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染坊》已经有一阵子了,但一直没来得及写点什么。
今早看《新周刊》主编封新城对吴晓波的一篇采访后,觉得用“男三号”来形容清末至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商人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文学创作也好,影视作品也罢,描述这段时期时总是围绕着政治,商人连配角都算不上,企业家的提法更是无从说起。
还记得历史书里说过,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萌芽过的,只是被扼杀在了摇篮状态。
既然有资本主义,那就一定有商业,有商人啊,他们跑哪儿去了?
也曾听说盛宣怀、胡雪岩的名字,但太少了一点,而且他们的被人所知还是沾了政治的边。
官商官商,就没有民商吗?
陈寿亭无疑是个杜撰的人,哪怕有原型,也相去甚远。
但至少,在那充满了动荡的年代,有这么一撮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商人。
你说陈寿亭爱国吧,是,他会给游行学生免费送布、送水、送干粮。
但你若说他是大善人吧,他给的布是堆积无用成本少的,他也不是给你白用,条幅上要打他的logo。
在那个年代,广告都还不是一个独立概念时,大字不识的陈寿亭,这一手,绝!
而我就从这个细节里,得出陈寿亭首先是一个商人,其他的都是辅,商人才是根深蒂固的主。
推而广之,如今的企业家,当他们做什么时,我不是小人之心用最坏的歹意去揣度他们,但是,他们也是贴着商人标签的,也免不了俗。
我是一个俗人,所以我一直是在乎文凭并以之为手段之一来界分人与人的。
但越来越发现事情好像不那么简单。
陈寿亭是个文盲,但他就能将留洋的高材生一一打败并让他们对之心服口服,个个“六哥六哥”地叫还以之为主心骨。
原来,有没有能力,是否让人心悦诚服用的不是文凭等虚幻的东西。
“穷寇莫追”,陈寿亭与人作战,到最后,总是会给人留一条退路,不将之完全往绝路上推。
一则是他心慈仁厚不赶尽杀绝,一则是避免了败兵之将的绝望反扑。
既落得个好名声又侧面维护了自家安全,一石二鸟之计。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
”很多曾经敌对的,到后来化干戈为玉帛,相互帮衬,但前提是有共同的利益。
但在困难时候,本来是朋友的,也会相互算计,以己为上。
商场不是过家家,没有那么多温情与仁慈。
尤其当今社会,前者少见,后者更多。
说到底,剧中的陈寿亭是没有与他旗鼓相当的对手的。
那些本不将他放在眼里可后来又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的敌手,跟他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这样也会寂寞并缺乏挑战的吧。
人嘛,总要有压力才更有动力,太过厉害,完全高高在上,不能发挥全部智慧的人,会高处不胜寒的呢。
一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对他的成长发挥太重要了,陈寿亭本想将他的飞虎牌卖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而且凭他的商业才能,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嘛。
可惜,他生不逢时,战争以及当时政府的政策,毁灭了一切。
中国商业不是不发达,中国商人不是不智慧,但被剥夺了平台的人,再厉害也没法表演。
中国民族工业是萌芽过的,但被强制性地终止了,于是有了中国那个时代企业家连“男二号”都混不上只能屈居“男三号”的尴尬。
剧中很多场景没有直接表演而是通过人物的口头阐述一带而过。
这是一个好主意,是小成本制作可以参照学习的——既节省了拍摄成本,又防止剧情像裹脚布般冗长。
不过,偶尔也会觉得跳跃太快有点衔接不上。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
整部剧看的好揪心,小六子每次想出对付别人诡计的招数时,生怕他告诉身边的人,也生怕他身边被安插眼线或有叛徒,其实怕的是这样厉害的角色的消失。
小六子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许多时候,他用行代替苍白的言,不论是对于帮助过他的锁子叔,还是从东北逃难而来的人,更有处处刁难他的日本人。
他的善狠表现的恰到好处。
只是他的强注定会让他在国家面前无从安放。
小六子是幸运的,前前后后遇到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启示了他。
说到底,他的谦卑与傲气,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另外,感情戏亦是刻画了小六子的高大形象。
择一人,忠一生。
整部剧对于一个人在孝悌,友谊,爱情,国家面前的选择与坚守,活生生的展露在了大众的视野中,升华了整部剧的主题。
佩服于小六子的天资过人,海纳百川,知恩图报,见招拆招……
我是特意注册来评价这部电视剧的,评级不多,这是我看过的所有商战片里最经典,最出彩的一部,至今我已经一集不拉的看了16遍了,可见我的喜爱程度...
小六子的成功从何而来呢?
我一直想不通。
他莫名其妙的成为周村第一染布高手。
他莫名其妙自学成化学家,掌握81℃绝密染布法,以至于用了20年都是领先行业的绝密配方。
他莫名其妙的结识山东第一企业家苗瀚东。
他莫名其妙的被卢老爷赏识,死心塌地的请做掌柜,少东家卢家驹被每天当做狗一样呼来喝去还服服帖帖。
小六子到青岛开大华染织厂后,和孙明祖进行的一系列商业竞争被观众大呼过瘾,盛赞为商战片的翘楚剧情,我却是百思不得其解,大华染织厂崛起手段有四,一是给青岛布贩子让利,二是暗中截留东三省客商,三是给学生爱国运动免费提供布匹做条幅打广告,四是用假配方算计孙明祖。
仔细考虑丝毫经不起推敲,一是孙明祖是青岛经营已久的大实业家,财力雄厚,一个新开的厂子给布贩子让利,孙明祖轻易可以仿效。
截留东三省客商现实中更不可能,多年的生意伙伴怎么会轻易被抢走。
至于赞助学生运动条幅这种手段实在幼稚,运动的宗旨是抨击政府,唤醒民众爱国意识觉醒,谁会在区区条幅赞助问题上大肆宣传?
如果有请先打点好媒体报社。
最后阴谋算计孙明祖的手段,实属卑劣,无奸不商,孙明祖虽谈不上光明磊落,但所做之事却都是阳谋,面对六子的诡计非但不气急败坏,最后居然还和好皆大欢喜,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是怎么尿到一个眼里的?
至于六子和青岛黑道的周旋更如同儿戏,江湖人都是拿人钱财给人消灾,籍籍无名初来乍到的外乡人不曾在这方水土有一点施恩布惠的背景下,靠混不吝就可以做上宋江一统黑道,义结金兰,这种桥段在隋唐演义和水浒传里都不曾有。
30年代的青岛是德国租界,一个一无背景,二无财力乡下来的小作坊掌柜在这里可以舞舞喳喳,洋人和蓄谋侵华的日本商人都可以被一并戏耍,商场如战场,这种桥段和抗日神剧有何区别。
剧中没有一点和政府打交道的情节。
看不到一点小六子做人的圆滑,生意上的精明,他成功的一切全部基于主角光环下的坚实基础:他财力雄厚,钱永远不是问题,他染布技术高超,客户不能拒绝。
他所到之处,黑帮,政府等第三方势力皆要回避。
六子去上海和林祥荣过招的手段更是滑稽的可笑。
林祥荣是上海鼎鼎大名的实业家,财力雄厚,小六子那点家底居然可以到上海去用月薪顶年薪的丰厚利诱把技工挖到济南,可能吗?
且不说有没有技术傍身的技工愿意从上海去济南谋生活,林祥荣也不傻,六子可以高新聘请,林祥荣就不可以顶薪留人吗?
除非走的人都是可有可无的。
六子和沈远宜的认识和交往不说,单说沈远宜,一个妓,是如何做到在济南呼风唤雨呢?
她长的漂亮,有才貌,会洋文,这就是资本?
凭这些就可以让济南的那些达官贵人在六子开业的时候去捧场?
再一个沈远宜和霍东鹤的感情也是讲不通的,真的情深意笃怎么会一直让沈远宜在窑子里接客?
霍东鹤好歹是党国国防部军需处处长,一个少将,居然和六子初次见面就被折服,就6哥6哥的叫着,并允诺至少几百万大洋的生意,这般公器私用想也不会做到这样大的官。
六子大字不识,却聪明绝顶,自己发明81℃染布超级配方,过目不忘轻松领悟现代染织技术,成为化学家,这些设定权且不说。
他目空一切的资本是钱,而钱又从何而来?
半生经营攒下几十万大洋家当就妄言做到青岛最大,济南最大,山东最大,全国最大。
最后大华染织厂在算计日本人的情况下才兑了14万大洋,就这点家当还吹嘘自己一天的进项可以买3个西餐馆?
就算所言不虚,那钱也是东家的,你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不是忘记了身份?
他对内体恤员工,工资丰厚,毕竟钱对开挂的主角而言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他对外的商业竞争阴谋不断,非但没有被对手加害,还赢得尊重,脱离现实。
六子总是自信到爆棚,做一步望三步,动不动就要给谁一个教训看看。
这种戾气和张狂何以在那个吃人社会存活?
《大染房》剧情紧凑跌宕起伏,富有戏剧冲突,因此可看性很高。
这个片子的讲的是那个年代爱国商人艰难创业振兴民族实业的传奇,其中必须要有血有泪有挣扎有不屈,这样一部近乎严肃的民国背景片,实在不应拿一个奇遇不断笼罩主角光环的张无忌式人物的传奇一生作为缩影,这和抽鸦片自嗨没什么区别。
一个小乞丐成为一代传奇的故事。
突然发现以前的电视剧集数短但照样讲好了故事而且经典频出,现在不注水个七八十集就不行。
1、人嘛,毕竟是人嘛。
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道德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啊。
2、行好准有好报,作恶准有恶报。
3、无论男人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女人,首先是信任对方,其次是理解对方,也就是体谅,第三是互相欣赏对方。
4、 爹好,娘好,不如自强好!
5、当断不断,不是好汉;当决不决,不是豪杰。
是一部很好的励志作品,让人感叹人的力量的伟大与渺小,在每个时期的中国都有精英,很多华人都是在那个时期离开国家成为现在的华侨的。
那个时期能出去的中国人很多还是很富有的,不管是继承还是自己有能力,选择离开国家,现在的很多华侨都是有这个时期背景的。
如果是你在当时的情况是选择与国家共存亡,还是离开呢?
首先我想谈谈卢家驹,家驹在陈六子面前,是个只会摆弄染织概念的纨绔子弟,我一开始以为陈六子会把他击垮的落花流水,可没想到,家驹一呆就呆到了结尾,和六子的感情也很动人。
陈六子评价家驹,说家驹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他不争,正因为是他的不争,才能让身为合伙人的陈六子大展拳脚,不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
跟着陈六子,家驹挣了很多钱,也一直保持着自我本色,自己的长处也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会讲外文,有文化,喜欢女人,和很多印染界的朋友的友谊也都因为有陈六子这条线牵着而一直保持着,可以说是命很好了。
家驹对自己的认识也很清醒,他说什么是走运,碰到对的人就是走运了。
我很慕强,看到厉害的人我首先会特别喜欢甚至于崇拜他的强大,进而自卑,我总是会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的短处相比较,别人有的优点我必须有才可以。
这一点我就比不上卢家驹,家驹从来都不会产生这种内耗的情绪,厉害的人,你只要站在他的身边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定要超过他,厉害的人也有自身的短板,正因为有你的长处在,你们之间才能1+1>2,以平等的高效的方式大杀四方。
其次我想谈谈陈六子的做人之道。
在青岛时,陈六子将计就计摆了孙明组一道,可他见好就收并没有置人于死地。
在济南时,藤井用低价逼的几个厂子连连亏损,这时陈六子查明了东北实施管制价格的情况,用走私捏住了藤井的命门,他也没有置人于死地。
上海的另一纨绔子弟在报纸上说陈六子是要饭的骗走了8000米布,陈六子又绝处逢生低价销售虞美人,把飞虎牌打入上海周边城市,他也没有置人于死地。
陈六子都能在这些惊险时刻化险为夷,但又把握好分寸,饶别人一命,让别人对他死心塌地,这可是太高级的拉拢人心的方式。
两个字,服气,格局大。
再其次,我想谈一下所有人最终的命运,在国家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太弱个人太强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所有人都终究是蝼蚁,形势比人强,个人的力量终归是薄弱的。
《大染坊》优酷才24集,不少人说被删减过。
我自己看了之后觉得,剧情跳转很快,时间跨度也大,有的地方需要脑补一些。
当然有的伏笔,一开始没有说的很明确,在之后的剧情中会有交代,呼应前情。
就目前的集数来说,前23集的剧情中,小六子像起点文的男主,完美符合“莫欺少年穷”这句话。
人虽是穷苦出身,但自带主角光环,遇贵人,得机遇,化敌为友,一路开挂,走上事业巅峰。
用人格魅力吸引到了众人的跟随和相助。
可是,最后一集多的内容,看得人心酸了起来,特别是配合片尾曲《把感动留在人间》歌词一起。
套用剧中的那句话:国家太弱,个人太强,会吃亏的。
从家国情怀到民族大义,从林家隐退到六子吐血,大好河山,满目疮痍,怎么不令人心痛?
一部剧的成功,并非只靠主角,也是由众多出彩的配角共同成就的。
卢家驹的老爹学识渊博,慧眼识人。
出场不多,台词却显示出这个角色的国学功底深厚。
他和小六子合伙做生意,给予了无比的信任,才让小六子为今后的发展挖到了第一桶金。
卢家驹,《水云间》的汪子默,集中了前期笑点,学染织专业不会染织,为人风趣,心胸开阔。
是个幸运儿,人生赢家,二个老婆,三个儿女。
可惜剧中没有陈寿亭是如何让卢家驹心服口服地喊他六哥的剧情,过程一定很有趣。
总爱说别人彪呼呼的孙明祖,彪呼呼这个词一开始不明白意思,还特意问了山东同学。
在青岛与陈寿亭明争暗斗多年,关键时刻却不掉链子,是个有骨气有大义的鲁商。
贾思雅,王思懿一直很美,《水浒传》的潘金莲,《秦始皇与阿房女》的逸云,都是她。
这部剧里她的妆容能看出岁月变迁,化妆师用心了。
可惜最后为了赚钱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
沈远宜,竟然是孙俪。
小六子济南开厂前来捧场,本来地痞流氓要来闹事,结果直接瘪掉,我太喜欢看这种戏剧性的高潮了。
林祥荣,上海小开,一开始看不起外地人乡下人,上海人那种感觉拿捏得很到位,那个说话的腔调,啧啧啧。。
最后拉下脸求人帮忙铁路截货,放以前的他怎么可能?
转变很大。
打完电话慢慢坐下,感觉自己受尽了委曲,内心很是无助,立刻回家求老爷子的肯定,也是很可爱了。
相信林老爷子一定很欣慰儿子的成长成熟。
赵东俊,比较谨慎,格局不大,心眼很多的商人。
倒不是说不好,做生意是需要守成的,小心谨慎不错,不过他内心深处其实不太相信小六子,交过几次手吃了亏才服气。
到最后,我都有点怀疑他的那个厂址风水玄学是不是真的灵验了?
赵东初,年轻时候的谢玉,王天风,脸好嫩啊!
《摩登家庭》也有他。
苗瀚东,林伯清,商界大佬的演员气质都很沉稳,光站着,不用说话,自带气场。
周涛飞,感觉小六子对他很欣赏,是不是想栽培他当接班人啊?
所以周死了之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丁文东,旅日留学生,装起来还蛮唬人的。
招标那场戏,他的日本老婆真的很美。
吕登标,一个很出彩的配角,前期在工厂里干活吃拿卡要,暗中吃回扣讨价还价的那三个手指,简直要把我笑死了。
他不适合干死活,派他盯人放哨跑业务搞销售的活,脑子不要太灵光~老吴(经济大权在握,做账一把好手,财务一定是要自己人啊),识字的金彪(电工,保镖,保安队长),锁子叔(半个饼的救命之恩,好人有好报),采芹(年轻时候不好看,老了的扮相反而顺眼多了)。。
济南旅馆里的掌柜,迎来送往,说话很有艺术,“陈掌柜的不愿意写字,所以画个圈”。
还有后面上门结账的说辞,话说得漂亮,钱也顺利地要到了。
胶东半岛民族工业的血泪史,值得一看!
看完乔家大院以后看大家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于是也带着兴致看的。
比乔家大院色彩明亮很多, 几乎是在第一集的时候就喜欢上了。
乔家大院几乎每集都是灰暗的颜色,就是这灰暗让我看不下去。
寒门难再出贵子?
首先看如何定义贵子?
如果说贵子就是指物质上的富贵的话, 陈六子用他的亲身经历很好的驳斥了这个观点。
应该说大部分的寒门难出贵子, 而陈六子是个例外。
而他的例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自己。
归功于:他在潜心研究技术的同时又足智多谋。
他的足智多谋体现在他的脑袋特别灵光, 使他不仅有染布的技术也有计谋, 对付竞争对手的计谋以及如何成功地营销他的”飞虎牌“的计谋。
正是因为这两项, 所以他凭着自己的能力跳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圈子。
从这点上来说, 寒门也可以出贵子。
还有一点, 陈六子非常擅长于处理人际关系。
就因为他去要饭的时候, 苗先生给了他一个馒头以至于后来他每次都去拜年, 然后就这样结下了很好的关系。
一个要饭的和一个著名企业家, 两个不同的圈子也有了交集。
当他一步步发达的时候, 围绕在他身边的就更多地是和他同一个圈子的人了。
大部分都是企业家, 比如孙明祖, 藤井, 赵氏兄弟, 林氏父子, 周涛飞和丁文东, 他一步步把曾经的敌人化解成了商业上的朋友。
也再一次验证了那句话, 你是谁便会遇见谁。
能和你成为朋友的更多的是你同一个圈子的人。
所以陈六子从要饭的上升到了有实力的企业家是打破了原有的阶层, 寒门出了一个贵子。
他是一个个例, 个例是允许存在的。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是陈六子。
他只是个少数。
大部分的寒门还是难出贵子。
而一旦人成了贵子, 他周围身边围绕的也更多的是与他实力和身份相同的贵子。
这些年反反复复看了七八遍,每当剧荒就翻出来看,每次看到陈六子办那些人都感觉特别痛快。
一共24集,把商战拍的特别简单易懂,一点都不故弄玄虚,节奏感也特别棒。
每次看完都感叹个人再牛如果国家太弱,也只能像六子最后那样悲剧结尾,感谢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真希望现在多出几个陈六子这样既聪明又大气的商业奇才。
真正的爽剧,必须五星!
爸爸喜歡的電視劇。高中在學校住宿的時候,晚上聽某個電臺播放過。
这样的剧本还有么
喜欢这类草根励志剧,剧情紧凑,人物鲜活,只是挺烦侯勇,无论演谁都那股子用力过猛、痕迹略重的劲儿
镜头、剪辑还需进步
结局太悲了
挺经典的 虽然也有很多神话的夸张色彩 大亨的发家史 总有些荡气回肠。妈妈去世前一直一直重复的看 说想学学陈六子做人 可是时日无多 哪能重新学呢 反复看了有十遍。
我怎么什么都看呐
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 就那么昙花一现 没了 这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什么样的国家!
最后几集,简直是为了过审拍的内容,台词剧情非常突兀违和
“将相无种,今日来咱家。”嫉妒心啊,有时候一种罪恶,有时候也是作为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省去中间过程,韩复渠撤军济南,日本打进济南,涛飞被暗杀,陈寿亭纵火烧掉宏巨染厂。正如“昙花”一说,一切似乎都回到了起点,但起点这一说法本也歧义。“国破家亡”,商人逐利本无错,民族大义面前也须有应有的担当。国家与家庭,说到底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具体怎样经营,还是因人而异。
还可以吧,主角光环太强大
书也赞
国弱民强富贵又如何,终不过红尘一遭。陈六爷是个人物!8.4
好像演话剧一般刻意,主角光环太盛
呃,没看完,不差
开挂爽文
节奏慢 磨磨唧唧
130823一刷,只是觉得热闹好看,陈寿亭好似爽文男主,各方都说陈的好。240502二刷,才发现角色们人格的真实丰富、商战的精彩。值得至少二刷。
1、迎合国人的反智倾向,土老冒干掉西装老外。2、稍稍突破传统的民国贫弱印象,迎合想象,新鲜题材。3、主角爱国亲共,符合主旋律
我好像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