唐纳(Richard Donner) ■主演: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茅斯·达夫(Mos Def)、大卫·摩斯(David Morse) ■类型:动作、惊悚、剧情、冒险、犯罪 ■片长:105 min ■国家:美国 ■对白:英语 ■发行:Benelux Film Distribution ■上映:2007年3月30日如果您觉得本文值得收藏,请点此下载本文,保存一个PDF文件到您的电脑中。
限时限地点,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从汽车到地铁,从地铁到步行,从步行到巴士,从巴士到胜利,一次一次都在布鲁斯·威利斯的计算之内,邪不压正,最终证人还是走向了法庭。
整个影片更像是布鲁斯·威利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
一个小混混可以怀揣着开蛋糕房的梦想,但一个警探却背负着无数的罪行,人是否可以勇敢的站出来将自己从过错中解脱,成为了影片的命题。
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布鲁斯·威利斯的思想变化也太快了,并且缺少了一些flash back,没能造成前后的对比,可能这种手法比较惯用,理查德·唐纳已经不懈使用了。
影片最后的温情时刻,真是让人感动,看看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多幸福啊
这部 16 BLOCKS讲述了一个不算新意的故事,Willis饰演一个年迈的NYPD——Jack,每天过着行尸走肉一样的生活,基本上都是泡在酒精里度日。
而这天本来要告假休息的他不凑巧的接到了一个押送犯人——Eddie去法院作证人的工作,犯人必须在十点之前接受陪审团的询问,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老Jack只要带着这个黑人小伙穿过十六个街区就行了。
可等他们上了路一切都不一样了。
刚一开始是两个持枪歹徒企图将Eddie杀死灭口,Jack奋力击退歹徒之后带着惊慌失措的Eddie躲在一家小酒馆里。
在打电话求援之后,Jack搭档二十年的老友Frank来到了小酒馆打算结果Jack的工作。
可就在Jack准备离开酒馆的时候发现一支枪正对准了Eddie,一向不闻不问的Jack拿起了枪并且救了Eddie。
Jack发现Eddie之所以被纽约这些警察追杀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中一个警察杀人的全过程,而这些警察害怕如果那一个警察出了事,会把所有他们的事情都抖出来。
于是老警探Jack和小伙子Eddie开始了十六个街区的战争,对手是所有纽约警察。
电影的发展我不想讲了,没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不过其中有一段戏还是很精彩的。
Jack和Eddie上了一辆公交车,在车胎都被追逐者打爆之后他们停了下来,被团团围住。
老Jack很聪明的让外面警察以为他是要挟持人质,然后他还是放了车上所有的人包括混在人群里逃脱的Eddie。
Jack知道,警察很快会知道车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突击队员很快会冲上车并杀掉他。
他拿起了掉在车上的一个采访机开始留下遗言……这时,车外响起了一个响亮的声音“Don't shoot!
……Don't shoot!
”Eddie去而复返,一边阻止狙击手射击一边想要回到巴士上。
原来Eddie不愿意多次救了他性命的老Jack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掉,而让Jack一直都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原来是心中的阴影。
他们两个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Jack认为人是不能够改变的,做过坏事情就是个坏人,这一点老Jack深信不疑。
Eddie回到了巴士上,Jack很奇怪他的去而复返,Eddie不管那么多,只是对Jack喊“Chuck Berry和Barry White他们曾经因为抢劫和偷窃罪进过监狱,但是他们改变了。
你说人是不会改变的,但他们改变了,人是可以改变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摸不着头脑,Chuck Berry和Barry White是何许人也?
我在Google上搜了才知道,他们都是上世纪早期的著名黑人乐手,在少年时期都犯过罪,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功。
最终,Jack在Eddie的影响下坚定了信念,带着Eddie突出了重围。
为了保护Eddie,Jack让他去了一直向往的Seattle找他从没见过面的妹妹并开一家梦寐以求的蛋糕店,Jack自己作为污点证人代替Eddie去指证那些犯了法的警察——也包括Jack自己。
最后的结局是非常皆大欢喜的,Jack过生日的时候吹熄了Eddie为他寄来的生日蛋糕,上面写着“Chuck Berry、Barry White、Jack Mosley、Eddie Bunker,people can change。
”最后的画面是Jack拿着Eddie寄来的照片让自己的妹妹为自己拍照,他笑得合不拢嘴。
影片坚持了Willis一向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他影片的这种特点不像Superman 和Spiderman里面的那样强大的力量,而是作为一个小市民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
他也有恐惧,也有害怕和彷徨,但是最终他战胜了这一切。
一直都说他是蓝领英雄,但我想这种英雄更令我喜爱,因为他显得真实并且容易接受。
这部片子看得到老Jack那收不进去的大肚子,稀疏的头发,不太灵活的腿,但是正是这样一个老警察形象告诉了我们正义感才是一个英雄所必备的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黑人小伙子Eddie的演员Mos Def表现出了精湛的演技,和老牌巨星同场彪戏丝毫不显下风。
以前几乎没有看过他的表演,现在我觉得他非常出色,经后要多多关注他。
有两个结局可以选,第一个结局是老布鲁斯没死,活着收到了蛋糕,这是剧场版结局,大多数人都是看的这个;另一个结局是布鲁斯和David Morse争吵过后走向电梯,David Morse用对讲机同手下说他上去了,我们完了……手下气急败坏冲上去瞄准了老布鲁斯……最后关头David Morse想救老布鲁斯一个飞扑……还是晚了……老布鲁斯嗝屁。
我倒觉得第二个结局老布鲁斯死去是不错的,是现实的,如David Morse对他说的,你不可能老那么走运,但是坏人在最后关头良心发现这事……我是不信。
综合一下比较靠谱。
纽约老警探杰克·莫斯里(布鲁斯·威利斯)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心脏有问题、腿脚也不太利索,现在已经快到早上8点,也就是他该换班的时间了。
正当杰克准备交班,却被分配到了护送一个罪犯从监狱到法庭的任务,他心里满不是滋味。
偏偏护送的罪犯艾迪(莫斯·达夫)是一个爱喋喋不休的家伙,一路嘀咕个不停的他更让杰克一个头两个大。
路途只是短短的16个街区,杰克中途还停下来买了点酒准备打发时间,可当他从商店走出,却发现一个杀手正将枪口对准了艾迪。
毕竟还雄风犹存的杰克当即救了艾迪一命,他这才发现,艾迪并不只是一个小偷小摸的惯犯,而是一宗重大案件的污点证人。
要让艾迪再不能开口的,其实是警方的腐败势力,他们利用自己的警察身份无恶不作,这次还妄图将证人灭口于途中。
腐败势力的头目之一就是杰克的前任搭档,杰克必须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在案件审判之前将艾迪送到法庭。
本来简简单单的16个街区,变成了斗智斗勇、紧张刺激的场地……
岁月磨砺和伤心往事让纽约警察局的老探员杰克"莫斯利(布鲁斯"威利斯 饰)失去了从前的干连和勇气,终日借酒浇愁,颓废散漫;黑帮分子艾迪"班克(莫斯"戴夫 饰)正值大好年华却不好好珍惜,因为屡犯重罪而被捕入狱,即日将接受法院开庭审理。
命运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艾迪需要从警察局的羁留室中押解到16个街区外的法院接受审判,这个无比简单的任务被警局交给醉眼惺忪的老杰克,从警局到法院的车程只有十五分钟,惟一令人难以忍受的似乎只是艾迪永远不停的脏话。
然而两人行出不远,就在杰克走进便利店的间隙中,一名枪手出现并,要置艾迪于死地,电光火石间,杰克赶回并将其击毙,他急忙电召拍挡多年的另一密探友好弗兰克(大卫"莫斯 饰)赶来增援。
随后的路程变得更加凶险,原本看来琐碎的工作,却成为考验人格的重要任务,因为杰克发现根本没人希望他们能顺利抵达法院,在纽约市中心,杀手四处埋伏突袭,便衣警察沿途追踪,杰克发现自己正身陷生死绝境,更分不清敌我身份,因为攻守双方竟然都是警方势力。
当一个孩子的性命掌握于自己手上的时候,杰克突然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尽管往日的伤痕一再闪现,搭档也变成了搏命对手,但杰克坚定地迎接一次次挑战,发誓要在连场危机中杀出血路,完成这段现实与心理中的艰难旅程。
电影的发展我不想讲了,没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不过其中有一段戏还是很精彩的。
Jack和Eddie上了一辆公交车,在车胎都被追逐者打爆之后他们停了下来,被团团围住。
老Jack很聪明的让外面警察以为他是要挟持人质,然后他还是放了车上所有的人包括混在人群里逃脱的Eddie。
Jack知道,警察很快会知道车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突击队员很快会冲上车并杀掉他。
他拿起了掉在车上的一个采访机开始留下遗言……这时,车外响起了一个响亮的声“Don'tshoot!
……Don't shoot!
”Eddie去而复返,一边阻止狙击手射击一边想要回到巴士上。
原来Eddie不愿意多次救了他性命的老Jack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掉,而让Jack一直都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原来是心中的阴影。
他们两个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Jack认为人是不能够改变的,做过坏事情就是个坏人,这一点老Jack深信不疑。
Eddie回到了巴士上,Jack很奇怪他的去而复返,Eddie不管那么多,只是对Jack喊“Chuck Berry和Barry White他们曾经因为抢劫和偷窃罪进过监狱,但是他们改变了。
你说人是不会改变的,但他们改变了,人是可以改变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摸不着头脑,Chuck Berry和Barry White是何许人也?
我在Google上搜了才知道,他们都是上世纪早期的著名黑人乐手,在少年时期都犯过罪,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功。
最终,Jack在Eddie的影响下坚定了信念,带着Eddie突出了重围。
为了保护Eddie,Jack让他去了一直向往的Seattle找他从没见过面的妹妹并开一家梦寐以求的蛋糕店,Jack自己作为污点证人代替Eddie去指证那些犯了法的警察——也包括Jack自己。
最后的结局是非常皆大欢喜的,Jack过生日的时候吹熄了Eddie为他寄来的生日蛋糕,上面写着“Chuck Berry、Barry White、Jack Mosley、Eddie Bunker,people can change。
”最后的画面是Jack拿着Eddie寄来的照片让自己的妹妹为自己拍照,他笑得合不拢嘴。
影片坚持了Willis一向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他影片的这种特点不像Superman 和Spiderman里面的那样强大的力量,而是作为一个小市民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
他也有恐惧,也有害怕和彷徨,但是最终他战胜了这一切。
一直都说他是蓝领英雄,但我想这种英雄更令我喜爱,因为他显得真实并且容易接受。
这部片子看得到老Jack那收不进去的大肚子,稀疏的头发,不太灵活的腿,但是正是这样一个老警察形象告诉了我们正义感才是一个英雄所必备的品质。
《16街区》似乎是一部《轰天炮》与《虎胆龙威》第三部的混合,包含紧张的动作主线,精致的悬念设计和繁华都市背景,影片的表演值得肯定,同时作为整部影片的潜在弱点,莫斯"戴夫的表演同样值得肯定,这一角色的喋喋不休以及经历危险之后的转变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