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友情和爱情有了一丝丝的交集时,一切都变了。
曾经年少气盛的我们,为了一个无悔的青春,会有着很多疯狂的想法,的确,我们也在为那些疯狂的想法付出行动。
可是,时间转眼即逝,我们还没有疯狂够,也许就被现实同化的体无完肤。
年青的时候总怀抱着一种信念,自由与爱就代表着一个更好的世界,然而不知是世界终将背叛我们,还是那时的我们根本误解了自由与爱的含义。
——豆友,李大米。
不想对当中的情感线加以讨论,因为现实中,我爱他,他爱她,他爱他的故事是在太多太多。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一开始所追求的最终我们往往无法得到。
但是,这又怎么样?
我们曾经追求过,为之疯狂过这就够了。
20岁,我们一直在追求自由,青春。
也许,不是肯定,某一天我们会老去,不会再像现在那样执着着现在我们认为是整个世界的青春和自由。
但是曾经拥有就是最骄傲的,不是吗?
不管未来怎么样,现在追求自己所想要的这就够了。
未来的某一天,像美宝和阿良那样,躺着水池中,回想到过去的点点滴滴,能够让自己会心一笑那就够了。
最后还是引用李大米的一句话——所以我们都变了,变得不轻易笑了,不再为自由而活,却被生活捆绑着,拥有太多却不够深刻⋯⋯ 他的影评真的还不错。
即便有“天下只有你能为我吃苦,但是我们都在自讨苦吃”这样心灵鸡汤似的金句,也不能让一部青春片变成三个人的史诗。
杨雅喆的企图心其实不小,这个横跨30年的故事,摆明了希望在从台湾青春片的滥觞中走出一条荡气回肠的“去旧存新”的路,那些横跨叛逆校园,三角恋,有妇之夫,个人与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是一盘想做出满汉全席的配料。
但为了完成这种企图心,杨雅喆又选择了一种不那么创新的演员搭配方式:不管是张孝全,还是凤小岳,还是桂纶镁,哪一个的角色风格不是他们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呢?
(一直很纳闷,像凤小岳这种,就必须要用被男人爱上的愣头青的角色,才能符合他的痞子气质?
)其实像《女朋友男朋友》这种横跨30年的叙事,对于一部现代的院线电影来说非常不讨巧:一来30年的故事,短了故事叙述不清,情感铺陈不够,二来,从排片等发行角度考虑,制片人又不希望片长超过90分钟太多。
《女朋友男朋友》的结构上就的确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电影里最有嚼头的十年幻梦,物是人非之感都需要在他们十年不见,踏入社会生活时开始释放,但是太局促了,尤其是十年不见的“桂纶镁”和“张孝全”由昔日恋人和情敌升华为至亲至情的亲人,这之间生硬又仓促,不明所以之间,“张孝全”就变成了一个帮死掉的“桂纶镁”照顾一双女儿的中年熟男。
感情升华的过于简约和浅薄,让观众极难入戏,这是影片不能从台湾青春片里跳出来的硬伤。
“张孝全”在超市那一段“苦瓜宣言”虽然稍嫌做作,但是如果聚沙成塔,质变也许就到那里了,可惜了,独木难支。
最让人意外的是张书豪,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应该是受过小S的特训,才有这样的发挥。
——《女朋友。
男朋友》影評剛看片頭陳忠良被雙胞胎女兒的教官叫到學校談話時,我嘗試著猜這是他和美寶的女兒,我多麼希望這就是我猜對了的開頭和結局,如果這可以勉強算是,但無論如何,我也猜不到這個故事的過程是讓人如此地揪心...美寶對陳忠良的情愫在電影中表現的鏡頭並不多,她常常運用她的小聰明支開王心仁,創造跟陳忠良單獨相處的機會。
她怎麼會不知道陳忠良其實是喜歡王心仁呢,但是她卻仍然勇敢地在他手心寫下了“美”。
看片名,陳忠良才是主角,他的女朋友是美寶,男朋友是王心仁,我相信這兩個人他都是愛著的,因此他其實是最幸福的人,他成了他的女朋友和男朋友的孩子的爸爸。
但是美寶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成功,更加立體,當然歸功於桂綸鎂的演繹,因此她摘得金馬影後桂冠也理所應當(題外話)。
美寶聰明、堅強、善良、勇敢、直率等等這些作為一個女性的美好性格特質在她身上都能看到,但是最為可貴的是,面對愛情,她真正做到了不自私。
當美寶發現陳忠良不愛她,而王心仁對她癡心一片時,她說服自己選擇了那個愛自己的人,雖然陳忠良一直都在她心里,但是她也用她的方式愛著王心仁,她懂他,所以當他面對外來的誘惑時,她選擇了成全、理解及原諒,所以她也成為了眾人唾棄的小三,並且未婚懷孕了,這些標籤使她切實地化身為壞女人,可是卻讓人無法討厭她,只有深深地同情及敬佩。
特別是當她和王心仁在機場準備私奔,她去check-in的空檔,對著電話哄著他的小朋友睡覺時,她明白了也許她並不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他的,她“自私地”擅自決定離開,是的,她又一次選擇了主動退出,但這一次不是對王心仁失望地離開,轉身前的那個愛心告訴王心仁,美寶愛他,並留給他一個絕美的微笑。
從她看到王心仁對著電話鶯鶯細語到她跟王心仁說要去買咖啡問他要不要中間不過幾分鐘的時間,但是美寶的心里活動也許已經繞地球一週了,她毅然決然放棄了那觸手可及的幸福,所以離去時哭的那麼痛徹心扉,該是自己也被自己的勇敢和堅強感動了吧。
當一個人在心里暗自做出這種決定時,心是會痛到麻木的...真的很慶倖美寶躺在手術臺上在閉眼的那一霎那,想到了陳忠良,才保住了這麼可愛的一對雙胞胎。
當最後看著陳忠良拿著那封信,場景慢慢又變到學校的教官辦公室時,突然覺得這個結局真好,也突然發覺這對雙胞胎姊妹的性格一個像陳忠良,一個像王心仁,而喜歡把桂花葉放在手心搓搓聞聞又像極了美寶,而美寶的這個習慣恰恰又是因為陳忠良。
看得出導演在細節方面下足了功夫。
《女朋友男朋友》的故事在這個時代的現實生活中也許已經是種常態了,起碼在同性戀結婚不合法的國家便會衍生出像美寶這樣的一個群體,她也代表著目前社會中充滿悲劇色彩的一個群體。
而電影中的美寶作為一個女人,她的人生無疑是不幸的,也是不常規的(在那個年代),但她同時又是幸福及幸運的,因為撇去性別,撇去愛情,她擁有兩個摯友。
也許只有台灣這樣的土壤才能夠培育出這種溫暖人心的社會悲劇,不過份放大悲劇情節,溫情動人,沒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點到即止,淡淡的卻那麼真實。
短发的桂纶镁,总是叫我恍惚错认。
是孟克柔还是路小雨,抑或36个故事里爱做糕点的朵儿?
但她从来都演绎着一种味道,有时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僻。
是独立的,干练的,却又在渴望着。
起初陈忠良对美宝很好,他支撑着美宝的世界。
美宝的母亲后来跟人跑了,美宝缺爱,她爱着陈忠良。
世上最美丽的事情是你爱着的那个人也爱着你,却正是因为稀少而美丽。
你爱的人,是你心中的主打歌。
而爱你的那个人,在你爱的人不肯爱你的时候,他说他甘愿当B面的第一首歌,说完他跳起舞逗你笑。
那是我们年轻时候的爱情和友谊。
自由是什么?
是国中时代策划的操场舞会,伴着八十年代金曲明快的节奏。
是广场的集会,大声念着诗:“如果我们是浪,眼泪都从海里来;如果我们是花,长在同一棵树上。
”那时,有王心仁跳舞逗美宝开心;那时,美宝靠在陈忠良肩膀上,和他们一起大声笑着。
那时,我们单纯地渴望着自由与平等。
王心仁对睡去的美宝说:“你先睡,睡一觉起来,台湾就不一样了。
”醒来确实不一样了。
如果这是长大,则长大只是意味着变质的开始。
广场上三人都在,陈忠良和警察纠缠在一起,王心仁呵护着同来的女生,美宝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从十七岁的少年飚着机车,转眼到快三十的人坐在汽车里。
王心仁在电话里哄着他的小女儿安睡,一旁的美宝沉静而压抑。
那个阿仁拜托美宝排队买的蓝色Birkin包,出现在阿仁的妻子手里。
美宝依然沉静而压抑。
直到他们三人又聚在一起。
王心仁的岳父也就是行政院长打电话来质询他所发表的政见言论。
陈忠良不忍地看着美宝,美宝吃吃地笑。
“我在长堤上等着你 天空正好飘着毛毛雨。
”美宝唱起这首代表她心情的歌,而后走过去紧贴着挑逗王心仁。
陈忠良终于按捺不住,揍了王心仁,对他吼着“干你娘!
这他妈的就是你曾经追求的自由是不是!
”。
“我不知道生活把你带向了何处?
但你却一直驻扎在我的心中。
”美宝心中一直有陈忠良,但她也需要王心仁的爱。
而最后,一个爱你的人,却娶了别人。
一个你爱的人,却为了你打了他所爱的人。
美宝怀孕了同时患上子宫癌。
在私奔出国之前,阿仁却迟疑了。
美宝笑着说她去买咖啡,转身离开时泪落成雨。
陈忠良碍于同性恋的身份,与已婚男人维持着一段关系。
在与那人结束第三者的关系之际,他抱住美宝说她不该和他一样。
他说那人曾经说过“天下间就只有你能为我吃苦”,阿良接着说:“但其实我们都是在自讨苦吃。
”而不管时间怎么兜兜转转,就算那么多事情都变了,她依然是陈忠良呵护的珍宝。
他依然在她需要的时候,为她摘下香樟叶。
美宝一直需要爱,追寻爱,却在最后发现,她要的,谁都没能给她。
那个她一痛,就会摘香樟叶给她的男人;一难过,就会为她手舞足蹈的男人,从十七岁到三十岁。
那一句一直在耳鬓厮磨时重复的:“好想这样抱你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最后也画上了句点。
“原来我们都变了 变得不轻易笑了 不再为自由活着 却被生活捆绑着”电影的开头和最后,是陈忠良和美宝的双胞胎女儿生活在一起。
回忆在那张空白的情书里,内容太多太多。
梦里的三人,依然年少,摘着玉兰花,牵着手一起向前走。
有些人常羡慕台湾很自由,但看过电影《女朋友∙男朋友》后,让我体会到其实台湾也曾是(仍是 ?)一个不自由的地方,否则戏中不会充斥着这么多争取学术和社会自由而又受到校方或警方批斗镇压的画面。
电影从一双孖女在学校争取穿短裤的自由开始,然后倒叙至男女主角的年代 --- 1985年。
那年他们在学校争取言论自由,期间彼此由单纯友谊,演变成三角关系。
时空继而转到1990年,导演选取了当年发生在台北的「三月学运」(又名「野百合学运」)作为电影的其中背景,让主角们在这段历史中起了人生变化,剧情跟着推进到现代。
电影透过一段历时二十多年的两男一女关系,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侧写了自由的可贵。
明显地,主角年轻时竭力争取社会自由这理想是宏大多了,然而,当他们投身社会后,却发现连个人自由都争取不了。
好像王心仁(凤小岳 饰),年轻时是学运领袖,是最奔放的角色,但长大后却被家庭束缚得喘不过气来。
又如陈忠良(张孝全 饰)和林美宝(桂纶镁 饰),他们从来没脱离过爱情的捆绑,就算尝试勇敢撇脱,但内心呢 ? 他们的内心其实从没有自由过。
如此由社会缩小到自身,体现了人愈长大,对于希望争取的东西似乎愈是无能为力 : 个人自由都控制不了,社会的自由,似乎更是虚无飘渺。
这份无奈,加重了影片后段的悲伤感。
悲伤感也来自戏中的男女关系。
两男一女的设定其实比想象中复杂,当中包含着男对男的倾慕,女对男的暗恋,男与女的明恋,及后更牵涉男女婚外情和男男婚外情。
如此复杂,颇能展现现今男女在感情关系中的进退失据。
有时,人们陷进复杂关系里未必因为滥情,而是想爱又不能爱,才会在别人身上找寻丁点所爱的影子;想被抱但没得抱,才会揽抱别人,幻想在感受所爱的体温。
记得电影后段有一场亲热戏 : 男女温存交集着男男缠绵,抱着的是你,但幻想着的是他...那场戏表达得非常好。
台湾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相当美,这部电影亦不例外。
由演员面孔到画面场景,不同程度的美态,已给人莫大的好感。
然而,演员过于俊美,其实会窒碍演技的。
好像混血儿凤小岳,他笑起来很是迷人,让我只顾盯着他的脸,而忘了留意他演得怎么样。
张孝全也俊朗,不过,或许角色有得发挥,所以他把想爱又不能爱的心态诠释得不错。
至于桂纶镁,是三位之中演得最好最自然的。
毕竟她本人给人的感觉很斯文有气质,所以较难想象她可能把一名男仔头女生演译得如此自然豪迈,到后段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完全流露着那份不甘心,却又无法改变唯有妥协的神态,让看倌黯然落流。
一如许多台湾电影一样,《女朋友∙男朋友》没有很大起伏的戏剧化转变,但剧情平稳中会吸引观众投入主角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伤痛,让人热泪盈眶。
唯一是戏中不时明示「自由」(如角色大喊口号)或暗喻「自由」(如戏中有一场同志婚礼的场面),太过份强调显得有点刻意,相信就算对「争取自由」这课题冷感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导演的意图。
「自由」到底是甚么 ? 我想,是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情,说想说的话,爱想爱的人.... 《女朋友∙男朋友》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由」似乎是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是争取不了的东西,不然人们就不会一直争取下去。
毕竟但凡涉及到社会的大事大非,总有更强大的一方在与争取的人角力,如戏中的校方和警方。
但凡参与爱情,就算自由地谈恋爱,总有人会虎视眈眈,希望借着任何缺口,来取代自己的位置,好像戏中院长的女儿。
但凡有了家庭和孩子,因为有了责任,休想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好像王心仁或是陈忠良其后的男朋友。
而身处社会、参与爱情、拥有家庭,又是许多活在世上的人不会(不能)或缺的环节。
看着电影,想着想着,不禁悲从中来。
《女朋友∙男朋友》精句 :1. 一人跳舞是造反,全校跳舞是民意。
2. 我们是浪,眼泪都是从海里来。
3. 虽然我不是主打歌,但我是B面的第一首。
4. 男人都有一把枪,我们有的是娘娘腔。
(要以国语读出来)5. 要是有玉女可以干,谁会想当谐星。
6. 以为全世界只有你肯为我吃苦,但其实大家都在自讨苦吃。
祁佳仕
自从这个名字进入我脑海,到下载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能抽出时间来看它,或者说把它的优先级放的很后,昨天总算如愿的看完了。
起初的起初,感觉有点Boring,最后的最后,却极想为它写影评,留下这份似曾相识的感动。
最初的Boring是源于开头那段似乎与后面毫无衔接,看的懵懵懂懂,最后才发现原来这对双胞胎正是那段青春岁月的见证,恍然大悟,于是便重新打开快速浏览了开始与最后,温习了下这对调皮双胞胎与闷葫芦“父亲”的场景。
中间的中间,更多的是感动与心痛,脑海中一直有句话在打转“世间所有的情感中,最伤心的情感莫过于女孩爱上了GAY,GAY爱上了直男,而我们是永远在一起的好朋友”。
本想以这句话短评概之,却还是于心不忍,我想因为感同身受,才会如此不舍。
“友谊长存”,我们只能以此种方式打着爱的旗帜,永远在一起。
“我想一直这样抱着你好久好久好久……。
”“现在我知道,这世界上唯一还肯为我吃苦的人,就是美宝了。
””我们敬吃苦的人。
““亁你娘,敬吃苦的人。
”“他一直跟我说,全世界,只有我肯为他吃苦,但其实,我们都在自讨苦吃。
““至少我们有个人是幸福的,那就好。
”连着这段话,感动到流泪,耳旁响起周华健“一起吃苦的幸福”,不得不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沉醉在如此吃苦的幸福中无法自拔,时常不知所措到发慌,难受到想逃避,数次独立流泪后却依旧欢笑面对。
怎样的你,使我如此隐忍:你永远无法看到我伤心的样子,因为在你面前,我永远都是那么欢天喜地,充满感激;你也永远无法看到我哭诉的样子,因为在你面前,我永远学不来倾诉内心对你最真挚的情感;你也永远看不到我温柔脆弱的样子,因为在你面前,我永远学不来撒娇与主动拥抱……可是亲爱的,你可曾知道这些永远都是我内心最深的隐忍,请原谅我所有的隐忍,我也只是个普通的女子,渴望在你肩膀哭泣,渴望拥抱。
无论如何,我都该感谢上帝,让我在最美好的时刻遇见你。
“阿良,我很想你。
”依旧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曾想告诉你我的思念,却从未说出口,在你面前,我嘴里永远吐不出任何缠绵的话语,永远都是聊那些无关我们痛痒的话语,唯有这样,我的眼泪才会争气的不流下来,所以你永远看到的都是我的坚强,偶有的脆弱都会被你义无反顾的安慰到坚强。
从此,我知道我再也不会主动提起我们的关系了,却依旧会在你主动提起时激动不已。
可是亲爱的,你可曾知道,我内心永远就像一面明镜一样,并且我总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想对你说的话:亲爱的,别担心,我也很理智,我不是不依不饶的娇弱女子,请相信我不会向你索求任何未来,我会理智的以友情的方式保存我们的关系至永远。
我们不可能成为世上最幸福的情侣,却可以成为世上最幸福的知己。
阿良以他们青春的方式养育着美宝的双胞胎女儿,美宝终究没忍心让这两个可爱的生命夭折在血淋淋的白床单上。
感谢导演给我们如此完美却忧伤的结局,连忧伤都这么暖人心窝。
如此看来,我该感谢你给予我比影视还精彩的未来,感谢我们的理智,感谢过去那很长一段时间的忽冷忽热,如此便可不依赖、不粘人,没有开始也就无所谓结束。
可是亲爱的,你可曾知道,以“友谊长存”的方式是我对你最美好的怀念。
未来有多长,爱就能走多远。
你先睡,睡一觉起来,台湾就不一样了。
我不知道生活把你带向了何处?
但你却一直驻扎在我的心中,你是我内心的支柱,是国中时代,操场前国旗缓缓升起所倚靠的旗柱;也是若干年后,中正广场,哦,不对,是自由广场的大门前碑的立柱。
我爱你,你是我心中的主打歌。
但是,爱我的那个男人,他说他甘愿当B面的第一首歌。
爱我的男人在广场上大胜念着,我们是浪,眼泪都从海里来;我们是花,长在同一颗树上。
彼时彼刻,我靠在我爱的男人肩膀上,用力的感受着他的呼吸。
这就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
这就是我们所曾经幻想的爱情和友谊。
这就是桂纶镁,从孟克柔到林美宝。
干练。
独立。
魅惑。
缺爱。
影片在不断前进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转化下,从热血青春走向了压抑克制的中年时代。
从年少时肆意骑坐的机车到中年时安稳驾驶的汽车,被包围起来的除了自己的身体,还有曾经自由不羁的心灵。
一直看到那一幕,岳小凤接着岳父同时也是行政院长打来的电话,旁边的桂纶镁以小三的身份紧紧地贴着他,挑逗,妒忌,捂着他的嘴巴,咬他的耳朵。
寡言少语的张孝全终于爆发,狠狠地揍着岳小凤,对他吼着。
干你娘。
这他妈的就是你曾经追求的自由是不是。
看到这里,全剧所累积的情绪,在这一刻全部被释放。
一个声称给你爱的人,结果却和别人结了婚。
一个你爱的人,你一直以为他会将这份感情掩埋在心底的时候,却突然出手打了他所爱的人。
而那个需要爱,追寻爱的人,却发现她要的,任何人都给不起。
那一刻,似乎明白,我们上了年纪,上了别人,也上了自己。
一起经历过这个社会最坏的时代和最好的时代,那些所追求的自由也许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一如你我曾经的相拥,你对我耳鬓厮磨过的,好想这样抱你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只是原来我们都变了。
那个我一痛,就会摘玉兰花给我的男人;一难过,就会手舞足蹈的男人,从17岁到30岁。
到最后,六目相对,三人无言,唯有时间的滴答在诉说着爱情的意义。
那些年: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80415/
關聯:兩條通往自由的高速公路如果我不告訴你,你可能會以為這兩條是同樣的高速公路,但我想,他們通往的目的地,或許相同。
故事中的那個年代,老師是絕對權威的象徵,是傳統學校打罵體制黃金時期,片中男孩在被罰站時,嘴裡總是無聲的唱著歌,看在老師眼裡成何體統,於是就動手制止男孩的行為,最後男孩終於受不了,與老師爆發嚴重的肢體衝突,這些畫面都看在班上成績最好的女孩眼中。
女孩在班上相當害怕被體罰,總是兢兢業業的努力考100分,老師也都放心的將會錢交給好學生保管,她看了老師與男孩的衝突後,找了男孩,告訴他「我有很多"那些人"的錢,我們可以一起去很遠的地方。
」片子到這裡就結束了,到哪去多遠?
不重要。
我只知道他們都想擺脫這種不合理的體制得到自由,在 《女朋友。
男朋友》中,最後林美寶(桂綸鎂 飾)與王心仁(鳳小岳 飾)也想去很遠的地方,從《唱歌男孩》到《女朋友。
男朋友》都一樣,頭頂上的高速公路都是渴望通往自由的大道。
《女朋友。
男朋友》前1/3可見高中時期王心仁在校刊中寫藏頭詩等抵制規範的舉動,因不滿教官指正爆發嚴重口角肢體衝撞,最後更在校內策劃一場規模運動想讓造反變民意,在電影中我們可以感受當時學校體制的壓迫相當直接,就老師能輕易動手這件事來看,在現代可說是不合理也不尊重,叛逆的青春對於這種體制的直接抵抗也是反之必然的產物,《唱歌男孩》雖短短幾分鐘,但內容涵蓋了《女朋友。
男朋友》前半段精髓,可說是前戲,反向操作:電影開頭以臺南女中脫褲抗議事件粉墨登場,此時陳忠良在學校內處理兩個混血臉孔女兒所發起的抗爭運動,教官突然質疑起他的身份,直到最後語重心長的道出"我是形式上的哥哥,實際上的爸爸"。
從兩個女兒的混血長相,到剛剛的那句話及阿良出場時呈現的滄桑,不會電影要從30歲開始起跳吧!
~這些畫面都與電影海報上的青春、愛情格格不入,導演我不是買票看三個中年人的愛情故事啊!
~~在我努力想從這些莫名線索理出頭緒同時,我也掉入了導演所設下的陷阱當中。
當結局放到片頭做頭尾呼應時,觀眾只能用無止盡的好奇填滿充滿問號的黑洞,也從中更渴望接下來的劇情會如何發展,導致現在這個結果。
我想在每個年代的青少年,都會用不同方式反抗不合理體制所造成的拘束,這一幕是30年前體制對抗精神的延伸,可以對比30年前後的差異,學生對於體制的掙扎,從直接肢體衝突演變成柔性創意的表態。
體制上的自由看見情感上的自由:電影講述從1980年代,橫跨台灣30個年頭三位主角的愛情故事,前半部分呈現他們在高中用青春熱血與權威教育直接衝突,到大學為民主自由而發起學(和谐)運。
我想有部分的人看到預告片似乎擔心,有學運,電影會不會走向嚴肅及抗爭的枯燥之路?
但我覺得學(和谐)運的過程像是一種放大鏡,在觀賞時我們可從其中的衝突,清楚具體的看見體制自由追尋的過程,突顯民主自由對當代人民可貴及重要性。
你會問,了解當代自由民主追尋及重要性,對了解男女主角的情感上有何幫助?
事實上,電影後半段就真正在描繪三位主角內心情感的衝突糾葛,過去他們尋求體制上的自由,如今他們在追求三人情感關係上的自由與解放,除了追尋情感的窗口,我在這部電影中還發現自由如同雙面刃般,在情感上的選擇你有更多空間的自由,但選擇上的進退取捨,也都將導致不一樣的結果,就像感情上的自討苦吃,也是自由選擇的項目之一。
所以我才會說,學(和谐)運這件事如同放大鏡,讓觀眾可以更清楚看見男女主角間,情感方面"自由"的存在性。
有時候,愛是一種反向例證,是必須由痛去反證:「有時候,愛是一種反向例證,是必須由痛去反證」這句話是美寶、阿良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林美寶這個角色,給人的感覺相當認清現實、古靈精怪,是懂得丟下誘餌去吸引目標的女生,當這種兩兩互相折磨的矛盾三角關係,要尋求出口時,由她來畫下句點真的會讓人格外鼻酸。
片中美寶的攤位,就設在母親賣藝的地方,雖然說是母親,但電影中他們兩人間的互動關係極為薄弱、毫無對話,薄弱到連她是美寶的母親這個關係,都是透過其他演員在電影中告訴觀眾,唯一個關聯就是在一個微妙的狀況下出現:她母親在美寶面前勾搭樂師,最後遠走高飛的時候。
此時才借由美寶情緒上的失落、難過,感受她們情感間的關聯性。
觀眾可以知道,對美寶而言,家的健全存在是一種渴望,而母親與她的關聯以折磨的方式存在著。
(我想對一般普羅大眾而言,母親在你面前勾搭小白臉最後棄你而去,感受應該都算是折磨啦!
)美寶在高中時期,就不斷對阿良這位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透漏愛的訊號,可惜當時的阿良,還在摸索自己的情感,直到阿仁的介入,美寶才姑且一試的投向阿仁懷抱。
對我而言,阿仁要去當兵前所舉辦的派對上,所詮釋演員情緒,是我在電影中相當喜愛的一段,這一段當中,可以看見主角埋藏在心中已久的情感,都逐漸一個接一個引爆開來,相當過癮,在阿良、阿仁準備親一下的時候,完全是用演員表情間的情緒掌握,使劇情加溫至燃點。
而之後阿良在美寶手心寫上她不願面對真相的同時,美寶也將自己多年來累積的情感,以一種折磨的形式回饋給他,我個人相當喜愛這段當中,兩人不用言語衝突,而用柔性溝通方式(手心寫字),帶給對方內心的強烈衝擊,就觀眾的感受上來說,更是一種直達內心的震撼感。
畫面來到多年後,他們三人逼不得已一起在日式餐館吃飯,一開始阿仁與美寶故意演出兩人相當恩愛的樣子,直到阿仁接起電話,正在跟有錢岳父解釋新聞上的一切,很遺憾岳父不是美寶她爸,而美寶是小三,此時東窗事發。
當美寶發現沒有必要在演下去時,她刻意在阿仁講電話時鬧他,甚至咬他的耳朵,這一幕幕鬧劇在阿良的眼前上演,最後他終於忍不住失控。
美寶這樣刻意的舉動,其實就是要告訴阿良,這些年來因為他,讓她苟且偷生卑微的活著,讓阿良知道他對她的傷害,讓他感受到虧欠,我想不管是誰看到好友因為自己淪落至此,都會相當難受,何況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過去美寶的媽媽用折磨聯結她們母女兩人,如今美寶也以這種方式來折磨阿良,當這份痛苦縈繞著阿良而存在時,似乎同時也證明了美寶愛情的存在。
然後我要來說,為何由她來畫下句點真的會讓人格外鼻酸?
還記得她與阿仁的最後一幕,在機場兩人準備遠走高飛尋求永遠的解脫,她聽到阿仁與家中兩個女兒在電話中講故事,此時她崩潰了。
美寶這個角色,在追求阿良時受傷,投入阿仁懷抱時卻只能卑微的當小三,而她現實好強的個性,又何嘗不想完完全全的擁有阿仁?
當這個機會出現的時候,她才終於看清楚現實。
阿仁擁有家庭,家庭是一種強烈密不可分的確實關係,就算他們逃的多遠,也解不開緊繫阿仁的家庭枷鎖,何況電話中的兩個小孩是無辜的,美寶自己心裡一定比任何人還清楚,因為她就是出生自一個不健全的家庭,所以最後她選擇放手。
離開後她一度想流掉腹中阿仁的孩子,但在最後關頭,她選擇保留生命。
我想或許她突然理解,這生命是她與阿仁唯一堅定且密不可分的存在,就像阿仁與元配擁有的家庭一樣。
我會在美寶這個角色著墨這麼多,因為我看著這個角色真的有許多感觸,她的一生都主動的尋求自己在兩個男主角情感關係間的存在,但得到的似乎都只是一份傷害,對一般人而言,擁有家庭相當自然,但這種最簡單的幸福,對她而言從出生到結束似乎都是可欲不可求,這樣活潑美麗的角色卻有著歹命的人生,最後還要為他們的三角關係畫下句點,在講下去我都要哭啦!
雖然角色間的互相折磨相當可憐,但如果反過來問問自己,是否在過去的電影中,我們都是期待看到折磨所帶來的戲劇效果呢?
片中的配樂也相當復古特別,我想看過的人或許都會跟我一樣好奇,為何苦海女神龍的音樂放了這麼長的一段,回家後我仔細的看了一下她的歌詞,突然覺得林美寶就如歌詞中的情境一樣:美人無美命啊!
王心仁這個角色,我朋友覺得一開始在看的時候,感覺鳳小岳演技似乎不那麼精準,有點搞不清楚他到底要做甚麼。
但看到最後我又回想一次,或許這個角色就是要展現讓人摸不著頭緒、患得患失的感覺,以掩飾內心的空虛。
他的出現總是光現亮麗、受人矚目,彷彿文章中驚嘆號的存在般,要不注意到它都很難,就連他劈腿的瞬間,相信也在不少觀眾腦海中留下驚嘆號!
電影中的他從高中時期,就是出鋒頭的那個人物,有許多天真浪漫的想法,想引領大家去做反(和谐)動,就連大學時的學(和谐)運,他也是享受在萬眾矚目成為焦點的情境中,到後來他的千金老婆及院長岳父,似乎都在證明他無法捨棄這種被人注意的感覺,因為這就是這類人物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高中時期的他,嘴角總是帶著一抹微笑,給人感覺賊頭賊腦,不知道他想做甚麼,幾十年後的他,還是同樣的一抹微笑,但不同的是,眼神只剩下疲憊、空洞。
其實他與老婆的關係,片中似乎只有兩個畫面呈現:劈腿時、美寶揭露劈腿關係時,給人的感覺,並沒有多大的情感存在,不過也因為這樣,這個老婆的角色,不管給人的印象或畫面,似乎都交代的有些模糊,觀眾會對之後這個千金老婆,與當初大學劈腿人物是否相同產生疑問。
而最後他雖然劈腿,但還是願意與美寶遠走高飛,代表或許他愛的是美寶,他的老婆及岳父只不過是能夠為他帶來的名利與光鮮亮麗工具罷了!
這樣看來,他總是掛在臉上的微笑,似乎是用來回應他所重視的外在世界,也在偽裝空洞眼神下心靈的貧乏,最後諷刺的是,年少時對自由最狂熱追求的他,最後反而被自由給束縛。
角色的個性,是由演員去將他演活,其中可能包含演員的個性、人格特質,生理特徵或態度。
當張孝全扮演同性戀含情脈脈的吸吮男伴手指時,電影現場有多少人倒抽了一口氣,所以他得了台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然後奇摩知識家或許又會繼《盛夏光年》後,出現一連串的問題,關於"他是不是同志啊?
他是我的菜,我好喜歡他"諸如此類,我想看過他精湛演技的觀眾,應該都想回答:他就是吧!
陳忠良這個角色,高中時期給人的感覺就如問號般,內向、對自己的情感世界一直在摸索,似乎總是慢半拍,默默的跟著阿仁、美寶有所行動,從他與阿仁介紹的朋友接吻時的猶豫,可以看出他對這種異性間的感覺,所產生的疑惑。
直到在樓梯間抱住阿仁告訴他可以將情緒發洩在他身上時,開始事有蹊翹,到最後他們兩人間,那男男的"友誼長存"之吻,點燃了他抑制已久的內心情感衝突,隨後他開始墮落,卑微的活在自己性向的陰影下,如同美寶介入人家的家庭成為小三(犀利人夫!?
),只是最後他了解到感情世界中的自討苦吃,決定自我解放得到自由。
還記得他對他的愛人分手前,說了一句"我看見一面鏡子,卻發現自己裡外不是人"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看見一面鏡子,但我覺得或許他看到的是美寶這面借鏡。
相對於王心仁對於自由的狂熱,沒想到到最後對自由最被動的,反而得到了自由。
所以我才覺得自由如兩面刃般,我們有許多的自由可以選擇,但最後無論是束縛、解脫、或自討苦吃,也都是這些選擇的結果。
張書豪飾演許神龍這個角色,奪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獎,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唱戲般的娘娘腔聲音,如同夢魘般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阿!
聽說他為了詮釋這個角色跑去西門紅樓接受同志的耳濡目染,但在我看來他應該脫胎換骨了才是。
剛剛的描述當然只是開玩笑的,他在電影中的份量真的舉足輕重,那種娘娘腔的聲音很容易讓觀眾聚焦,得到的回饋大多是讓人笑到噴飯,讓觀眾得以宣洩抒發,以配角而言他的表現真的會讓人印象深刻。
對我而言他也是阿良這個角色的反證,他以一種正面及大辣辣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性向,這種對自我欣然接受的態度,也讓他在三位角色中擁有喜劇的收場。
「我們都該有兩個情人,一個愛我的,一個我愛的。
」還記得我以前看過一本書,在探討:為何一個人不能同是愛兩個人?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同時愛上兩個人,只是你必須忽視或不能承認,一個是陪在你身旁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另一個我們的社會稱它為"精神出軌",然而無論是社會的價值觀或道德觀,都無法容許這件事,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那個唯一,而人們為了要符合這個社會道德觀的期待,必須選擇性的忽視心中那個人的存在。
電影當中,似乎在試著顛覆這種社會道德的規範,王心仁是一直陪在林美寶身邊的那個人,然而當美寶最後感到非常無助一無所有時,她選擇回去尋找內心的支柱及依賴,那位最了解她的青梅竹馬陳忠良。
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除了運用從體制衝突到內心衝突的顯現所帶來的戲劇張力外,再來就是這種耐人尋味的矛盾三角關係,因為面對這些矛盾我們都能理解:他們都沒有錯,而我們也會對這樣的關係,難以忘懷。
家庭,是這場充滿無力感的愛情中,希望的出口。
在會後QA有人詢問導演為何會想拍這樣的電影?
導演的回答是:他曾經看過有一則新聞,在描述同性戀收養友人小孩,雖然導演曾試著去聯絡,但始終無疾而終,最後導演思考是怎樣濃烈的羈絆 ,才能有這樣的家庭組合。
而導演的友人,常常會來找他談心,當中可能家庭有小三介入的,或者本人就是小三的,他希望他們借由電影中看見自己的故事,而得到救贖。
片頭片尾相呼應的畫面,都是阿良帶著兩個稱他為爸爸的小孩,雖然片中男女主角三人最後在林美寶的離開畫下句點,但卻又以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先前提到美寶決定留下腹中的小孩,讓她與阿仁擁有確定且密不可分的聯繫,而最後他決定將這兩個小孩交給阿良照顧,讓她們擁有美寶一生都無法擁有的:家的幸福。
三人間的情感關係雖然以互相折磨的方式存在著,最後轉移成另外一種形式,得以並存幸福的延續下去。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因為單戀而感到痛苦,所以在電影中,我們希望看到理想的世界,所以少有單戀的方式作為結束。
而這部電影讓人們感受到真實,但卻用另外一種方式找到理想的窗口。
實用的經典台詞:這部電影當中,讓我覺得很讚的點,就是台詞的設計,我覺得很久沒看到一部電影,台詞一出來就能夠讓觀眾有深刻共鳴的,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以下未看過電影的,強烈建議不要觀看)1.「雖然我不是主打歌,但是我是B面第一首。
」雖然阿仁知道美寶愛的是阿良,但還是奮力追求,他在美寶面前學完天堂鳥跳的求偶舞後所說。
這句在我心中榮登冠軍,相信在苦苦追求中的男性朋友,總有一天派得上用場。
2.「左乳房說姐姐好久不見阿,右乳房說為什麼我們明明相隔如此的近,靈魂的距離卻是如此的遠呢?
左乳房妹妹愛男人,右乳房姐姐也愛男人!
大家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相處呢?
是啊!
姐我好想妳阿!
妹妹我也是!
就讓我們言歸於好!
讓我們團聚不在外擴,不再分離吧!
」這是美寶在許神龍婚禮上,許神龍幫美寶打電話給阿良時,希望他們這麼多年難得的重逢,不要盡說些廢話,所丟下的笑梗,這一句是我在電影院中笑到不能自己的一段,所以特別收錄起來。
(又於內容過長,我只能部分記憶,如有不足,敬請見諒。
)3.「我們是浪,眼淚都從海裡來;我們是花,長在同一棵樹上。
」這句雖然印象不深,但他不斷重複的出現在電影當中,大家可以思考它的意涵是否串連了整部電影。
4.「妳先睡,睡一覺醒起來,台灣就不一樣了。
」這句王心仁對美寶說的話,沒想到美寶爬起來就看見他劈腿,還真的不一樣了;我會收錄這句是因為它將來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比如說一個瀕臨被當的學生在教授課堂上昏昏欲睡,此時教授默默的走到他旁邊,靠著他耳邊說"你先睡,睡一覺醒來,成績就不一樣了"我相信任何人聽到這一句應該都會立刻驚醒吧!
可見這句是相當有發展潛力的!
最後來做個總結,「用演的,不要用說的。
」是一部好電影的重要關鍵,這部電影的一大特色就在於從小角色到大角色,常常一個特寫在人物臉上,角色都還沒講話,就能先聽到觀眾的笑聲,這種無言的情緒在這部電影中隨處可見。
我覺得觀賞《女朋友。
男朋友》,就如同你站在平靜的湖中間,將石頭投入水中,第一眼你會被內心或體制衝突所激起的水花給深深吸引,再來你會感受到這種矛盾關係在心中所擴散開的漣漪而回味無窮,最後目光停滯在這顆逐漸下沉的石頭上,並想像它最後的去處,得到屬於自己心靈上的歸屬。
這部電影涵蓋的情感層次相當豐富,我相信不管是同性戀、單戀、三角戀,或是現實生活中情感受過挫折的人,都能借由電影中的故事,得到情感舒發的管道,當一部電影從時能讓觀眾在淚水與歡笑中得到宣洩時,它的好對我而言就無庸置疑。
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應該可以在台灣電影史上留下深刻的一頁。
转自:http://imissyousomuch0.pixnet.net/blog/post/36937099
这部片呢就是告诉我们,假使你爱上的人是一个同志,也不代表就是死路一条。
你还可以爱屋及乌,爱他所爱。
最圆满的结果是,你与这位同志的爱人生有孩子,最好是女孩,不劳你抚育,这个该死的Gay将倾尽所有给予这对女孩儿。
不过前提是,Gay的爱人能够接受女性爱人,你会被编剧早早送往墓地。
單看《女朋友‧男朋友》的海報下半部份,聯想到杜魯福的《祖與占》,是兩男一女糾纏故事。
然而海報的上半部份有所提示,這不只是兩男一女糾纏的故事,是關乎男男與男女之間的故事;戲名也有提示,《女朋友‧男朋友》並不是單純的男女情愛故事,而是「女朋友」與「男朋友」之間的張力。
電影有意把這情愛關係放到更大的脈絡去討論,於是電影設定於三青年阿良(張孝全飾)、阿仁(鳳小岳飾)與美寶(桂綸鎂飾)中學階段。
那時還是台灣戒嚴時期,思想和行動都沒有自由,特別是在學校,教官擁有無上的權威。
也因此,反叛的因子在三位主角中生長,並纏繞他們一生。
自由可以算是電影前半部份的主題,但導演對爭取自由的展示則輕柔得有點不著痕跡。
沒錯,電影拍出大學時代阿仁成為學生運動的片段,也把鏡頭移到大型學生集會中。
然而,在集會的畫面背後,卻是一種事過境遷的輕柔與浪漫,鏡頭沒有躁動,甚至是緩慢,對社會運動沒有深究,對抗爭不著痕跡;反而選擇聚焦在兩男一女的情慾關係上,在這節上他們的關係明朗起來︰阿仁雖與美寶一起五年,但大學生活中他沾上其他女子;美寶雖與阿仁一起五年,但由此至終都愛著阿良;阿良看著阿仁與美寶一起五年,還是不敢把心中愛阿仁的祕密宣之於口。
我想這大概是導演的主題︰在表面自由的社會中,其實藏著更深的不自由。
不是說男男之愛之不可得和自己深愛卻不能愛那種不自由,而是人在現代社會中被慾望鉗制的不自由。
現代社會或慾望的鬱悶在於它向你提出踰越禁令的要求,卻不給你踰越禁令的能力;它會對你說,人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你要自由,你要享受一切,包括以往所不容許的情慾,但又會在各種情慾間設下藩籬︰現代人的憂鬱病大概從此而起。
這也是為何阿良說美寶是他的鏡子,照出他生命的沉淪。
正正因為大家都活在這種現代的慾望邏輯中而不自知,到最後發現時,已經過了大半生,已經泥足深陷。
導演為阿良和美寶提供殘忍的出路︰美寶懷有阿仁的雙胞胎,卻同時驗出腫瘤,二選其一,美寶決定留下兩個生命,以死來停止自身的慾望沉淪;而阿良則把情慾昇華,把自身的慾望轉化成無盡的父愛,撫養阿仁和美寶所生的生命。
然而這看似安定的結局還是有暗湧的。
一是美寶所生的孖生女兒不只承繼了父母的外貌,也還承繼了父母的反叛與衝勁,為自己能穿短褲的自由而爭取,在此可看到孖女或會重覆父母的命運;二是阿良父親這角色。
他把不被接受的情慾轉化為父愛,使它看來有犧牲的意味,叫人易於接受。
然而,為何要當上父親這角色呢?
為何不可以是兄長,或純粹是監護人呢?
他無可奈何的再次跌回現代社會的鬱悶中︰你要自由,自由的撫養那孖女吧,但你不能踰越,不能不以父之愛愛她們,除此以外,不可有其他。
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1307期(2012年9月16日)。
作者︰譚以諾
抱着很大期望看的,前半节三星后半节一星,综合起来给两分算厚道了。主题多次跑偏,表现青春、自由的题材有很多,但本片最不该的就是杂糅了几方面代表性因素,不伦不类,后悔浪费时间!
哈哈哈张书豪同学这个跟转山也差太大吧 一星送给OST 其他都送给…
只是与爱有关,与性别无关 最后的45分钟电影才开始情绪发酵 有了爆炸式的情绪渐进和堆叠 可到了最后阿良带着两个双胞胎坐在等候椅上露出的Ipad却又拉回冷却了观者的一大部分情绪(软植入广告,翻白眼) 前一个小时叙事太细碎 电影的行进被切成了一块一块 桂伦镁和张书豪演技是本片的亮点
友谊长存
情节俗套,青春情怀的老本总有一天是要吃光的;清新过了气就是俗,名字更是恶俗;搭上所谓时代背景太过生硬,完全沦为打情骂俏的边角料,你要拍小清新要拍青春要拍回忆那就好好拍啊!
藍色大門以後第一次覺得桂綸鎂又變成桂綸鎂了。/ 張孝全真好,幹你娘友誼長存/ 鳳小岳演的好奇怪,娘娘腔那個太雷了 / 還是年紀大了,演中學生時看到皺紋於心不忍 /最後羅大佑那歌出現的好奇怪 /其實總體還行,但沒什麼力量。
我越来越看不懂三观不正的电影了
这么纠结的关系实在是、、、
看完心情莫名悶/我不是主打歌,但我是B面第一首/我們都在自討苦吃/幹你娘友誼長存/原來我們都變了,變得不輕易笑了。不再為自由活著,卻被生活綑綁著,擁有太多卻不夠深刻/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一生最溫暖的時光,那是我後來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三星半 逻辑略乱 自由是永远值得探讨的主题
不拍gay片会死么?啊?!会死啊?!
实在是欣赏不来台湾小清腥,后半段基本跳着看,为了配乐加一星
真的看不出好看在哪儿,桂纶镁就凭这个获了金马,我的郝蕾啊啊啊啊~~~还有,麻烦各位导演,不要再找凤小岳演电影了好么,一看他演戏我都想抽他!!!张孝全这次很有突破啊~
桂纶镁,演了好几个不同的角色.,美宝应该喜欢的是陈忠良吧,美宝的老妈没有怎么交待清楚,阿仁挺帅的,娶个豪门也不容易,动荡年代的TW,有点像敏感字眼的BJ,如果当时发生了,会不会不一样呢。。陈忠良到底是不是双性恋。。。这片子特么够文艺
被张孝全的那条线戳死。。桂纶镁的影后有点水
后面完全不知道导演想干嘛
最老实的那一个为了欲望开始勾搭,最激进的那一个变成唯唯诺诺的政客,最懂生存技巧的那一个最后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长大;桂纶镁小姐大概可以捧回今年的金马,她和张孝全是天生的斯氏演技派,至于凤小岳比较适合去演偶像剧……
想表达的很多。选了一个民主改革的动荡时代,另外加上同性恋,三角恋,婚外恋…多重恋爱模式跨时代上演,野心很大,对青春、友谊、梦想、改革、同性都有触及,但视野很小。几首歌曲很出彩。
Share history too much 往往没了勇气,也没了渴望在一起的动力,还是电影里的情景好
桂纶镁梳平刘海还真像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