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爱到世界尽头(港),顶多世界末日(港),不过就是世界末日(台),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塞尔,玛丽昂·歌迪亚,西奥多·佩尔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6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只是世界尽头》剧情介绍

《只是世界尽头》长篇影评

 1 ) 电影真心没那么差

不可否认,冲着多兰看得这部电影,纯文艺片。

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人与人的对话、争吵构成了整部电影,但是最后还是很喜欢。

多兰很喜欢拍家庭片,尤其是塑造母亲形象。

家庭有很多种表现方式,但是多兰选择了一个同志时隔12年再回家的故事。

家庭,永远是幸福港湾和矛盾冲突地的双重存在,我们永远绕不开。

男主逃离了12年,但是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还是选择回家,当然那个家和他逃离前并没有什么变化。

岁月增长,争吵依旧,没有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每个人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彼此还是相爱的,但是表达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得每一顿饭,都是这世间最美的风景。

不仅是东方,西方人民也是要吃饭的,正餐开始故事也将进入高潮,但是你会发现,最终好好的一顿饭还是不欢而散。

哥哥那种分分钟把天聊死的性格着实让人生厌,但是你也会明白,他懂弟弟,知道他会在机场看杂志,但是我们了解彼此,并不认为我们可以认同接纳彼此。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慢慢理解这句话,但是慈悲的谁?

我的慈悲能否换来你的慈悲?

妈妈、妹妹、哥哥、嫂子,每个人物都是善良的,但是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融入男主的生活。

生活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些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故事,聊聊孩子,聊聊东家长李家短。

最尴尬的是当我们坐下来——却发现无话可说。

这种节奏超慢,特写镜头超多,人物对话密集的电影,确实不讨喜,但是到最后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你还是会被触动到,这不是为了文艺而文艺的电影,多兰也还是一个导演,演员也足够优秀,所以电影真心没那么差,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也不该有那么大争议。

最后:永远不要把生活活明白,永远不要把人性看得太透。

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2 ) “我有一个会议”

场面一度失控。

……表演一度失控。

……配乐一度失控。

……特写一度失控。

……情绪一度失控。

……摄影一度失控。

……台词一度失控。

……“我有一个会议。

”&年度最佳台词。

……“我有一台春晚。

”&我爱祖国。

……一不小心就放MV,&观众内分泌一度失控。

……(原谅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笑抽了。

 3 ) 家是伤心处

影片以一日写一生。

时间的流逝是钟表、手表的特写,是路易逐渐被汗水浸湿的头发和衣衫,也是烟盒中越来越少的香烟。

路易始终被这一家人不经意地排除在外。

他们总是在争吵,但下一秒竟能立刻和好,似乎是乐在其中。

他们彼此了解,却都不曾理解路易所在意的老房子、机场的日出…。

他们不是不能逃离,而是不愿离开。

“你多大了?

”,母亲甚至不曾记住小儿子今年几岁却要他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他是回来宣布自己命不久矣的,但是没有人在意他为什么回来,无论是母亲还是哥哥都只是礼貌性地发问,路易准备作答,话题立刻转向了其他。

路易就像墙上的挂钟里飞出的无头苍蝇一般的鸟在家胡乱冲撞,终于倒地,再也无力应付这一切。

“下一次回来我们会准备得更好”,并不会。

家不是港湾,家是伤心处,家只是世界尽头。

 4 ) 原来我这么重要

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三里屯的人流和不熄的灯光让我感到有些孤独。

走出影院潦草地短评了一下,觉得电影并不太好。

但在回去的地铁上,在床上,在和母亲的聊天中,开始的回忆却让自己陷入电影的情绪里,甚至想和路易一样抽根烟,缓解一下这不可名状的悲伤。

电影大段的采用特写镜头,每个人的神色、每个人上下翻合的嘴唇、每个人转动的眼眸,都在这密集的特写镜头里被人捕捉到。

其实让人很不舒服,在观看的时候恨不得求求导演多穿插几个大全景解救一下我的眼球。

当然多兰很任性,他就是要用这些密集的特写压迫你,让你的注意力永远不放松,让你清楚地看到这一屋子人的心思。

但让人不舒服就是让人不舒服,所以场刊评分会低,那是现场打出来的。

而回忆影片就不一样,我可以自由地调动记忆,不受多兰的胁迫,找到我被触动的部分。

十二年不回家,一回家就是要宣布自己将临的死讯。

让很多人费解,路易到底是怎样的一颗心,为什么要离开这十二年?

多兰没有做出解答,只是把这个当做事实在陈述。

路易离开家的年龄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恰巧我也是个同性恋,同样也是剧作者,所以我试着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他。

有点类似路易,我近两三年来和我母亲关系有些疏远了,原因是我想过自己的生活,我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我希望我母亲也能过上自己的生活。

但我曾经也和母亲十分亲密,家里的书房是母亲带我领略另一个世界的天堂,小学六年级就被母亲哄着看了巴金先生的《家》《春》《秋》。

之后看王蒙看肖洛霍夫等等,都是母亲丢来一本我便看一本,那时候也不在意这些书都是八几年九几年的泛着黄的老书。

我妈亲手把我推进了文学和思想的世界,却没想到我青春期的逆反会比别人来得更猛烈和独立,从而延续到现在。

我妈现在常说的是“我以后就指望着你了”,而我总是以冷酷的姿态“别指望我,生活是自己的,你只能靠你自己”。

我妈盼望着我毕业后回重庆找个公务员的工作,但即使是贪恋家乡美食的我也早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我将终其一生寻找回家的路——漂泊在外才是我的生活。

我觉得是我妈变了,但她其实没变,只是比其他中年妇女多读了几本小说几本书罢了。

我妈有时候骂我白眼狼,只晓得要钱的时候才肯给她打电话。

但我心里却觉得我是爱她的呀,每天上微信冒泡和她寒暄一下,跟她分享一下知乎上的一些真正的生活小知识,只不过比那些打电话的显得更互联网化了一点。

我后来觉得她可能是想听听我的声儿,也偶尔发个语音过去,但不管用。

路易也是如此,他能分毫不差地记得家里每个人的生日,按时寄来明信片,写个一两句话,算作寒暄了。

他一直觉得自己关心着家里,他并不是靠智能推送才知道家人的生日,而是切切实实地记住了。

但他这次回家之旅,经历了才知道,缺席的时间永远补不回来。

路易的妹妹告诉他其实她很崇拜他,但又因为他离开的时候她太小,并不了解他。

她只能从家人的谈论中,和她自己找到的资料——那一墙的剪报,来描摹出这个哥哥的模样。

只有她像个百灵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准备着和哥哥相见的一面——她守在门口正中央,务必让哥哥进门第一眼就算她。

我第一次大学开学的时候,父母是想来送的,但我拒绝了,并且心里还觉得他们很幼稚——我上初高中的时候开学报名,你们不是为了让我独立都是让我自己揣着报名费去的吗。

父母也没再强求,我也没当回事。

直到我满二十岁生日的时候,父母非要来一趟北京给我庆生——以前庆生我大都是与同学过的,父母以前没搞过这样的阵仗。

我反对,可他们连假都请好了,我只好替他们安排飞机酒店。

他们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我生于霜降,那时候的北京已经有点冷了。

我母亲到了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乡的小吃(卤味 辣味)拿给我,第二件事情就是要看我学校。

那么晚了,我没答应他们。

第二天,母亲七八点就把我叫醒,不得不领着他们逛学校。

两人学校逛够了又接着想看我宿舍,一想到狗窝的惨状,不得不以宿舍不让进为由打发了他们。

送走他们的时候,才回过味来。

这哪里是来给我庆生的,这是在归还没能送我上大学那段缺席的时光。

这和初高中报名不一样,虽然我是一个人去报名的,但终归每天是要回家的。

路易心里对妹妹是惭愧的,这份惭愧在看到母亲和妹妹谈论着他走后的周末旅行被取消,母亲和妹妹跳着有氧操,母亲求他宁肯欺骗妹妹他会常回来看看也要给她希望的时候,愈发沉重,所以他始终没有说出口,面对这份惭愧他说不出来。

路易觉得他应该先跟哥哥说。

毕竟那是从小带着他玩的哥哥,那是能让他骑在头上的哥哥。

何况父亲不在了,长兄便如父。

但是他没想到,他原来那么重要。

妹妹的崇拜也就算了,没想到哥哥也会如此在意。

在意有他的时候,家里人永远不会向着哥哥。

我也没想到,我有那么重要。

爷爷今年陡然辞世了,来得太快,我没法从北京回家去说一声再见。

看着爷爷的灵堂,我当时却想到的是几年前爷爷某一次抢救,我恰好在现场。

我被奶奶紧紧地抓住,看着医生一次次电击着,是很直接的冲击。

我和我奶奶并不亲,但她那天却怎么也不肯放我走,恐怕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唯一的孙子。

路易最后什么也没说。

为什么?

因为他来过了,他知道自己这么重要,他怎么能说得出口。

他自己都不能面对哥哥轻轻的一句话就带过的初恋病故的消息。

初恋之于他,他之于这些家人。

那只扑腾进屋最后垂死的小鸟是他的写照,他终将离开家里独自面对——这已经不是暗喻了,这是为了让白痴都能看懂的明喻。

他能说什么,他选择了离开的十二年,那么现在他还是应该保持离开的状态,现在愈无情,到时候他们的思念才会少一点,他在九泉之下也会轻松一点。

他用了十二年才看清的东西,我却不用,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写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嚼着母亲寄来的川味香肠,眼泪不自觉就出来了,真辣。

 5 ) 进来听听心声

那些对这部影片评价叫什么撕逼片的,我不懂,我只知道家庭离不开三句就开撕,正常,现实也如此,家本来就是情感宣泄最多最真实的地方,往往也是因为如此,你更清晰家对你的意义,而多兰电影表达的方式就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伦理都是爱都是韩式温情流眼泪,你以为无尽的表现细节描写爱,就是温情就是伦理?

忽视了当代家庭矛盾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

他不过是把他眼中的家庭艺术还原而已,也不是每个家庭每次吵架的对白都是精心设计,难道一定要来个吟诗作对,押个韵?

给你个旁白解释为什么要吵架才叫台词?

有情绪有想法脱口而出的话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这就是家啊。

 6 ) 诗人会死。

他原本是想回去在生命的终点制造一个温馨的假象的。

有一点想验证自己的离开是对的。

却又想诗意回溯自己的过去,成全一个完美的家庭氛围。

一切照着想象中进行。

平稳礼貌充满善意的开场。

一点尴尬,一点安慰。

一点埋怨,一点道歉。

一点真心,一点刻意。

还是想起了一些曾经的美好感受的。

家人一起远郊的春日,青春时恋人的手掌。

却还是只能和自己的朋友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假思索的,坦诚的。

“我怕他们。

”他被母亲拉去小屋里聊天,被刚喷上香水的母亲抱着,风吹帘动,他直勾勾的盯着碎花布的窗帘,他一定被那一刻的温柔打动了,他一定在那一刻没有忍住,想要袒露他的脆弱和恐惧,差一点就说他回来的原因。

人会多少次因为这些温柔的瞬间而心存侥幸的重新相信?

还好他没有开口。

他带着不合时宜的感伤和怀念,一次次的欲言又止。

没有人知道他准备去死。

他在车上和哥哥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这一路回来的细节。

像倒垃圾一样的描述。

他不假思索的直接进入对话,像朋友似地聊天,以为他们像小时候一样亲密。

他用这些细微的方式,企图表达他的善意和关心。

通过袒露他细枝末节的感受,小心翼翼的示好。

人的悲剧往往都是因为对被理解这件事抱有着侥幸的期盼。

但很明显,他的哥哥已经被长久的愤怒扭曲了心智,他粗暴的问他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屁话?

他装腔拿调的用他的描述方式在反复的羞辱他,来表达他莫名的恨。

温柔往往就是在这种反复被践踏的方式里,被暴力的一遍遍的撕开,再一遍遍的延续下去。

他看着喋喋不休的哥哥,看着窗外的树影,我猜有那么一个时刻他非常想要报复性的说出那句,其实我回来只想告诉你们,我要死了。

但他没有,他没有用这个家惯有的攻击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或者他心底里并不觉得他们会在意他即将到来的死亡。

直到他哥哥给出的那句致命一击,风轻云淡但恶毒的跟他强调了两遍,你的初恋,你的Pierre,上个礼拜过世了。

那一刻我几乎听到了一种东西彻底断裂的声音。

人在施加伤害的时候是有觉知的,而讽刺的是家人往往知道你最深的软肋,你的死穴在哪里。

两次伤害以波的干涉效应蔓延开来,逐渐加速的配乐和墙上的钟摆,一遍一遍的催促着将他逼迫到绝望的死角,让他无法喘息,如芒在背,疼到麻木。

每个人都喃喃自语着自己的不解,需求和痛苦,发泄着自己无处可诉的愤怒,像嗷嗷待哺的婴孩。

黑洞与黑洞彼此靠近,扭曲了所有的光和热。

伤害与失控一次一次的叠加,直至宇宙爆炸。

最后。

他在餐桌上像他母亲期望的那样,给在场的所有人可以亲密的希望,他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一次体面的收场。

但不出所料,所有的需求都被变态的自我防御机制抵挡了回去,在这个窄窄的屋子里,被无止境的反复的搓揉冲撞。

所有人期待中的本该有的温柔理解都像那只脆弱的鸟,在愚蠢的分辨不清方向的暴力中,撞死了。

全程只有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Catherine,体察到了他可能回来的缘由。

一个长久的处于风暴中心的溺水者,微弱的试探性的问了他一句,“多久?

”“人生有许多动机只属于你一个人,与任何人无关。

这些动机逼你离开,同时也迫使你回来。

”所有痛苦的程度都是极为私密的感受,进而演化成自己的“剧场”,自己开始,自己谢幕。

所有的原谅与和解,也都是和自己达成的。

Louis微笑的看着自己纠正不了的现实,被长期以来的痛苦异化了的家人们,最终放下了自己无力去改变的。

转身,戴上帽子,与过去永久的告别。

 7 ) 如果不知道男主角得了艾滋病,是看不懂这电影的

其实看这部电影首先要知道一个背景,才能理解主角的心理和环境的设定:这电影其实改编自一个自传性的剧本,电影的主人公其实就是原剧本的作者,他已经感染艾滋病,并在写完这本剧本后不久就去世了。

他回家就是为了向家人宣布这个噩耗。

电影中有很多次他都想脱口而出,但是却因为缺乏勇气或家人的原因,到最后离家都没有说出口。

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家里横冲直撞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无法释然。

电影里多兰没有明说【男主得了艾滋病并将离世】这一个关键的线索,只有了解原作的观众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隐藏男主角病因的手法,也让一些国外媒体对多兰的这部电影有所诟病。

但其实见仁见智。

我觉得从一开始就知道男主角死期将至,会更好的理解电影想表达的情绪和环境。

观众可以看到男主角在开始的时候,还是相对比较健康的,但随着电影的深入,他面容的病态越来越加深,到最后得大汗淋漓,头发都已经被盗汗浸湿,严重的面色苍白和深陷的眼窝,都在说明:死神将至!

观众可能会觉得男主从头到尾都是寡言少语,面无表情。

其实这正是艾滋病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心如死灰的心境。

回到这个家,其实是要做一次正式的永别。

但这样沉重的话,对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无法轻易说出口。

他十几年前离家出走的原因,电影没有明说,我猜很可能是他出柜导致的。

而他的离家出走,对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母亲一人要撑起整个家庭,母担父职。

他的哥哥作为家里惟一一个男性,养家糊口一定艰难,同时还要隐瞒弟弟是gay这个家庭丑闻,所以心理压力很大,脾气很暴躁,其中有个他要打男主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到他的拳头上有未愈合的伤口,说明他经常对老婆实施家暴,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何男主的嫂子为何如此沉默寡言,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只敢小声劝说丈夫的性格。

而他的妹妹,从小就缺失了他这么一个哥哥,在这个缺少父亲的家里,长兄又是这种暴脾气,所以她是那种表面很坚强,很酷,但是内心很缺乏父爱,缺乏兄长关爱。

电影里有很多镜头多兰都别有用意,最后家庭大吵的一幕,外面却恰好雨过天晴,斜阳照亮每一个角色,说明所有矛盾在这一刻揭开,好似《雷雨》的暗喻。

哥哥在告诉男主他的初恋男友(就是有一段粉色MV风格的两个男孩子里最后在窗边离开的那个)死于“癌症”,其实也是在暗示他的初恋男友一样死于艾滋(在当时艾滋被称为“同志癌症”),而他哥哥对此都没有明说,很可能让男主明白他的哥哥永远也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感染艾滋这一事实。

在最后,家庭成员撕逼大战,也让男主明白,这个家庭的矛盾不管是不是他的离家出走引起的,还是他的父亲的离开导致的,都已经无法弥补,他如果在这时候说出自己得了艾滋病就要死了,这样的重磅消息无非是破釜沉舟,压毁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他对嫂子比出了“嘘”的动作,暗示自己要沉默离开,带着他即将死亡的噩耗,独自承担。

他嘴上邀请妹妹和哥哥去他的城市玩,也保证会经常回来看他们,多写信。

但其实他心里明白,这一走,就是生死的永别。

这只是让摇摇欲坠的家庭短暂维持的美好谎言。

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家里横冲直撞,到死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没说明白,到死也没解开这个家庭的心结,这已经是解不开的死结,他满心苍凉无奈,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8 ) 爱与墙

Gaspard今天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时候,心狠狠紧了一下。

我喜欢很多他出演的电影,也很喜欢他半明暗的脸。

雨夜,一个人,把电影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标题就很让人心疼,对louis来说,与家人的复杂感情比起来,自己的世界尽头,也不过如此。

他是爱自己的家人的,以至于在最后的日子里,想回来告诉他们自己的情况,然后告别。

但是他们有着无法理解和交流的隔阂,或者一开始是他的性取向,然后延伸到性格和人生阅历,12年的分离,让louis和家人们走入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那两种人生,是互相看不见的,也许,他的人生是他的家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和家人之间有一道墙。

这道主要由他家人铸的墙,这种陌生与不理解,这种可以埋没观察力的情绪。

在电影里面非常暴力地展现着,一次又一次把louis的话挡了回去,内敛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说出来。

每个家人都埋没在自己的事情里面,自己的情绪里面,只看到了路易眼中的自己,而看不到活生生的路易。

也许这也是一种爱,因为爱,所以太在意在彼此眼中的形象。

而路易,最后还是决定不说,因为并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世界,并不需要他,他也并不想打扰这个世界。

所以,他选择安静的离开。

带着家人最后的爱,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每次看到路易欲言又止,会很压抑,家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一下。

但是其实现实中很多家庭也都这样,忽略了一个人会改变,会成长,认为他就是他,是我之前认识的那样。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你。

就像电影里面她母亲说的:我不理解你,但我爱你。

愿天下所有爱,都能够顺利传达到对方心里,愿天下无墙。

愿我爱的Gaspard,在天国安好。。。

 9 ) 家是让我伤痕累累的地方

哪里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是踏进家门那一刻的局促,世界尽头是我始终都无法鼓起勇气,世界尽头是我在你们面前却无法说出“我爱你”,世界尽头是“我有一个会议”……你要真的面对面问我“世界尽头是什么”,我或许并不回答得上来,只是当那一刻降临——我迫切地想要离开、我开始手足无措、我变得拙于表达,我意识到:这,就是世界尽头了吧。

离开家十二年的路易斯回家了,他带着自己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消息,试图重新回归家庭。

这一天,他过得很糟。

他坐了一夜的飞机,早上在机场打发时间,到了中午才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家。

初次见面的嫂子、女大十八变的妹妹、情绪高涨的妈妈,以及忿忿不平的哥哥。

路易斯怀揣着巨大的心事,一整个下午,他都在酝酿如何道出他的来意。

他在寻找机会,然而家人却像害怕听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一样对路易斯回家的理由避之不及。

他像这个家的闯入者一样,点燃了得过且过日常里的那根刺。

那是他离开了十二年的地方,一个小地方,或许还有点偏僻,与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判然两样。

他已经是个很著名的作家了,除了哥哥,大家似乎都对他极力讨好。

妈妈盛装打扮,一反常态化了妖艳浓妆;本来是“女汉子”的妹妹擦着粉色眼影、穿着花布裙子,努力给哥哥留下一个好印象;嫂子试图用孩子展开话题,拉近关系。

可是一切都是无用的,所有的装扮都在这个下午碎裂开来。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大家像是半熟不熟的陌生人一样,为了演示各自心中的紧张不安,避免冷场,不断制造一些令人尴尬且难以继续的话题。

然后便是争吵、互怼、互撕。

妹妹讨厌妈妈浓妆艳抹,妈妈抱怨妹妹打扮时间太长,哥哥嫌弃妈妈总编故事,妹妹大骂哥哥蛮横无理,哥哥指责妹妹没大没小。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变成了家人间厮杀的角斗场。

每个人内心的压抑都因为路易斯的出现而被释放。

而路易斯只能陷入回忆当中,和爸爸在一起的小时候,和初恋缠绵的青春期……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有往昔是安慰的。

路易斯和嫂子、妹妹、妈妈、哥哥各自都有一对一的长谈,里面透露着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期待,以及对路易斯的“要求”。

妈妈强调路易斯的话语权,让他多鼓励妹妹和哥哥。

妈妈觉得路易斯对家人总是淡淡的,言语也好、明信片上的文字也好,总是不超过三个字,或者总是一个微笑就回应了。

——“如果我只是没话回答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你们希望我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们都没有准备好聆听,如果你们想说出的比想听到的多,如果你们对我的期待多过对我的认同……妈妈说:“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

我爱你,谁也不能夺走我对你的爱。

”你的爱比海更深吗?

可以包容我做我自己吗?

可以安静地倾听我吗?

《我杀了我妈妈》里面,多兰说:“如果能再投一次胎该有多好,那我就能跟她坐在一起好好地聊天了,就好像从来没遇见过一样。

然后我们就会变成陌路,但我知道,最后我们还是爱着彼此。

”剧烈的发泄之后,哥哥对路易斯说:“人们总认为安静的是好的倾听者,而我不说话是想人们远离我。

”他不是不想,他是害怕倾听。

他既不想重温和路易斯共同度过的时光,也不想面对路易斯离开之后自己对家庭的承担。

因为这里面也有他的挣扎,他不想把一切摊在眼前再清楚看见。

他不想听的不是路易斯在清早的机场经历了什么,他不想听的是路易斯这十二年在完成怎样的自己,他不想听的是自己始终没有完成过的自己。

就像路易斯在开片时的独白一样“从始至终,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他的归来亦是如此,他看清了家人,更看清了自己。

只是家人们都没有给自己机会看清路易斯,这份隔阂像他们心里对自己的不满一样厚重。

他终究是没能说出口的,我甚至觉得他的每次犹豫思索其实都是在告诉自己“还是不要说了吧”。

在看过哥哥飞车发疯之后,他整个人都汗涔涔的,不再是刚进门时那个干净整齐的样子了,他抽着烟、流着泪,惊愕于看过、听过的这一切。

也许是那一刻,他彻底改变主意了。

夜行飞机的机舱里,孩子的手轻轻蒙住路易斯的双眼,仿佛童年路易斯对即将步入人生尽头的路易斯的一种保护,“不让你的眼睛,再看见人世的伤心”。

这次家庭聚会,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各自面对内心恐惧的故事。

十二年的疏离、同性恋孩子与家庭、缺乏了解的彼此,每个人都在面对一种未知的、不可控的状况。

有人静默、有人温柔相待、有人好斗、有人无能为力……然而,我却总能在多兰的镜头里感受到一种慈悲。

十二年前的分离没有交代,每个人经历了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

路易斯曾经将家人抛在身后,而归来打破了大家表面的宁静。

即使最暴躁的哥哥,我们也能看到他最后握住妻子手时脸上流露出的欣慰之情。

在家庭里,他们每个人都是缺失的、乏爱的,伤痕累累的不只是路易斯,是他们家的每一个人。

 10 ) 只是世界尽头

片名‘只是’一词用得太妙,当“家”字不再保有温暖滤镜的时候,“只是”显得掀开了家庭应有的险恶的一面,藏在冰山下的一角显得尤为黑暗。

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无所作为的,像嫂子一样在旁边唯唯诺诺,害怕说错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春节将至的日子里看《只是世界尽头》,显得格外的讽刺,有的时候节日在维护和睦表象显得尤为的重要,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十二年的爱与恨快要从屏幕内喷涌而出,最后那只小鸟,我理解为男主本人的内心写照,回家后的内心挣扎与混乱,都无法使男主述说真实,于是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微笑,轻轻告诉自己:只是世界尽头

《只是世界尽头》短评

拍家庭题材还是要看亚洲人的,如父如子,饮食男女,四两拨千斤。而小多兰眼里的家庭问题就是撕逼撕逼再撕逼。PS:最爱的马良果然杀出重围演技担当,爱她爱她爱爱爱

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期待过高 略微失望

9分钟前
  • 黄灿灿
  • 还行

太无聊了吧

11分钟前
  • eviloan
  • 较差

恭喜加斯帕德尤利尔!!!凯撒影帝还有我家多兰兰,最佳导演最佳剪辑。

16分钟前
  • 二册的眼镜
  • 力荐

场面一度失控。表演一度失控。配乐一度失控。特写一度失控。情绪一度失控。“我有一个会议。”年度最佳台词。一不小心就放MV,内分泌一度失控。……

17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离家12年后与亲人重聚,却是为了告知他们自己将死的讯息,积攒多年的家庭矛盾爱恨纠缠,本该温馨的餐桌却承载着末日的残酷。Home is not a harbour。主角们歇斯底里喋喋不休的对话让人受不了啊,神经质的一家人,多兰为什么这么爱拍吵架,汗.....喜欢回忆段落和结局的绚丽色彩和配乐,是他一贯风格。

22分钟前
  • 小蓝酱
  • 推荐

多兰还我机票钱!!!!!

23分钟前
  • toska
  • 很差

3 对多兰爱不起来 却对这次的MV风很喜欢 虽冲着阵容而来但也感受到了故事上情感的堆积和释放 不过人物塑造上的过于扁平和能把主角拍得那么像自己我也是醉了

27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还行

画面好看,然后就是丧。一直揣摩剧情,以为爸爸会是剧情的转折,结果最后还是吵到平静。其实没太看懂,但是有些片段还是被打动。和母亲在仓库里的互相拥抱,阳光下抽烟时崩溃,汗津津的夏天,暴晒也无法解答的家庭。sigh。

32分钟前
  • Scheiße
  • 还行

5.5

35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较差

故事不俗,卡司豪华,但多兰这次真的是个很lame的story teller,真不能怪好莱坞恶评如潮,摊手

36分钟前
  • 萌萌
  • 较差

多兰的镜头沉稳,幻觉华丽,大特写捕捉人物哪怕细微的动作,家人之间的气氛,就算是一粒火星,也能升级到炸掉房顶,鸿沟的拉开说明他们在乎,一个游弋在外的亲人,感情倾泻之时,会咆哮,会崩塌,剧烈反应流露的粗暴情感,一下子一目了然。

38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一个半钟头的大特写乏味撕逼

43分钟前
  • 低端youyidifi
  • 很差

我爱你,但是无法靠近你,于是你成了世界的尽头。

44分钟前
  • 潇湘妃子孙悟空
  • 力荐

滥用特写后果很严重。特写是用来强调重要事物和放大情绪,这么拍让观众很不舒服,如果是实验,那就是失败的实验。好好学学你偶像王家卫是怎么拍的。另外歌迪亚果然是法国梅婷,太他妈像了。

49分钟前
  • 海边的安托万
  • 较差

可以想见我们的男主角如果多年之前并未离家,他此时生存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不会有任何差异。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永远摆脱不了的宿命。

51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基本是我最厌恶的神经病吵架套路,纯情绪,舞台化。

54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青春期自恋文本 能get到多兰要说的那种爱无能的境遇 不过这种小情绪自己消化缅怀下得了 拍出来很没意思

56分钟前
  • NickyROி
  • 很差

2-3 额,真的就像MV啊,撕逼啊吵架啊特写啊,台词真的太一般,明明关于家庭的片子可以拍的很好看的啊。

59分钟前
  • 仰望星空不好吃
  • 较差

家庭就是我的世界尽头,这是说不完的故事。讷言的人和暴力的人再次成了多兰的阴阳两极,虽然总体更喜欢妈咪,但这全明星阵容真是演得太好了

1小时前
  • Rhodesi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