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的马伊琍,倒霉的王学兵,倔强的尕娃,在昆仑山下,在荒凉的隔壁简单的对碰。
看似对一切都失去兴趣,假装看破一切的女大货司机,因一只口红而将原本灰色的世界开始变彩。
被现实生活挤压的喘不过气的养坨人,再将无意装死的羊放下的那一刻表现出了人性的善。
开放式的结局,丰富了观众的想象力,影片没有正与邪的概念或提示,展示了大都市人不可想象的大西北戈壁贫穷的一群人的生活,枯燥无味的大货司机借酒发泄单一生活,为了生活拼命挣扎的养驼人却连遭不幸,最后死于被误解愚昧之中,整个片子演员演的都不错,马伊琍的冷酷掩藏不了内心的脆弱和内心的企盼。
王学兵演绎了无助却要拼一下,最后又败给无奈的悲剧人生。
只可惜人物之间少了一些交代,剧情不够丰富。
公路片,大叔配小孩。
荒茫的戈壁滩,二勇代表着现实,而小孩代表着纯真。
标题未择之路,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我们其实都选择了一条我们未选择过的路,选择了其他的路可能会更好,但就是因为选择了这条路,我们才是我们。
不得不感叹三个主角的神演技,可以说是这部片的灵魂,王学兵的颓废善良,小孩的纯真叛逆,马伊琍的内心纠结,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彻底对马伊琍改观,经过《找到你》《未择之路》两部戏,真称得上是实力派演员了。
没花钱看的,就简单给它写两句吧。
就现阶段华语电影尤其大陆电影来说,我们无法苛求更多极度作者化的艺术电影,而类型电影才是我们所真正缺失的。
所以《未择之路》作为公路片在大陆市场出现是比较符合类型化需求的。
从文本来看,《未择之路》基本符合了公路电影应该具备的要点和元素,即上路的终极目标、空间上的运动、主角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在此基本结构之上《未择之路》呈现出的优点和缺点又是相互依存的。
首先是支线的留白处理,其它人物仅仅给予主角一种压力或者潜在的阻碍,就像助推器一般在某个点促成了主角的行动方向和行为动机,在此之后并没有对主角造成二次或者多次影响,这种处理是符合公路片惯例的,像马伊琍那条线就比较不错,她跟王学兵和小朋友作为三个被家庭边缘化的人重组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重组过程(照全家福)完成之后,这个人物就完结了,没有再占用之后的篇幅(不算彩蛋)。
同样也没有过分在所谓“反派”的支线上作文章,反派最后既没有被明确表现出被法律制裁,也没有对主角造成进一步的威胁。
由此主角的行为都是直接生发的,没有“选择”的意识,他没有选择或者说早就在无意识中做好了选择,而片名“未择”也许就做了从被动到主动的置换。
与此同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导演希望通过铺设悬疑来制造张力,导致了视角的偏移和情节交代不足的表象,像五哥这个人物的戏份太过多余,尤其是杀死大老板后在殡仪馆的戏,既然做了这种铺垫,观众必然会对悬疑产生期待,跟支线留白的叙事策略必然又产生了冲突,还有五哥跟自己儿子的戏份,前后对照来看这场戏是有作者性表意的,但对于公路片的单一视角和这个人物的完整性是具有破坏性的。
除此之外岳小军的人物也是很有问题,他的出场人设是在西北无人区开黑店坑钱的,但是无端端冒出来跟马伊琍的情感线,最后居然还直接促成了主角死亡的结局!
他所承担的两种人物功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硬给连在一起的,同理可以对比《无人区》,也是黑店老板父子俩,他们的功能就完全是情节之内的。
最后就是细节上的小漏洞,诸如五哥找到王学兵之后没有足够的动机过分难为他导致大老板中枪,男孩父亲给王学兵赎金的时候五哥的人完全就可以把他按倒了,没有必要等到王学兵走远之后再追他。
综合来说,结构清晰,表达完整,但细节不足,符号使用不连贯。
《一个勺子》之后,大银幕终于又见王学兵。
其实王学兵称得上浓眉大眼五官帅气,但他与生俱来的气质似乎总是与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浑然天成。
这或许是因为他出生于新疆,又总是把“爱新疆的一切”挂在嘴边。
所以《一个勺子》在甘肃拍摄,又是讲农民的故事,对他而言再合适不过。
当年,他演偷奸耍滑的西北汉子李大头,骗了主角拉条子(陈建斌 饰)五万块钱。
而他无可指摘的演技,也让他凭借这个角色顺利提名金马奖最佳男配。
时隔三年,他又回到甘肃,操起一口地道的西北方言,与新人导演合作了公路片《未择之路》。
不得不说,导演唐高鹏虽为新人,但眼光实在老辣。
电影《未择之路》取景甘肃,大西北的苍茫景色实在是最适合拍“中国式公路片”的地方。
戈壁滩上的风沙,风沙里奔跑的鸵鸟,还有绵延空旷的公路。
这些西北地域独有的迷人风景,是野蛮人性的最好映衬,也给电影画上了无可辩驳的悲情底色。
编剧岳小军甚至透露,当初为了坚持在甘肃拍摄,团队拍到中途还换了投资方。
看过影片,我们就明白,这种坚持意义重大。
作为导演处女作,《未择之路》在今年的上影节首映,就抱走了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导演唐高鹏还提名最佳导演。
而在月初的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未择之路》也拿到了“超越边界奖”最佳影片。
罗列奖项显得肤浅,但这也是对这部导演七年心血制作最好的反馈和褒奖。
这部公路片有着公路片最常见的情节:粗粝浩瀚的戈壁滩上,离了婚又欠高利贷的二勇(王学兵 饰)想挽回妻子的心,于是带着债主“寄存”的尕娃乐乐(朱耕佑 饰)踏上了追妻之旅。
途中因为车辆抛锚,他们求助路过的女货车司机小眉(马伊琍 饰),三人像家人般度过了三天两夜。
在这趟旅途中,债主、修车工等各色配角陆续登场,而主角们的命运也因为这一场场相遇和分别渐渐偏离了轨道。
导演唐高鹏在接受小万专访的时候表示,《未择之路》的名字来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那首广为人知的诗: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
与流传最广的那两句诗所表达的内核一样:“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未择之路》讲的,也是一个关于寻找和选择的故事,但这里的寻找是起点,而选择是过程。
主人公二勇一心想找到前妻,试图挽回一段已经结束的感情。
为此他在戈壁深处养鸵鸟,想赚钱赎回前妻住的房子;他知道前妻有了新家庭,仍然纠缠不休,希望她能回来;
他即使对小眉有了“像家人一样的情感”,仍然无视内心,坚持要去找回前妻……但已经有了新生活的妻子显然并不能给他想要的回应。
这就注定了二勇的旅途得不到他想要的结局,无论他一路上如何抉择。
货车司机小眉,带着不告而别的男友留下的衣服、口琴,开着他留下的大货车,做着他曾经的职业。
她奔波在戈壁滩荒凉的公路上,既是跑货运糊口,也是在寻找那个早已不见踪影的故人。
她拒绝别人的示好,拒绝修整自己,拒绝任何新生活的迹象。
而那个早已离开的人,注定不会回头,小眉的寻找,也注定无果。
他们的寻找,都带着对过去的缅怀,和不愿面对未来的执拗。
在这样的动机下,两人每每遇到十字路口,做出的选择似乎都有迹可循,也有情可原。
但遗憾的是,寻找过去这件事,本身就是徒劳。
就像唐导说的,“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荒诞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
作为联结片中人物的关键,“尕娃”乐乐其实也深陷各种选择。
从乐乐被债主扔到二勇的鸵鸟场开始,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孩就在心里默认二勇“是个坏怂”。
所以他时刻想着逃跑,处处带着抵触,害怕自己“也变成坏怂”。
但小孩子又是单纯的、易变的。
经过一路辗转,他开始觉得二勇善良又豪迈,似乎是他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大人模样。
于是他说:叔,我不想回家,我想跟你浪去。
但小孩子的信任又能改变什么呢?
二勇仍然沿着他自己选择的命运,向着无法回头的终点一路狂奔。
不得不说,《未择之路》里充斥着对命运和选择的无力感。
无论是勇敢又执拗的二勇小眉,还是偏执成痴的大耳朵,抑或狠厉的五哥,甚至拥有最高地位的李总。
他们都以为自己能够选择道路,进而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其实他们早已被命运控制,早已被道路所选择。
能够翻手云覆手雨的,从来都只有强大的命运,而不是蝼蚁般的人。
导演唐高鹏说,《未择之路》这个故事的起点是他自己,和编剧岳小军,以及身边很多朋友所面对的人生困境。
“如果说它(《未择之路》)有某种功利性的目的,那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来厘清自己人生中的一些困惑”。
在小万的专访中,唐导将自己定义为“天真的失败者”,说自己和周围的朋友是“一群挺迷惘、挺天真的彼得潘”。
这大概是我听到过对中年不如意者最好的诠释。
这不如意不是事业失意,不是情感不顺,也不是穷困潦倒。
它更多是对人生和命运的思索,和由之而来的深深无力感。
这些不得志,这些不如意,在电影中二勇这个“中年loser”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那又如何?
二勇窝囊,没出息,脾气还坏。
但他仍然勇敢,仍然善良,仍然拼尽全力为尊严而战,仍然奋起反击试图给命运一记重拳。
即使我们知道,最终他的生活还是乱作一团,结局还是落寞如雪。
但至少,他有了一张跟小眉和尕娃站在“海边”的全家福。
至少,尕娃曾笑得开心,说“叔,我想跟你去浪”。
《未择之路》的结局里隐隐透着一种“天注定”的认命感。
似乎站在岔路口的我们无论如何选择,最终的结局都已经在踏上征途的那一刻注定。
既然选择毫无意义,那不如就放手一搏。
做个“天真的失败者”又如何?
反正殊途同归,不如随心所欲,和喜欢人浪去吧。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片名说得很清楚了,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抉择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荒凉野蛮的西部,以前很多部西部电影告诉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坏,很蛮,没有道理可讲,有着所谓赤裸裸的人性。
进入电影后,我们发现的确如此,主角是一个靠养鸵鸟生活的中年人,他没什么钱,生活漂泊,借钱还不上还要抵押前妻的房子。
本来以为就是借此度日,没想到追债的找他要债,才知道前妻真的有可能露宿街头。
追债人五哥顺带给他一个瓜娃养着,后来才发现是绑架来的。
片中二勇是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他言语粗俗,处事草率,婚姻落魄,对生活迷茫没有什么选择,可他心眼不坏,就这么一个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被恶人盯上了,开始了他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王学兵出道之时可是个偶像派人物,很早大家都知道的那部关于家暴的戏里,他是一个正义的警察,后来他大部分角色都是正义凛然的角色,有的简单,有的略复杂,基本他都能饰演得很成功。
后来他折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甚至现在我不记得当初因为什么了,但我一直觉得可惜,因为他是娱乐圈里难得一见的朴实的人,说话喏喏的,演戏一板一眼,可爱中透露着真挚,本部戏里他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他演技绝对不容小觑,你在他的片子里看不到演这个字,他的眼神是很厉害的,能让观众一直盯着不出戏。
后来他在勺子那部戏里镜头被剪,只剩一个背影,再后来我发现他后期选的片子都有深度,人到中年他不再选择那种纯为市场的俗片,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
说起来,他真的适合演那种中年落魄的男人,镜头中头发乱乱的,脾气发起来,神似极了,跟媳妇子打电话的场景太生活了,一些方言碎语说起来也是很自然。
片子前半段基本就是二勇和这个尕娃的相处相融,从一开始尕娃的排斥到后来的互相信赖。
这就是普通人的人性,相处多了就会产生感情。
可二勇的内心也没有那么单纯,此时带着这个孩子纯粹是人情债,好缓一缓自己欠的钱。
接下来恶势力出场了,为了金钱,他们宁可绑架孩子,勒索他当官的爹。
他们内部更是唯钱是从,为了钱杀了老大,为了钱站队,为了钱追杀知情人。
片中值得注意的是演那个修车的大耳朵的演员是本部电影的编剧之一,是有名的角色演员,最后把二勇撞死的司机就是他,这个安排真是让人意外。
随着情节推动,我们发现五哥也有个痴呆的儿子,女司机有个一直没有归来的男人,大耳朵痴心于小眉,二勇执着于前妻,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牵绊。
这符合生活常识,生活中再坏的人也有自己的不得已,这个不得已的初衷引向了人生不同的方向,这个方向让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生活中的这条路似乎是突然闯入眼帘,但其实路早已在人内心铺好,善良的人终会选择救赎,恶人也终会选择放纵自己。
故事的展开就是人物的选择的路的展开,最后各条路互相交叉,各自有了各自的命运。
本来和绑架这件事无关的主角二勇发现自己陷入了麻烦事,本来还算本分的他有了不该有的念头。
为了追回前妻,不得不拿到一大笔钱还债,这是他现在的全部念想。
可随着和孩子相处的深入,他开始有所不忍,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妥当。
最后在交易的一刻他良心难以安坐,直接带着孩子跑出去报警。
在跑出去后他念叨着自己为了钱,他还向小孩子道歉忏悔,作为观众此时一定是理解他的选择的,因为他救赎了他自己,没有被利益出卖。
二勇本来是为了救赎自己救了孩子,最后一句小朋友的台词:“叔,你没杀人,你不是个坏怂。
”反而让被迫选择的二勇显得高大起来。
他的人物性格的丰满和自身的矛盾也代表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境界。
故事发生在新疆,荒凉无人烟,飞沙走石,都掺杂着复杂残酷的人性。
整部戏中警察的角色总体是缺位的,就像是公路边上举着标牌的人像。
在这个没有秩序的世界,弱肉强食正在上映。
二勇一开始在大家眼里就是一个矛盾的中年人形象,他念旧情,他也有贪念,但是他实际上内心单纯顺从。
在被迫带着孩子逃跑后,他才开始有了对抗的念头,他想借孩子扳回自己的生活一成,虽然他并不想害孩子。
而尕娃呢,是一直相信他的。
小眉看起来强悍高傲,实际上内心是荒凉无奈的,她的孤独也成了她的软肋。
故事中动物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些隐喻,鸵鸟急了能踢死人,羊则是温顺的代表,命运只有被圈养或者逃跑中被撞死。
鸵鸟还会遇事埋头在沙子里,人也会这样吗?
是像鸵鸟一样反抗还是像羊一样顺从,这是人物内心的冲突。
我们发现二勇的选择是开始像鸵鸟一样埋头,自己麻木自己,后来又像鸵鸟一样反抗,奋起踢你一脚。
可是最后他的命运却像小羊一样,被无辜撞死,留在围观者的围观中,让你不得不感慨命运。
而实际上影片开头鸵鸟虽然性子暴戾,可一旦逃跑,最后也只能累瘫在地上,被圈养人追上带回割肉了之,这里早就暗示了后来二勇的结局。
人性的蚕食,动物世界的规律,一切都赤裸裸地发生在这个荒凉的戈壁滩上。
其实导演不只是传达了人性的残酷,电影的最后女司机小眉搭上了新的乘客,这是不是就说明了她的又一段感情经历要开始了?
而小孩子自始至终都有惊无险,也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丝希望,只要你相信人性,善良的无辜的总是会变好的。
而代表野蛮残暴的大耳朵最后还是会被迟来的正义制服,五哥之流也早晚会不得善终。
最近几年每一年几乎都会跳出一两部公路电影,各有各的特色,这是电影的类型使然,总有优秀导演会拍这类型的电影,也总有好演员参演,这也是喜欢深究人性的观众的福利,希望像未择之路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
《未择之路》这部电影,最早的印象还是做网站影库编辑时建立的条目。
当时,《一个勺子》国内刚刚公映不到两年,加上更早陈建斌凭《一个勺子》席卷了金马,风头正劲。
因为当时的某些事情,《一个勺子》的国内公映版本受其影响,导致主演王学兵的戏份有所缺席,但仅仅以角色侧影及声音,还有剪辑遗漏下的模糊影像中,完全能够感受到其角色的魅力,没有正颜镜头的留存,着实令人遗憾。
今年获得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的《未择之路》,距离建立影库条目也过了近两年,的确有点姗姗来迟。
但好片不怕晚,《未择之路》于我而言,真的可以算是对王学兵《一个勺子》缺席镜头的某种补偿。
片中完全能感受到作为西北人的王学兵对那片土地的真挚情感,而且影片也是扎根西北大地的现实力作,在如今流量话题优先的国内影市也算得上是个异类。
《未择之路》的故事并不复杂,虽然是以所谓“公路片”为形式,但其中更多是现实观照和强烈的作者性表达。
整个人物和故事设置非常精巧、缜密,也呈现出西北荒原大路上独特的质感。
貌似简单的叙事和人物对白下,蕴含着激荡百转的情感涟漪,甚至还有略微沉重的无常结局。
从《无人区》到《一个勺子》,甚至到更久远的《双旗镇刀客》,西北地区就绝对是拍摄中式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必然之选。
《未择之路》中大耳朵的饰演者岳小军也是“宁浩系”走出来的核心编剧,这次又担任监制,相信本片定会在华语西部公路片历史上,定会留下一笔。
而离开了东部沿海的繁花都市,同时也剥离了电影更多的商业属性,虽然作为剧情类影片,冲一冲华语电影的各类评奖,也算是对影片公映有一定的推广刺激作用。
但面对如今弱肉强食的国内影市,这类电影依旧步履维艰。
片中主要人物由王学兵饰演的二勇、马伊琍饰演的大货卡车司机小眉,以及小演员朱耕佑饰演的尕娃组成。
电影开篇花了很多戏份来展现二勇尝试和尕娃交流的过程,也是对西北人性格的绝佳呈现,二勇尝试了多种方式来与寡言少语的尕娃沟通,从北方惯常的叔辈惩戒到充满西北独特幽默的威逼骗诱,二人关系从对抗到僵持再到缓和最后达成相互的信任,完全依靠表演和情境烘托完成二人情感的递进层次。
从前段的人物关系上看,二勇和尕娃的关系设置有点像西北版的《菊次郎的夏天》,成长困惑的尕娃和面对逼债和依恋前妻双重打击的二勇意外遭遇,中段路霸大耳朵对卡车司机小眉的关系,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缺陷的,二勇为让尕娃听话,泛着坏水连哄带骗,路霸大耳朵对小眉痴心一片,他凶狠外表下,面对依旧痴痴挂念出走丈夫的小眉,又暴露出“头比裤裆硬”的身心劣根。
没有绝对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这些鲜活的人物奠定了本片的基调,才会让观众对这些人物共情共感甚至为之动容。
影片不仅在人物塑造上有丰富的设计,在影片叙事段落衔接的设置上也有精彩的巧思,比如在进入路霸大耳朵补胎黑店中,二勇和尕娃吃面谈及期在学校被打一事,除了以“”闻口红”作为尕娃人物背景补充外,二勇对尕娃进行了具有西北特色的“汉子”(男性)教育。
紧接下一场就是二勇发现是补胎黑店反抗被打,从人物关系到情境环环紧扣,情节逻辑的精密度令人咋舌。
从这两段戏的衔接,就会明白影片剧本是经过精细推敲和打磨,还有像后段尕娃想让司机小眉涂口红,镜头反打回小眉在抿嘴唇这类表演设计的精巧细节在片中不胜枚举。
有朋友会认为,片头的撞羊和影片结局的对位,会让人觉得影片诉求目的非常强,设置上也会觉得生硬。
但《未择之路》以独特西北方言表演和放眼无边的荒原景观相对抵消了叙事逻辑层面过于缜密的斧凿气。
而且在影院里听着那些憨直的方言对白,再看着那些笔直无头的荒原公路,会对生长在那边土地上人和事产生莫名的酸楚。
如《未择之路》这个片名一样,这是一部走人物,走故事的电影作品,也是这种“路上”的特殊设定,兴许会让不少观众觉得片中涉及的很多事件没头没尾,比如五哥老板的“强拆事件”、以尕娃为中心的“绑架事件”、路霸大耳朵“追求小眉”,真的像是在路上擦身而过一般。
可能大家看了太多“大团圆”电影的原因,对电影有了一种固化的理解,对《未择之路》这类院线的意外之作没有做更多的心理准备,尤其影片结局的设置更是让人觉得有些刺痛,相信影片公映后很多观众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的时候,心里不会觉得很舒服的。
也许就是那点不舒服,就是电影创作者及那片土地留给观众最好的“礼物”。
未择之路对于鸵鸟的运用非常有趣:一、二勇的鸵鸟心态:电影中二勇养鸵鸟为生,他也像鸵鸟一样,始终将头埋进沙子里,不接受妻子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不接受自己是个失败者,还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梦,觉得可以靠养殖鸵鸟发家致富,挽回前妻;二、鸵鸟的固执:影片中的鸵鸟还象征着二勇的固执,明明靠一己之力不可能逃脱出养殖场、不可能逃脱出茫茫戈壁,但还是挣扎着逃跑,二勇又何尝不是,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最终从来都是被命运捉弄,小人物的悲哀就是:没得选,这是一种滑稽的哀伤;三、暗示二勇的结局:二勇之于鸵鸟是强者,在两者的追逐中,鸵鸟没有胆怯,不停地跑,虽然最终还是被二勇捉住并且死去,五哥之于二勇是强者,在你追我赶的路上,最终二勇也没有选择的一步步踏上不归路。
四、鸵鸟不仅在片中起到了隐喻的作用,也串联起了整个故事,这个故事从鸵鸟场开始,最终走向一个黑色而幽默的结局每个人都看似在面临各种选择,可是命运是否真的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去选择?
或许正如影片的片名:未择之路才是最好的道路。
我们总是在不断选择,不断失去。
但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未知充满选择充满苦痛,大部分人知道生活的苦痛,也依然没有放弃生活,就像二勇和鸵鸟,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前进。
当港台腔的大哥在找到尕娃和二勇的时候说,是漫不经心把我们逼上了死路。
可能具体的话并没有一字不差,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说这句话,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斟酌思考。
是二勇漫不经心地经营着婚姻所以老婆才会胜诉脱离了他;是二勇漫不经心地打着一通又一通电话,才会两年时间里前妻怀孕而不知。
二勇一直痴痴地幻想着和前妻能再续前缘,直到看到她的肚子才会死心吧。
择的路就是漫不经心的,而未择之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可能是飞黄腾达人生赢家,有的可能比现在的境遇还不如。
沉默寡言的尕娃,是在二勇漫不经心地递水给食、教授鸵鸟拳,一次次解救自己中变成了一个能说出“放心吧,我会等你拿来钱”的男子汉。
鸵鸟拳真的非常有意思,典型的因材施教,尕娃瘦小的身板只能先麻痹自己感受神经,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不疼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反击。
尕娃的日记更是有趣,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没sha shi”,究竟怎样漫不经心地观察才能一点生活的美都无法发现呢。
在看《未择之路》,看了好几天才看完这部电影,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时间,也没有什么心情去看这部电影,又是一部公路片,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像是《完美的世界》,最后也是男主死了,小孩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同样地失去了生命,同样的丢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生命之中有很多未选择的道路,坏怂带着尕娃就敢征服太白;换张背景就想逃出戈壁滩;寡妇命守了一个不归人;坏怂脸绑了一份不甘心。
生命之中有这么多的未择之路,而我们都是这些道路上的行路人。
Part 01.生活就是在戈壁滩上不断地奔跑;生活就是拿着裤衩子在大风里随风奔跑.小男孩尿了裤子,拿着自己的裤衩子在风中随风奔跑着;小男孩尿了裤子,站在戈壁滩里面迎风奔跑;小男孩尿了裤子,坐在小小的破旧的车子里面看着前方的道路;那些小时候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记忆,那些消散不掉的回忆,那些留在脑海深处的小小故事情节,都在小男孩午夜梦回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脑海深处。
生活就是小男孩不断地在戈壁滩上奔跑着,生活就是小男孩在土块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Part 02.那些拆不掉的房子,那些拆不掉的人心.电影里面有一户拆迁的人家,这户人家是钉子户,这个钉子户里面住着的老人紧赶慢赶地出去买菜,买完菜之后腾腾腾地跑回家里面去;结果自己的家就没有了,结果自己家里面的家具就全放在了楼下,锅碗瓢盆冰箱什么的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楼下,自成一个小小的家庭,就是这样快,就是这样迅猛。
非常喜欢二勇伤心难过的时候呆着的那条船,二勇说:“我自己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我就来这里。
”而且二勇还在这里藏了一桶弹珠,等到带着尕娃过来的时候,尕娃快乐地玩着弹珠,二勇快乐地躺在船上发愁,我想---人的一生总要有一个自己能够呆着的地方吧,总要有一个自己无聊的时候可以置放自己的藏身之所吧。
Part 03.男人、女人和尕娃---等不到的人、等到的人、等来的人.男人带着尕娃想要去跟自己的媳妇见面,只是两年过去了,自己的媳妇已经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了,两个离婚的人,各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女人一个人行走在荒漠之中,开着大车,路上捎带着小男孩尕娃和男人;小朋友尕娃被一群坏怂绑到了戈壁滩,然后遇到了二勇,从一开始的不对付,到后来的友好相处。
尕娃失去了母亲,父亲常年不在家;生命之中有了太多太多可怜的人,尕娃没有母亲的爱;二勇失去了媳妇的爱,人生啊,就是不断地失去,不断地得到,不断地相处在一起,这就是人生。
具体有多高呢,刚开始我记得有7.2分,后来慢慢降了,很好看,只可惜平庸的人追平庸的戏,看懂的都是很有品味的人。
那个孩子演技不错,有着灵活的嘴巴和个性的倔强,这点在开头和王学兵对戏时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然后孩子重情义,影片很大一部分将这份来之不易的叔侄情义完整的展现,塑造了一个逆境之中与生活斗争的西部农业牧民,经历了种种最后不幸丢失了性命,其实都很惋惜,还有马伊琍饰演的留守妇女一直被抛弃的孤苦女汉子,一直等待丈夫回来,最终也倔强的生活着。
他们三个在路途卡车的故事太惊艳了,很喜欢,尤其是最后的道别,马伊琍和王学兵浅浅的道别,让我想起了我以前列车上遇到的那个女孩,后来就再也没见面了
导演你们知不知道这样拍容易给人留下西部很危险的误会??
忒俗,每个角色都是套路,而且不合理。演员还行吧。
整体也算是干净利落的西部公路元素故事类型片。前半段稍微单薄了一些。
乏善可陈。虽然有公路片的形,但没有什么神。情节老套,人物也有些单薄。马伊俐的角色似乎并没有必要存在,有种花瓶的感觉;片尾文章出场的彩蛋更是画蛇添足。
迷途的羔羊,鸵鸟的反抗,正太和大叔是男人的两个阶段,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有几场废戏,比如反派儿子那场戏可以拿掉。
前一二段还挺好,尤其第一段还挺亮眼的。最后一段感觉导演编剧都突然集体发疯 🤷♀️ 其实本来是个挺标准的公路电影,而且真的还挺稳的。最后搞得四不像。。。
这剧本抄的《完美世界》吧?又是个野心大过才气,想法多过办法的导演新作。黑色和荒诞做得浅白而生硬,剧本莫名其妙的地方很多,与中国本土的关联只有那一口西北腔,没有一场戏像是好好经营过的,很平庸。
未择之路,公路片,有惊喜,有质感。鸵鸟和羔羊的意向很喜欢,电影太多角度可以解读。作为唐导处女作,完成度不错,新人导演们也越来越想去讲一个好故事。王学兵和马伊琍老师的演技则不用多说,惊喜的是药神里的小男孩朱耕佑,妥妥的宝藏,灵气十足。诚意推荐。
未择之路,呈现一条死路,意在未择的无数种可能,拓展叙事空间。开篇倾斜构图营造不安气氛。可是荒诞这么搞?开头来这么一下也成了脱裤子放屁。节奏成问题。故事能猜到。现在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动物都往片子里放啊,简直形式主义。
大银幕看西北公路片质感很好,王学兵、马伊琍和“药神”小男孩的表演加分,温情戏也恰到好处,结局略有点灰色。做为小成本处女作,完成度已经很超出预期了。
9.2杭州超前点映场。中规中矩的公路片,主体角色都还是比较丰满的,明着暗着给人物性格做了铺垫,不会突兀。故事比较完整,逻辑上讲的通。个人猜想,导演想通过一些喜剧效果突出内核的黑色与悲剧性,但是有几处还是有点用力,和多余?最后补一句,感觉该爆的三处都没有完全爆出来?王学兵等演员没啥好黑的。
中国很缺这种荒凉的西部电影,在荒芜孤独的戈壁景象中去表现富丰又复杂的人心。
小演员挺灵的。
不好看
角色不洗澡,脸上一直脏脏的,活在呛人的环境里,并且苦大仇深,这不是为了“新现实”的需要,而是来自创作者十分不善良的想象。
感受到了和《暴裂无声》一样的苍凉遒劲,所不同者,这部比“暴裂”少了些从阶级角度阐释中国的“野心”,多了些个人选择对事件和人生的影响。算是比较成功的西部公路片了,王学兵戏份吃重,独挑大梁,演技自然,很替他高兴,演活了一位悲剧命运的小人物,开头的羊和最后的自己,那么像。小娃娃演得也好,好多表情包脸,与王学兵很搭,最主要是观感较佳,喜剧恰到好处不会尴尬。马伊琍戏份少却出彩,等待与选择,无言却深情。最后的彩蛋用心,颇有些《独自等待》的意思,赞。
浪费时间
看在王学兵的面子上
点映@英皇。和「无人区」同样是带着些黑色幽默的、拍出了西北别样质感的公路片,就连延期上映的命运都如此相似。鸵鸟这个意向非常喜欢,在荒诞性的营造上完成的不错,一些线索没能圆满以及结尾的急转直下略有遗憾。王学兵的略带激萌、朱耕佑的灵性和马伊琍的狠劲儿,三重不同惊喜的表演是全片的灵魂所在。
公路+犯罪片的中国电影事件模式,其中必有从怨恨到亲密的小孩、萍水相逢的女人,以及无法到达的目的地。当这样的模式越来越被观众熟悉和接受,原本内核中应该占据的独立精神,是否也会沦为廉价煽情的工具。本片中某些点到为止的细节,以及没有顺从于审查制度的结局,才是最有价值的。