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故事已经模糊,只对其中一个场景印象深刻。
薇拉爱上了丈夫的朋友,于是很难过地跟丈夫坦白,我爱您,可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了,怎么办呢?
我羡慕地想,原来人和人之间可以这么诚恳而坦率呢——这也就是俄罗斯人吧。
法国人则是另一种演绎方式。
前两天朋友推荐我看《将来的事》,主演是2016年大热的伊莎贝尔·于佩尔。
一部《她》让她问鼎了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但我还是更喜欢她在《将来的事》里的演出——这也是我所看过的于佩尔的片子里,最为“正常”的一部了。
于佩尔的角色是失婚的哲学老师娜塔莉。
丈夫跟她坦白自己外遇的时候,她正毫无防备地躺在沙发上。
做丈夫的吞吞吐吐地说自己爱上了别人,她只是换了一个姿势,反问道,这种事你不是应该放在心里么?
为什么要告诉我呢?
——真是非常法国,也非常知识分子。
导演也很爱这个角色,没有让她歇斯底里。
被离婚的娜塔莉只是默然地说,我还以为你会爱我一辈子呢……场景一转,她在草坪上跟朋友自嘲:像我这个年纪的女人也只有被抛弃的命运了。
她没有嚎啕,她读过的书不允许她这么做。
她在公车上思念亡母,默默流泪,却无意中看到丈夫搂着情人经过,哭到一半换成了无奈的笑;仿佛一个以为到了谷底的人却又遭受迎面一击,还能如何呢?难过的时候,抱着妈妈留下的那只又老又胖的大黑猫,蜷在床上抽泣——让人想到《色戒》里那个趁着电影院的黑哭上一场的王佳芝。
大部分的时间,却是云淡风轻地活着。
于佩尔年轻的时候算不得美,可难得到了六十多岁,还有这样的气质和风韵。
我后来想,有几件事是挺重要的。
第一个是坦然。
人到了一定年纪,总要与自己和平共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
纵然我们做不到《怎么办》里的薇拉那样,但还是要尽可能的坦荡。
我常常发现,一个人苦苦压抑的情感、隐藏的秘密,总是被旁人三言两语地道破;想想是何必。
于我,认识上帝其实是跟自己熄火的重要基础。
第二个是揶揄。
其实生活里并没有这么多善良的人,人之于人,刻薄几分是难免的。
所以自我揶揄,常常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方面似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第三个是感恩。
这倒是我现在常常做的。
越是感恩,越是发现生活里有越多的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
其实每个状态都不持久,要为眼下的平衡欢喜。
就像萧肖芳芳在《女人四十》里,不论境遇如何,终究要努力地在生活里上演喜剧。
她那患了老人痴呆的公公在临终前说:“你知道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有趣的。
”我想,大概还可以养一只猫。
Mia Hansen-Løve算是这几年法国影坛的新锐女导演,年仅36岁,现任丈夫是张曼玉的前夫,法国导演Olivier Assayas。
这个心思细腻,腹中有货的女人,近期的作品无一不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细致与真实。
Mia Hansen-Løve拍摄的电影,取材多少都来源于自己或周围朋友身上的故事,这部《将来的事》是她的第五部电影,同样也不例外,两个哲学老师的婚姻缩影来自于她自己同为哲学教师的父母。
这是一部德国和法国共同协作拍摄的影片。
片子里的生活背景虽然在巴黎,却显而易见融合了德国的哲学思想,德国音乐家的作品。
娜塔莉丈夫汉斯这个名字也是个非常德国的名,片子里娜塔莉的母亲说过一句“天呐,你竟然找了个叫那样可怕名字的人结婚。
” 法国和德国都是注重思想和哲学的国家,片子里将哲学接入,非常精彩,如果不懂,就只能把这部片子归类到遭遇丈夫婚外情,事业不顺的女性中年危机一类的题材,这是极其可惜的。
娜塔莉和汉斯虽然都是哲学教师,从剧中大量的对话看来,娜塔莉是笛卡尔,柏拉图,苏格拉底哲学派的追随者,而汉斯倾向于康德哲学派,是德国派哲学的狂热追随者。
不同的哲学观其实映射了不同的人生观,这便是导演安排在片中家庭生活的几场辩论”的由来,比如两个人对学生游行给出的不同态度,娜塔莉喜爱的学生汉斯却不喜欢,汉斯讽刺娜塔莉曾经受法国68学潮影响,曾经加入过共产党等等一系列的对话。
哲学式的讨论及辩论贯穿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通篇被哲学附体,通过思想的辩论来阐述一些哲学的观点。
如何将哲学灌入一部电影作品?
会不会枯燥烦闷?
Mia Hansen-Løve巧妙而恰到好处的把哲学同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影片并没有用哲学家用推理来得到自我满足这个套路,而是将哲学的观点赋予意义渗透到了实际的生活中,由Isabelle Hupper饰演的主角娜塔莉的生活大量场景体现。
场景一 :影片的开头,娜塔莉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我们是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这个问题,一直穿插在娜塔莉同她母亲的相处中。
她的母亲是一个有点神经质,幻想症的老太太,她年轻时候是个美丽的模特,她常在凌晨给娜塔莉电话,一个礼拜要打几次电话让消防员来抢救自己,她的老年生活消极而颓废,娜塔莉一直为了她在家,学校和母亲之间奔走。
在住家及养老院的选择上犹豫纠结,希望尽量选择一种对母亲好的方式。
当我们生活在哲学的世界里,教授哲学,沉静在人类伟大思想家的智慧海洋里,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能面对这些存在的,动荡的实际生活?
这其实已经把电影的本意《未来的事》的真正含义慢慢引出来了,未来的事就是生活可能带来的各种新的问题。
对娜塔莉而言,生活中的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自己的母亲,留在家里还是送到养老院?
还有同出版社的合作,以及丈夫因另一个女人要放弃与她的婚姻。
表面上,娜塔莉在面对这一桩又一桩的事情来到的时候,显得冷静而坚强,但其实她并非无动于衷,这就是导演的功力所在,以一个细腻的女性视角和感受切入,将娜塔莉的情绪波动及内心的波澜用诸多细节如肢体语言 ,表情等表现了出来。
比如,当她回到家,看到丈夫放在客厅桌上的鲜花,她愤怒地取出鲜花,正反着塞了两次,试图把花塞到显然看上去就太小的垃圾桶里,然后她又把花拔了出来,拿了个环保袋将花装了进去,她将连环保袋一起扔到了室外的公共垃圾箱,扔进去以后,又回来把环保袋取了回来,把花留在了垃圾箱。
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这一系列动作把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憎恶和轻蔑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稀罕你的花,厌恶得几乎都不能看了,拿个袋子套起来。
其实,你的花都不配我拿一个环保袋来陪葬,这种事影响不了我,不必失去理智把一个能用的环保袋白白给扔了。
这个细节我觉得真的是设计得太棒了,只有女人能够有那么细小的触觉并将之编入电影的情节。
又比如,娜塔莉母亲的葬礼上,她读了一段选自Blaise Pascal著的《思想录》场景二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 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
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有给我。
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
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
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
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
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
祂或明示,或无语。
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
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既不知道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
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这段话由娜塔莉的独白插入,和影片的情节结合恰到好处。
镜头切换到娜塔莉坐在公车上,哭泣,情绪不稳定,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走在街头一晃而过的时候,她又哭又笑,这一场景和上面的那段话相相得益彰。
哲学影射到生活,娜塔莉的一举一动叙述着她的情绪起伏。
再比如娜塔莉在学生的农场躺在床上,抱着潘多拉哭泣的短暂镜头,这都是她的情绪释放,再一次,她并非无动于衷,她并非为发生的事情不为所动。
场景三 :娜塔莉同他最喜爱的学生在山中农场里的一段对话,N: 我不知道你连齐泽克(继承了拉康的思想,精神分析学派。
)的书都读?
......F: 我探索行为和思想间的问题。
这不是你的教学重心。
N: 为什么你这么说?
我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
我自己也一直试着这么做。
F: 好,没错。
但不会超出内心的范畴。
N: 怎么说?F: 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害你的价值标准。
但却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
N: 你想说什么?F: 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
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生活方式。
尽管这段话,娜塔莉表面并不赞同,但实际上是戳中她的心的。
她一直在试图有意或无意地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思想,避免情感失控,尽量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不被变动而影响能继续正常地运转下去。
娜塔莉躺在床上哭泣,这也是导演放置的一个小细节,她懂哲学,知道用理性来控制情感,但其实也有控制不住让感情真实流露的时候。
也许是逃离及无法面对,娜塔莉编了个理由说巴黎的家漏水了要早点回去,老师和学生之间其实已经是心照不宣了。
这是一场哲学思辨式的对话,结合现实中发生的变动,让所有观众也能看明白。
场景四 :娜塔莉在课堂上引用了一段话“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
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如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
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这段节选自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
虽然是主人公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描写,但也可以影射到生活里的其它方面。
这里又同片名《未来的事》呼应。
也同娜塔莉的角色转变,从母亲升级为外婆,生活未来有了新的期待呼应。
享受生活的过程,痛苦和不安,动荡与迷失,真实地生活着,感受着,走过了这一路,回头看,经历过的事都是可以歌颂的人生厚度。
无动于衷,没有欲望的人,从来都不曾拥有过什么。
场景五:影片里,死亡出现过好几次。
片头,在海边的作家墓穴,娜塔莉母亲的葬礼,在地铁里读一本名为《死亡》(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著)的书。
这些桥段的安排,和动荡沸腾的生活形成一个强烈反差,也是一种强调。
哲学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非行动派,它可以体现在事物本质的运动中。
电影中安排的很多不经意的场景:旅行,乘船,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之间的移动,火车,汽车,游泳,走路,生孩子,等等,这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随,生存就是一种哲学。
最后再简单说说影片中的音乐:1. 学生来火车站接娜塔莉,两人一起坐着车开往山里的农场。
Woody Guthrie的My Daddy (船舶在天空 Flies a Ship in the Sky)缓缓流出,这个Woody Guthrie是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ob Dylan的偶像。
歌曲欢快,带着小孩的童真和想象,有一种生命力。
娜塔莉同丈夫共同生活20年里只听同一类型的音乐,勃拉姆斯和舒曼。
车子里的Woody Gurthrie在流动,娜塔莉说自己重新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丈夫离开后,孩子长大成人离家,母亲去世后。
2. 舒伯特《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歌词大致描写了在湖面泛舟的美景,时光流逝,明日再好的时光也将消失如昨日一样,乘上那翅膀,消失于无穷的时光。
这首曲子出现在娜塔莉离开丈夫在布列塔尼曾经供一家度假的祖屋的时候。
这首曲子应了娜塔莉和丈夫昔日的美好时光逝去。
“逝者如斯夫,欲乘风而去。
”这何尝又不是所有人的生活始末?
3. Donova的Deep Peace (* 不要上内网乱找了,列出的都不对的,能上外网的,去外网找吧)歌曲出现在娜塔莉在送潘多拉去山里农场那次,晚上她头晕的时候响起。
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都非常美妙,有使人产生安静的力量。
随着音乐的缓缓响起,她从农场回到家,生活似乎也渐渐回到轨道。
4. Unchained Melody - The Fleetwoods影片的结束,生活继续,字幕滚出,放的就是这首歌,很温情,家,新生命的延续,爱,我们所有人都渴望。
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影片。
这是一部乐观主义者的影片,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找到幸福,为人师培养了优秀人才的幸福,为人子女的幸福,重新找回自由的幸福,当上祖母天伦之乐的幸福。
这不是一部讨好大众的影片,它在找属于它并且懂它的观众,音乐,书籍,哲学的引入都是导演和她的受众群之间的纽带,暗号和划分同类的记号。
Bravo!
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不能再写了,我已经控制了篇幅,但还是写了整整四页的文档。
观影|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原创 2017-12-14 宁木 ARoomOfHerOwn“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们拥有的一切,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
”第二期片名:《将来的事》上映时间:2016年国家:法国导演: 米娅·汉森-洛夫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安德烈·马尔孔 / 罗曼·科兰卡关键词:哲学、生活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Op. 72, D. 774Dame Margaret Price;Hans Schöneberger;Wolfgang Sawallisch - SCHUBERT, F.: Lieder (M. Price, Schöneberger, Sawallisch) 《将来的事》是法国新锐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Mia Hansen-Løve)在2016年执导上映的一部由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充满哲学意味的生活电影。
米娅·汉森-洛夫198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最初以演员的身份于1998年进入法国影视界。
后来在2003年,米娅成为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在2016年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米娅作为最年轻的导演最终凭借《将来的事》获得了当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米娅无疑是近年来法国最受瞩目的导演之一。
《当代电影》对于米娅有这如下的评价:“作为一名女性电影作者,米娅·汉森-洛夫的作品始终充溢着一名现代城市女性在思考生活与存在的时候所自然散发的感性光芒。
她的电影工作方法可以说是对"新浪潮"一代作者的继承,更显在的,则是类似于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探讨的对个体现实的富有诗意的哲学考量 。
” 《当代电影》对于米娅·汉森-洛夫的评价是比较全面和中肯的。
从本期影片《将来的事》来看的确有许多法国新浪潮风格的影子,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影片充满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生活的追问,体现了对处于个体偶在性命运中的个人境遇的人文主义关怀。
除此之外,影片于佩尔对知性中年哲学女教师的生动演绎、阳光满溢的每一帧法国田园风景画面以及与剧情的推进搭配的相得益彰的背景音乐也是本片的看点所在。
这部电影以一种叙事性的拍摄手法,讲述了突然降临在一名中年高中哲学女教师娜塔莉(于佩尔饰)身上的一系列的生活变故——与出轨的丈夫离婚、情绪持续焦虑的母亲去世,以及自己的写书计划受阻等等。
在导演缓缓推进的叙事基调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女主角娜塔莉的生活之船如何从平静的港湾意外驶离,到达了生活的风暴中心。
对于这一系列的剧变,或许会让人想到昆德拉在自己的小说《小说的艺术》中表达的观点——现代的生活世界是一个陷阱,那么,“在成为陷阱的世界中,人的可能性是什么?
” 联系即冲突,拥有即束缚,这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活悖论在影片中不断出现,构成了不同角色间的矛盾冲突,推进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不管是在影片中各角色间的夫妻关系、母女关系、师生关系或是工作伙伴关系中,都体现了电影主角们在这一悖论中的思考与抉择。
作为一部与哲学相关的影片,导演巧妙地利用了电影主角娜塔莉是哲学教师的这一身份,将主角对生活的困惑与诉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每一次于佩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启迪以及与已经毕业的学生法比安的交流其实都和自己的生存状态相关。
在影片中,娜塔莉曾向学生们在不同的阶段提出过不同的哲思问题: 真理是可以被讨论的吗?
人是否真的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呢?
希望与拥有哪个更令人满足?
影片最先引入的娜塔莉与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的关系,在电影开头,家人一起去夏多布里昂安息的圣马洛港口的格朗贝岛出行,十分温暖和谐,充满着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所具有的平静与满足。
一闪,电影就是十年后的画面。
同为哲学教师的两人分别教授着不同的内容,丈夫汉斯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崇尚康德,并把“天上有星辰灿烂,心中有良心照耀”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而娜塔莉似乎对于卢梭更加钟爱一些,无论是从自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或是在教学内容以及生活中来看;特别是在母亲的葬礼上,娜塔莉选取了卢梭的《忏悔录》中的一段话作为悼词。
此时,娜塔莉已经与丈夫离婚,很明显,这段悼词不仅是娜塔莉对于母亲的怀念,更是表达了自己对于自身当下处境的困惑与迷失。
娜塔莉与丈夫作为生活的伴侣结为夫妻而缔结联系,他们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是否对婚姻依然忠诚,不幸的是,丈夫汉斯有了外遇。
娜塔莉对于这一坦白的第一反应是:“你(丈夫)一个人保持这个秘密不好吗?
”看得出虽然娜塔莉对于丈夫的出轨虽然觉得愤怒,但更多的是想要保持一种生活的平静。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娜塔莉并不是一个固执的完美主义者,而是一个理性地接受了生命会存在种种瑕疵的知性女性。
但是当丈夫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情况就变了,丈夫必须做出选择——离开娜塔莉和另一名女子同居,娜塔莉不是这个变故的发出者,而是承受者。
在极为理性的克制之下,没有激烈的争吵或愤怒,娜塔莉的反应只是悲伤地凝视着窗外说了一句:“我还以为你仍爱着我,我真是太蠢了。
"
而就在这个变故发生前,娜塔莉刚刚在课上同自己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提问——“真理是可以被讨论的吗?
真理建构在什么之上呢?
”,最终同学们得出的答案是:时间可以证实历史与艺术中的部分真理。
后来问题的讨论被娜塔莉母亲的电话所打断。
那么就这个问题延伸开来,爱情中有没有真理呢?
爱情的真理又建构在什么的证实之上呢?
两个人在缔结婚约的时候,许对方为真爱,疾病或贫穷永远不分开,或许就以为对方对于自己的永不改变的爱就是真理。
那么现在,娜塔莉的爱情的真理已经被丈夫出轨这一事件所打破了,曾经的真理在时间线的延长中被偶然打破,娜塔莉虽然悲伤却无能为力。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在娜塔莉与母亲的关系中,母亲与娜塔莉之间显然是一种极为紧密的联系,但也为冲突的产生提供了最为肥沃的的土壤。
影片前半部分中,母亲焦虑症的持续发作,以及随时都会打过来的告诉娜塔莉自己情绪崩溃的电话——在娜塔莉凌晨的熟睡中,在娜塔莉给学生授课时,在娜塔莉与丈夫离婚后告别的旅途中……甚至不断尝试自杀甚至扰乱了消防员的正常工作。
娜塔莉看似几次故意忽略母亲的电话,但只要母亲打得次数一多,她立即就会跑到母亲身边。
每次去的时候,尽管匆忙,还不忘记给母亲带上食物或者报纸,甚至是在布列尼塔往巴黎赶回去的那一次,还给母亲在家附近的草地上摘了一束鲜花送给母亲。
看得出来娜塔莉用了很多的爱与包容来照顾着母亲,但是,一个人的生命究竟多大程度上可以忍受为他人所占有和支配呢?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母亲。
而此时对于彼此的拥有也变成了一种束缚。
于是娜塔莉与母亲的冲突便产生了,最终在情况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母亲抗议失效,妥协去了疗养院。
“人是否真的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呢?
”,这个问题似乎更像是对于母亲和自己发出的提问。
而之后,理应情况好转的剧情却因为母亲在疗养院的意外去世而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面纱。
母亲的角色设定看似是女主的累赘,但母亲去世之后,娜塔莉是觉得如释重负更加自由了么?
没有。
因为负重前行的生命才更有意义,不再负重的生命会因失重而无法感知自我的存在,母亲的离世使得娜塔莉在作为女儿的身份的部分生命失去了意义,娜塔莉也因此又陷入了新的悲伤与迷茫之中。
正如刘小枫所言,哲学和科学可以把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撞见的显露人生相对性和道德模糊性的悖论理析得清清楚楚,可是,生活在被悖论撕裂的伤痛时刻中的个人需要的并不是清清楚楚的理析——更何况根本就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是理智的,而是叙述性的陪伴和倾听。
于是娜塔莉转向了自己的学生倾诉——法比安,一个在哲学上才华过人又富有生命力的年轻人。
娜塔莉和法比安的联系是基于师生关系展开的,最开始的时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娜塔莉在法比安迷茫的学生时期给予了许多支持与鼓励,而法比安也很感谢老师,会经常来看望老师,并且在哲学上互相交流思想并合作出著。
二人的冲突发生在娜塔莉在法比安农场上的家中,二人关于彼此在哲学研究的方向选择以及在哲学与生活的统一性的实践上的意见相左。
最深层次的痛苦,不是不幸带来的,而是孤独。
此时,娜塔莉由于被学生误解而产生了更大的孤独感,甚至一个人在房间中抱着母亲的猫潘多拉伤心地哭了起来。
原本以为会是惺惺相惜的师生情谊却在关键的时刻又加重了自己的孤独与迷茫感——或许这就是生活,充满了不定向。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类似于幸福的陪伴似乎也是脆弱的,可能只是基于某个观点的相左就会绷断,人与人之间的陪伴或者抚慰也不应是一种义务与强制,特别是理解,更不可强求。
好在这次师生间的冲突只是一个插曲,后续的故事中法比安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冲撞,尽自己的所能来弥补自己之前的失态,并出于善意帮助娜塔莉收养了母亲的猫。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的后面部分,最后一次在娜塔莉的课堂上,她给同学们讲的是卢梭的《新爱洛伊斯》,阐述的是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由于阶级差异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课堂中节选的是以下片段: “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不是快乐的,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
假使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会多久,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们拥有的一切,希望比拥有更容易让人满足。
快乐在存在之前才是真正的快乐。
以纯粹想象的快乐回馈那个不在的爱人,即便非真实,也是强而有力的。
” 这段话很像是娜塔莉对于和丈夫离婚这件事情以及对于自己的生活的和解。
不管在何种关系中,没有持续的幸福,幸福只是一个点,然后在某个时期达到一个峰值,而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有着十分宽广的灰色地带。
如果人们觉得不幸,也可能是一种自身的期望的缺失,只要对未来仍有信心,仍然有所期望,那么内心的快乐也会自然而然的到来。
毕竟对于生活,有所期望并因此保持一种对于生活的热情,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真正使人绝望并放弃一切的,只能是绝望本身。
故事的后半段娜塔莉恢复了自己平静与从容,其实如此推崇卢梭的他,应该也知道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未知。
卢梭曾说过:“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人。
”那么人生的智慧,就是在于能够选择开启快乐的闸门,关闭一些痛苦的闸门。
克制中的平静,隐忍中的优雅。
生活似乎总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
总是经过每一场与自己的搏斗,所有的不安与焦虑被平息下去,湮没在时间的低地处。
而后情绪被抚平,朗日晴空。
而只有自己知道在每一次的搏斗中,自己是如何耗尽全力。
但希望是个好东西,它支撑着每一个人在西西弗似的人生中,不断踏上征途,并守望着光明。
影片的最后,在圣诞节的晚上,丈夫汉斯回到家中取走自己的叔本华。
娜塔莉问他怎么过圣诞节,汉斯告诉娜塔莉他的女友去了西班牙,自己有事情所以留在了巴黎。
汉斯的言神之间都透露出一种对家的留恋,但是理性的娜塔莉最后还是暗示汉斯快点离开,并让他交出家的钥匙。
是否这意味着汉斯与女友的新恋情或许并不顺利,而要回心转意回归原来的家庭呢?
这里只是一种猜测。
或许爱情会再次到来,或许幸福会以别种形式降临,但是无论怎样,保持一种平静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娜塔莉内心都不会有所担忧。
后面子女们都回来和娜塔莉一起过圣诞节,在暖黄色的灯光里,在家人的陪伴中,温馨的晚餐开始。
娜塔莉怀抱着睡醒后哭闹的外孙,在卧室内哼唱法国民谣《在清泉边》——拥抱着一个新生的生命,为他唱着抚慰的歌曲,这似乎也象征着娜塔莉自己的精神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已经得到了重生。
以上内容可来自公众号ARoomOfHerOwn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ARoomOfHerOwn
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
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如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
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前陣子看了獲得本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被譽為有侯麥神采的《愛情未來》,它大概是我今年到目前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
女主角伊莎貝雨蓓說,她是思想跟生活合一的人,應該說,她是這麼告訴她那位有才華的帥氣學生。
整部片可以看出她不斷去實踐、企圖貼合這兩者,從失婚、喪母、對待黑貓的轉折到迎接女兒的新生命。
當愛情進入婚姻狀態,不僅是情感的締結,也是兩人所有物的疊合,所以跟外遇的丈夫分居,兩人要均攤財產(其實大多是書)的時候,對方一聲不響地拿走她作過筆記的書(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她彷彿也連帶被奪走了部分的記憶、時間或意志。
對她來說那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吧,可能也是整部電影的思想核心。
因此去學生的農莊散心之前,她又買了一本新的,我猜想她日後也會重讀或再次寫下筆記(而且會不同以往)。
人生之路只能走過一遍,但藉由這個動作,她依稀也有了第二次的機會,再去檢視跟經歷自己的人生。
她丈夫的海邊小屋也是。
看似兩人分裂的狀態,其實只有她被分裂出來。
而觀眾最想看到的,也就是「貴為」哲學教授,遭遇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題,會有更深刻或更細膩的處理方式嗎?
她母親作為她的對照組,顯得更利己放縱。
年輕的帥氣學生,則是她更激進也從容許多的另一個版本。
討論道德的存在、面臨比自己不幸(或低階)的人,她又應該把自己放在哪一個位置呢?
「對激進派來說我太老了。
」「為什麼?
」「因為我曾在那裡、也經歷過。
」電影原名「L'avenir」即未來之意,英文片名是Things to Come,她經歷一些挫折、吞下過往,面對未來時才能一點一滴地吐出來。
叔本華那句名言: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一如那隻黑貓,以為從此走失了的當下,牠卻啣著什麼回來。
黑貓仿若她意志的現身,是盲目的欲求、原始的本能,之不可抗拒。
这个标题之前写的日记似乎用过了,但确实是看电影时涌入脑海的第一句话。
于佩尔扮演的哲学教师年过百半,下有刚怀孕的女儿上有抑郁寡居的母亲。
她年轻时参加过学运,现在她的学生里也有一批活动家。
对于学生调笑她的布尔乔亚生活方式她微笑以待,“世界没有改变,也许变得更糟,但是我变了”。
时间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哲学的核心命题。
如何面对生活的百变流转似一场神降的考验,然而考验的尽头并没有奖赏。
母亲乖戾,又黏人,孤僻,又无法独处,她像对待孩子一样应对她不计其数的午夜闹剧,终于在不堪重负下把她送去了养老院。
离开养老院时她泪眼汪汪,自我安慰似的喃喃道:“这可是最顶尖的养老院,可花了我好大一笔钱呢。
”仿佛钱是她唯一失去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又说:“那里的味道太可怕了……”死亡是一条充满孤寂的只许一人独行的隧道,那尚未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在我们的挚爱之人身上显形。
去养老院之日母亲似乎放弃了反抗,没有挣扎,也没要求带上她最爱的黑猫,乖巧顺遂。
之前的无数次自杀只是戏谑而苦涩的排演,直到此时灵魂才真正接受了必死的结局。
母亲去世了,丈夫为了一个她不认识的女人离开了她。
年过半百时成为孤儿,漫长生活中的另一半突然退场,没给予任何精神支持。
人们低估了失去母亲对于一个本身是母亲的人所具有的重量。
然而女儿也生下小孩,她成了祖母。
生活没有溃烂或变质,只是那些支持生活核心的东西,或者说对于实存之物的信念,正在消失,在变薄。
电影里很戳心的一段引用:「这是我所看到的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认为神无存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将其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言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方向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她把那只“偏执的老黑猫”当成了母亲的替身,搂着它睡觉,在半睡半醒间哭泣。
在它消失时急切地寻找它,在它消失的栅栏前从早晨站到黄昏。
母亲曾提出要搬来和她一起住,但她为了丈夫拒绝了。
也许知道这种依恋是不健康的,或者说终究有一些妄念、一些幻想和痛苦需要了断,她把黑猫送给了住在农舍的学生。
将来的事,谁又知道呢。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处幽晦不明,大自然所给予我的,只有怀疑和惶恐不安。
如果我无法看到任何神迹,我便会变得消极悲观。
如果造物主的标志随处可见,我便能于信仰中寻得平静。
然而就我目之所及,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
于是我便身陷那种自怨自艾的状态。
我曾千百次地希望过,如果真有一个上帝在维系着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将毫不含糊地将他标志出来。
如果大自然所给出的标志是骗人的,那么大自然就会将它们彻底勾销。
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明白我要追随的方向,而不是处于目前这种状态,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状况,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
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只要心系永恒,任何代价都不足挂齿。
”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大学老师,在学校里教授哲学课程,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
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
与此同时,娜塔莉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出现在了娜塔莉的面前,他和好友们打算制作一个哲学网站,想邀请娜塔莉做他们的顾问。
法式话痨片,太好看了,导演简直想笑死我,女主还是于佩尔女神。
弧度越长的笑点越好笑,感觉大部分不仔细看的人肯定都错过了我就好开心:前一段女儿找爸爸,爸爸说什么事,不会是怀孕了吧,女儿说是发现爸爸外遇。
接着就大篇幅的开始女主和丈夫分开后经历的一些琐事小事,直到一年后,女儿生下孩子,你要笑死我。
所以明明就是怀孕了,被爸爸戳穿后不好说就改说了爸爸的丑事,直接导致父母离婚。
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女主去电影院看的是阿巴斯的《合法副本》,挨千刀的变态男,自己不好好看电影害女主也没好好看完。
- 女主妈妈和女主的对话每段都太好笑了,有这么可爱的妈妈,再烦也心甘情愿了吧。
关于消防员,关于演尸体,关于政治笑话。
- 女主的猫,每次出现都好有趣啊,毒舌说它又老又顽固谁要啊,儿子还吐槽说,你花了多少钱送出去的。
但猫猫丢了比谁都着急,找到了还恶狠狠的亲亲抱抱一边说"punishment",真是太可爱啦。
- 女主的书架被前夫搬空了一大半气死了,去扔花的时候,记得要把宜家购物袋拿回来哈哈哈哈- 女主前夫结尾出现也很有意思,两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男的被嫌弃也不气馁说:我有一本书,一段香肠,一瓶酒,就够了,女主催着他离开,但是关上门的瞬间,停顿了一下,立刻又开始忙活,这一下停顿真的有灵气。
- 还有大片段的哲学思想的讨论每段也都很有意思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总是不会太无聊吧。
看完電影,有一種難言的哀愁,因為“只能這樣”;也有一種力量,是“好好活著”。
《將來的事》在我看來其實是“活在當下”,是“斷捨離”。
電影的主角娜塔莉是學哲學的,哲學是辯證,沒有絕對的真理(電影中有一場娜塔莉與學生關於“真理”的討論),一如生活本身。
就像電影中說她經歷過激進的青春,也加入過gong產dang,但時移勢易,年紀漸長的她不再相信偏激的理論,而變成了年輕人口中妥協的“中產”,她嚮往生活本身,栽花種草,面朝大海——因為“就是這樣”,她不再是過去的她,不再相信過去相信的真理。
電影中她愛慕的學生法比安是她年輕時的“原樣複製”:青春,熱愛哲學,參與和熱衷討論社會運動。
她愛慕他,不無對於自己“青春”的留戀和投射,雖然她知道自己已不一樣。
法比安暗示她“妳或可和年輕的男子再一起”——“怎麼可能?
”,這是她脫口而出的態度,也是心裏的想法。
因為她縱然欣賞,但她知道自己是另外一種人,要過另外一種人生。
電影中她和法比安及法比安的一幫朋友一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她獨自去看山、看風景,安逸自在;但在和法比安的朋友們一起時,卻時常是孤獨的,她兀自躲在床裡哭,因為知道自己是一個局外人,格格不入。
最悲傷的是她也已經看到了法比安的未來。
法比安和她說,現在先這麼過日子,但是有了孩子以後就不知道怎麼樣了。
娜塔莉其實已經預見了法比安會面對來自生活的重壓,也許未來的他會變成“她”,但無論如何,生活會給法比安答案。
她能選擇的只有告別。
電影中另外一條線,是娜塔莉的母親,她深愛著娜塔莉的父親,但卻以離婚收場,終生鬱鬱寡歡。
在母親身上,娜塔莉看到的是自己”未來“的”原樣複製“。
她的老公出軌了,但嘴裡卻依然說著“永遠愛她”,如果和他繼續這樣曖昧下去,她就將和母親一樣,和這個男人永遠糾纏不清。
母親給娜塔莉留了一隻貓叫“潘朵拉”,潘朵拉是“慾望”,也是“危險”,雖然外表可愛。
她最後能選擇的,也只有告別。
她把老公手裡的鑰匙要回來,又把潘朵拉送給了法比安。
“斷捨離”,不但和過去告別,也和可能的”未來“說再見,好好活在當下。
電影中有一場戲很有意思,她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放的電影就是阿巴斯的《原樣複製》,戲院裡的男子希望和《原樣複製》的劇情一般,和她來一場邂逅之戀,但無論電影內還是電影外,娜塔莉都選擇了拒絕,她無法做那件複製品,生活無法、也不該拷貝。
電影結尾的一場戲也很有味道,她在法比安家的最後一晚吸了大麻,躺在床上睡覺。
半夜卻想起了潘朵拉,她來到樓下,潘朵拉躲在爐火邊,而法比安正在電腦前工作。
她好像要在那場戲裡和法比安與潘朵拉做一個告別式,和放不下的(對於過去的)眷戀、撇不開的(對於未來的)慾望好好說聲再見——說起來是如此的憂愁,但生活不就是要這樣繼續走下去嗎?
看完這部電影後,有一股莫名的愁緒縈繞,於是在油麻地電影中心的駿發花園發了會兒呆,抽了根煙,又在經常去的廟街吃了碗渣咋,覺得活著已經足夠美好,就像最後娜塔莉抱著孩子,生活還是要繼續,誰說不是呢?
波澜不惊,这就是生活
于佩尔怎么看都顺眼,只要看着她就很舒服。
Alain de Botton说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娜塔莉在母亲过世、丈夫出轨、编辑退稿的三重打击下,离开巴黎。在树林瀑布山谷田野的环绕中继续读她的哲学。哭泣的片段很短,虽然现实中的悲伤不能像电影镜头突然切换,但终将在自我修复的神秘力量中渐渐淡出。
这到底是想演个啥?但好歹还算语句通顺,那也只能给一星
2.5 拍了一堆哲学书皮儿的法国电影,一般。
这拍了个啥?
#2017617重看#生活与哲学的一次尬侃,与女人的一生。
三星半,引用到哲學的電影我就沒法一目了然,法式生活流水帳的走法,看不太出明顯的結構與符號運用,但那隻黑貓的去留卻頗能打動我。和導演前作相比,或許可說談的是人生的無以為繼卻又非得繼續的過程,只是這次不是在講電音青春,而是哲學與人生。
音乐特别好~收藏了
老师年轻的时候也是去莫斯科当过共产党的人,后来读了索尔仁尼琴嫁给了内心良心闪耀现前夫;学生是抽着大麻听着美国歌,信着精神分析学。老师想不想死,自己没硬起来,两代人都软不见了。
就算你是中产,仍然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完的坎。
不仅由侯麦创建的菱形电影公司出品,还在侯氏法国城市美学与乡村景色(花园与《飞行员的妻子》同一个取景)中践行了再次度假电影,并继承《春天的故事》,把季节变为更易识别的亲人去世与出生、动物的送出,延展出又一生活困境与哲学问题的相伴相生。可惜的是侯麦拍摄之时虽然研究哲学但并没有成系统且有令人亮眼的洞见,所以导致了对话形而上时的空洞,这一问题显然也被传递了过来,虽然是以名词累积,好似人物生活贴片的方式存在。而有关个人价值方面,侯麦整个生涯极为沉的住气,近乎在新浪潮导演中位居最右端的他并不直接诉说看法,与之对比,导演明显太心急了,有些部分过于只给了,诉诸台词的情况不如曲折的拍部《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去除看似深邃实则与景色一样为电影添加格调的部分,才是最好的人物生活呈现,只不过这部分显得过于打扰了。
不是大学老师是高中老师啦。类似的故事她不是在villa amalia里演过了吗。什么包给她一拎就蛮好看的。手臂显然是练过的啊!
不但出了哲学电影,还在哲学电影里出了哲学连环画,真哲学女导演.
涓涓细流中万钧之重。
人到中年,生老病死离都经历了,对她来说却是如释重负、一切才刚刚开始。风风火火的步伐,关于哲学和将来的事:一部法国版的“女人四十”。说实话于佩尔阿姨演这种中产知识女性太没难度了,倒是写出这样生活剧本的80后女导演确实该得银熊奖~
好熟悉的现实主义风味啊!老演员于佩尔还是那么知性、充满生命力。随着这位中学的哲学老师展开的人生波折、困扰,等等等等,引入感慨:他们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是这么教学、生活的啊,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照本宣科,只为了应试。人生总会有生老病死,但有质疑、探索,能自主、自由地活着真好!
伟大的演员,信手拈来
女性只有抛弃了男性伴侣和家长之后才能获得自由——却不快乐与平静,唯一获得的方式则是寄情于后代;而哲学家面对学运或者是「互助社」虽然具有清晰的辨别意识却一无是处;黑猫「潘多拉」是全片的亮点,一个陪伴老人多年毫无生存经验的家猫却能够迅速融入野外并恢复天性才是自然第一法则。
在伍迪·艾伦的影片之中,人物往往对自身的犬儒主义一无所知。而在米亚·汉森·洛夫的这部”知识分子影片“之中,于佩尔饰演的哲学教师却无时不刻面对后68的日常生活之下的自洽危机——来自现实世界的符号系统将其捕获至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而哲学著作中的篇章则形成了对这种状态的隐喻,隐喻的开始是思辨性的消亡。L'avenir是一种即将到来的事物,在它的不断推迟与收缩之后建立知识合法性,成为知识中产的阶层护盾。影片的片名指向了一种反讽,正如影片开始的激进抗议。即将到来之事已经到来,令人物从知识之中回撤,投入到不断否定自身的“行动”之中。《将来的事》没有什么乐观主义,而是以一种不情愿的姿态出演了一部福音电影。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在一个圣诞家宴的结局之中将摄影机后拉,将人物褶皱在伯格曼式的室内空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