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到品质看,《印度女孩》至少应该是国内票房过亿的潜力。
要知道,同类型同题材的《摔跤吧爸爸》,可是在全国席卷了近13亿的票房,虽然影片不及《摔跤》,但也没有那么拉胯,而且一直以来,国内观众对印度电影的接受度还蛮高。
但非常可惜,受疫情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影响,本片内地票房目前只有三百余万,真的太惨了。
《印度女孩》很励志,很燃,也探讨了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是,想要的想表达的太多。
开篇是女生争取打板球的机会,中间是进入女队后遭遇队员间欺凌,最后则将所有矛盾于板球赛上陆续化解,变成了竞技电影……这种渐进拼搏的过程,虽然很提气,但是当我们看到可以参加世界级大赛的印度女子板球队的时候,前面为女生争取打板球机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被现实消解,本以为可以上升到女性群体权益的奋斗,依然落到了个人的打拼之中,未能升华。
而有关土地的问题,又与女主的个人成长线有着很强的剥离感,甚至不如再另拍一部电影来细述了。
同时,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前半部分旁枝末节太多,到比赛时刻才变得紧凑起来,而那段获奖后的感言看似升华,实则套路,没有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影片配乐又特别喧宾夺主,时刻将气氛拉满,却无助于对剧情的推进,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自身的张力。
虽然不算完美,但也有许多可看之处,这依然是这个档期,值得走进影院去看的影片。
(7/10)不足的地方:音乐:我知道印度是挺多配乐和很多舞蹈在影片中出现的,但是都充当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么影片中有些泛滥使用了,还会莫名其妙的中止,开头和结尾的音乐真是炸裂了,也太庸常,仅渲染感情,没有深意内容:没有脱离常有题材,不怎么新颖好的地方:剪辑:在介绍女主开始板球之旅时,吊着观众胃口,有个警官视角(内聚焦叙事)限制观众了解事件发生的后续,有了一个“悬置”,这样一种方法是很新颖的人物:母亲一开始是不同意女主打球的,做了一个社会背景交代(女生不能和男生接触太亲密,或者说一起玩,在这里影片有一定程度描绘男性对于女性的歧视,所以是带着点女权主义的)母亲不管教女儿被村里人嚼舌根,承受外界的压力,有一个爆发点,女主受挫,母亲骂醒了她,所以这个铺垫点使用得挺好的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之路,而是经过不断的挫折点,隐含阶级差距,农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印度真是个谦虚的国家…从电影看,印度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对比起我国之前每年都将“三农”问题摆在首位,感到党的正确领导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是多么重要!
感觉国家的发展进程总有相似,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会相似,我国善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是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印度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落后地方仍和他们的宗教一样根深蒂固,法治基础不够牢固,片中调侃警察的形象,也与电影积极欢乐的基调相称观念思想对女孩自由权利的禁锢,其实反过来也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片中女主最后带领全队为国争光,也是在倡导两性机会平等,以及展现女性的职场和社会地位的潜力。
“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发声!
”…女儿最后的胜利,背后却是农村父母倾尽所有甚至倾家荡产,还要顶住流言蜚语的压力,强大坚定的信念下才换来女儿成功的机会,对比令人发指!
且不论故事之外没成功的有多少…机会成本太高,扼杀人才。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让我联想到了国足。
片中国家队这么烂,一个队伍里面都有阶级观念,连队员都不能平等团结,更不说选拔和培养机制腐败问题。
但至少,印度敢承认。
整个过程都充满着浓浓的父爱,家庭的支持对子女的发展尤其重要。
一、意识的转变有时候我想我喜欢看电影是因为电影有魅力,但是今天看《印度女孩》我突然觉得要对自己以前的想法给予否定,因为我突然意识到电影的魅力归根到底仍然是人的魅力。
我爱人,但是又不经常见到“人”,所以会更渴求人的存在,而电影能让我看到真正的人,我也进而会因此感到满足和高兴。
二、“人”《青蛇》里法海入世,立于闹市戏台、以半神之身观红尘混杂污秽,感叹了一声“人”,随后清台浊起,生嗔生怨,一番历劫。
我想我,或者与尘世丝缕相连的大家,可能也偶一因事触发多多少少像法海那样感叹过人,而这一次我不由自主再次想起这一幕,想起那单字的感慨,原因在于蔻西妈妈的那句话。
三、“想要什么东西,光说是不够的,要拼了命地去抢”——母女的和解《印度女孩》这个电影中母亲的角色和现实中大多数女孩儿母亲的形象可以说完全一致。
1.畏惧人言与潜在危险蔻西的母亲担心不对女儿与男性一起玩耍的行为加以约束将导致女儿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这个伤害实质性地来自男人、来自女人;来自纯粹的恶意者,也来自不开化的人;但更严重的可能来自潜在的影片中未表现现实中却从不缺乏的男性对女性的狩猎。
2.错误的守护方式由于担心与对女儿的维护,不擅长表达情感的,一向以“恶狠狠”面目为生存之道的母亲在对待女儿时,顽固、不通达的特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她认为只要施加畏惧,女儿便可以远离板球、远离被人污蔑的困境。
当然,这种想法幼稚而不可行。
男性早已惯熟通过污蔑女性进而将女性赶出一切与其竞争领域的鄙陋手段;而从未被教导思考或者一生只想简单过活的女性也听男从男,从受害者转变为男性帮凶,开始对同性施加伤害。
面对这些人,你想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只可能发现自己连展翅的空间都失去。
唯一的破解之方就是“胜者才有话语”。
3.正确的道路与成为真正的母亲母亲在劳作,从来都是发言者的她,因为女儿在和男性一起训练板球而不断地被共同劳作的人攻击,攻击自己的女儿,如何如何不像话,如果是自己女儿就要如何如何惩治,真是弱者的言语集,不敢对抗让自己丧失人权的敌人,却要剿杀本可成为同伴的队友。
母亲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将女儿的板球包拎出来,指桑骂槐,一是骂嚼舌根的女人;二是骂受到打击就开始失去精气神的女儿。
母女也因此和好。
虽然影片不像《勇敢传说》那样花篇幅让母女相互理解,但是当母亲张开羽翼给女儿以支撑,真正的母女关系才呈现与稳固。
这也是整个影片最让我感动的点。
我看到了人,也看到了血脉与继承。
我所讲的继承是人类进化之路上经验的传递,母亲在这次冲突和交流中不仅成为了真正的母亲还教给了女儿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东西——“想要什么,光说是不够的,要拼了命地去抢。
”四、不足之处——爱能造就一切,但是因为爱而做出的选择是否可以完成自己?
影片表达着爱,父母之爱,血脉之爱与女男之爱,爱贯穿影片始终,也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比如小女孩儿因为父亲爱板球而选择板球,进而在人生的前半排除种种压力与影响做相关训练,最后还进了世界杯,并夺冠,还在之后进行了振聋发聩的关于民生与政治的拷问,这当然是很好的结局,只是为满足他人行进的人生,即使很不错,但是你来人世一遭自己的体验呢?
对自己的完成呢?
爱当然可贵,可是要因为爱而舍弃完成自己吗?
五、音乐这个影片中所使用的音乐频率都比较不错,正向且积极,即使偶有悲伤却不选择萎顿,我也很喜欢。
很热血励志的一部片子,讲述了女孩蔻茜追求板球梦想的故事,打板球,打好板球,不仅仅是她的梦想,同时的承载父亲对印度板球的期望,也许梦想的开始没有那么华丽丽的词藻和豪言壮语,女孩只是想让热爱板球的父亲开心起来,但在“打好板球”的过程中,她不断地突破和超越,得到认可。
有偏见,就用实力去打破偏见,有流言蜚语,她的父亲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她。
她是幸运的,有一个永远支持她维护她的父亲,即使在周围村民认为“女人是不能打板球”的环境下,毅然将她托举到更高的平台。
在更高的平台,蔻茜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更厉害的对手,但好在有一个好的教练相信的能力并在她自暴自弃的时候猛地拉了他一把,“胜者才拥有话语权”没错,对于运动员来说,只有当你赢了,或者登上领奖台了,所有聚光灯才会照向你,你想讲的话才能被别人听到,你背后的经历才能被人所知,蔻茜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影片最后的是一个好的结局。
影片整体节奏还是很快的,但蔻茜一路走来经历的困难磨难的刻画没有减少,该有的环节都有,有得有失,有欢笑有泪水,并且提到了“农民”、“性别平等”之类的话题,配乐很燃,观影体验很好,值得一看
农村的女孩慢慢走向世界的舞台的故事 父亲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女儿的理想 母亲让女儿看到要成功必须得付出拼死的决心 父母的鼓励给与女孩坚定的意志 反对世俗思想 成功让女儿迈向属于自己的舞台 。
虽然和大多数印度电影一样带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风俗舞蹈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得一部励志片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激励我前进的电影出来
继《摔跤吧,爸爸》后又一部振奋人心的印度佳作!
一个关于印度贫困女孩蔻茜突破性别、出身及社会给予的种种偏见与阻挠,站上赛场坚守热爱逐梦逆袭的故事。
每一个女孩都是独立且自由的个体,打破枷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又是被印度电影骗眼泪的一天。
而且印度电影的音乐节奏真的很容易带动人心很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女孩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练习板球,挑战了村庄里对于体育的性别刻版印象,最终凭借努力进入国家队。
在此过程中,她收到了男运动员的嘲讽、母亲的反对,最终恰恰是母亲“拼命去争取”的人生姿态感染了她,让她勇敢追梦。
看这部电影之前,对板球一点也不了解,但是在影院里仍然能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挑战。
在比赛之外,影片也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困境。
主人公在国家队临上场前,家里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蒙太奇的镜头来回切换,让主人公失去了比赛的动力,最后在教练的鼓励下(虽然那一段鼓励也有精英主义之嫌,但是在那个当下却是主人公帮助家庭和村庄唯一的办法),女孩通过胜利拯救了村庄。
但是我看完影片之后心里仍然是酸楚的。
她在获得胜利之后的那一段控诉“感言”,教练并没有翻译给其他的队员,因为教练也知道,个人在面对体制性的压迫是何等的无助。
不像《摔跤吧爸爸》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结局,这个影片抛给了观众和印度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存在一定的不完美,比如某些情绪的转折比较生硬,比如队友的爱慕之情,母亲对待主人公参加板球的态度从反对到鼓舞,还有曾经看不起她的队友最终与她和好,这些过渡上显得有些单薄。
但是它给我带来的省思是强烈的,个体似乎需要非常幸运和努力,才能够挣脱阶级和命运所带来的枷锁,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同样的幸运呢?
最近点映活动看了《印度女孩》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戏实在让人泪点与笑点同在,运动与感动齐舞的震撼感受,总体来说,我能给五分好评。
同时也对印度的情况了解了更多。
而我对印度的印象,一直都是女性地位长期处于低下备受不公对待的社会氛围场景,电影里不乏设计了一些励志感人情节,例如在如此不公压抑的环境,充满正能量的女主角如何逆天翻盘,例如女主学习板球带着的那一群男学生们。
我也从中更能体会到了,当女主母亲在面对流言蜚语时候。
所感受的内心压抑与无比愤怒。
不过庆幸的是,女主的父亲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印度男人,他尊重妻子爱护女儿,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还有小商店的老板,他是女主父亲的真心朋友,能敏锐察觉到女主父亲想轻生,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女主父亲重新振作起来,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印度贫民,又有多少能这样呢?
恐怕连正常生活都过不上,他们哪里还有闲心思管别人呢。
最后,我感觉美中不足的一点点是女主父亲的肤色,他是偏白的高种姓,在电影中饰演一个农民角色,多少与现实是有点存在违和,而女主跟女主母亲的角色,是与人物背景比较对口的。
印度女孩 (2018)7.22018 / 印度 / 剧情 运动 / 阿鲁拉贾·卡马拉吉 / 艾西瓦娅·拉杰什 萨嘉拉吉“别拦我,我要跑到飞!
”
电影《印度女孩》,我感觉既是一部讲追求梦想的电影,更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底层人民的女儿为自己的生活与权利勇敢发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配乐很不错但偶尔中断地有些突兀,部分时候感觉演员演技和镜头有点点尴尬。
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这部电影很好,剧情里印度女子队参加世界杯时的片段紧凑又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里妈妈和教练分别说过两段话:“想要得到什么靠嘴上说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拼命去抢,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愿望”“想要为自己发声就必须赢得胜利,胜利的人才有话语权。
”这两段话和父亲自幼对主角的鼓励一同成就了主角最后的胜利。
所以当她在结尾作为最佳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以农民的女儿的身份为辛苦种植却过得困苦的父母和村民发声时,我真的很感慨。
主角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也包括了身边重要的角色在关键节点给她的支持,我们的生活里或许没有这么多恰到好处的运气,但蔻茜在绝望中掷出胜利一球的勇气或许能在生活里给我们启发。
尤其是女子,不要对自己选择的路轻言放弃,没有任何性别是天生不擅长从事某种运动或者职业的。
像妈妈说的那样,去抢去争取,就算在泥潭中摔倒也要爬起来,让世界看到你的力量:你还没有输。
自从摔跤吧开启了印度运动电影热后,出来的电影层次不齐,但是有中国龙标的删减版我一定是不看的,浪费时间!
印度可以拍一个体育宇宙,剧情全套娃,农村女孩逆袭成为国家队选手带领印度赢得一场国际(英联邦)比赛
感谢逐影者联盟的超前观影。很久没看印度片了,这部虽然不够《摔跤吧!爸爸》经典和热血,但有些场景还是挺燃的。感受嘛,主要是:1.“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力发声”“想要的东西就要豁出去争取,别人才知道你真正想要”。话糙理不糙。体育运动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不停突破自己极限,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吧。2.一如既往,看着看着就来音乐,但这部没有突然一群人出来载歌载舞,而且音乐还挺好听的。3.健身之后,发现健美的鸡肉最吸引,然后觉得女主的颜也好看起来。4.最后就是,那些在各种群里讨论各种男权女拳平权吵起来的,与其逼逼,不如看看电影,做点有建设性的事情,改变下自己不满的现状?
个人觉得还是有7分的虽然情节有些老套看似励志影片的背后,也是对社会弊病的探讨我觉得激动的热血的不说但是这个好爸爸是真的好开赛前那一刻,真的心酸了音乐和内容展现也很印度了还是可以的
从女性问题出发而拍的板球题材电影,很不错,可以和摔跤吧爸爸媲美,这电影应该能引进中国,口碑很好,就是在印度本土不受欢迎,毕竟这部电影没有大牌演员,从商业角度上是失败的,但是口碑无疑是成功的。
对印度贫苦人民的热血引导。
不仅聚焦女性平权问题,还涉及阶级壁垒、农民困境等。但整体故事遵循常见的励志电影模式,从梦想萌芽、遭遇挫折到最终成功,缺乏新颖的情节设计。有些情节衔接突兀,中间部分节奏变速过多显得不自然。
过于直白紧凑没有喘息,戏剧任务单一很像电视剧,甚至还用生硬的剪辑分了三集
比较假
从《摔跤吧,爸爸》火了以后,女孩+体育+社会问题,似乎也成为了一个电影公式套路,被宝莱坞及各国反复使用,结果导致新鲜度就没了……
可以给7分,但给6分,因为。嗯,剧情太割裂,了嗯音乐也不是特别的好听,嗯,就是通过这个片子了解了板球这样一个运动,但我也没有看出来它和垒球棒球有多大的差别,应该是2018年模仿摔跤吧,爸爸拍的。低仿版。
很像《摔跤吧!爸爸》,不过这部电影不但宣扬印度女性独立时代到来,也关怀了印度底层农民的生计问题。
深度和立意在摔跤吧爸爸之上,除了男女平权还有父辈对土地的坚守和印度的种性制度。但整体节奏有点问题,表演也略显浮夸,减分不少
一个农民的坚持,的确值得肯定,但是女儿的成功不能掩盖父亲老好人且不实行技术改革的古板造成的失败
印度片基本都看一下 很燃 神奇的印度
及格吧,虽然感觉叫印度父女更合的上内容
每次看这种励志的运动电影,还是会热泪盈眶。贫穷中的梦想,热爱与奋进,哪怕粗糙,哪怕鸡汤,也自有蓬勃不息的力量。好的作品要给人希望和力量,而不是像《小丑》《新蝙蝠侠》那些垃圾一样,告诉你世界烂透了,无药可救了。
只有赢了讲话才有人听我们确拍不出这样的影片?印度的热歌听起来,不错贴近生活拍出真实感然后在加点艺术印度反复用这样套路拍出好的影片
有摔跤吧珠玉在前这部板球女孩显然就略显粗糙和乏味 套路式的夺冠更符合亚洲宝宝们的体质。因为得到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这种荣耀与爸爸的眼泪挂钩、与妈妈的毒鸡汤挂钩、与干旱农业的没落家里被抵押的房子挂钩、与社会阶级的不公和银行体制的欺软怕硬挂钩 可它就是不与单纯的无关名次的个人喜欢有太大关系。也许拿起板球时间久了产生了热爱 但这种热爱的实现伴随的绝不是我本位的选择 参杂了太多愤怒和不忿 遇到完全不在意这些东西的人相比较 她用板球所实现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可笑。女孩要打板球说出那些看似振奋人心的口号还是要靠父权之口…这个东西既然还有探讨空间就意味着它现阶段仍然是个难以实现的问题…鼓励能看到这样的问题继续拍出来所以加一分 电影剩下的部分虽是照抄当年的满分答卷却也激不起太多鸡血情绪了
真没觉得多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