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心灵猎人第二季

Mindhunter Season 2,破案神探(港/台),心理神探,猎心者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阿尔伯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心灵猎人第二季》剧照

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0

《心灵猎人第二季》剧情介绍

心灵猎人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霍顿·福特和比尔·坦奇继续探究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做出令人难以料想的事情。在心理学家温蒂·卡尔的帮助下,他们开创性地将行为分析运用到追捕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中。 《心灵猎人》第二季取材自真实事件,并于 8 月 16 日回归。全新一季由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乔·图特尔、阿尔伯特·琼斯、斯泰茜·罗卡、迈克尔·瑟沃瑞斯、劳伦·格莱齐尔和西拉·麦克莱恩主演。 本剧集由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十二宫》)、安德鲁·多米尼克(《温柔杀戮》《神枪手之死》)和卡尔·弗兰克林(《守望尘世》《纸牌屋》)执导。 大卫·芬奇、乔舒亚·多南(《消失的爱人》《致命快感》)、查理兹·塞隆(《妹子老板》《血仇》)和切安·查芬(《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以及考特尼·迈尔斯和贝丝·科诺担任监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帝一之国大多头之股民的名义超次元游戏海王星~沐浴阳光的紫茄子花~远离罪恶沒有水的大海单人房、日照一般、附天使。打开我天空浩渺猎杀第一季战国11号战壕半年快乐屠魔·王者征途英雄之战迈克尔·克莱顿尤妮的婚途女皮条客疯狂大宝剑终究,与你相恋。秃鹰之城暧昧侦探情越双白线荆棘鸟阿尔斯特闹鬼现场欲罢不能第六季大事对与决令我心动的女孩在神酒诊所干杯蛤蟆神功全城高考

《心灵猎人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fail

最后一集结尾处旋律的响起,仿佛是在讽刺这一切的结束都那么失败。

温蒂的感情,因为她的偏见告破;比尔在两头奔波中,家庭已经支离破碎,妻子和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霍顿不断摸索,犯错,成长,换来的却是一个没有真相的结果,一个戛然而止的结束。

这一切都是那么失败。

有不少人觉得中间穿插政治因素,以及比尔和温蒂的私人生活,很影响推理与侦破的节奏。

其实这本就不是一部悬疑推理剧,而是一部纪录片。

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揭露诸如政治立场影响真相结果,办事效率低下繁琐手续过多。

(最后结尾前有个报告办公室的远镜头慢慢拉近的特写)包括个人感情与家庭问题的处理等等。

最后关于霍顿,很难得第一季自我陶醉后,及时改善,并从头到尾保持着对工作的专注(可能因为女友告吹,手动滑稽),更重要的是一颗善良的心。

要知道包括比尔在内的新上司,没任何人关注到底杀害那些黑人小孩的凶手到底有没有抓住。

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利益。

 2 ) 大家对于nancy的不解和我刚开始一样,我想聊的是她为什么这样

我是这么认为的,nancy的心理状态还要从第一季开始寻觅,bill曾经谈起过他和Nancy相爱但一直想要个孩子而不得,语气无奈:我们不能。

后来,他们领养了一个相貌清秀的男孩,他们满以为家庭生活能够变得正常圆满,谁曾想男孩对他们几乎缄默其口,他们无从得知孩子的心理状态.Nancy作为一个无法生养自己孩子的女人,她将自己的这种压抑的期望和诉求都倾注到了这个男孩身上,孩子越是沉默越是孤僻,她投入的爱越是强烈。

然而,这种付出却很少得到正面的反馈,nancy开始怀疑自己,自己生不了孩子,甚至连孩子都没能照顾好。

她不仅开始否定自己,也开始迁怒于bill,我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你只知道工作,连和他玩你都不专心。

这些潜伏于第一季的家庭琐事中的火线在第二季迎来了最伤人的爆发,男孩卷入了幼童死亡事件,好死不死,他不仅没告诉父母真相,而且指示其他人将死亡的幼童绑到了十字架上。

而第一季中我们知道,bill研究的那些变态杀人犯的作案照片被男孩看到了,谁知道他是想救赎男孩,还是对那些照片的隐秘致敬。

作为观众我们能以恶意来揣摩男孩,但对于他的父母,谁能第一时间质疑自己的孩子心理不正常,肯定是不遗余力地辩解,常人皆如此。

更何况是,为照顾男孩而受挫的nancy,她更是要奋不顾身护佑这个孩子了,感性如此充沛,理性又能剩多少。

而这一季的bill作为一个有家有事业的男人,在两个极端环境里都分身乏术,眼睁睁看着爱人离去,看着真相东流。

正因为他在家庭方面的抽离使他比nancy更多了一点儿理性,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

他和nancy在抚养孩子上面的诉求和观点是不同的,更加剧了两人的矛盾。

bill希望先冷处理,却恰恰激怒了敏感的nancy,偏见进一步加深,感情裂痕愈显。

最后,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Nancy已经崩溃了,她并非感性到无知,她只是无法接受。

她聊胜于无地试图宽慰自己的失败:我真庆幸那孩子不是我生出来的。

一个如此渴望有属于自己孩子的女人,亲口击碎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希冀,呜呼哀哉。

nancy是不幸的,bill不也是吗,他爱Nancy,他渴望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袒露心声。

而如今,留给他的确是了无生气的衣橱和令人嫌弃的沙发。

明明都渴望着美好,到头来心事却与何人诉?

 3 ) 对自己不真诚是痛苦分裂的根源所在

DavidFincher的新作《心灵猎人》(Mindhunters)。

那里面有一个把自己母亲的头割下来的罪犯。

听说了他的罪行的FBI警察都不敢去见他,但是当真正见面的时候,却发现他温文尔雅,根本没法想象眼前的人会作出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和他聊了以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每天都对他恶语相加,根本不尊重他的感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搞得他生不如死。

如果你有这样的母亲,你会不想杀了她么?

至少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当他的正常的意识和他的罪恶的潜意识相冲突的时候,他便成了一个精神不正常的杀人犯。

但是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眼前的人如此正常呢?

他说当他杀母亲的时候,是他第一次真诚地对待了自己,实现了他潜意识的愿望。

所以对他来说,杀害母亲是他意识和潜意识的第一次和谐,一旦和谐以后,他的精神病自然也就治好了,他在监狱里其实也就已经正常了。

不仅正常,而且他对自己的理解,对所有罪犯的犯罪心理比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警察都要专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逃脱魔鬼的手掌呢?

我认为我们的人生境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希望得到爱2. 无条件地爱别人3. 爱自己第一阶段。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

于是我们都不择手段地获得金钱,名誉,地位,永生,上帝的爱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魔鬼的圈套。

当我们忘乎所以地去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背叛了自己的灵魂,抛弃了真正的上帝。

第二阶段。

我们发现被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我们觉得空虚,无所事事。

更让我们觉得充实的是主动地爱别人。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爱却束缚了我们的自由。

而且其实爱别人和想要得到爱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好比在《挽歌》(Elegy2008)中,一名教授本来是想找年轻的女学生做情人的,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占有欲里不能自拔,就像是一个不愿意放弃自己玩具的孩子。

很多人因为空虚,开始爱这个神,那个神,但是却被教义所捆绑,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牺牲品。

第三阶段,就是发现其实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不靠谱的。

我们发现我们连自己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连自己都没有真正爱自己,还一直都爱这爱那的瞎折腾。

只有当我们能真正做到爱护自己的灵魂,才能接近上帝和真理,远离邪恶与魔鬼。

我们有时候会有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雄心。

但是其实我们真正需要拯救的,首先是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早晚会发现,拯救自己其实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4 ) 游走在剧情和现实之间(完结)

在看第一季的《心灵猎人》的时候,正值曼森在狱中去世,我当时写下这样一句评论:“初看这部片时,正好看到新闻说曼森死在牢中,惊讶于巧合。

没有犯罪心理来的刺激,但胜在真实,详尽。

”第二季的风格依旧是真实,真实到有时候我会恍惚觉得自己在看的是纪录片。

尤其是当我上网搜到了剧中那些出现的连环杀手的原型照片时,所以想写一篇影评,可以说是剧之外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吧。

艾德·肯帕(Edmund Kemper)女学生杀手

左:真实的肯帕 右:剧中的肯帕艾德·肯帕(1948年12月18日出生)是一名美国连环杀手,谋杀了十个人,包括他的祖父母和母亲。

他的体型很大,身高6英尺9英寸(2.06米)。

因为他的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因此被称为“女学生杀手”。

肯帕的第一次谋杀是在他15岁的时候杀了自己的祖父母,然后他自己打电话报警,之后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于21岁时取得了假释。

在他被假释之后,他发现有很多年轻女性搭便车。

在1972年5月至1973年4月期间,肯帕开始了一场谋杀狂潮,这场狂欢始于两名大学生,结束于肯帕的母亲和她的朋友。

他会挑选搭便车的女学生,将她们带到独立的区域他。

之后他会枪击,刺伤,窒息或扼杀她们。

然后,他会将她们毫无生气的尸体带回他的家中,在那里他会斩首他们,对他们被割断的头部进行骚扰,与他们的尸体进行性交,然后肢解他们。

在这11个月的狂欢中,他杀死了五名大学生,一名高中生,他的母亲和他母亲最好的朋友。

肯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母亲向他开始爆发之后,他经常会去寻找受害者,并且她不会把他介绍给在她工作的大学就读的女性(肯帕的母亲在一所大学里工作)。

他回忆说:“她会说‘你就像你的父亲。

你不应该去了解他们'。

”1973年,他被判处有罪。

他自己要求对自己判处死刑,但是当时最高法院已经暂停执行死刑,所以他为每项罪名获得了7个终身监禁。

至今肯帕还活在狱中。

大卫·伯科威茨 (David Berkowitz)萨姆之子

左:真实的大卫 右:剧中的大卫大卫·伯科威茨(1953年6月1日出生)是美国的一名连环杀手。

他制造了纽约的八起枪击事件。

这八起枪击事件发生于1976年夏天到1977年7月这一时间吧,他使用一把0.44口径的斗牛犬左轮手枪,共杀死了6人,打伤了7人。

他引起了纽约史上最大的警方追捕,同时还留下嘲笑他们的信件。

1977年8月10日晚,Berkowitz被他纽约市警察拘留,随后他被指控犯有8起枪击事件。

他声称他遵守了一个名为“哈维”的狗形式的恶魔的命令,该狗属于他的邻居“山姆”。

尽管有他的解释,Berkowitz被发现有能力接受审判。

他对二级谋杀罪表示认罪,并被监禁在州监狱。

他后来承认,狗与魔鬼的故事是骗局。

在进一步的警方调查过程中,伯克维茨还涉及该市许多未解决的纵火案。

Berkowitz自被捕以来一直被监禁,连续服刑六次。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修改了他的供词,声称他是一个暴力的撒旦邪教组织成员,称这些事件为精心策划的仪式谋杀。

一些执法当局表示,他的说法可能是可信的,对谋杀案的新调查于1996年开始,但在没有确定的调查结果后无限期暂停。

当时他写给警方的信的最后一页,字还挺丑的>_<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 BTK killer

左:真实的BTK 右:剧中的BTK丹尼斯·雷德是美国的连环杀手,在1974年至1991年间最少虐杀了10人。

他有BTK杀手(BTK Killer)或BTK扼杀者(BTK Strangler)之称,BTK意即“绑、虐、杀”(Bind, Torture and Kill)。

他在犯案后均会向当地警方和报馆寄信,以BTK为署名声称曾作案,并在信中讲述案件详情。

事隔至2004年,报馆再次收到BTK的信件。

他于2005年被捕并接受审判。

现在仍在狱中服刑(175年)。

现实中控方展示BTK的面具

剧中的面具查尔斯·米尔斯·曼森(Charles Milles Manson)

左:现实中的曼森 右:剧中的曼森查尔斯·米尔斯·曼森是一名美国罪犯、前音乐人和邪教领袖。

他在1960年代末领导了犯罪集团曼森家族。

曼森和他的跟随者被控在1969年的7月和8月,犯下了9起连续杀人案。

1971年,在他的指示下,曼森家族的成员杀害了演员莎朗·蒂,以及LaBianca夫妻。

他也因为共同犯罪而被控告谋杀。

曼森信仰自己所创造的“Helter Skelter”,这个词是他从披头士的一首同名歌曲中得来的。

根据他对披头士这首歌曲的描述,曼森坚信即将发生一场末日的种族战争。

同时他也认为他犯下的谋杀案能够促成那场战争。

他最终成为了精神错乱、暴力血腥和恐怖的象征。

在曼森家族形成之初,曼森是一个失业者,由于犯罪,他已在惩教机构度过了大半的人生。

谋杀案之前,他是一名歌手兼职作家,生活在洛杉矶音乐产业的边缘地带。

在后来曼森被控犯罪后,他的原创歌曲专辑也随之发布。

包括枪与玫瑰及玛丽莲·曼森在内的艺术家都引用了他的歌曲。

加州最高法庭1972年的一份决议暂时废除了该州死刑,曼森的死刑自动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2017年11月19日,曼森去世,死因为自然死亡,时年83岁。

威廉·皮尔斯 (William “Junior” Pierce) 没有昵称

左:现实中的皮尔斯 右:剧中的皮尔斯在《心灵猎手》第二季中出现的皮尔斯,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不为大众所知道的连环杀手。

(我甚至找不到他的维基百科>_<)他在60年代因为纵火罪和抢劫入狱,在1970年被假释出狱。

出狱后,他在1970和1971两年内犯下了9起谋杀案(已经是第二个凶手明明已经被抓进去了,再放出来就开始连环杀人了,之前的肯帕也是啊!

)。

皮尔斯在1973年被判终审监禁。

他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一个13岁女孩,是一个州议员的女儿,皮尔斯强奸并且扼杀了这个女孩。

也有文章声称他的智商只有70。

在他入狱之后,他声称他被捕时没有读米兰达声明,所以他自己的供认是不作数的。

如今,88岁的皮尔斯依旧活在狱中。

(想说,这些连环杀手还蛮长寿的,都活到80多岁)。

威廉·亨利·汉斯 (William Henry Hance)他自己想被叫做“恶魔力量” (Forces of evil)

左:现实中的汉斯 右:剧中的汉斯威廉·亨利·汉斯出生于1951年11月10日。

他是一名美国士兵。

他在军事基地里和周围共杀害了4个女人。

他于1978年被捕,为谋杀前三个女人接受了审判,却没有为谋杀第四个女人被判罪。

他于1994年在佐治亚州被电椅执行死刑(终于找到一个被判死刑的连环杀手了!

)在1978年的佐治亚州,一场疯狂的谋杀正在进行。

有几个白人老年女人被一个叫昵称叫做“丝袜扼杀者”(stocking strangler)的连环杀手杀害。

两具年轻的黑人女性工作者的尸体也在附近被发现。

这些分开的案件被一封寄给当地警长的信联系起来。

信件表示这封信来自一个七人白人团体,他们声称自己绑架了一个黑人女人,如果“丝袜扼杀者”不被捕的话,就要杀了这个黑人女子。

而当时普遍认为“丝袜扼杀者”是一个黑人。

这个七人白人团体想要自己被认为是“恶魔力量”(Forces of Evil)。

之后更多的信件和电话过来,甚至要求10000美金。

之后这个被绑架的女人的尸体被找到,法医鉴定她死于她尸体被找到的五周之前,也就是第一封信被寄出之前。

之后找到了第二具黑人女性的尸体。

FBI的侧写师认为这个杀手是一个人,不是七个人,而且不是白人,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有可能是一个低阶级的军人。

在这个侧写颁布之后,又依据两位受害者都是性工作者的线索,警方逮捕了汉斯,他在军队里做卡车司机。

很快,根据他的字迹、声音以及脚印,他认罪承认杀害了这两名黑人女子,并且交代了另一起犯罪,杀害了24岁的白人女军人,Karen Hickman,Karen喜欢与黑人军人约会并且在黑人酒吧里活动。

在民事法庭,汉斯没有被指控为Karen的死亡负责,但在军事法庭,他被指控杀害了Karen. 最后,他也被发现应该为第三位黑人女孩的死负责。

只是他没有因这一起谋杀被指控。

但是,他并不是杀害了多个白人老年女子的凶手“丝袜扼杀者”,凶手是另一个黑人Carlton Gary。

顺便说一下,汉斯的智商只有75-79,意味着他是智力有缺陷的。

(剧里好像演出来了。。

)埃尔默·韦恩·亨利 (Elmer Wayne Henley)

左:现实中的亨利,右:剧中的亨利埃尔默·韦恩·亨利(出生于1956年五月9日),是“休斯顿大屠杀”参与者。

“休斯顿大屠杀”发生于1970到1973年,至少28名青少年和青年人被绑架、折磨、强奸并且杀害。

该案的主谋是Dean Corll。

而亨利作为同伙和他的另一名青少年同伴,帮助诱骗了很多受害者去Corll的家里。

在1973年,时年17岁的亨利射杀了Corll。

具体经过是1973年8月8日,亨利带着另一位潜在受害者Kerley到了Corll的家,在Corll把Kerley控制起来之前,他们两个又离开了去买三明治,之后带回了一个15岁的女孩威廉姆斯。

Corll非常愤怒,但还是保持友好,给他们提供了酒和大麻。

等亨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Corll铐住了,Corll将他拖进厨房,并且拿出枪威胁说要射杀他。

亨利求饶,并且承诺Corll如果放了他,他可以一起折磨谋杀另外两名年轻人。

Corll放了他,让他去折磨威廉姆斯,自己去折磨攻击Kerley。

亨利之后拿到了枪,将Corll杀死。

亨利最后被判了99年。

特克斯·沃特森 (Tex Watson)

左:现实中的沃特森 右:剧中的沃特森特克斯·沃特森(出生于12月2日),是曼森家族的核心成员。

1969年8月9日,沃森(Watson)作为曼森家族(Manson Family)的成员,陪同苏珊·阿特金斯(Susan Atkins),琳达·卡萨比(Linda Kasabian)和帕特里夏·克伦温克尔(Patricia Krenwinkel)前往好莱坞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和他的妻子女演员莎朗·泰特(Sharon Tate)租借的好莱坞Cielo Drive大庄园。

此时莎朗怀孕八个月。

波兰斯基当时在伦敦拍电影。

家里有泰特(Tate)和她的朋友们:美发师杰伊·塞布林(Jay Sebring),作家沃伊西希·弗莱科夫斯基(Wojciech Frykowski)和福尔格的咖啡继承人阿比盖尔·福尔格(Abigail Folger)。

(顺便想说这个事件已经被昆汀拍成了《好莱坞往事》)在那里,他们残忍地杀害了这四个人和一个18岁的男孩Steven Parent。

第二天,他又参与了拉比安卡谋杀。

因为查尔斯·曼森对他们前一天的表现不满意,所以决定在第二天晚上带着6个曼森家族的成员去再干一票,亲手示范。

他们来到了之前开过派对的一个叫特鲁的家门口。

因为曼森不想被警察追查到这一层关系,所以他决定不杀特鲁,而是去了特鲁的邻居拉比安卡的家(这个真的是飞来横祸啊啊啊!

有时候邻居也会很坑爹),最终住在里面的拉比安卡夫妇被折磨致死(被捅了很多刀,还被在身上刻了像“战争”这样的字眼)。

沃特森是在1969年11月30日被捕的,在漫长审判之后,他被指控7个一级谋杀以及同谋谋杀,1971年他被判处死刑,但是加利福尼亚于1972年废除了死刑,于是他的刑罚被转为终身监禁。

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

左:《驱魔人》中的贝特森 右:剧中的贝特森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生于1940年8月24日)是一位美国前放射线照相技师,被判犯有杀人罪。

1973年,他在恐怖电影《驱魔人》中扮演一名放射技师,这部电影的导演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观看了他前一年进行的脑血管造影术时受到了启发。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场景。

1979年,贝特森因谋杀电影业记者艾迪生·韦里尔(Addison Verrill)而被定罪,并被判处至少20年徒刑;2003年,他被假释。

在Bateson受到审判之前,警察和检察官将他与一系列尚未解决的曼哈顿同志杀人案牵连,据报道,他在监狱时曾夸口犯下了这些案件。

但是,检方从未对他提出任何其他指控。

这次经历启发了弗里德金(Friedkin)制作了1980年的电影《巡航》(Cruising),该电影以十年前写的小说为基础,并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贝特森(Bateson)所认同的城市皮革亚文化。

弗里德金(Friedkin)在2012年回忆起曾在贝特森(Bateson)受审前拜访过贝特森,并进行了一次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贝特森(Bateson)暗示犯下了另外的谋杀案,他正在考虑坦白这些案件以获得更轻的审判。

但是,没有其他记录表明弗里德金在那次采访中提到有罪的证据。

尽管如此,贝特森经常被错误地描述为连环杀手。

截至2019年,尚不知道巴特森是否还活着,或者他住在哪里。

弗里德金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听说贝特森居住在纽约北部某处。

一份社会保障记录显示,出生日期相同且在宾夕法尼亚州发行的具有社会保障号的“ Paul F. Bateson”于2012年9月15日死亡。

韦恩·威廉姆斯 (Wayne Williams)

左:现实中的威廉姆斯 右:剧中的威廉姆斯这个人的故事是本季的主线,我看到已经有其他人对他的案子进行了详细的科普,所以我这边会简单介绍。

从1979年7月21日到1981年5月,亚特兰大地区发生了29起谋杀案。

大多数受害者是男孩,都是黑人。

大部分是年轻,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甚至是孩子。

社区和媒体因此将杀人狂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

1981年,一个名叫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的人因在亚特兰大谋杀了两名年轻男子而被捕,许多人相信他也是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背后的人。

虽然他最终被逮捕和定罪使亚特兰大居民松了一口气,但人们仍在猜测韦恩·威廉姆斯是否真的该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负责或仅仅只是警察找的替罪羊。

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最初的受害者是两个男孩,一个是14岁,另一个是13岁,两个人相距四天之内失踪了。

双方于1979年8月7日被发现死于彼此附近。

一个被枪杀,另一个被勒死。

当局最初并没有太认真对待双重谋杀。

但是尸体继续增加。

到1979年底,又有3名受害者,总共5名。

到第二年的1980年夏天,九名儿童被杀。

这一系列的杀人事件被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地方当局当时没有线索。

直到一名七岁女孩被绑架和谋杀,联邦调查局才最终介入。

携带shot弹枪的警官为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上法庭时提供了严格的安全保护威廉姆斯因为杀了两位年轻人被拘留后,谋杀案也停止了,但是缺乏证据阻止了进一步起诉他为那些青少年的死亡负责。

(被抓捕的过程剧中很真实地还原了,所以不再累述)在2010年,DNA法医检查(1981年不存在这种技术)给出了98%的可能性,即在11岁受害者的尸体上发现的两根头发属于威廉姆斯。

(其实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大多数儿童谋杀案的凶手,但是在29起中应该也有可能存在其他人模仿犯罪,或者杀了人往连环案中一塞的可能性。

)终于有空将剧中提到的这些杀手们做了一个盘点,这个帖子我也写完了,谢谢陪伴,enjoy

 5 ) Think Like a Sociopoath: 心灵猎人第二季

本人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SoberInTheDark,已申请原创保护。

寒假窝在家里,在挑选下一部追剧对象的时候,不经意间在豆瓣豆列上看到了这部评分较高的“猜你喜欢”的剧:Mindhunter《心灵猎人》,也有译作《心理神探》。

大卫芬奇+我喜欢的刑侦题材,虽然演员卡司非常平凡,我依然果断马住开刷。

简单一句话,全剧都在回答海报上的那句问题:Is there method in madness? 这部剧以1970年代真实案件为背景,以两位FBI前探员撰写的《心理神探:我与FBI心理画像术》这本书为蓝本改编,讲述了在几位FBI探员的努力下,“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在研究与实践中兴起的。

至于犯罪心理学的作用是什么,按照剧中Agent Tench的一句话,how can we get ahead of crazy people if we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thinking? 也就是说,他们希望通过面对面采访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们的心理活动,进行一系列学术研究和总结,从而能把不同罪犯进行归类,将他们的不同行为也进行分类,通过系统的方法论来预测和阻止新的杀人狂魔。

因为正如剧中所说,在以往的犯罪调查中,前期会集中在who and what,即谁犯下了什么罪,中期会强调how,什么个手法,嫌疑人被捕后会问问why,讲个动机,但是这个动机背后心理学上来讲更深层的问号,却经常被忽视:那个年代,没有人会在意罪行累累的连环杀人犯——顺便一提,那个年代还没有serial killer这个词,官方说法是sequence killer,直到主角几人发明了这个词——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童年过的有多么f^cked up,大家只想执行正义。

之所以说这部剧受众很小,不是因为剧里会出现一些令人不安的犯罪现场的真实照片,也不是因为每集片头会有各类血案场景的极快闪回,是因为这部剧中会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相当多的理论铺垫,看完头两集的人可能会感觉像上了一门大学的学术讲座,而随后探员们对案情的讨论则像是课后seminar。

整部剧两季节奏都非常慢——但是很稳——不会有戏剧性的转折,也不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神探夏洛克》那类的剧一样的近似超能力的神推理:一切刑侦和审讯都是缓慢、有序、科学化的进行,非常硬核,也很old school。

实际上我觉得这才应该是这类剧集的正确方向,比如我看过的True Detective, Manhunt: Unabomber, Wallander等等。

我比较喜欢这种走实地、搞审讯、时常会碰南墙或抓错人,彻夜加班做嫌犯侧写profile等等这种真实又冷峻的刑侦片。

当然了,那种经常需要特效加成的看一眼就能知道某人职业或者刚从哪儿来、早饭吃了啥,或者如《唐探》里林默那样有着超敏感嗅觉探案的,我也喜欢看,只不过那个看着轻松有趣,Mind Hunter这类的看起来真的是对刑侦和犯罪心理感兴趣,或者有点基础才不会弃剧。

如果你喜欢True Detective系列, 那么这部剧或许也适合你,不过还会有大量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的内容砸向观众(这个时候感谢自己曾经去北师上过犯罪心理实证的课),但是我保证你看完之后收获会非常非常大,学到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除了用有组织、无组织来分类罪犯,还有什么分类法?

Mass murderer和Serial Killer的界定是什么?

Emotional Regression是什么?

所有的变态杀人魔作案都是和“性”相关的吗?

为什么很多杀人犯要在犯罪后重返现场?

为什么会有杀人犯嚣张到不请律师、直面媒体、主动测谎?

真的是披头士的歌曲Helter Skelter启发了曼森家族的犯罪吗?

...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剧情,我觉得对于这部剧来说,只要不涉及关键人物的透露,剧透也不影响观看体验。

第一季的时候,双男主和女主,Holden, Bill和Dr. Carr组成了FBI行为科学部的三叉戟。

Holden年轻有干劲,没有城府,不谙世事,不善交际,仿佛一朵白莲花一般,从一个在FBI内部讲授如何应对人质危机的讲师,变成了一个总是凭着直觉、感性和田野旅行来研究犯罪心理的探员。

而Dr. Carr则相反,从波士顿大学做教授被招到FBI做学术顾问,第一季里她几乎从未走出过办公室,不去实地和罪犯面对面,只是通过录音和资料整理来进行学术研究,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理论学术派。

Bill参过军,大风大浪见得多,又是个family man,试图在家庭工作中平衡,不是非常的全情投入;但是他是团队的领导和润滑剂,既保护了Holden的天性和直觉,也强调要做学术研究,他也是和上层对接的关键人物。

这三位角色的安排和设定,两季以来都很合理和稳定。

(S01E04结尾,电梯间的站位、画面微妙的分割、不约而同的嘴角上扬,全剧最佳镜头之一)第一季里男主Holden交了一个长得非常像超模Karlie Kloss的社会学研究生女朋友,我觉得这个角色的安排也非常有意思,她能每天在Holden工作之余提供很多社会学角度上的见解。

很可惜第二季这个角色并没有再出现,不过没有感情线的Holden第二季在探案上更加纯粹和投入了。

第二季同样被边缘化的角色是Dr. Carr。

她的女同性恋身份第一季就有所显现,但是为了保持专业性,以及内心对自己身份的一丝自卑让她成为了同事之间的深柜,然而第二季虽然想写她的感情线,但是由于大半季的篇幅都在亚特兰大一案,导致她的情感戏有些没头没尾的,尤其是同性恋身份并没有被充分展示和讨论,不知道是不是编剧顾不上了。

Bill的家庭线是第二季的副线,这个做的非常饱满。

我觉得他才是真的默默承受了太多,飞机坐的比出租车都勤,想要在办大案和顾家庭之前权衡太难了,所以他第二季全程阴郁、疲惫、沧桑的样子,令人心疼。

发生在他家里的事情——我不剧透了,实在是令人扼腕和震撼,换做是我我肯定无法做的向他那样好。

当然,家事也确实影响了他在办案中的精神情绪,比如面见FBI局长的时候谈到少年犯、看到了组装好的白色十字架都会出神或者失态...

再来讲讲这两季中体现出的美国司法和政治体系中的一些现象。

美国搞起繁文缛节来一点不比我们差,因为他们真的太强调程序正义了,就因为第一季Holden为了能 “speak their language”, 故意模仿了杀人犯的话术,称8名受害者是 eight slutty cunts,才能让对方能开口交底。

这些内容被录音后,Holden决定事后抹掉这几句话,没想到就引来了内务部OFR的全面调查,因为FBI怕在问讯和采访中用词不当会使得推论和研究结果受到“污染”... 如果不是大力支持他们这个项目的新主任上任,这么一件小事不知道会纠缠男主们多久; 在第二季亚特兰大一案中,Holden作为FBI探员想在孩童失踪的几个郡散发传单,结果被告知印刷需要审批后找外包商,除了市警局批准后然后还需要每个郡的行政审批... 同时,即便是有纤维和毛发证据将罪犯和29宗黑人孩子连环谋杀案联系,但是由于首次碰到嫌犯时没有足够证据发出搜捕令导致嫌犯可以大摇大摆走掉,次日毁掉大部分铁证,这又导致了最后29宗案件里只能起诉他2宗,第二季结尾有提到在现实中,还有27宗失踪儿童被杀案没能有铁证而仍然未被起诉...他们必须要遵守“疑罪从无”、完整证据链、物证人证必须案案相连,即便是放走杀人魔本人,也无可奈何。

政治上,新上任的主任风风火火,各种给男主的部门开绿灯、挡内务调查,还不是为了升职和引起华府注意;亚特兰大一案事发时,正值首位南方大城市黑人市长上任,想要大建飞机场引资引流,于是那时失踪了十几个孩子的案子即便邀请了FBI,就只是做样子,也隔日就下了逐客令,只因不想把事情闹大,怕出现个kid predator阻碍了商机,直到这个数字上升到了二十多才重启开案; 地方检察官DA、市长和安全专员几人都是黑人,而亚特兰大黑人居多,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选票一直压制警方和FBI去寻找黑人嫌犯,而是希望把调查方向引到反黑人的白人团体3K党上,即便抓住了黑人嫌犯也没胆子提起诉讼...这样的政治风气自然也严重影响了黑人市民,他们也强烈抗议警方抓捕黑人嫌犯,一直在往种族仇恨方向引领舆论,声援嫌犯,干扰调查...真的是各家有各家难念的经,美国政治的乱象也有其特色。

最后,我想再说说两季中塑造的各类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

这里就不说他们做过罪恶滔天、令人发指的事迹了,总之各个嫌犯的演员都高度和历史真人极度相似,而且每个人都演出了那种邪恶的特色(你甚至可以听到全美各地不同的口音,有兴趣可以注意一下)。

你会见到瞬间把手中的小鸟抛到电风扇里,面对杀害的8名护士学校女生的杀人犯,撂下一句话becauseit just wasn't their night.

你也会见到对着残害女性尸体、对着女鞋自慰的Jerry Brudos;假称恶魔缠身至他疯狂屠杀的Son of Sam...

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第一季里能让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的Holden恐慌症发作倒地的虐杀数位女大学生并且对他母亲做了不可描述之恶事的coeds killer, Ed Kemper。

剧里对他的描写最为丰满,看起来就像个人畜无害的大高个,但也正是他面对主角们对自己心路历程和成长环境的滔滔不绝才奠定了整个项目的基石,甚至在采访后续凶手和实际破案遇到难处了的时候,探员们还会回来请教他问题,甚至可以说,Ed已然成为了他们的犯罪心理老师,他自己本人就是一本厚厚的反社会人才教科书。

最最全球性知名的大咖级恶人,Charles Manson,曼森家族的头领也在片中出场。

和他的一段对白是全剧的高光时刻,扮演他的演员真是把他极具蛊惑力的邪教头子面目诠释的淋漓尽致,他的邪恶哲学确实有着非常可怕的感染力。

我最喜欢的两场戏还有两季最后一季的审讯戏,那种压抑感伴随着正邪双方如何在心理上进行攻防交锋逐渐真实起来。

毕竟,全剧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大量的对白和生词,都是坐在黑屋里面对面探员对杀人犯的谈话,确实非常劝退普通观众。

看完第一季的时候我注意到豆瓣用户评论,说每一场对话或者审讯戏的听觉体验都是精心设计好的,一定要带耳机听。

果然,第二季的时候我能听到犯人在兴奋的描述自己作案时的快感时能听到耳畔回荡着被害人的哭喊和惨叫;在监狱面见采访对象的时候,能听到或近或远的狱中喊声......最后,第一季基本就是起源类的前传,有大量的嫌犯采访,也有几件穿插其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上成功解决了的小案子;第二季大部分篇幅在亚特兰大失踪儿童案上,那种案子一步一步缓慢的推进着实引人入胜。

而这部剧势必是有第三季的,从前两季每一集开头或结尾,就不断地通过几十秒片段闪现式地展现了对历史上又一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BTK “捆绑、虐待、杀人”狂。

这势必会是主角们入行后面临的最大boss,也将是犯罪心理、嫌犯侧写最终脱胎于理论派上大用场的地方。

希望能在今明两年看到续作吧。

悄悄补一句:网飞牛逼。

参考资料:抑尘,《科普向:探长及罪犯原型详解》,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98875/

 6 ) 年轻人,有因不一定有果

第一季没印象了,只记得“大失所望”。

毕竟大卫芬奇是谁,我抱着搏击俱乐部消失的爱人社交网络那种期望,看了整整10集,没有癫狂的人物,没有天才的悬念,有的只是一群普通打工人,老老实实的上班生活。

一度把我给看懵了,感觉被欺骗了,我心里想的是各种机缘巧合,天才闪光,少年英雄,匡扶正义,扬名立万。

最差也得来个屠龙勇士终成恶龙,正义化身被黑暗吞没,看尽沧桑浪子回头摇身一变黑暗骑士,等等的正统叙事。

只记得啥都没有,啥坑没填。

这回没抱什么期望,反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只感觉有股邪味,不试图了解它,仅需感受它。

整个看完很舒服,意犹未尽。

让我想起了好多年前的十二宫,本来不想写影评的,今翻开十二宫的页面,才7.5分,消失的爱人都要8.7分。

我大怒,觉得这是一种芬奇爱好者的使命,我有必要为大卫老师讲两句。

从十二宫开始,我当时作为大洋彼岸的一个稚嫩观众,就觉得很吊。

惊叹于这种电影结尾还能没个准数的非主流套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芬奇有点像昆汀的反面,昆汀要爽,全然不顾真实性,看到个野史或者故事会的片段觉得有意思,就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爽起来,编成一个很吊的完整故事,然后再拍出来让兄弟们爽一爽。

芬奇作为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明爽的玩意拍的也挺多了,有义务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整点艺术性。

可以看到他后面的片子,拍的很好,但是也不是局限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了,除了呃,gone girl。。。

比如社交网络这种奇片,巨量细节,在繁复的时间线上翩翩起舞川流不息,这超高导演技巧,人性看似淹没在时间线的洪流,但是如锦鲤般在流水里呈现华丽的色彩。

你好像不知道他想拍什么,但是只感觉他厚重的爱。

他很爱这个故事,爱里面的天才,也爱光辉纪念碑下人性的脆弱与挫败。

而这,也是十二宫也好,心灵猎人也好,一脉相承的芬奇的道义。

这季剧情走向也是很难捉摸,打工人团队访谈了很多罪犯,但是访谈对案件的推动作用有限。

这就导致了我不能期待与线索的前后呼应,也不能期待所谓的坑被填满的秩序感。

可能某段落里浓墨重彩描述的内容,和我们生活中的一厢情愿一样,没啥用。

那你要问了为什么要拍的这么细致,这不是耍我么。

所以,这片子非常适合平时工作比较空闲,下了班正好打开心灵猎人,来来来,让我芬奇给大家看看优秀打工人是怎么打工的。

霍,这通勤时间,霍,这领导训斥,霍,这脑残甲方,霍,这友军拉稀,霍,这项目奖金少的可怜。

看到没,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两字。

最后升华一下价值观,正是在茫茫历史中,有这些愚笨的打工人,怀揣着一丝理想,来将这社会带动进步。

尽管他们也有点问题,有些毛病,但是他们和你我终是凡尘。

连环杀手,无数被害者,苍凉的历史,迷茫的未来。

你说这些不刺激,不重要,不英雄主义,可能是你太执着,执着于戏剧的因果。

芬奇大师,我说的对不。

 7 ) 不行了,这部剧好看的让人上头

时隔两年,第二季开播,虽然略略逊色于第一季,但第二季依然是好样的。

第一季节奏非常紧张,故事的走向也很明确,人物的动机和行动都是环环相扣,两位男主角与连环杀手的访谈细节迷人且引人入胜。

而且第一季重点展现了Holden这个小机灵鬼的魅力,不受常规约束和善于利用直觉的特点让搭档和领导都非常头疼。

但也正是因为Holden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才使得BAU顺利与连环杀手们建立了联系,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逐步将“”犯罪侧面描写”的数据库丰富了起来,还顺便利用连环杀手们给的提示破获了新的案件第二季拓展了每个主角的故事线。

除了小机灵鬼Holden,他的搭档Bill和Wendy的家庭感情线在这一季写得很棒。

尤其是Bill的养子,我真的,真的衷心希望小盆友就是完美连环杀手的雏形啊,小演员很会演。

而且第二季延续了上一季的叙述风格。

它不讲警察怎么抓罪犯,也不经常展现血腥刺激的犯罪现场。

因为它所关注的不是那些看似“华丽”或者“招摇“的东西,更不是破案成功的英雄,而是真实的社会状态。

我们看到主角们会失败、会痛苦、会放弃、会迷茫,破案的过程如此漫长,在案情毫无进展的同时还不断地有人被杀害。

有人可能觉得这部剧的台词都过于繁复冗长。

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个特点让这部剧和其他犯罪类电视剧区别开。

我们通过大段细腻的、真实性相当高的、不做作不粉饰的台词感受到了“犯罪心理分析”的艰难,甚至可以真切体会到两名男主角在与罪大恶极的罪犯聊天时内心的煎熬。

人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会对黑暗的事物带有好奇心,只不过强烈程度因人而异。

两位男主角冒着极大的风险试图理解连环杀手们的动机,同时还得不断地调整心态,确保自己不会被他们极具煽动性的话语所影响。

要知道,很多连环杀手不仅智商高,而且极具人格魅力,比如大家会在第二季中看见“曼森家族”的领头者查理·曼森。

曼森的可怕在于,他并没有参与“曼森家族”的杀人过程,却能让那么多高学历的优秀大学生崇拜自己,并通过精神控制的方式操纵他们残忍的杀人,堪称“洗脑大神”。

第二季Holden和Bill亲自与曼森会面的那场戏看的人一怔一怔的。

曼森一出场就自带光环,眼神犀利,非常善于观察对方的神色,通过三言两语大概掌握对话者的特点,然后说一些似是而非的哲理直戳对方的弱点。

比如Bill,没说几句就被曼森的话气炸,可曼森本人完全是乐在其中的状态。

第二季主要关注的另一个案件是1979年-1981年的亚特兰大杀人案。

有很多人说看着憋屈,我倒觉得非常写实,虽然7、8两集节奏确实令人困倦毕竟BAU还处于摸索阶段,心理分析技能不可能迅速帮助他们准确分辨罪犯。

而且当时美国南方的种族矛盾还是较为严重的,受害者又都是黑人孩子,所以绝大部分当地人,尤其是受害人家属都不相信警察的判断,觉得他们依然带着有色眼镜。

所以FBI也不是神仙,观众觉得憋屈,他们破案的过程肯定更加痛苦。

夸了这么久总有一句“但是”。

大卫·芬奇负责的前三集基本完美,第四和第五集也没问题,第六-八集就有点拖了,全部把时间放在了“亚特兰大杀人案”上。

我本人更期待看到Holden、Bill、Wendy与犯罪者更多的采访。

不过最后一集又拉回了比分,尤其是结尾BTK的变态行为,啧啧。

还有一个问题是,Holden在上一季里直觉太准,对变态杀手的犯罪行为还很向往,而且最后一集被连环杀手拥抱后犯了病。

这些伏笔都让人觉得第二季要好好讲讲Holden怎么平衡内心的“变态”与“正常”。

虽然第二季确实就着这件事儿开篇了,讲Holden从医院醒来后得知以后必须随身带着紧急药救命,以防随时可能复发的心脏病。

还讲了退休的老上司对Holden一顿冷嘲热讽后,他连滚带爬地吃了两粒药。

结果后面再也没有提到这一点,以至于我白白担心了好久Holden什么时候再犯病?

虽然没有影响到整个剧情,却仿若一根刺扎在了我心里。

所以这个伏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要再等2年看第三季的时候再续上?

 8 ) 《心灵猎人》为何被取消?芬奇究竟想要Hunt谁?

再见,三位今天美剧圈最令人震惊的消息,莫过于大卫·芬奇制作的口碑剧集《心灵猎人》被取消了,豆友SELVEN发布了这条消息后,仅仅几个小时的转发量就超过了150,我和朋友开玩笑说道,看来芬奇在豆瓣上还是相当有人气的。

大家之所以感到如此惊讶和惋惜,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这部剧集在豆瓣上的超强口碑,第一季有超过6万人观看,评分达到了8.9,我的友邻也有44人评分,分数和总评分惊人相似,也来到了8.9分,第二季口碑稍有下滑,但3.4万人也给出了8.8的分数,友邻28人给出了8.5的均分,和综合评分相差不大。

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大众美剧迷角度,还是在口味相近的核心影迷圈,这部剧都保持了很高的口碑。

前两季豆瓣评分那么,就是这样一部看似毫无疑问可以划为“口碑”之作,同时又有芬奇的头衔作为保障的剧集,为何突然会被取消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芬奇本人是怎么说的。

“相对于观看量来说,这部剧挺昂贵的(Netflix对一部剧集的表现,有一套基于观看用户数和制作成本的算法)。

我们谈过’拍完《曼克》之后,你们看看感觉如何’,”芬奇告诉Vulture:“但说实话,我觉得要拍第3季的话成本不可能比第2季少。

某种程度上,你得实际一些,花出去的美刀得获得相应的关注。

”(此段翻译来自微博@守望好莱坞)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网飞认为这部剧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就在几天之前,他们就用几乎相同的理由砍掉了影后希拉里·斯万克的科幻剧《远漂》,这部剧虽然在豆瓣评分不佳,不过据说观看人数还不错,但依然在只播了一季后就被算法淘汰掉了,远比《心灵猎人》还要惨,而且这部的演员阵容其实要强过《心灵猎人》。

至于芬奇所说的“相应的关注”也就是“回报率”,除了在观众中的收视率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金球和艾美两个大奖中的表现(也可以加上各个工会奖),可翻开《心灵猎人》前两季的战绩,我们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它似乎完全被主流奖项所抛弃了,仅有艾美奖客串演员以及编剧和剪辑工会的少数几个提名。

前两季获奖(提名)情况所以,无论是收视还是口碑,《心灵猎人》都没有达到网飞的预期,那被取消似乎也是天经地义了,只不过在很多人都会认为,靠着芬奇和网飞的关系,至少可以让这部高质量小众剧集再坚持几季,毕竟芬奇对于网飞也算是有功之臣,从打响其原创剧集第一炮的《纸牌屋》,到今年唯一可以和《无依之地》抗衡的冲奥之作《曼克》,说芬奇是网飞的最大招牌之一也毫不为过。

所以我大胆猜测:芬奇本人也没有太强烈地要将这个项目继续下去的意愿了。

同样是在这个采访中,芬奇就表示“超负荷的工作过程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其实,无论是《纸牌屋》还是《心灵猎人》,芬奇真正自己掌镜的也不过是第一季的前几集,其余时间他大概只是担任制作人和监制的角色,所以同样出于我个人猜测,这部剧不光是对于网飞,对于芬奇个人来说也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接下来《曼克》的宣传、新片的筹备大概更值得他去付出。

说完这么多剧集之外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聊聊这部剧集本身,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现在收视和口碑双输的局面呢?

(注:特指收视不如预期,以及没有得到主流奖项认可,请勿杠)。

先来说收视这一块,光是从豆瓣上的观看人数就不难看出,第二季的声量比第一季不升反降,首先是因为它并非一个“爽剧”,大量的对白对于非粉丝来说,可能会有些昏昏欲睡,缺少继续追下去的耐心,但在我看来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早些年的另一部大热剧集HBO的《真探》节奏其实更慢,所以更重要可能是因为选择了一个最终没有解决的案子,这与大众对于“罪案剧”的心理预期有所偏差。

但如果你是芬奇的粉丝,就知道他对于此类悬而未决的案件本身就是情有独钟,不然也不会去拍《十二宫》。

至于奖项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在美剧发展到现阶段后,心理分析这个方向已经“过时”了。

当年《犯罪心理》风靡一时,后来出了太多相同和相似方向的作品,不光是犯罪题材,也有其它题材,比如Showtime的《性爱大师》,其实本身也是偏重于心理分析,尽管我认为它从始至终保持了非常高的水准,但是在第一季获得了一些提名后,从第二季开始就被彻底抛弃了,感觉无论是主流观众还是评审,对于这个方向都已经不再感冒,至少现阶段是如此。

至于将来有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很难说。

如果你经常关注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话不难发现,有一类剧集是前期非常受捧,拿奖拿到手软,比如大家熟悉的《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和《国土安全》等,但后期就几乎完全退出了奖项的争夺;但同样还有一类,就是前期一直默默无闻,但到后期却因为口碑持续提升而突然受到青睐,比如《美国谍梦》等等。

但网飞毕竟是不是有线台,我还和朋友开玩笑道,如果是在HBO,也许《心灵猎人》会播到第五季,那时候说不准评论界也会“回心转意”。

再见了,老少配当然这都是题外话,最后来说说剧集本身,第一季的质量有些参差不齐,特别是第一集我并不是很喜欢,倒是越往后则是渐入佳境,有很多镜头剪辑和台词可以反复看。

更厉害的是比起其它类似主线剧情的狗血抓马,在这部里我们完全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而这里的“成长”是又一个中性词,让我们认识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一个领域中,从摸索到熟悉,再到刹那间的陌生,最后又能得到新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你看似不断在失去,但同时也是不断在得到。

来到第二季,主角们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好像是终于让大量所学派上用场,可以大展拳脚去办案了,但你发现故事的发展却越来越背离了“心理分析”的初衷,反而是其它内容,比如查案、政治甚至是支线剧情等占据了主要篇幅,于是颇给人一些喧宾夺主之感,没有给人带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感受,这大概也是对普通剧迷形成大面积劝退的重要原因。

可就我个人而言,反而是非常喜欢第二季中警探养子这条支线,你看那位每天守着孩子的母亲,她自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好,但实则却是一叶障目,反倒是站得更远的父亲更懂得反思,凭借工作中的经验来理性看待问题,而这也让两人的一拍两散成为必然。

如果看懂了这条线,你会惊讶发现,所谓“Mind Hunter”要hunt的对象,绝不仅仅是那些罪犯,还有你身边那些你自以为熟悉的人,如果对于他们,你也能有对罪犯一样仔细的观察和敏锐的嗅觉,那么很多家庭悲剧可能也会因此而避免。

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延伸和拔高才是这部剧最与众不同的所在,但很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却变成了“原罪”,让他们心中的罪案剧变味儿了。

而现在,除了希望有一个有线台可以接手这个项目之外,对于芬奇的粉丝来说,也只能是全心全意去期待年底的《曼克》大获全胜了。

 9 ) 越看越上头!Netflix高分犯罪剧!

剧荒之际,在Netflix这里总能找到令人惊艳的作品。

而大卫·芬奇执导的《心灵猎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犯罪剧经典。

《心灵猎人》(Mindhunter)

两季已完结

改编自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夏克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FBI成立了行为科学部门,旨在通过行为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案情,以辅助犯罪调查。

正是在这里,“连环杀手”、“测写”等术语被发明,开启了现代犯罪心理学的新篇章。

这部剧由大卫·芬奇执导,这是他继《纸牌屋》之后与Netflix合作的又一力作。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在剧中饰演福特探员,一个对犯罪心理充满热情的年轻探员。

他以其出色的演技和深刻的角色理解,成功塑造了一个复杂而富有层次的角色。

剧集的开头就以一场高能的绑架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福特探员面对一个持枪绑架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与其展开对话。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福特探员的职业素养,也为整部剧奠定了基调:在理解犯罪心理的过程中,探员们不仅需要面对凶残的犯罪事实,更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

绑架者最终在福特探员的谈话中崩溃自杀,这一幕深深震撼了福特,也促使他开始思考传统FBI训练的局限性。

正是这种对自我和职业的反思,使得福特决定深入研究犯罪心理,试图通过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来破解案件。

《心灵猎人》不仅是一部探案剧,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与犯罪心理的作品。

在剧中,福特探员通过与多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进行深入对话,试图揭开他们犯罪背后的动机。

这些对话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罪犯的心理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福特探员在面对这些罪犯时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当福特探员试图解释一个臭名昭著的罪犯的犯罪动机时,遭到了学生们的质疑和反对。

有人认为罪犯天生就是邪恶的,也有人认为福特探员过于同情罪犯。

然而,福特探员坚信:“如果我们不了解疯子是怎么想的,那怎么才能抓住他们?

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职业的执着,也揭示了理解罪犯心理的重要性。

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心理刻画著称。

在《心灵猎人》中,他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和细腻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紧张和不安的世界。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充满了心理张力,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思。

如果你对心理犯罪剧有兴趣,如果你想要一部既刺激又深刻的剧集,那么《心灵猎人》绝对不容错过。

让我们跟随福特探员,一起探索犯罪心理的深渊,寻找那一丝光明与希望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10 ) Bill家庭何去何从?(含剧透慎入)

Mind Hunter 第二季作为本年度最期待的美剧续集,本想是在更新后一天刷完,但是明显感到有一种刷三集让我缓缓的趋势,主线和副线的内容非常多,当准备好要深入一条线的时候又变得蜻蜓点水,让人觉得大卫 芬奇估计依然在挖坑。

如果非要给第二季定个性,应该是一个过渡季。

自己觉得最明朗也是最深刻的一条线就是Bill的家庭线,亚特兰大儿童残杀案和Bill有自闭症的孩子两条线几乎平行在叙述,第一季Brian藏起凶杀案照片的镜头几乎是第一季最让我焦虑的一个镜头,在第二季Brian卷入了凶杀案,他目睹了几个大孩子杀害了幼儿的过程,并且提议将死去的幼儿绑在十字架上。

布莱恩虽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是法庭要求一名社工和一位精神科医生进入Bill的家庭进行评估,作为是否需要社区或是青少年组织的介入的依据。

从剧中表现看,社工做的事情包括:1.定期家访;2.不定期家访;3.不定期校访。

家访第一次就把人家里检查了一遍,Bill说了一句话:这不就是和我们检查犯罪现场一样吗?

之后,社工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对布莱恩进行校访,母亲质问道:“难道不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异于常人的监视、家访、校访更加让孩子确定自己是abnormal的吗?

”每一次工作过程中手里拿着满满当当的表格,在我看来挺像是披着社工外衣的审讯。

当布莱恩第二次见到社工,社工装作亲切的问孩子:是否还记得我?

我们上次见过的。

布莱恩只是摇头。

本着卑微又崇敬的心情重新打开了我本科的教材《家庭社会工作》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

书里的叙述如下:“20世纪50年代,政府开始关注虐待、自杀和少女妈妈等家庭问题,并开诊对家庭问题和振兴家庭措施的讨论,家庭服务也收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服务机构、组织和协会,为家庭成员提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各项服务。

同时,家庭治疗也开始兴起,从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互动研究到家庭协谈等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家庭社会关注从原来注重家庭个人的咨询转变更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连结。

”但是从法庭的强制程序来看,社工的介入已经超过了案主自愿的范畴,因此我又看了看有关美国司法社会工作的论文,司法社会工作更强调对于已经实施犯罪的罪犯进行的矫正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司法社会工作者出现了大量的撤离。

里根在任期间,实行对“犯罪强硬”的政策,在司法领域更多声音谴责社工的工作“Nothing works”。

但是更多的司法社工工作者转向了进入社区为受害者或者证人工作。

社工被赋予在矫正机构外开展预防和服务的职责,辅助法庭,提供法律援助,家庭犯罪调节,青少年犯罪治疗等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剧中的社工角色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但是不可置否,社工在这部剧里的角色非常不讨喜,甚至说是纯粹为了完成程序而进行的机械工作,没有看到更多的专业性,甚至连明显的创伤后的退行都只是做个记录就完事儿,连我看了都想翻几千个白眼,反而是精神科医生强调了孩子的所有进步与变化都值得关注。

Bill对于儿子的思考也从一开始的否认到后来的自我怀疑,一方面Bill不想承认孩子是一个无情的旁观者,甚至种种行为表现出往冷漠的杀人犯大势趋进的苗头,另一方面,从Kemper,Manson,Son of Sam的面谈中,他们几乎总结出这些连环杀人犯从小就与众不同,身世凄惨,情感冷漠,Bill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但是3岁收养布莱恩后就一直悉心照料他的家庭,甚至让自己怀疑是不是Brian就是天生的冷漠,能够对杀人无动于衷。

Bill说道:从3岁收养他开始,我们都希望尽心照顾他,帮助他更好,但是没人知道他3岁以前经历了什么,过着怎样的人生。

强烈的冲突也暗示着这部剧一直的焦点问题:杀人狂是天生的穷凶极恶,还是后天形成的?

Bill的work-family conflict逐渐加剧,妻子作为家庭主妇每一天都要处理和面对家庭琐事,另一方面要陪伴孩子,最压抑的是上门要求和孩子面谈的警察,死去孩子母亲的责问,社区里Brian不被接受的情境。

当死去的Daniel的母亲要求见布莱恩,理由是要宽恕他的时候。

布莱恩的妈妈几近崩溃,隐忍的拒绝了对方。

在我看来这幕几乎是全剧最丧场景,看完当集的我立刻来了一片饵块醒醒神。

Bill也面临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妻子希望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来陪伴孩子,另一方面新任的上司迫切想想有所作为,在行为科学部干大事,但是亚特兰大杀人案件在警察局、黑人政客、失踪者母亲等各方势力斗争下无法推进。

这个家庭几乎就是一个stressors的集合体,如果说一系列的事件是primary stressors,那么在压力环境下目前家庭的coping strategies应该会发展成为secondary stressors,如果不出所料,bill的家庭正在朝着离婚方向逼近,这会对Bill,对Brian又有什么影响,我非常期待但是确实也不敢深思。

此处放上Pearlin(2013)的压力过程理论框架,作为自己思考的启发点吧。

图片来源:Pearlin, 2013第一次写剧评,如果之后有时间,还想好好捋一捋wendy的线以及几大重刑犯的面谈。

《心灵猎人第二季》短评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尽了很大努力去做,获得了认可,但事实上结果并不理想,而掌权者只想尽快结束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3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推荐

还是第一季各种interview好看些

5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还行

与囚犯的对话依旧是系列的亮点,相比第一季视听弱很多,即便是大卫芬奇的前三集里机位也没有第一季的高光时刻。对话曼森,文本和演员调度不错,但视听并没有辅助太多。整体有些遗憾,心灵猎人系列应该就此告终了。有时间再去刷一遍第一季。

6分钟前
  • don
  • 较差

近期吴谢宇的新闻冲上热搜让我回想起这剧,这剧的缺点就是摆布了很多情景,但就是什么也没有意义或没能明确表达出来。这剧表扬的全是拍摄手法和场景布置。内容如果细究的话内容其实很空洞。吴谢宇的新闻比这剧的可以探究的意思多百倍不止。

10分钟前
  • 言北
  • 较差

这季一直在水深火热中破案,第一季里最好看的对谈完全没了

14分钟前
  • 还行

依然迷人。暗色调,慢节奏,克制的情绪,对细节的关注,案件与连环杀手的访谈分析。三个人面对各自的困境,也没有停止对人性黑暗面的探索。新入局的黑人警察挺好的,后半段亚特兰大的案子很抓人,但是因此牺牲掉了更多的受访者和犯罪心理分析过程,有点可惜。第三季,希望不要等太久。

17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推荐

支线剧情惨不忍睹(都快进了),想对男主抠像删除。但是探案和访谈剧情都很好,所有连环杀手的配角都演技爆炸

21分钟前
  • 农历腥臭牛年拜
  • 还行

不求行啊 真的不求行 说这是大卫芬奇导演的 我真的觉得太平庸了 话唠 剧情拖沓 很多东西不了了之 本该是一个爽片 结果搞的没有头绪 接近犯人 可然后呢?结论呢?

22分钟前
  • LadySeaweed
  • 较差

前4集还挺精彩的,但后来看到ep08实在撑不住了,BTK和亚特兰大傻傻分不清楚,太慢了

23分钟前
  • 雅 罗 米 尔 。
  • 还行

COME ON…要故弄玄虚到什么时候

26分钟前
  • Sugarman
  • 很差

憋着看了五集,好失望,完全没有亮点,好无聊啊!

27分钟前
  • cominran
  • 还行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这故事讲的不明不白啊,节奏还很慢。虽说是基于基础心理学并且是刚起步的状态,但剧中的分析和profile也太弱鸡了。

30分钟前
  • califlo
  • 较差

wasn&amp;#39;t exactly a big fan of the first season and this season didn&amp;#39;t impress me that much either, there were just, too many knots untied, too many narratives that lead to nowhere, a bit too slow

33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更喜欢看杀人犯采访,以警察办案为核心的内容真的没什么新鲜的了。

38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不好看

40分钟前
  • 积极向上
  • 很差

3.5 略淡

4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结局好无奈啊

42分钟前
  • 熊仔面
  • 力荐

烂尾了555

47分钟前
  • 米米眼
  • 较差

hmm

50分钟前
  • 真理亜
  • 很差

第三季什么时候出!

52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