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宝的推荐下,上爱奇艺看了一部叫做《窗台》的电影。
剧情很简单,讲的是一个两年前因丧失女儿再离异而变得玩世不恭的酒店经理与因感激被救赎而与“虔诚“信仰基督教的牧师结婚的邻居小妇人婚外情暴露,牧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纯洁信仰的审判者与救赎主的名义要处死妻子,除非经理跳楼以证明其真爱。
最后经理跳楼了,小妇人因此获得了重生--懂得了爱与被爱因而有了独立生活的勇气,顺带也拯救了拯救自杀者的谈判专家的陷入危机的婚姻。
牧师自己有过不堪的过去,在一次无意闯入教堂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从而虔诚愚昧地信仰着上帝,他会去医院慰藉那些得了绝症的病人,他也会因为根据《旧约》中的教条认为出轨的”奸夫淫妇“是有罪需被处死的,并认为自己是最纯洁的信仰者能够担当此般惩罚者,因此威胁经理要么跳楼,要么就要杀死妻子。
牧师是最脆弱的,他对上帝的信仰并非一直那么坚定,每当信仰收到威胁时就自证预言般地(甚至想要搬迁到乌干达那些更为”纯净“的原教旨教区去)让自己更加虔诚,虽然他宣传可以为教义去死,但那种虔诚确是表面和无知的。
只有那些心无所依的人,才需要信仰来汲取力量,证明自己的不懦弱!
小妇人从小就缺少父爱,青少年时因严重缺爱而有着迷茫而不堪的成长经历,无意中碰到以救赎众人为己任的牧师,因为被救赎,也因感激嫁给了牧师,从此在古板的教义下与牧师过着毫无生气的生活。
直到碰上玩世不恭的酒店经理,经理起初是因被牧师自认为同性恋有罪需要被他救赎的论点激怒,因而带着要拯救小妇人于被洗脑的生活的念头也夹杂着美色的因素开始亲密接触小妇人,后来却真爱上了。
小妇人是其内有着被教义,牧师和缺爱压抑已久的火球的冰山,一旦被激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与经理出轨了。
拯救自杀者的谈判专家因确诊自己不孕从而觉得孩子不是自己的受到妻子的欺骗,不能接受这是妻子因太爱他而选择人工受精的结果,陷入严重的信任/婚姻危机。
经理两年前因为意外车祸丧失女儿,而陷入到底是因为自卫的本能还是因为对女儿的爱不太够而导致女儿的死亡的纠结内疚心理。
他是片中人格最完全的,他拒绝了职员的示爱,他收留并支持患有艾滋的同性恋者,也会用教徒的方式安慰丧父的信教的职员,甚至在被逼跳楼的最后关头还不忘点醒谈判专家学会去爱。
也因此,他明白他必须跳楼,以拯救众生--点醒小妇人什么真爱,告诫牧师你声称可以为教义而死我却可以为爱而死,点醒谈判专家如何去爱并珍惜当下现实的幸福。
================================================================================================好吧,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只是剧透,下面进入正题。
这世上谁也不谁的救世主。
或许你确实对别人有过一些帮助,但没有这些帮助别人就活不下去么,那可大不一定。
由德兰修女创建的一家仁爱之家的管理者曾对志愿者说过这样的话:”We do not need you, but you just need to be here.“是的,要对有机会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去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心怀感激,而不应抱着享受施助者的优越感或对施助过程的自我良好的满足感心态。
上面说的只是第一种人,这种人或许会对他人有一定帮助,但其过程却不够好。
比如那些喜欢打着爱你为你好的棋子,从而替你决定和选择的亲人,朋友等。
我以前说过一句说说:要让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人。
正是对这一种帮助过程的感悟。
更何况凭什么你认为这样好,那样就不好?
如果别人的好的标准不一样呢?
我最反感那些侵入式的传教人士,他们有着虔诚的心,打着要救赎你的旗子,孜孜不倦,用着比推销员还牛逼的恒心向你灌输上帝的旨意。
凭什么你的上帝就要比他的佛陀要好,或比我的无神论要真理呢?
如果你觉得心宁你可以自己去信仰某些东西,但不要用极端灌输式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尤其是别人明确拒绝的情况下。
还有一种人,打着为你好的幌子,为了一己之私行欺骗之事。
他们不但过程不正确,出发点也不正确。
今天看到一则网易新闻一名留学毕业生被朋友骗去传销窝点,因拒绝加入被打死了。
像这种向亲友搞传销,销售的朋友就是这种人。
很早以前我就对传销这个东西很好奇(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传销或者网络传销,今天碰到的事儿,很无语啊,枉读圣贤书十几年,连一个脑子进水的人都说服不了。
传销是啥玩意,可以百度下广西来宾,看看贪婪的弱智们有多疯狂。
容我这么解释,比如我3800卖一个价值只有50块的东东给你,并告诉你,你现在是我的合法下线了,如果你带一个人A加入我这个组织,A算你的第一级下线,给你提成XX%,如果你的下线A再带一个下线B,那么B算你的第二级下线,又给你提成XX%,如此循环。
算算先:你带3个下线,3个下线带9个下线,9个带27个下线......第一级到第五级的下线都得给你提成,这就是所谓的五级三阶制吧。
被洗脑了的弱智们会想,哇靠,挣钱真快啊,这不很快就百万富翁了啊。
是的啊,如果你能骗三个比你更弱智的发财狂下线,而这个3个下线每人又能骗3个更弱智的.....那么弱智的你就成功了。
可惜,弱智的人虽然多但还不至于多到来足以支撑这个传销金字塔。
醒醒吧,传销是利用贪婪的心理骗钱而已,是违法的事情,如果你陷进去了,积点德,别拖你的朋友,亲人下水。
那时候懂的东西太少,只知道传销运作的机制,却不懂得支撑这种机制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句话救命稻草,只要能给人一种能救人的幻象,就会紧紧抓住不放。
就像活在恐惧下的人很顺从,活在贫穷下的人很容易被洗脑搞传销,活在困苦空虚中的人很容易信教寻求寄托。
前不久,有个人宣称有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邀请我去某地视察投资云云,这个朋友太好心了把我抬举到有钱人行列这个我倒是很感激满足了一把虚荣心(^_^),不过所谓的交情也就了了了。
所以,不要用侵入式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更不要用侵入式的方式对亲友灌输信仰,输出价值观,搞传销或销售产品等等。
如果你觉得某个东西好,告诉他人有这么一个东西即可。
至于他人觉得好不好,他自己去判断;他人用不用/信不信,他自己去选择。
毕竟那是别人的生活,不需要你来救赎,更何况你也未必够格。
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并不代表我没有信仰,信仰很重要,能在潦倒之际给予生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能在犹疑不决的时候给予一点指示性的方向感。
但只是一种纯粹的属于自己的信仰,不会隶属于某个宗教。
宗教总会强调它救赎的那一部分功能,也许教会的原有本意就是这样,而狂热的宗教徒总是会自视甚高,不能容许身边人的一点点背叛,这个时候他不再想着要有救赎的过程了,他会无限地放大自己的后果的沉重,即便是叫嚣“生命至高”的基督徒也会视他人的生命为蝼蚁。
当GAVIN定身,然后纵身一跃,爱情沉沉的刺痛了我们。
也许我们曾经抱着一颗玩乐的心拥抱了另一个人,但我们总会憧憬爱上一个自己真爱的人。
但是爱情的结局在哪里?
在那个纵身一跃的过程中,还是在泰勒口含的球体里,或者是留在了那条宗教,人性,爱情深深对立过的楼道里。
心怀信仰是不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死亡,是否是唯一的解脱?
信仰和死亡,两个看似宏大的命题,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嵌进生活,消解、咬噬心灵上的自我折磨,难以寻觅出口。
这是电影《窗台》的导演马修·查普曼通过镜头语言牵延出影片中四个人的自我挣扎和折磨。
一个冬日的清晨,霍利斯探长从医生那明确得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
原本平静美满的生活突降的阴翳让儿女双全的霍利斯在昏懵中被迫面对残酷的事实。
此时此刻,在他工作的辖区内,同样也有人面临被迫的抉择。
嘉文,一个酒店的助理经理,离婚前原本是一所大学的老师。
他被指示要求,一步一步走向指定的楼顶天台。
站在天台窗口边的霍利斯,眼前的职责是将嘉文劝说走下天台,而他自己心里的煎熬和痛苦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和父亲不明的俩个孩子。
两个人的对话开门见山。
信奉天主教的霍利斯对婚姻忠诚,打算跳楼的嘉文与邻居的妻子发生感情,被情人丈夫知悉一切。
在有限空间中,两人对应关系既微妙,又无限意味。
职责内,霍利斯有责任和义务劝说嘉文离开天台,而隐含的意识中,嘉文也是另一个他不知道何时存在男人的影子,那个和妻子生下两个孩子的男人。
霍利斯接到妻子哭泣打来的电话,在嘉文面前承认妻子的背叛,他不是孩子的父亲,他天生没有生育能力。
人最大的勇气和最艰难的事是面对自己人性中隐秘的懦弱或自私。
嘉文和盘托出自己和莎娜的情感纠葛的同时,讲出了困扰他两年的自我折磨。
这个看上去有迷人笑容的男人爱上莎娜后,告诉她他离婚的缘故是因为女儿在一次车祸中去世。
假如,事发时他没下意识地打方向盘,死去的或许不会是女儿。
女儿的去世,妻子的离开,使得他逼问自己是否是自己的软弱和自私导致女儿的死亡?
在嘉文眼里,霍利斯妻子是因为爱他害怕失去他而背着他做了试管婴儿,和自己生命中的失去完全不同。
霍利斯本不应痛苦。
他有爱他的妻子,有孩子。
和嘉文交往的莎娜,在结婚后才明白,原来,爱是这样,原来,自己可以被一个男人深爱。
失去的痛苦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中,早在她十岁那年,父亲留给她一个泰迪熊,离家出走。
莎娜和乔结婚,出于感激、愧疚或感恩,唯独没有爱情。
十八岁那年的莎娜,因吸毒而卖淫遭遇挨打走投无路,是乔救了她,并和她结婚。
嘉文为什么站在楼顶的天台边?他和莎娜的私情自开始即被乔发觉,并亲眼目睹。
乔在自己的工作之外是个狂热的布道者,他用激烈激进的方式说服他人来信仰上帝的存在。
他的前半生吃喝嫖赌无所不能,导致妻子和孩子离开他。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生活中最深恶和丑陋,机缘巧合,他接受神的洗礼,他相信信仰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乔软禁莎娜,他让嘉文做出选择,如果他爱莎娜,必须在正午12点从楼顶跳下,否则,莎娜得死。
妻子的背板是压垮乔的那根稻草。
他信仰上帝,相信天堂,相信自己不会下地狱,却时时刻刻在自身的地狱里煎熬。
影片中花费不算少的镜头叙述《旧约》和《新约》中同一类事情的不同结果。
乔选择《旧约》中的方式处置妻子和嘉文的关系,而不是《新约》中耶稣救下妇人的方式。
嘉文身陷自我折磨的痛苦,在两年后,在原本和莎娜商议向乔摊牌时,蓄积涌向一个出口: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以上故事发生在楼顶天台边的一个窗口,早晨八点到午间十二点的四个小时里,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构建出《窗台》时间和空间密度。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非但没有削弱影片情节的张力和节奏的紧凑,绵密的意识密度充溢其间,影片中的每个人的身心煎熬,以及无以消解的痛苦纤毫毕现。
导演镜头语言的力度,正是出于影片在结构上藉由密度意识而生发。
密度意识这一表现手法在电影上有大量运用。
譬如,例如土耳其电影《小亚细亚往事》,从故事发生的黄昏到电影结束时的天亮。
《佛在耻辱中倒塌》的故事背景通过小女孩在上学途中的遭遇,是如透视一般呈现出对生命苦厄的洞见。
国内提出叙事的密度意识是创作了《父亲不哭》、《荷花赋》等文学作品的马竹。
他在《叙事的密度意识》一文中指出:“密度意识具体指小说结构、电影结构等叙事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在所有文学艺术创作中运用。
密度意识的特征是,在同一时段同一空间下,表达密集的信息和意识活动,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无限丰繁”。
《窗台》在影片类型中被归为惊悚类。
无论是情节还是剧情,影片本身与惊悚没有关系。
恰恰是影片绵密的密度意识构建出的结构,延展出四个人的心灵挣扎如同炼狱般的紧张,以及和自己自我对峙的痛苦。
有种突然发现的好电影的感觉,虽然评分和评论都并不高。
在许多网页里这部电影被归入惊悚一类,但其实是部挺平铺直叙和悲伤的电影。
演员选的很好,有美女和俊男,却都有生活深深的烙印,美丽中带着阴影,依然光彩照人但让人感觉老去的丽芙泰勒,英俊但明显颓废的情人charlie, 精干却一夜间无比郁闷的警察terrence(多像《咒怨》里那个恶爸爸,某天忽然发现自己不育,顿时对挚爱的人恨从胆边生).甚至虔诚而善妒的丈夫,算是长得最帅的一个,居然是个炼油厂的系统工程师,这个职业明显带有强烈神经质。
很难说谁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即使是小小的配角。
丈夫:看似完美的熟男,有完好的童年,有过犯错的过去,经历过痛苦后的重生,相貌英俊,工作稳定,爱妻子,貌似也爱世人,会解救被虐待的妓女(而且还结了婚),会去看医院垂死的小朋友,安慰他们,陪他们流泪,为了信仰不惜去乌干达传教。
应该是神们所爱的那类人,却成为罪魁祸首,扼杀了警察原本的信仰,毁了妻子感恩的心,逼死了在爱中复活的cavin,更让得了绝症的室友失去了最好的支持和伙伴,最后一幕他在祈祷,但也许他的内心已经在地狱不断的受苦。
耶稣也不能惩罚有罪的人,而他,最终背叛了信仰。
这种背叛最初来自于对信仰的捍卫和坚定,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局?
妻子:悲惨世界里柯赛特般的人物,父亲早早抛弃了家庭,只留下一个泰迪熊,却成为女儿的圣物。
青春期犯的错使她几乎滑入社会的泥潭,在遇到第一个爱他的人后就抓住这个救命稻草挣扎出来,重新学习世界的美好,有了信仰,重新去上学,去读书,带着感恩的心努力爱丈夫,甚至对铺床清洁这种小事也不感到厌倦。
随着内心慢慢的坚强和自省,也慢慢复苏了爱的感觉,对cavin主动的爱是获得新生,但却无法抛弃过去的世界,信仰阻止了对性灵的忠实和追逐。
丈夫最后设了一个残忍的赌局,要么情人cavin去死,毁掉爱情的归宿,在只有上帝的世界里忏悔。
要么妻子去死,在爱情破灭之后连肉体也一同消亡。
最终cavin带着对过去的忏悔赴死,在痛苦中解脱了过去的痛苦,用自己的死亡给了妻子新生的理由,万幸妻子勇敢的承受住了不堪承受的痛苦,在结局走过他们相约相爱的老地方,走向新的生活。
情人cavin: 曾经的大学老师,现在是一个普通的旅店经理,和一个得了艾滋病的同性恋住在一起,也不断拒绝性感的服务员对他的示爱,直到遇见了同样有着不堪过去的妻子shanna,两个悲伤的人从最初纯粹感官的吸引,直至心灵沟通,cavin说出了内心最痛苦的事,为什么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没有保护自己的女儿,是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还是对女儿的爱不够深,这真是种最深的折磨,简直就是身处地狱,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且引人思索,确实是提出许多尖锐而难以回答的问题。
cavin对弱势人群一直给予帮助和安慰(包括对父亲死了的清洁工大妈),也许正是来源对没有保护女儿深深的自责和痛悔。
当他看到shanna对圣物的描写,对父亲复杂的感情时,他深深被打动,也许无形中,shanna变成了自己女儿的投影,希望获得女儿的原谅和包容。
影片没有过多描述他们的爱情有多深厚,更多的是两个内心有伤痕的人互相依偎和倾诉。
知道cavin在最后的时刻,他提醒了内心受伤的警探要看清生活的本质后纵身一跃!是为shanna而死,为爱而死,为女儿而死,也是为救赎而死,自己去死,就可以拯救shanna,证明对女儿的爱,证明他自己的信仰,信仰以谁的名义出现并不要紧,最终在选择的关头,他选择了去牺牲,为了救另外一个。
警察:或是谈判专家吧,他是最初出现的人物,也算是最大腕的吧,几乎以为是以他倒霉的人生为主线,挚爱的妻子,感情十几年下来不但不冷漠,简直更加浓烈,一对儿女,无比有爱,却在清晨被医生宣布其实先天不育,简直可以举枪去报复社会了,幸好这不是日本片。
在震惊与悲伤之余,匆忙谴责了妻子后还得带着满腹的疑虑去劝说一个莫名要跳楼的家伙,当他看到cavin时一定在想,咱俩一起跳吧。
他的世界一下子灰暗,所有爱的东西都仿佛在欺骗他,信仰的一瞬间崩塌,就连劝说工作也显得无力和苍白,“你还没结婚,干嘛要死?
”真实想法也许是,结婚就意味着欺骗的开始。
警察是这个故事的线索,cavin在生命的最后讲述了自己的信仰,也完成了传道,重要的不是孩子是谁的,在于你有孩子,他们叫你爸爸。
最终警察也实践了cavin 的理论,他转达了cavin的遗言,然后平静的回到家,不再祈祷,只是做一个父亲和丈夫。
其实是一部挺复杂的片子,提出许多问题,在没有鲜明信仰的中国人中应该能引起许多共鸣,至少对我是这样,心中应该又信,只是未必要仰视,更多的时候,应该用思考和感悟来脚踏实地。
没有想到,在豆瓣发的第一篇影评,是这样一部电影。
echo2448147 发布于: 2015-05-25 08:16我从不相信,宗教可以让一个坏人变成好人,让一个性本恶的人变成一个善良的人,让一个性格狂热的人变成一个平和安静的人。
所谓的改变,只是表层行为的改变,只是对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长期作用,可能会对人性有些许的影响,但人的体质、性格类型,难以改变。
影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的讨论,虽然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我也认可宗教的积极作用,并且誓死捍卫教徒的信仰自由。
宗教是深层意识形态的东西,无法用对错来判断,它只是一种选择。
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信教,也有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不信教,我并不觉得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没有信仰,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选择。
我们还可以去信仰一些别的东西,比如科学、比如努力就有收获等等这样的一些准则,当我们坚信某句话、完全信赖某个人,那么这句话、这个人不就是我们信仰的一部分么?
这些零散的东西,只是不够系统、不够完整,没法像某个宗教那样,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数代人的解释和完善,看似能够帮助人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内省,去完善自我的这种信仰,这是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Joe被宗教救出生活的泥潭,可是,他的人性并未改变,宗教成为他保持良好生活的毒品,他是如此害怕失去它,因此,他无法容忍他的生活中出现与他的宗教信仰不容的事情,他更无法容忍有人来挑战他的信仰,他必须誓死保卫它,因为他的宗教信仰哪怕是出现一点点小小的缝隙,也许他就会回到那种人鬼不如的生活中。
他所表现的极端,与宗教无关,是他个人的问题。
宗教,只是被他的符号和工具,他的精神毒品。
Gavin是个有思想、语言能力非常出色的人,他的辩论毫无疑问挑战了Joe,让Joe非常恼火,而与他老婆的幽会直接刺激了Joe,被宗教压抑的深层的恶爆发出来,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这里Gavin和Shauna对事情的处理,也是有问题的。
因为害怕而不坦言和直接面对,反而造成恶果。
如果Shauna直接对Joe把一切说清楚,直接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可能悲剧能避免;如果Gavin在知道此事第一时间报警,悲剧应该也能避免。
可是,人性就是如此,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选择最理性的解决方式。
一切都成了宿命。
这似乎是一个关于宗教的电影,可最终,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性所致。
宗教,不过是人的信仰选择。
有句话儿说的好,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如果你不是猫,不是狗,不是奥特曼,却是反过来如何是好?
很多时候我们不想那么做,社会却逼我们去选择。
得知小黑不育,为了不失去小黑,黑妞选择瞒天过海,否则生活会如何?
,小黑得知真相又当如何选择,如果小黑放弃家庭,黑妞又会如何?
英俊开车中失去女儿,老婆选择不原谅自己,从此生活得过且过。
美丽早年遭受父亲家暴,父亲可能因为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离家出走,这时候美丽的母亲等家人和社会没有给美丽良好的心里辅导,给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以至于堕落。
虔诚者早年生活经历不知,时常选择一些堕落的方式自我放松,以至于后来惹大麻烦,失去老婆孩子后迷失,后来该信基督后又遇到美丽,终于觉得找到生活和幸福的意义,然而,他的上帝开了个玩笑,他的信仰也崩塌了。
堕落的美丽遇到虔诚者,自以为得到救赎,然而面对新问题,美丽又遇到新困惑,虽然如此,美丽却离不开虔诚者,直到英俊的出现。
英俊得过且过,和同性恋同居,虔诚者试图挽救同性恋时,同性恋接受了,而英俊不但反抗,而且发起反击。
个人觉得所有人中英俊是最聪明的一个,但也是很不道德的那一个,即便虔诚者有过分之处,出发点也是好的,即便你认为出发点也是不好,你争论也完了,即便你能认识到虔诚者和美丽的问题所在,你本可以选择当朋友,拯救他们,毕竟他们是拿你当朋友了。
然而英俊不是好无信仰的人,我认为英俊是有信仰的,他认为上帝是个坏人,所以他要反击,他因为妻子离去,选择同性,因为反击虔诚者,选择第三者。
上帝是个坏人,虔诚者是个软弱的人,然而上帝没有拯救他的软弱,却让虔诚者进了监狱,英俊付出了生命,这时美丽何以自处?
她得到拯救了么?
看似最无辜的美丽,却是没任何选择的美丽,任何的选择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她想要幸福的生活,如果自己不能做主,谁来给她幸福,谁又能是不不犯错的人?
小黑和黑妞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面对不是错的错,他们似乎每个选择都没错,他们既未被抛弃也不曾抛弃人,这恐怕不是上帝的功劳,如果是人的功劳,恐怕是他们一个选择创造命运,一个接受命运。
信与不信,命运如此,越是反抗,恐怕命运越是兴奋。
看电影《窗台》太胡子艺木家2013022-20171207 乔说,我是最不该死的人。
想想也是,甚至可以说,乔也是受害者。
但他很快变成了凶手,尽管他认为自己是“受过洗礼的、神圣的、正当的”。
从感情上,我们难以一棍子将他打死。
难道乔可以把莎娜“让给”凯文(他是那么爱她)?
有什么人能做得到?
有多少人能当圣人?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旧约》、《新约》说法不一,就算按照《旧约》,是凯文该死?
还是莎娜该死?
或者还是都该死?
你也可以说,谁都不该死,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呗,不一定非要死人呀。
站着说话不腰疼!
面对自己的女人红杏出墙,多少男人能够受得了?
受得了就不是男人,不是男人又不值得女人留恋。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乔决定让其中一个人去死,这很歹毒,比用枪一下子把那对“奸夫淫妇”都干掉还歹毒。
你有勇气为信仰而死吗?
对无信仰的无神论者凯文,拿这个问题来考验他,考个毛啊。
这哪是什么考验,不过是赤裸裸的报复罢了。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对于凯文来说,信仰什么的,全是狗P,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简单的爱情问题,要么我死,要么我爱的人死。
此时,电影所讨论的关于人生、关于信仰、关于救赎之类的东西,突然没有任何意义。
本来以为能够深入探讨下去的东西,突然变得很肤浅乏味、空洞可笑!
真是个大大的冷幽默。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理性上,我同意凯文的观点,上帝和圣诞老人都没有证据。
选择相信是你愿意,选择不相信也有理由,这没有什么对与错。
可我又知道人心需要慰藉,引人向善予人安慰的宗教应该得到肯定,所以,我又倾向于乔。
甚至,我羡慕乔,我希望自己能信仰上帝(或是佛祖、安拉之类),但这学不来,也无法自欺。
结局又如何呢?
宗教信仰,还是敌不过怨恨,敌不过人心,敌不过人性。
这时,我又想,就算是学得来,也没用。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警察霍利斯(泰伦斯•霍华德扮演,他的外表与声音让人有好感)回到家,接受儿子不是亲生的事实,让生活继续。
电影《窗台》曾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得到的评价不好不坏。
我觉得此片尚可一看,尤其看似平淡的结尾,却是电影的亮点。
生活需要包容,需要珍惜,需要宽恕,嘁,说到底,需要妥协。
当霍利太太湿着眼睛说“Okey”,面露复杂的笑容与霍利四目相对时,他们理解了生活,我们也理解了他们。
“今晚不做祈祷了”,指望上帝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有问题都是要自己扛的。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另:电影《窗台》(《THE LEDGE》)有译作《跳楼男》的,感觉不好。
还有一部2012年的电影《窗台上的男人》(man on a ledge),评价是值得一看。
说明:一、本文2017年12月原创首发于作者微信订阅号:闲言碎语话短长,欢迎关注。
二、觉得《窗台》的豆瓣评分7.1有点低了。
对书对电影或者对人的看法,是带主观色彩的东西。
豆瓣或IMDB评分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三、为了符合“豆瓣风格”,题目“生活需要妥协”是后加的,其实无所谓的。
很多国人看完此片又该说什么恋爱自由之类的幼稚观点,其实本片还是以为宗教服务首要目的的。
毕竟几千年流传至今的东西,想说它没有根据、不合情合理,也不那么现实。
因为真实的东西总是难以让人完全接受的。
如果有人问:这部片子表达的是什么?
可以说它警示了,片中的所有群体,要认真对待情感。
joe---宗教不能成为病态的避护所;gavin---不要靠近有夫之妇,这样做很不负责任;shaina---对于女人来说,克制与坚持是需要一生时间去修行与领悟的。
宗上所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窗台》又名跳楼的男人,很棒的一部电影,三个男演员演技都很在线,尤其“贾许”一如既往的输出稳定,这次又扮演了虔诚的信徒,一下子又和招魂联系在一起了...影片讲述内容很大,有宗教、有同性、有婚姻、有出轨、有真正的爱情...看似复杂无解的局面又能让人联络无间,但真要解决真的很困难,所以最后用了一跳来化解吧……确实看完心情蛮复杂的,看似谁都有错却谁都没错,看似谁都没错,那怎么又出现如此大的问题?
不信仰宗教,不代表没有信仰《跳楼男》带来的思考有过那么几次,走在路上,或者在书店里,被陌生人叫住,礼貌地传教。
也许我长得比较像上帝的子民,也许我长着一张等待被救赎的脸。
但我讨厌这种传教的方法,也不需要靠上帝来指引我,不信仰宗教,不代表我就没有信仰。
《跳楼男》就是探讨这一话题的电影。
==================以下略有剧透==================乔,曾经有过美丽的妻子,两个漂亮的孩子,却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酗酒,吸毒,嫖娼,赌博,只要能想象的坏事他都干过,借此来刺激自己,终于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孩子,失去了一切。
幸运的是,乔依靠上帝的力量,在教堂里获得了新生,成位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帮助他认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还找到了现在的老婆,珊娜。
珊娜,从小遭遇家庭暴力,父母离异。
长大后,吸毒,卖淫,直到她遇到了乔,第一个还能在她身上发现优点的人。
在乔(或是上帝)的感召下,珊娜不仅开始了会计专业的学习,而且还重新学起了音乐,体验全新的生活凯文,在车祸的瞬间,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打错了方向,结果女儿丧生,得不到妻子的原谅,因此离婚。
面对这一生活的变故,不知道做为无神论者的凯文经历了怎么样的痛苦,也不知道凯文做了什么调整。
两年后,凯文从原来的教师变成了旅馆的副经理,对员工热情友好,深受大家的喜爱。
不仅如此,凯文还收留了一个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克里斯,并帮他找了份工作。
总之,凯文重新开启了一段积极的生活。
面对困境,乔、珊娜和凯文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一切都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如果我们就是乔、珊娜或者凯文,又会如何选择?
他们所经历过的磨难,做为普罗大众的你我,遭遇到的可能性虽然不大,却也一样迷失过,困惑过,追问过——抛却求生的本能,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生命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基于人性的弱点,面对诱惑,我们又靠什么力量来抵挡?
生活还在继续,乔、珊娜、凯文的故事也没有结束。
==================以下深度剧透==================他们三个住在一栋公寓的同一楼层,珊娜又恰好来到凯文任职的旅馆打工,热情的乔邀请凯文和克里斯到家里吃饭。
得知克里斯是同性恋后,按照乔所信仰的宗教,他认为同性恋有罪,如果不纠正是会下地狱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乔希望来帮助克里斯。
凯文却对乔的观点进行了嘲讽,晚饭不欢而散。
一向理性友善的,小时也信仰过上帝的凯文,为何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或者是为了保护克里斯,或者是因为那次导致家庭变故的车祸,让他深深痛恨上帝,我们不得而知。
事后,凯文在窗台上向警官霍利斯回忆时说:自从那天晚上,乔对同性恋出言不逊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解救他妻子,我把这看作是一种类似于“抢救”行动。
这句话很重要,后面的一切,因此而生。
仅凭这句话,看不出凯文有什么抢救他妻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是因为珊娜的忧郁与顺从,还是乔对宗教的虔诚与执着,还是凯文的热情与友善?
凯文“解救”珊娜的过程也很有意思。
他的方法是:通过对珊娜的诱惑,让她对自己产生兴趣,当乔冷淡了珊娜的时候,他就可乘虚而入。
幸运的是(或者不幸),经过几次反复,在一次对宇宙和人生的探讨后,珊娜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被爱”,珊娜开始对乔的观点产生怀疑,再次陷入了迷茫,凯文就势成功地吻了珊娜,顺理成章地有了后面地两次上床。
珊娜从第一次的被动接受,到第二次的主动享受,脱离上帝的指引,转到了凯文的方向。
知道了凯文和珊娜的事情后,乔与凯文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我是受过洗礼的、神圣的、正当的,如果我宣称要干什么事,肯定能干的出来。
我有勇气为信仰而死,因为我知道我会去天堂,你却做不到。
”相信旧约全书的乔,在绑架了珊娜的同时,也做了“让步”,凯文和珊娜,只需要有一个人去死,如果凯文有勇气在中午十二点前从楼上跳下去,他就会放过珊娜。
于是有了影片开头的一幕,凯文站在楼顶,警局的判断专家霍利斯劝他下来。
这回不同于车祸,跳还是不跳,凯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选择……霍利斯,做为一句警察,见惯了太多不合情理的事情,却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一直没有生育能力。
漂亮的老婆,两个可爱的孩子,瞬间变成了虚幻与欺骗。
老婆虽然做出了人工授精的解释,他还是无法接受圣诞老人,没有证据,牙仙女 没有证据,上帝也是一样,没有证据。
理性如凯文的人,不需要这些虚构的伙伴,他会遵从社会常识与自己受到的教育,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凯文是反对宗教的:早晚有一天,会出现一个听从所谓上帝的指示,又掌握着核武器的人。
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末日的人类会哀叹:为什么?
几千年的战争,都没能让我们抛弃这疯狂的宗教,直至让人类走向灭亡?
凯文遇到了乔,我们遇到了基地组织但是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像乔和珊娜这样的人,正是依靠着宗教的力量,他们才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坚定了生命的方向。
如果没有了宗教,失去了敬畏之心,社会必将更加混乱不堪。
教堂楼顶的十字架与后面林立的烟筒这组画面,在片中数次出现,暗示了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解决不了人们心灵层面的问题。
上帝可以使乔这样的人疯狂,也可以使霍利斯这样的人冷静。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尽管我走在死亡阴影的山谷中,我也不怕任何恶魔。
因为他和我在一起,他的杖,他的竿,都安慰着我。
霍利斯的信仰需要一个这样的支撑,至于上帝是不是在那里,不是他关心的问题。
凯文并不了解霍利斯,霍利斯却一定受了凯文的影响如果不是宗教,凯文认识的乔、珊娜还会是这个样子吗,是否一直沉沦下去,可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吗?
面对珊娜的背叛,站在门外的乔,如果不是靠着教义的约束,会不会强忍痛苦转身离去?
会不会直接取枪冲入房间?
凯文还有选择跳楼的机会吗?
如果乔不是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爱珊娜,珊娜就能抵挡住凯文的诱惑吗?
珊娜还需要凯文的救赎吗?
相对于乔对同性恋克里斯的“拯救”,凯文对珊娜的“抢救”就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吗?
霍利斯问凯文有没有女朋友,凯文说没有,跳楼前,凯文又让霍利斯转告他对珊娜的爱意,凯文是爱珊娜的吗?
如果有爱,凯文的爱就是正确的吗?
如果凯文真的那么痛恨上帝,为什么还会和信奉卡巴拉教的克里斯在一起?
凯文一定要用跳楼来证明自己的吗?
他跳楼真的可以改变什么吗?
如果女儿还活着,他还会跳楼吗?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不管信仰的是什么,都只需要正确的爱。
谁都不是谁的上帝
2011-12-20
故事还是太牵强……女主也不值得同情……Patrick Wilson真是个好演员,这么个极端信徒,几句话几个眼神就刻画的很丰满,接戏反应快又自然,真的能让观众体会到Joe崩坏又扭曲的心态。
散。。无感
丽芙泰勒AMAZING,虽然此片可能涵盖很多主题,不过主线仍是舍命的爱和死亡后的救赎,男版小三的悲剧?
可以不用看
女猪脚可真迷人
不是信徒,没有圣母症……飘过……
她裸了。
We are all up on the ledge choosing jumping down or letting life go on. 作为一名父亲,撞车当前他竟然会本能地保护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女儿;作为一名无神论者,他竟然真的跳下去了...A really sexy married mouth,于是不断想到斯嘉丽约翰逊。
看了前一办我只打算给个3分了事,毕竟,快进着看得片子。但是看到了最后我决定给个4。上帝爱每个人,但是上帝也会试探每个人,他在垂青你的同时也会用各种方法试探你,只是看你是不是真的坚定如一,是不是真的行了他的道。一切皆虚妄,真心乃真一。
导演处理不同线索的节奏感差了点,前半部松散,后半部渐入佳境。liv taylor苦逼的马脸松弛不忍直视,可就在烦的边缘,偷香的少女清纯底子又完美地展露出来。divine!和查理帅哥配戏真叫人喜欢,最后一跳是breakthrough,毕竟也是两人的解脱。patrick,你的脸总让我想起亲爱的paul newman。
不行不行不行太难看了
一场婚外情带来得死亡,宗教、束缚、信仰、自由、爱情、救赎和牺牲这些东西很严肃,结果影片力度不够。剧情编排上略显生硬,结局的死亡也显得那么刻意。其实故事可以圆满的,当然那就是价值观问题了。自我救赎的命题和整个拯救过程也显得过于俗套老旧。★★
Liv Tyler也是那种不脱比脱好看多了的...
很赞的题材却是很失败的演绎,披着宗教的空壳讲述一个俗套又无聊的出轨故事,肤浅地探讨了点信仰的话题,警察和妻子的感情也成了条空线
所有一切都是在偿还因因果果。
绑架别人的信仰不是好信仰
特别的叙事手法与利落的剪接~~
这个超级简单的故事其实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美丽的少妇不堪宗教狂丈夫的乏味,与上司偷情婚外恋而已。略有不同的是这位奸夫为了真爱跳楼了,这冲破了整部剧清淡平缓风味的结尾与其说是水到渠成的情感宣泄,不如说是哗众取宠的故作高潮,至少我是对此结果很不以为然的。另外,我很讨厌丽芙泰勒那种做作的犹如念诗一般的对白技巧,真是矫情的可以。起初看此片纯粹为了Patrick Wilson,当然Christopher Gorham的出场也让我一阵惊喜,原来还有他呀~!
跳楼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