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这个剧让我略失望,首先编剧水平太一般,思美人讲述屈原的故事,这是这部剧最大的卖点也是这部剧最大的槽点,历史上屈原我们大多知道的是以诗人形象示人,政治上建树谈论较少,我不反对剧中对他政治上歌颂,适当的拔高是可以的,毕竟这是剧,但编剧没有给屈原实质性政治才能体现,借用了苏秦的合纵和楚国变法内容,很多时候逻辑不通,就算不考虑历史事件真实性,剧中屈原办的事也让人一言难尽,完全没看出来这个让我们敬仰的爱国诗人形象。
本剧的剪辑师简直可以去领盒饭了,前期屈原与莫愁的恋爱史拖沓注水太多,对剧情进展毫无推进作用,还有芒果私心太重,为捧自家新人强行加戏,如屈原夫人的扮演者,昭碧霞前期的恋爱史交代一下就可以,却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叙述了好几剧,这里我声明,一部剧可以捧人可以加戏,屈原的故事他夫人扮演者加戏完全可以在与屈原的生活中加,这样不会太尴尬,也更加的合理,不会造成主线不清的后果,还有镜头零碎,该给演员长镜头表现其情绪时总是一闪而过,反而一些屈原夸张表情用了长镜头和特写,简直分分钟成了表情包,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剪辑师也摄影师的水平也谈不上多专业了,男女主表现我也不敢恭维,男主表现过于夸张了,屈原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但不是一个很傲慢无礼的人,很多场戏用力过猛演过了,屈原角色的崩坏有编剧的责任,但男主的近乎咆哮的演技让屈原在崩坏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女主很漂亮,但表演过于麻木,该真情流露的地方,眼神肢体语言表现力不到位,总是给人愣愣的感觉很出戏,希望她的演技早日和她美貌相配。
让我略感欣慰的是剧中还是有不错的演员,比如楚怀王扮演者的乔振宇、南后的饰演者斓曦、香港演员罗嘉良,这些好演员为剧增色不少,斓曦我看过她的甄嬛传沈眉庄这个角色让我很喜欢,思美人里虽然出现的场景不多,端庄大气的南后演得入木三分印象深刻,罗嘉良说实话这部剧他没发挥出影帝级的水平,和当年在TVB巅峰时期没法比,香港演员来大陆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但演技还是很稳定的,基本功很扎实,所以饰演的秦惠文王完全不压力。
最后说说乔振宇,他的剧我看过一些,昙花梦我印象比较深刻,也喜欢里面的程慈航,到这次思美人,最惊艳我的是武关以后的戏,妥妥的演技派,中生代里的中间力量,期待他更好的作品,思美人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很多人评价这个剧很烂,我只能说确实不怎么地,但也没有那么夸张,剧我打了三颗星,原因我是想给选择的题材一颗星,讲屈原的故事好评,给所有的表演到位的演员一颗星,最后一颗星给我辛辛苦苦追剧坚持到最后,这剧我只能说槽点与演技起飞,喜欢此类题材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最后我想说中国永远不缺好的演员,不缺好的题材,缺的是功力深厚的导演,会讲故事的编剧,和不迷信鲜肉与流量的投资人。
看了简介就知道这肯定又是一部颠覆历史观的“神剧”。
这个月末就是端午节了,屈原(即芈原,先秦时期有姓氏之别,芈是姓,屈是氏,男子一般称氏,原是屈原的字,不好意思科普一下知识,让小学生知道一些😂,不要被此剧误导。
)看到此片肯定会被气得从汨罗江蹦出,而后在江边沉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我朝之剧如斯,余虽身死心亦不平兮,此剧怎可如此,既以余为主角,何演得如此不堪?
呜呼!
叹我朝神剧太多,惜民众被愚弄兮。
怨广电之不察兮,此剧竟可通过兮。
呜呼!
余虽身死心亦不平兮!
不平兮!
”另外再写的关于此剧的一篇影评,写了此剧一些漏洞,有兴趣可以一看,附上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583922/&dt_dapp=1
这部从开拍到播出,有稍微关注了点,开拍时,我记得,入了广电啥推荐,莫言题词!
吹的上天入地,天花乱坠的,好了,开拍,演员出来,窒息啊,特别是男主屈原的扮演者马可,我真的丑剧,演了花千骨妖界第一美男,就对自己那么自信?
还来演古装,对观众就是一场暴击,服装low,色调low,改得不成样子,张馨予里面,漂亮是挺漂亮,但不是玛丽苏情节,好吗,还是说一句,求男主放过古装剧啊,电视播出,每一处都是表情包,丑,收视也扑街了,可喜可贺啊!
本来很喜欢背景的 反应这段历史的比较少 另外很萌楚怀王屈原 然而看过第一集 神造型 我就想弃 屈原好丑啊 虽然我没指着他多好看 但是也不能是一张蛇精脸吧 然而我还在坚持为了我萌的cp 结果屈原演的像个傻子 屈原 屈氏名平 字原 人家是不会自称自己屈原的 别人也不会这么叫他 再然后 道具组实在受不了了 历史多学学 多读读书 那个时代没有这么五颜六色各种材质的布 首饰一种廉价感 而且 那时候的城市怎么说呢 连郭都没有 距离场景简直穿越到了千年后 剧情也无脑啊 那个时代民 奴 贵族 分的不能再清楚了 建议把背景换成架空吧 还能挽回点面子 看了啊十多集 只想说 浪费老子时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楚怀王芈姓熊氏,屈家芈姓屈氏。
嫁入秦国的熊氏女封八子,史上以姓称之为“芈八子”。
屈氏自称屈家,区别于芈姓熊氏。
这是对的,怎么有那么多狗屁不通的说屈氏不能称屈家?分享:【思美人】历史向·芈戎(=琇戎)、赢政(=赵政)、熊槐(≠芈槐)、屈原(≠芈原)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15778714/分享:【思美人】辩黑向·水军的特征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15841798/
思美人剧情拖沓,拍成言情剧,屈原整个傻白甜。
屈原和楚怀王成了情敌。
主角是屈原,却花大量篇幅讲后宫争斗。
服装花里胡哨,马可的造型非常不适合他。
张仪的迷之发型。
历史人物谈谈恋爱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耽误正事。
思美人言情比重太大,本末倒置。
历史常识逻辑bug一大堆。
屈公子是神马称呼?
秦以前只有国君的儿子能叫公子,屈原叫公子,是要犯上作乱吗?
楚怀王不谷不谷自称,是布谷鸟成精吗?
芈八子跟她儿子抱怨被迫和亲,秦王听到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媳妇看不上他,而是爱妃对楚国如此深仇大恨,何仇灭楚大计不成。
果然是干大事的。
但是逻辑在哪?
芈八子不是王后,她的儿子不是太子,不是继承人。
他们恨不恨楚国有神马用?
张仪训练了一个妹子准备献给楚怀王。
这妹子想献身给张仪,张仪虽然喜欢她,但是为了计划不碰她。
张仪你碰了又怎样呢?
当时人没有处女情结,吕不韦就把自己的妾送给异人。
汉武帝的妈是二婚,还有孩子,汉武帝不以为耻,把他姐姐找回来封赏。
战国时期,群雄争锋。
生于名门的屈原,机缘巧合爱上了民间女奴莫愁女。
然而,身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
为了冲破命运的桎梏,二人不畏门第之别,相爱相惜,在同恶霸与权贵的斗争中卷入了宫斗权争、家国情仇的漩涡。
与此同时,身负宏才大略的屈原,一步步踏上了拯危救国、九死不悔的旅程。
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汨罗江;莫愁女则驾舟去远,从此荡舟江湖。
题材上选择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方式上则贯彻包含青春挫折、成长励志等元素的青春概念,坚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集中体现合纵连横的政治谋略、风流浪漫的楚辞文化、步步惊心的后宫权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思美人》创作团队为求尽量精准地还原战国时期的社会及人文风貌,搜集阅读了两千余万字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专著,内容涵盖楚国文学、风俗、纺织、服饰、艺术、经济、官制、军事等诸多门类;剧中不仅有战国风貌、楚巫元素以及屈原的想象世界,对屈原与怀王相知相杀的关系下了重笔,融入了诸多古楚国民俗风情和民间气息。
这两天,关于姓氏的讨论很多,我查了查资料,大致用比较浅显的例子解释一下。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各位可以讨论。
首先,母系氏族的时候,大家都很有爱,住在一起。
就跟现在的熊家屯、陈家湾一样,住里面的,基本都姓熊姓陈,彼此都有亲缘关系,什么表亲姑亲的,都在一起,这是前提。
然后某一天,熊家屯有两户人家都生了个男娃,都给自家娃取名大,可是都叫熊大肯定不行,这哪知道谁是谁,于是就需要一个区别俩个娃的称呼了,这就是氏,比如熊大(一)氏张。
那么一般都叫张大,这叫熊姓张氏名大。
另一个熊大氏李,那么,一般就叫他李大,这叫熊姓李氏名大。
后来母系社会制度被父系取代,熊家屯的人都外出自立门户了,某一天熊氏张姓的张大,在郊外看到一个美女,一见钟情,两人迅速确立了恋爱关系,正准备回家告知爹妈,择日成亲,突然想起来,问了一句,“诶你叫个嘛?
”这个时候,美女来了一句,我姓熊。
那这个张大多半就扎心了,完犊子了,同姓不婚,我也姓熊啊,还是回见了您嘞。
以上,可知姓氏功用不同,来源不同,一个用来表示祖宗血缘,一个用来区分后代,男子习惯称氏,而女子多半称姓,同姓不婚,这几个就是基本准则。
回到剧中,那一句“我们屈家”问题在哪儿?
在于春秋战国和后来的称谓习惯不一样,后来姓氏合并以后,表示家族的时候,说某家某家,某即是姓,这种现代用语习惯已经深入人心,而用氏指代家族不是不可,而是台词现代的用语习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称谓习惯相违和。
如果换成“我屈氏满门”那么可能会比“我们屈家”要来的让观众容易接受。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这种鸡毛蒜皮的事你们扣了这么多,不如解决一下我提的一些问题:1.剧中屈原对他爹说:“我还想问你呢,凭什么让我跪下。
”以及“礼法礼法,要是什么都讲礼法我早死多少回了!
”是怎么完美演绎或者说契合了屈原的形象?
2.剧中莫愁女,一介渔家女不仅精通诗书,还有着超前的平等意识以及权利意识,热爱自由,打破阶级不平等的思想是如何还原春秋战国的历史的?
3.秦惠文王龙门相王之时,屈原已经是跻身楚国权力中心的一流政客,为何剧中屈原尚是一个闲散公子哥时,秦公便已是秦王?
4.张仪范雎,一个是秦惠文王时期的秦相,一个是秦昭襄王时期的秦相,二者如何能同朝而臣,且貌似范雎比张仪还要年长?
老秦人从不饶舌,尔等回去,好生吃喝,这六国说灭也就灭了。
你问我为啥?
呵呵…………
最近无聊,追了部电视剧,《思美人》。
其实剧情确实一般, 不过,顺便学学楚辞也不错。
像最近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就不错,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受益匪浅。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
看《思美人》,偶尔学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梗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感触颇多。
话说,端午节快到了,刻板印象里的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
《思美人》里的屈原确实长得帅帅哒,文雅俊逸,感情有点太矫情,和历史上的感觉差别好大啦。
凤凰于飞,述说千年轮回。
楚国兴亡,叹江山今昔何昔。
落尽尘土,许诺永世相依。
不忍离别,悲江魂犹存。
张馨予的古装电视剧混搭, 包括演技,确实一般,还是喜欢《芈月传》里的楚国公主,芈月,包公盈公主。
《芈月传》里楚怀王又老又丑,取了盈公主《思美人》里楚怀王颜值高,盈公主怀了孕,画面感差距好大。
剧里的各种称谓也是令人恶心首先屈原一口一个我们屈家就已经体现编剧没有做好历史功课,屈原芈姓,屈氏男。
虽然先秦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人家就是姓芈不姓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足见编剧对历史的不尊重。
再来对楚王的称呼,在战国“大君”这个虽说是臣子对君王的一种称谓,但这么叫不多,一般称君王为“大王”“君王”最多。
这剧从头到尾一口一个大君(눈_눈)。
就好像在家里叫父母都叫老爸、老妈,有哪个一天到晚叫父母 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这样的。
再来就是楚王的自称,“不谷”也确实是君王对自己的自称。
和上面一样,不常见,但剧里也是从头到尾一直叫着“不谷”就好比我一天到晚不说“我……”而说“吾……”。
总之剧里的各种称谓都是历史上有的,如果是偶尔几次出现倒回让人觉得剧组很用心去研究历史,但特地大规模的使用这些生僻的称谓,反倒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开篇节奏紧凑,乔振宇饰楚怀王带领众臣祭天,彰显国威君权;两次遇刺交代了楚灭越的时代背景;对越国刺客的态度“越王无后,楚越之仇自然消解”展现其政见成熟;对维护刺客爱好和平的屈原的容忍,体现其对青年臣子的容人之量及对三户势力的隐忍城府。目前看来楚怀王是位非常合格的君王,期待怀王后续。
emmm
明明演员都不错,但为什么拍出来一个这么奇怪的东西
很好看
为了乔乔和四字弟弟~
屈原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虽然剧情很老套,但至少大家不是面瘫,有演技就不错情节发展太快,不过和原著简直一模一样看在和其他妖艳贱货不一样的题材和我屈大欧巴的份儿上,五星鼓励一下。ps:高个子的人穿深衣真是帅到报表。
麻烦你们对历史认真点。
本来人设挺好看的,结果看完五集我撑不住了
和人民在一起放,像是让一个考清华的和专科生当同桌,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因为寻前 对马可路转粉了 因为张予曦却对这剧路转黑了。。。。
不知道的人以为你们历史全是100分,每个都好了解屈原的历史一样,上历史课怎么不见你们那么较真,看个电视一个两个全说什么对得起一天假,连端午是不是因为屈原而设立的都不知道就这样说,不知道端午由来的去百度百科
卧槽。。。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吧。。。第一集里屈原跟旁边站着,大家欢乐的过端午。。。
时光似流水负了如来也负卿。你说坚持会很美 其实不论输赢最后也都伤痕累累 你说谁醉谁醒 不过成王败寇 这辈子做不到追根究底不入世俗 做不到负荆请罪程门立雪
千玺加一星 离骚加一星 ,最惊艳的竟然是主题曲😂😂😂😂😂😂
屈原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这部剧真是可惜了乔振宇的颜
好看到炸裂 马可演技巅峰
易烊千玺古装好苏阿
男主表演太尬,太多情节与主线关系太浅,注水明显。
喜欢田姬和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